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麼是生活化地理教學
《地理課程標准》提出「地理課程要提供給學生與其周圍生活相關的地理知識,側重基礎性的知識與技能,增強學生的生存能力」。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學習地理知識,容易又有興趣。下面簡單談談將生活現象、生活元素融入地理教學中的幾種途徑。 一、 用生活經驗,導入新課。 心理學認為:當學習的材料與生活經驗相聯系時,學生的學習興趣高,學習情緒高,思維活躍。新課導入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入手,聯系學生當地實際生活中經常遇到的生活經驗的地理知識,使他們覺得學習地理確實是有用,從而點燃學生的學習慾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講「旅遊地理」時,教師可以先提出問題:今年,你的家人和朋友有沒有出去旅遊的?他們到什麼地方去旅遊?有什麼收獲?你想出外旅遊嗎? ---怎樣才能使旅遊的效果更好呢?然後從生活中的旅遊開始,一步一步討論提高學習效率。講「地震」時,可以以大家比較熟悉的汶川地震、日本地震造成的危害不同導入新課,激發學生探索地震產生的原因、造成的災害、防災減災的措施等問題的興趣,有利於課堂教學的開展。當然生活與地理知識關系很密切,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大多內容都可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進行導入,從而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 運用生活經驗,獲取地理知識。 學生對自然界、社會和他人的感性認識,使學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經驗,藉助已有的生活經驗來學習地理知識,會更容易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例如:在講季風的成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時 ,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和體驗,夏季在水中與陸地的感覺有何不同,學生會得出「水涼陸熱」,即他們的熱容量不同。這樣就很容易突破了風向問題。再例如:講「天氣系統中的天氣描述時,冬季、夏季的區別;晴天、雨天的區別,學生得出夏季天熱,冬季天冷。講「地轉偏向力」時,提問:當把一水池的水放掉時,水流的方向是順時針還是逆時針?講「影響農業區位的因素」時,提問現在我們可以品嘗到很多反季節的和來自域外的蔬菜瓜果等農產品,這得益於農業區位的什麼條件?講「人口遷移」時,結合當地人去東南沿海打工,提問其原因、打工對當地以及打工地帶來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影響?這些問題貼合學生生活,也能激發其學習興趣,知識的獲取就自然而然了。 三、 利用地理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利用地理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是地理教學的重要任務。不但能開拓學生視野,培養學生能力,而且能提高學生對「生活中處處有地理,地理知識就在我們身邊」的理解和感悟。 教學《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時,可設問:為什麼朝霞、晚霞呈桔紅色?(近地面大氣中塵埃多,顆粒較大,散射能力強,波長較長的紅光、橙光難被散射。)交通信號燈規定"紅燈"為停的科學依據是什麼?講「交通」時,讓學生設計:假設從當地去上海世博會,可採用哪些交通工具比較方便?如果坐火車應走哪些鐵路線?沿途經過哪些大城市,還可以參觀哪些著名的旅遊景點?只有知識練到手,就能很好解決生活中的相關問題。 四、利用實踐活動,拓展地理知識。 課外可以留一些實踐活動,以便擴大、加深課堂上學習的地理知識,並使學到的知識得以應用與提高。例如:講方向判別中:利用日出、日落、手錶判別白天方向;利用北斗七星的北極星判別晚上方向;利用苔蘚、樹的年輪判別森林裡的方向。還可以讓學生觀察冬夏的日出、日落的方向、記錄每天的時間變化。講城市功能分區時,讓學生很好了解當地的城市布局,以便課堂較好的利用。 五、 勾勒生活畫面,活化地理課堂。 把豐富的地理知識,用動聽的語言、美麗的圖片編織成一幅幅生動畫面,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體會地理與生活同在的樂趣,感受地理知識的魅力。多媒體教學必不可少,使課堂效果更明顯,課堂更生動。 總之,生活為地理教學提供了知識基礎,地理教學使生活知識更豐富,使人們生活更方便,兩者關系密不可分。只有將生活經驗適時用於地理課堂中,必能達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使地理教學生活化。。。。
B. 讓生活走進地理課堂教學的幾點思考
關於地理教學生活化的幾點思考
