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莆田有哪些風土人情舉例說明它們與當地地理環境的關系

莆田有哪些風土人情舉例說明它們與當地地理環境的關系

發布時間:2022-06-18 02:17:20

Ⅰ 你所在地區有哪些風土人情舉例說明它們與當地地理環境的關系。

四川西部的康巴藏區,地處川青藏交界地,高原氣候,
1、農作物只種植一季,且僅限於耐寒耐旱的豌豆、土豆和青稞。
2、天葬,即將死者軀體分食給天鷹(禿鷲)。 原因1,地廣人稀,只需要一兩個家屬一輛車就能將逝者搬運到天葬地(天葬台);2冬季寒冷,多冰雪凍土,傳統土葬很難掘坑掩埋。
3、迎秋節。 秋收後,冬季來臨之前,舉行祭祀和祈禱活動,感謝一年的豐收,然後翻地,藉助冬天的風雪讓翻起的土地變得鬆散。
4、賽馬會,夏季雪線上升,水草豐茂,牧民圈到高山放牧,冬季雪線下降,氣候寒冷,牲畜和人口都撤回到低窪河畔,躲避風雪,同時親人團聚,舉辦賽馬活動。

Ⅱ 莆田地區民風民俗

跳棕轎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興化各地幾乎都有棕轎表演習俗。各地棕轎樣式和材質有很大不同,重量也差別很大,重的幾百斤,輕的僅幾斤。盡管形式差異大,但由小夥子抬著隨隊伍繞境巡遊,每到一戶人家就要進行棕轎表演。
有的地區群眾從「棕轎一般用竹子或木料製成,都是空轎架,轎約1米多長,40公分寬,每座棕轎頂部都會綁上棕葉,貼上象徵不同姓氏、不同村落的神符,並放上一尊本村供奉的菩薩,跳棕轎時,先在場地上堆放柴薪,疊之四尺高,點燃後,鑼鼓手使勁敲打鑼鼓伴奏,旗隊前面開道,後面跟著轎隊,在吶喊助威聲中,抬轎的年輕人在宮埕前圍著一堆堆旺火輪番跳躍,你追我趕互不服輸。更讓人驚奇的是,這些抬轎人赤著雙腳,要從燒旺的柴火上踏過去。熊熊烈火,滾滾煙塵,表演者奮力競技,觀看者吶喊助威……
元宵節是莆田民間一個重大節日,盛況超過春節,且延續的時間相當長(原因是各村的時間不同,最早的初八,最遲的正月廿九日)。解放前,元宵之夜,所在村的宮社張燈結綵,擺「宴桌」、疊糕果,鄉民們抬菩薩偶像行儺。行儺隊伍繞境一周, 家家在廳堂擺設香案,當隊伍經過時,燃燭焚香、放鞭炮、燒柴草、化「貢銀」,祈求全年平安如意,俗稱「接行儺」。接完行儺,主婦們把余燼拿回家倒入灶膛,表示來年更紅火。是夜,游燈、「擺棕轎」(跳儺火)、舞龍舞獅,直鬧到天亮。有的村還「做大棚」(幾班戲子合演大型連台歷史劇)。有個別村過元宵節的方式極特殊,如城廂區城郊鄉廣甫 仔村的過節方式是在正月十三日清晨五至六時,家家把煮飯的鍋,取出倒扣院子里「耙」幾下,即算過節。
尾牙」(農歷12月16日)後開始,一般是在農歷十二月二十六和二十八。也有提前,都選個「雙日」中的大晴天(「雙日」是莆仙群眾的吉利數碼),俗語說:「千補萬補,洗凈見先祖」、「掃巡四面光,洗凈見祖公」。把家裡能搬動的東西,都搬到戶外,先洗刷干凈,再讓太陽曬干。然後室內再用竹竿綁著樹枝(帶葉),作成一把大大的掃把,把每個房間打掃的乾乾凈凈,這就叫「掃巡」。 有的地區不受限制,臘月初直至年關前進行。群眾「掃巡」的日期一般都選擇雙休日和天氣晴朗的日子,以示吉利。「掃巡」的工具農村用蘆葦、甘蔗尾巴和稻草捆成一大把像掃把,並貼上一小塊紅紙,然後縛在竹竿上,用於打掃清理室內外牆壁、屋樑、樓梁、樓板和天花板上附著的灰塵、蜘蛛網等污物。室內打掃清理垃圾和廢物;鋪地板磚的進行洗擦、廚具、桌椅、眠床等傢具、被鋪、蚊帳全部進行洗滌。通過清洗、打掃把室內全面進行一次衛生大掃除。
有的地區群眾在「掃巡」之後全家人吃一餐「擦粉」(用線面為主料配些佐料煮成的大雜燴),期望來年闔家平安。
「掃巡」意味著把舊一年裡的灰塵穢氣打掃出門,以嶄新的氣象喜迎春節,跨進大吉大利的新一年。這個有益於人身健康,有保持生活環境衛生的風俗習慣,千百年來莆田人民一直保留下來沿襲至今。
歷十二月開始准備辭舊迎新,外出親人,多回家「過年」。十二月十六「做尾牙」,和「頭牙」一樣隆重。舊時,商家老闆結清店員工資,以示雇約終止。二十日以後,各家選個晴日(須雙日)大掃除,清理屋內外衛生,打掃後還要巡視其有無干凈,俗叫「掃巡」。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官三民四」),各家備辦禮品送神朝天,俗叫「送年」(正月初四「迎年」),祭灶公的禮品都是甜的,其中必須有一碟「油煎果 」(俗叫「送年果 」),很甜,並把它往灶公嘴上一抹,意在讓他吃了甜,心甘嘴短,「上天奏事」時會代人家隱惡揚善。這一習俗,新中國成立後漸廢。二十五日,俗叫「二十五日頭」,忌吵架,忌出門,不得討債。樂善好施的人,在涵江城隍廟為窮人施捨錢米,俗叫「放米」。二十八日貼春聯。春聯多由塾師代筆,寫上迎春吉祥句。涵江貼的「白頭春聯」,相傳是清兵入莆時,濫殺百姓,受難家屬貼白聯誌哀 。「過年」時,清政府強迫百姓貼紅聯歌頌「新朝新政」,有人貼紅聯時,讓原來白聯上露出一截,表示反抗。從此,貼「白頭春聯」就形成習俗。「做歲」吃紅團 ,「番薯起」。紅團 以糯米或綠豆或地瓜干為餡,以拌食用紅的米米祭皮包餡,印成模擬的「紅團 」,上面點紅蒸成。

