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弱冠之年代表多少歲
弱冠之年代表20歲,古時漢族男子20歲行成人禮冠禮,表示已成年可婚嫁,指年紀剛到成年的時候。
古代的男子在到了二十歲的年紀,也就是弱冠之年之後,要在自家的宗廟里舉行加冠禮。一般來說,加冠禮由父親主持,並特邀德高望重的貴賓為行冠禮的男子加冠。在加冠的次數上,分別加上三次,各自代表該男子往後開始擁有治人、為國效力、參加祭祀的權力。
三次加冠結束後,特邀的貴賓還要向行冠禮的男子宣讀祝詞,賜予他一個「美」字,寓意他在未來能成為受人尊敬的男子。此外,古代的男子在行冠禮的時候,要將頭發盤成發髻,然後再帶上帽子,這樣方能稱之為「冠禮」。
(1)弱冠之年是多少歲擴展閱讀:
關於年齡的稱謂:
1、人初生叫嬰兒,不滿周歲稱襁褓。
2、2至3歲稱孩提。
3、女孩7歲稱髫年。男孩8歲稱齠年。
4、10歲以下稱黃口。
5、13歲至15歲稱舞勺之年。
6、15歲至20歲稱舞象之年。
7、女孩12歲稱金釵之年。
8、女孩13歲稱豆蔻年華。
9、女孩15歲稱及笄之年。
10、16歲稱碧玉年華;
11、20歲稱桃李年華。
12、24歲稱花信年華;女子出嫁稱摽(biao)梅之年。
13、男子20歲稱弱冠。
14、30歲稱而立之年。
15、40歲稱不惑之年。
16、50歲稱知命之年。
17、60歲稱花甲或耳順之年。
18、70歲稱古稀之年。
19、80歲稱杖朝之年。
20、80至90歲稱合耄耋之年。
21、100歲稱期頤或人瑞。
② 古人男子「弱冠之年」是指幾歲
弱冠之年是古代的人們在20歲的時候一種稱呼,或者說是一種儀式,在周朝的時候就已經有了,意思就是表示男子已經成年了,因為那個年齡段人的身體還沒有完全強壯,因此用弱來進行形容。
弱冠之年簡介
古代的男子在到了二十歲的年紀,也就是弱冠之年之後,要在自家的宗廟里舉行加冠禮。一般來說,加冠禮由父親主持,並特邀德高望重的貴賓為行冠禮的男子加 冠。在加冠的次數上,分別加上三次,各自代表該男子往後開始擁有治人、為國效力、參加祭祀的權力。
三次加冠結束後,特邀的貴賓還要向行冠禮的男子宣讀祝詞,賜予他一個「美」字,寓意他在未來能成為受人尊敬的男子。此外,古代的男子在行冠禮的時候,要將頭發盤成發髻,然後再戴上帽子,這樣方能稱之為「冠禮」。
(2)弱冠之年是多少歲擴展閱讀:
描述人們其他年紀的古說法
人初生叫嬰兒,不滿周歲稱襁褓。
2至3歲稱孩提。
女孩7歲稱髫年。男孩7歲稱韶年。
10歲以下稱黃口。
13歲至15歲稱舞勺之年。
15歲至20歲稱舞象之年。
女孩12歲稱金釵之年。
女孩13歲稱豆蔻年華。
女孩15歲稱及笄之年。
16歲稱碧玉年華;
20歲稱桃李年華。
24歲稱花信年華;女子出嫁稱梅之年,標梅之年。
男子20歲稱弱冠。
30歲稱而立之年。
40歲稱不惑之年。
50歲稱知命之年。
60歲稱花甲或耳順之年。
70歲稱古稀之年。
80歲稱杖朝之年。
80至90歲稱合鮐背之年,耄耋之年。
100歲樂期頤。
③ 弱冠之年是多少歲
弱冠之年是指的是二十歲。
1、讀音
ruò guàn zhī nián
2、釋義冠
古代儀禮,男子二十歲時舉行加冠禮,表示已成年。指年紀剛到成年的時候。
3、出處
《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
4、示例
左思《詠史》詩之一:「弱冠弄柔翰,卓犖觀群書。」
古代年齡劃分及稱謂:
1、豆蔻是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
2、束發是男子十五歲
3、弱冠是男子二十歲
4、而立是男子三十歲
5、不惑是男子四十歲
6、知命是男子五十歲
7、花甲是六十歲
8、古稀是七十歲
9、耄(mào)耋(dié)指八、九十歲
10、鮐背之年指九十歲
11、期頤指一百歲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年齡稱謂
④ 弱冠之年表示多大歲數
20歲(男)——弱冠;
不滿周歲——襁褓;
2~3歲——孩提;
女孩7歲——髫年;
男孩8歲——齠年;
幼年泛稱——總角;
10歲以下——黃口;
13~15歲——舞勺之年;
15~20歲——舞象之年;
12歲(女)——金釵之年;
13歲(女)——豆蔻年華,
15歲(女)——及笄之年;