地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只有讓生活走進地理教學,讓地理的精彩在走向生活中展現,才能喚起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才能符合「貼近學生的生活,對學生的生活有用,對學生的終生發展有用」的新理念。如何把地理教學生活化,成為當前地理教學改革的重要課題之一。筆者從地理教學生活化的實施策略方面提出幾點看法,與大家共同探討。
一、搜集生活素材,激發學習興趣。
地理教學要回歸生活,注重基礎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生在生活中的各種能力。因此,教師要在對教材解讀的基礎上再進行大膽創新,用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生活素材來使教學內容生活化。多用學生熟悉的地理現象來引導學生,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探究欲,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如:在當今商品房的開發熱潮中,開發商、購房者各要考慮哪些地理要素?通過把生活實例適當的引入教學中,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
二、運用生活經驗,培養合作探究。
新課程要求教師引領學生帶著問題走向生活、關注生活,並基於學生的生活經驗來開展有意義的學習,構建開放式小組合作探究的地理新課堂。學生運用地理原理或地理科學的思維方式來分析、解決生活中的地理問題,成為探究活動的重要環節。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與小組合作相結合的學習方法,同時激發了他們學習地理的積極性,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樹立學生的自信心,形成良好的學習、探究、創新能力。
三、利用現代媒體,使生活地理化。
現在,電視、互聯網等現代媒體,為學生學習地理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很多學生正是通過這些媒體從接觸地理到關注地理,進而熱愛地理。教師可以藉助現代媒體收集社會生活中涉及到的地理知識,然後針對一些熱點問題,從地理的角度提出問題,引發討論,如海嘯、地震等。由於資料新,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和關注,有利於師生情感交流,有利於培養學生關心社會、關心生存環境的責任感,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四、運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學以致用」應該成為學生學習的目的,運用所學地理知識去分析、解決實際問題是地理學科的一大任務。因此,地理教學應讓學生走出課堂,在實踐活動中學以致用,並改變自己、影響他人的行為方式和道德觀念。如在生活中,為避免「白色污染」應自備籃子或布袋購物;生活垃圾應分類進行回收利用;為避免水資源的浪費應採取各種節水措施;使用利於環保的再生紙。在生產活動中,不能以損害環境的方式去謀利,應當採用清潔生產技術等。
總之,以生活的理念進行地理教學,不僅可以優化教學過程,更著眼於學生的發展,給學生以生活的意義,使以實踐能力為核心的素質教育真正落到實處。
C. 什麼叫生活化教學
生活化教學,是指將教學活動置於現實的生活背景之中,從而激發學生作為生活主體參與活動的強烈願望,讓學生們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從而獲得有活力的知識,並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D. 淺談如何利用生活中的地理知識實現生活化的地理教學
在中學地理教學過程中, 應盡量結合客觀存 在於生活之中的生動的、 有趣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 實現課堂的生活 化, 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活躍課堂教學的氣氛, 提高課堂的效益。 關鍵詞: 利用; 生活中的地理; 生活化; 地理教學 著名的演員和節目主持人曹穎在一次電視訪談中說她記憶力非常 好 , 一篇的文章讀一遍就基本能背下來, 地理也經常考 10 0 分。但是, 在 生活中的她卻不能辨別方向, 甚至不知道 中央電視台在天安門的什麼方 向。我想這是傳統教學方式的悲哀
E. "教學生活化,生活化教學" 它們的意思是一樣的么
肯定啊化教利用些通俗易懂(遇)教教化教看種枯燥味單調教賦予版姿彩總體說兩側重點同前者強調者強調態度
F. 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學資源開發
