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沐陽是哪個省哪個城市
沐陽隸屬於江蘇省宿遷市,由江蘇省直管。
沭陽縣是江蘇三個省直管試點縣之一,因位於沭水之陽而得名,簡稱沭,地處徐州、連雲港、淮安、宿遷四市結合部,屬魯南丘陵與江淮平原過渡帶。
沭陽縣縣域介於北緯33°53′至34°25′,東經118°30′至119°10′之間,東西60千米,南北55千米。東與連雲港接壤,南與淮安市毗鄰,西倚宿遷市宿豫區、新沂市,北接東海縣,是徐、連、淮、宿四市邊界結合部,總面積2298平方千米。
(1)沭陽縣屬於哪個市擴展閱讀
沭陽縣的行政區劃:
截至2021年4月,沭陽縣下轄6個街道、23個鎮、1個鄉,計480個社區(村),另轄1個經開區:沭陽經濟技術開發區。
1、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沭陽經濟技術開發區。
2、街道:沭城街道、南湖街道、夢溪街道、十字街道、七雄街道、章集街道。
3、鎮:隴集鎮、胡集鎮、錢集鎮、塘溝鎮、馬廠鎮、沂濤鎮、廟頭鎮、韓山鎮、華沖鎮、桑墟鎮、悅來鎮、劉集鎮、李恆鎮、紮下鎮、顏集鎮、潼陽鎮、龍廟鎮、高墟鎮、耿圩鎮、新河鎮、賢官鎮、吳集鎮、青伊湖鎮。
4、鄉:西圩鄉。
Ⅱ 沭陽屬於哪個省哪個市哪個縣
沭陽屬於江蘇省宿遷市沭陽縣。沭陽縣是江蘇三個省直管試點縣之一,位於徐州、連雲港、淮安、宿遷四市的結合地帶,也是魯南丘陵與江淮平原過渡帶,佔地面積約有2298平方千米。
沭陽屬於哪個省哪個市哪個縣
沭陽縣,簡稱沭,古稱為厚丘、懷文。在古代,人們稱山水之南水之北為陽,沭陽因為地處於沭水的北面而得此名。
沭陽縣歷史悠久,建制始於西漢時期,到了北周建德7年,即578年,改懷文縣為沭陽縣。直到1996年7月,沭陽劃入新設立的設區市宿遷。
沭陽縣有淮海戲、工鼓鑼等國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南湖公園、虞姬公園等著名景點,當地特產有廟頭千張、顏集朝牌等。
Ⅲ 江蘇省沭陽縣屬於哪個市哪個區
沭陽縣屬於宿遷市,宿遷市是1996年新設立的市,屬於江蘇省,下轄三縣兩區,三縣分別是泗洪縣、沭陽縣、泗陽縣,兩區是宿城區、宿豫區。
縣和區是平行的編制,沭陽上一級就是宿遷市,不屬於區。
Ⅳ 沭陽縣屬於哪個市
沭陽縣屬江蘇省宿遷市轄縣,江蘇省三個省直管試點縣之一,位於江蘇省北部、宿遷市東北部,屬暖溫帶季風氣候,地勢西高東低,屬魯南丘陵與江淮平原過渡帶。
宿遷,是江蘇省地級市,宿遷位於長三角北翼,江蘇省北部,是長三角北翼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地處徐州、連雲港、淮安中心地帶。宿遷是江蘇省沿海地區向中西部輻射的重要門戶城市,是徐州都市圈、江淮生態經濟區核心城市、一帶一路節點城市。
(4)沭陽縣屬於哪個市擴展閱讀:
行政區劃
截至2021年,沭陽縣下轄6個街道、25個鎮、8個鄉、1個農場,計480個社區(村),另轄1個經開區:沭陽經濟技術開發區,縣人民政府駐夢溪街道境內,辦公地址為蘇州東路1號。
截至2021年,宿遷市下轄2個區(宿城區、宿豫區),3個縣(沭陽縣、泗陽縣、泗洪縣),並有3個區級功能區,市人民政府駐宿城區河濱街道南湖路1號。
