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楊貴妃是怎麼死的,為什麼
楊貴妃在歷史記載中比較令人信服的死因是被唐玄宗在馬嵬坡賜死的。楊貴妃會被唐玄宗賜死是因為安祿山叛變,安祿山帶兵攻入都城,唐玄宗被迫帶領士兵和楊貴妃出逃,逃到馬嵬坡時士兵嘩變,對楊貴妃不滿認為這個女人禍亂朝綱,唐玄宗為穩定人心含淚賜死楊貴妃。
楊貴妃是怎麼死的,為什麼
因為安祿山起兵造反,唐玄宗被迫放棄都城帶領士兵和楊貴妃出逃,連續三天急行軍逃到馬嵬坡的時候,士兵們又累又餓滿肚子怨氣,認為楊貴妃紅顏禍水,唐玄宗為穩定人心賜死了楊貴妃。
楊貴妃是歷史上出名的美女,唐朝皇帝唐玄宗對她極為痴迷,因為沉溺女色對朝堂政事不再那麼用心,這給了安祿山反叛的機會,也間接造成了楊貴妃的死亡。
⑵ 楊貴妃是怎麼死的呢
沉魚落雁,閉月羞花。這是對中國四大美人的美貌最直接的描寫。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能被選入四大美人的,自然除了秀美無比的外貌,還要有獨特的歷史背景,才能從眾美中脫穎而出。楊貴妃,就是這樣一個集美貌與爭議一身的女人。她的混亂出身、她的君恩獨寵、她的歷史價值……一切的一切,都值得後人去好好研究。而她留給我們最後也是最大的謎團,就是生死之謎。
在日本山口縣油谷町,有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古代寺院,名叫二尊院,院內有一座五輪塔,日本人民認為,這就是楊貴妃的墳墓。而這座寺院里也藏著一些古籍,講的正是楊貴妃在日本的一些事跡。在園內,有一尊楊貴妃的白色雕像,院子里還種著很多原產於中國的桃樹,樹上結著楊貴妃之前最愛吃的肥城桃。有趣的是,那座楊貴妃的雕像很苗條,不知道是不是楊貴妃經歷了如此變故,心灰意冷,到了日本後逐漸消瘦,還是日本人喜歡瘦美人。不過楊貴妃的美貌,無論胖瘦,依然是無可比擬的。
⑶ 楊貴妃怎麼死的
關於楊貴妃的死因,歷史上有多個不同的說法。目前較為普遍的說法是楊貴妃在安祿山叛變中死於馬嵬坡。
具體解釋:
《舊唐書》卷五一講,安祿山反叛,玄宗等逃離長安,途徑馬嵬坡時,賜死楊貴妃,並葬於此地。玄宗後來自蜀地重返京都,念及舊情,密令改葬。當挖開舊冢時,發現「初瘞時以紫褥裹之,肌膚已壞,而香囊仍在……」
因為楊國忠的錯誤決策,本該固若金湯的潼關天險被叛軍很快就攻破,長安城危在旦夕,玄宗驚慌,連夜帶著楊貴妃和皇宮禁衛軍以及一部分文武大臣逃往四川,跑到馬嵬驛的時候已經是第三天中午了,眾將士又飢又餓,心裡滿是怨氣,正好看到楊國忠和吐蕃人在一起,於是就大喊「楊國忠勾結胡人」沖上去將他亂刃分屍,參與嘩變的士兵越來越多。
傍晚的時候大批士兵包圍了玄宗和貴妃所在的驛站,龍武大將軍陳玄禮來見玄宗,對他說道「士兵們情緒激動之下殺死了宰相楊國忠,現在心中憂懼,害怕您秋後算賬,所以想請您殺死貴妃」玄宗回道「這都是我的過錯,與貴妃無關」士兵們不從,堅決要求處死楊貴妃,不然就不再跟隨玄宗去四川了。眼看著一場更大規模的嘩變就要出現,玄宗無奈,只能向將士們妥協,含淚殺死了楊貴妃。
《新唐書》中的記載與《舊唐書》大致相同,由此可見,楊貴妃確實死於馬嵬坡。後人傳說貴妃沒死,可能只是一種美好的願望。
(3)楊貴妃是怎麼死的擴展閱讀:
關於楊貴妃死因的其他說法:
1、死於佛堂
有人說,楊玉環可能死於佛堂。《舊唐書·楊貴妃傳》記載:禁軍將領陳玄禮等 殺了楊國忠父子之後,認為「賊本尚在」,請求再殺楊貴妃以免 後患。唐玄宗無奈,與貴妃訣別,「遂縊死於佛室」。
