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海嘯是怎麼形成
海嘯是怎麼形成
海嘯是怎麼形成,大家都知道海嘯是很嚴重的,而且海嘯是一種災難性海浪,一般不會經常發生,不在海邊住的人很難遇到,不過遇到還是比較危險的,以下看看海嘯是怎麼形成及相關資料。
海嘯發生時來勢洶洶,震盪波在水面上不停擴大、傳播,它速度極快,有每小時六百到一千公里的速度,能夠在短短幾個小時內橫跨大洋,掀起幾十米的巨浪,捲走岸上的一切物品。在海浪的襲擊之下,一切都被破壞,海浪退去以後,到處都是殘壁斷垣、屍橫遍野,讓人難以接受。
海嘯一般由海底地震、火山爆發、滑坡和氣象變化之類這些組成。通常是當地震發生時,震源在海底,一般震級在6.5級以上,這時海底的地殼會發生斷裂,形成了巨大的震動,從而讓海面形成劇烈的起伏,形成了震盪波,震盪波在海面上不停朝四面八方擴散,到了岸邊就會沖上岸,於是就形成了海嘯。
海嘯受海底地形、海岸線形狀不一所影響,還會因為海里波浪的特性形成一波一波的海浪,呼嘯的海浪冰牆會每隔幾分鍾重復一次,反復沖刷,破壞性極大,地球上大部分海嘯發生區域都與地震帶吻合。
不過,也有因為海底火山爆發,岩漿和海水發生碰撞,形成了巨大的爆炸效應然後形成了海嘯。滑坡導致的海嘯,是由於山體滑坡滑下來的山體特別大,落入海中形成了巨大的震盪,然後就形成了海嘯,這種海嘯毫無徵兆,讓人防不勝防。是比較危險的情況之一。
海嘯的形成:
海嘯是一種災難性的海浪,通常由海底地震、滑坡和火山爆發引起。當地震發生,震源在海底50千米以內、震級6.5以上時,海底的地殼發生斷裂。
有的地方下陷、有的'地方升起,從而引起強烈的震動,並使海面劇烈起伏,形成震盪波。震盪波在海面上以圓圈的形式不斷擴大,傳播到很遠的地方,因此形成海嘯。
海嘯的危害:
海嘯發生時,震盪波在海面上以不斷擴大的圓圈,傳播到很遠的地方。它以每小時600-1000公里的高速,在毫無阻攔的洋面上馳聘1萬-2萬櫻鏈公里的路程。
掀起10-40米高的拍岸巨浪,吞沒所波及的一切,有時最先到達的海岸的海嘯可能是波谷,水位下落,暴露出淺灘海底;幾分鍾後波峰到來,一退一進,造成毀滅性的破壞。
劇烈震動之後不久,巨浪呼嘯,以摧枯拉朽之勢,越過海岸線,越過田野,迅猛地襲擊著岸邊的城市和村莊,瞬時人們脊改孫都消失在巨浪中。港口所有設施,被震塌的建築物,在狂濤的洗劫下,被席捲一空。事後,海灘上一片狼藉,到處是殘木破板和人畜屍體。
海嘯是一種災難性的海浪,通常由震源海底下50千米以內、里氏震級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水下或沿岸山崩或火山爆發也可能引起海嘯。在一次震動之,震盪波在海面上以不斷擴大的圓圈,傳播到很遠的距離,正象卵石掉進淺池裡產生的波一樣。海嘯波長比海洋的最大深度還要大,軌道運動在海底附近也沒受多阻滯,不管海洋深度如何,波都可以傳播過去。
海嘯按成因可分為三類:地震海嘯、火山海嘯、滑坡海嘯。地震海嘯是海底發生地震時,海底地形急劇升降變動引起海水強烈擾動。其機制有兩種形式:「下降型」海嘯和「隆起型」海嘯。海嘯是怎麼形成的?
