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地理環境包括哪些方面
地理環境是指一定社會所處的地理位置以及與此相聯系的各種自然條件的總和,包括氣候、土地、河流、湖泊、山脈、礦藏以及動植物資源等。地理環境是能量的交錯帶,位於地球表層,即岩石圈、水圈、土壤圈、大氣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交錯帶上,其厚度約10—30千米。自然環境是由岩石、地貌、土壤、水、氣候、生物等自然要素構成的自然綜合體。
同人類社會直接有關的地球自然環境部分。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之一。它既區別於作為地球存在條件的宇宙空間環境和地外環境,也區別於人們周圍的社會環境和技術環境,而是指一定社會所處的地理位置和這一位置上的地形、土壤、氣候、水系、礦藏、動物、植物以及其他生態條件等等,是一種社會物質前提的因素。
地理環境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必要的和經常的物質條件,是人們活動的場所,它為社會物質生活提供必要的物質和能量資源,地理環境條件的優劣能夠加速或延緩社會的發展。但是,地理環境不能對社會性質和社會發展方向起決定作用。地理環境的變化極其緩慢,而社會的發展則比較迅速,對於極不相同的地理環境中同時存在著大體相同的社會制度,基本相同的地理環境中同時存在著很不相同的社會制度等現象,單從地理環境方面是無法說明的。把地理環境誇大為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的地理環境決定論是錯誤的。
地理環境和人類社會是相互作用的。人類依賴於地理環境,同時又能動地改造它,使之成為人化自然。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以及人類征服自然的廣度和深度的不斷發展,地理環境的面貌也不斷地發生變化。地理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相統一的基礎,是社會實踐,首先是生產實踐。
整體性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是指全球大小不同的自然綜合體內部的各要素和各部分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獨立的、內部具有相對一致性、外部具有獨特性的整體。地理環境中各要素和各部分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地理環境中這一要素影響另外的要素,這一要素的變化影響到另外要素的變化。如副熱帶高氣壓帶及信風帶控制的大陸中心和大陸西岸,由於常年受到副高下沉氣流及來自內陸的信風控制,因此,氣候極其乾燥。由於水分不足,地表徑流淺或全無,物理風化強烈,風成作用盛行,形成大片沙漠、礫漠,植被稀疏,動物則因食物不足而相當貧乏。以上各要素之間是一環扣一環,一個要素影響另外的要素。當其中一個要素發生變化時,其它要素因受其影響,相應的也會發生變化。
其次,地理環境中,這一部分會影響到另外的部分,這一部分的變化,會影響到另外部分的變化。
再次,全球大小各級自然綜合體內部,任何一個要素和部分的發展變化,都要受到整體的制約。自然綜合體一經形成就具有穩定性,其內部各要素和各部分是整體不可分割的部分,要單獨改變其中任一要素和部分是困難的。當然,在人類強有力的影響下,地理環境也會發生局部的變化,如由於人工灌溉、沙漠地區可以出現局部綠洲;由於人為濫伐,熱帶雨林可以局部出現草原及半荒漠景觀,但一旦人類的影響停止,讓其自然發展,只要大氣環流形勢不變,最終地理環境仍然要恢復它原來的面貌。這表明任何一個要素和部分的發展變化都要受到地理環境整體的制約。
② 地理讓我了解到了我腳下這個地球的什麼
地理,讓你認識地球的起源,它是由星際運動而後的灰塵形成的,它的地質成分,這個地球上的人種分布,地理環境等等等,太多了,地理和我們生活息息相關,可以說你現在看到的,你所處的地方,都有地理解釋。
③ 簡答地理環境在社會發展中有什麼作用
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是指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條件的總和。地理環境、人口因素和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
地理環境和人口因素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永恆的必要條件,也是加速或延緩社會發展的基本因素,但它們不能決定社會制度的性質和發展方向,它們必須轉化為現實的生產要素,納入生產過程,才能影響社會的發展,其作用的大小決定於社會生產發展的狀況。
地理環境是人們的物質生活的必要條件之一,人類生存依賴著地理環境。這種依賴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地理環境是人類生存的場所。第二,地理環境為人類提供生活資料和生產建設的資源。
人類生存既然依賴地理環境,地理環境就必然影響社會的發展。這種影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地理環境通過對生產的影響,加速或延緩社會的發展。
第二,地理環境還可以通過對軍事、政治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不同國家社會的發展。如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的特點,對於抗日戰爭堅持持久戰、取得最後勝利具有重要意義。但對社會發展不起主要的決定作用。
④ 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方面有哪些影響
人類生存在地球上,為求得更好的生存和發展,需要認識人類的生存環境,首先要認識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第一,地球上的許多自然現象,僅從地球本身來找原因,常常得不到正確、完整的結論,需要從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來分析。第二,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將眼光投向太空,以拓展生存空間和資源來源。第三,宇宙空間可能還有像地球一樣的星球上,生存著高智慧的生命——外星人。當然,適合外星人生存的星球也許有像地球一樣的宇宙環境。
科學的自然觀和宇宙觀是世界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學階段,有關宇宙的知識主要是通過地理學科來傳授的。所以,地理學科講有關地球宇宙環境的內容,肩負著知識教育和世界觀教育的雙重任務。宇宙是物質的,處在不斷的運動和演化之中。地球是宇宙大家庭中的一員,其物質組成、運動規律,以及發生和演化,都與宇宙環境同源。認識宇宙環境,有利於科學認識自然世界和宇宙,破除封建迷信,反對邪教。
