A. 怎麼區分平仄音
平仄是中國詩詞中用字的聲調,「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據隋朝至宋朝時期修訂的韻書,如《切韻》、《廣韻》等,中古漢語有四種聲調,稱為平、上、去、入,除了平聲,其餘三種聲調有高低的變化,故稱為「仄聲」,平聲和仄聲代指由平仄構成的詩文的韻律。簡單的說,一、二聲字是平聲,三、四聲字是仄聲。入聲字是仄聲。古詩所講平仄是聲調問題。中古時期(魏晉南北朝至宋末)漢字字音有四個聲調:平聲、上聲、去聲、入聲,簡稱「四聲」。古詩所講的「平仄」就是針對這古「四聲」而歸類的:四類聲調歸並為「平聲」和「仄聲」兩大類,平聲本身為一大類,仍稱「平聲」,或簡稱「平」;上、去、入聲又合歸為一大類,統稱「仄聲」,或簡稱「仄」。兩大類簡稱「平仄」。
古「平聲」的字,聲音高而平且長,從頭至尾保持一致,不升不降;「仄聲」的字讀音不平,或升或降,或拐彎,或短促(如入聲字)。平仄聲的字在詩詞中按一定的規律中交替使用,可使句子產生抑揚頓挫的音樂效果,吟誦時在聲音上給人以美感。
但是,語音發展到現代普通話,「四聲」已經有所變化,古「平聲」分化成為現在的陰平、陽平(第一、第二聲),古「上聲、去聲」仍然是現在的上聲、去聲(第三、第四聲),而古「入聲」字則完全瓦解,分散混入了現在的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個聲調的字中。由於古「入聲」屬於仄聲,所以現在讀古詩詞,不能把普通話讀為陰平、陽平(第一、第二聲)的字一概當作平聲,因為它們中間混雜有古入聲字。
現在辨別古詩字音的「平仄」聲所要做的事,就是如何用我們現在的語音去辨別每個字的讀音屬於古代的平聲還是仄聲。大家總是簡單地以為第一第二聲是「平」,第三第四聲是「仄」,其實這是不全面的。正確的辨認方法應該是:
一、用現在普通話念字,如果是上聲、去聲(即第三、第四聲)的,都是仄聲。
二、用現在普通話念字,如果是陰平、陽平(即第一、第二聲)的,其中鼻韻母的字(an、ian、uan、üan、ang、iang、uang、in、en、un、ün、eng、ong、iong)一定是平聲。第一、第二聲中非鼻韻母的字多數是平聲,但有部分是仄聲(即古入聲字),如「鴨、接、耷、八、逼、拔、達、笛、白、食、直、吉、合」等。
三、從上述第二點看,比較麻煩的是要在現在的第一、第二聲非鼻韻母的字中辨別古入聲字。辨別入聲字可用如下一些方法:
1.陽平(第二聲)字,只要不是鼻韻母(如上所述),則凡聲母是 b、d、g、zh、z、j 的,是古入聲字。如「拔、勃、得、笛、國、格、著、濁、雜、足、節、及」等。
2.記住一些做聲符的古入聲字,如「甲、白、直、吉、合」等,凡是以這些字作聲旁的字,也是入聲字,如「鴨、押、匣、鉀、呷、伯、泊、帛、柏、植、值、殖、潔、結、桔、佶、黠、頡、盒、拾、閣、蛤、
頜」等等,因此也屬於仄聲,盡管現在普通話讀作陽平。
3.也可以根據現在保留入聲的方言來辨認,如粵語、客家話、吳語等,用這些方言來念,較短促而且尾巴不能拉長的便是,但要經過一定了解才能掌握。
4.只要把現在普通話陰平、陽平中的古入聲字辨認出來(作仄聲處理),其餘的陰平、陽平字都是平聲字。用上述的方法已經可以把混在現代普通話陰平、陽平字中的絕大部分古入聲字剔出去了。如果還不放心,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查韻書,如《廣韻》《集韻》《詩韻》《詞韻》等,這些韻書都分別把平、上、去、入的字歸類排列的。
B. 平仄怎麼分
在普通話四聲中,第一聲、第二聲是平聲;第三聲、第四聲是仄聲。
在普通話四聲中,分為陰平、陽平、上聲及去聲。普通話四聲聲調表為:陰平(第一聲)、陽平(第二聲)、上聲(第三聲)、去聲(第四聲)。
古代「平聲」這個聲調在普通話中分化為陰平及陽平,即所謂第一聲、第二聲。
古代「上聲」這個聲調在普通話中一部分變為去聲,一部分仍是上聲。上聲是現代漢語拼音的第三聲。
古代「去聲」這個聲調在普通話中仍是去聲,即第四聲。
(2)平仄怎麼分擴展閱讀:
「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據隋朝至宋朝時期修訂的韻書,如《切韻》、《廣韻》等,中古漢語有四種聲調,稱為平、上、去、入。除了平聲,其餘三種聲調有變化,故統稱為仄聲。