在地理教學中,情境的及時引入會使得學生在極短的時間內順利投入到課堂教學中來,課堂氣氛會因此靈動。教師要對教材中的活動事先認真研究,並做好一定的順序安排,這樣便於創造更好的教學情境。比如,在人口遷移這部分內容中,教材設定了四種人口流動方式,要求找出屬於人口遷移的類型。教學時,教師並沒有立即要求學生說出人口遷移、人口流動的概念及兩者之間的區別與聯系。學生參與了教材設置的活動後,很容易就可以看出人口遷移是屬於人口流動的一種類型,兩者之間的區別主要體現在時間和空間兩個尺度上。學生在分析導致人口發生遷移的因素時,可根據教材中提供的閱讀材料獲知存在排斥力(推力)和吸引力(拉力)兩個角度的因素。教師再給出更多的案例,幫助學生加深理解,最後引導學生進行總結:任何一種因素均有可能是引發人口遷移的決定性因素,經濟因素是導致人口遷移的最主要因素。這種教學方式可以讓學生藉助活動內容的學習自主找到基本概念並和教材中正文內容進行比對,依據教材及導學案的內容找到兩個概念之間的聯系、區別。在對人口遷移的因素總結後,教師還應要求學生結合教材中的閱讀內容繼續思考中國改革開放前後人口遷移的狀況及原因。學生的思維一旦打開後,教師的教學會因此變得更為順暢和高效。
G. 生活化教學這個概念出至哪本書第幾頁
《思想品德課程標准》指出:「人的思想品德是通過對生活的認識和實踐逐步形成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指出:「生活即教育」,「學校即社會」,「在生活里找教育,為生活而教育」,這些理論為我們闡明了生活和教育的關系。教育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生活是教育的最終歸宿。這就給我們的思想品德教學指明了一個方向。本文就思想品德課生活化教學的必要性、實踐操作、實踐反思等方面作粗淺的探討。
一、初中思想品德課生活化教學的必要性
1、青少年健康成長呼喚生活化的教學
杜威在《民主主義與教育》中開篇就明確指出:「教育是生活的需要」 。教育家陶行知也強調 「依據生活而教育」,培養活生生的人。在實驗中,生活德育理論明確指出:學生的品德教育必須融入學生的生活,既沒有純道德的教育,也沒有生活在真空中的學生,生活是德育的土壤。從這個意義上說,課堂也是一種生活,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擁有的生活空間。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對公民的整體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更多的資料則顯示,當代青少年學生中存在著說臟話,考試作弊,抄襲作業、給老師同學起綽號、亂扔垃圾、不尊重父母等不良行為;存在著自私自利、貪圖享受、不思進取、我行我素、不守紀律等不良的道德傾向。這些問題的出現,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不利於青少年的健康成長。為了提高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水平,我們可以利用思想品德課這個平台,教學中圍繞學生生活、社會生活中存在的問題組織教學,做到家庭、社會、學校一體化,讓思想品德課脫離枯燥的道德說教,在具體的生活化的情境中得到感化影響,讓心靈成長與生活同步而行。將思想品德教育融入生活之中,融入學生成長過程的始終,讓學生在具體可感的生活中如春苗小樹般健康成長。
2、「三維」教學目標的落實呼喚生活化教學
思想品德新課程強調課堂教學的三維目標即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知識與能力三者在課堂中要融為一體。從情感與態度目標來看,通過對生活問題的探討對話,逐步形成正確的觀點,體驗美好情感,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從「過程與方法」目標看。新課程強調對學生的過程性教學,這就需要教師結合教材內容和生活實際,創設符合學生實際的問題情景,進行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達到回歸生活的意義。從「知識能力」目標看,就是要求理解和掌握基礎知識,培養學生分析歸納整合能力,搜集加工信息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知識遷移能力及創新實踐能力等,在日常學習中加以培養,並回歸生活。在生活化學習的過程中掌握方法與技能,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培養自己的各方面能力,有效實現了思想品德課三維教學目標的統一。
3、命題導向呼喚生活化的教學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學生永遠是學習的主人,我們應該注重學生的經驗與學習興趣,強調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發現、交流合作的學習方式,改變課程實施過程中過分依賴課本、被動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觀念。」與此相適應,按照新課程改革的要求,考試命題也做著相應的變化。《2007年浙江省初中畢業生學業考試說明》指出:「加強與社會實際和學生實際的聯系,注意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學以致用,考察實踐能力,克服教學中題海戰術、死記硬背,理論脫離實際的教學傾向。」命題體現四性,「人文性就是堅持以人為本。從內容上看,題目應該生活化、個性化」。由此可見,考試命題方式也正在做著相應的改變,近年來的學業考試可以體現這一趨勢。《如浙江省2006年初中畢業生學業考試》的第23題:閱讀紙筆的對話,回答問題。第25題:「走近法庭」等題目無一不是生活化的體現。與以往相比,現在的試題更側重於學生身邊的生活,這些都給嚴重滯後而缺少生命力的傳統教學模式帶來壓力,而生活化教學模式則是引導學生學會收集、積累有用材料,改變學生的學習方法由機械「記憶」轉為靈活的「思考」,拓寬學生的學習途徑,因此改革後的學業考試呼喚教學的生活化,而生活化的教學又促進了評價方式的改變。