綜上所述,「了解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及其對地球的影響,形成科學的宇宙觀」成為學習地球宇宙環境的目標。為實現這一學習目標,課程標准選取了「地球的宇宙環境」「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太陽對地球的影響」等內容。可以看出,課程標准並沒有寬泛地要求了解宇宙,而是將視點放在與地理環境緊密相關的「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因為宇宙太大,地理課程沒有必要關注與地球環境無關的宇宙部分;宇宙環境對地球的影響是多方面的,課程標准以案例學習的思路,要求了解「太陽對地球的影響」,因為在地球的宇宙環境中,太陽是對地球影響最大的一個天體。
2.認識地球的運動特點及其地理意義
地球運動是地理環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環境各要素運動變化的基礎,因而也是高中階段地理學習的基礎,「認識地球的運動特點及其地理意義」無疑是高中地理重要的學習目標之一。在義務教育階段也學習地球的運動,但要求比較低,其學習目標為「認識地球的運動及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即只要求了解現象。高中階段則是在此基礎上的深化,強調現象本身的規律性及其成因。
3.了解自然環境的組成,形成自然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的觀念
本模塊內容設計的主題是「自然環境及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無論從整個高中階段地理課程的內容看,還是從本模塊的內容看,學生學習首先需要明確地理學上所說的自然環境所包括的空間范圍及其組成。自然環境主要指人類活動所涉及的主要空間范圍,它是由相互交錯、重疊的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組成的地球表層系統,上至大氣圈對流層頂,下至岩石軟流層。為此,課程標准中安排了地球圈層結構的內容。
學生科學的人地觀和可持續發展觀是逐步形成的,其中一個基本的觀念就是「自然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只有認識自然,尊重自然,才能做到人地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義務教育階段的地理學習,已經為學生初步形成這一觀念打下了必要的基礎,高中階段則需要通過較為系統的學習,以強化學生的這一觀念。為什麼說自然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從多方面來加以分析。《課程標准》沿用地理學界一般的認識方法,從自然條件、自然資源和自然災害三個方面安排有關內容,說明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4.學會分析自然環境中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的基本過程,說明它們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認識自然環境是「地理1」的主體內容,本模塊涉及自然地理學中的氣象氣候、地質地貌、水文、生物、土壤等內容。自然地理學具有嚴謹而龐大的學科體系,如果從學科體系考慮高中階段應學習的內容,將很難做出選擇。從人地關系這條主線看,學習自然環境主要是為了認識地理環境,因此,沒有必要按自然地理各部門系統地學習,而應從整體上把握自然環境。所以,學生通過自然環境部分的學習,目標之一是學會分析對地理環境有著深刻影響的基本的自然地理過程(主要體現為自然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
自然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很復雜,哪些過程應視為高中階段學生必須學習的「基本過程」?首先,這些過程在自然環境中具有廣泛性(全球性);其次,這些過程對地理環境的形成和演變具有重要影響,從而對人類活動產生深遠影響;第三,這些過程對於高中階段學生來說,不會因涉及的知識過深過難而成為學習障礙。因此,《課程標准》中選擇了地殼物質循環、大氣環流、水循環和大洋環流。為方便學生對這四大物質循環和能量交換過程的理解,《課程標准》還選擇了一些基本的自然地理原理,包括地表形態變化的原因、大氣受熱過程、天氣系統等。
5.認識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
整體性和差異性是自然環境的兩大基本特點,認識這兩大特點,不僅有利於理解自然環境各要素的相互聯系和地域分異,而且對人類活動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例如,流域綜合治理體現了對自然環境整體性的認識,因地制宜則體現了對自然環境差異性的認識。
自然環境是由氣候、水文、岩石、地貌、生物等要素組成的,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形成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各要素的地區分布差異又形成自然環境的差異性。可見,無論是整體性還是差異性,都可以從自然環境各要素的角度加以分析。因此,《課程標准》在對自然環境整體性和差異性及其成因提出要求之前,還對自然地理要素在自然環境形成和演變中的作用提出了要求。
(1) 對本模塊各條「標准」要求的把握
◆ 宇宙中的地球◆
(1)描述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運用資料說明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是指以地球為中心的宇宙環境,可以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理解。宏觀層面上是指地球在天體系統中所處的位置,即地月系—太陽系—銀河系—總星系;微觀層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陽系中所處的位置。了解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目的不是要系統學習天文知識,而是要為認識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打基礎。在太陽系九大行星中,從質量、體積、運動等方面看,地球只是其中的普通一員,但是,存在生命尤其是高級智慧生命又使地球成為太陽系中特殊的一員。很顯然,地球上為什麼適宜於生命生存和繁衍是本條「標准」的重點要求。
從本條「標准」的設計來看,說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不僅要從地球自身條件和行星際空間條件分析,還要從恆星際空間條件分析。「標准」將地球的特殊性限定在太陽系范圍之內,隱含著在太陽系之外可能有存在生命的星球。實際上,人類一直在為尋找「外星人」而努力,目前已在太陽系之外發現了幾十顆可能會有生命的行星。
根據本條「標准」的要求,學生在分析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時,要會運用有關資料加以說明。這些資料如太陽系九大行星的比較數據、地球在太陽系中的位置圖、地球本身的條件等。
