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高中地理問題
自然日界線:即地方時為0時或24時的那條經線,又稱為子夜線,它是前一天的結束和新的一天開始的經線。
人為日界線:又被稱為「國際日期變更線」,即國際上規定,原則上把東西十二區的中央經線180°經線作為國際日期變更線。這條線是地球上新一天的開始和前一天的結束,地球上日期的更替,都是從這條線開始。
共同點 不同點
人為日界線 1、都為半圓,且以赤道為中點,止於兩極; 1、固定在180°經線上;
2、任何時候都與經線重合; 2、全球性的日界線;
3、東西兩側日期不同 3、東側晚一天,西側早一天。
自然日界線 1、隨地球自轉而自東向西移動;
2、各個地方的日期界線;
3、東側早一天,西側晚一天。
所以,自然日界線與時區有關,人為日界線則無關。
B. 子夜是一天當中什麼時候
我國古代計時,一天分為12個時辰,用天乾地支中的地支來表示。
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一天當中,子時開始至亥時結束。每兩個小時為一個時辰。子時從小時制的晚上11點至凌晨1點,以此類推,晚上9點至晚上11點為當天的亥時,該天結束。
所以,子夜就是子時,指的是晚上11點至凌晨1點的時間段。
C. 子夜是什麼意思
子夜的意思是半夜;午夜。
子夜是23:00到1:00之間,可以是凌晨也可以是夜晚。古人把一天劃為十二個時辰,子夜就是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古時也有午夜、子夜、夜半、夜分、宵分、未旦、未央等別稱。
十二生肖在古代作為記年之用途,而用干支來計時,也是漢朝以後才有的。古人根據太陽升起的時間, 將一晝夜區分為十二個時辰,用十二地支為代號,方便熟記。中國用地支計時法,叫做十二時辰,也就是我們現在所稱的二十四小時。
(3)地理中的子夜是什麼擴展閱讀
十二生肖與十二時辰:
子(鼠)(午夜23時至1時):
在一日中,子時一天的最後時刻,也是新一天的開始。在十二生肖中屬於鼠。
丑(牛)(凌晨1時至3時):
丑時指的是黎明前的黑暗階段。據說是牛開始日出耕田的時刻。在十二生肖中屬於牛。
寅(虎)(凌晨3時至5時):
在一日中, 天方大白之時,正是老虎開始活動的時刻,因此在十二生肖中屬於老虎。
卯(兔)(清晨5時至7時):
卯時是太陽已東升,開始放萬丈光芒的時候。在十二生肖中屬於兔。
辰(龍)(清晨7時至9時):
辰時太陽光熱增強時刻,據說是群龍行西的時刻,因此在十二生肖中屬於龍。
巳(蛇)(上午9時至11時):
巳時太陽光熱更強了,在十二生肖中屬於蛇。
午(馬)(上午11時至下午13時):
在一日中,陽光最為猛烈。在十二生肖中屬於馬。
未(羊)(下午13時至15時):
在一日中,未時是暑氣將消之時。在十二生肖中屬於羊。
申(猴)(下午15時至17時):
在一日中,申時的暑氣已快過去了。在十二生肖中屬於猴。
酉(雞)(下午17時至晚上19時):
在一日中,酉時是夜晚將來臨所的時刻。在十二生肖中屬於雞。
戌(狗)(晚上19時至21時):
在一日中,戌時正是黑夜擴散,華燈初上時分。在十二生肖中屬於狗。
亥(豬)(晚上21時至午夜23時):
在一日中,亥時是一日將盡,要邁向明日之前時分。在十二生肖中屬於豬。
D. 地理上不是有個東早西晚嗎這樣會造成12點比6點早!如何解釋
1、造成東早西晚的線叫做「國際日期變更線」,從東向西越過這條界線時,日期要加一天,從西向東越過這條界線時,日期要減去一天。 但是不會造成12點比6點早。
2、國際標准時間,東邊的時刻鍾點數大,西邊的鍾點數小,造成東早西晚。
【國際日期變更線】:為了避免日期上的混亂,1884年國際經度會議規定了一條國際日期變更線。這條變更線位於太平洋中的180°經線上,作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線 ,因此稱為「國際日期變更線」(International date line ),又叫「人為日界線」。為避免在一個國家中同時存在著兩種日期,實際日界線並不是一條直線,而是折線。它北起北極,通過白令海峽、太平洋,直到南極。這樣,日界線就不再穿過任何國家。這條線上的子夜,即地方時間零點,為日期的分界時間。
【國際標准時間】:世界時UT即格林尼治時間,格林尼治所在地的標准時間。以地球自轉為基礎的時間計量系統。地球自轉的角度可用地方子午線相對於地球上的基本參考點的運動來度量。
E. 子夜和午夜分別是什麼時候
子夜:北京時間23時至01時,午時:北京時間11時至13時。
【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北京時間23時至01時)。
【丑時】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北京時間01時至03時)。
【寅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北京時間03時至05時)。
【卯時】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北京時間05時至07時)。
