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采訪稿怎麼寫
導語:采訪稿怎麼寫?采訪,拼音是cǎi fǎng,指採集尋訪。是新聞界詞彙,即記者為取得新聞材料而進行觀察、調查、訪問、記錄、攝影、錄音、錄像等活動。是一種媒體信息的採集和收集方式,通常通過記者和被獲取信息的對象面對面交流。
1.時間、地址的預約;
2.如有變動,第二方案的制定;
3.采訪內容的擬定,包括問題的准備;
4.事前對采訪對象的背景了解和資料收集;
5.事前對中大歷史要有一定了解;
6.對於是否可錄音和照相要事先詢問被采訪者;
7.采訪進行時對主題的把握(盡量不要離題)、時間的控制;
8.采訪時要與被采訪者形成互動;
9.采訪時注意自己的表情和語速、說話的清晰和明了;
10.采訪時遇到不清楚的地方要及時提問,絕對避免主觀編造和添加;
11.采訪後可詢問是否可以提供相關資料;
12.贈送一定的禮品表示感謝;
13.將完成的采訪稿寄回給被采訪人,請其過目並可適當讓其修改;
14.將最終出版物寄送一份給被采訪人並再次表示感謝。
一般記者在去采訪之前會准備一份采訪提綱。如果要回答采訪提綱怎麼寫的問題?我想還是先要回答什麼是采訪提綱。采訪提綱,就是你要采訪對象要回答的一些問題的羅列。這些問題又不簡單是乾巴巴的羅列,需要的是你對他本身的認識。
一、確定采訪主題
一般記者進行采訪之前實際上已經確定好了采訪主題,而記者需要做的就是圍繞主題進行相關背景調查,快速翻閱資料,做到心中有底。我始終認為,記者要采訪首先要比被采訪者在這方面還懂得要多,雖然你不可能是專家,但你可以借著快速充電成為半個專家,不然去采訪,可能人就丟大了。
二、熟悉被采訪人資料
舉例來說,你采訪的是某個事件的某個人,那麼你需要了解圍繞這個人曾經發生過什麼樣的事情做個一個全面調查,比如有著他的經歷、讀過什麼樣的學校、有著怎樣的性格、辦事風格是什麼?最近他發生了什麼樣的事情……需要說明的是,也許有些資料對記者來說可能根本就用不上,但我覺得這很難說,其實采訪的過程就跟上戰場一樣,也講究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三、深入了解采訪背景
如果采訪的是一個事件,那麼你同樣需要對事件先做一番調查。如何調查?你需要調閱大量的資料,同時,你要將各個媒體不同角度進行的采訪和報道做個總結。把這個事件做到爛熟於心,而且需要將事件里的這些人物之間的關系弄明白弄清楚,然後站近了看站遠了看,是不是還缺少一些東西?你是不是還有不明白的地方,而這些不明白的地方,就是你本次所要采訪時要提問的地方。
四、整理線索
通過對被采訪人和采訪事件的了解,整理出已經成型的一些觀點和看法,以及還未成型的觀點,尋找本次采訪線索,也即突破口。
五、設計問題
通過對人和事件的了解以及對線索的整理,進行問題的設計。需要說明的是,問題的設計是需要環環緊扣的,它們之間並不是分散的關系,采訪就是一條流水線,記者需要做的是沿著這條流水線向下走。什麼稱為向下,就是深入挖掘事件的本質,盡力想辦法讓事件的參與人告訴人們事件的本來面目是什麼,他本來想收到什麼樣的效果。讓讀者讀完之後也覺得還是有所收獲的,如果你的讀者看完之後覺得不知所雲,好的證明你本次的'采訪是失敗的,其實從源頭上已經失敗了,在於你的問題設計不合理。
六、羅列你的問題
