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荸薺的拼音怎麼讀
荸薺的拼音:bí qí、bí qi。
荸薺是莎草科荸薺屬淺水性宿根草本,以球莖作蔬菜食用。古稱鳧茈(鳧茈),因它形如馬蹄,又像栗子,所以俗稱馬蹄,又稱地栗。稱它馬蹄,僅指其外表;說它像栗子,不僅是形狀,連性味、成分、功用都與栗子相似,又因它是在泥中結果,所以有地栗之稱。
荸薺的品種
1、桂林馬蹄,廣西桂林市地方品種。球莖扁圓形,頂芽粗壯,二側芽常並立,故有「三枝桅」之稱。皮紅褐色,肉白色,單個重30克。以鮮食為主,也可熟食和加工,糖分較高,肉質爽脆,品質優。
2、水馬蹄,廣東地方品種。球莖扁圓形,頂芽較尖長,皮黑褐色,肉白色。單個重10克。澱粉含量高,以熟食和製作澱粉澱粉為主。
3、韭薺,原產菲律賓。球莖大,橢圓形,單個重25克,質脆味甜,品質好,以鮮食為主。
4、孝感薺,湖北省孝感市地方品種。球莖扁圓,亮紅色,平均單個重22克,皮薄,味甜,質細渣少,以鮮食為主,品質好。
5、蘇薺,江蘇省蘇州市地方品種。球莖扁圓形,頂芽尖,臍平,皮薄,肉白色,單個重15克左右。適於加工制罐頭。
6、餘杭薺,浙江省杭州市餘杭縣地方品種,球莖扁圓形,頂芽粗直,臍平,皮棕紅色,皮薄,味甜,單個重20克左右。適於加工制罐頭和鮮食。
Ⅱ 荸薺怎麼讀
荸薺讀作:「bí qí」。荸薺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多栽培在低窪地,地下莖也叫荸薺,扁圓形,皮赤褐色或黑褐色,肉白色,可作蔬菜或水果,可制澱粉。
荸薺是中國的特色蔬菜之一,通常以地下膨大球莖供食用,可以生食、熟食或做菜,尤適於製作罐頭,稱為「清水馬蹄",是菜館的主要佐料之一;並可提取澱粉,與藕及菱粉稱為澱粉三魁,性寒滑,味甘涼,能益氣安中。同時地上部的管狀葉狀莖具有止渴、解熱等功效。
(2)荸薺怎麼讀擴展閱讀:
荸薺分布於中國、日本、琉球群島、南洋島(呂宋島為該種最先發現的產地)和印度。在中國分布於台灣、江蘇、廣東、海南。生長在有水的平地。
荸薺屬於寒性食物,且生長於地下沼澤或水田中,表皮多有細菌、寄生蟲(如薑片蟲)附著,因此不宜生食過多,並且一定要作好表皮的清潔工作,尤其是對於脾胃虛寒者更要多加註意。
荸薺按球莖所含澱粉量,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為水馬蹄類型,球莖頂芽尖,臍平,富含澱粉,肉質粗,適於熟食或提取澱粉用,如蘇薺及高郵荸薺等。另一種為紅馬蹄類型:球莖頂芽鈍,臍凹,含水分多,澱粉較少,肉質甜而細嫩,桂林馬蹄等。
Ⅲ 荸薺怎麼讀音
荸薺讀音:bí qi
生長環境
荸薺性喜溫暖濕潤,不耐霜凍,常生長在淺水田中,荸薺在生長前期需要高溫及長日照,如萌芽適溫為15至20℃,分櫱分株最適溫為25至30℃,而在生長後期,縮短光照時數(宜少於13小時)能促進球莖形成,較低溫度(20至25℃)也有利於球莖膨大。土壤則以土層淺薄,pH6至7的砂質壤土或腐殖質壤土為宜。
分布范圍
在我國分布於江蘇、廣東、海南。
生長習性
荸薺生長期在140至200天。球莖可在土中越冬,到次年春季以頂芽抽生不明顯短縮莖,基部莖節向下產生細長須根,入土約20至30厘米,向上產生時狀莖(管狀莖),並不斷分櫱,形成母株。其側芽則向四周抽出3至5條匍匐莖,伸長至10至15厘米後,其頂芽向地上抽生葉狀莖,形成新的分櫱及次生分櫱可達30至40株,處暑至白薅(在我國杭州為9月下旬)停止分櫱,後期則於匍匐莖頂端形成新的球莖。同時在秋季低溫短日照條件下,地上莖也停止生長,自分株中心抽出花莖,頂端形成具多花的穗狀花序白露前後達盛花期。小堅果灰褐色,倒卵形,在寒露至霜降成熟,通常不易發芽。
主要價值
荸薺是我國的特色蔬菜之一,通常以地下膨大球莖供食用,可以生食、熟食或做菜,尤適於製作罐頭,稱為「清水馬蹄",是菜館的主要佐料之一;並可提取澱粉,與藕及菱粉稱為澱粉三魁,性寒滑,味甘涼,能益氣安中。同時地上部的管狀葉狀莖具有止渴、解熱等功效。
Ⅳ 荸薺的拼音怎麼讀
荸薺的拼音:bí qí。
荸薺既是水果,又是蔬菜,同時還有葯用價值。 荸薺表皮紫黑,內里肉質潔白,味道甜美多汁,口感清爽可口,因此可做水果生吃,又可做蔬菜食用。
荸薺是荸薺植株地下匍匐莖先端膨大的球莖,有細長的匍匐根狀莖。荸薺因為自身的形狀和馬蹄十分相像,很多地方都將荸薺叫成馬蹄,買荸薺很多人都不知道是什麼,提到馬蹄就知道了。
荸薺的食用
荸薺可以生吃,但是不是很建議生吃。 荸薺生吃的口感清脆、味道上甜美,可以直接食用;但是荸薺生長在泥土中,因此表皮含有大量的細菌,食用容易出現細菌感染的情況。
生吃荸薺的話要注意,荸薺肉不和荸薺皮直接接觸,防止出現相互污染的情況。
荸薺性寒,不能大量食用。
吃荸薺的話要注意不同時食用其他的性寒的食物,會加重身體的寒涼程度。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荸薺 (莎草科荸薺屬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