(2)簡述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本條「標准」以太陽為案例,說明宇宙環境對地球的影響。太陽對地球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從對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影響來看,本條「標准」關注的主要是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和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兩個方面。把握本條「標准」應注意以下幾點。第一,關注的重點不是太陽輻射和太陽活動本身,而是它們對地球的影響。因此,對於太陽輻射的能量來源與傳遞、各種太陽活動及其產生的原因、太陽的內部結構和大氣結構等,不必詳加分析甚至不涉及。但是,為了說明對地球的影響,需要明確太陽輻射和太陽活動的主要特徵和基本規律。第二,「影響」應從對地理環境和對人類活動兩方面來談。由於「影響」涉及的范圍太廣,可以就主要影響用舉例的方式說明。第三,要辯證地看待宇宙環境對地球的影響。從一般意義上說,太陽輻射的影響是有利的,太陽活動的影響是不利的;更進一步分析,太陽輻射也有不利的影響(如過多的紫外線輻射),太陽活動也會產生有利的影響(如尚在研究中的太陽活動對氣候等方面的影響)。
(3)分析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
地球運動及其地理意義是本模塊內容的重要基礎理論,對於認識自然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都要著重要意義。本條「標准」中的行為動詞用「分析」,表明對本條「標准」的要求要從義務教育階段了解現象的層面,上升為理解規律和成因的層面。
地球同時存在著不同的運動形式,如繞地軸自轉、繞太陽公轉、隨太陽參與銀河系的運動等。即使是公轉也不只是簡單地繞太陽作橢圓運動,而是繞日地質心運動,同時也繞月地質心運動。在中學階段,一般只研究地球的兩種基本運動形式——繞地軸自轉和繞日公轉。
要分析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需要認識地球的運動規律。一方面,根據不同的參照系,地球運動有視運動和真運動的不同。另一方面,地球的自轉和公轉是同時進行的,兩種運動疊加、合成了地球的運動。因此,應關注地球自轉和公轉之間的關系,避免孤立地分析某種運動。
地球運動產生的地理現象,主要包括晝夜交替和時間差異、地表水平運動物體運動方向的偏轉、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晝夜長短的變化、四季更替、五帶等。從成因分析,這些地理現象相當一部分是地球自轉和公轉共同形成的。地球自然和公轉形成了黃赤交角,決定了地球表面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導致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變化,從而形成四季和五帶。
本條「標准」要求分析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因此,不僅要分析上述現象產生的原因,還應分析這些現象對地理環境的形成和變化,以及人類活動所具有的重要意義,並且,後者更為重要。其中,地表水平運動物體運動方向發生偏轉的原因(地轉偏向力的形成),因涉及較深的物理知識,「標准」沒有制定要求。
(4)說出地球的圈層結構,概括各圈層的主要特點
本條「標准」有顯性和隱性兩方面的要求。顯性要求是從宏觀上了解地球的結構及特點。地球呈現出圈層結構,可以劃分出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內部圈層包括地殼、地幔和地核,外部圈層包括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岩石圈是介於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之間的一個圈層,包括地殼和上地幔頂部,即軟流層之上的固體岩石部分。
本條「標准」的隱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環境的組成,這也是根本要求。本模塊的主題是「自然環境及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在學習了有關「宇宙中的地球」之後,面臨的一個基本問題就是「什麼是自然環境」。「標准」以「宇宙環境—地球—自然環境」的認識思路,設計了在宏觀了解地球圈層結構的基礎上認識自然環境的組成,即在空間范圍上把自然環境放在地球圈層結構中認識。
自然環境可以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上理解。從宏觀層面上,根據現代自然地理學的研究,自然環境就是指地球表層系統,它是由岩石圈、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四大圈層交叉而成的。人類屬生物圈的一部分。也有人為強調人類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單分出一個「智慧圈」,這樣就共有五大圈層。從微觀層面上講(如落實到一定的地域),自然環境是由岩石、地貌、土壤、氣候、水文、生物等要素組成的。
從人地關系角度出發,並且本條「標准」的行為動詞為「說出」(要求較低),對於各圈層不要求展開深入了解,而應抓其主要特點及與人類活動關系密切的內容。
在自然環境的基礎上,人類通過長期活動創造了人文環境(也有稱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共同組成地理環境。可見,地理環境的空間范圍與自然環境是一致的。
◆ 自然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
(1)運用示意圖說明地殼內部物質循環過程
本條「標准」關注的對象是自然環境組成要素之一——岩石,要求的重點落在地殼內部物質循環,目的是以物質循環運動的觀點看待岩石的形成和演變。
地殼是由岩石構成的,地殼內部物質可理解為岩石。要說明地殼內部物質的循環過程,首先要了解地殼內部物質——岩石的分類,即岩石分為岩漿岩、沉積岩和變質岩三大類。其次要了解每一類岩石是怎樣形成的,這需涉及各種地質作用,但一般不必深入講述三大類岩石的成因。第三,理解三大類岩石——岩漿岩、沉積岩、變質岩之間,及其與岩漿間的相互轉化。這是本條「標准」要求的重點。第四,從「過程」來看,需要把握轉化的起點、終點,以及先後順序,並由此過程形成「循環」的認識。
根據本條「標准」的要求,學生要能熟練閱讀「地殼內部物質循環示意圖」,同時能繪簡單的示意圖說明地殼物質的循環過程。這樣的示意圖不僅要繪出三大類岩石及岩漿,還應反映它們之間的轉化過程,如岩漿上涌浸入地下或噴出地表轉化成岩漿岩,岩石在外力作用下轉化成沉積岩,岩漿岩和沉積岩在壓力和熱力作用下轉化為變質岩,各類岩石在地下深處重熔為岩漿等。