將問題設計之後你就可以在紙上羅列你的問題了,羅列完之後你需要再看一遍你的采訪提綱是否有什麼漏洞。
七、其他
以上都是采訪前的准備工作,關鍵在於采訪過程。在采訪過程中,你會發現有時候你的訪對象並不像你想像的那樣沿著你的思路走下去,那怎麼辦?無所謂就沿他的思路好了,記者需要把握的是采訪主題不發生偏移,同時還要注意在采訪過程中發現線索,可能你在采訪前期的准備時並沒有發現這條線索,別的報紙也沒有提及,而此時你的采訪對象說了出來,你就需要緊追不放,在完成新聞采訪主題的同時你還拿到了別人之前所沒有注意到的新聞。
1、抓住核心問題,開門見山,切中要害。這種方法是一開始就提出硬性的、緊扣主題的問題,然後擴展為比較籠統的問題。它適用於采訪那些善於言辭、敏於思考、感覺自信的對象。開門見山會讓對方覺得你坦率有效率,切中要害可以使對方覺得你懂行,值得交談。
2、由淺入深,追問問題,發掘未知的細節。深度報道的提問有許多尖銳的問題,有時難免讓記者碰壁,采訪對象要麼 拘謹不安,支支吾吾,談不到要害,要麼有心拒絕,閃爍其辭,加以敷衍。這就要求記者具備追問的毅力和技巧。可以先用一些寬泛的話題緩解氣氛,逐漸引入正題;或旁敲側擊,追本溯源,引出未知的細節。
3、誘導性的提問,引出生動活潑、論點鮮明的談話。在誘導性提問中,采訪對象得有較好的敏感性,並肯於爭辯,而記者則需要掌握好談話的時機,運用語氣、聲調或措辭來引誘對方作肯定性回答。誘導性提問會產生什麼樣的結果,取決於記者和采訪對象之間建立融洽關系的程度。因為誘導性提問容易使談話達到互不相讓的地步,但只要融洽關系得以保持,便可能引出意想不到的真話。
4、適度的沉默。沉默也是深度報道采訪提問中的一個重要的技巧,因為深度報道的提問多是要點性、針對性、獨家類的提問,需要給采訪對象留出思考和闡述問題的時間。聰明的記者一般不會打斷采訪對象的話,這樣可能得到直接詢問得不到的情況。故意地不露聲色,有時同樣有效。美國著名的電視節目主持人邁克·華萊士說:“我發現,在電視采訪中最有趣的做法就是問一個漂亮的問題,等對方回答完畢你再沉默三、四秒鍾,彷彿你還在期待著他更多的回答。你知道會怎樣嗎?對方會感到有點窘促而向你談出更多的東西。”
5、善於觀察與傾聽,捕捉采訪問答中所不能顯現的事實。艾豐提醒所有的記者“在采訪時別忘了帶上眼睛和耳朵”。我們強調觀察和傾聽是因為深度報道采訪需要記者全身心地投入,許多鮮為人知的原因和珍貴的新聞事實,都是記者調動所有感官包括心靈去感知到的。
(1)選擇正確的視角進行細致入微的觀察。這個視角可能是指宏觀的,把握事物相互關聯的全局視角;也可能是指記者個人情感、思想的視角;還可能是指在現場觀察時的微觀視角。總之,正確的視角加上細致的觀察,會讓記者獲得准確的、直接的、富有特徵的資料。
(2)做一個有心的聽眾,鄺雲妙在《當代新聞采訪學》中提出:一名記者,特別是一名老練的記者,應該是最善於傾聽的人,而不是喋喋不休的人。的確,善於傾聽的記者往往更容易有豐厚的收獲,也更容易與采訪對象溝通。稍縱即逝的新聞線索,談話對象的弦外之音,都會因為你的有心傾聽而被發掘,對新聞事實的領悟或許就會更接近其本來面目。
——凡事要強
時間飛逝,轉眼一個緊張而又充實的學期又要過去,耳邊彷彿還是學期初始大家對大地震的討論聲。為了讓大家更好的安排以後在校的學習生活,我們采訪了機械0701的高繁強。
當我們找到高繁強時,他正在宿舍里自習。做了短暫的自我介紹後,我問高繁強:“來到大學後有什麼深刻的感受?”