Ⅲ 莆田風俗、名勝古跡、地理文化

莆田,史稱「興化」,位於福建省沿海中部。現轄荔城區、城廂區、涵江區、
秀嶼區和仙游縣。人口
306.97
萬人,陸域面積
4119
平方公里,海域面積
1.1

平方公里,海岸線總長
534.5
公里。由於三面環山,一面臨海的特使地理環境,
許多的風俗習慣都被傳統的莆田人民所延續下來,
形成了莆仙人特有的精神財富
和文化底蘊。在面臨著新式文明的沖擊下,莆田的這些風土人情地域習俗更應該
被廣泛發揚和傳承。
一、掃巡
莆田話把年前大掃除叫「掃巡」。「掃巡」的時間,各地都沒有統一。有的地方從「
尾牙」

Ⅳ 福建莆田有哪些風俗習慣

掃巡辭舊迎春
莆田城鄉人民在每年臘月年關之前,家家戶戶都進行一次「掃巡」(掃塵),以衛生清潔的新面貌迎接新春佳節。這是莆田群眾的一個傳統習俗。

莆田百姓大多數是由中原遷移過來的,歲時習俗有的與中原地區大同小異,有的則是從移居過來後在生產、生活的社會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年終歲暮,百姓辛辛苦苦完成了一年的勞動生產之後,為喜慶一年來的收獲,歡歡喜喜、乾乾凈凈過新年,群眾於農歷12月農閑期間,家家戶戶進行一次衛生大掃除,俗稱「掃巡」(掃塵)。意即掃掉塵垢再巡查一遍。

莆田話把年前大掃除叫「掃巡」。「掃巡」的時間,各地都沒有統一。有的地區群眾從「
尾牙」(農歷12月16日)後開始,一般是在農歷十二月二十六和二十八。也有提前,都選個「雙日」中的大晴天(「雙日」是莆仙群眾的吉利數碼),俗語說:「千補萬補,洗凈見先祖」、「掃巡四面光,洗凈見祖公」。把家裡能搬動的東西,都搬到戶外,先洗刷干凈,再讓太陽曬干。然後室內再用竹竿綁著樹枝(帶葉),作成一把大大的掃把,把每個房間打掃的乾乾凈凈,這就叫「掃巡」。 有的地區不受限制,臘月初直至年關前進行。群眾「掃巡」的日期一般都選擇雙休日和天氣晴朗的日子,以示吉利。「掃巡」的工具農村用蘆葦、甘蔗尾巴和稻草捆成一大把像掃把,並貼上一小塊紅紙,然後縛在竹竿上,用於打掃清理室內外牆壁、屋樑、樓梁、樓板和天花板上附著的灰塵、蜘蛛網等污物。室內打掃清理垃圾和廢物;鋪地板磚的進行洗擦、廚具、桌椅、眠床等傢具、被鋪、蚊帳全部進行洗滌。通過清洗、打掃把室內全面進行一次衛生大掃除。
有的地區群眾在「掃巡」之後全家人吃一餐「擦粉」(用線面為主料配些佐料煮成的大雜燴),期望來年闔家平安。
「掃巡」意味著把舊一年裡的灰塵穢氣打掃出門,以嶄新的氣象喜迎春節,跨進大吉大利的新一年。這個有益於人身健康,有保持生活環境衛生的風俗習慣,千百年來莆田人民一直保留下來沿襲至今。

