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一刻鍾等於多少分鍾呢
一刻鍾等於15分鍾。
② 一刻鍾是指幾分鍾
一刻鍾等於十五分鍾。日晷把一個時辰平均分成八份,一份叫做一刻,一刻正好是十五分鍾。我國古代還有一種叫做日晷的計時工具,它把一個時辰平均分成了八份,一份叫做一刻,而根據上面的分析來看,一份正好是西方計時方法中的十五分鍾。時辰相關內容:
在中國古代,人們用「 銅壺滴漏」的方法計時,把 一晝夜分為 十二時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對應於今天的二十四小時。半夜十一點到一點的時間為子時,一點到三點為丑時,三點到五點為寅時,其餘的以此類推。
古代的一個時辰相當於今天的兩個小時,所以,當鍾表剛剛傳入中國時,就有人把一個時辰叫做「 大時」,新時間的一個鍾點叫做「小時」。以後,隨著鍾表的普及,「大時」一詞也就消失了,而「小時」卻沿用至今。
漏壺分播水壺和受水壺兩部。播水壺分二至四層,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後流入受水壺,受水壺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隨蓄水逐漸上升,露出刻數,以顯示時間。而一晝夜24小時為100刻,即相當於現在的1440分鍾。可見每刻相當於現在的14.4分鍾。
舊小說有"午時三刻開斬"之說,意即,在午時三刻鍾(差十五分鍾到正午)時開刀問斬,此時陽氣最盛,陰氣即時消散,此罪大惡極之犯,應該"連鬼都不得做",以示嚴懲。陰陽家說的陽氣最盛,與現代天文學的說法不同,並非是正午最盛,而是在午時三刻。
古代行斬刑是分時辰開斬的,亦即是斬刑有輕重。一般斬刑是正午開刀,讓其有鬼做;重犯或十惡不赦之犯,必選午時三刻開刀,不讓其做鬼。皇城的午門陽氣也最盛,不計時間,所以皇帝令推出午門斬首者,也無鬼做。
③ 一刻鍾是多少分鍾
15分鍾。
古代計時的工具叫「銅壺滴漏」。它是靠銅壺里的水,一滴一滴往下漏來計算時間的長短的。
它的工作原理是這樣的:銅壺底部有個孔,壺中豎著一支帶有100個刻度的箭。壺中裝滿水後,水從孔中滴出來,一天一夜剛好滴盡。
一天一夜為24個小時,這樣,箭上的一個刻度所代表的時間就是24個小時除以100,等於14分24秒。
直至清初,將100刻改定為96刻,每刻時長變為15分鍾整,相傳成習,一直沿用到今天。
中國古代計時器:
中國古代計時器的創始時間不晚於戰國時代(公元前476~前222)。
應用機械原理設計的計時器主要有兩大類,一類利用流體力學計時,有刻漏和後來出現的沙漏;一類採用機械傳動結構計時,有渾天儀、水運儀象台等。
此外,還有應用天文原理(大都根據日影方向測定時間)計時的日晷,它也是中國最古老的計時器之一。
④ 一刻鍾等於多少分鍾
一刻鍾等於15分鍾。
以前我國沒有鍾表,中國古代用「銅壺滴漏」的方法來計時,將一晝夜分成十二個時辰。一個時辰,相當與西方鍾表的兩個鍾點。
銅壺滴漏是靠銅壺里的水,一滴一滴往下漏來計算時間的長短的:銅壺底部有個孔,壺中豎著一支帶有100個刻度的箭。壺中裝滿水後,水從孔中滴出來,一天一夜剛好滴盡。一天一夜為24個小時,這樣,箭上的一個刻度所代表的時間就是24個小時除以100,等於14分24秒。
直至清初,將100刻改定為96刻,每刻時長變為15分鍾整,相傳成習,一直沿用到今天。
(4)一刻鍾等於多少分鍾擴展閱讀:
歷史上,中國古人的記時方法,主要有十六時辰制、十時辰制、百刻制、十二時辰制、以及隨佛教傳入的六十點法等。這里說的「時辰」,指的是時段。
西周開始,中國的歷法逐漸穩定了一歲十二個月的概念。以日比作歲,也採用十二時辰劃分一日、並將日期切分點(換日點)固定在夜半。
十二時辰的十二個時間節點(起點),為十二時。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隨著人們工作、生活的多元化,逐漸詞不達意,遂改用十二地支來表示。
宋代開始,中國出現了機械式司辰,通過齒輪帶動轉盤,帶動持時辰牌的小木人出現在視野中。當時間處於兩個時辰之間時,出現在視野的時辰牌與原先的表述方式不一致。於是,時間的表述方式採用兩個基準:時辰牌初現、時辰牌居正位,亦即時初、時正。
⑤ 一刻鍾等於幾分鍾
以前我國沒有今天這樣的鍾表,古代計時的工具叫「銅壺滴漏」。它是靠銅壺里的水,一滴一滴往下漏來計算時間的長短的。它的工作原理是這樣的:銅壺底部有個孔,壺中豎著一支帶有100個刻度的箭。壺中裝滿水後,水從孔中滴出來,一天一夜剛好滴盡。一天一夜為24個小時,這樣,箭上的一個刻度所代表的時間就是24個小時除以100,等於14分24秒。直至清初,將100刻改定為96刻,每刻時長變為15分鍾整,相傳成習,一直沿用到今天。
⑥ 電影里說的一刻鍾是多少分鍾
一刻鍾為15分鍾。
古代計時的工具叫「銅壺滴漏」。銅壺底部有個孔,壺中豎著一支帶有100個刻度的箭。壺中裝滿水後,水從孔中滴出來,一天一夜剛好滴盡。一天一夜為24個小時,這樣,箭上的一個刻度所代表的時間就是24個小時除以100,等於14分24秒。
直至清初,將100刻改定為96刻,每刻時長變為15分鍾整,相傳成習,一直沿用到今天。
我國古代是把一天平均分成十二份,每一份是一個時辰,一個時辰為兩個小時。我國古代的日晷把一個時辰平均分成了八份,一份叫做一刻,一份是西方計時方法中的十五分鍾。
(6)一刻鍾等於多少分鍾擴展閱讀:
時辰是古代計時單位,古代人把一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等於現在的兩小時。相傳是根據十二生肖中的動物的出沒時間來命名各個時辰。
子(zǐ) 、丑(chǒu) 、寅(yín) 、卯(mǎo) 、辰(chén) 、巳(sì) 、午(wǔ) 、未(wèi)、申(shēn) 、酉(yǒu) 、戌(xū) 、亥(hài).
古代勞動人民最初給一天內的氣象配了代表詞。如早晨因太陽出來而植物啟動了生長,所以這時辰別名為"木"。到了中午,空氣中、土地里灼熱,所以時辰別名為"火、金"和"火、土"。下午5-7點最乾燥,這時辰別名為"金"。到了深夜12點,環境一切冷靜,這時辰別名為"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