“來學校快兩年了,已習慣大學生活緊張又輕松的氣氛,課程雖然還是安排的很緊湊,但課余時間明顯增多了,令我真正感受到大學生活是如此的豐富多彩,已經熟識的朋友早已沒有大一剛入學時的拘束與隔閡。至今仍與宿舍的人相處融洽,雖然偶爾會有點小過節,但也很快能冰釋前嫌,所以有的時候,我很慶幸我能來這里,不然也不會交到那麼多知心的朋友了。大學不僅是一個交流知識的場所,亦是我們學習做人處世,接觸社會的好場所。我感覺我現在所接受的教育也是各個層面的,所以我一定會好好利用這份難得的機會 ,珍惜這段寶貴的時間,嚴格要求自己,力求作一名合格的大學生……”
在談到關於學習的經驗時,高繁強做了幾點簡單的概括:
一、提高效率、善於總結
學習比較重要的幾點:一、提高課堂效率,老師布置的作業要用心做;二、善於總結一些常用知識,這樣才能掌握得更好;三、善於進行總結,進而發現自己的弱項。
二、主要經驗:目標+自信+努力=成功
首先要有一個目標,目標確定以後你才會為這個目標努力奮斗。二是要有自信,一個人如果沒有自信,即使學習再好,也不能考出好成績。第三、人與人之間幾乎沒有什麼智
商的差別,主要是靠自己不斷的刻苦努力,才能達到自己理想的目標。
三、提高課堂效率
課堂中的內容幾乎都是精華,丟了很難再找回來,一定要好好聽講,課後要和老師交流。
除了對自己嚴格要求以外,還要加上不懈的努力,這個世界上想不勞而獲是不可能的,要想取得優異的成績,平時就要犧牲許多。
因為平時自由支配的時間比較多,他特別在對上自習方面談了自己的感受:平時學習大部分都是做重復的事情,我只是重復的遍數比較少而已,成績好可能是因為我在學習的時候非常投入,全心全意去學。我不喜歡那種往桌子前面一坐,好像在看書,其實是在愣神。如果我要看書,我一定非常認真看,看書看困了,我立刻就會睡覺,不會硬著堅持。
他還說到: 學習真的應該坐下來靜下心來好好學,一個年輕人十幾歲如果不學習,他會有什麼出路,他什麼都不是。沒有知識,不能認識到自己應該去學習,那是很悲哀的事情。
當然,我也有自己的不足之處,那就是做事有時候會優柔寡斷,不能果斷、大膽的放開手去做事。在今後的日子裡,我會從自身找原因,改進缺點不足,繼續努力,不斷進取,以
飽滿的熱情去迎接我人生的新旅程。
在短暫的采訪後,深深的體會到他人如其名,凡事要強!
記者 胡xx
20xx-1x-2x
❷ 怎樣寫好一篇采訪稿
有時候我們會接觸到寫采訪稿,下面就來介紹一下怎樣寫好一篇采訪稿。
首先在采訪前需要做好充分准備,需要了解你要采訪的對象,針對你要采訪的主題設置相關問題,這樣才能得到很好的采訪稿原始材料。
其次需要對得到的采訪材料進行整理歸納,剪裁加工,將重點內容撿出來,次要內容做必要的刪減,但是不要斷章取義,曲解采訪者的本意。
寫采訪稿要精煉,簡潔,人物采訪稿最多不超過三百字,需要選取最精華的寫進采訪稿,但是也不要過於生硬,詼3諧幽默的語言會更加吸引讀者。
一篇采訪稿的點睛之處就是題目,好的題目需要用簡短的語句概論整篇采訪稿的內容,還要埋下伏筆供讀者探尋,另外還要註明受訪者,時間,地點。
❸ 采訪稿怎麼寫
1、構思准備
