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19歲的同治皇帝是怎麼死的
同治十二年(1873年)同治帝親政,同治十三年(1875年)一月十二日崩於皇宮養心殿,終年19歲。歷史上並沒有很清楚的記載他的死因。
對於同治帝的死,盡管清代宮廷史料,特別是檔案內均有較明確的記載,但由於上述的種種原因,在一些私人著述和筆記中,還是提出了各種不同的說法。
文人加了一些演義性的描繪,有的說他死於天花,有的說他死於梅毒,也有的說他死於疥瘡,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1)同治皇帝怎麼死的擴展閱讀:
我國有史以來出現過很多的兒皇帝,其中以清朝的兒皇帝最多。例如愛新覺羅·載淳也就是同治皇帝就是其中的一個。
愛新覺羅·載淳(1856年4月27日—1875年1月12日),即清穆宗,清朝第十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後第八位皇帝,年號「同治」。為清文宗咸豐帝長子,生母為孝欽顯皇後葉赫那拉氏。
同治皇帝出生於1856年的三月份,他六歲的時候就開始登基當了皇帝,一直到17歲也就是1873年他才親自執政。在他執政期間,都是慈禧太後垂簾聽政,把握朝政,所以同治基本上就是個傀儡。
因此盡管同治是皇帝,但是什麼都要聽慈禧太後的,他其實是很不開心的,甚至是覺得很窩囊,整日鬱郁寡歡,結果執政不到兩年就死了,很是倒霉。
Ⅱ 同治皇帝因什麼而死呢
同治帝載淳是葉赫那拉氏(慈禧)所生,他是咸豐皇帝的獨子。同治6歲時即登基稱帝,同治十二年親政。但他親政不肢源到兩年即病逝了。對於同治的死因,有的說是天花歷蠢態,有的說是梅毒。
據說,載淳從煙花巷院染上梅毒,開始時毫無察覺,後來臉面、背部開始長斑點。於是召太醫診治,御醫見到這種症狀大驚,不知道該怎麼辦,於是請命慈禧。慈禧命令眾人向外界說皇上只是染上天花。
於是,御醫們按照治天花來開葯,但醫治無效。梅毒在當時是絕症,以天花病來治,顯然是為了掩蓋丑聞,以免丟皇家臉面。所以同治後來就日益病重,下部潰爛而死。
Ⅲ 同治帝是怎麼死的
後世研究證明同治帝是因患天花沒有治好而去世的。歷史記載同治帝在同治十三年崩於北京紫禁城養心殿,終年19歲。
愛新覺羅·載淳是清朝第十位皇帝,年號「同治」,坦頃是咸豐帝的長子,母親是慈禧太後。同治皇帝在位十三年,因為繼位的時候銷信岩年紀小,所以國家大權一直把握在母親慈禧太後手裡。
慈禧太後作為歷史上少有的幾位把握政權的女政治家,對權利的慾望很強,即使是同治皇帝成年後,她也沒有放權,所以同治帝一直活在母親的陰影下。
同治帝在位期間,清政府重用了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一批重臣,鎮壓了太平天國運動,還興辦了虧御洋務運動,在一定程度上讓國家開始走向開放與進步。
在同治十三年,年僅19歲的同治帝崩逝於北京紫禁城養心殿,在正史上沒有詳細記載同治帝的死因,但民間流傳了一些說法。《桃花聖解庵日記》里記載同治帝因為沉迷於男寵,得了梅毒而死,《四朝佚聞》里記載他是因為感染了天花。
後世根據當時御醫開給皇帝的葯方,以及對皇帝病狀的記錄分析:同治皇帝是由於患了天花而死的。
Ⅳ 歷史上的同治皇帝是怎麼死的
對於同治皇帝的死,有各種不同的說法。有的說他死於天花,有的說他死於梅毒。也有的說他死於疥瘡,眾說紛老襪紜,莫衷納含搜一是。