海嘯是一種災難性的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內、里氏震級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水下或沿岸山崩或火山爆發也可能引起海嘯。在一次震動之後,震盪波在海面上以不斷擴大的圓圈,傳播到很遠的距離,正象卵石掉進淺池裡產生的波一樣。海嘯波長比海洋的最大深度還要大,軌道運動在海底附近也沒受多大阻滯,不管海洋深度如何,波都可以傳播過去。
海底的地殼出現斷裂,有的地方下陷,有的地方上升,引起地殼劇烈震動,產生出波長極長的巨大波浪,這些巨浪沖向海岸或港灣,使水位暴漲。
海嘯主要受海底地形、海岸線幾何形狀及波浪特性的控制,呼嘯的海浪冰牆每隔數分鍾或數十分鍾就重復一次,摧毀堤岸,淹沒陸地,奪走生命財產,破壞力極大。全球的海嘯發生區大致與地震帶一致。
分類:
「下降型」海嘯:某些構造地震引起海底地殼大范圍的急劇下降,海水首先向突然錯動下陷的空間涌去,並在其上方出現海水大規模積聚,當涌進的海水在海底遇到阻力後,即翻殲含回海面產生壓縮波。
形成長波大浪,並向四周傳播與擴散,這種下降型的海底地殼運動形成的海嘯在海岸首先表現為異常的退潮現象。1960年智利地震海嘯就屬於此種類型。
「隆起型」海嘯:某些構造地震引起海底地殼大范圍的急劇上升,海水也隨著隆起區一起抬升,並在隆起區域上方出現大規模的海水積聚,在重力作用下,海水必須保持一個等勢面以達到相對平衡,於是海水從波源區向四周擴散,形成洶涌巨浪。
地震是引發海嘯的最關鍵原因:當地震在深海海底或者海洋附近發生時,地殼運動造成海底板塊變形,板塊之間出現滑移,這造成海水大量的逆流,並引發海水開始大規模的運動,形成海嘯.
海底山崩塌方:因地震或海底火山爆發所引發,山崩塌方落下的沉積物和岩石也會導致大規模海水的運動,從而引發海嘯.
宇宙天體的影響:誘發海嘯的情況則最不常見,通常隕石墜落海洋中會激起波浪,當隕石激起的波的能量足夠強大時,也會引發海嘯.
通常,如果岸邊的海水出現異常的增高或降低,則預示著海嘯即將來臨.而在發生海嘯時,岸邊的人們要盡快從地勢低窪的地區轉移到地勢高的區域.
海嘯主要受海底地形、海岸線幾何形狀及波浪特性的控制,呼嘯的海浪冰牆每隔數分鍾或數十分鍾就重復一次,摧毀堤岸,淹沒陸地,奪走生命財產,破壞力極大。全球海嘯發生區大致與地震帶一致。
全球有記載的破壞性海嘯大約有260次左右,平均大約六、七年發生一次。發生在環太平洋地區的地震海嘯就佔了約80%。而日本列島及附近海域的地震又占太平洋地震海嘯的60%左右,日本是全球發生地震海嘯並且受害最深的國家。
② 海嘯是怎樣形成的
①海嘯,通常是由海底地震引起的。海嘯所掀起的狂濤巨瀾,是破壞力極強的水文氣象災難,如不及時躲避,人們很難在它的魔爪下逃生。
②海嘯可分為自然型與人為型兩類。自然型海嘯又可分為氣象變化引起的風暴潮與火山爆發、地震、水下地陷(也稱海底滑坡)引起的海嘯。海嘯大多來自海底地震,有破壞性的地震海嘯,其震源深度在20公里以上,里氏震級達6.5級以上。在現代,水下核試驗也常常會造成一種人為的海嘯。如二戰結束不久,美國在北太平洋比基尼島開始長達20多年的核試驗,其中一次水下氫彈爆炸試驗引發的海嘯,中心部位的巨浪高達60多米,之後15米高的大浪橫掃海面,不少喊滑正在附近航行的艦船被巨浪掀翻;海嘯浪傳到幾百公里以外,浪高仍在5米以上,造成沿岸不少小船傾覆。