本條「標准」對地殼、岩石、地質作用等內容未作明確要求,因此,對理解地殼內部物質循環所不必要的知識最好不涉及。但是,從人地關系主線出發,介紹岩石的形成和轉化時,應聯系人類對岩石的開發和利用。岩石是由礦物組成的,人類大規模利用的礦產資源都來源於礦物,因此,可根據條件適當介紹礦物、礦產等內容。
(2)結合實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
本條「標准」關注的對象是自然環境的組成要素之一——地貌,要求的重點是地貌的變化及其原因。關於地表形態要注意有不同的概念解釋。
對於地表形態,通常有兩種理解。其一是從宏觀形態上理解的地形,如高原、盆地等,是內力和外力綜合作用的結果;其二是從微觀成因上理解的地貌,如流水地貌、風沙地貌等,主要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在其公布的《地理學名詞》(科學出版社,1989)中,將地形和地貌合為地貌(也稱地形)。
地表形態的變化,可從三個層面加以說明。第一是全球大地構造,以解釋全球海陸、高大山系、大裂谷等的分布和變化。一般通過板塊構造學說等全球構造理論加以說明。第二是區域大地構造,側重於內力作用形成的地質構造與地表形態,以解釋地表高低不平的原因。一般通過褶皺、斷層及其與地表形態的關系加以說明。第三是在大地構造基礎上進一步形成的地表形態,以說明地表形態的再變化。一般主要通過流水、風、冰川等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態加以說明。
從本條「標准」的要求來看,重在地表形態變化的原因分析,以使學生從兩方面認識地表形態。一方面以運動、變化的觀點看待地表形態,即地表形態一直處於不斷的運動和變化之中。另一方面以綜合的觀點看待地表形態,即內力造就了地表形態的骨架,外力對地表形態骨架作再塑造;我們所見到的地表形態是內、外力長期共同作用的產物。同時學會分析常見地表形態及其變化的主要原因(內力或外力)。基於這樣的要求,教學時沒有必要將各種地質作用形成的地貌或各種類型的地貌作全面系統的介紹,而應舉例(即「標准」要求的「結合實例」)加以分析。
(3)運用圖表說明大氣受熱過程
本條以及後兩條「標准」關注的對象是自然環境組成要素之一——大氣。本條「標准」旨在認識導致大氣運動的基本原理,為後面學習大氣環流、天氣系統以及全球氣候變化打下理論基礎。
本條「標准」雖然簡短,但它要求的內容是比較多的。從有關大氣各條「標准」綜合來看,可以從以下幾方面把握本條「標准」。第一,作為自然環境組成要素,「標准」中的「大氣」是指低層大氣,其高度不超過對流層頂。第二,了解大氣受熱,需要明確大氣的熱量來源,即導致大氣運動的能量來源。太陽輻射是大氣根本的熱源,地面(包括陸面和海面)是大氣直接的熱源。第三,大氣受熱過程,實際上是太陽輻射、地面輻射和大氣輻射之間相互轉化的過程。其中,大氣溫室效應及其作用是需要重點闡述的基本原理。第四,學習大氣受熱過程,是為理解大氣運動打基礎,所以,大氣熱力環流是需要闡述的另一個基本原理。大氣熱力環流是大氣不均勻受熱的結果。大氣不均勻受熱主要是由太陽輻射的緯度差異和下墊面熱性質差異引起的。大氣不均勻受熱是大氣運動的主要原因,大氣熱力環流則是理解許多大氣運動類型的理論基礎。小到城市熱島環流,大到全球性大氣環流,都可以用大氣熱力環流的原理來解釋。第五,學習和說明大氣受熱過程,需要借用一些原理示意圖,如大氣溫室效應示意圖、大氣熱力環流形成示意圖等。
(4)繪制全球氣壓帶、風帶分布示意圖,說出氣壓帶、風帶的分布、移動規律及其對氣候的影響
本條「標准」關注全球性大氣環流及其對氣候的影響。全球性大氣環流是自然環境中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的重要形式之一,對自然環境的形成和發展有著重要作用(對水、熱、塵、地貌、氣候等的影響)。
全球有7個氣壓帶和6個風帶。理解這些氣壓帶、風帶的形成和分布規律,可通過三圈環流來說明。理解三圈環流有兩個基礎,一是大氣熱力環流,一是風的形成及風向的轉變。形成風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氣壓梯度力,近地面的風向是氣壓梯度力、摩擦力和地轉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結果。「標准」關注的是地球表面的氣壓帶、風帶的形成,對於三圈環流中高空的氣壓和風向不作要求。三圈環流是假設地球表面均勻情況下的理想模式,實際上氣壓帶和風帶在近地面的分布是不連續的,並形成一個個氣壓中心。在三圈環流的基礎上,還應了解海平面氣壓和風的實際情況,以使理論聯系實際。
氣壓帶、風帶在一年內還隨季節作周期性移動,其根本原因是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所以,一般模式圖或示意圖展示的是全球氣壓帶和風帶分布的平均狀況,以此狀況為參照,氣壓帶和風帶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以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及其移動為基礎,疊加海陸位置和下墊面等因素,形成了世界上復雜多樣的氣候。這是學生需要形成的基本認識。具體說明氣壓帶、風帶的分布、移動規律對氣候的影響,可以通過舉例,而不要求系統講述氣候類型的成因。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對氣候的影響,比較好的例子是熱帶雨林氣候(全年受赤道低壓帶控制)、溫帶海洋性氣候(全年受西風帶控制);移動規律對氣候的影響,比較好的例子是熱帶草原氣候(信風帶和赤道低壓帶的交替控制)、地中海氣候(副熱帶高壓帶和西風帶的交替控制),以及西南季風(東南信風夏季北移跨過赤道受地轉偏向力影響偏轉而成)等。
本條「標准」的要求,學生應能熟練閱讀並繪制全球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及其季節移動示意圖。
(5)運用簡易天氣圖,簡要分析鋒面、低壓、高壓等天氣系統的特點
天氣圖是學生以及將來作為一名公民在現代社會中要經常接觸到的。本條「標准」旨在使學生能閱讀和簡單分析天氣圖,並解釋天氣變化現象。
天氣圖是用來反映天氣狀況並預報天氣變化的專業性圖像,其中涉及各種類型鋒面、低壓和低壓槽、高壓和高壓脊、切變線等天氣系統。人們經常接觸到的多是電視節目中播放的簡易天氣圖。本條「標准」所指的就是這類簡易天氣圖,所要求的天氣系統主要是常見的鋒面(包括冷鋒和暖鋒)、低壓(包括低壓槽)、高壓(包括高壓脊),而且只關注海平面的天氣圖。高空天氣圖在此不作要求。
各種天氣系統的特點,可從氣溫、氣壓、濕度(包括降水)、風幾方面分析,從而綜合出各天氣系統控制下的天氣狀況。進一步要明確天氣系統移動前後的天氣變化,這是運用天氣圖分析天氣狀況並作天氣預報的關鍵所在。學習天氣系統尤其是鋒面,需要引入氣團的概念,但對其他概念(如氣旋、反氣旋),「標准」未作要求,目的是簡化知識頭緒。把握本條「標准」還應注意以下問題:第一,應從人們的日常生活需要出發,切忌增加知識難度;第二,應對影響我國的主要天氣系統予以重視,並能聯系相關的天氣實例作適當拓展分析,如鋒面等;第三,不同地區應重視對影響本地區的重要天氣系統的了解,如雲貴高原地區的昆明准靜止鋒。
(6)運用示意圖,說出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說明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本條和下一條「標准」關注自然環境的組成要素之一——水。本條「標准」旨在認識自然界中水的循環運動及其對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影響。