詩詞中平仄的運用有一定格式,稱為格律。平聲和仄聲,代指由平仄構成的詩文的韻律。平仄是四聲二元化的嘗試。四聲是古代漢語的四種聲調。平仄是在四聲基礎上,用不完全歸納法歸納出來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上聲,去聲,入聲為仄,剩下了的是平聲。
C. 平仄怎麼分怎麼用
相關內容如下:
要了解平仄須知「四聲」。根據隋朝至宋朝時期修訂的韻書,如《切韻》、《廣韻》等,中古漢語有四種聲調,稱為平、上(shǎng)、去、入。
平聲是平調,上聲是升調,去聲是降調,入聲是短調,明朝釋真空的《玉鑰匙歌訣》曰: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
古人的四聲,跟今天的普通話四個聲調,即陰平、陽平、上聲、去聲,並不等同,要區別對待。具體對照如下:
古代「平聲」→普通話的陰平及陽平(第一聲、第二聲),古代「上聲」→普通話中一部分變為去聲,一部分仍是上聲(第三聲),古代「去聲」→普通話去聲(第四聲)。古代「入聲」→在普通話中已經不存在;變為陰平、陽平、上聲及去聲里去了。
四聲和韻的關系是很密切的。在韻書中,不同聲調的字不能算是同韻。在詩詞中,不同聲調的字一般不能押韻,如雲「關」與「貫」不能通押。
知道了什麼是四聲,平仄就好懂了。平仄是詩詞格律的一個術語:詩人們把四聲分為平仄兩大類,平就是平聲,仄就是上去入三聲。仄,按字義解釋,就是不平的意思。
因為平聲是沒有升降的,較長的,而其他三聲是有升降的(入聲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較短的,這樣,它們就形成了兩大類型。如果讓這兩類聲調在詩詞中交錯著,那就能使聲調多樣化,而不至於單調。古人所謂「聲調鏗鏘」,雖然有許多講究,但是平仄諧和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
平仄在詩詞中又是怎樣交錯著的呢?我們可以概括為兩句話:
⑴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⑵平仄在對句中是對立的。這種平仄的規則在律詩表現的特別明顯。
例如: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這兩句詩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就本句來說,每兩個字一個節奏。平起句平平後面跟著的是仄仄,仄仄後面跟著的是平平,最後一個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後面跟著的是平平,平平後面跟著的是仄仄,最後一個又是平。這就是交替。
就對句來說,「金沙」對「大渡」,是平平對仄仄,「水拍」對「橋橫」,是仄仄對平平,「雲崖」對「鐵索」,是平平對仄仄,「暖」對「寒」,是仄對平。這就是對立。
關於詩詞的平仄規則,我們之前已經介紹。下面談一談我們怎樣辨別平仄。如果你的方言是有入聲的,那麼,問題就容易解決。
如果你的方言中沒有入聲字,該如何用普通話辨別呢?古代入聲字既然在普通話里多數變了去聲,去聲也是仄聲;又有一部分變了上聲,上聲也是仄聲。因此,由入變去和由入變上的字都不妨礙我們辨別平仄;只有由入變平(陰平、陽平)才造成辨別平仄的困難。
用新韻即《中華新韻》,完全不用考慮入聲字,因為新韻中沒有入聲字,只須記住一二聲是平,三四聲是仄就行了。
如果你用古韻即《平水韻》(詩)、《詞林正韻》(詞),就必須小心那些普通話讀一二聲的字,因為它們可能是古入聲字。
D. 平仄怎麼分
1、根據隋朝至宋朝時期修訂的韻書,如《切韻》、《廣韻》等,中古漢語有四上聲,去聲,入聲為仄,剩下了的是平聲。
2、四種聲調,稱為平、上、去、入。除了平聲,其餘三種聲調有高低的變化,故統稱為仄聲。
3、古漢語中的平仄:古代漢語的聲調分平、上(shǎng)、去、入四聲。「平」指四聲中的平聲;「仄」指四聲中的仄聲,包括上、去、入三聲。
(4)平仄怎麼分擴展閱讀:
1、普通話入聲消失,入聲歸入仄聲中的上去兩聲和平聲中的陰平、陽平,這導致用普通話判別詩詞平仄會有錯誤。
2、按傳統的說法,平聲是平調,上聲是升調,去聲是降調,入聲是短調,明朝釋真空的《玉鑰匙歌訣》曰:
平聲平道莫低昂,
上聲高呼猛烈強,
去聲分明哀遠道,
入聲短促急收藏。
E. 平仄怎麼分