歷十二月開始准備辭舊迎新,外出親人,多回家「過年」。十二月十六「做尾牙」,和「頭牙」一樣隆重。舊時,商家老闆結清店員工資,以示雇約終止。二十日以後,各家選個晴日(須雙日)大掃除,清理屋內外衛生,打掃後還要巡視其有無干凈,俗叫「掃巡」。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官三民四」),各家備辦禮品送神朝天,俗叫「送年」(正月初四「迎年」),祭灶公的禮品都是甜的,其中必須有一碟「油煎果 」(俗叫「送年果 」),很甜,並把它往灶公嘴上一抹,意在讓他吃了甜,心甘嘴短,「上天奏事」時會代人家隱惡揚善。這一習俗,新中國成立後漸廢。二十五日,俗叫「二十五日頭」,忌吵架,忌出門,不得討債。樂善好施的人,在涵江城隍廟為窮人施捨錢米,俗叫「放米」。二十八日貼春聯。春聯多由塾師代筆,寫上迎春吉祥句。涵江貼的「白頭春聯」,相傳是清兵入莆時,濫殺百姓,受難家屬貼白聯誌哀 。「過年」時,清政府強迫百姓貼紅聯歌頌「新朝新政」,有人貼紅聯時,讓原來白聯上露出一截,表示反抗。從此,貼「白頭春聯」就形成習俗。「做歲」吃紅團 ,「番薯起」。紅團 以糯米或綠豆或地瓜干為餡,以拌食用紅的米米祭皮包餡,印成模擬的「紅團 」,上面點紅蒸成。
十二月最後一天是除夕,俗叫「三十暝」。除夕凌晨一時左右,家家紅燭高燒,香煙裊裊,以豐盛牲禮祭神祀祖,俗叫「辭年」。晚上燈火輝煌,全家男女同桌食酒菜;在外未回家的親人,也留個座位,表示全家團圓,俗叫「圍爐」。盤菜十二碗,全雞、全魚;小菜八碟,精緻可口,有「好食三十暝」的俗諺。小菜中的咸蟲戈,要十個腳的,俗叫「十戈全」,寓十全十美之意。一碟生豆腐,一碟生蟲代,傳說這是古代莆田苗民生食的遺俗。漢人怕孩子在節日說晦氣話,「圍爐」時,先把豆腐或蟲代 往孩子嘴上一抹,俗叫「過竅」。如有失言,也認為「化外人」(苗民)說的,不礙事(此俗早廢)。「圍爐」後,長輩給下輩「壓歲錢」。小孩放鞭炮、玩焰火;大人談談笑笑,通宵不眠,俗叫「守歲」。除夕是窮人還債的最後一天,負債人被債主所迫往往不敢回家過年。城隍廟於「三十暝」演戲,讓負債人去看戲避債,債主不敢在城隍爺面前討債,俗叫「三十暝看爐戲」。新中國成立後,大掃除、貼春聯、祭神祀祖,圍爐家宴之風仍在,避債之俗不見。

其他:

在莆田除了除夕家家團圓過年之外,還會再過一次年,當地人稱之為「做大歲」。莆田的這個特殊的過年風俗是有歷史來源的。莆田市直轄莆田和仙游兩縣,在宋、元、明、清四個朝代,都同屬於興化這一軍、路、府,因此習慣上稱為興化。明代嘉靖四十一年(1562),倭寇侵犯抗倭英雄戚繼光福建,佔領寧德橫嶼、福清牛田和莆田林墩等地,建立據點,四處燒殺掠搶。興化府城在農歷十一月二十九的半夜時分被倭寇攻陷,並被占據長達兩個月之久。興化城內被焚毀殆盡,死亡3萬餘人。當時,莆田男女老少奮起反抗,被倭寇割舌斷脛,或火焚、釘死,慘不忍睹,倭賊滅絕人性的暴行震驚海內外。次年正月廿五日,由於城內死屍腥臭不可居,倭寇只得暫退平海。興化城的陷落驚動朝廷,這是自有倭患以來被攻陷的第一個府城。嘉靖皇帝罷免了福建總兵游震得,從浙東調回戚繼光為福建副總兵官,配合新任福建總兵俞大猷和廣東總兵劉顯會同剿倭。
戚繼光多次來莆田抗倭,拯救百姓於水火。期間的莆田黃石林墩大捷,連克倭營六十多座,殲敵四千多,鏟除倭寇大本營,從此倭患基本平定。興化城得以光復。這時,逃亡山區的老百姓,才紛紛於二月初二返回家裡。大家一方面掩埋親友的屍體,另一方面收拾破碎家園。這時,年節已過,人們只得在二月初二那天互相探望之後,於二月初四重新過年團圓。平倭之後,邑賢林龍江捐田三十畝,在林墩首倡建生祠奉祀戚繼光,1998年,戚繼光紀念館編入《福建年鑒》。光餅的傳說也就是民間對戚繼光的紀念。莆田人民為了紀念那段慘痛的歷史,緬懷抗倭英雄戚繼光的英勇事跡,民間相約以除夕為小年夜,正月初四為"大年夜",亦稱"做大歲",補過一次年。根據史料,當時遭到倭寇侵害的還有江蘇興化,據說當時倭寇接到上頭命令進犯興化,但沒搞清楚是哪個興化,就同時進行侵犯。江蘇興化卻沒有「做大歲」的習俗。所以莆田的「做大歲」這個風俗可以說是全國獨有。