先整理采訪完畢的材料,如果有極佳的素材就以他為中心確立選題和結構,再選取相應的素材。如果現有材料無從下手,尋找一個同類型的優秀稿件模板參考是最簡潔的方法。
寫采訪稿需要抓住每一個點找素材,然後做素材分類,素材整理。
2、撰寫稿件
這是實質性的一步,在參照模板完成稿件後,確定稿件信息是否完整——大標題、小標題、署名。
寫作要點:語言簡潔,生動敘述,切忌一問一答式,自我感受過多。
采訪稿如果都是一問一答式的對話會使文章顯得無趣,讀者就會感到厭煩。而有過多的感情代入會使你的文章更像活動感悟、抒情隨筆,結果離采訪稿越來越遠。
采訪稿的寫作要求
1、時間、地址的預約。
2、如有變動,第⼆⽅案的制定。
3、采訪內容的擬定,包括問題的准備。
4、事前對采訪對象的背景了解和資料收集。
5、事前對中⼤歷史要有⼀定了解。
6、對於是否可錄⾳和照相要事先詢問被采訪者。
7、采訪進⾏時對主題的把握(盡量不要離題)、時間的控制。
❹ 采訪稿怎麼寫 采訪稿寫法
1、確定采訪目的
沒有采訪目的的文章,就像在報流水帳。使讀者找不到一絲主線,感覺很空。
故,在采訪之前,首先要確定你本次采訪的目的。你想讓讀者知道些什麼?為什麼要做這樣的采訪?你的采訪能給大家帶來些什麼啟示?……
2、確定采訪人選
在確定好采訪目的後,第二步便是尋找被采訪人。要找的被采訪人必須與采訪目的息息相關,無關的人不要夾雜其中。
3、了解被采訪人
確定完采訪人選後,你要了解他們,知道他們的經歷等等。在不了解他人的情況下,對其進行采訪,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更會影響到你提問的質量。
4、認真設計問題
在寫采訪類文章中,問題是必不可少的,問題的好與壞,直接左右文章的質量。設計的問題要能體現采訪目的,承上啟下,相輔相成。 采訪完畢後,需要做到以下2點:
1、整理采訪稿,仔細閱讀幾遍,充分理解
作為一名九城日報記者,我們的采訪手段不同於現實,一般通過QQ、BBS、MSN、e-mail進行。我們有優勢,那就是對方是以文字的形式接受采訪,這樣便於了我們整理采訪稿。在整理采訪稿的同時,記得不要遺漏掉重要資料,修正錯別字,多讀幾遍,對采訪稿要有充分的感知,覺得不夠的地方,盡快彌補。
2、組稿,完成采訪 好的采訪稿,並不是你問我答的形式,要有導語、串詞、結尾。因此,在整理好問題與回答後,還有進行組稿,根據對采訪稿的理解及采訪目的,合理的添加導語、串詞及結尾,這樣不僅使整篇采訪結構飽滿,更有助於讀者的理解。
❺ 記者的采訪稿怎麼寫
記者的采訪稿怎麼寫
記者的采訪稿怎麼寫,善於傾聽的記者往往更容易有豐厚的收獲,也更容易與采訪對象溝通。在采訪過程中,一定要膽子大,表現落落大方,下面來看看記者的采訪稿怎麼寫。
1、抓住核心問題,開門見山,切中要害。這種方法是一開始就提出硬性的、緊扣主題的問題,然後擴展為比較籠統的問題。它適用於采訪那些善於言辭、敏於思考、感覺自信的對象。開門見山會讓對方覺得你坦率有效率,切中要害可以使對方覺得你懂行,值得交談。
2、由淺入深,追問問題,發掘未知的細節。深度報道的提問有許多尖銳的問題,有時難免讓記者碰壁,采訪對象要麼 拘謹不安,支支吾吾,談不到要害,要麼有心拒絕,閃爍其辭,加以敷衍。這就要求記者具備追問的毅力和技巧。可以先用一些寬泛的話題緩解氣氛,逐漸引入正題;或旁敲側擊,追本溯源,引出未知的細節。