古漢語有四種聲調,稱為平、上、去、入。除了平聲,其餘三種聲調有高低的變化,故統稱為仄聲。平仄是中國詩詞中用字的聲調。「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古代漢語的聲調分平、上、去、入四聲。「平」指四聲中的平聲;「仄」指四聲中的仄聲,包括上、去、入三聲。按傳統的說法,平聲是平調,上聲是升調,去聲是降調,入聲是短調,明朝釋真空的《玉鑰匙歌訣》曰: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
詩詞中平仄的運用有一定格式,稱為格律。平聲和仄聲,代指由平仄構成的詩文的韻律。平仄是四聲二元化的嘗試。四聲是古代漢語的四種聲調。所謂聲調,指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 平仄是在四聲基礎上,用不完全歸納法歸納出來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F. 怎樣快速區分平仄
區分平仄:第一聲和第二聲是平音;第三聲和第四聲是仄音。
「平」指平直,「仄」指曲折。在中古漢語中有四種聲調,稱為平、上、去、入。除了平聲,上聲,去聲,入聲統稱為仄聲。
古「平聲」的字,聲音高而平且長,從頭至尾保持一致,不升不降;「仄聲」的字讀音不平,或升或降,或拐彎,或短促(如入聲字)。平仄聲的字在詩詞中按一定的規律中交替使用,可使句子產生抑揚頓挫的 音樂效果,吟誦時在聲音上給人以美感。
(6)平仄怎麼分擴展閱讀:
1、普通話入聲消失,入聲歸入仄聲中的上去兩聲和平聲中的陰平、陽平,這導致用普通話判別詩詞平仄會有錯誤。
2、四種聲調:
(1)平聲,這個聲調到後代分化為陰平和陽平。
(2)上聲,這個聲調到後代有一部分變為去聲。
(3)去聲,這個聲調到後代仍是去聲。
(4)入聲,這個聲調是一個短促的調子。現代江浙、福建、廣東、廣西、江西等處都還保存著入聲。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內蒙古)保存著入聲。
G. 平仄到底怎麼分辨
在普通話四聲中,第一聲、第二聲是平聲;第三聲、第四聲是仄聲。
在普通話四聲中,分為陰平、陽平、上聲及去聲。普通話四聲聲調表為:陰平(第一聲)、陽平(第二聲)、上聲(第三聲)、去聲(第四聲)。
古代「平聲」這個聲調在普通話中分化為陰平及陽平,即所謂第一聲、第二聲。
古代「上聲」這個聲調在普通話中一部分變為去聲,一部分仍是上聲。上聲是現代漢語拼音的第三聲。
古代「去聲」這個聲調在普通話中仍是去聲,即第四聲。
古代「入聲」這個聲調在普通話中已經不存在;變為陰平、陽平、上聲及去聲里去了。
普通話入聲消失,入聲歸入仄聲中的上去兩聲和平聲中的陰平、陽平,這導致用普通話判別詩詞平仄會有錯誤。
(7)平仄怎麼分擴展閱讀
平仄相關工作原理
四聲二元化,是統計學原理的應用。根據是四除以二等於二的公式,平均數只能平均,不能離散,四可以等於2X2,也能等於1+3,把四聲分為兩類,即有2:2,以及1:3等多種可能。因此,既有合律的音韻美,也有出律的音韻美。
有人說「平仄與不拘平仄之爭,沿襲了一千五百年,詩有詩律,詞有詞律,前人的格律,可能是後人的束縛。合律最好,出律也可,不能強求。」但這只是對普通話無平仄的一面之詞。
H. 怎麼區分平仄,簡單通俗點
區分平仄:第一聲和第二聲是平音;第三聲和第四聲是仄音。
「平」指平直,「仄」指曲折。在中古漢語中有四種聲調,稱為平、上、去、入。除了平聲,上聲,去聲,入聲統稱為仄聲。
古「平聲」的字,聲音高而平且長,從頭至尾保持一致,不升不降;「仄聲」的字讀音不平,或升或降,或拐彎,或短促(如入聲字)。平仄聲的字在詩詞中按一定的規律中交替使用,可使句子產生抑揚頓挫的 音樂效果,吟誦時在聲音上給人以美感。
平仄理論好比把四個班(四聲)學生按性別(平仄)分成男女兩類。至於這樣的分法是否平均,不是平仄論者考慮的。
拿普通話來說,共有四個聲調:陰平聲是一個高平調(不升不降叫平);陽平聲是一個中升調(不高不低叫中);上聲是一個低升調;去聲是一個高降調。
在漢語里,平仄指語速的快慢。韻母a大聲讀是a,小聲讀也是a,在分貝數大致相同情況下,a音比o音響亮。因為a的開口大。因此,平重仄輕不成立。
之所以,有平仄和不拘平仄之爭,是因為學術界對平仄沒有實踐性的認識引發的。從數學原理上,平仄是建立在不完全歸納法的基礎上。
I. 平仄怎麼分
