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中地理選修部分一般學哪幾個模塊
是廣東用的人教版的嗎?應該是有六個選修模塊:海洋地理、自然災害與防治、旅遊地理、環境保護等。其中海洋地理應該是不用學的,自然災害與防治、旅遊地理、環境保護這三個都要很熟~~
2. 什麼是海洋板塊,什麼是陸地板塊(湘教版高一地理教材中提到)
海洋板塊,陸地板塊,上課時老師都這么講,其實並不準確,極少有板塊完全是海洋或陸地構成,准確地說應該是板塊的海洋部分和陸地部分。
六大板塊也是由眾多小版塊組成的,是否根據六大板塊的邊緣類型對小版塊的分類呢
這句不通,六大板塊的邊緣類型,和二級板塊的分類有什麼關系?
3. 正方,人類應該加強對海洋資源的開發的資料
一、「海洋地理」結構分析
(一)「海洋地理」在高中地理課程中的地位
覆蓋地球表面71%的海洋,是太陽系其它星球所見不到的最為獨特地理景觀。盡管月球表面上的某些區域,也被人類冠以「風暴海」等地名,但事實上那裡連一滴海水也沒有。海洋是雲雨的故鄉、生命的搖籃、資源的寶庫、人類生存與發展的「第二空間」。隨著世界經濟發展、科技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類對資源的需求與日俱增,人口、資源、環境問題進一步加劇,海洋環境的研究,海洋資源開發利用、保護和管理,以及海洋教育已受到各國普遍重視。1978年以來,我國中學地理課程中曾幾度試圖加強海洋地理教育,終因開課的學期及課時太少等各種客觀原因,而屢屢出現反復。
海洋地理是地理科學與海洋科學相互結合的一門綜合性學科,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得到迅速發展,具有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技術科學相互交叉滲透的特點。海洋地理的研究對象除海洋水體外,還包括海岸與海底,其研究范圍涉及到地球的岩石圈、水圈、大氣圈和生物圈四大圈層。研究內容主要包括海洋地理環境、海洋資源開發利用、海洋環境保護、海洋立法與管理以及海洋信息技術發展應用等。
我國是一個海陸兼備的國家,海疆遼闊,瀕臨太平洋與邊緣海。根據1994年11月16日生效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規定和我國政府的主張,我國在「四海一洋」所轄海域面積達300萬平方千米,相當於陸地面積的近1/3。
除了蘊藏豐富的海洋資源以外,遼闊的海域還是交通的通道、防禦外敵入侵的天然屏障,開發利用海洋、發展海洋事業與中華民族的文明發展息息相關。特別是21世紀中葉,我國人口將達到15-16億的高峰期,由於陸地資源人均佔有量少,環境壓力大,海洋客觀上已成為我國後備資源基地及某些主要戰略資源的接替區。大力發展海洋產業,是解決我國人口、資源、環境壓力最現實、有效的途徑之一。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的沿海大國,國民經濟要持續發展,必須把海洋的開發和保護作為一項長期戰略任務。因此,對廣大青少年學生開展海洋教育,在高中地理選修模塊中開設「海洋地理」,從一開始起就得到政府部門以及教育界、科技界的普遍贊同與支持。再從國際上看,目前世界各國在加強海洋調查、研究和發展的同時,普遍重視培養國民的海洋意識。我國普通高中開設《海洋地理》選修課程,是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需要,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
正如「旅遊地理」模塊並非只限定在旅遊資源豐富地區學校選修一樣,「海洋地理」模塊也不僅僅局限於沿海省區各中學的高中生選修。除了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等方面規定的課程目標以外,「海洋地理」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要求達到的目標是:努力增強未來勞動者的海洋意識,重視對海洋資源開發與環境的保護,改變長期以來形成的「重陸輕海」的傳統觀念,以及「靠海吃海」、酷捕濫墾等自私落後的觀念,樹立新的海洋權益觀、海洋經濟觀和海洋保護觀以及愛海、護海、凈海、養海的社會新風尚。
(二)「海洋地理」內部結構分析
「海洋地理」作為高中階段地理課程中的一個選修模塊,分為四大部分,每一部分都有相對獨立的內容,但彼此之間又密切聯系。其中:「海洋和海岸帶」以探究海洋地理基礎知識為主,強調海洋自然地理時空分布規律和主要形成原因。「海洋開發」多結合海洋資源開發實例,強調開發特點、現狀及前景。「海洋環境保護」側重理性分析、探究海洋環境問題的形成機制以及減災防災的對策措施,培養科學方法、科學決策能力,並將地理知識與技能升華為現代公民必備的環境價值觀和珍愛環境的倫理觀念。「海洋權益」試圖從各國普遍關心的海洋維權問題入手,讓學生初步接觸到一些有關政治地理的基本內容,通過了解錯綜復雜的國際海洋斗爭,培養學生的全球意識和愛國情感。
