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臧怎麼讀
臧:zāng,聲母z;韻母āng。
臧
1、善;好。
2、又同「藏」cáng。
相關組詞
臧否、臧穢、服臧、寶臧、積臧、臧弆。
詳細釋義
1、臧否[zāng pǐ]
褒貶;評論:~人物。否(pǐ)。
2、臧穢[zāng huì]
指貪污等穢行。
3、寶臧[bǎo zāng]
見「寶藏」。
4、積臧[jīzāng]
見「積藏」。
5、臧弆[zāng jǔ]
收藏,密藏。詳「臧去」。
㈡ 臧怎麼讀
臧,漢語漢字,讀音為zāng。作形容詞時,有善、好的意思;作動詞時,有貪污,行賄的意思;作名詞時,有奴隸,僕婢的意思。作動詞時,同藏,有收藏、隱藏的意思。
臧也作姓氏,臧姓,源出姬姓。魯國第十二代國君魯孝公之子彄(kōu),封地於臧邑,人稱其字子臧,後人以其字為氏。
臧字常見組詞有:
臧獲:古代對奴婢的賤稱。
臧倉:指進讒害賢的小人。
臧罪:指貪污受賄之罪。
陟罰臧否(zhfázāng pǐ):意思是賞罰褒貶。
㈢ 臧 作為姓怎麼讀
臧(Zāng)姓,源出姬姓。魯國第十二代國君魯孝公之子彄,封地於臧邑,人稱其字子臧,後人以其字為氏。
(3)臧怎麼讀擴展閱讀
1、東海郡:亦稱郯郡、海州。東海郡在歷史上有三處:①治所在郯邑(今山東郯城),後置郯縣,屬徐州刺史部,為縣、郡、刺史部治,在氏族社會末期境內已有人群定居,時境為「東夷」之地,太嗥氏為東夷一著名酋長,少嗥氏為黃帝族向東發展的一支,與夷族雜居於此,稱「炎」地,周朝時期封炎族首領於此,稱炎國,後演化為郯國。
春秋時期,郯國附魯,「郯子朝魯」、「孔子師郯子」即出於此,戰國時期為越國所滅。秦朝時期始置郯郡,後改稱東海郡。;秦、漢之際曾稱郯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鄭城一帶,治所在郯城縣北部;西漢時期下轄三十七縣,
其時轄地在今山東費縣、臨沂、江蘇贛榆以南,山東棗庄、江蘇邳州以東和宿遷、灌南以北一帶地區。
②東晉時期置於海虞縣(今江蘇常熟)的東海郡,後移治所到京口(今江蘇鎮江),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費縣、臨沂縣、江蘇省贛榆縣南部、山東省棗庄市、江蘇省江蘇省邳縣東部和江蘇省宿遷縣、灌南縣北部一帶地區;唐貞觀六年(壬辰,公元632年)撤縣入下邳,
唐元和中期復置,始有「郯城」縣之名,不久又省入臨沂;元朝末期復置郯城縣,明、清兩朝之後縣域有變,但縣名未易;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其地隸屬山東臨沂地區。③南北朝時期的東魏及後來的隋、唐諸朝時期,以海州為東海郡,治所在朐山(今江蘇連雲港海州鎮),其時轄地在今江蘇省東海縣以東、淮水以北一帶地區。
2、東莞郡,漢屬城陽郡,晉改稱東莞,治所在莒(即今山東莒縣);
3、天水郡,西漢置郡,治所在平襄(故城在今甘肅通渭西北),東漢改置漢陽郡,移治冀縣(故城在今甘肅甘谷東南),三國魏仍改天水郡,西晉移治上(即今甘肅天水);
4、潁川郡,晉置郡,治所在陽翟(即今河南禹州)。
㈣ 臧怎麼讀
臧:zāng,聲母:z,韻母:āng
意思:
1、通「贓」。貪污;行賄。《漢書·尹賞傳》:其羞辱甚於貪污坐臧。
2、認為好,滿意。諸葛亮《出師表》: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3、好的,美好的,善良的。《詩·邶風·雄雉》: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組詞:
1、臧否[zāng pǐ] 褒貶;評論:~人物。否(pǐ)。
2、臧器[zāng qì] 謂隱藏器識,不露才能。
3、該臧[gāi zāng] 包藏和充塞。
4、臧匿[zāng nì] 窩藏,隱匿。
5、否臧[pǐ zāng] 成敗;善惡;優劣。否,惡;臧,善。
6、蓋臧[gài zāng] 隱藏;儲藏。臧,通「藏」。
(4)臧怎麼讀擴展閱讀:
引用:
1、《國風·鄭風·野有蔓草》先秦:佚名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揚。邂逅相遇,與子偕臧。
翻譯:野草蔓蔓連成片,草上露珠大又圓。有位美女路上走,眉清目秀美容顏。不期而遇真正巧,與她幽會兩心歡。
2、《放言五首·其一》唐代:白居易
但愛臧生能詐聖,可知寧子解佯愚。