平仄就是指中國詩詞中用字的聲調。「平」就是平直,「仄」就是曲折。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一個字的聲調,讀起來是平直的,沒有高低、升降的變化,那麼它就是平聲字,反之,則為仄聲字。
平仄是中國詩詞中用字的聲調。「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據隋朝至宋朝時期修訂的韻書,如《切韻》、《廣韻》等,中古漢語有四種聲調,稱為平、上、去、入。除了平聲,其餘三種聲調有高低的變化,故統稱為仄聲。
詩詞中平仄的運用有一定格式,稱為格律。平聲和仄聲,代指由平仄構成的詩文的韻律。平仄是四聲二元化的嘗試。四聲是古代漢語的四種聲調。所謂聲調,指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 平仄是在四聲基礎上,用不完全歸納法歸納出來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上聲,去聲,入聲為仄,剩下了的是平聲。
普通話入聲消失,入聲歸入仄聲中的上去兩聲和平聲中的陰平、陽平,這導致用普通話判別詩詞平仄會有錯誤。
[中]詩韻相同的字
第1部仄聲去聲一送
送夢鳳洞眾瓮貢弄凍痛棟慟仲中(擊中)粽諷空(空缺)控哄贛
古人詩詞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宋·王安石《元日》
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近代·毛澤東《卜運算元·詠梅》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唐·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宋·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宋·辛棄疾《清平樂·村居》由於近期工作繁忙,沒有時間一一去寫出來,作個大概如下:
聽:動詞、量詞時為平,只有作名詞時才仄。而古詩里有些是根據「聽」前後綴字使用決定聽字的平仄,有的古詩茲里是借字借音,正常情況下,聽都是平。有人說平仄不論,那是不嚴謹的。聽:分別為九青韻和二十五徑。只有打麻將聽牌,聽你一頓,聽而不聞、 上聲去聲為仄。
「望」(一般作韻腳為平,望(瞭望)為平);望盡天涯為仄,一般在詩句裡面都為仄,
「更」、一更三更為平,更上一層樓為仄,「行」等字在創作時都要分清多音字(特別是在韻腳上要區分:七陽韻 行(行列)、八更韻 行(行走)、二十四敬:行(學行)為仄。行這個字而不是平仄不論,要區分她的用處。
「相」相(卿相、相國)為仄,相思為平。
「石」入聲字(仄),一石兩石都為仄。,這個字詩詞軟體上是可平可仄。我個人認為是仄(入聲)。
「思」:動詞為平例相思、去聲四寘名詞時為仄例禪思。
又如「乘」:乘風、乘坐為平(動詞),名詞shèng一乘:乘輿。千乘之國此為仄。
如可平可仄的字:醒、看、三、是可平可仄,根據位置的需要來判斷是否讀平還是仄,但其意不變。
如「斜」古音、方言讀(xiá)在部分古詩中使用古音以求押韻;而當不用在韻腳的時候可以讀成(xié)。如「兒」古詩詞中「嫁得瞿塘賈,朝朝誤妾期。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不讀(ér),而是用江浙滬方言讀成(ní)。
重:重(chóng)復為平,重(zhòng)量為仄。
J. 平仄怎麼分
“平仄”泛指詩文的韻律,現有兩套系統,一是以普通話為標准,簡稱為新聲。二是以《平水韻》為標准,簡稱為古聲。(一)、新聲:現代漢語四聲聲調表中“平”就是第一聲(陰平)、第二聲(陽平),“仄”就是第三聲(上聲)、第四聲(去聲)。(二)、古聲:古漢語將漢字分為平、上、去、入四個聲調。平所指的就是古漢語中的平聲字(包括現在漢語中的第一、二聲中的大多數);仄所指的是古漢語中的上、去、入聲。
平仄有兩套系統,一是以普通話為標准,簡稱為新聲。二是以《平水韻》為標准,簡稱為古聲。現在這兩套系統交叉並用,這叫雙軌制。但是,不能混用。就是寫一副聯,只能用一套標准。 (一)、新聲(現代漢語即普通話)。 普通話分為四個聲調,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在詩歌和對聯的格律應用中,把陰平和陽平(第一、二聲)稱為平聲,上聲和去聲(第三、第四聲)稱為次聲。 (二)、古(舊)聲