二、「海洋地理」「標准」解讀
(一)學習目標及其內容選擇
海洋是地球水圈的主體,是構成人類生存環境的基本要素,並通過影響地球氣候,調節大氣溫度和濕度而直接影響到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海陸位置、海岸線性質以及相對溫和濕潤的海洋氣候等環境因素,對於民族特徵、文化背景等人文素質以及國家對外政策的制定,也都會產生深刻影響。
本模塊的學習目標與高中地理課程總體目標相呼應,考慮到作為一門新開設的地理選修課程,海洋地理在內容選擇上主要圍繞「探索海洋奧秘」、「開發海洋資源」、「保護海洋環境」和「維護海洋權益」方面,突出「學習有用的地理」,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
1.海洋和海岸帶
主要介紹海洋地質地貌、水文、氣候等有關海洋自然環境方面的基礎知識,並通過對海岸帶地區的自然景觀及開發利用等問題的初步認識,關注海洋與陸地、海洋與人類生存與發展等更深層次問題的關注。這一部分主要內容包括海底地形成因及分布規律的解釋;海水的基本特徵,例如海水的理化性質、海水的物質循環和能量轉換等。海洋中的物質循環和能量轉換,主要是通過海水運動以及「海-氣」相互作用實現。而厄爾尼諾現象和拉尼娜現象,都是在「海-氣」相互作用過程中出現的異常現象,它們對全球氣候產生重大影響,甚至招致多種自然災害。盡管它們的成因目前尚未完全探明,但有一點卻是不容懷疑的,即地球圈層之間相互作用,海洋作為水圈的主體,在地球物質循環和能量交換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學習海洋自然環境等內容,也為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提供了無窮的探索空間。在技能培養方面,「海洋和海岸帶」的學習重在提高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
2.海洋開發
海洋開發已經與原子能工程、宇宙空間技術一起,並列為當代的「三大尖端技術」① 。海洋開發產業可分為傳統海洋產業和新興海洋產業。其中,海洋捕撈業、海洋運輸業和海洋制鹽業等為傳統海洋產業,海洋增養殖業、海洋石油開采業、海洋旅遊業及海洋葯業等都屬新興產業。這部分容,主要是幫助學生了解海洋化學、生物、礦產資源開發,探討海洋動力資源和空間的開發利用現狀及前景,突出海洋資源開發的現實意義以及對人類未來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價值,以增強對資源的保護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3.海洋環境問題與保護
海洋環境問題包括由自然因素形成的海洋災害問題,例如風暴潮、海嘯等,以及在人類活動產生的各種海洋污染、海洋生態破壞等環境問題。前者自古以來就時有發生,但在當時的社會經濟條件下,對生命財產所造成的危害以及損失程度遠不如現在強烈。近半個多世紀以來,隨著沿海及海洋開發力度大大提高,特別是人類對近海環境及海洋中的某些資源過度開發,已釀成一系列嚴重後果,海洋環境保護問題刻不容緩地被提上議事日程。「海洋環境問題與保護」主要包括海洋災害、海洋污染和海洋生態破壞的原因以及環境保護,突出人類在開發利用海洋過程中已經產生和正不斷產生的各種問題,進而指明協調人類與海洋間相互關系,以及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正確途徑。了解保護海洋環境和防止海洋污染的意義,有助於培養青少年建康的環境倫理和良好的地理行為。由於海洋環境保護問題涉及到自然、經濟、社會、人文以及技術等方方面面,是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因此,在技能培養上,強調對學生綜合分析能力的訓練。
4.海洋權益
本部分內容主要是了解《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以及如何建立和維護國際海洋新秩序。由於1994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實施後,原屬公海的1.3億平方千米海域劃歸沿岸國家管轄,其面積略小於全球陸地總面積。由於管轄范圍的不同,所佔有的海洋資源與沿海國權益均發生重大變化,21世紀是人類的「海洋世紀」已成為共識。「海洋地理」模塊是為適應時代發展而開設的,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高中地理課程標准中將「海洋權益」單獨列為一部分是完全必要的,以喚起對「藍色國土」的熱愛,提高未來公民的現代海洋意識。
(二)對『標准』要求的把握
1. 海洋和海岸帶
