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古稀之年」是指的多少歲
70歲。。。
② 不惑之年,古稀之年都是指多少歲
古稀之年,讀音gǔ xī zhī nián,漢語成語,指人到70歲的時候。出自唐·杜甫《草堂詩箋》十二《曲江二首》。
不滿周歲——襁褓; 2~3歲——孩提; 女孩7歲——髫年; 男孩8歲——齠年; 幼年泛稱——總角; 10歲以下——黃口; 13~15歲——舞勺之年; 15~20歲——舞象之年; 12歲(女)——金釵之年; 13歲(女)——豆蔻年華, 15歲(女)——及笄之年; 16歲(女)——破瓜年華、碧玉年華; 20歲(女)——桃李年華; 24歲(女)花信年華; 至出嫁—— 梅之年; 至30歲(女)——半老徐娘; 20歲(男)——弱冠; 30歲(男)——而立之年; 40歲(男)——不惑之年、強壯之年; 50歲——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之年; 70歲——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歲——杖朝之年; 80~90歲——耄耋之年; 90歲鮐背之年; 100歲——期頤。
③ 花甲之年,古稀之年分別指的是多少歲
花甲之年:60歲,古稀之年:70歲
④ 古稀之年是多少歲
古稀之年是70歲;
年齡,指一個人從出生時起到計算時止生存的時間長度,通常用年歲來表示。年齡是一種具有生物學基礎的自然標志,一個人出生以後,隨著日月流逝,年齡也隨之增長,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
人在進行自身再生產的同時,也進行著年齡的再生產,它總是由不同年代出生的不同年齡的個人所組成。此外,各種人口現象,如結婚、生育、求學、就業、遷移、死亡等,都與每個人的年齡密切相關。所以,正確計算年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歷法年齡
即年代年齡或者說時序年齡——為出生後按日歷計算的年齡,也叫實足年齡,是最常用的計算年齡的方法,簡單,易掌握,也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記載。
生物年齡
(壽命)即生理學年齡:這是根據正常人體生理學上和解剖學上發育狀態所推算出來的年齡,表示個體組織結構和生理功能的實際衰老程度,可用來預計某一個體未來的健康狀況,估計其壽命。如一位實際年齡60歲的人,生物年齡可能是60歲,也可能是50歲,也可能是70歲。
⑤ 「古稀之年」是指的多少歲
古稀:七十歲。
一、簡介
古稀」是中國人自古指七十高齡的說法。它源於唐代大詩人 杜甫 《曲江二首》詩,杜甫吟詠道:「人生七十古來稀。」一千二百多年的杜甫慨嘆人生苦短,能活到 七十歲,自古以來十分稀少。
後來到了明朝,距今五百年前時,著名書畫家唐寅(唐伯虎)讀了杜詩後,感慨自己已活過了「古稀」,他填了一首《七十詞》:「人生七十古稀,我年七十為奇。前二年幼小,後十年衰老,中間止有五十年,一半又在夜裡過了,算來止有二十五年在世,受盡多少奔波煩惱。」唐寅雖活過古稀,仍感嘆唏噓人生幾何。
80歲稱杖朝之年,90歲稱鮐背之年,80、90歲也合稱耄耋之年 ,100歲稱期頤,又可稱為人瑞。
二、造句
1.與日月同輝的詩人王之渙來到了景色秀美的黃山,已是古稀之年的他已是白發蒼蒼,但依舊精神矍鑠,他徒步登頂黃山。
2.在接近古稀之年,她同一個與她同年的密友漫遊歐洲。
3.作為演員的他,年逾古稀之年,戴著耳環,成為一名出色的水手,至今仍志存高遠。
4.2年前,這位早逾古稀之年的老船匠徹底不造船了,但還是放不下相伴半個多世紀的手藝。
⑥ 「古稀之年」是指人幾歲
七十歲,七十古來稀,有這種說法,聽過嗎?
⑦ 古稀之年是指多少歲
古稀之年指的是七十歲。人們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古稀,八十、九十耄耋」,百歲之人稱為「期頤」。七十歲稱為「古稀」,其意思是說古時候的人能夠到七十歲,這是一件很稀少的事情,應該值得珍惜剩下的時光。
「古稀之年」也被稱為「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從某個意義上來說,我們的祖先對人生年齡的分段,是極為科學和合理的。除了七十歲的「古稀之年」,離得最近的就是六十的「耳順之年」。其意思是人到六十歲的時候,聽別人言語就可以正確的判斷是非、真假。
(7)古稀之年是指多少歲擴展閱讀
隨著時代的推移,古稀之年的人越來越多,這不僅源於醫療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還有人們對生命的越來越重視。以前的社會非常不穩定,人們的生命安全很難得到保證,所以古稀之年的人才會少。
現代人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已經大大提升,治安越來越好,很大程度上防止天災人禍的發生,再加上整個世界和平發展的趨勢,所以才會有當今人類普遍壽命能過古稀之年的現狀。
⑧ 古稀之年是指多少歲
古稀指70歲。
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指70歲。 古稀語出杜甫《曲江》詩:「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亦作「古希」。
不惑之年、強壯之年——指40歲(男)。 語出《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以後用「不惑」作40歲的代稱。
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之年——指60歲。 花甲, 以天乾地支名號錯綜參互而得名。計有功《唐詩紀事》卷六十六:「(趙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長吉為短歌,對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環落落如弄珠』。」
歷史沿革
古人提倡十歲入學,今天我們規定七歲入學,盡管相差三年,但在經濟落後,生活水平低下的古代,應該是符合現實要求的。尤其古代提出三十「有室」,這和今天 世界一些地方盛行的三十結婚,晚婚晚育,有異曲同工之妙。值得一提的是,如今人的壽命延至七、八十歲以上。
民間流傳的「二十三十青少年,四十五十正當年 (即壯年),六十七十滿街轉,八十九十不稀罕」民謠,這和「四十稱強、五十稱艾、六十稱耆、七十稱老」的提法,如出一轍。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的祖先, 對人生年齡的分段,分明是極為科學和合理實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