古代漢語也有四個聲調,但是和今天普通話的聲調種類不完全一樣。古代的四聲是:
⑴平聲。這個聲調到後代分化為陰平和陽平。
⑵上聲。這個聲調到後代有一部分變為去聲。
⑶去聲。這個聲調到後代仍是去聲。
⑷入聲。這個聲調是一個短促的調子。現代江浙、福建、廣東、廣西、江西等處都還保存著入聲。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內蒙古)保存著入聲。 湖南的入聲不是短促的了,但也保存著入聲這一調類。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語里,入聲已經消失了。北方的入聲字,有的變為陰平,有的變為陽平,有的變為上聲,有的變為去聲。就普通話來說,入聲字變為去聲的最多,其次是陽平,變為上聲的最少。西南方言中(從湖南到雲南)的入聲字一律變成了陽平。 古代的四聲高低升降的形狀是怎樣的,現在不能詳細知道了。依照傳統的說法,平聲應該是一個中平調,上聲應該是一個升調,去聲應該是一個降調。 入聲應該是一個短調。《康熙字典》前面載有一首歌訣,名為《分四聲法》:平聲平道莫低昂, 上聲高呼猛烈強, 去聲分明哀遠道, 入聲短促急疏藏。 這種敘述是不夠科學的,但是它也讓我們知道了古代四聲的大概。 四聲和韻的關系是很密切的。在韻書中,不同聲調的字不能算是同韻。在詩詞中,不同聲調的字一般不能押韻。 什麼字歸什麼聲調,在韻書中是很清楚的。在今天還保存著入聲的漢語方言里,某字屬某聲也還相當清楚。我們特別應該注意一字兩讀的情況。有時候,一個字有兩種意義(往往詞性也不同),同時也有兩種讀音。例如“為”字,用作“因為”、“為了”,就讀去聲。在古代漢語里,這種情況比現代漢語多得多。現在試舉一些例子: 騎,平聲,動詞,騎馬;去聲,名詞,騎兵。 思,平聲,動詞,思念;去聲,名詞,思想,情還。 譽,平聲,動詞,稱贊;去聲,名詞,名譽。 污,平聲,形容詞,污穢;去聲,動詞,開臟。 數,上聲,動詞,計算;去聲,名詞,數目,命運;入聲(讀如朔),形容詞,頻繁。 教,去聲,名詞,教化,教育;平聲,動詞,使,讓。 令,去聲,名詞,命令;平聲,動詞,使,讓。 禁,去聲,名詞,禁令,宮禁;平聲,動詞,堪,經得起。 殺,入聲,及物動詞,殺戮;去聲(讀如曬),不及物動詞,衰落。 有些字,本來是讀平聲的,後來變為去聲,但是意義詞性都不變。“望”、“漢”、“看”字都屬於這一類。“望”和“嘆”在唐詩中已經有讀去聲的了,“看”字總是讀去聲。也有比較復雜的情況:如“過”字用作動詞是有時平去兩讀的,至於用作名詞,解作過失時,就只有去聲一讀了。 辨別四聲,是辨別平仄的基礎。下文我們就討論平仄問題。 編輯本段|回到頂部平仄 知道了什麼是四聲,平仄就好懂了。平仄是詩詞格律的一個術語:詩人們把四聲分為平仄兩大類,平就是平聲,仄就是上去入三聲。仄,按字義解釋,就是不平的意思。 憑什麼來分平仄兩大類呢?因為平聲是沒有升降的,較長的,而其他三聲是有升降的(入聲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較短的,這樣,它們就形成了兩大類型。如果讓這兩類聲調在詩詞中交錯著,那就能使聲調多樣化,而不至於單調。古人所謂“聲調鏗鏘”,雖然有許多講究,但是平仄諧和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
平仄在詩詞中又是怎樣交錯著的呢?我們可以概括為兩句話: ⑴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⑵平仄在對句中是對立的。這種平仄的規則在律詩表現的特別明顯。 例如毛主席《長征》詩的第五、六兩句: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這兩句詩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就本句來說,每兩個字一個節奏。平起句平平後面跟著的是仄仄,仄仄後面跟著的是平平,最後一個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後面跟著的是平平,平平後面跟著的是仄仄,最後一個又是平。這就是交替。就對句來說,“金沙”對“大渡”,是平平對仄仄,“水拍”對“橋橫”,是仄仄對平平,“雲崖”對“鐵索”,是平平對仄仄,“暖”對“寒”,是仄對平。