(1) 觀察海底地形圖,運用海底擴張與板塊構造學說的主要觀點,解釋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規律。
對本條「標准」,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把握:一是圖形辨認,通過觀察海底地形圖,了解大陸架、大陸坡、海溝、海盆以及海嶺等主要地貌類型及其形態特徵;二是總結海底地形分布規律,即根據全球海底地形分布的不同部位及形態特徵,可分為大陸邊緣、大洋中脊、大洋盆地三大地形單元,其中,總長度約8萬千米的大洋中脊,縱貫四大洋,其上伴有地震和火山活動;三是結合大洋中脊新生洋底不斷擴展、在海溝處舊洋底向下俯沖並消亡,洋底「有生有滅」的實例,來解釋海底地形形成和演化規律。
值得一提的是,對本條「標准」把握上,與義務教育階段的課程標准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義務教育階段「知道板塊構造學說……」一項,側重於科學史教育及科學興趣、科學方法的培養②,而高中階段重在「解釋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規律」。
(2) 運用圖表等資料,歸納海水溫度、鹽度的分布規律。
本條「標准」重在培養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地理圖表,了解海水溫度和鹽度分布狀態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其分布規律。欲達到「標准」中提出的要求,關鍵是選取合適的圖表等資料,並在教學過程中善於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發現規律。
我們知道,太陽輻射能在地表的差異,導致海洋水體的溫度和鹽度在分布上形成顯著的時空分布規律。其中,海水溫度分布包括表層海水溫度的水平分布規律和不同海區海水溫度在垂直方向上的變化規律,可用「海洋表面平均水溫分布圖」以及沿著某一經線「不同觀測站海水溫度隨深度而變化的曲線圖」表示。
海水鹽度分布也有水平方向與垂直方向上的變化規律,考慮到其垂直分布規律較復雜,這里主要要求學生掌握的是表層海水的鹽度分布規律。由於表層海水鹽度受到蒸發與降水、結冰與融冰、陸地入海徑流量以及洋流等海水運動多種因素影響,因此,教材及教學中所提供的「海洋表面平均鹽度分布」等圖表資料,要能反映出全球表層海水鹽度隨緯度變化的三大特點,即:鹽度從南北半球的亞熱帶海區,分別向兩側的高緯和低緯海區遞減;赤道低鹽度區位於赤道以北海域,南半球熱帶海域鹽度略高於北半球同緯度海區;南緯40°至南極圈海域海水鹽度高於北半球同緯度海區。
(3) 運用圖表,分析「海—氣」相互作用及其對全球水、熱平衡的影響。
本條「標准」中提出的要求相對較高,重在進一步培養學生運用圖表資料的能力,並在地理必修「標准」基礎上對「自然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等較復雜的地理問題進行綜合分析,因此需要具備一定的知識背景和邏輯思維能力。
本條「標准」,對於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要求,可從以下幾方面把握。第一,「海—氣」相互作用中,海洋是大氣的水汽最主要源地以及熱量源地,參與整個地表物質和能量平衡過程,並對全球天氣和氣候形成有深刻影響。由於海水不僅是地球巨大的貯熱器,對大氣溫度起調節作用,而且在吸收太陽輻射能的同時,還在蒸發過程中發生能量及物質狀態的轉化。世界海洋每年約有45萬立方千米海水被蒸發,海面蒸發產生的水汽91%直接進行海上內循環,以降水形式重返海洋;9%的水汽參與海陸大循環,被大氣輸送到陸地上空,凝結成雨雪後降落,成為陸地淡水的來源並最終注入海洋。第二,「海—氣」相互作用中,大氣主要以風的形式向海洋輸送能量。教學時可以用風海流作為案例,加以分析說明,並和必修模塊內容標准「運用地圖,歸納世界洋流分布規律,說明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相互呼應,引導學生加深對世界洋流分布規律的理解。第三,要求學生能通過圖表分析,領會「海—氣」相互作用的地理意義,以加深對地理環境整體性和地球圈層間物質能量流動等基本原理的認識。
(4) 簡述厄爾尼諾、拉尼娜現象及其對全球氣候的影響。
本條「標准」是在上一條「標准」基礎上的進一步延伸。即:要求進一步分析、探討「如果在海—氣相互作用出現異常情況下,對全球氣候(特別是水、熱變化)所產生的影響」。對於本條「標准」須重點把握兩個問題:一是什麼叫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二是通過讀圖等,綜合分析厄爾尼諾、拉尼娜現象可能對全球天氣和氣候產生的影響。
(5) 說明波浪、潮汐、洋流等海水運動形式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