【辰時】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北京時間07時至09時)。
【巳時】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北京時間09 時至11時)。
【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時間11時至13時)。
【未時】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北京時間13時至15時)。
【申時】哺時,又名日鋪、夕食等:(北京時間15時至17時)。
【酉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北京時間17時至19時)。
【戌時】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北京時間19時至21時)。
【亥時】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北京時間21時至23時)。
(5)地理中的子夜是什麼擴展閱讀:
在中國古代,人們用「銅壺滴漏」的方法計時,把一晝夜分為十二時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對應於今天的二十四小時。
半夜十一點到一點的時間為子時,一點到三點為丑時,三點到五點為寅時,其餘的以此類推。古代的一個時辰相當於今天的兩個小時,所以,當鍾表剛剛傳入中國時,就有人把一個時辰叫做「大時」,新時間的一個鍾點叫做「小時」。以後,隨著鍾表的普及,「大時」一詞也就消失了,而「小時」卻沿用至今。
刻也就是古代用漏壺計時。漏壺分播水壺和受水壺兩部。播水壺分二至四層,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後流入受水壺,受水壺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隨蓄水逐漸上升,露出刻數,以顯示時間。而一晝夜24小時為100刻,即相當於現在的1440分鍾。可見每刻相當於現在的14.4分鍾。所以「午時三刻」相當於現在的中午11時 43.2分
F. 時間中的「子夜」是指什麼時候
時間中的「子夜」是指北京時間晚上11點到凌晨1點。按古代的更算為三更天。
在中國古代,人們用「銅壺滴漏」的方法計時,把一晝夜分為十二時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對應於今天的二十四小時。半夜十一點到一點的時間為子時,一點到三點為丑時,三點到五點為寅時,其餘的以此類推。
古代的一個時辰相當於今天的兩個小時,所以,當鍾表剛剛傳入中國時,就有人把一個時辰叫做「大時」,新時間的一個鍾點叫做「小時」。以後,隨著鍾表的普及,「大時」一詞也就消失了,而「小時」卻沿用至今。
(6)地理中的子夜是什麼擴展閱讀
時辰養生歌訣
寅時天亮便起身,喝杯開水樓下行;
定時如廁輕如許,卯時晨練最宜人;
辰時看書戲幼孫,巳時入廚當灶君;
午時進餐酒少飲,未時午休要抓緊;
申時讀報寫詩文,酉時戶外看流雲;
戌時央視新聞到,閉目聆聽好養神;
亥時過半快洗漱,子時夢中入畫屏;
丑時小解一時醒,輕摩「三丹」氣血盈;
脈絡通暢心如水,一覺睡到金雞鳴。
G. 午夜和子夜具體指的是什麼時候
午夜,是指夜裡十二點鍾前後;半夜。拼音為wǔ yè,詞性是名詞,近義詞子夜。
子夜,意思是半夜、午夜。子夜是23:00到1:00之間。可以是凌晨也可以是夜晚。子時指23時至1時,古時尚有午夜、子夜、夜半、夜分、宵分、未旦、未央等別稱。
即23時至1時,十二時辰是古人根據一日間太陽出沒的自然規律、天色的變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產活動、生活習慣而歸納總結、獨創於世的。十二時表時獨特、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對人類天文歷法的一大傑出貢獻,也是燦爛的文化瑰寶之一。
子時是指內丹術大小周天功法中,可以開始起火的時機,又稱冬至。所以用十二地支中的子時,因為子時是六陽時(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開始。
(7)地理中的子夜是什麼擴展閱讀:
晚上是指日落後至明天日出前的時刻,在這時份太陽位於地平線下。此段時間內人的肉眼無法觀測到太陽,由於處於陽光直射面的後半部分,所以光線較暗,陽光無法照射到。
地球的自轉和太陽直射形成了地球上的晝夜交替,而地球的公轉形成了地球上的晝夜時長不是在固定的時間段。
因為形成了:赤道上的晝夜時長固定在12小時。隨著南北緯延伸到南北兩極,形成了晝夜時長的偏差。南北兩極會出現極晝也極夜現象。從而,在地球的除了赤道以外的地方,夜晚的時長是會變動的。
在中國古代的十二時辰制里,晚上被劃分為五更,一更為戌時(19:00-21:00)、二更為亥時(21:00-23:00)、三更為子時(23:00-01:00)、四更為丑時(01:00-03:00)、五更為寅時(03:00-05:00)。