Ⅳ 江蘇省沭陽縣屬於哪個市
屬於宿遷市。
沭陽縣是宿遷市下轄縣,目前是江蘇三個省直管縣之一;因位於沭水之陽而得名,簡稱沭,地處徐州、連雲港、淮安、宿遷四市結合部,屬魯南丘陵與江淮平原過渡帶。
沭陽縣地處江蘇北部,沂沭泗水下游,屬魯南 丘陵與江淮平原過渡帶。縣域介於北緯33°53′至34°25′,東經118°30′至119°10′之間,東西60公里,南北55公里。東與連雲港接壤,南與淮安市毗鄰,西倚宿遷,北接徐州,是徐、連、淮、宿四市結合部。
(5)沭陽縣屬於哪個市擴展閱讀:
沭陽西周時,境域屬青州。春秋時屬魯國,魯成公九年,在今縣西北建中城邑。戰國時屬楚國。秦統一中國後,初屬薛郡,後改屬郯郡。
西漢景帝封衛綰於建陵,在境內首立侯國,建陵今屬新沂市。西漢武帝時,始設厚丘縣,隸屬東海郡。縣治厚鎮,前有丘陵盆地,後有厚鎮河,故名厚丘縣。漢成帝封楚孝王四子為陰平侯,陰平始為侯國。東漢除侯國,置陰平、建陵二縣。
三國時魏黃初年間,立東海國,領厚丘、陰平、建陵等11縣。西晉武帝裁陰平縣,封魯芝於陰平。陰平由縣變為采邑。
南朝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年)省厚丘,並入襄賁,另置僮縣,隸屬南下邳郡。劉宋勢力在南方,故僮縣為僑縣。宋孝武帝大明四年(460年),南下邳郡並入南彭城郡,僮縣遂屬南彭城郡。境內古有潼水故以僮名縣。南齊復置厚丘縣,尋廢,置僮縣。
梁武帝天監五年(506年),廢僮縣,置僮陽郡。普通五年(524年),裴邃攻克北魏建陵城,省建陵縣。東魏孝靜帝武定七年(549年),改僮陽郡為沭陽郡,兼置下城、臨渣、服武、懷文等4縣,隸屬沭陽郡,復置建陵縣。
東魏還置臨沭郡並縣,尋廢。陳宣帝太建五年(573年),命吳明徵、裴忌領兵10萬進攻江北,擊潰北齊,佔領沭陽郡,下城、臨渣、服武三縣並入懷文縣。北周建德七年(578年),改懷文縣為沭陽縣,縣名沿用至今。因治所位於沭河北岸,故名。
北周廢建陵縣。隋文帝開皇年間廢沭陽郡,縣治遷入郡治,隸屬海州。隋煬帝大業十三年(617年),土人反,改沭陽為沭州。
唐高祖武德年初,復置厚丘縣,八年(625年)省,入沭陽縣。唐高宗總章元年(668年),沭陽改屬泗州。咸亨五年(674年),還屬海州。五代、宋、元依唐制。
明洪武年間,沭陽從海州析出,隸屬淮安府。清代順治、康熙兩朝沿襲明制,清世宗雍正二年(1724年),改屬海州。
民國2年(1913年),屬徐海道。民國17年至37年,屬東海專員公署、徐海行政公署。民國29年(1940年)秋,中共淮海地委對境內區劃作較大變動。
淮沭路以西、沭河以南,與泗陽部分地區合並,設泗沭縣抗日民主政府;縣西北置潼陽縣抗日民主政府;縣北與東海鐵路南地區合並,建立東海縣(鐵路南)抗日民主政府;縣東和柴米河以北,劃歸灌雲縣抗日民主政府。所置縣皆隸屬淮海區專員公署、行署。
1945年8月至1949年5月,沭陽屬蘇皖第六行政區。
1949年5月,撤銷東海(鐵路南)、潼陽、泗沭縣,原轄區劃歸沭陽,宿遷部分轄區劃給沭陽,隸屬淮陰行政專員公署。1983年,實行市管縣,屬淮陰市。1996年8月,沭陽隸屬新成立的地級宿遷市。2011年,列為江蘇省直管縣三個試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