3、誘導性的提問,引出生動活潑、論點鮮明的談話。在誘導性提問中,采訪對象得有較好的敏感性,並肯於爭辯,而記者則需要掌握好談話的時機,運用語氣、聲調或措辭來引誘對方作肯定性回答。
誘導性提問會產生什麼樣的結果,取決於記者和采訪對象之間建立融洽關系的程度。因為誘導性提問容易使談話達到互不相讓的地步,但只要融洽關系得以保持,便可能引出意想不到的真話。
4、適度的沉默。沉默也是深度報道采訪提問中的一個重要的技巧,因為深度報道的提問多是要點性、針對性、獨家類的提問,需要給采訪對象留出思考和闡述問題的時間。聰明的記者一般不會打斷采訪對象的話,這樣可能得到直接詢問得不到的情況。
故意地不露聲色,有時同樣有效。美國著名的電視節目主持人邁克·華萊士說:「我發現,在電視采訪中最有趣的做法就是問一個漂亮的問題,等對方回答完畢你再沉默三、四秒鍾,彷彿你還在期待著他更多的回答。你知道會怎樣嗎?對方會感到有點窘促而向你談出更多的東西。」
5、善於觀察與傾聽,捕捉采訪問答中所不能顯現的事實。艾豐提醒所有的記者「在采訪時別忘了帶上眼睛和耳朵」。我們強調觀察和傾聽是因為深度報道采訪需要記者全身心地投入,許多鮮為人知的原因和珍貴的新聞事實,都是記者調動所有感官包括心靈去感知到的。
(1)選擇正確的視角進行細致入微的觀察。這個視角可能是指宏觀的,把握事物相互關聯的全局視角;也可能是指記者個人情感、思想的視角;還可能是指在現場觀察時的微觀視角。總之,正確的視角加上細致的觀察,會讓記者獲得准確的、直接的、富有特徵的資料。
(2)做一個有心的聽眾,鄺雲妙在《當代新聞采訪學》中提出:一名記者,特別是一名老練的記者,應該是最善於傾聽的人,而不是喋喋不休的人。的確,善於傾聽的記者往往更容易有豐厚的收獲,也更容易與采訪對象溝通。稍縱即逝的新聞線索,談話對象的弦外之音,都會因為你的有心傾聽而被發掘,對新聞事實的領悟或許就會更接近其本來面目。
采訪稿有什麼獨特意義和價值?
1.報酬高
之前有個企業者在知乎找我給他的企業寫一份宣傳稿,要求著重刻畫他的`奮斗史,開價不低,
但由於那時的我一個人運營幾個平台,忙不過來,也沒有往這方向發展的打算,沒有接下這個約稿。
還有一些機構合作的采訪稿,報酬也是不少,也就是指定你去采訪某個人,然後把他的故事呈現在無數讀者面前,進行一個媒體宣傳或者包裝。
2.優秀的人就是一本網路全書
我們采訪的對象一般都是某個行業的領袖或者佼佼者,或者名人,總之層次和社會地位都不低,
采訪這樣的人,拋開報酬不說,光是面對面的訪談,就足夠我們學習很多東西了,因為優秀的人就是一本網路全書啊。
3.打造人脈圈
就拿貓叔來說,貓叔就是靠采訪名人在自媒體圈子打開一片天地的,還因此成為簡書首席采訪官,
采訪了100個名人之後,他也整合了這些社會資源,開始做企業服務,現在他的咨詢費是20萬/天。
做采訪,不是只局限采訪本身,還可以藉此打開自己的社會人脈圈。
4.鍛煉自己的膽量口才
社交能力
做采訪可不是那麼輕松的事情,