③海嘯是一種頻率介於潮波和涌浪之間的重力長波。海嘯浪的波長達幾十公里至幾百公里,周期范圍比較大,為2-200分鍾,因拍段此海嘯發生時,往往第一個浪頭涌來時,海面上升了,過了一段時間,潮水出現回降,又過了一段時間,第二個浪頭涌來。海嘯常見的周期為40分鍾襲滲譽以內。據科學家推算,當大洋深度為4000米時所發生的海嘯,其大浪的周期為40分鍾。海嘯波的傳播速度為713公里/小時,波長為475公里。海嘯震源的水面最初升高幅度為1-2米。因此,海嘯在深海大洋傳播時,由於波高與波長之比很小,周期較長,往往一時難以察覺到。只有快接近岸時,才會形成有破壞力的巨浪。因而,有經驗的船長在遇到海嘯時,都會把船迅速駛離海岸,離岸越遠越好。
④太平洋地區是世界上發生海嘯最多的地區,佔80%。西北太平洋海域,更是地震海嘯的集中發生區域。就全球而言,海嘯主要出現在日本太平洋沿岸,太平洋的西部、西南部和南部,夏威夷群島和阿留申群島沿岸。今年3月11日在日本近海發生的9.0級強烈地震就引發了約10米高的海嘯,並引發核電站爆炸,造成重大地質災害。我國雖然是一個多地震國家,但海嘯卻不多見。近兩年來,中國沿海有確切記錄的地震海嘯為數很少。
③ 海嘯是怎麼形成的
海嘯是一種災難性的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內、里氏震級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
水下或沿岸山崩或火山爆發也可能引起海嘯。在一次震動之後,震盪波在海面上以不斷擴大的圓圈,傳播到很遠的距離,正象卵石掉進淺池裡產生的波一樣。海嘯波長比海洋的最大深度還要大,軌道運動在海底附近也沒受多大阻滯,不管海洋深度如何,波汪滲純都可以傳播過去。
詳細解讀
海嘯就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發、海底困咐滑坡或氣象變化產生的破壞性海浪,海嘯的波速高達每小時700~800千米喊正,在幾小時內就能橫過大洋;波長可達數百公里,可以傳播幾千公里而能量損失很小;在茫茫的大洋里波高不足一米,但當到達海岸淺水地帶時,波長減短而波高急劇增高。
可達數十米,形成含有巨大能量的「水牆」。海嘯主要受海底地形、海岸線幾何形狀及波浪特性的控制,呼嘯的海浪冰牆每隔數分鍾或數十分鍾就重復一次,摧毀堤岸,淹沒陸地,奪走生命財產,破壞力極大。
④ 海嘯是怎麼形成的
海底的地殼出現斷裂,有扮態橡的地方下陷,有的地方上升,引起地殼劇烈震動,產生出波長極長的巨大波浪,這些巨浪沖向海岸或港灣,使水位暴漲。
海嘯主要受海底地形、海岸線幾何形狀及波浪特性廳旁的控制,呼嘯的海浪冰牆每隔數分鍾或數十分鍾就重復一次,摧毀堤岸,淹沒陸地,奪走生命財產,破壞力極大。全球的海嘯發生區大致與地震帶一致。
「下降型」海嘯:某些構造地震引起海底地殼大范圍的急劇下降,海水首先向突然錯動下陷的空間涌去,並在其上方出現海水大規模積聚,當涌進的海水在海底遇到阻力後閉卜,即翻回海面產生壓縮波。
形成長波大浪,並向四周傳播與擴散,這種下降型的海底地殼運動形成的海嘯在海岸首先表現為異常的退潮現象。1960年智利地震海嘯就屬於此種類型。
「隆起型」海嘯:某些構造地震引起海底地殼大范圍的急劇上升,海水也隨著隆起區一起抬升,並在隆起區域上方出現大規模的海水積聚,在重力作用下,海水必須保持一個等勢面以達到相對平衡,於是海水從波源區向四周擴散,形成洶涌巨浪。
⑤ 海嘯是怎麼形成的