二、生活化教學的實踐探索
1、積極創設情境,在情境體驗中回歸生活
《思想品德課程標准》指出:「思想品德的形成與發展,需要學生的獨立思考和生活體驗,社會規范也只有通過學生自身的實踐才能真正內化。」 這就要求我們在思想品德教學中,選取學生關注的話題,圍繞學生在生活實際中存在的問題,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生動具體的生活情景,比如可置身社會生活,從生活中選取某一典型場景作為教學情景,如到十字路口感受交通規則的重要性,到籃球場感受體育比賽中規則的重要性,體會社會生活需要規則。也可圖片展示生活,以圖片展現某種特定生活情景可以讓學生馬上領會其中蘊含的道理。如九年級感受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時,展示改革開放以前發的各類票證、糧票、肉票等來說明。而現在初中學生都是九十年代後出生,對改革開放前後國家的變化缺乏感性的認識,在教學中我們可以選用城市建築的老照片,與目前城市建築照片進行比較。還可以採用媒體營造生活,近來年,現代教學媒體:錄音機、幻燈、報刊雜志等,特別是計算機多媒體在教學中的應用越來越多地受到教師的重視,為進行生活化教學提供了有利條件,一曲《春天的故事》,把我們拉進了改革開放的年代,一曲《走進新時代》,讓我們看到了日新月異的中國社會的發展變化。
2、營造平等和諧課堂氛圍,讓教學素材回歸生活
新課程的教學過程由以前的「灌輸中心的教學」轉變為「對話中心的教學」,新的教學方式是師生心與心交流的過程,這就需要教師轉變角色蹲下身子與學生對話,形成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從而營造溫馨和諧的課堂氛圍。調查顯示學生和家長兩代人評論「未來社會最應該提倡的品行是哪些?」,兩代人在「平等待人」一項的看法上差距最明顯,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學生對平等的渴望。(參見七年級《歷史與社會》)因此教師要給予學生應有的尊重與平等,可以把自己當作他們的師長,當作他們的朋友,學生才能從心理上接受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才能形成一種良好的課堂人際關系,創設出一種和諧、溫馨、平等的課堂氣氛。在這樣的課堂氣氛下,選擇生活中活生生的素材也就顯得非常自然了。
更重要的一點是敢於放下老師的架子,印象很深刻的一次是在學習「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這塊內容時,課本一開頭就例舉了4副不文明行為的漫畫以及在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一些不文明行為,然後提問:你是否遭遇過上述經歷?當時的感受如何?學生發表了一些意見之後,然後我說「大家想不想聽聽老師的經歷」,同學們一下子很好奇,興趣很快被調動起來了。於是我講了一個親身經歷的事情:有關乘車讓座的故事,雖然是老掉了牙的,但是發生在自己身上卻又有點新意。我是這樣描述那天的情景:「我坐在一個位置上,但是離我三四步遠的地方有一個老人家站著,他周圍沒有一個人給他讓座。於是我就在想,我要不要過去給他讓坐呢,他離我那麼遠,別人會不會用異樣的眼光看我呢?當時心情很矛盾,但是一想到平時在課堂上我教大家要提高自身的素質,那現在為什麼不從自身做起呢。於是我勇敢的站起來,走向那位老人,把位置讓給了他,那位老人非常感激的樣子……」話還沒說完,學生都鼓起了掌,他們的掌聲既是鼓勵我當時的行為,也是鼓勵我能把我的心中的那並不光輝的想法講出來,反而更受到了大家的尊重,於是我接著說:「我們的課堂就是大家一起學習一起進步的地方,是你們給了我這樣做的勇氣,要不是你們,也許我還一動不動的坐在那裡,盡管心裡在作著激烈的斗爭。」他們的掌聲更響了。他們沒有譏笑我,反而在反思,要是自己遇到同樣的問題會怎麼做呢?在教學中,我沒有把自己當做一個聖人,我只是把自己當做生活中一個活生生的人,有光輝燦爛的一面,也有猶豫動搖不光彩的一面。其實現在的學生也很開明,他們不像我們小時候那樣把老師給神話了,他們對我的來自生活的故事非常理解,反倒拉近了我們之間的距離,使的課堂成為教得愉快,學得開心的場所。
3、利用多種喜聞樂見的形式,讓教學形式回歸生活
小品表演、辯論賽、知識競賽、搶答等等都是日常生活中喜聞樂見的形式,如何把這些形式引入課堂,走近學生,是我們思想品德課回歸生活化要探討的問題之一。