這就是對立。 關於詩詞的平仄規則,下文律詩的平仄及詞的平仄中還要詳細討論。現在先談一談我們怎樣辨別平仄。如果你的方言是有入聲的(譬如說,你是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華南人),那麼,問題就容易解決。在那些有入聲的方言里,聲調不止四個,不但平聲分陰陽,連上聲、去聲、入聲,往往也都分陰陽。象廣州入聲還分為三類。這都好辦:只消把它們合並起來就是了,例如把陰平、陽平合並為平聲,把陰上、陽上、陰去、陽去、陰入、陽入合並為仄聲,就是了。問題在於你要先弄清楚自己方言里有幾個聲調。這就要找一位懂得聲調的朋友幫助一下。如果你在語文課上已經學過本地聲調和普通話聲調的對應規律,已經弄清楚了自己方言里的聲調,就更好了。 如果你是湖北、四川、雲南、貴州和廣西北部的人,那麼入聲字在你的方言里都歸了陽平。這樣,遇到陽平字就應該特別注意,其中有一部分在古代是屬於入聲字的。至於哪些字屬入聲,哪些字屬陽平,就只好查字典或韻書了。 如果你是北方人,那麼,辨別平仄的方法又跟湖北等處稍有不同。古代入聲字既然在普通話里多數變了去聲,去聲也是仄聲;又有一部分變了上聲,上聲也是仄聲。因此,由入變去和由入變上的字都不妨礙我們辨別平仄;只有由入變平(陰平、陽平)才造成辨別平仄的困難。我們遇著詩律上規定用仄聲的地方,而詩人用了一個在今天讀來是平聲的字,引起了我們的懷疑,可以查字典或韻書來解決。 編輯本段|回到頂部姓名中的平仄 名字除了要好認以外,還要符合中國字的發音規律,也就是要讀起來上口,不能跟繞口令似的。一般來說,兩個字的名字,如果前面的字是上聲或去聲,後面的字就應該是平聲。 三個字的名字對語音的要求就更高一點,如果四聲安排得不好,讀起來就不順。比如三個字都用上聲,如瀋海埂,讀起來就別扭,好像不能一口氣讀完似的。三個字都用去聲也不好,如宋兆盛,讀真情 為不好聽,不如叫宋兆年好聽,因為年是平聲。 避免姓名的平仄聲相同。現代漢語不講平仄,以四聲論之。所謂四聲是指平、上、 去 、入。 例如:柳景選三個字全是上聲,讀起來很繞口,便不如柳敬官好聽。張書襄都是平聲,便不如張叔向好聽。紀仲憲都是去聲,不如紀忠賢好聽。 編輯本段|回到頂部簡表 五律平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為平聲 五律仄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為仄聲 七律平起:首句第二字必用平聲 七律仄起:首句第二字必用仄聲 五絕平起首句押韻 五絕平起首句不押韻 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五絕仄起首句押韻 五絕仄起首句不押韻 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七絕平起首句押韻 七絕平起首句不押韻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七絕仄起首句押韻 七絕仄起首句不押韻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五律平起首句押韻 五律平起首句不押韻 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五律仄起首句押韻 五律仄起首句不押韻 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七律平起首句押韻 七律平起首句不押韻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七律仄起首句押韻 七律仄起首句不押韻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注意,凡韻尾是-n或-ng的字,不會是入聲字。如果就湖北、四川、雲南、貴州和廣西北部來說,ai、ei、ao、ou等韻基本上也沒有入聲字。 總之,入聲問題是辨別平仄的唯一障礙。這個障礙是查字典或韻書才能消除的;但是,平仄的道理是很好懂的。而且,中國大約還有一半的地方是保留著入聲的,在那些地方的人們,辨別平仄更是沒有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