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陸遜怎麼死的, 死在哪
陸遜是氣死的,死在監獄。
孫權孫和父子關系惡化後,孫和的役使曾藏於孫權的床下,監聽到孫權和楊竺談論想以孫霸為儲之事。孫和恐懼,於是秘密召見親信陸胤,請他乘到武昌的機會請族父陸遜為自己出面申辯。而太子太傅吾粲也幾次與陸遜互通消息。
陸遜聽二人言,屢次上疏陳述嫡庶之分,又請求進京面見。孫權發覺禁中語漏泄,先後將楊竺、陸胤、吾粲收監審問。陸遜雖未立即被一同問罪,也被遣使寫信責備打聽宮中機密。在獄中,楊竺招供陸遜二十條罪證,陸胤又對孫和的存在不發一言, 陸遜終不勝憤忿而卒。
陸遜身後之事
陸遜長子陸延早夭,由次子陸抗襲爵。孫權任命陸遜次子陸抗為建武校尉,領陸遜部眾五千人,讓他送靈柩回東,陸遜後來葬於橫山(今上海松江昆岡鄉境內)。後陸抗進京面見孫權時,洗清了楊竺所指控二十條罪行。
太元元年,陸抗回到建業治病。等到他要離開時,孫權哭著與他告別:我過去聽用讒言和你父親不和,由此辜負了你。我前後問過的事都焚毀消滅,不要讓人再見到這個了。永安年間,追謚陸遜為昭侯。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陸遜
Ⅱ 三國演義里陸遜是怎麼死的
陸遜捲入孫權父子相爭中,因憤怒不平而終。
具體經過:
孫權孫和父子關系惡化後,孫和的役使曾藏於孫權的床下,監聽到孫權和楊竺談論想以孫霸為儲之事。孫和恐懼,於是秘密召見親信陸胤,請他乘到武昌的機會請族父陸遜為自己出面申辯。
孫權發覺禁中語漏泄,先後將楊竺、陸胤、吾粲收監審問。陸遜雖未立即被一同問罪,也被遣使寫信責備打聽宮中機密。在獄中,陸遜終不勝憤忿而卒。陸遜又向來節儉知足,去世的時候,家裡沒有富餘的財物。永安年間,追謚陸遜為昭侯。
(2)陸遜怎麼死的擴展閱讀
人物軼事:
魏文帝曹丕黃初二年七月,剛剛宣布稱帝的劉備調集四萬大軍伐吳。吳、蜀之間的荊州問題,是個懸而未決的老問題,赤壁之戰周瑜打敗了曹操,劉備乘機佔有荊州,並以暫借的名義拖延不還。
劉備把關、張二人的死都歸罪於吳,不顧趙雲等人的勸阻,率軍東征。孫權很恐慌,不僅害怕劉備的東進,更怕曹丕乘機派兵南侵。不得已派使向曹魏稱臣。
第二年春天劉備從秭歸繼續東進,將軍黃權提出順流而下,進易退難,請求自己帶兵在前,由劉備在後坐鎮,以備萬一失利便於應付。
孫權在初戰失利之後就非常不安,又派陸遜為大都督帶兵五萬攔擊,在猶亭與劉備相持。陸遜按兵不動,任蜀軍深入五六百里也不出擊,其他將領都怪陸遜膽小,憤恨不平。
劉備久經戰陣,歷盡磨難,所以採用連營之計,也就是為了反客為主,以求扎實,不缺糧草。因此眾將對陸遜的堅守不戰,都莫名其妙。
這樣一直相持到六月份,劉備忍不住了,派大將吳班率領數千人作出進攻姿態到平地扎營。吳營諸將見蜀軍離開險隘,都認為有利可乘,一致要求出兵。
陸遜一直同劉備相持了七八個月,見蜀兵日益鬆懈,才召集諸將商議進攻。於是派兵猛攻蜀軍的一座營盤,損折了很多人馬,失利而還。
第二天他下令軍士每人各持茅草紮成的火炬一支,預備引火之物,接近敵營即將營柵及鹿砦點燃。此時正值旱季,塵陽似火,柵砦沾火即著,蜀營頓時烈焰騰騰。一處得手,吳軍全部出動,蜀營各寨連番起火。
所以這一場大火不僅燒毀了七百里連營,森林被焚毀的面積更足以造成一場曠古浩劫。劉備部下的將士死傷殆盡,屍骸塞江而下,劉備從此無顏回成都,愧悔交加,兩年後病死於此。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陸遜
Ⅲ 真實的三國里陸遜是怎麼死的
據《三國志》記載,陸遜是被孫權反覆的責備逼迫氣死的。
孫權孫和父子關系惡化後,孫和的役使曾藏於孫權的床下,監聽到孫權和楊竺談論想以孫霸為儲之事。孫和恐懼,於是秘密召見親信陸胤,請他乘到武昌的機會請族父陸遜為自己出面申辯。而太子太傅吾粲也幾次與陸遜互通消息。陸遜聽二人言,屢次上疏陳述嫡庶之分,又請求進京面見 。
孫權發覺禁中語漏泄,先後將楊竺、陸胤、吾粲收監審問。陸遜雖未立即被一同問罪,也被遣使寫信責備打聽宮中機密。在獄中,楊竺招供陸遜二十條罪證,陸胤又對孫和的存在不發一言 。陸遜終不勝憤忿而卒。
「予既奇遜之謀略,又嘆權之識才,所以濟大事也。及遜忠誠懇至,憂國亡身,庶幾社稷之臣矣。」(來源 陳壽《三國志》吳書.陸遜傳)
(3)陸遜怎麼死的擴展閱讀:
陸遜(183年—245年3月19日),本名陸議,字伯言,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三國時期吳國政治家、軍事家。
建安八年(203年)入孫權幕府,歷任海昌屯田都尉、定威校尉、帳下右部督。因受孫權賞識得以發揮卓越的軍事才能,地位漸至隆崇。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陸遜參與襲取荊州。章武二年(222年),孫權以陸遜為大都督,在夷陵之戰中火燒連營擊敗劉備。黃武七年(228年),陸遜取得石亭之戰的勝利。黃龍元年(229年),孫權稱帝後,以陸遜為上大將軍、輔佐太子孫登並掌管陪都武昌事宜。赤烏七年(244年)拜為丞相、荊州牧、右都護、總領三公事務,領武昌事。
二宮事件時捲入孫權孫和父子相爭中,次年去世,終年六十三歲,追謚昭侯。
陸遜跟隨孫權四十餘年,統領吳國軍政二十餘年。其為人深謀遠慮,忠誠耿直。一生出將入相,被贊為」社稷之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