《桃花聖解庵日記》記載:……嘻戲游宴,耽溺男寵,日就裸瘠,旋患癰,項腹各一,皆濃潰,日未昏,殆不知人。(同治十三年十二月五日)
《慈德外記》記載:「私家著述,皆謂太後縱帝游盪,及至得疾,又不慎重愛護,以至深沉不起,……蓋帝常履飲於外,至翌晨召見軍機時猶未歸也,或醉中言語失次,雜以南城猥賤之事,……一八七三年(即同治十二年)外間皆竊竊私議恐帝壽之不久。至次年十二月,帝得痘症,不能臨朝,兩宮皇太後代執國政,月底帝遂降諭日:『朕於本月有天花之喜,……』」。[
《四朝佚聞》記載:「穆宗之崩,傳者不一,或雲天花,或雲內毒,而醫葯不能盡合……」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為澄清歷史事實,在《清代檔案史料叢編》第七輯中編纂公布了《同治進葯簿》。根據宮中所藏《萬歲爺天花喜進葯用葯底簿》中御醫對載淳臨死前診斷記錄(即脈案)及處方的研究,認為從這本進葯薄的名稱,以及從載淳患病到去世的脈案、用葯處方,都可以證明載淳是因患天花沒有治好而去世的。
(4)同治皇帝怎麼死的擴展閱讀
愛新覺羅·載淳 (1856年4月27日—1875年1月12日),即清穆宗,清朝第十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後第八位皇帝,年號「同治」。為清文宗咸豐帝長子,生母為孝欽顯皇後葉赫那拉氏。1861年至1875年在位,共13年。咸豐六年(1856年)三月二十三日(公歷4月27日),同治帝生於北京紫禁城儲秀宮。咸豐十一年(1861年)即洞歷位。公歷1875年1月12日,載淳逝於養心殿,享年19歲。
同治皇帝名載淳,六歲登基,在位十三年,十九歲病死,縱觀大清泱泱十二帝,同治皇帝確是去世年齡最小的一位。
在其在位期間,出現了同治新政。同治朝遇上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在國內處於「太平天國」與「義和團」兩次重大社會動盪之間,在國際處於英法聯軍與八國聯軍兩次入侵之間,如同處在兩次大風暴中間的緩沖期。給同治朝實行新政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Ⅳ 同治皇帝是怎麼死的詳細一點,謝謝
同治死因疑案
同治6歲到14歲期間,每天應景做皇帝,到養心殿擺樣子,兩宮皇太後垂簾聽政。他還要抽出半天時間,到弘德殿讀書。同治從小沒有得到嚴父的教育,母後皇太後與聖母皇太後都沒有文化,不得教育皇子讀書的要領。她們常在重華宮潄芳齋辦事、傳膳、聽戲,沒有給同治以文化的熏陶。同治貪玩,不愛讀書,「見書即怕」,不好學習,沒有長進。他的師傅教他學習看奏摺,但他「精神極散」;聽講奏摺,也極不用心。他的伴讀奕詳、奕詢,本意在陪同讀書、互相激勵、彼此切磋,實際上往往代其受過,起到「殺雞嚇猴」的作用。在課堂上,「無精神則倦,有精神則嬉笑」,實在是一個頑皮的學生。同治到十七八歲的時候,「摺奏未能讀」,連「在內背《大學》皆不能熟」。
同治皇帝就其個人來說,出生在帝王之家,享受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獨尊榮光,過著「鍾鳴鼎食」的生活,沒有兄弟競爭便順利地登上皇帝寶座,這是他人生的喜劇。但是,同治也有人生的悲劇——他短暫的19年就有六大不幸:幼年喪父是為第一大不幸!童年擔當社稷重任而不能享受正常童真快樂是為第二大不幸!同聖母皇太後關系不好是為第三大不幸!婚姻不如意是為第四大不幸!無子無女是為第五大不幸!19歲便早亡是為第六大不幸!下面簡單說一下他的後妃。