《資治通鑒·唐紀》記載:唐玄 宗是命太監高力士把楊貴妃帶到佛堂縊死的。《唐國史補》記載:高 力士把楊貴妃縊死於佛堂的梨樹下。陳鴻的《長恨歌傳》記載:唐 玄宗知道楊貴妃難免一死,但不忍見其死,便使人牽之而去,「倉皇輾轉,竟死於尺組之下」。樂史的《楊太真外傳》 記載:唐玄宗與楊貴妃訣別時,她「乞容禮佛」。高力士遂縊死貴妃於佛堂前的梨樹之下。
陳寅恪先生在《元白詩箋證稿》中 指出:「所可注意者,樂 史謂妃縊死於梨樹之下, 恐是受香山 (白居易)『梨花一枝春帶雨』句之影響。 果爾,則殊可笑矣。」樂史的說 法來自《唐國史補》,而李肇的說法恐怕是受《長恨歌》的影響。
楊貴妃自縊死於佛堂中。陳玄禮及禁衛軍的將官看著這個過程,確認楊貴妃已死後,再出來跟禁衛軍士兵解釋,過了很久聚集的士兵才散去歸隊。
2、死於亂軍
楊貴妃也可能死於亂軍之中。此說主要見於一些唐詩中的描述。
杜甫於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在安祿山占據的長安,作《哀江頭》一首,其中有「明眸皓齒今 何在,血污遊魂歸不得」之句,暗示楊貴妃不是被縊死於馬嵬驛,因為縊死是不會見血的。
李益所作七絕《過馬嵬》和七律《過馬嵬二首》中 有「托君休洗蓮花血」和「太真血染馬蹄盡」等詩句,也反映了楊貴妃為亂軍所殺,死於兵刃之下的情景。
杜牧《華清宮三十韻》的「喧呼馬嵬血,零落羽林槍」;張佑《華清宮和社舍人》的「血埋妃子艷」;溫庭筠《馬嵬驛》的「返魂無驗表煙滅,埋血空生碧草愁」等詩句,也都認為楊貴妃血濺馬嵬驛,並非被縊而死。
3、吞金而死
楊貴妃之死也有其它的可能,比如有人說她系吞金而死。
這種說法僅見於劉禹錫所用的《馬嵬行》一詩。劉氏之詩曾寫道:「綠野扶風道,黃塵馬嵬行,路邊楊貴人,墳高三四尺。乃問里中兒,皆言幸蜀時,軍家誅佞幸,天子舍妖姬。群吏伏門屏,貴人牽帝衣,低回轉美目,風日為天暉。貴人飲金屑,攸忽舜英暮,平生服杏丹,顏色真如故。」從這首詩來看,楊貴妃是吞金而死的。
陳寅恪先生曾對這種說法頗感稀奇,並在《元白詩箋證稿》中作了考證。陳氏懷疑劉詩「貴人飲金屑」之語,是得自「里兒中」,故而才與眾說有異。然而,陳氏並不排除楊貴妃在被縊死之前,也有可能吞過金,所以「里兒中」才傳得此說。
上皇自蜀還,令中使祭奠,詔令改葬。禮部侍郎李揆曰:"龍武將士誅國忠,以其負國兆亂。今改葬故妃,恐將士疑懼,葬禮未可行。"乃止。上皇密令中使改葬於他所。初瘞時以紫 褥裹之,肌膚已壞,而香囊仍 在。內官以獻,上皇視之凄惋,乃令圖其形於別殿,朝夕視之。(《舊唐書·卷五十一楊貴妃傳》)
4、逃往日本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楊貴妃最後逃亡到日本。
1984年出版的《文化譯叢》第五期,張廉譯自日本《中國傳來的故事》一文說,當時馬嵬驛被繼死的,乃是個待女。禁軍將領陳玄禮為貴妃美色所吸引,不忍殺之,遂與高力士謀,以待女代死。楊貴妃則由陳玄禮的親信護送南逃,大約在今上海附近揚帆出海,經海上漂泊,輾轉來到日本久谷町久,最終在日本安度晚年。
5、貶為廉人
還有一種說法是,楊貴妃沒有死在馬嵬驛,只是被貶為廉人,並被下放於民間。
俞平伯先生在《論詩詞曲雜著》中對白居易的《長恨歌》以及陳鴻的《長恨歌傳》作了考證。他本人認為白居易的《長恨歌》、陳鴻的《長恨歌傳》之本意,蘊含著另一種意思。假設以「長恨」為篇名,寫到馬嵬就不寫了,何苦還要在後面假設個臨邛道士和玉妃太真呢?從而俞先生認為,楊貴妃並未死於馬嵬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