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四五自愁是什麼意思
四愁詩 」的省稱。 唐 吳兢 《樂府古題要解·四愁七哀》:「《四愁》, 漢 張衡 所作,傷時之文也。
⑵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是什麼意思
出自唐代孟浩然的《清明即事》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車聲上路合,柳色東城翠。
花落草齊生,鶯飛蝶雙戲。空堂坐相憶,酌茗聊代醉。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翻譯:京城一年一度又是清明,人們的心裡自然就起了憂愁思念。
一個"重"字,一個"愁"字,開篇明義。
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是什麼意思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譯文:
京都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又到了,人們的心裡自然就起了憂愁思念。
清明即事
[ 唐·孟浩然 ]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車聲上路合,柳色東城翠。
花落草齊生,鶯飛蝶雙戲。
空堂坐相憶,酌茗聊代醉。
⑷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蘊涵了哪些地理知識
詩的首句「清明時節雨紛紛
」,點明詩人所置身的時間、氣象等自然條件。清明節為唐代的大節日之一
,這一天
,或合家團聚,或上墳掃墓,或郊遊踏青,活動多樣。但是杜牧在池州所過的清明節卻不見陽光,只是「天街小雨潤如酥」,細雨紛紛。
第二句「路上行人慾斷魂
」,由寫客觀轉入狀摹主觀,著重寫詩人的感情世界。他看見路上行人吊念逝去親人,傷心欲絕,悲思愁緒
至少2年
⑸ 孟浩然清明即事的意思
開元十六年(728)早春,孟浩然西遊至長安,應考進士。適逢清明,詩人即事抒懷,寫下了這首五言詩,藝術地反映了作者的感慨和深深的愁緒。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一個「重」字,一個「愁」字,開篇明義。京城一年一度又是清明,也許清明是一個普通的日子,然而漂泊在外的遊子此刻的心中卻貯著一片愁楚。一開篇,全詩就置入了青灰的愁緒中,奠定了抒情狀物的基調。清明節,唐人有游春訪勝、踏青戴柳、祭祀祖先的風俗,往往傾城而出。「車聲上路合,柳色東城翠」,就惟妙惟肖地點染出了這種境界。說點染,是因為是作者並未進行全景式的描述,而是採用動靜結合,聲色倶出的特寫手法,猶如一個配著聲音的特寫鏡頭,生動自然。遠處,甬路上傳來了一陣吱吱嘎嘎的行車聲,這聲音有些駁雜,,看來不是一輛車,它們到哪裡去呢?「柳色東城翠」,哦,原來是到東城去折柳踏青。一個「翠」字不禁使人想到了依依柳煙,濛濛新綠的初春圖景。接著,「花落草齊生,鶯飛蝶雙喜」,詩人又把想像的目光轉向了綠草青青的郊外。坐在車上,順著青色的甬路來到綠意萌生的柳林,來到萬勿復甦的郊外。白的杏花、粉的桃花輕盈地飄落,而毛絨絨、綠酥穌的小草卻齊刷刷地探出了頭,給這世界點綴一片新綠。群鶯自由自在地翱翔,美麗的蝴蝶成雙成對地嬉戲,一切生命都在盡享大自然的溫柔和麗,這該是何等暢快、舒心。 然而詩人並未「漸入佳境」,筆鋒一轉,把目光收回身旁。「堂堂坐相憶,酌茗代醉」,一動一靜,兩個鏡頭浦,我們彷彿看到了詩人獨坐曠室,痴痴地追憶什麼,繼而端起茶杯,默默一飲而盡,嘆口氣又獃獃坐出神。這里的孤寂、愁思,這里的凄冷、沉默,同欣欣向榮的大自然、歡愉的郊遊人群形成了一種多麼鮮明的對比。詩人追憶什麼,是童年無拘無束的天真自由,少年隱居的苦讀生活,還是欲登仕途的漂泊歲月?詩人在愁什麼,愁仕途的艱辛難挨,還是愁人世的滄桑易變?……融融春光下詩人抒寫了無盡的感慨,個中滋味令人咀嚼不盡。 詩人想入仕途卻又忐忑不安;欲走進無拘無束的大自然,卻又於心不甘。種種矛盾的情緒扭結在一起,寓情於景,寓情於境,自然而傳神地表達出詩人微妙、復雜的內心世界。
⑹ 清明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壠自生愁。黃庭堅意思
全詩的意思是說,清明時節,春雷萬鈞,驚醒萬物,宇宙給大地帶來了勃勃生機。春雨綿綿,使大地上一片芳草萋萋,桃李盛開。野田荒蕪之處,是埋葬著死者的墓地,死去的人們長眠地下,使活著的人心裡感到難過。詩人由清明的美景想到死者,從死想到了生,想到人生的意義。詩人指出,人生各不相同。古代的某個齊人天天到墓地偷吃別人祭奠親人的飯菜,吃得油嘴膩臉。回到家裡,還要對妻子和小妾撒謊吹噓,他是在某個當大官的朋友家裡吃喝,主人如何盛情招待他。這種人的人生萎瑣卑下,毫無人格尊嚴。而另有一些高士,如春秋戰國時代的介子推,他幫助晉文公建國以後,不要高官厚碌,寧可隱居山中。晉文公想讓他出來做官,下令放火燒山。但是,介子推其志不可動搖,意抱樹焚死在綿山中。黃庭堅由清明的百花盛開想到荒原的逝者,想到人生的價值。他感嘆地說,雖然無論智愚高低,最後都是篷蒿一丘,但是人生的意義卻大不相同。