同治有一後三妃,其中皇後的人選:慈安皇太後喜歡侍講崇綺的女兒阿魯特氏,慈禧皇太後則喜歡員外郎鳳秀的女兒富察氏。兩宮太後,意見不一,要同治自選。同治選定蒙古正藍旗崇綺的女兒阿魯特氏。於是奉兩宮皇太後懿旨,同治十一年(1872年)九月,冊立阿魯特氏為皇後,同治17歲,皇後19歲。又冊富察氏為慧妃。
皇後的祖父為大學士、軍機大臣賽尚阿,外祖父是鄭親王端華。皇後的父親崇綺旁擾梁,是有 清一代惟一的「蒙古狀元」,是有清一代滿洲、蒙古以漢文獲翰林院編修的第一李祥人。滿蒙士林,以其為榮。同治九年(1870年),選侍講,後充日講起居注官,再調盛京將軍。義和團事起,崇綺同朝廷勛貴多人信仰,事敗之後,隨榮祿走保定,住居蓮池書院,自縊而死。崇綺妻,瓜爾佳氏,在京師陷落時,闔門死難。《清史稿·崇綺傳附崇綺妻傳》記載:「崇綺妻,瓜爾佳氏,先於京師陷時,預掘深坑,率子、散秩大臣葆初及孫員外郎廉定,筆帖式廉容、廉密,監生廉宏,分別男女,入坑坐瘞(yì),闔門死難。」
皇後出身於官宦名門、詩書大家,自幼習書達禮,性格耿爽,不善阿諛。據記載,皇後阿魯特氏「雍容端雅」,「美而有德」,且文才好。皇後幼年在家,崇綺親自授課,讀書聰穎,十行俱下,「後幼讀書,知大義,端靜婉肅,內外稱賢。及正位六宮,每聞諫阻,自奉儉約,時手一編」。她被冊為皇後,同治帝很喜愛她,也很敬重她,據說不久懷有身孕。慈禧皇太後不喜歡這個皇後兒媳婦,常找碴兒難為這位小皇後。慈禧不許她與同治皇帝同房,而要同治對慧妃好。同治帝不敢違抗,但他不喜歡慧妃,只好賭氣獨宿養心殿,生活寂寞寡歡。因為慈禧處處刁難,皇後日子過得很不舒心。同治病重,皇後護侍,也遭到慈禧的訶責。《我的前半生》記載:同治病重,皇後前去養心殿探視,二人說了些私房話,被慈禧皇太後知道。慈禧怒不可遏,闖入暖閣,「牽後發以出,且痛抶(chì)之」,並叫來太監備大杖伺候。據說皇後情急之下說了句:「媳婦是從大清門抬進來的,請太後留媳婦的體面!」慈禧一直以側居西宮為遺憾,也為咸豐臨終前沒有冊封自己為皇後而不滿。慈禧動怒,同治被嚇暈,運運病情加重。慈禧見狀,才未對皇後動刑。
同治之死,慈禧將責任栽到皇後頭上。皇後阿魯特氏見同治皇帝死,大慟大悲,不思飲食,吞金自殺,獲救得生。皇後之父崇綺,奏告慈禧皇太後。皇太後回答:「可隨大行皇帝去罷!」皇帝死了,尚未入葬,稱大行皇帝,就是說可以隨夫殉死。崇綺將此話告訴女兒。而且慈禧不為同治立嗣,卻讓同治堂弟兼姨表弟載湉(tián)繼承皇位,實際上是不為皇後留餘地。皇後只有自盡一條路可走。光緒元年(1875年)二月,同治帝死後75天,皇後阿魯特氏「遽爾崩逝」,年二十二。野史或謂:皇後阿魯特氏懷孕,慈禧恐其生男孩,將來纘(zuǎn)承大統,自己不能垂簾聽政,故逼其死。
同治生活放縱,同家庭關系不和諧有關。據說:同治既近女色,或著微服冶遊。有人給他進「小說淫詞,秘戲圖冊,帝益沉迷」。他常到崇文門外的酒肆、戲館、花巷。野史記載:「伶人小六如、春眉,娼小鳳輩,皆邀幸。」又記載同治寵幸太監杜之錫及其姐:「有奄杜之錫者,狀若少女,帝幸之。之錫有姊,固金魚池娼也。更引帝與之狎。由是溺於色,漸致忘返。」據記載:醇親王奕曾經泣諫其微服出行,同治質問從哪裡聽來的?醇親王怫然語塞。又召恭親王奕,問微行一事是聽何人所言?答:「臣子載澄。」同治微行,沸沸揚揚,既不能輕信說其有,也不能斷然說其無!