一般將水循環按其發生的空間范圍分為海陸間循環(又稱大循環)、陸上內循環和海上內循環三種。「標准」並不要求對水循環作這樣的劃分或出現三種循環的概念,而是要求以海陸間循環為主,將三種循環的過程和環節綜合在一幅示意圖中,使學生綜合把握水循環。
水循環的過程是指水在陸地、海洋、大氣之間的轉變;環節是指實現水的循環運動的途徑,主要包括降水、蒸發(蒸騰)、徑流、水汽輸送等。根據「標准」的要求,學生應能以示意圖的形式,通過主要環節的相互聯系,說出水在自然界的循環過程。
水循環的地理意義是本條「標准」要求的重點,而且「標准」對它的要求是「說明」,從程度上區別於對過程和環節的一般要求。水循環的地理意義首先是維持著地球上各水體之間的動態平衡,使淡水資源不斷更新。其次,水循環促進了自然界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由此對生態、氣候、地貌等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對水循環地理意義的學習應注意形成一些基本認識,如水循環將水圈、岩石圈、大氣圈和水圈聯系起來;水是自然最富動力作用的因子之一;水資源處在不斷更新之中,但並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等。
從本條和下一條「標准」綜合來看,本條「標准」雖然將視野擴大到水圈,但落腳點放在陸地上。因此,對於陸地各水體之間的關系(水循環各環節的聯系)、水資源及其更新、水循環對氣候、生態、地貌的影響等,應給予適當的關注。
(7)運用地圖,歸納世界洋流分布規律,說明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本條「標准」關注水圈中的海洋水。海洋水是地球上最主要的水體,也是大氣最重要的水汽來源和熱量來源。關於海洋水,傳統高中地理課程要求的內容較多,如海水的溫度、鹽度以及各種形式的運動等。課程標准從對於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的意義來考慮,舍棄了關於海洋水自身性質的內容(如溫度和鹽度),只關注環境意義最為重大的海洋水的運動形式之一——洋流。
本條「標准」將洋流的學習歸結到「世界洋流分布規律」和「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兩個方面,從而對傳統高中地理中有關的洋流知識作了大量的簡化。從知識的內在聯系看,「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是學習目的,而「世界洋流分布規律」是知識基礎。
仔細分析本條「標准」,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第一,學習應落實在地圖上,其中最主要的是「世界洋流分布圖」,此外還有「世界漁場分布圖」「世界氣候分布圖」等。第二,通過閱讀「世界洋流分布圖」,歸納世界洋流分布的一般規律,即分別以副熱帶為中心和副極地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其中,南半球高緯度地區沒有形成大洋環流,而是形成連續的西風漂流和南極繞極流。第三,通過閱讀「世界洋流分布圖」及有關地圖,分析洋流對全球熱量的輸送、沿岸氣候、漁場、海洋污染及交通的影響。
本條「標准」時應注意以下三個問題。第一,在閱讀「世界洋流分布圖」的基礎上,可以把世界洋流的分布模式化,以加強對世界洋流分布規律的把握,並為分析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打下扎實的基礎。第二,一般不必對洋流知識進行加深和擴展。例如,洋流的成因不需要系統講述,風海流、密度流、補償流的名稱都可以不出現,只要能解釋世界洋流的分布規律即可;局部海域(如北印度洋)具有季節變化的洋流也不需要了解。第三,對各洋流的名稱不要求記住,但是為了分析洋流對地理環境影響的需要,應了解不同緯度大陸兩岸洋流的性質(暖流或寒流)。
◆ 自然環境中的整體性和差異性◆
(1)舉例說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環境形成和演變中的作用
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是高中階段自然地理部分學習的總結和提高,同時為認識人類活動的合理性以及正確處理人地關系打下基礎。從空間因素看,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是客觀現實,但是從時間因素看,自然環境處在不斷的發展變化之中。人類活動不僅要遵循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而且應預測因人類活動影響後的自然環境的發展變化趨勢。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是由各自然地理要素綜合作用形成的,人類活動往往針對某自然地理要素並進而影響自然環境。為此,課程標准在要求理解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之前,單列此條「標准」要求理解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
在人們所能感知的地理環境中,各自然地理要素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很難說明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對於地理環境的作用。因此,「標准」將視角擴展到地質歷史時期,要求從地理環境形成和演化的角度認識各自然地理要素對於地理環境的作用,並由此類推到現在人們所賴以生存的地理環境。當然,本條「標准」的學習目的是使學生認識任一自然地理要素對於地理環境的重要性,而不是要系統了解每一自然地理要素對地理環境的作用,所以「標准」要求的是「舉例說明」。
在各自然地理要素中,本條「標准」雖然沒有明確指出舉例的對象,但是綜合來看,生物(尤其是植物)要素應成為舉例的一個選擇。因為,第一,在各自然地理要素中,岩石、地貌、大氣、水文等要素都已有相應的「標准」作了要求,生物要素卻沒有。
⑤ 什麼是地理環境
地理環境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地理環境是能量的交錯帶,位於地球表層,即岩石圈、水圈、土壤圈、大氣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交錯帶上,其厚度約10—30千米。它具有三個特點:(1)具有來自地球內部的內能和主要來自太陽的外部能量,並在此相互作用;(2)它具有構成人類活動舞台和基地的三大條件,即常溫常壓的物理條件、適當的化學條件和繁茂的生物條件;(3)這一環境與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密切相關,直接影響著人類的飲食、呼吸、衣著、住行。由於地理位置不同,地表的組成物質和形態不同,水、熱條件不同,地理環境的結構具有明顯的地帶性特點。因此,保護好地理環境,就要因地制宜地進行國土規劃、區域資源合理配置、結構與功能優化等。生物特別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地球表層。可分為自然環境(或自然地理環境)、經濟環境(或經濟地理環境)和社會文化環境。