海浪、潮汐和洋流是海水運動的三種主要形式。海浪通常指海洋中由風產生的波浪,包括風浪、涌浪和近岸波等,其中風浪是最常見的一種波浪。潮汐是海水在月球和太陽引力作用下發生的周期性漲落現象。有關洋流的分布規律以及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在必修模塊「地理1」的「標准」中也有要求,這里主要是具體了解風海流、補償流和密度流的成因以及洋流對地理環境的作用和影響。
本條「標准」,重在分析海水運動各種不同成因的基礎上,說明其對地理環境的作用及影響。可與本課程中的其它「標准」相互結合,例如「潮汐能、波浪能等的特點,以及海洋能的開發前景」等。完成「標准」中提出的要求,無須面面俱到,可通過案例分析,提高學生的學科思維能力和分析能力,並讓學生初步學會對地理現象作出有條理性的、符合邏輯和盡可能周密的合理解說。
(6) 運用地圖及景觀圖片,概述海岸的主要類型和特點。
本條「標准」強調「運用地圖及景觀圖片……」,目的顯而易見,是為了有助於學生從地圖上反映海岸輪廓的圖形以及海岸景觀圖片等入手,在培養學生分析、判斷能力的同時,降低難度。對於本條「標准」著重把握兩點。首先是認識主要類型及特點。根據對海岸塑造的主導因素和物質組成,海岸大致可分為以下類型①:侵蝕性海岸棗這類海岸曲折多灣、常見怪石嶙峋的海蝕地形,如我國的浙江、福建多這類海岸;斷層海岸棗我國台灣島東部,岸壁陡峭,長360千米,有的地方高達180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斷層海岸;泥沙質海岸棗主要由堆積作用形成,我國各大河如長江入海口附近海岸,這里潮汐作用強烈;三角洲海岸棗如我國黃河的扇形三角洲等;生物海岸棗分布在南北回歸線附近至赤道的淺海區,又分為珊瑚礁海岸和紅樹林海岸,我國的廣東、廣西和海南島有這類海岸。
第二,在地圖及景觀圖片的運用能力方面,除了要求學生從景觀圖片上辨別典型的海岸類型外,還要求其能夠通過閱讀較大比例尺地形圖,分析判讀岩岸和沙岸,以及根據圖例和地理位置特點判讀珊瑚礁海岸等生物海岸。
此外,教師還可從海岸類型的不同特點,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其形成條件、主要過程、發展變化的方向,以及因地制宜開發利用的前景等。為落實下一條「標准」作鋪墊。
(7) 列舉海岸帶開發利用的主要方式。
海洋和陸地相互接觸和彼此作用的地帶,稱為海岸。海岸在地圖上呈線狀,所以稱作海岸線。實際上海岸並不是一條線,而是一條具有一定寬度的地帶。它是海、陸交接的地帶,包括一定寬度的淺海區和陸地區,其地理位置優越、資源豐富、環境特殊,是人類開發利用活動密度最大、矛盾最多的地帶,環境壓力比陸地或海洋地區都大得多。例如,美國有40%人口、40%以上勞動力集中在海岸帶地區,大部分魚類產卵場、有上億人次娛樂的水上娛樂場、海運系統的活動基地等也都在這一地帶。
在我國,1980~1986年海岸帶和海塗資源綜合調查時曾經規定,海岸帶的范圍特指從海岸線算起,向陸域延伸10千米、向海域延至-10~-15米等深線的區域。而在我國社會經濟調查統計中,則把沿海佔有海岸線的縣級行政單位或市的市區,作為海岸帶的陸域范圍。這一個狹長的「黃金地帶」,起著對外、對內兩個輻射作用,它既是把新技術從沿海向內地轉移的樞紐,又是我國外貿出口的基地。特別是從海洋開發和向海洋進軍方面來看,我國的海岸帶既是前沿陣地,又是後勤供應基地。
我國沿海地區現有4億多人口,其工農業總產值達全國的60%,從經濟發展戰略和我國海岸帶實際情況來看,當前主要圍繞海港和城鎮體系建設,發展海洋運輸業、臨海工業、創匯農業、海水增養殖業,以及濱海旅遊和其他產業。
對於本條「標准」,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把握。一是了解海岸帶與海岸的聯系與區別以及它所包括的范圍。二是了解海岸帶的生產活動,除了通稱的海洋產業之外,還包括陸地上的農業和臨海工業等。三是認識海岸帶作為一個特殊區域,對其開展研究、加強保護和實施綜合管理的重要性。沿海地區的學校,可結合當地海岸帶開發利用的實際,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
(8) 運用資料,說明海平面變化對海岸帶自然環境以及社會經濟發展的重大影響。
本條「標准」中所討論的海平面變化,主要是指因氣候變暖而導致的全球范圍內的海面上升變化。它是一種漸進性的海洋災害,對沿海地區帶來的災害顯而易見。一般可以從以下幾方面把握「標准」:
首先是海平面變化淹沒的土地。全世界40多個島國,大多地勢較低,將面臨淹沒的危險。世界各國經濟發達、人口最集中的沿海地區成為重災區。研究表明,當海平面上升1米以上,紐約、倫敦、威尼斯、曼谷、悉尼、上海等城市都將面臨災難,我國沿海將有12萬平方千米土地被淹,7000萬人口被迫內遷。