探亡日

新年正月初一吃完飯後親友登門互相拜望,叫做「拜年」,說些吉利話兒,這種習俗和全中國都一樣。但以正月初二為「探亡日」,這一天互不登門,以表示對倭寇侵害中死難親人的哀悼。至今莆田人每年這一天,都不互相串門拜年,或者走親訪友,害怕把霉頭帶給別人。(不過我們年輕人偏偏挑這一天進行聚會之類的活動,就因為街上人少,正合適。)

白額春聯

貼春聯也是中國人特有的春節風俗,它是把各種吉祥的祝福語寫在大紅紙上貼在門的兩邊。紅色在中國是喜慶的顏色,用紅紙來寫春聯是一般中國人約定俗成的習慣,是家家必須要遵守的,否則會有不吉利的嫌疑。但在莆田正因為有這段倭寇侵害的歷史的緣故,莆田境內卻流行著貼白額春聯的風俗。

在莆田除了除夕家家團圓過年之外,還會再過一次年,當地人稱之為「做大歲」。莆田的這個特殊的過年風俗是有歷史來源的。莆田市直轄莆田和仙游兩縣,在宋、元、明、清四個朝代,都同屬於興化這一軍、路、府,因此習慣上稱為興化。明代嘉靖四十一年(1562),倭寇侵犯抗倭英雄戚繼光福建,佔領寧德橫嶼、福清牛田和莆田林墩等地,建立據點,四處燒殺掠搶。興化府城在農歷十一月二十九的半夜時分被倭寇攻陷,並被占據長達兩個月之久。興化城內被焚毀殆盡,死亡3萬餘人。當時,莆田男女老少奮起反抗,被倭寇割舌斷脛,或火焚、釘死,慘不忍睹,倭賊滅絕人性的暴行震驚海內外。次年正月廿五日,由於城內死屍腥臭不可居,倭寇只得暫退平海。興化城的陷落驚動朝廷,這是自有倭患以來被攻陷的第一個府城。嘉靖皇帝罷免了福建總兵游震得,從浙東調回戚繼光為福建副總兵官,配合新任福建總兵俞大猷和廣東總兵劉顯會同剿倭。
戚繼光多次來莆田抗倭,拯救百姓於水火。期間的莆田黃石林墩大捷,連克倭營六十多座,殲敵四千多,鏟除倭寇大本營,從此倭患基本平定。興化城得以光復。這時,逃亡山區的老百姓,才紛紛於二月初二返回家裡。大家一方面掩埋親友的屍體,另一方面收拾破碎家園。這時,年節已過,人們只得在二月初二那天互相探望之後,於二月初四重新過年團圓。平倭之後,邑賢林龍江捐田三十畝,在林墩首倡建生祠奉祀戚繼光,1998年,戚繼光紀念館編入《福建年鑒》。光餅的傳說也就是民間對戚繼光的紀念。莆田人民為了紀念那段慘痛的歷史,緬懷抗倭英雄戚繼光的英勇事跡,民間相約以除夕為小年夜,正月初四為"大年夜",亦稱"做大歲",補過一次年。根據史料,當時遭到倭寇侵害的還有江蘇興化,據說當時倭寇接到上頭命令進犯興化,但沒搞清楚是哪個興化,就同時進行侵犯。江蘇興化卻沒有「做大歲」的習俗。所以莆田的「做大歲」這個風俗可以說是全國獨有。

探亡日

新年正月初一吃完飯後親友登門互相拜望,叫做「拜年」,說些吉利話兒,這種習俗和全中國都一樣。但以正月初二為「探亡日」,這一天互不登門,以表示對倭寇侵害中死難親人的哀悼。至今莆田人每年這一天,都不互相串門拜年,或者走親訪友,害怕把霉頭帶給別人。(不過我們年輕人偏偏挑這一天進行聚會之類的活動,就因為街上人少,正合適。)

白額春聯

貼春聯也是中國人特有的春節風俗,它是把各種吉祥的祝福語寫在大紅紙上貼在門的兩邊。紅色在中國是喜慶的顏色,用紅紙來寫春聯是一般中國人約定俗成的習慣,是家家必須要遵守的,否則會有不吉利的嫌疑。但在莆田正因為有這段倭寇侵害的歷史的緣故,莆田境內卻流行著貼白額春聯的風俗。原先,莆田正月初二「探亡日」每家都貼上白聯,但在初四「做大歲」,又要按慣例貼上大紅春聯,在哀思親人與吉慶佳節的矛盾中,人們選擇了一個折中的辦法,那就是在剛貼過的白聯上面,覆蓋大紅的春聯,將白聯露出一截(約10厘米),用來表示心有餘哀。從此以後,莆田地區在春節時,便流行貼白額春聯的風俗。