16歲(女)——破瓜年華、碧玉年華;
20歲(女)——桃李年華;
24歲(女)花信年華;
至出嫁—— 梅之年;
至30歲(女)——半老徐娘;
20歲(男)——弱冠;
30歲(男)——而立之年;
40歲(男)——不惑之年、強壯之年;
50歲——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之年;
70歲——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歲——杖朝之年;
80~90歲——耄耋之年;
90歲鮐背之年;
100歲——期頤。
⑤ 弱冠之年是多少歲
弱冠之年代表20歲,古時漢族男子20歲行成人禮冠禮,表示已成年可婚嫁,指年紀剛到成年的時候。
古代的男子在到了二十歲的年紀,也就是弱冠之年之後,要在自家的宗廟里舉行加冠禮。一般來說,加冠禮由父親主持,並特邀德高望重的貴賓為行冠禮的男子加冠。在加冠的次數上,分別加上三次,各自代表該男子往後開始擁有治人、為國效力、參加祭祀的權力。
三次加冠結束後,特邀的貴賓還要向行冠禮的男子宣讀祝詞,賜予他一個「美」字,寓意他在未來能成為受人尊敬的男子。此外,古代的男子在行冠禮的時候,要將頭發盤成發髻,然後再帶上帽子,這樣方能稱之為「冠禮」。
弱冠的相關資料:
一、弱冠之年
1、出處
《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
2、示例
左思《詠史》詩之一:「弱冠弄柔翰,卓犖觀群書。」
清·吳騫《拜經樓詩話》卷四:「所謂才子者,須是王子安弱冠之年,學問文章,如江如海,乃可稱之。」
古時候,不論男女都要蓄留長發的,等他們長到一定的年齡,要為他們舉行一次「成人禮」的儀式。男行冠禮,就是把頭發盤成發髻,謂之「結發」,然後再戴上帽子,在《說文》里:冠,弁冕之總名也。謂之成人。
在《禮記·曲禮上》記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舉行冠禮,並賜以字。冠歲,意思就是男子二十歲了,說明他剛剛到了成人年齡,二十歲也稱「弱冠之年」。
⑥ 弱冠之年是幾歲
弱冠之年代表20歲,古時漢族男子20歲行成人禮冠禮,表示已成年可婚嫁,指年紀剛到成年的時候。
古代的男子在到了二十歲的年紀,也就是弱冠之年之後,要在自家的宗廟里舉行加冠禮。一般來說,加冠禮由父親主持,並特邀德高望重的貴賓為行冠禮的男子加冠。在加冠的次數上,分別加上三次,各自代表該男子往後開始擁有治人、為國效力、參加祭祀的權力。
三次加冠結束後,特邀的貴賓還要向行冠禮的男子宣讀祝詞,賜予他一個「美」字,寓意他在未來能成為受人尊敬的男子。此外,古代的男子在行冠禮的時候,要將頭發盤成發髻,然後再帶上帽子,這樣方能稱之為「冠禮」。
(6)弱冠之年是多少歲擴展閱讀:
關於年齡的稱謂:
1、人初生叫嬰兒,不滿周歲稱襁褓。
2、2至3歲稱孩提。
3、女孩7歲稱髫年。男孩8歲稱齠年。
4、10歲以下稱黃口。
5、13歲至15歲稱舞勺之年。
6、15歲至20歲稱舞象之年。
7、女孩12歲稱金釵之年。
8、女孩13歲稱豆蔻年華。
9、女孩15歲稱及笄之年。
10、16歲稱碧玉年華;
11、20歲稱桃李年華。
12、24歲稱花信年華;女子出嫁稱摽(biao)梅之年。
13、男子20歲稱弱冠。
14、30歲稱而立之年。
15、40歲稱不惑之年。
16、50歲稱知命之年。
17、60歲稱花甲或耳順之年。
18、70歲稱古稀之年。
19、80歲稱杖朝之年。
20、80至90歲稱合耄耋之年。
21、100歲稱期頤或人瑞。
⑦ 男子的弱冠之年是指多少歲
弱冠之年其實是20歲。之所以叫弱冠,是因為在我國古代男子滿二十歲時行弱冠禮,並且會將頭發盤起來,然後戴上帽子。而一般弱冠禮會由父親主持,並邀請德高望重的貴賓來進行加冠。
古時漢族不論男女都要蓄留長發的,等他們長到一定的年齡,要為他們舉行一次"成人禮"的儀式。男行冠禮,就是把頭發盤成發髻,謂之"結發",然後再戴上帽子,在《說文》里:冠,弁冕之總名也。
謂之成人。在《禮記·曲禮上》記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舉行冠禮,並賜以字。冠歲,意思就是男子二十歲了,說明他剛剛到了成人年齡,二十歲也稱"弱冠之年"。