第二是海岸侵蝕和海洋氣象災害加劇。海洋侵蝕,海岸後退,給海灘旅遊休閑地帶來災害性後果。由於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全球氣候變暖,氣溫上升和大氣中水汽含量增加,助長台風、暴雨、風暴潮強度加劇,使原有設計的海堤、防潮閘等工程達到防災標准,災情加重。
第三是鹽水入侵,水質惡化,資源和生態環境遭到破壞。海水入侵,地下水位上升及水質惡化以及土地鹽鹼化等,導致資源和生態環境破壞,依靠地下水供水的沿海城市面臨新的困難。此外,海平面上升還改變了某些生物種群溯河洄遊的路線,進而影響種群的正常生長。
應對全球海面上升的策略不外三種:一是不惜代價地修築和加高、加固海堤,嚴加防範;二是避其鋒芒而後撤,放棄現有沿海地區;三是加強環境保護,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減緩全球氣候變暖。
關於本條「標准」的教學,教師還可採取課堂討論或「小論文」交流等形式,運用地理學基本原理和實際案例,在引導學生分析、說明的同時,培養其正確的的環境倫理和價值判斷能力。
2. 海洋開發
(1) 說出海水資源、海洋化學資源、海底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特點和現狀。
本條「標准」中所涉及到的大多為開發歷史較為悠久的海洋自然資源。例如,海水制鹽在我國至少已有5000多年歷史,從福建沿海考古出土文物中發現的海水煮鹽工具,即是明證。春秋戰國時期,制鹽業已相當發達,地處山東半島的齊國曾號稱「鹽鄉」並專設鹽官,煮鹽為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濱海砂礦也具有分布廣、礦種多、儲量大、開采方便、易於分選、開發投資相對較少等特點。其中,錫礦砂是人類最早從海洋中開採的礦種之一,其產量大而開采成本往往低於陸地。
海水中蘊含有80多種化學元素,被譽為地球上「最大的液體礦床」。廣義的海水資源包括海洋化學資源(亦稱「海水化學資源」)據估算,全球海水總體積13.7億立方千米,除水資源以外,各種鹽類總量高達5億億噸,是人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化學資源寶庫。
海水資源開發,一是海水制鹽和以海鹽為原料的鹽化學工業;二是海水其它化學元素的提取;三是海水淡化;四是海水直接利用。我國鹽田分布廣泛,海鹽生產自然條件優越,產量居世界第一。
海底礦產資源按礦床的成因、分布狀況等可劃分為濱海砂礦、海底基岩礦和深海沉積礦三大類。海底基岩礦是指賦存在海底鬆散沉積層以下、固結岩層中礦產資源,主要有石油、天然氣以及煤礦、鐵礦等,以海底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最為重要。水深2000-5000米以下海底錳結核和多金屬熱液礦床,是最引人矚目自生性礦產資源,未來將成為人類金屬資源穩定的供給來源。
對本條「標准」中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的特點和現狀」的把握,應同時包含兩層意思:一是作為傳統產業的開發利用特點和現狀;二是作為新興產業的開發利用特點和現狀,應在教學中予以注意。以海水直接利用為例,傳統意義上的利用是作為海水養殖、種苗販運、海產品洗滌、海上消防用水、工業冷卻水及沖廁等環衛用水。在海洋新興產業中,海水直接灌溉潛力巨大,國外用海水直接灌溉的農作物品種已有西紅柿、白菜、甜菜和苜蓿等,我國也已利用生物技術將紅樹抗鹽物質導入陸生生物,提高了作物的耐鹽能力,並成功地獲得豇豆、西紅柿、辣椒等蔬菜的第三代果實。又如,海底石油、天然氣開采,深海錳結核和多金屬熱液礦床勘探、開采、貯運及加工冶煉等,均屬新興的高新技術產業,其發展將推動冶金、機械、電子、自動控制、定位與通訊導航、海底潛水與打撈、環境監測、災害預報等一系列工程技術和產業、事業的發展。
(2) 說出潮汐能、波浪能等的特點,以及海洋能的開發前景。
對於「說出潮汐能、波浪能等的特點,以及海洋能的開發前景」這條「標准」,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把握:
第一,海洋能資源是指蘊藏在海水之中的各種可再生性自然能量,主要包括由海水運動而產生的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以及熱帶海域上下層海水之間形成的海水溫差能、海水與入海淡水之間的鹽度差能等。其中,潮汐能是我國蘊藏量最大的海洋能資源,主要集中在浙江、福建等省狹窄的海灣及沿海河口區。波浪能是由海面上氣壓場、風場變化等產生的波浪所蘊藏的勢能和動能,在海域分布基本上與風力資源一致,我國以台灣海峽附近最為豐富,其次是浙江、廣東、福建、山東沿岸。「標准」從我國當前對海洋能特點及開發利用現狀出發,著重強調的是潮汐能和波浪能。
4. 我國高中地理新課程包括哪些模塊
必修模塊有三個,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選修模塊有七個,大致是旅遊地理、環境保護、自然災害與防治、海洋地理、城鄉規劃、地理信息技術應用、宇宙與地球。目前大部分省選考旅遊地理、環境保護、自然災害與防治三個模塊,有一些沿海的省選考海洋地理,還有一些省選考城鄉規劃,最好兩個模塊好像沒有那個省選考。