除夕夜不關燈

這個習慣和一個民間傳說有關。當地有一個老婦人,平時行善積德,為人真誠,深得大家的贊揚。就在倭寇大肆屠殺的那天晚上,老婦人一家還在睡夢里。這時候,老婦人在夢里夢見菩薩要她起來點燈。信佛的老婦人夢醒之後,就按照菩薩的指點點了燈。直到天亮才知道倭寇屠殺了村裡的每一戶人家,屠殺完之後用點燈來做記號,表示屠殺過該戶人家。老婦人一家就這樣逃避了這場災難。此後,除夕夜吃完飯,無論什麼時候就寢,燈總是要一直開到天亮,以用來表示開燈可以避免災禍,保一家平安。

禁忌

正月初一,新年伊始,凡事以納吉迎祥為准則,禁忌很多:農歷新年正月初一早,每家吃的幾乎也是同樣的飯菜,都是撈線面澆雞湯或鴨湯,而且吃的第一口必須是線面,據說這樣就不會淋到新年裡的第一場雨;忌打罵孩子,忌和別人吵架,忌說不吉利的話,不得討錢逼債;忌用掃帚掃地,意味新年迎祥納福,惟恐一掃而空; 忌穿舊衣裳,要穿新衣,曰「去舊迎新」;忌赤足,行走時足被刺傷即為不吉;還有一些禁忌如初二不能挑水,初三才能放鞭炮開井。

Ⅳ 莆田的民風民俗

莆田人的春節,熱鬧、喜氣、古樸,既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又有古老的風俗習慣。元宵節聲勢浩大、通宵達旦地巡遊,游燈、車鼓、十音八樂;古老的跳棕橋儀式,小夥子們赤腳抬著棕轎,圍著火堆穿梭跳舞,還要從火堆上踩過去;以及沿襲至今的正月初四「做大歲」、貼「白額春聯」等傳統習俗。在莆田過春節,不僅可以領略到新奇和喜慶,更能感受到歷史悠久的莆仙文化。「大年三十過一個年,正月初四再過一個年,莆田這種五天內過兩個大年的習俗在福建省獨一無二。」除了年三十晚上和正月初一之外,莆田初四這天也要過大年,這一天的「年」在莆田稱為「做大歲」,其熱鬧程度和規模與年三十的「做歲」一樣。在初四這一天,堅守傳統的莆田人都要吃長壽面和「紅團」,在初五早上這一天,莆田的各家各戶也會像大年初一一樣開始燃放鞭炮,沉浸在過節的氣氛之中。 莆田境內也流行著貼白額春聯的風俗。原先,莆田正月初二探亡日每家都貼上白聯,但在初四「做大歲」,又要按慣例貼上大紅春聯,在哀思親人與吉慶佳節的矛盾中,人們選擇了一個折衷的辦法,就是在剛貼過的白聯上面,覆蓋大紅的春聯,將白聯露出一截,以示心有餘哀。從此以後,莆田地區在春節時,便流行貼上白額春聯的風俗。春節民俗當中蘊含著莆田人獨特的情感記憶。 紅團上桌蟹蝦圍爐
在莆田過年,圍爐是最有年味的。莆仙民間,尤其是在農村,各家各戶在年三十以前都要准備好油炸豆腐、油炸地瓜、薄糕、紅柑,殺雞鴨、殺豬羊,還有必不可少的「紅團」。「紅團」用糯米粉做原料,裡麵包著綠豆或者熟糯米,味道甜而不膩。對於莆田人來說,「紅團」意味深長,紅色是喜慶的色彩,圓圓的形狀寓意著家庭團圓,另外「紅團」的甜也象徵著新的一年生活甜甜蜜蜜的。
除夕晚上,家家戶戶開始辭年了,鄉村中響起爆竹聲,孩子們在歡呼聲中辭舊迎新。緊接著,除夕夜圍爐開始,莆仙各家各戶的廳堂燈火通明,全家男女老少同桌同飲,大家歡聚一堂,同享天倫之樂。在莆仙的一些鄉村中,比較講究古例的,要把木炭燒紅放在烘爐里,放在餐桌下面,表示全家親熱團圓、興旺發達。
莆仙民間圍爐時,餐桌上的菜,大多都有吉利的寓意,鯽魚(俗名鯽母,諧音積寶)、蟹(要十腳全的,寓十全十美之意)、蝦(莆田方言諧音讀「he」,寓指一家和和氣氣,和氣生財)、甜丸子(寓指日子過得甜甜美美的),這四道菜是常見菜,只要經濟允許,一般莆田人家裡圍爐時都見得到。在莆田農村和一些城郊結合部的莆田人,春節時還要在廚房裡的水缸內養幾條活鯽魚,表示年年有餘。莆仙人很是看重親情的,平日大家在外奔忙,但到過年時,一定要千方百計地趕回家團聚。除夕夜圍爐正是親人歡聚一堂的時候。因此,為表示對親人的思念,在圍爐時,如果有人確實無法趕回家,那也要在餐桌上給他放上一副碗筷。
元宵游燈點「燭山」
莆仙元宵節有著濃厚的地域特色。每年正月十五晚上,莆仙地區從城區街巷到農家小院,家家戶戶張燈結綵。人們燃放爆竹焰火,敲鑼打鼓,表演歌舞、踩高蹺、游龍燈,各社、壇、宮、廟都舉行迎神賽會活動,出遊隊伍成千上萬人,浩浩盪盪,人們舉五色旗、裝童子、跑十警、扮故事、打亻車鼓、奏十音八樂,鳴炮放銃,熱鬧非凡。各鄉鎮村落都有露天的莆仙戲,還有游燈、舞龍、戲獅等,幾乎通宵達旦。
大游燈。每逢正月十五晚,莆仙地區家家戶戶都張燈結綵。許多村鎮還舉行彩燈遊行,俗稱「大游燈」。游燈中各類彩燈爭奇斗艷,有龍燈、鳳燈,有荷花燈、麒麟燈、月兔燈、鰲魚燈,還有玉珠燈、琉璃燈等,燈上繪有人物、故事、花草蟲魚、飛禽走獸、山水樓閣等圖案。仙游楓亭鎮大游燈最為壯觀。游燈中,有走馬燈、猜謎燈、塔燈、六角燈、蜈蚣燈、彩藍燈、菜頭燈等。莆田華亭霞皋村的每年元宵晚上,各家各戶都要把燈籠安裝在長約3厘米、寬6厘米左右的條木板上,組織一次有三四千人參加的大游燈。從霞皋村游到城裡廣化寺前。
媽祖元宵。在莆仙沿海島嶼上,特別是湄洲島上,有舉行媽祖元宵的風俗。媽祖元宵節的正日是正月初十,島內外除祖廟外,其他數十個媽祖宮,從正月初八起至十八,都先後舉行分元宵節,即將各宮的媽祖移駕到廟內,廟里奏十音八樂,並邀請道士做醮。而後再按各宮活動范圍,把媽祖再移駕回宮。在媽祖廟(宮)內元宵晚還有點「燭山」的俗例。燭山是在木架上裝有數以千計的燭釘,由善男善女從家中帶來一對對的花燭燃在木架上,遠遠看去好似一座座燭山,百姓要待花燭燒到只剩五六厘米時,才將其熄滅,把燭蒂帶回家繼續點上,表示祥瑞平安。市區內文峰宮(媽祖宮)里,元宵節宮內也點燭山。每年元宵晚上,許多市民爭看文峰宮點燭山,人山人海,場面相當壯觀。