自然環境是由岩石、地貌、土壤、水、氣候、生物等自然要素構成的自然綜合體。根據其所受人類社會的影響程度的差別,自然環境又可分為天然環境和人為環境。天然環境(原生自然環境)指只受到人類間接或輕微影響的而原有自然面貌未發生明顯變化的地方,如極地、高山、大荒漠、大沼澤、熱帶雨林、某些自然保護區以及人類活動較少的海域等。人為環境(次生自然環境)指受到人類直接影響和長期作用而使自然面貌發生重大變化的地方,如農業、工礦、城鎮等利用地。放牧的草場和采育的林地,雖然它們仍能保留草原和森林的外貌,但其原有的條件和狀態已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也屬於人為環境。
經濟環境是在自然環境的基礎上由人類社會形成的一種地理環境,主要指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經人類開發利用後形成的地域生產綜合體的經濟結構,包括工業、農業、交通和城鄉居民點等各種生產力實體的地域配置條件和結構狀態。
社會文化環境包括人口、社會、國家、民族、語言、文化和民俗等方面的地域分布特徵和組織結構關系,而且涉及社會各種人群對周圍事物的心理感應和相應的社會行為。社會文化環境是人類社會本身所形成的一種地理環境。
上述3種環境在地域上和結構上又是互相重疊、互相聯系的,從而構成統一的整體地理環境。
發展歷程
人類今天所處的地理環境是經過了漫長的發展歷程的。
首先是地表液態水的形成和原始海洋的出現。水不僅是地表環境中的活躍因素,
而且為生命所必需。原始海洋是地球上最早的有機化合物的聚集場所,使它們在此演
化成為復雜的高分子有機物,以至演化成為生命。因此,原始海洋不僅是生命的誕生
地,而且由於海洋能阻擋紫外線傷害原始生命,保障了原始生命的生存和發展。也有
人認為生命不起源於海洋,而起源於能防禦紫外線的地殼表層(風化殼)。
其次是生命的出現。地理環境的成分包括生物,只有在生命出現以後,才標志著
地理環境的形成。以前有人認為生命出現於10~20多億年前,但近十幾年,學者們在
前寒武紀的岩石中發現多種正鏈烷氨基酸,因而認為大約在30億年前就有生命存在。
第三是大氣中游離氧的出現。最早的原始生命處於還原環境。植物出現後,卟啉
類化合物已經被合成,其中一種含鎂的葉綠素能進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和水制
成碳水化合物,同時放出氧,從而使一個富含二氧化碳、不適於動物生存的環境轉化
成為一個適宜動物生存的氧化環境。由於大自然的放電,太陽輻射和紫外線對氧的作
用,在離地面20~50公里處形成臭氧層,保護了生命特別是動物的生存和發展。
第四是人類的出現,人文地理環境的出現,意味著地理環境發展到了成熟的程
度。
編輯詞條
⑥ 學習地理對我們日常生活有哪些幫助
在「地理課程標准」的基本理念中,第一個理念就是「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如何體現「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重要的是要以「提供給學生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地理知識,側重基礎性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增加學生的生存能力」為切入點,在教學過程中,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組織實施。
一、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現象
地理環境對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影響深遠,可以說自然地理中的每一個因素都會對人們的衣、食、住、行發生作用,每一種日常生活又會受到多種地理因素的影響。
衣著方面。在講述到影響氣候的因子或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時,給同學提出生活中的一個問題:「為什麼夏天更多的人穿白色衣服,而冬天則有更多的人穿深色衣服?」同學們討論總結之後,一些頭腦反應較快的同學則能舉一反三地調舉其他一些例子:阿拉伯地區的居民服飾為什麼以白色長袍為主,我國藏族牧民則穿一件胳膊可以露出來的「不對稱」的藏袍等等。
行的方面。除了書本上學生掌握的「南船北馬」外,講到交通規則中的「紅燈停,綠燈行」之後,再適時地給學生提出「為什麼機動車的尾燈都是紅色的?」這個問題,盡管當時只有一部分同學能知道「因為散射的紅光最少!」更重要的是在接下來的討論中,還有的同學能在課堂中舉一反三地把「消防車為什麼都是紅顏色?」解釋的合情合理。
至於食、住方面,同學們可以從氣候知識中了解「南稻北麥」、「南米北面」、「南尖北平」、「南敞北封」。不同地區的民居特點更能給學生想像的空間。針對很多人家房頂的太陽能熱水器,提出「如何幫助家裡調整太陽能熱水器角度?」的問題,根據推導、計算,學生自己總結出了一套解決的方案,輕松掌握了「不同緯度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計算」問題。
教學中以大眾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現地理的學習內容,能大大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充分適應學生與生俱來的探索欲和好奇心,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學習地理,從中體驗學習地理的成功樂趣,樹立學好地理的自信心。
二、結合生活中常見的現象,來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生活中除了衣食住行外,還有許多很平常但學生感興趣的事情,把他們引入課堂,不但能豐富課堂教學,而且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如在講大氣的削弱作用和保溫作用時,我是這樣設計的:學生自學後,我有意識地將一些身邊的事物與書上的知識聯結在一起,設計了幾個討論題,晚霞為什麼是紅的?晴朗的天空為什麼是蔚藍色的?太陽已落山而天為什麼還不黑?夏天裡,陰天的夜晚為什麼比晴天的夜晚熱?討論結束後,分組回答與補充,在熱烈、快樂的氣氛中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任務。為了鞏固成果,最後給學生布置了一個家庭作業:回家和家長討論如何在冬季防治農作物的凍害發生。因為都是農村的學生,他們都積極的給我提交了討論結果,提出了很多切實可行的方法。本節課教學的最大特點就是和生活聯系緊密,具有實踐性和創造性,也給後面學習「氣候變暖」打下了基礎。