5. 關於海洋的地理知識點
浩瀚的大洋
太平洋名字的由來
應該是五大洲大洲包圍的大西洋分別是北美洲南美洲非洲歐洲還有南極洲
堪稱航運交通要道的印度洋還有太平洋
南大洋
北冰洋
神秘的"百慕大這是英國的一個小島傳說只要是飛機或輪船經過的就沒有不消失的"
"袖珍"之海--馬爾馬拉海
沒有海岸的海--馬尾藻海還有印度的馬爾地夫
世界上島嶼最多的海--愛琴海
最年輕的內海--紅海
這還在不斷的擴大而地中海在不斷地縮小 海洋上的珍珠--島嶼
冰雪覆蓋的格陵蘭島
因拿破崙而出名的小島--聖赫勒拿島
最小的島國--諾魯
生命鑄就的島嶼--珊瑚島
狐猴最後的避難所--馬達加斯加島
世界的"肚臍"--復活節島
索羅門群島
袖珍群島--托克勞群島
熱帶雨林覆蓋下的馬來群島
對進化論的產生有特殊貢獻的兩個群島
海洋野生動物王國--大堡礁
歐洲--"半島的大陸"
維京海盜--北歐的幽靈
儲滿石油的阿拉伯半島
最著名的海灣--波斯灣
"三洲五海"話西亞
火山活躍的堪察加半島
"黃金水道"話海峽
麥哲侖海峽和德雷克海峽
從地中海進入大西洋--直布羅陀海峽
"流淚之門"--曼德海峽
溝通大洋的運河--巴拿馬運河
美亞史前交流的橋梁--白令海峽
好望角名字的由來
國際日期變更線
在北美洲和亞歐大陸的中間都是在海洋中為了不經過陸地保持時間的一致性 人造的海上奇跡--迪拜人工島
低地之國的守護者--巴里爾大壩
斯特龍博利--地中海上的天然燈塔
太平洋上的"大火環"應該是環太平洋火上地震帶世界上共有三處還有地中海和喜馬拉雅山脈
特洛伊--英雄與諸神的戰爭
挽救了西方世界的戰爭--薩拉米海戰
對馬海戰
日本偷襲珍珠港1941美國的
太平洋戰爭的轉折點--中途島海戰是美日戰爭
山本五十六的墳墓--布干維爾島
消失了的大洲--亞特蘭蒂斯
大陸漂移說還有板塊構造學說
未來的大洋由太平洋不哦短的縮小應為處在板塊擠壓的中間是世界上最老的大洋了
消失了的大洋--泛大洋
走向"死亡"的太平洋
遠洋船的定位技術北冰洋在不斷地擴大
水下聲學定位技術
……
地形地貌海洋分為大陸架,大陸坡,大陸隆,還有海溝,大洋中脊海盆其中大洋中脊是海盆的誕生地岩漿不斷的噴出是海盆得以鞏固
海平面變化
隨著二氧化碳的不排放全球氣溫的不斷上升海平面也在不斷的上升 海洋資源海洋資源非常的豐富有礦產資源魚類資源還有空間利用的資源比如海上建立石油鑽井平台還有近幾年興起的海洋牧業的海洋養殖的還有人工放流的技術在不斷地提高海洋利用的方式
6. 福建新課改高考,關於選修選考的區別
汗,咱是理科的,只得千辛萬苦從同學那借了本考試說明來~\(≥▽≤)/~。好了廢話不多說,進入正題:
語文:重點考查六大能力
必考選考均有難易不同考查
亮點:在考查考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情況的基礎上,注重語文應用能力、審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考查;設置的選考內容,不同選考模塊試題之間有相近的難度值;重點考查考生識記、理解、分析綜合、鑒賞評價、表達應用和探究六大能力。
考試范圍:根據《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准(實驗)》規定的必修課程中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兩個目標的「語文1」至「語文5」五個模塊,選修課程中詩歌與散文、小說與戲劇、新聞與傳記、語言文字應用、文化論著研讀五個系列,組成必考內容和選考內容。必考和選考均可有難易不同的考查。
試卷結構:語文試卷採用閉卷筆試的形式,考試限定用時150分鍾,全卷難度值0.6左右,試卷滿分150分。其中選擇題約15%,非選擇題約85%。
語文試卷包括六大題,具體題型及所佔分值如下:(一)古代詩文閱讀(27分),包括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6分、文言文閱讀15分、古代詩歌閱讀6分;(二)文學名著、文化經典閱讀(16分),包括文學名著閱讀10分,文化經典閱讀6分;(三)現代文閱讀12分;(四)文學類、實用類文本閱讀(選考)(15分);(五)語言文字運用10分;寫作70分。
數學:低難度試題比例增大
部分選修內容首進理科卷
亮點:今年我省高考數學考試說明提出,易、中、難試題的比例約為4∶4∶2。而2008年我省高考數學考試說明提出,易、中、難試題的比例約為3∶5∶2,這意味著今年高考數學難度低的試題比例可能會比去年增大;由於選修課程系列4中的《矩形與變換》《坐標系與參數方程》《不等式選講》是我省首次作為選考內容進入理科數學高考試卷,試題將會注意與實際教學相適應,難度定位為中等偏易。