首先你要克服的就是自己的膽怯心理,因為要主動去「搭訕」層級比你高無數水平的人,本身就很容易讓人產生恐懼心理,害怕被拒絕,擔心在名人面前出洋相等等。
其次,口才也非常重要,因為采訪名人的過程並不是有模板可以套的,需要你隨機應變去做出引導和回應。
最後,這對一個人的社交能力也是考驗,
在從來沒有接觸的前提下,突然要面對一個陌生人做出一對一的交流,營造輕松的談話氛圍,長期的訓練,會讓我們跟任何人都能快速建立關系。
5.豐富我們的人生閱歷
我覺得,如果能讓我去采訪到一些很厲害的人,這個牛我可以吹一輩子,這些高光時刻,也會變成生命中吉光片羽的瞬間,
若干年回憶起來,依然會覺得這些人生片段在時光長河中熠熠生輝吧。
人物采訪是記者向新聞人物請教具體問題的一種方式,是記者有目的地對相關人員進行專題采訪的一種方式。它是一種特殊的傳播方式,主要是根據記者與人物的對話,獲取直接材料,穿插背景材料。
它比典型的報告更詳細、更生動。在專訪中,受訪者和記者是兩個因素。專訪的特點就在「特別」二字,重點是專訪。人物訪談強調新聞、政治和可讀性。與其他新聞形式相比,人物訪談的可讀性具有親和力。因此深受觀眾喜愛。
人物訪談很難寫,因為人們對他們有很高的要求和關注。人物訪談的難點在於如何不平淡,所寫的人物有鮮明的特點。如果讀者看完後能記住這個人物,並與其他人物區分開來,就可以說是一次成功的人物訪談。
而生動的人物、典型的案例、生動的細節,都取決於采訪的成功與否。記者與受訪者之間的溝通是最重要的方式。選的好仔細,對人物的認識和理解就會更深,把握人物的性格特點,從而發現人物的閃光點和鮮明的特點,然後你可以更准確地提煉主題,讓讀者想看、愛看,覺得可信、可親、好學。
面試失敗,就算是認真跑,也寫不出來。無論采訪的好壞,記者的提問技巧尤為重要。把問題問得好而准確將有助於打開受訪者的對話。
目前,記者提問時容易出現以下不足:
一個是問題太大太空,以至於被面試者不知道如何回答。有些記者在采訪時還喜歡用「你怎麼看」等「老三問」的陳詞濫調。
第二,記者口語表達能力差,提問不能簡明扼要。提問會使受訪者錯過重點。有的記者把問題改寫得輕描淡寫,問題沒有表達力。他們往往有很強的寫作能力,但他們不擅長說話。有的記者經常提問,說了很多繞不開的話題,比如問一個農民企業家,他的下一步計劃,是否打算資助農村教育。畢竟,不僅受訪者一頭霧水,連記者自己都聽不懂。
第三,記者采訪態度不端正,見識也有限。有的記者提問時,口若懸河,聽不懂對方的回答,讓對方產生心理上的反感,從而拉開了與記者的心理距離。這些都在無形中影響著受訪者的談話興趣。
受訪者容易出現以下幾種情況:
一、 主觀上配合面試,但總是因為緊張或興奮而無法說話。基層農牧民工人容易出現這種現象。
二、 被動地接受采訪。他雖然張了張嘴,但總是跑題,或者有意識地迴避記者的某些敏感問題。
第三,被訪者帶領記者奔跑,被訪者信心滿滿地繼續交談。記者無法控制局面,采訪花費了很多時間。費時費力。
❻ 采訪稿怎麼寫
新聞采訪是記者通過觀察、訪問獲取新聞素材的基本手段。一般來講,記者在采訪活動中佔主導地位的同時,也受制於被采訪對象,占被動地位。那麼,采訪稿怎麼寫呢?下面我為大家收集整理了采訪稿的寫作方法,希望能為大家提供幫助!