三、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去解釋一些耳熟能詳的詩詞、典故和成語,也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有許多詩詞、典故、成語都和地理知識有關,在教學中適時的提出一些,會讓學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覺。如在講「經緯網」之前,我說 「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這句話是有問題的。學生都知道這是偉人的詩,當時就來了興趣,講完後,學生都會心的露出了笑容:原來只有坐在赤道上的人才能「坐地日行八萬里呀」。在講「太陽輻射的能量分布時」,我當堂背誦了「兩小兒辯日」,讓學生再辯一回,當年難住孔老夫子的問題,學生也能迎刃而解,自然增添了成就感,連平時上課愛打瞌睡的學生都都興奮的舉手發言。
還有許多關於地理的成語也都能成為我們課堂的調味品,如滄海桑田、海枯石爛、風調雨順、日久天長、海市蜃樓、一瀉千里、百川歸海、一衣帶水、源遠流長、因地制宜、涇渭分明等。恰當的運用,會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
四、結合當地政府的經濟發展策略來了解生活中的地理
地理與生產的聯系十分密切。農業在地區間、部門間雖然差別很大,但都離不開當地一定的地理環境,而農業類型的選擇及農業發展方針與措施的制定,都可以說是對地理知識的運用,使學生體會地理對於生產建設的巨大作用,也是對「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的具體體現。
保護環境,發展生態農業、綠色農業是當今農業發展的主流,我們所在的秦嶺山區,是長防林工程規劃區,退耕還林之後,如何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生態農業,增加農民收入?針對我縣從「山地開發」政策到「退耕還林」政策的轉變,設計了相關的問題讓大家討論。作為農家子弟,討論的熱情很高,還激發了學生對家鄉的熱愛和使命感。
五、把鄉土教材引進課堂
我們的家鄉剛好是在秦嶺—淮河這條重要的地理分界線上,兼容了南方和北方的風俗習慣、亞熱帶和溫帶的氣候與植被、濕潤地區和半濕潤地區的耕作方式,在教學中用他們身邊的東西做示例,即引起興趣又利於理解。如在學習「垂直地帶性規律」時,我就用我們身邊的山來加以分析,通俗易懂,事半功倍。在講「地貌」時,用周圍山地的河谷地貌為示例,使學生很直觀的理解了「內外力共同作用形成地貌」的抽象理論。
提倡「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使學生感受到地理與生活息息相關,在他們了解當地農業發展政策時充分認識到生活離不開地理,從而產生學習地理的需要,消除學生對學習地理的畏難情緒。更為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由「要我學」轉為「我要學」,正如孔子所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⑦ 對地理的認識
地理(Geography),是世界或某一地區的自然環境(山川、氣候等)及社會要素的統稱。「地理」一詞最早見於中國《易經》。古代的地理學主要探索關於地球形狀、大小有關的測量方法,或對已知的地區和國家進行描述。
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環境中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以及它們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地理是一門綜合性的基礎學科。
我對地理的一些思考
1、地理是一種理念,了解地球與地球和諧共存的理念。地球孕育了無數的生命,也孕育了我們人類,她是我們的母親,也是我們賴以生存的星球,了解它可以讓我們更好的與它和諧共存,讓我們與地球和諧共存,能夠讓我們未來變得更加美好。在這個理念中,我們可以明白我們人類雖然很偉大,創造出了璀璨的科技文明,但是我們也十分的弱小,面對殘酷的宇宙環境,我們只能夠在地球這個溫室之中,做溫室里的花朵, 如果我們無法保護好地球這一個溫室,那麼我們將無家可歸,難以生存。
2、地理是一個世界,一個充滿著無窮奧妙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中,我們可以了解我們的地球到底是多麼的美麗,穿越時空看到我們地球那滄海桑田。
3、地理是一個工具,一個幫助我們認識地球,在地球上更好生存的工具。人類的生存與生活離不開整個自然環境,而地理是我們人類主要研究自然環境的學科,更加了解自然環境,我們才能夠更加清晰的明白環境的好壞決定了我們人類的健康,現在的環境也影響了我們人類的經濟發展。首先是環境的好壞上,青山綠水中的人類自然健康長壽,霧霾遍布不光令人難受也會傷害人類的身體健康,讓人產生一些嚴重的疾病。其次就是環境的地形上,如果是平原,那麼肯定較為容易發展成大城市,經濟突飛猛進;如果是崇山峻嶺,那麼交通建設困難,經濟自然也難以得到發展。值得一提的是,如果發現了某種珍貴的礦藏,那麼附近的人或者找到的人就可以通過這個礦藏獲得大量的金錢改善自身的生活。地理是個十分好的工具,能夠讓我們更好的在這個地球上生存下去,但是請注意我們人類與環境息息相關,不要肆意的破壞環境,否則吃虧的終究是我們。
⑧ 如何理解地理環境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
地理環境是指人類生存和發展所依賴的各種自然條件的總和 。包括氣候、土地、河流、湖泊、山脈、礦藏以及動植物資源,等等。地理環境是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之一,是任何社會存在和發展的自然前提。
地理環境對社會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第一,它是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它為人類社會的存在提供了必要的空間場所,為人類提供社會生產和生活資料的來源。
第二,地理環境對社會發展具有制約和影響作用。地理環境可以加速或延緩社會的發展。一般說來,在提供了比較富足的天然資源或位置比較優越的地理環境中,社會發展就會快些,反之則會慢些。
地理環境雖能制約和影響社會的發展,但它對社會的發展不起主要的決定作用。這是因為:
第一,地理環境不能決定社會制度的性質和社會制度的更替。地理環境與社會制度的性質及更替沒有必然聯系。
第二,地理環境只能通過生產過程或生產方式才能對人類歷史的發展發生作用。地理環境中的各種要素只有進入生產過程才能在社會中發生作用,超出社會過程之外,便無法發生作用。
第三,地理環境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受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和生產關系性質的制約。社在不同的社會制度下,同樣或大體相同的地理環境,對社會發展的影響和制約作用往往表現出很大差距。
因此,「地理環境決定論」把地理環境看作是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力量是錯誤的。
地球是人類唯一的家園,地理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前提。因此,提倡「可持續發展」戰略,合理地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減少污染,保護環境,維持自然生態平衡,才能使人與自然的物質、能量的交換得以正常持久地進行下去。否則,就會給人類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⑨ 地理環境對社會發展有什麼作用