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初五日,同治帝崩於皇宮養心殿。同治之死,傳說頗多,主要有死於天花、死於梅毒、死於天花和梅毒三說。
主同治死於天花說。主要是根據歷史檔案和翁同龢日記。翁的日記記載:同治於十月「二十一日,西苑著涼,今日(三十日)發疹」。十一月初二日,「聞傳蟒袍補褂,聖躬有天花之喜」。又記載:「昨日治疹,申刻,始定天花也。」初九日,召見御前大臣時,「氣色皆盛,頭面皆灌漿泡飽滿」。上諭雲:「朕於本月遇有天花之喜,經敦親王等合詞吁請靜心調攝」雲雲。經學者研究清宮歷史醫案《萬歲爺進葯用葯底簿》後認為:同治帝系患天花而死。在同治得了天花以後,太醫公布病情與葯方,宣布同治之病為「天花之喜」。慈禧太後暨文武大臣對同治之病,不是積極地尋求新醫葯和新療法,而是依照祖上傳下的規矩,在宮內外進行「供送痘神」的活動,敬請「痘神娘娘」入皇宮養心殿供奉。宮內張掛驅邪紅聯,王公大臣們身穿花衣,按照「前三後四」的說法,要穿7天花衣。同治的「花衣期」延長為「前五後七」,就是可望12天度過危險期。慈禧、慈安兩宮太後,還親自到景山壽皇殿行禮,祈求祖先神靈賜福。內務府行文禮部,諸天眾聖,皆加封賞。一身瘡痍的同治,在皇宮求神祭祖的喧囂中離開了人世。他死在養心殿,這里恰是他的祖先順治被天花奪去性命的寢殿。《崇陵傳信錄》記載:「惠陵上仙,實系患痘,外傳花柳毒者非也!」近年專家們發現了御醫給同治看病的《脈案》。醫學史專家對相關檔案進行了認真分析,結論是:同治皇帝死於天花。
同治皇帝的惠陵主同治死於梅毒說。也主要是根據歷史檔案和翁同龢日記。野史中也有載述,《清宮遺聞》記載,同治到私娼處,致染梅毒。翁同龢日記雲:十一月二十三日,「晤太醫李竹軒、庄某於內務府坐處,據雲:脈息皆弱而無力,腰間腫處,兩孔皆流膿,亦流腥水,而根盤甚大,漸流向背,外潰則口甚大,內潰則不可言,意甚為難。」二十八日又記:太醫雲:「腰間潰如椀,其口在邊上,揭膏葯則汁如箭激,丑刻如此,卯刻復揭,又流半盅。」二十九日再記:見「御醫為他揭膏葯擠膿,膿已半盅,色白而氣腥,漫腫一片,腰以 下皆平,色微紫,看上去病已深。」李慈銘日記也記載:「上旋患癰,項腹皆一,皆膿潰。」但他又說:「宮廷隔絕,其事莫能詳也。」
但清宮史專家指出,清朝的典章制度是非常嚴格的,皇帝私自從紫禁城裡出去尋花問柳,是沒有什麼可能性的。另一種意見卻認為,同治重修圓明園計劃遭百官反對而失敗後,百般無聊,便在太監引導下,微服出宮,尋歡取樂。時外國人可能已知同治帝之病,如美國公使給本國政府的報告說,「同治皇帝病若以西醫及科學方法診治,決無不可醫治之理,決非不治之症。」然而,同治帝是一國之君,太醫開方要經過嚴審,出於為君者諱,是不能公布病症實情,也不能按病開方,下葯不對症,醫治無療效。
主同治死於天花梅毒說。也主要是根據歷史檔案與文獻資料推斷。御醫診斷同治的症狀是:濕毒乘虛流聚,腰間紅腫潰破,漫流膿水,腿痛盤攣,頭頸、胳膊、膝上發出痘癰腫痛。這種看法是:同治或先患天花未愈而又染上梅毒,或先患梅毒而又染上天花,兩種疾病並發,醫治無效而死。
民間對於同治皇帝死因有種種說法,清朝官方則保持沉默,不予申辯。因此,同治到底是死於什麼病,成了一個歷史疑案。
Ⅵ 同治皇帝是怎麼死的
同治帝當政之時,慈禧把持朝綱,同治敢怒不敢言,心情十分煩悶。於是在小太監的慫恿下,到北京的著名花街柳巷——「八大胡同」去嫖妓,染上了花柳病,而且因不敢聲張,怕有失皇家威儀,耽誤了救治時間,最後毒入骨髓而死,死時才三十一歲
附:
清穆宗同治