翻譯:只喜臧生能騙過聖人,又怎知甯子識破了裝傻的。
3、《論語七則》先秦:佚名
子曰:「衣敝緼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終身誦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翻譯:孔子說:「穿著破舊的綿絮袍,和穿狐裘的人同立在一起,能不感為恥辱的,只有由了吧!」「《詩經》上說不忮刻,不貪求,這有什麼不好呀?」子路聽了,從此常誦止此詩。先生說:「這樣又何夠算好呀。」
㈤ 臧怎麼讀
臧讀zāng。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甲骨文像戈刺入目。上古戰俘往往被刺瞎一隻眼睛,淪為奴隸。本義為「奴隸」或「男奴」。金文加「爿(pán)」為聲。奴隸被刺瞎一目,迫於奴隸主統治者的淫威,不敢再行反抗,政權鞏固,如此甚好,故引申為「善」。古籍中假借為藏,表示儲藏的意思。現代主要用作姓氏。
當代臧姓人口大約31萬,為第二百四十一位大姓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25%。目前主要集中於山東、江蘇、河北、黑龍江,這四省的臧姓占臧姓總人口的72%,其次分布於湖北、河南、遼寧、安徽、山西等省。山東為臧姓第一大省,約占臧姓總人口的23%。
一、以邑名為氏。春秋時魯國國君魯孝公的兒子名彄(kōu)」,字子臧,被封在臧地(在今山東省境內郯城西南),建立「臧」國,他的子孫後代就以「臧」為姓。又據《通志·氏族略》記載:「魯孝公之子名彄,食采於臧,後建立臧國,為子爵位,世稱子臧,或臧。其孫以王父字命姓,分為兩支,一支臧孫氏,一支臧氏。後來,臧孫氏亦省文改復姓為單姓,也成臧姓。」
二、春秋時魯惠公之子名欣,字臧,其子孫以其字作為自己的姓氏,亦稱為臧氏。
三、「臧」姓出自魯國公族後代,而魯國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的長子伯禽的封地,因此,兩支「臧」姓起源於周朝王室之姓,姬姓。
組詞:
1、臧否。褒貶;評論;說好說壞。
2、臧倉。指進讒害賢的小人。
3、臧聚。指仆隸役夫。
㈥ 姓氏的臧怎麼讀
臧的讀音為:[zāng]
釋義:
1.善,好:臧否(pǐ)(褒貶,評論,說好說壞)。
2.古代對奴僕的賤稱:臧獲。
3.古同"贓",贓物。
4.姓。
組詞:陟罰臧否、臧穀亡羊、本臧、該臧、府臧、帑臧、宮臧
㈦ 臧怎麼讀
臧讀zāng。臧始見於商代甲骨文,甲骨文像戈刺入目。上古戰俘往往被刺瞎一隻眼睛,淪為奴隸。本義為「奴隸」或「男奴」。金文加「爿(pán)」為聲。奴隸被刺瞎一目,迫於奴隸主統治者的淫威,不敢再行反抗,政權鞏固,如此甚好,故引申為「善」。古籍中假借為藏,表示儲藏的意思。現代主要用作姓氏。
臧讀zāng。臧始見於商代甲骨文,甲骨文像戈刺入目。上古戰俘往往被刺瞎一隻眼睛,淪為奴隸。本義為「奴隸」或「男奴」。金文加「爿(pán)」為聲。奴隸被刺瞎一目,迫於奴隸主統治者的淫威,不敢再行反抗,政權鞏固,如此甚好,故引申為「善」。古籍中假借為藏,表示儲藏的意思。現代主要用作姓氏。
漢字:
漢字又稱中文、中國字,別稱方塊字,是漢語的記錄符號,屬於表意文字的詞素音節文字。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筆畫,象形變為象徵,復雜變為簡單;在造字原則上從表形、表意到形聲。除極個別漢字外(如瓩、兛、兣、呎、嗧等),都是一個漢字一個音節。需要注意的是,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國在歷史上都深受漢文化的影響,甚至其語文都存在借用漢語言文字的現象。
現代漢字是指楷化後的漢字正楷字形,包括繁體字和簡體字。現代漢字即從甲骨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至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演變而來。漢字為漢民族先民發明創制並作改進,是維系漢族各方言區不可或缺的紐帶。現存最早的漢字是約公元前1300年殷商的甲骨文和稍後的金文,西周時演變成籀文,再到秦朝的小篆和隸書,至漢魏隸書盛行,到了漢末隸書楷化為正楷。楷書盛行於魏晉南北朝,至今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