在古代沒有充足的戶外照明系統的情況下,人們在晚上通常並不外出,而在家裡休息,亦即是中國古語所說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H. 午夜子夜分別指幾點
午夜是指夜裡12:00前後,子夜是23:00到1:00之間,可以是凌晨也可以是夜晚。
(一)詞目:午夜
語出語《玉篇·午部》:「午,交也。」拼音為wǔ yè,詞性是名詞,近義詞子夜。
【注音】ㄨˇ ㄧㄜˋ
語源:《玉篇·午部》:「午,交也。」十二時辰中的午時是上午和下午相交的時段,12點便稱為正午、中午,「中」、「正」的意思即表明此時是一個中點。同樣半夜也是一個中點——上半夜和下半夜的中點,因此半夜也稱午夜。
宋高似孫《緯略·五夜》另持一說:「所謂午夜者,為半夜時如日之午也。」
零點開始之後,稱為午夜。
(二)詞目:子夜
拼音:zǐ yè
詳細解釋
1. 夜半子時,半夜。
出自唐呂溫《奉和張舍人閣中直夜》:「涼生子夜後,月照禁垣深。」 明何景明《待曙樓賦》:「於是子夜既逾,寅曉將發。」 清鈕琇《觚賸·六貞女墓》:「﹝李氏 六女﹞潛以酒相酹,期於子夜潮生盡命。」 瞿秋白《「子夜」和國貨年》:「明明還只是子夜,而居然以為天已經大亮了,甚至於太陽又要落山了。」
(8)地理中的子夜是什麼擴展閱讀∶
古代勞動人民把一晝夜劃分成十二個時段,每一個時段叫一個時辰。十二時辰既可以指一天,也可以指任何一個時辰。
十二時辰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根據一日間太陽出沒的自然規律、天色的變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產活動、生活習慣而歸納總結、獨創於世的。
十二時辰制。西周時就已使用。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夜半二十三點至一點為子時,一至三點為丑時,三至五點為寅時,依次遞推。
十二時的第一個時辰,就叫「夜半」。人們最早把「夜半」作為時間名詞來使用的例子,見於《左傳·哀公十六年》:「醉而送之,夜半而遣之。」
十二時辰相當於24小時,每個時辰等於2小時。
I. 子夜是指
子夜是指23:00到凌晨1:00之間,半夜。即子時,古時尚有午夜、子夜、夜半、夜分、宵分、未旦、未央等別稱,從西周開始就已經使用。
中國的十二時辰以子時為首,以23時起至夜1時為子時,零點以前為前一日,零點以後為次日。同時子時對應的是古代三更天。
這個時候是一天當中太極生命鍾的陰極,按照陰陽消長的規律,這個時候陰氣是最重的,而陰是主睡眠的,所以要遵從這個陰陽的消長規律,在這個時候要處於熟睡的狀態。
(9)地理中的子夜是什麼擴展閱讀
古人根據一日間太陽出沒的自然規律、天色的變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產活動、生活習慣而歸納總結,把一晝夜平分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個時辰,合現在的兩小時。十二個時辰分別以地支為名稱,從半夜起算,半夜十一點到一點是子時,中午十一點到一點是午時。具體劃分如下:
1、【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23時至01時)。
2、【丑時】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01時至03時)。
3、【寅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03時至05時)。
4、【卯時】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05時至07時)。
5、【辰時】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07時至09時)。
6、【巳時】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09 時至11時)。
7、【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11時至13時)。
8、【未時】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昳。(13時至15時)。
9、【申時】晡時,又名日鋪、夕食等:(15時至17時)。
10、【酉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17時至19時)。
11、【戌時】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19時至21時)。
12、【亥時】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21時至23時)。
J. 正午12點,子夜,日出,日落..地理畫在晨昏線的哪
正午12點,子夜, 畫在晨昏線的正中間 太陽直射經線為正午12點,相對的經線為子夜,
日出,日落..在晨昏線上,晨線日出,昏線日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