地理環境是指與人類社會所處地理位置相聯系的各種自然條件的總和。地理環境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是:
1、地理環境是社會存在與發展的必要條件。地理環境既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場所,又為人類提供生活資料和生產建設的資源。
2、地理環境通過影響生產的發展,制約社會的發展。首先,地理環境影響勞動生產率的高低:優越的地理環境可使一個國家或民族獲得較高的勞動生產率,從而加快社會發展速度;惡劣的地理環境可使一個國家或民族的勞動生產率較低,從而延緩社會發展速度。其次,地理環境制約一個國家生產部門的分布。再次,地理環境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不同國家經濟發展的特點。最後,地理環境制約一個國家生產發展的潛力和前景。
⑩ 學習地理的意義與作用
地理環境的開放是我們對我們社會環境的一種認識,只有開放地理環境我們才能親身了解我們的地理環境,要是封閉的話,就會影響我們對環境的認識,降低我們的文化知識,開放的影響呢,可以提高我們國家的國民收入和副業的發展,不好的一面的,開放的環境容易被我們所污染,我們吃東西亂丟拉,好多的,破壞了原有的生態,我們對地理環境的開放改變了地理環境本有的原貌,添加了許多人文的東西,破壞了它的原有性,弊利面都有吧!作用就是為了讓我們了解我們的環境和怎麼保護環境,讓我們認識到環境對我們的重要性,還可以提高我國的國民和稅收的總值,加快人民的生活水平,還可以帶動和提高相關的副產業。
既封閉又開放的地理環境
說到潮汕文化的形成和特點,要與潮汕地區的自然環境聯系起來考察。
潮汕地區地處廣東省東北部,東北與福建省接壤,東面與台灣省隔海相望;西北西南分別與本省的梅州市、汕尾市為鄰。諺語稱其為「省尾國角」,指其位於國防門戶,又是遠離省城的東北邊陲。關於潮汕地區的戰略位置,清代學者顧炎武概括為:「(潮州)府介閩粵之間,為門戶之地。負山帶海,川原饒沃,亦東南之雄郡也。」
嶺南北為五嶺阻隔,南被海洋包圍,形成了向北封閉而向外開放的地理格局。在嶺南的大區域內,潮汕地區西北方橫亘著東北至西南走向的蓮花山脈,又切割成粵東這一處西北高東南低的背山面海相對獨立的地理區域。蓮花山脈不僅阻隔了潮汕與中原地區的直接交往,也構成了潮汕地區與嶺南首府廣州乃至珠江三角洲的天壤屏障。雖然對內陸腹地比較封閉,潮汕地區卻有著長達325.6公里的海岸線,使潮汕地區呈現出面向大海的開放格局。海岸地形復雜多樣,有眾多的港灣、島嶼以及廣闊的海灘。沿岸海域分布有低潮出露面積超過500平方米的島嶼126座,曲折的海岸線有多處內河出海口和港灣。海運方便,漁業資源豐富,還有可供開發的海灘塗面積20.53萬畝。海上貿易對於人多地少、西北有天壤屏障阻隔的潮汕地區的經濟發展意義尤為重大。潮汕人的生活、生產、貿易乃至歷史上發生在潮汕地區的許多軍事活動,都帶有強烈的海洋色彩,進而又影響到潮汕人的文化生活、思維方式、民風民俗以及民系發展等,使潮汕文化成為有海洋特色的地域文化。既封閉又開放的特定的地理條件,是造成潮汕民性既保守又富於開拓的矛盾狀態的一個重要因素。另一方面,潮汕地區雖有漫長的海岸線,但與海上的聯系及海岸線的利用,卻受到極大的掣肘。政治上的原因,是封建統治者出於「靖亂」和御侵的考慮,長期不準粵東商港對外開放,使一些海上商貿活動被迫採取了違禁的民間活動的形式。從自然經濟條件上說,潮汕地區的港口條件也有一定的弱點,長期無法改變地方性港口的地位。無論如何,海濱生活環境及以海謀生的生產方式,給潮人的生活習俗和性格特點都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比如喜食海鮮,以灘塗墾殖、漂洋過海、海運商貿、武裝走私等為營生的重要手段,鑄成了潮人性格中的勇於開拓、四海為家、強悍不羈之一面。
在這個區域內,韓江是水上交通主動脈,既是粵東和閩西南的交通紐帶,也是潮汕和贛南的文化紐帶,對推動潮汕文化的演變作用很大。其源頭一為發源於福建省寧化縣的汀江,一為發源於本省紫金縣白山崬的梅江。整個韓江流域覆蓋了閩粵兩省的十幾個縣,在潮汕地區的韓江中下游流域面積為1741平方公里。榕江是該地區第二大河,其幹流南河、北河分別發源於陸豐縣百花園與豐順縣猴子崬南麓,在該區流域面積約3512平方公里。潮汕地區並非一個一馬平川的大平原,而是包括了山地、丘陵、平原、海灘等多樣的地貌。潮汕平原其實是若干個小平原的總稱,主要包括黃岡河下游平原、韓江三角洲平原、練江下游平原和隆江下游平原,平原面積大約只佔潮汕地區陸地面積的三分之一。在廣東省內,潮汕平原面積僅次於珠江三角洲。然而,與面積為8600平方公里的珠江三角洲平原相比,面積為915平方公里的韓江三角洲平原要小得多。潮汕地區的人口增長速度從南宋以後劇增,至清代中期,潮州府人口密度在省內僅次於廣州府。至當代,人口猛增,1991年,潮汕地區人口平均密度達到每平方公里1009人,為全國人口密度的8倍,廣東省人口平均密度的3倍,大大超過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成都平原。澄海縣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1860人,為全國人口最稠密的縣份。潮陽縣總人口達到207萬人,為全國人口第一縣。韓江三角洲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為2427人,居全國各大三角洲之冠。面對這一系列的全國之最的人口數字,卻無法使土地面積相應增加,無法擺脫人多地少的局面。潮汕地區土地僅佔全國的千分之一,卻生活著佔全國百分之一的人口。1998年的統計數字顯示,揭陽市人均耕地為1.8分,汕頭市為1.75分,連安排宅基地都困難。而廣東省1997年人均耕地為0.5畝,是潮汕的近3倍。人多地少的嚴酷現實,迫使潮汕人不得不墾山圍海,精耕細作,發展多種經濟作物,韓江三角洲成為我國著名的糧食大面積產區,但始終不能解決土地有限與人滿為患的矛盾。因此,讀書、經商、出洋、務工,自然就成為了潮汕人的求生之路。在勤勞刻苦、精明靈巧之外,潮汕人又有鋌而走險,甚而投機取巧之一面。人口稠密到極限,生產與生存空間十分有限的環境,對潮汕的農業、商業、手工業經營方式以及潮人心理,無不產生著深遠的影響。
潮汕地區具有有利於作物生長的氣候條件,北回歸線橫過本地區中部,氣候溫暖濕潤,夏熱無酷暑冬暖有陣寒,四季常青,草木清華,生物早熟,一般比江淮地區早1--2個節候。但也有不利於農作物生長和民生的災害:春季前期低溫陰雨,後期有倒春寒;夏季常受風暴和台風襲擊;秋季時有低溫霜凍災害;台風、乾旱、水災、地震、蟲害時有發生。這說明潮汕地區並非得天獨厚的富饒之境,還有自然條件惡劣之一面。風和日麗,精耕細作,與養成潮人性格中精巧、溫和的一面大有關系;在與自然不斷搏鬥中將蠻瘴之地開辟為魚米之鄉,對潮人養成敢於拼搏的強悍堅韌之民風和白手起家、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同樣有很大的關系;毀滅性的自然災害之不測,則影響到潮人滋長了稍安知足,有遠憂而不願作遠慮的消極的潛意識,以及凡事博一博運氣的宿命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