愛新覺羅.載淳(1856-1875年)清朝第八代皇帝。1861-1875年在位,年號同治。咸豐十一年七月咸豐帝駕崩,群臣忙著治理喪事,同時也為新登極的六歲皇枝閉帝操辦政務,改元的年號為「祺祥」。遵照文宗遺命由八大臣輔政,兩太後是不幹予朝政的。權欲熏心的慈禧發動了一場宮延內部的奪權斗爭。咸豐十一年九月肅順等人扶文宗梓宮回京,兩太後挾小皇帝另程斗搭滾返京。慈禧一行先抵親師以建軍雷不及掩耳之勢,將八大臣拿獲,以「圖謀不軌」之罪,斬首的斬首,賜死的賜死,革職的革職,廢除了「祺祥」年號,十月九日載淳即帝位空餘,改元「同治」,寓兩太後同時治理天下之意,兩太後破祖制,實行垂簾聽政,真正執掌國政的是慈禧。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同治帝崩,親政兩年,終年十九歲,是清朝皇帝中壽命最短的一個。葬於清東陵惠陵。
同治帝無子女,而後光緒、宣統二帝均無後代,數十年間宮中不聞兒啼,世名稱為「宮荒」、「國統三絕」。講求迷信的遺老遺少無不感嘆大清氣運將盡、天數兆定。
Ⅶ 同治帝是怎麼死的
對於同治皇帝的死,有各種不同的說法。有的說他死於天花,有的說他死於梅毒。也有的說他死於疥瘡,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同治皇帝死於花柳病的說法主要見諸於一些野史小報。當時在北京的外國醫學團體有一份內部報告,裡面推斷同治帝早在去世四五年前就染上了花柳病,後因治療不得當,最終導致病情惡化而身亡。
不過,這個外國醫學團體中的人並沒有親自見過同治皇帝,所以這份報告中記載的內容都是根據各種傳言收集的資料,並不具備權威性。清朝官方公布同治帝是死於天花。比較有力的證據是宮中所藏《萬歲爺天花喜進葯用葯底簿》,裡面記載了太醫在同治患病到去世期間的脈案和用葯處方。
另外還有一個重要證據就是晚清重臣翁同龢在自己的《翁同龢日記》中也記載了同治帝是死於天花。由於日記是比較私人的東西,裡面記載的內容一般都力求真實,因此可信度較高。兩個資料相互佐證,基本可以認定同治皇帝確實是死於天花,而並非民間傳言的花柳病。
(7)同治皇帝怎麼死的擴展閱讀:
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1856年3月23日-1875年1月12日),清朝第十位皇帝,也是清軍入關以來第八位皇帝,年號「同治」。咸豐六年(1856年)三月二十三日生於北京紫禁城儲秀宮,為清文宗咸豐帝長子,生母為孝欽顯皇後葉赫那拉氏。1861年—1875年在位,在位13年。
縱觀大清泱泱十二帝,同治皇帝確是去世年齡最小的一位。世人皆嘆同治皇帝可悲可憐,短暫一生無所作為。
其實同治皇帝並不真是無所作為,在其在位期間,出現了同治新政。同治朝遇上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在國內處於「太平天國」與「義和團」兩次重大社會動盪之間,在國際處於英法聯軍與八國聯軍兩次入侵之間,如同處在兩次大風暴中間的緩沖期。
同治之前的道光、咸豐,之後的光緒、宣統,都沒有這樣的有利條件。這就給同治朝實行新政提供了難得的機遇。日本明治維新也正在此時。兩宮太後垂簾聽政、議政王奕主持政務,互相配合,推行新政。
Ⅷ 同治皇帝怎麼死的
一說,同治養過一些男陸銀寵,每天沉溺於此,後來身上長滿了疥瘡,同治也因此發病而死;
另一說是,慈禧太後不讓同治與他的妃子見面,同治流連於煙花之地時慈禧太後又放任不管,同治因此感染上梅毒不治身亡。
正史中記載,同治其實是死於天花,同治感染上天花以後皮膚日漸潰爛,當時的醫術並不能控制住同治的病情,所以同治感染後十六天就病逝。當早正宴時的診斷記錄也被保存了下來,脈案和葯方都可以證明同治的死因是天花。
同治,清代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的年號,慈禧和咸豐帝之子,對應年份為公元1862年至1874年。同治年間,階級矛盾激化,發生太平天國、捻軍、苗民、回民等多次農民起義。
