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引起低血糖的原因
問題一:低血糖形成的原因,怎樣治療呢? 出現低血糖的原因:
吃甜食本來就會使體內血糖升高。但若是空腹吃甜食,有的時候則會使胰島素過度釋放,使血糖快速下降,甚至形成低血糖,從而迫使肌體釋放第二種激素―――腎上腺素,以便使血糖恢復正常。這兩種激素的作用會使人頭暈、頭痛、出汗、渾身無力,這就是反應性低血糖症,對症狀較輕者可服葡萄糖水或白糖水,以補充生命必需的葡萄糖。荔枝病的實質也是一種「低血糖症」。
還有一種禁食性低血糖症,通常在禁食8小時後發生,症狀比反應性低血糖症更嚴重,包括頭暈、記憶力喪失、中風和慌亂。愛美的女士常常因禁食減肥導致低血糖症。在極少的病例中,禁食性低血糖症還可能是嚴重的身體失常的結果,如胰臟B細胞腫瘤以及全身的腫瘤。
治療方法:
低血糖的治療
1.低血糖症發作時的處理
(1)清醒的低血糖患者可以給予2~3塊糖果,4~5塊餅干或半杯含糖飲料,大多數患者在數分鍾內緩解。如果15min仍未緩解,重復上法治療一次。
(2)昏迷者疑似低血糖昏迷的患者,應立即抽血作有關檢查,並馬上供糖而不必等待檢查結果,可採取下列措施。
①立即靜脈注射50%葡萄糖溶液60~100ml,多數患者能立即清醒,繼而進食,未恢復者可反復注射直至清醒。經處理意識完全恢復後仍需繼續觀察,因為由於口服降糖葯引起的低血糖症血液中較高的葯物濃度仍繼續起作用,患者再度陷入昏迷的可能性很大,宜繼續滴注5%~10%葡萄糖,根據病情需要觀察數小時至數天,至病情完全穩定為止。
②血糖不能恢復,或仍神志不清者必要日寸可選用:a.氫化可的松100mg靜脈推注後視病情需要再以100mg加入500ml葡萄糖溶液中緩慢滴注,一日總量在200~400mg;b.胰頂糖素0.5~1.0mg皮下、肌肉或靜脈注射,一般20分鍾內生效,但維持時間僅1~1.5小時。
2.預防措施
(1)合理應用胰島素需在醫生的指導下應用或調整胰島素,同時進行血糖監測。
(2)選擇適當的口服降糖葯因格列本脲(優降糖)降糖作用較強,作用日寸間較長,故應慎用,尤其合並腎功能不全或70歲以上患者禁用格列本脲。其他如格列齊特(達美康)、格列吡嗪(美吡達)也可能引起低血糖,應用時需注意。
(3)按日寸進食服葯或注射胰島素後一定要進食。做到空腹不飲酒。
(4)適時加餐經常發生低血糖者,宜少食多餐,即將一天的攝入總量分成5~6餐,這樣可避免餐前低血糖(中、晚餐前),而晚上加餐可有效預防清晨低血糖的發生。
(5)運動量不宜過大尤其是消瘦患者空腹時不宜進行劇烈的運動。
問題二:低血糖常見病因,低血糖是什麼引起的 一、發病原因
胰島素:
胰島素注射過量或注射後攝食量過少、活動量相對過度,均可產生典型的急性低血糖反應。
磺脲類葯物:
這些葯物引起低血糖的程度與葯物半衰期、代謝速度等有關。當患者有飲食減量、肝腎病變、腎上腺皮質功能不足時,均應警惕出現低血糖的可能。
乙醇:
連續大量飲酒而其它食物攝入較少時可產生低血糖。若在長期飢餓狀態下大量飲用乙醇,甚至可因嚴重低血糖導致死亡。
其它:
糖尿病患者及正常人大劑量應用醋水楊酸可使血糖降低。應用心得安和其它B-受體阻滯劑也可發生低血糖,接受胰島素治療的同時應用心得安者更易導致嚴重低血糖。可誘發低血糖的葯物還有巴比妥、戊雙脒、甲氧西林、四環素、氟呱啶醇、沙利度胺、PAS及BAL等。此外,對肝臟有毒性的物質如氯仿、辛可芬、撲熱息痛、烏拉坦、新胂凡納明及殺蟲劑1605等均可引起低血糖。
低血糖病因很多,據統計可多達100種疾病,近年來仍在發現其他病因,本症大致可分為器質性低血糖,(指胰島和胰外原發病變,造成胰島素,C肽或胰島素樣物質分泌過多所致);功能性低血糖(指患者無原發性病變,而是由於營養和葯物因素等所致);反應性低血糖(指患者多有自主神經功能紊亂,迷走神經興奮,使得胰島素分泌相應增多,造成臨床有低血糖表現)。
10314例屍檢中證實44例(0.4%)為胰島素瘤,正常人血糖受多因素調控,如中樞神經系統,內分泌腺,肝臟,胃腸,營養,以及運動等因素等,升糖激素有胰高糖素,腎上腺素,腎上腺皮質激素,生長激素,甲狀腺素及一些胃腸激素等,降糖激素僅有胰島素及C肽,血糖升降還可受很多生理因素的影響,如禁食48~72h,劇烈運動,飲酒,哺乳可致低血糖,新生兒及老年人血糖往往偏低等,低血糖也可由長期糖攝取不足或吸收不良引起,肝糖原儲備減少,肝糖原分解酶減少,促進血糖升高的激素不足,胰島素與C肽或其他降糖物質增多,組織消耗血糖過多,以及一些中毒因素如水楊酸和蘑菇中毒等皆可誘發低血糖綜合征。
低血糖症不是疾病診斷的本質,它是糖代謝紊亂的一個標志,凡確系血糖水平低於正常范圍內者,可診斷為低血糖症,但其病因的診斷則比較困難而且較為復雜,常見的低血糖症分為:
1.空腹(禁食性)低血糖症
(1)內分泌代謝性低血糖:
①胰島素或胰島素樣因子過剩:
器質性胰島素分泌增多。
A.胰島素瘤,腺瘤,微腺瘤,癌,異位胰島素瘤;B.胰島B細胞增生;胰島細胞彌漫性增生症;C.多發性內分泌腺瘤Ⅰ型伴胰島素瘤;D.胰管細胞新生胰島。
相對性胰島素增多:A.胰島A細胞分泌的胰高糖素減少;B.糖尿病腎病和(或)非糖尿病腎功能不全的晚期;C.糖尿病分娩的新生兒;D.活動過度和(或)食量驟減。
非胰島B細胞腫瘤性低血糖症:A.癌性低血糖症,諸如:肺癌,胃癌,乳癌,胰腺癌,肝細胞癌,膽管細胞癌,盲腸癌,結腸癌,腎上腺皮質癌,類癌等;B.瘤性低血糖症,諸如:間質細胞瘤,平滑肌肉瘤,神經纖維瘤,網狀細胞肉瘤,梭形細胞纖維肉瘤,脂肪肉瘤,橫紋肌肉瘤,間質瘤,嗜鉻細胞瘤,神經母細胞瘤,高惡神經節旁瘤等。
②抗胰島素激素缺乏:常見腦垂體功能低下,垂體瘤術後,垂體瘤放療後或垂體外傷後;單一ACTH或生長激素不足;甲狀腺功能低下或黏液性水腫;原發性或繼發性,急性或慢性腎上腺皮質功能低下;多腺體功能低下。
(2)糖類攝入不足:
①進食量過低,吸收合成障礙。
②長期飢餓或過度控制飲食。
③小腸吸收不良,長期腹瀉。
④熱量丟失過多,如:妊娠早期,哺乳期;劇烈活動,長期發熱;反復透析。
(3)肝臟疾病性低血糖症:
①肝實質細胞廣泛受損。
②肝酶系糖代謝障礙。
③肝糖原消耗過度。
2.餐後(反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