弱冠:古時二十歲行冠禮,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故稱"弱冠"。指剛成年。指二十歲。弱冠:古代男子20歲叫作"弱",這時就要行"冠禮",即戴上表示已成人地帽子。"弱冠"即年滿20歲地男子。後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紀。
⑧ 弱冠之年是幾歲
弱冠之年是指男子20歲。古代的男子在20歲時要舉行加冠禮,說明他剛剛到了成年的年齡。
男子行冠禮,就是要把頭發盤成發髻,稱之為「結發」,然後再戴上帽子。後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紀。
西漢禮學家戴聖所編寫的《禮記.曲禮上》上記載:「二十曰弱,冠。」意思是說古代時二十歲的貴族男子,要舉行加冠禮表示已經成年,但身體還未發育強壯,所以稱弱,而弱就是年少之意。因此,後來就用「弱冠」泛指男子二十歲左右的年紀。
(8)弱冠之年是多少歲擴展閱讀:
古人的年齡有時不用數字表示,不直接說出某人多少歲或自己多少歲,而是用一種與年齡有關的稱謂來代替。
湯餅:出生三天,邀親友吃湯餅。
初度:周歲。《離騷》「皇覽揆余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後稱生日為初度。
髫[tiáo]齡:童年。
始齔、髫年:女孩七歲。
幼學:小孩十歲。
束發:是指青少年。
豆蔻:指女子十三歲。
花甲(耳順):指60歲。
古稀:指70歲。
耄耋:八九十歲。
皓首:指老年,又稱「白首」。
黃發:指長壽老人。
⑨ 古代年齡稱謂由小到大,弱冠之年是多少歲,而立之年
古代稱謂
嬰兒:人初生。
襁褓:泛指一歲以下。
孩提:兩至三歲。
始齔、髫年:女孩七歲。
始齔、齠年:男孩八歲。說明:根據生理狀況,男孩八歲、女孩七歲換牙,脫去乳齒,長出恆牙,這時叫「齔」,「齠年」或「髫年」。
總角:幼年泛稱。
垂髻之年:指兒童。(古代小孩頭發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黃口:十歲以下。
幼學:十歲。(《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因為古代文字無標點,人們就截取「幼學」二字作為十歲代稱。)
金釵之年:女孩十二歲。
豆蔻年華:女子十三四歲。
舞勺之年:十三歲至十五歲。
舞象之年:十五歲至二十歲。
志學:十五歲。(《論語》: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及笄:女子十五歲。(《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華、破瓜之年:女子十六歲。(舊時文人拆「瓜」字為二八紀年,謂十六歲,多用於女子。)
弱冠:男子二十歲。(《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華:女子二十歲。
花信年華:女子二十四歲。女子出嫁稱梅之年,摽梅之年。
而立:三十歲。
不惑:四十歲。
天命:五十歲。(《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耳順、花甲之年:六十歲。(我國自古以來用天乾地支互相錯綜相合紀年,可組成六十對干支,因而稱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歲又稱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歲。(杜甫《曲江二首》:「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杖朝之年:八十歲。
鮐背之年:八十至九十歲合稱。
耄耋:八十、九十歲。(《禮記·曲禮》:「八十九十曰耄。」人們根據這解釋,把耄耋兩字連用代稱八、九十歲。)
期頤:百歲之人。(《禮記·曲禮》:「百年曰期頤。」意思是人生以百年為期,所以稱百歲為「期頤之年。」元人陳浩解釋說:「人壽以百年為期,故曰期;飲食起居動人無不待於養,故曰頤。」)
另外,還有稱青少年為束發,女子待嫁稱待年或待字,稱老年為皓首或白首,稱長壽老人為黃發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