經濟上,採用洋務派「自強」和「求富」的方針,開辦一些新式工業,訓練海軍和陸軍以加強政權實力,被清朝統清凳治階級稱為「同治中興」。 同治,也通常代稱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生於咸豐六年丙辰三月二十三日(1856年4月27日),卒於同治十三年甲戌十二月初五日(1875年1月12日)。
Ⅸ 清朝皇帝「同治」是怎麼死的
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公元1856年3月23日-1875年7月),滿族,咸豐病死後繼位,是清朝入關後第八位皇帝。在位13年,患天花而死,終年19歲。葬於惠陵(今河北省遵化市西北)。在位時間為1861年至1875年同治十三年(1875)一月十二日,同治帝病逝,終年19歲,其壽命是清朝十二帝中最短的。同治帝的死因有不同說法: 一、梅毒說。這是民間說法。同治帝喜歡皇後阿魯特氏。而慈禧太後要同治帝多接近慧妃。同治帝不高興,常獨處乾清宮。苦悶的他,由王慶祺導淫,與載澄微行,在宮外尋花問柳,引起性病。慈禧太後誤作天花來治,最後病死,這種說法證據不足。 二、天花說。這是官方說法。根據相關史料,時人筆記記載,多數史學家認同同治帝死於天花。 同治帝死後葬河北昌瑞山惠陵,廟號穆宗,謚「繼天開運受中居正保大定功聖智誠孝信敏恭寬毅皇帝」。 同治為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的年號,通常是指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公元1856年3月23日-1875年7月),滿族,咸豐病死後繼位,是清朝入關後第八位皇帝。在位13年,患天花而死,終年19歲。葬於惠陵(今河北省遵化市西北)。在位時間為1861年至1875年關於他的死因,傳聞很多,十分離奇,廣為流傳的是說他因行為不檢,染梅毒而死。尤其一些野史小說,無中生有,添枝加葉,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例如,影響很大的《清史演義》第七十九回寫道:「同治帝一意尋花……受了淫毒」,並將其死因歸於「御醫未識受病緣由」蘊毒深而死。另部影響亦很大的《清宮歷史演義》卷十二第九十六回也稱:「穆宗(同治帝)一向在外胡鬧不已,早就沾染了淫毒」,並在該書《編輯大意》中講:「本書事實,或采輯名人文集,或依據私家筆記,語有來因,事可微信,絕非憑空結撰、向壁虛造之作品所可比擬。」這樣,百年來就給廣大讀者一個印象:同治帝確系死於梅毒,「絕非憑空結撰、向壁虛造」。廣為流傳的台灣作家高陽寫的長篇巨著《慈禧全傳》第二部《玉座珠廉》(下)的《惡疾初起》一節中,認定「是梅毒!」。特別是電影《一代妖後》的公演,片尾說明同治皇帝本患梅毒,但在慈禧授意下,外稱「天花」,還瞎棗篡改檔案,將御醫們寫的「脈案」。(即診斷記錄及處方)篡改成天花病症。使得同治帝患梅毒致死之說,盡人皆知。 若說文藝作品不是歷史著作磨虛拆,可以有一定程度的虛構和誇張的話,那麼,一些論著亦持此話,其影響非同小可。如山東大學《文史哲》雜志1989年第6期載李鎮同志文章《同治究竟死於何病》。李鎮祖上「數代為御醫,高祖李萬清是咸豐皇室太醫,曾為懿嬪(那拉氏)遇喜診脈,確定慈禧懷孕而生同治。曾祖李德立就是給同治看病的主治御醫,李德立的長子、李鎮的祖父「曾任光 儲秀宮 祿寺置正,在清廷供事多年」,1938年,他曾告訴李鎮:「同治確是死於梅毒」,「同治梅毒潰爛後,流膿不止,奇臭難聞,曾祖父(李德立)每日必須親自為他清洗敷葯,一個多月來受到強烈惡臭刺激,從此失去了嗅覺」。至於為什麼在診治同治帝的脈案上寫為「天花」,李鎮解釋說:「據祖父面告,譽簡曾祖父奉沼入養心殿請脈之初,已看出是梅毒之症,為了填重起見,曾約一位有名外科御醫張本仁會診,一致肯定是楊梅大瘡。自忖若奏明載淳生母慈禧,她通曉醫道,喜怒無常,如若一時火起,指責有辱九五之尊,必遭殺身之禍。