考試范圍:文科數學考試內容為《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准(實驗)》的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系列1的內容;理科數學包括必考內容和選考內容兩部分。其中必考內容為《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准(實驗)》的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系列2的內容,選考內容為《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准(實驗)》的選修課程系列4的4-2《矩形與變換》、4-4《坐標系與參數方程》、4-5《不等式選講》等三個專題的內容。
文科數學試卷包括第一卷和第二卷兩個部分。第一卷為12個選擇題,第二卷為非選擇題;理科數學試卷包括第一卷和第二卷兩個部分。第一卷10個選擇題,全部為必考題;第二卷為非選擇題,分為必考和選考兩個部分。其中必考部分由5個填空題和5個解答題組成,選考部分安排在第21題,作為解答題出現,由選修課程系列4的4-2《矩形與變換》、4-4《坐標系與參數方程》、4-5《不等式選講》等三個專題各命制1小題,考生從3小題中任選2小題作答,如果多做,則按所做的前兩小題記分。
試卷結構:文、理數學試卷均採用閉卷筆試的形式,考試限定用時120分鍾,全卷難度值控制在0.6左右,試卷滿分150分,考試時不得使用計算器。全卷由容易題、中等題和難題組成,難度值在0.7以上的試題為容易題,難度值在0.4~0.7的試題為中等題,難度值在0.4以下的試題為難題,易、中、難試題的比例約為「4∶4∶2」。
據了解,文科數學試卷選擇題共12題,每題5分,共計60分。填空題共4題,每題4分,共計16分。解答題共6題,共計74分;理科數學試卷選擇題共10題,每題5分,共計50分。填空題共5題,每題4分,共計20分。解答題共6題,其中必考題5題,選考題1題(包含3小題,每小題7分,考生從中任選2小題作答,滿分14分),共計80分。
英語:首設短文填詞新題型
詞彙量減少閱讀寫作量增加
亮點:在2008年我省英語高考考試說明的基礎上,對部分內容進行了調整,內容包括詞彙量、題型、閱讀量和書面表達題的單詞數的調整和變化;今年高考英語試題不拘泥於某一種或某一版本的教材,著重考查考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試卷結構、難易度等方面平穩過渡,同時也具有較高的信度、效度及必要的區分度。
考試范圍:針對《新課程標准》附錄詞彙表中的七八級共約3500個單詞進行適當調整。調整後,共收錄七級詞彙約2500個、八級詞彙約650個和數詞、月份、星期、主要國家名稱及相關信息等詞彙總計約3200個單詞,以減輕學生的負擔;設計新題型時,英語學科增加了語境設置的主觀題。該題採用短文填詞的形式,替換2008年英語試卷中的短文改錯題;今年閱讀理解題的總閱讀量不少於1300個詞,而去年英語高考閱讀理解題的總閱讀量要求不少於1000個詞;今年首次增設短文填詞題,這道題將給出一篇約130個詞的短文,而2008年短文改錯題舊題型是給出一篇約100個單詞的短文;今年書面表達題要求考生寫一篇120個單詞左右的短文,而2008年高考考試說明書面表達題僅要求考生寫一篇100個單詞左右的短文。
試卷結構:英語學科仍實行自行命題,全卷滿分150分,考試限定用時120分鍾。試卷由第一卷和第二卷兩部分組成,其中第一卷為選擇題,第二卷為非選擇題。英語試題難度值設定為0.6左右。試題以中檔題為主,易、中、難試題的比例約為3∶5∶2,容易題的難度值為0.7以上,中檔題的難度值為0.5~0.7,難題的難度值為0.3~0.5。
文科綜合:每個學科各佔100分
歷史地理選修所佔比例相當
亮點:文科綜合考試內容選擇、試題形式設計和答題要求,既體現學科特點,又反映時代特徵,關注社會熱點、生產發展和科技進步,關注人類面臨的重大問題;尊重考生學習需求和發展方向的差異,鼓勵考生從不同角度分析和解決問題,並根據選修課教學實際設置選考題。
考試范圍:思想政治考試范圍包括必修1《經濟生活》、必修2《政治生活》、必修3《文化生活》、必修4《生活與哲學》四個必修模塊內容,選修3《國家和國際組織常識》、選修4《科學思維常識》兩個選修模塊內容和時事政治。
歷史考試范圍包括《歷史1》《歷史2》《歷史3》三個必修模塊內容,選修1《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選修2《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選修4《中外歷史人物評說》三個選修模塊內容。
地理考試范圍包括《地理1》《地理2》地理3》三個必修模塊內容,選修2《海洋地理》、選修5《自然災害與防治》、選修6《環境保護》三個選修模塊內容,以及《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准《實驗稿》》規定的地球與地圖、世界地理、中國地理中的相關內容。