海嘯一般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發、海底滑坡或氣象變化等引起的,是一種災難性的海浪,波速每小時可達700-800千米,在幾小時內便能橫過大洋,危害性很大。
海嘯按成因可分為地震海嘯慎含、火寬族笑山海嘯、滑坡海嘯三類。
海嘯能夠摧毀堤岸,淹沒陸地,奪走生命財產,破壞力非常大。
世界海嘯多發生在夏威夷群島、阿拉斯加區穗臘域、日本及周圍區域、中國及其鄰近區域、菲律賓群島等區域,其中日本是全球發生地震海嘯並且受害最深的國家。
⑥ 海嘯是怎麼形成的
海嘯是由海底地形急劇升降變動引起海水強烈擾動而形成的。
容易引發海嘯的因素有:地震、火山噴發、海底滑坡等。海嘯根據其運動機制的不同分為「下降型」海嘯和「隆起型」海嘯,「塌凳下降型」海嘯是因海底地殼下沉引發的海嘯,「隆起型」海嘯是因海底地殼抬升引發的海嘯。
海嘯主要受海底地形、海岸線幾何形狀及波浪特性的控制,呼嘯的海浪冰牆每隔數分鍾或數十分鍾就重復一次,摧毀堤岸,淹沒陸地,奪走生命財產,破壞力極大。全球的海嘯發生區大致與地震帶一致,全球有記載的破壞性海嘯大約有260次左右,慎謹平均大約六團孝旅、七年發生一次。
海嘯的破壞性
海嘯的傳播速度與它移行的水深成正比,在太平洋,海嘯的傳播速度一般為每小時兩三百公里到一千多公里。海嘯不會在深海大洋上造成災害,正在航行的船隻甚至很難察覺這種波動。海嘯發生時,越在外海越安全。
一旦海嘯進入大陸架,由於深度急劇變淺,波高驟增,可達20至30米,這種巨浪可帶來毀滅性災害。因此海嘯也會在海平面豎起水牆,其中也蘊含著極大的能量,排山倒海而來,猶如死亡的波浪,地球的終極毀滅者,剎那間就可以讓萬物毀滅,海嘯還會帶來數噸的岩石以及船隻,甚至會沿著入海的河流逆流而上,地勢低窪地被吞噬。
⑦ 海嘯怎麼形成的
海嘯怎麼形成的
海嘯怎麼形成的,海嘯的形成一般是由震源在海底五十千米以內,地震是海嘯最明顯的前兆,當它到達岸邊淺水區時,巨大的能量使波浪驟然增高,以下分享海嘯怎麼形成的?
海嘯是怎麼形成的?
海嘯是一種災難性的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內、里氏震級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水下或沿岸山崩或火山爆發也可能引起海嘯。在一次拆跡震動之後,震盪波在海面上以不斷擴大的圓圈,傳播到很遠的距離,正象卵石掉進淺池裡產生的波一樣。海嘯波長比海洋的最大深度還要大,軌道運動在海底附近也沒受多大阻滯,不管海洋深度如何,波都可以傳播過去。
引發海嘯的原因是什麼?原因如下
1、地震活動
地震活動是海嘯最主要的原因。在海洋中或在海洋附近,在地震的形成或減弱時都會發生海嘯。在地震發生時,海底板變形,造成海水移位。在地震減弱時,地殼板塊之間相互滑動,造成大量的旋流,而引發了大量海水的置換和轉移。
2、海底山崩
海底山崩也能導致海嘯。海底山崩常發生在地震期間或在海底 火山爆發時。這些山崩以及地震中落下的沉澱物和岩石也會導致大規模海水的移動,引發海嘯。
3、宇宙的影響
在海洋中,宇宙的影響是最不經常引起海嘯的因素。這就好象是向池塘里扔石頭,除非扔進大量的石頭,否則不會引起海嘯。當石塊沖擊水時,從落水點處向外會引起陣陣微波。在宇宙的影響中,這些微波也會導致大規模的海嘯,當海水接近岸邊時海嘯增強。
發生海嘯時怎麼辦
1、發生海嘯時,航行在海上的船隻不可以回港或靠岸,應該馬上駛向深海區,深海區相對於海岸更為安全。
