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花木蘭是怎麼死的
花木蘭的事跡流傳至今,是中國古代巾幗英雄,忠孝節義,代父從軍擊敗入侵民族而流傳千古。花木蘭故事的流傳,應歸功於《木蘭辭》這一方民歌,但花木蘭的姓氏、籍貫、生卒年等,史書並無確載。然花木蘭是否真實存在,有以下文獻可以考證:
1、元代侯有造《孝烈將軍祠像辨正記》數鄭碑上的文字至今仍清晰可辨。碑文後附有《木蘭辭》全詩。碑文開頭說:「將軍魏氏,本處子,名木蘭,亳之譙人也……睢陽境南,東距八十里曰營廓,即古亳方域,孝烈之故墟也。亦建祠像,土人亦以四月八日致祀,乃將軍生朝。」
2、在據《商丘縣志·列女》卷十一記載:「木蘭姓魏氏,本處子也。世傳可汗募兵,木蘭之父耄贏,弟妹皆稚呆。慨然代行,服甲胄箭囊。操戈躍馬而往,歷年一紀,閱十有八戰,人莫識之。後凱還,天子嘉其功。除尚書不受,懇奏省親。及還家,釋其戎服,衣其舊裳。同行者駭之,遂以事聞於朝。花木蘭召復赴闕,欲納諸宮中。木蘭曰:『臣無媲君之禮』,以死誓拒之,迫之不從,遂自盡。帝驚憫,追贈將軍,謚『孝烈』」薯擾頌。
3、現河南虞城仍建有木蘭祠,祠中設木蘭像,並倖存兩塊祠碑,一是元代《孝烈將軍像辨正記》碑,二是清朝《孝烈李慶將軍辨誤正名記》碑,當地的各種民間傳說和歌謠中也留有木蘭從軍的故事。
『貳』 花木蘭最後是怎麼死的
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早已在我國大街小巷之間流傳許久,可以說是婦孺皆知,這個故事也將一個敢於吃苦,不畏艱難,忠孝雙全的形象躍然紙上,而且最難的是,在十數年的征戰生涯中,花木蘭一邊隱藏自己的女性身份和戰友們同吃同住,一邊在戰場上奮勇殺敵,可如此艱苦的環境花木蘭卻絲毫沒有抱怨過。
還有一個結局是嫁給了自己的戰友,同時也是自己的老鄉,當初一起去參軍的,名叫王朗。
『叄』 歷史上的花木蘭是怎麼死的
花木蘭並不存在於歷史書
但是確有原型,很可能自盡而亡
及還家,釋其戎服,衣其舊裳。同行者駭之,遂以事聞於朝。召復赴闕,欲納諸宮中。木蘭曰:『臣無媲君之禮』,以死誓拒之,迫之不從,遂自盡。帝驚憫,追贈將軍,謚『孝烈』。----《商丘縣志》
考慮到北魏前期的「齊整人倫,分明姓族」,但實則截止柔然戰爭期間,依舊以血統論為主。木蘭雖因戰功可使得全家獲自由民身份,然則拓跋燾干出出格之事,為尊者諱,所以史書刪去,也不無可能。
當然,商丘縣志的來源依舊是當地口耳傳說,成書時間也離南北太遠。但傳言內容就情節來講還尚合理,這部分仍然具有一定可信度。
但不管真相如何,花木蘭的傳奇並不在於其最後結果,而是在於其過程中,不輸給男子的忠孝勇的品質。
『肆』 花木蘭是怎麼死的
根據《孝烈將軍祠像辨正記》:"衛兵振旅還,以異事聞於朝。召復赴闕,欲納宮中,將軍曰:臣無媲君禮薯配製。以死誓拒之。勢力加迫,遂自盡。所以追贈有孝烈之謚也"
花木蘭是自殺而亡。
拓展資料:
花木蘭(412年-502年),花木蘭的事跡流傳至今,中國古代巾幗英雄,忠孝節義,代父從軍擊敗入侵民族而流傳千古,唐代皇帝追封為「孝烈將軍」。
花木蘭,魏氏女,西漢譙城(今亳州市譙城區)東魏村人。名木蘭,後稱花木蘭。其父名弧,乃漢初千夫長。木蘭秉承父志,自幼習武,尤工劍術。
木蘭墓位於亳州城東魏村北,冢丘高大,蒼松環護,翠竹成林,鄉人又為其立祠,每年四月初八為木蘭生日致祭。
木蘭戍邊之地名曲逆,即今河北省順平縣,該地人民為感激木蘭的恩德,從漢代起就為其立廟建祠,歷經多代,燃野香煙不絕。唐朝乾封元年,唐高宗偕武則天到泰山數段指封禪,路經亳州,游老君廟和木蘭祠,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封木蘭為"孝烈將軍"。
網路-花木蘭
『伍』 花木蘭死因
花木蘭最早出現於南北朝一首敘事詩《木蘭辭》中,該詩約作於南北朝的北魏,最初收錄於南朝陳的《古今樂錄》。
僧人智匠在《古今樂錄》稱:「木蘭不知名。」長300餘字,後經隋唐文人潤色。公元429年的北魏破柔然之戰,正史對於這場戰役有3個行軍記載切合了《木蘭辭》提及的地名。
《魏書·世祖紀上》:「車駕東轅,至黑山」。《魏書·列傳第九十一》:「車駕出東道,向黑山……北渡燕然山」。《北史·列傳第八十六》:「車駕出東道,向黑山……北度燕然山」。需知,燕然山經常被古代詩詞簡稱為燕山。
據碑文、《歸德府志》和唐朝以來的有關文獻分析,花木蘭不姓花,而是姓魏,名木蘭,生於北周,死於隋代。故里在虞城營郭北魏庄(今廢)。北周時可漢募兵,本是木蘭父被徵招,但他年老體弱,難以應征。而唯一的能代替他的木蘭胞弟又年輕。無奈,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疆場十二年,屢立戰功。自邊防歸來時,北周已亡,拜見了隋朝文帝。文帝封她為尚書,她堅辭不授。歸家後,脫去戎裝,換上舊時衣裳,又現女兒真面目。後朝廷聞之,召她入京,欲納她為妃,木蘭以死拒之。
據今人尚起興考證,流傳千古、家喻戶曉的《木蘭詩》,系木蘭根據其自身經歷寫成。唐代追贈木蘭為將軍,謚孝烈,並在其故居建祠紀念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