政治課堂教學中讓學生進行小品表演,實際上就是用小品中角色扮演的方法來注重與學生生活經驗和社會實踐的聯系,進行生活經驗的提升,促進正確思想觀念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角色表演的實質在於參與者和觀察者都要捲入到一個真實的問題情境中,並盡力使這種捲入帶來爭議和理解。比如在「放眼世界,立志成才」這一課中,可以讓學生分組表演自己眼中的人才,以及未來需要什麼樣的人才。通過學生自己在課堂上表演小品,可以提升生活經驗,促進正確思想觀念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因而也達到了本課的德育目的,立志做新世紀需要的人才。可見,把各種喜聞樂見的形式引入課堂,既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可以回歸生活,將課堂中所學的知識來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三、生活化教學的反思
1、教學內容的選擇應該具有真實性、典型性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創設真實情境,把創設真實情境看作是「意義建構」的必要前提,並作為教學設計的最重要內容之一。思想品德課目的要讓學生感悟生活的真理,如果學生認為老師選的教學內容不真實,在生活中是不可能發生的或發生的可能性很少,缺乏一定的典型性,那麼對於這個教學內容中所蘊含的觀點學生就不會接受,達不到思想品德課的教學目的。最好的教學內容選擇發生在學生身邊的人與事,問題來源於學生的生活,解決學生成長中問題,並且帶有典型性的。只有這樣,學生的體驗才會深刻,觀點才能內化,覺悟才能提高。
2、防止理論缺失、思維膚淺、流於形式
在追求生活化的課堂上,很多老師只關注課堂活動的外顯狀態,熱衷於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熱衷於課堂氣氛的活躍性,忽視了教學活動中的思維成分。那些時髦的看似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做法,那些看似生活化的細節,表面上課堂氣氛是活躍了,學生是主動投入地去學了,但是否有利於實現學科教學目標呢?是否能提升到理論的高度呢?是否真正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呢?另外學生尚不成熟的心理品質也使得教學活動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無法做到在生活化的活動中體驗、傾聽、反思,無法使一些外在的認識內化為自己的品質。使得生活化的課堂存在著質量不高、實效性欠缺的問題。這些也引起了我們一線教師的反思。
3、避免出現為「生活化」而「生活化」
有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了能達到生活化的目的,忽略學科自身需承載的教育功能,不自覺地加進了許多與學科教學無關甚至背離的環節,加進許多非學科因素,這就變成了為了「生活化」而「生活化」了,讓寶貴的教學時間在所謂的生活化過程中無謂地浪費掉了。
主要參考資料:
[1] 《2007年浙江省初中畢業生學業考試說明》,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制訂。
[2]《思想品德課程標准》
[3]《新課程的理念與創新》,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9月第一版
H. 中學地理教學生活化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1 在地理教學中,充分利用各種直觀教學手段
藉助地球儀、各種地理教學掛圖和地理景觀圖等直觀教具,或者藉助電視、錄像、幻燈片等手段,把教學內容生動地展現在學生面前,方能引起學生學習興趣。
利用地圖,課本插圖,地理掛圖組織教學
地圖是地理教學中最常用的教具,地圖又是一種特殊的地理教科書,學生可以從地圖上直接獲取許多地理知識,是地理的「第二語言」它能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零星的知識系統化。中學地理課本中的插圖,地理圖片是課本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幅好的插圖,照片可以充實和簡化課本有關內容的文字敘述,能達到以圖釋廣,圖文結合目的,教學形象直觀還有助於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記憶,能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能擴大學生的地理視野,創設地理情景,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藉助地圖,強化記憶。在地理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運用地圖的習慣,使用地圖的技能,不但可以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同時也能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強化對地理知識的記。
認真設計地理板圖滲透於課堂教學
在地理教學中,有針對性的設計地理滲透於教學,有利於學生掌握地理基礎知識,既能抓住特徵突出重點,又能培養學生直接學會畫圖的基本技能。教師根據教學內容,邊講邊畫,學生邊聽邊記,學生注意力隨著教師的筆觸和語言自然轉移,做到了視聽結合,頭腦並用,思維集中,印象深刻便於記憶,並且更能提高學生的興趣。