2、因為海嘯在海港中造成的落差和湍流非常危險,船主應該在海嘯到來前把船開到開闊海面。如果沒有時間開出海港,所有人都要撤離停泊在旅臘並海港里的船隻。
3、海嘯登陸時海水往往明顯升高或降低,如果看到海面後退速度異常快,立刻撤離到內陸地勢較高的地方。
經典事例:2004年聖誕節,10歲的.英國女孩蒂莉·史密斯在印尼海嘯發生時所做的事情就是一個例子。當天早晨,史密斯與家人在海灘散步,當看到「海水開始冒泡,泡沫發出噝噝聲,就像煎鍋一樣」時,她憑借所學的科學知識,迅速判斷出這是海嘯即將到來的跡象。在她的警告下,約一百名遊客在海嘯到達前幾分鍾撤退,倖免於難。
被視局咐為英雄的蒂莉3日在聯合國總部受到了國際減災戰略機構的歡迎。這個設在瑞士日內瓦的聯合國機構現在正致力於在全球范圍內增強人們應對災害的反應能力。
在去年發生的南亞大地震中,巴基斯坦和印度眾多學校被摧毀,許多兒童因此喪生。「蒂莉的故事提醒我們,教育攸關生死,」美國前總統柯林頓在會見蒂莉前說,「所有孩子都應當接受減災教育,這樣他們就能知道,在自然災害發生時應該做什麼。」
1、水下地震、火山爆發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激起的海嘯巨浪,在湧向海灣內和海港時所形成的破壞性的大浪稱為海嘯。
2、破壞性的地震海嘯,只在出現垂直斷層、里氏震級大於6.5級的條件下才能發生。當海底地震導致海底變形時,變形地區附近的水體產生巨大波動,海嘯就產生了。簡單的說就是當海底發生地震後,有的地方上升,引起劇烈震動,使水位暴漲,沖向陸地,造成了海嘯的發生。
3、海嘯在外海時由於水深,波浪起伏較小,不易引起注意,但到達岸邊淺水區時,巨大的能量使波浪驟然升高,形成內含極大能量,高達十幾米甚至數十米的「水牆」,沖上陸地後所向披靡,往往造成對生命和財產的嚴重摧殘。
4、目前,人類對地震、火山、海嘯等突如其來的災變,只能通過觀察、預測來預防或減少它們所造成的損失,但還不能阻止它們的發生。
⑧ 海嘯的形成原因
海嘯常常具有巨大的摧毀力,會給人類帶來巨大的災難。那麼,你知道海嘯是怎樣形成的嗎?接下來就跟著我一起去看看海嘯的形成原因吧!
地震發生時,海底地層發生斷裂,部分地層出現猛然上升或者下沉,由此造成從海底到海面的整個水層發生劇烈“抖動”。這種“抖動”與平常所見到的海浪大不一樣。海浪一般只在海面附近起伏,涉及的深度不大,波動的振幅隨水深衰減很快。地震引起的海水“抖動”則是從海底到海面整個水體的波動,其中所含的能量驚人。
海嘯時掀起的狂濤駭浪,高度可達10多米至幾十米不等,形成“水牆”。另外,海嘯波長很大,可以傳播幾千公里而能量損失很小。由於以上原因,如果海嘯到達岸邊,“水牆”就會沖上陸地,對人類生命和財產造成嚴重威脅。
海嘯是一種具有強大破壞力的海浪。當地震發生於海底,因震波的動力而引起海水劇烈的起伏,形成強大的波浪,向前推進,將沿海地帶一一淹沒的災害,稱之為海嘯。海嘯可分為4種類型。即由氣象變化引起的風暴潮、火山爆發引起的火山海嘯、海底滑坡引起的滑坡海嘯和海底地震引起的地震海嘯。中國地震局提供的材料說,地震海嘯是海底發生地震時,海底地形急劇升降變動引起海水強烈擾動。
海嘯在外海時,因為水深,波浪起伏較小,一般不被注意。當它到達岸邊淺水區時,巨大的能量使波浪驟然增高,形成十多米甚至更高的一堵堵水牆,排山倒海般沖向陸地。其力量之大,能徹底摧毀岸邊的建築,所到之處滿目瘡痍、 一片狼藉,對人類的生活構成重大威脅。
海嘯傳播到海岸時,一般有兩種表現形式:
第一種是濱海、島嶼或海灣的海水出現反常退潮或河流沒水現象,然後海水又突然席捲而來,沖向陸地。