Ⅵ 說一說,你所在地區有哪些風土人情舉例說明它們與當地地理環境的關系。

眾所周知,喝涼茶,可以說是整個廣東省的特有的風土人情。

這與當地的地理環境分不開,嶺南地區地處亞熱帶,氣候偏濕偏熱,濕熱的條件下,身體的"火氣"難以排出,致使人們容易出現"春困,夏乏、秋燥"等症狀。

同時,在水土方面,受氣候影響,廣東的水是濕熱型的,甚至可能有點燥。當北方人生病,需要"多喝熱水"時,廣州人則完全不受用。倒不如煮涼茶,去熱下火來滋補身體的好。

苦的涼茶,就是以辛、苦、寒、涼的中葯為主,如癍痧、廿四味等;甜的涼茶,就是以清潤甘甜葯材為主,如菊花雪梨水、竹蔗茅根水、羅漢果五花茶等。

(6)莆田有哪些風土人情舉例說明它們與當地地理環境的關系擴展閱讀:

廣東涼茶注意事項

1、吃易於消化的食物。

2、孕婦慎用。

3、寒不適用寒,其表現為厭惡寒、發熱輕、無汗、鼻塞清鼻、口乾渴、吐痰細咳白。

4、同時服用補益中成葯是不可取的。

5、高血壓、心臟病、肝病、糖尿病、腎病等嚴重慢性疾病患者、孕婦或正在接受其他治療的患者應在醫生指導下服用。

6、如果服用三天後症狀仍未好轉,或有明顯腹瀉等嚴重症狀,應立即就醫。

7、按用法用量服用。身體有缺陷的兒童和老人應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

8、過敏者禁用本品,過敏體質者慎用。

9、產品性質發生變化時,禁止使用。

10、兒童必須在成人監督下使用。

參考資料:網路-廣東涼茶

Ⅶ 莆田有哪些風俗,用簡單語句寫下來

掃巡辭舊迎春
莆田城鄉人民在每年臘月年關之前,家家戶戶都進行一次「掃巡」(掃塵),以衛生清潔的新面貌迎接新春佳節。這是莆田群眾的一個傳統習俗。

莆田百姓大多數是由中原遷移過來的,歲時習俗有的與中原地區大同小異,有的則是從移居過來後在生產、生活的社會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年終歲暮,百姓辛辛苦苦完成了一年的勞動生產之後,為喜慶一年來的收獲,歡歡喜喜、乾乾凈凈過新年,群眾於農歷12月農閑期間,家家戶戶進行一次衛生大掃除,俗稱「掃巡」(掃塵)。意即掃掉塵垢再巡查一遍。