采訪前 見面
1、介紹禮儀。由高到低,位尊者有優先知情權;由近及遠,根據位置遠近;順時針方向;
2、握手禮儀。位尊者先伸手;女士先伸手。同尊者握手,雙手或右手,積極伸手,握手要有力;同級者伸右手,握手也要用力。
3、索要名片。有時候是采訪前,有時候是采訪後,看情況而定。我們都是學生,一般來說都只是索要,而不是交換名片,對方知道你是學生,如果對方願意會主動把名片給你;有的時候,如果對方忘了,你可以說,「希望以後還有機會跟您請教,不知道怎麼聯系您方便?」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請賜名片。
外貌形象:整潔端莊,切忌邋遢
訪前准備:采訪物品。盡力了解采訪對象的經歷、習慣等,以便在采訪中心中有數,防止言語失誤。盡可能先預約打招呼,例舉采訪問題提綱
心態調整:平靜、理智
見面:略帶微笑,彬彬有禮。
采訪中 提問的藝術
1、體姿。
行為學家認為,正確的站立姿勢應該是身體直立、挺胸、收腹、抬頭、目光平視,雙臂自然下垂或在體前交叉,交叉時右手置王左手之上,站累時一隻腿可向後撤半步,但上體仍須保持正直。
若兩腿交叉站立,雙手叉王腰間或放在衣褲袋中的姿勢都傳遞著某種輕浮不雅、不嚴肅的信息。這樣的姿態,會被采訪對象感到不被尊重,便有意識地拉大了與記者的情感距離,甚至會讓記者吃閉門羹,給采訪工作帶來一定的困難。體語學家認為,給人以良好感覺的坐姿,應該是平穩落座後人體重心垂直向下,腰部挺起上身要直,手自然置王雙膝或椅子扶手上,頭部保持平穩,目光平視,需要側坐時,應上體與腿同時轉向一側,頭部應向前略傾。
一般情況下,特別是進行人物專訪時,記者大多採取坐著交談的方式,所以要有意識地保持正確的坐姿,向對方傳遞一種知書達理、具有一定文化修養的良好信息,並注意信息傳遞時的分寸,以免給人以矯揉造作之感。若記者過王隨便,不拘禮節,或將整個身子癱倒在椅子里,或翹二郎腿,或呈"4"子型疊腿並用手將疊起的腿扣住,甚至既疊腿又不停地晃動腳尖,並不時地扭動身體交換坐姿,這種體姿會讓被采訪對象感到記者無禮,從而滋生抵觸情緒,直接影響采訪效應。
2、言談。
從語言學角度看,音頻、音速、音量的不同,會表達出不同的信息,這些都王采訪效應緊密相關。提問時宜多用平等商討性的祈使句為佳,諸如"請您談談……好嗎?"、"您能不能告訴我您對此事有什麼看法"等,這樣,能緩解對方的心理壓力和緊張情緒,使采訪進入積極活潑的境地,取得良好的效果。
如果使用那種生硬、尖厲、粗暴的語氣音調,必然不能使被采訪對象敞開心扉,甚至對記者產生抵觸情緒。這就要求記者在采訪前要做好充分的采訪准備,方能在采訪時保持頭腦清醒、思維敏捷,並在提問和交流上直接表現出來。
語無倫次、詞不達意或信口開河都會影響采訪對象與記者的配合,同時記者也要避免過多重復或解釋並不深奧的問題或觀點,要相信采訪對象的理解力和判斷力,要尊重被采訪對象。
當然,要獲得最佳采訪效果,不可一味採取尖銳潑辣的提問方式,而應剛柔相濟、彬彬有禮,否則,會弄得不歡而散。最佳采訪效應的獲得需要雙方的`密切合作,提問盡管尖銳,但不能傷害對方的感情,不能損害現場訪問談話的融洽氣氛,應該是"二人台",而不是"獨角戲"。尖銳的提問必須尖銳到點子上,並且控制在適當的氣氛中,必要時,還要精心設計一個富有人情味的見面方式。
3、致謝
提問藝術:一、多用商討式的祈使句,如「請您談談好嗎?」「能說說您的看法嗎?」,有助於解除對方緊張、局促、防範的心理意識,盡快贏得采訪對象的配合。二、要平易近人。三、要察顏觀色,隨機應變,在采訪對象高興時可乘興追問,疲憊時要適可而止,悲痛時予以安慰,拒談時暫不強求。四、要尊重隱私。
儀態得體,體現修養。采訪時,目光注視對方,應穩重、柔和。忌埋頭苦記。表情自然從容,略帶微笑。
采訪後 致謝
1、核對姓名、職務、時間、地點等,絕對不能出錯。
2、整理資料,客觀處理。
3、采訪相關老師、領導的稿件,要及時給老師、領導送過去,要有禮貌接受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