第二種是海水陡漲,突然形成幾十米高的水牆,伴隨隆隆巨響向濱海陸地涌來,然後海水又驟然退去。
海嘯前
1、地震海嘯發生的最早信號是地面強烈震動,者拍地震波與海嘯的到達有一個時間差,正好有利於人們預防。地震是海嘯的“排頭兵”,如果感覺到較強的震動,就不要靠近海邊、江河的入海口。如果聽到有關附近地震的報告,要做好防海嘯的准備,要記住,海嘯有時會在地震發生幾小時後到達離震源上千公里遠的地方。
2、如果發現潮汐突然反常漲落,海平面顯著下降或者有巨浪襲來,並且有大首孫羨量的水泡冒出,都應以最快速度撤離岸邊。
3、海嘯前海水異常退去時往往會把魚蝦等許多海生動物留在淺灘凱櫻,場面蔚為壯觀。此時千萬不要前去撿魚或看熱鬧,應當迅速離開海岸,向內陸高處轉移。
4、通過氫氣球可以聽到次聲波的“隆、隆”聲。
發生海嘯時
1、發生海嘯時,航行在海上的船隻不可以回港或靠岸,應該馬上駛向深海區,深海區相對於海岸更為安全。
2、因為海嘯在海港中造成的落差和湍流非常危險,船主應該在海嘯到來前把船開到開闊海面。如果沒有時間開出海港,所有人都要撤離停泊在海港里的船隻。
3、海嘯登陸時海水往往明顯升高或降低,如果看到海面後退速度異常快,立刻撤離到內陸地勢較高的地方。
環太平洋地區的大地震往往都能引發大小不一的海嘯。因此每當這個地區出現地震時,各國氣象部門都會對海面情況進行嚴密監測,以確定是否發布海嘯警報。但地震是否一定引起海嘯?地震震級越高海嘯的破壞力也越大嗎?
海嘯是一種具有強大破壞力的海浪,有時浪高可達數十米。這種“水牆”內含極大能量,它以極快的速度運動,沖上陸地後會造成巨大破壞。1960年智利大海嘯形成的波濤,就沖擊了整個太平洋。
海嘯通常由風暴潮、火山噴發、水下坍塌滑坡和海底地震等引發。其中,海底地震是海嘯發生的最主要原因,歷史記錄顯示,特大海嘯基本上都是海底地震所引起的。
大多數海底地震發生在太平洋邊緣地帶,稱為“亞延地帶”。海底地震發生後,使邊緣地帶出現裂縫。這時部分海底會突然上升或下降,海水會發生嚴重顛簸,猶如往水中拋入一塊石頭一樣會產生“圓形波紋”,故而引發海嘯。
此外,地震海嘯的產生還會受海底地震震源斷層、震源區水深條件、震級、震源深度等條件影響。比如,震源位於深水區比淺水區更易產生海嘯。當震源斷層表現為錯動時,不會產生海嘯,而如果震源斷層表現為傾滑,就可能引起海嘯。
不過,海底地震未必一定就會引發大海嘯。中國地震局提供的統計資料顯示,在1.5萬次海底構造地震中,大約只有100次引起海嘯。一些專家則認為,引發海嘯的地震震級一般在里氏6.5級以上,震源深度在25公里以內。
但即便是強烈地震也不一定就會導致海嘯。如2005年印尼蘇門答臘島附近海域發生8.5級強烈地震,就沒有引發大海嘯。專家解釋說,這是因為此次地震的震源比較深,因此雖然震級很強,但海底地表上下錯動幅度可能也比較小,因此沒有形成海嘯。
除了與地震震級等相關外,部分專家還表示,海嘯的發生與全球氣候變化也有關系。2004年的南亞大海嘯發生後,中國國家氣候中心有關專家進行相關分析後指出,這場由海底地震引起的大海嘯與全球氣候變化導致的海平面上升等因素密切相關。
⑨ 海嘯是怎麼形成的
海嘯的形成:
海嘯形成的原因有地震、海下的山崩以及宇宙影響等。地震是海嘯形成最主要的原因,地震會導致海底板變形,移位,從而引發海嘯,其次就是火山爆發引起的海底山崩發生海嘯,而宇宙的影響對海嘯來說是最小也是最不穩定的因素。