莆田話把年前大掃除叫「掃巡」。「掃巡」的時間,各地都沒有統一。有的地區群眾從「
尾牙」(農歷12月16日)後開始,一般是在農歷十二月二十六和二十八。也有提前,都選個「雙日」中的大晴天(「雙日」是莆仙群眾的吉利數碼),俗語說:「千補萬補,洗凈見先祖」、「掃巡四面光,洗凈見祖公」。把家裡能搬動的東西,都搬到戶外,先洗刷干凈,再讓太陽曬干。然後室內再用竹竿綁著樹枝(帶葉),作成一把大大的掃把,把每個房間打掃的乾乾凈凈,這就叫「掃巡」。 有的地區不受限制,臘月初直至年關前進行。群眾「掃巡」的日期一般都選擇雙休日和天氣晴朗的日子,以示吉利。「掃巡」的工具農村用蘆葦、甘蔗尾巴和稻草捆成一大把像掃把,並貼上一小塊紅紙,然後縛在竹竿上,用於打掃清理室內外牆壁、屋樑、樓梁、樓板和天花板上附著的灰塵、蜘蛛網等污物。室內打掃清理垃圾和廢物;鋪地板磚的進行洗擦、廚具、桌椅、眠床等傢具、被鋪、蚊帳全部進行洗滌。通過清洗、打掃把室內全面進行一次衛生大掃除。
有的地區群眾在「掃巡」之後全家人吃一餐「擦粉」(用線面為主料配些佐料煮成的大雜燴),期望來年闔家平安。
「掃巡」意味著把舊一年裡的灰塵穢氣打掃出門,以嶄新的氣象喜迎春節,跨進大吉大利的新一年。這個有益於人身健康,有保持生活環境衛生的風俗習慣,千百年來莆田人民一直保留下來沿襲至今。

歷十二月開始准備辭舊迎新,外出親人,多回家「過年」。十二月十六「做尾牙」,和「頭牙」一樣隆重。舊時,商家老闆結清店員工資,以示雇約終止。二十日以後,各家選個晴日(須雙日)大掃除,清理屋內外衛生,打掃後還要巡視其有無干凈,俗叫「掃巡」。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官三民四」),各家備辦禮品送神朝天,俗叫「送年」(正月初四「迎年」),祭灶公的禮品都是甜的,其中必須有一碟「油煎果 」(俗叫「送年果 」),很甜,並把它往灶公嘴上一抹,意在讓他吃了甜,心甘嘴短,「上天奏事」時會代人家隱惡揚善。這一習俗,新中國成立後漸廢。二十五日,俗叫「二十五日頭」,忌吵架,忌出門,不得討債。樂善好施的人,在涵江城隍廟為窮人施捨錢米,俗叫「放米」。二十八日貼春聯。春聯多由塾師代筆,寫上迎春吉祥句。涵江貼的「白頭春聯」,相傳是清兵入莆時,濫殺百姓,受難家屬貼白聯誌哀 。「過年」時,清政府強迫百姓貼紅聯歌頌「新朝新政」,有人貼紅聯時,讓原來白聯上露出一截,表示反抗。從此,貼「白頭春聯」就形成習俗。「做歲」吃紅團 ,「番薯起」。紅團 以糯米或綠豆或地瓜干為餡,以拌食用紅的米米祭皮包餡,印成模擬的「紅團 」,上面點紅蒸成。
十二月最後一天是除夕,俗叫「三十暝」。除夕凌晨一時左右,家家紅燭高燒,香煙裊裊,以豐盛牲禮祭神祀祖,俗叫「辭年」。晚上燈火輝煌,全家男女同桌食酒菜;在外未回家的親人,也留個座位,表示全家團圓,俗叫「圍爐」。盤菜十二碗,全雞、全魚;小菜八碟,精緻可口,有「好食三十暝」的俗諺。小菜中的咸蟲戈,要十個腳的,俗叫「十戈全」,寓十全十美之意。一碟生豆腐,一碟生蟲代,傳說這是古代莆田苗民生食的遺俗。漢人怕孩子在節日說晦氣話,「圍爐」時,先把豆腐或蟲代 往孩子嘴上一抹,俗叫「過竅」。如有失言,也認為「化外人」(苗民)說的,不礙事(此俗早廢)。「圍爐」後,長輩給下輩「壓歲錢」。小孩放鞭炮、玩焰火;大人談談笑笑,通宵不眠,俗叫「守歲」。除夕是窮人還債的最後一天,負債人被債主所迫往往不敢回家過年。城隍廟於「三十暝」演戲,讓負債人去看戲避債,債主不敢在城隍爺面前討債,俗叫「三十暝看爐戲」。新中國成立後,大掃除、貼春聯、祭神祀祖,圍爐家宴之風仍在,避債之俗不見。