試卷結構:文科綜合試卷採用閉卷筆試的形式,考試限定用時150分鍾,全卷難度值為0.6左右(其中思想政治:0.6~0.65,歷史:0.6左右,地理:0.55~0.6),試卷滿分300分(思想政治、歷史、地理分別佔100分)。
文科綜合試卷包括第1卷選擇題和第2卷非選擇題。其中第1卷為考生必答的單項選擇題,共36題144分;第2卷為非選擇題,共156分,分為必考題和選考題兩個部分。其中第一部分必考題共3題,約116分,思想政治、歷史、地理各1題,分別為思想政治、歷史、地理各學科的必修內容。第二部分選考題共8題,約40分,考生可從中選擇思想政治、歷史、地理學科各1題作答,即從思想政治學科《國家和國際組織常識》和《科學思維常識》兩個選修模塊的試題中選答一個模塊的試題,選修模塊的內容約占思想政治學科總分的10%。從歷史學科《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和《中外歷史人物評說》三個模塊的試題中選答一個模塊的試題,其中選修模塊的內容約占歷史學科總分的15%。從地理學科《海洋地理》《自然災害與防治》和《環境保護》三個模塊的試題中選答一個模塊的試題,其中選修模塊內容約佔地理學科總分的15%。
7. 海洋地理學的海洋地理學
海洋地理學研究內容包括海洋資源環境調查及其開發利用與保護,海洋經濟、海洋國土及其權益,海洋政治、立法與管理,海洋新技術發展、應用與影響等諸多方面,具有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技術科學相互交叉滲透的特點。
按所研究的對象可分為海洋自然地理、海洋經濟地理、海洋政治地理和區域海洋地理等。 1975年英國利物浦大學出版的普雷斯科特(J.R.V.Prescott)著《海洋政治地理》一書,探討了領海、漁區、大陸架和公海劃分的地理依據。美國國務院的地理專家陸續出版了數十卷《海洋界限》研究文集,幾乎涉及世界各沿海國家。在海洋自然地理方面,可以法國范內(J.R.Vanney)著《大陸架地貌學》和美國伯德(E.C.F.Bird)著《海岸線的變化:全球評述》兩書為代表,反映了這門學科在某些領域研究的不斷深化和手段、方法的革新。聯邦德國吉爾洛夫-埃姆登(H.G.Gierloff-Emden)著《海洋地理學》(兩卷本),是研究區域海洋地理學的重要著作。蘇聯是世界上研究海洋地理學力量較雄厚、成果較系統的國家。1979~1985年,出版了由蘇聯科學院院士馬爾科夫(K.K.Markov)及通訊院士卡皮察(A.P. Kapitsa)主編的6卷本「世界海洋地理叢書」,其中前兩卷《世界海洋經濟地理》和《世界海洋自然地理》,探討了各自的研究對象,部門海洋經濟和自然地理,世界海洋經濟與自然區劃,以及區域海洋經濟地理和自然地理。後 4卷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與南大洋海洋地理,系區域海洋地理學專著
8. SOS!!!求《海洋地理》具體備考建議
、基礎復習階段,每個模塊把握的關鍵點有哪些; 2、綜合復習階段,如何緊扣考點組織安排專題內容,設置哪些專題;3、如何使用高初中教材;4、非智力因素,分析學生薄弱部分、常見答題失誤提出有效得分對策等,應試方法能力;5、其他(針對文綜四項能力強化培養—----提取信息等能力),6、如何組織復習素材(聯系鄉土、關注熱點等);7、復習中如何突出學生學習能力,體現新課程理念。
9. 地理高中課程分為那幾塊
不能。
一般包括:自然地理 人文地理 區域地理
如果細分,還可能包括災害、海洋環境、旅遊地理什麼的……
區域地理是在你學會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原理並熟練掌握之後,在某個區域上進行實踐和綜合運用。
10. 地理!!!!!!!!!!!!!!!!!!!!!!!!!!!!!!!!!!!!
(拼音:dì lǐ;英文:Geography)
(1)學科名,見「地理學」。同「地理學」定義:研究地球表層自然要素與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及其形成演化的特徵、結構、格局、過程、地域分異與人地關系等,是一門復雜學科體系的總稱,並在各層次學校開設相關課程。地理學分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有許多學者把經濟地理從人文地理中分離出來,這樣地理學就分為三類: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經濟地理。
(2)古代「風水學」的別稱,是古代學者研究「天人合一」之道作用於地球表面或地球內在系統的理論。目前有大量古書傳世,皆名為「地理」,《地理琢玉斧》、《地理啖蔗錄》、《地理五訣》、《地理四彈子》、《地理囊金》等等古書皆是風水名著,此處的"地理"皆是風水的別稱。[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