海嘯是一種災難性的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內、里氏震級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水下或沿岸山崩或火山爆發也可能引起海嘯。在一次震動之後,震盪波在海面上以不斷擴大的圓圈,傳播到很遠的距離,正象卵石掉進淺池裡產生的波一樣。海嘯波長比海洋的最大深度還要大,軌道運動在海底附近也沒受多大阻滯,不管海洋深度如何,波都可以傳播過去。
海嘯的分類:
海嘯按成因可分為三類:地震海嘯、火山海嘯、滑坡海嘯。地震海嘯是海底發生地震時,海底地形急劇升降變動引起海水強烈擾動。其機制有兩種形式:"下降型"海嘯和"隆起型"海嘯。
1、"下降型"海嘯:某些構造地震引起海底地殼大范圍的急劇下降,海水首先向突然錯動下陷的空間涌去,並在其上方出現海水大規模積聚,當涌進的海水在海底遇到阻力後,即翻回海面產生壓縮波,形成長波大浪,並向四周傳播與擴散,這種下降型的海底地殼運動形成的海嘯在海岸首先表現為異常的退潮現象。1960年智利地震海嘯就屬於此種類型。
2、"隆起型"海嘯:某些構造地震引起海底地殼大范圍的急劇上升,海水也隨著隆起區一起抬升,並在隆起區域上方出現大斗段規模的海水積空指譽聚,在重力作用下,海水必須保持一個等勢面以達到相對平衡,於是海水從波源區向四周擴散,形成洶涌巨浪。這種隆起型的海底地殼運動形成的海嘯波在海岸首先表現為異常的漲潮現象。1983年5月26日,中日本海7.7級地震引起的海嘯屬於此種類型。
相對受災現場講,海嘯可分為遙海嘯和本地海嘯兩類。
3、遙海嘯:遙海嘯是指橫越大洋或從很遠處傳播來的海嘯,也稱為越洋海嘯。海嘯波屬於海洋長波,一旦在源地生成後,在無島嶼群或大片淺灘、淺水陸架阻擋情況下,一般可傳播數千公里而能量衰減很少,因此可能造成數千公里之遙的地方也遭受海嘯災害。如2004年底發生在印尼逗賣的大海嘯就波及到幾千公里外的斯里蘭卡,1960年智利海嘯也曾使數千公里之外的夏威夷、日本都遭受到嚴重災害。
4、本地海嘯:海嘯的大多數均屬於本地海嘯或稱為局地海嘯。因為本地海嘯從地震及海嘯發生源地到受災的濱海地區相距較近,所以海嘯波抵達海岸的時間也較短,只有幾分鍾,多者幾十分鍾。在這種情況下,海嘯預警時間則更短或根本無預警時間,因而往往造成極為嚴重的災害。
海嘯自救互救:
1.如果在海嘯時不幸落水,要盡量抓住木板等漂浮物,同時注意避免與其他硬物碰撞。
2.在水中不要舉手,也不要亂掙扎,盡量減少動作,能浮在水面隨波漂流即可。這樣既可以避免下沉,又能夠減少體能的無謂消耗。
3.如果海水溫度偏低,不要脫衣服。
4.盡量不要游泳,以防體內熱量過快散失。
5.不要喝海水。海水不僅不能解渴,反而會讓人出現幻覺,導致精神失常甚至死亡。
6.盡可能向其他落水者靠攏,既便於相互幫助和鼓勵,又因為目標擴大更容易被救援人員發現。
7.人在海水中長時間浸泡,熱量散失會造成體溫下降。溺水者被救上岸後,最好能放在溫水裡恢復體溫,沒有條件時也應盡量裹上被、毯、大衣等保溫。注意不要採取局部加溫或按摩的辦法,更不能給落水者飲酒,飲酒只能使熱量更快散失。給落水者適當喝一些糖水有好處,可以補充體內的水分和能量。
8.如果落水者受傷,應採取止血、包紮、固定等急救措施,重傷員則要及時送醫院救治。
9.要記住及時清除落水者鼻腔、口腔和腹內的吸入物。具體方法是:將落水者的肚子放在你的大腿上,從後背按壓,將海水等吸入物倒出。如心跳、呼吸停止,則應立即交替進行口對口人工呼吸和心臟擠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