充分利用電化教學手段——投影、幻燈、電影、錄像等直觀優勢,增強學生的感知力,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電化教育是教學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之一,對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起著重要作用。而且以直觀、形象、生動、感染力強、知識容量大等獨特的長處和優勢顯現出極大的生命力,成為廣大教師廣泛採用的一種教學手段,地理教學中滲透電化教學可以把學生所學的知識具體、形象、生動活潑、新穎而有趣地表現出來,為學生感知、理解、記憶創造條件,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又適應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習熱情,誘發學習動機,調動學習積極性。
運用投影媒體,可以幫助學生建立地理概念,形成空間概念。 如講「黃河下游——地上河」的概念時,可先打出繪有黃河未形成「地上河」時的河道橫剖面,接著課黃河攜帶大量泥沙進入下游 ,年復一年的的沉積,不斷抽動繪有向上凹的泥沙沉積帶投影片,說明河床不斷抬高,進而造成水位不斷升高。這時可向上抽動繪有河水橫斷面的水位線投影片,於是河床承受不了上漲的水位而不斷加高堤壩,再向上拉動繪有不斷加高的堤壩投影片,這樣,就展示出河床高出地面的清晰畫面。一步步的演示,配合教師的講解,就把「地上河」這一地理概念的形成過程及原因,形象地展示在學生面前,便於學生理解和掌握。
2開展活化教學,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興趣
活化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構建具有教育性、創造性、實踐性、操作性的學生主體活動為主要形式,以鼓勵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索、主動思考、主動實踐為基本特徵,以實現學生多方面能力綜合發展為核心,以促進學生整體素質全面提高為目的的一種新型教學。
3 在地理教學中地穿插地理趣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地理課本中,有許多地理要領、地名、地理數據、地理規律及其成因,要求學生記住,這些抽象的內容,單純地讓學生去記,是很難記住的,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用與一些教材有緊密關系的,學生愛聽的、真實的、生動的、形象的、有趣的、地理趣聞加以驗證,一方面可以深化學生所學知識,另一方面也能引起學生學習地理的情趣。
4 形象的描繪、生動的語言
教學中對於內容比較抽象而無掛圖、插圖表示的內容,利用生動有趣、富於啟發、和諧動聽、節奏明快的語言,可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掌握地理知識。
教學中抓住區域地理相互聯系的規律,編成簡潔明快,琅琅上口的歌訣,學生頗感興趣,記憶較快。適當引用民諺語進行教學,通俗易懂,且易生趣,並且加深了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如引用:
早穿皮襖午穿紗,懷抱火爐吃西瓜。
的歌謠講解我國西北地區大陸性溫差大的特點,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講內蒙古高原用:
藍藍的天上白雲飄, 白雲下面馬兒跑
的美好意境去理解溫帶草原的遼闊、壯麗。這樣的教學能引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運用歌訣記憶地理事物不但鞏固了地理知識,激發了興趣而且也培養了學生躍躍欲試進行地理歌訣創作的熱情。
I. 生活化有什麼特徵
生活化相對於「概念化」而言,特徵是在文學創作中,堅持從生活出發,按照生活的實際樣式真實地反映生活,使作品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生活情趣,像生活那樣豐富多彩、錯綜復雜。
它要求作家熟悉生活,尤其是熟悉生活中卧物,心理氣質、言語談吐等。但生活化並不是照搬生活,也決不能把它和典型化對立起來。
文學創作是一種特殊的復雜的精神生產,是作家對生命的審美體驗,通過藝術加工創作出可供讀者欣賞的文學作品的創造性活動。
開掘主觀源泉的途徑:
一、作家要具備像敏感,記憶力等一些必須的心理素質。
二、作家要對現實生活充滿熱情和激情,全身心地投入到現實生活中去,讓自己的主觀心靈接納更多的新鮮的材料,使主觀源泉保持著不斷噴涌的狀態。
J. 生活化教學是什麼呢
在數學教學中,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聯系生活講數學,把生活問題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數學是源於生活的,生活中到處都有數學,存在著數學思想。讓學生處於一定的生活背景下學習數學,所得到的知識才是牢固的、靈活的,才使學生更加地喜歡數學,學好教學,數學能力、數學意識得到更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