Ⅷ 莆田有哪些風俗習慣

掃巡辭舊迎春

莆田城鄉人民在每年臘月年關之前,家家戶戶都進行一次「掃巡」(掃塵),以衛生清潔的新面貌迎接新春佳節。這是莆田群眾的一個傳統習俗。

莆田百姓大多數是由中原遷移過來的,歲時習俗有的與中原地區大同小異,有的則是從移居過來後在生產、生活的社會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年終歲暮,百姓辛辛苦苦完成了一年的勞動生產之後,為喜慶一年來的收獲,歡歡喜喜、乾乾凈凈過新年,群眾於農歷12月農閑期間,家家戶戶進行一次衛生大掃除,俗稱「掃巡」(掃塵)。意即掃掉塵垢再巡查一遍。

莆田話把年前大掃除叫「掃巡」。「掃巡」的時間,各地都沒有統一。有的地區群眾從「

尾牙」(農歷12月16日)後開始,一般是在農歷十二月二十六和二十八。也有提前,都選個「雙日」中的大晴天(「雙日」是莆仙群眾的吉利數碼),俗語說:「千補萬補,洗凈見先祖」、「掃巡四面光,洗凈見祖公」。把家裡能搬動的東西,都搬到戶外,先洗刷干凈,再讓太陽曬干。然後室內再用竹竿綁著樹枝(帶葉),作成一把大大的掃把,把每個房間打掃的乾乾凈凈,這就叫「掃巡」。 有的地區不受限制,臘月初直至年關前進行。群眾「掃巡」的日期一般都選擇雙休日和天氣晴朗的日子,以示吉利。「掃巡」的工具農村用蘆葦、甘蔗尾巴和稻草捆成一大把像掃把,並貼上一小塊紅紙,然後縛在竹竿上,用於打掃清理室內外牆壁、屋樑、樓梁、樓板和天花板上附著的灰塵、蜘蛛網等污物。室內打掃清理垃圾和廢物;鋪地板磚的進行洗擦、廚具、桌椅、眠床等傢具、被鋪、蚊帳全部進行洗滌。通過清洗、打掃把室內全面進行一次衛生大掃除。

元宵時,早上會有人出來拿旗子或等等樂器出來,抬菩薩繞整個村一圈,晚上到家家戶戶串門。

Ⅸ 福建蒲田是個什麼樣的地方請概括它的地方風土人情和環境、地理狀況。

莆田,史稱「興化」,位於福建省沿海中部。現轄荔城區、城廂區、涵江區、秀嶼區和仙游縣。人口306.97萬人,陸域面積4119平方公里,海域面積1.1萬平方公里,海岸線總長534.5公里。盛產鰻魚、對蝦、梭子蟹、丁昌魚等海產品,龍眼、荔枝、枇杷、文旦柚「四大水果」馳名中外。文化底蘊深厚,古跡眾多,有風景名勝和文物古跡250多處,留存了以媽祖、莆仙戲、南少林、三清殿為代表的文化遺產,是福建省「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有湄洲灣、興化灣、平海灣三大海灣。湄洲灣港是「中國少有,世界不多」的天然深水港灣。烏丘原隸屬莆田縣湄洲鄉管轄。

Ⅹ 莆田有什麼民風民俗

莆田有以下兩種地方習俗:(1)一年過兩次年,原莆田縣是大年初四,仙游縣是大年初五。在中國是很難找到一年過兩次年的習俗。而且大年初二不訪友,為了警示大年間被倭寇入侵的史實,當地百姓規定了大年初二各不拜友,一直沿襲。

(2)莆田元宵節,時間跨度長,從正月初六到正月廿九結束,堪稱全國最長的元宵節。且期間伴隨有大量熱鬧的民俗活動,盛況賽過春節。

(10)莆田有哪些風土人情舉例說明它們與當地地理環境的關系擴展閱讀:

莆仙民俗豐富多彩,同一個習俗在不同的區域里,就有所異樣變化。例如春節元宵節,各地的活動日期不同,其項目內容、規模、形式等都存在差異性。

元宵節期間,平原人舉行游燈、楓亭游燈最為典型。沿海人元宵節,舉行神祇出巡郊遊、擺粽轎、演戲等。莆仙各地宮觀寺廟數不勝數,而各個地方的宮觀所舉行的神祗廟點活動地大大不同。

但其功能或性質是大致相同的,卻有一個共同的願望——怡神祈望:平安吉祥、子孫昌盛、萬事如意。民俗不光在過節上,風行的不成文的生活樣式在生活中還有很多。由於受到地域文化影響與制約,民間方言或普通行為習慣,亦產生出許多頗具特色的地方習俗。

閱讀全文

與莆田有哪些風土人情舉例說明它們與當地地理環境的關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2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