倘若知情不報隱瞞病情,又怕責任重大,最終難免治罪,真是左右為難。經與右院判庄守和商議,認為反正是治不好的病,何況這是自古以來少見的帝王之絕症,難告於天下,不如裝胡塗吧,既然宮中都說天子出水痘,就照天花來治」。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的同志為澄清歷史事實,在《清代檔案史料叢編》第七輯中編纂公布了《同治進葯簿》編者根據宮中所藏《萬歲爺天花喜進葯用葯底簿》中御醫對同治帝臨死前診斷記錄(即脈案)及處方進行研究,認為「從這本進葯薄的名稱,以及從載淳患病到去世的脈案、用葯處方,都可以證明是因患天花沒有治好而去世的」。 第一 從理論上講,天花是由天花病毒引起的一種烈性傳染病,梅毒則是由梅毒螺旋體引起的一種漫性傳播疾病,患天花之初都要發燒,這是患急性傳染病的規律,體溫增加一度,脈搏增跳十次。從同治脈案可以清楚看到,從發病第一天就脈搏加快,發高燒達7天之久:十月三十日發 同治帝 病第一天,他「脈息浮數而細……發熱頭眩,胸滿煩悶,身酸腿軟,皮膚發出疹形未透」;第二天「脈息浮數……咽喉干痛,胸滿作嘔,頭眩身熱」;第三天因發燒而「大便四日未行」;第四天至第七天,天天皆「脈息滑數」、「脈息數大」,均為發燒導致脈搏加塊症狀,說明起病很急。而患梅毒起病不急,無發燒症狀,病情發展緩慢。 第二 天花發病帶季節性,有嚴格的發病時間,一般在冬春發生,非其時不可能發生,同治帝發病在陰歷十月末,死於十二月初,與天花冬季發病相符合。而梅毒發病無明顯的季節特點,一年四季均可發病。 第三 患天花開始還頭痛、背痛、發冷、寒戰等,皆為天花明顯症狀,在脈案中上述現象記錄得相當詳細:「十月三十日……發熱頭眩……身酸腿軟」;「十一月初二日……腰疼胸堵」;「十一月初三日……嗆咳腰疼」;「十一月初七日……腰疼腿酸,未能驟減」。皆為天花典型症狀。而梅毒發病緩慢,無明顯全身症狀,表面像個健康人。 第四 天花皮疹的形態,分布及轉化時間有一定的規律性。在天花發病後的第一或第二日,皮膚上就可見皮疹,即斑疹,但數小時後即迅速變為丘疹,丘疹呈園形,邊緣清晰。同治發病第一日,脈案記載:「皮膚發出疹形未透」;第二天為「疹形透出,挾雜瘟痘」,「頭面周身疹中換雜之痘顆粒透出,系屬天花二朝之喜」,「頭面頸項顆粒稠密,顏色紫滯」,這里所說「瘟痘」,是指斑疹已轉為丘疹。自這天御醫確認同治帝患天花,在以後脈案中均記為天花。 天花皮疹光發於額部、發際、面頰、腕,逐漸延及臂、軀干而至下肢,疹多見於身體暴露部位,即呈離心型分布,這與同治帝發病第二天脈案記載相同,直到十一月初七日仍「蒙頭蓋面,鎖項咽關」,這與天花的皮疹分布特點吻合。 天花在出疹後全身中毒症狀顯著減輕,脈案記:「十一月初三……顆粒漸長,紫艷稍化,胸堵煩嘔俱退,大便已行,胃口漸開」;初四日「顆起長紫滯漸潤,內症俱見稍減」;初五日「已有放白之勢,飲食亦佳」;初六日「漿汁已行,飲食俱佳」。這些記載與天花症狀極為相似。 天花出疹後二至三日,丘疹開始灌漿,成為皰疹,皰疹中央凹下呈臍形,周圍有紅暈。脈案中亦記載:十一月初三日皰疹顆粒「極實頂陷,攢簇紫滯」;初四日皰疹「色艷板實,頂平不凸」;初五日「頂陷漸起」,「惟形欠飽滿」;初六日「漿汁已行」、「惟漿未充足,根暈未收」。上述症狀說明天花皰疹頂陷為明顯臍形。 天花發病的第八天至第九天,皰疹轉為膿皰,膿皰形成二至三日逐漸干縮成痂,於發病的二至四周開始脫痂。同治帝脈案記載他皮疹轉化始終都與天花症狀一致:十一月初八日「漿漸蒼老,盤暈赤色見退」;初九日「漸有收靨之勢,惟收靨較遲」;直到十一月十八日「痂漸脫落,滑濁漸止」,說明天花病已基本結束。 但梅毒則沒有如此明顯的急性發病過程,它發的斑疹如蠶豆大小,呈園形或略帶不規則形,初起淡紅,二至三周後呈青色或綠色,並不是臍形,與天花皰疹有明顯區別。 十一月十九日起,同治帝染上皮膚感染,這一天的脈案記載「發熱頭眩俱退,惟溫毒乘虛流聚,腰間紅腫潰破,浸流膿水……頭項胳膊膝上發出痘癰腫毒」,這種「痘癰」即並發的皮膚感染。