這是詩人觸景生情之作,通篇運用對比手法,抒發了人生無常的慨嘆。首聯以清明節時桃李歡笑與荒冢生愁構成對比,流露出對世事無情的嘆息。二聯筆鋒一轉,展現了自然界萬物復甦的景象,正與後面兩聯的滿眼蓬蒿荒丘,構成了強烈的對比。由清明掃墓想到齊人乞食,由寒食禁煙想到介子推焚死,不論賢愚,到頭來都是一杯黃土。詩人看到大自然的一片生機,想到的卻是人世間不可逃脫的死亡的命運,表達了一種消極虛無的思想,悲涼的情緒纏繞於詩行間。這與詩人一生政治上的坎坷以及他所受的禪宗思想的濃厚影響是分不開的。但作品體現了作者的人生價值取向,鞭撻了人生丑惡,看似消極,實則憤激。
⑺ 地理學課與清明節的聯系
一、活動主題的提出:
「清明」首先是一個地理名詞,從地理學上來說,它屬於二十四節氣之第五節氣,在4月4日或5日,表示天氣晴朗溫暖,草木返青。它也是一個文化名詞,因為負載著祭祖、掃墓、踏青的習俗,它被古往今來的文人墨客賦予了厚重的文化內涵。對於個體的人來說,它更是一個節日,因為在這一天,可以肆無忌憚的思念故去的親人。
清明節這一教學資源,可以讓學生在緬懷中體驗生命的美好,在思念中學會珍惜身邊的親人,在追念先烈中感受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從而凈化學生心靈,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感,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素養。同時,清明作為中華民族習俗的一部分,引導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挖掘中國的傳統習俗,不僅可以拓寬語文教學的知識領域,同時還能實現大語文的教學觀。
不過正值清明之時,我通過對五年級學生的了解,這具有2500多年歷史的傳統文化習俗演變到今日在他們心目中已漸漸開始模糊。為了使同學們更加了解祖國的傳統文化,不使這一富有傳奇色彩的文化付之東流,我特地擬定了「清明節話清明」這一綜合實踐活動主題,帶領同學們好好了解並親自體驗傳統節日文化的魅力。
二、活動目標:
1.通過查閱資料和調查訪問的形式了解清明節的來歷,並搜集相關的詩文對聯。增強對清明節文化的了解。
2.通過走訪調查了解清明節有哪些風俗習慣,至今還有哪些是比較盛行的,哪些漸漸已被人遺忘,更深一步了解傳統文化習俗。
3.通過外出踏青,掃墓等活動,讓學生親自經歷,體驗,感受春光的明媚,同時也緬懷洋田村姜葉良英雄烈士,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4.以和家人一同祭祀的活動形式,通過觀察了解解決自己心中對祭祀文化的疑惑,更加進一步培養學生對傳統節日文化的興趣及文明掃墓宣傳。
5.通過整個活動中交流、討論、實踐等方式培養學生學會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激勵他們通過不同途徑解決問題的好習慣。
三、活動准備:
1.確定活動的板塊
關於清明節有很多方面的內容。首先讓學生確定好自己要了解的內容以及訪問對象,以及這樣確定的原因,還有研究解決的方法。
2.制訂方案
確定采訪研究的對象以後,大家都很熱烈的相互討論,制訂切實可行的行動方案。包括我們要做的事情、做事情的方法、希望得到的結果等等內容。
四、活動過程:
第一階段小組成員商討活動步驟,確定活動分工,確定小組長。
這一階段主要是讓孩子通過研究商討,確定出本次活動的主要活動開展步驟,以便在後面活動進行中能做到有序,不混亂。通過小組分工,小組長的確定等活動,讓孩子有組織,有目的地更好的參與到活動中來,讓每個人有事做,知道該做什麼。
⑻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為全詩定下了一種什麼樣感情基調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一個「重」字,一個「愁」字,開篇明義。
京城一年一度又是清明,也許清明是一個普通的日子,然而漂泊在外的遊子此刻的心中卻貯著一片愁楚。一開篇,全詩就置入了青灰的愁緒中,奠定了抒情狀物的基調。清明節,唐人有游春訪勝、踏青戴柳、祭祀祖先的風俗,往往傾城而出。
⑼ 帝裏重清明,人心自愁思。是什麼生肖
帝裏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是什麼生肖 :
(思) 諧音為 巳。
生肖 :(巳)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