二十日「痘痂漸落,發熱咳嗽俱減」,天花漸愈,乃正常現象,但「腰疼重軟,漫腫流汁……頭項、胳膊、膝上發出痘癰腫痛」,說明形成廣泛皮膚感染的跡象;二十二日感染惡化:「潰破流汁……其餘各處痘癰有已潰而毒未凈者,有未潰而仍腫者」;二十三日雖然天花「痘痂俱落」,「惟腰間潰孔膿汁不減,紅腫不消,臀肉左右潰孔二處流汁」;以後逐日惡化,說明他幾乎沒有抵抗力。此時又並發壞疽性口炎,俗稱「走馬牙疳」,此病一般發生在全身性重症疾病的末期,常於短期內因全身衰竭而死亡。從同治脈案看,他全身皮膚感染未得到有效控制,又並發了走馬牙疳,導致他迅速死亡。 這種病在口腔壞死部分迅速向周圍及深部發展,痛疼、惡臭。脈案記載:十一月二十九日「牙脹面腫」:三十日「面頰腫硬,牙浮口粘」;十二月初一日「面頰硬腫,牙齦黑糜口臭」;初二日「各處痘癰俱見正膿……唇腮硬腫,牙齦黑糜,舌干口臭,大便黑粘」,開始便血,死期已近;初四日「牙齦黑臭,勢恐口疳穿腮,毒熱內擾」,這一天,御醫已確診為走馬牙疳;初五日酉刻死亡。 在社會上還有一種傳說,李鎮在文章中也加以重復:「據祖父面告,同治之病經曾祖父精心治療,已有起色。十二月初四日午後,阿魯特氏(同治皇後)來東暖閣視疾,當時載淳神志清醒……(皇後)哭訴備受母後(慈禧)刁難之苦,皇帝亦親有感受,勸她暫且忍耐,待病好之後,總會有出頭的日子。可知載淳在去世的前一天,所想的是病好之後的事,沒有預感到明天就要死了。不料(在窗外偷聽的)慈禧聽到此處正刺所忌,竟勃然大怒,立刻推幔闖入幃內,一把揪住皇後的頭發用力猛拖,一大撮頭發連同頭皮都被拉了下來,又劈面猛擊一掌,頓時皇後血流滿面,慘不忍睹,慈禧又叫太監傳杖,棒打皇後,同治大驚,頓時昏厥,從床上跌落在地,病勢加劇,從此昏迷不醒。急傳先曾祖入閣請脈,但已牙關緊閉,滴葯不進,於次日夜晚死去」。此說未見檔案史料記載,其事有無策,姑不作評論,僅以脈案對照,可知:自十一月二十九日同治帝患走馬牙疳後,御醫們已經束手無策,脈案記載「正不制毒,症勢日進,溫補則恐陽亢,涼攻則防氣敗」,左右為難;到十二月初四日(即皇後挨打這一天)同治帝「脈息弦數無力,上唇腫木,腮紫腫硬……不能作膿,時流血水……毒熱內擾,減食少寐,理必耗傷氣血」。這樣的狀態,就不可能再經「精心治療已有起色」,「神志清醒」,還能講話更不可能有氣力「從床上跌落在地」。 總之,通過對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公布的《同治進葯簿》研究,我們認為,同治帝因患天花而死,而非梅毒。
Ⅹ 同治皇帝怎麼死的
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清朝第十位皇帝,也就是同治帝,死於花豎搭柳病。
同治帝感染梅毒而死的說法的來源:
1.民間流傳最廣的就是同治死於梅毒。根據小橫香室主人所撰《清朝野史大觀》中「清宮遺聞」就記載同治到私娼處,致染梅毒。
2.從翁同龢日記記載也可知一二,他很可能死於花柳。
(10)同治皇帝怎麼死的擴展閱讀:
同治帝的死因 :
《清史稿》記載載淳之死:「上疾大漸,崩於養心殿,年十九。」清史稿未交待同治是如何死的,不過從一些文獻可得出同治的死因有二:
1.官方給的說法是天花。
根罩纖蠢據清代《萬歲爺進葯用葯底簿》記載同治皇帝當時的病症為:「濕毒乘虛流聚,腰間紅腫潰破,漫流物陪膿水,腿痛盤攣,頭頸、胳膊、膝上發出痘癰腫痛。」眾多專家研究同治皇帝死亡前後的脈案、病情和用葯情況,得出其死於天花。
2.根據晚清著名文史學家李慈銘日記記載 「上旋患癰,項腹皆一,皆膿潰。」和「宮廷隔絕,其事莫能詳也。」
另外恭親王奕欣長子載澄曾因與同治帝微服出宮嫖妓之事而革除貝勒爵位,可見同治帝死於梅毒之說並不是捕風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