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地理中的經緯度怎麼看
橫著的是緯度,豎著的是經度.
經度
經度分為360度,每15度1個時區,其中0度的叫本初子午線,是第一個進入新一天的地方,然後向西每過1個時區就相差1小時.例如是早上5點,那麼向西一個時區就是早上4點,再過1個時區就是早上3點,依此類推,向東則相反,一直到本初子午線,也就是說本初子午線兩側剛好相差23個小時
從赤道向兩級,緯度越來越高.赤道是劃分南北兩半球的分界線
經緯度1度=60分=3600秒,這個六十進制是古巴比倫人定製的,我們今天仍然在使用,只要關於角度和圓都是一樣.
緯度
赤道的緯度為0°,將行星平分為南半球和北半球.
緯度是指某點與地球球心的連線和地球赤道面所成的線面角,其數值在0至90度之間.位於赤道以北的點的緯度叫北緯,記為N,位於赤道以南的點的緯度稱南緯,記為S.
緯度數值在0至30度之間的地區稱為低緯地區,緯度數值在30至60度之間的地區稱為中緯地區,緯度數值在60至90度之間的地區稱為高緯地區.
赤道、南回歸線、北回歸線、南極圈和北極圈是特殊的緯線.
2. 怎樣查找經緯度
可以使用網路地圖,方法如下:
1、在電腦的網路上輸入網路地圖,找到其官方網站以後點擊進入。
3. 地理圖怎麼看經緯度
1、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2、東西方向延伸的是經線,南北方向延伸的是緯線。
3、緯度中,越向北越大,表示北緯,越向南越大,表示南緯。
4、經度中,越向東越大,表示東經,越向西越大,表示西經。
5、結論:A為南緯40度,西經40度 ;B為北緯40度,東經40度;C為北緯10度,西經170度;D為南緯10度,東經170度。
4. 地理經緯度怎麼看
地理經度以本初子午線為起點(0度)向東為東經,0-180度;向西為西經,0-180度。
地理緯度以赤道(0度)向北為北緯;0-90度;向南為南緯,0-90度。
5. 地理圖上怎樣看經緯度
一般來說,地圖橫向為緯線,緯線標注的度數就是該線的緯度,上面的緯度比下面大的為北緯,反之為南緯;縱向為經線,經線上標注的度數即為經度,右邊經度比左邊大的為東經,反之為西經。
6. 地理的經緯度怎麼看的
在地理上,經線表示南北方向,是連接南北兩極的直線。經線總是南北方向的。通過英國格林尼治天文台的那條經線是0度經線,也叫本初子午線。從通過英國格林尼治天文台的那條經線開始向東,是東經,一直到180度經線(大部分是國際日期變更線)。從通過英國格林尼治天文台的那條經線開始向西上,是西經,也一直到180度經線。所有經線長度都相等。所有經線到南北兩極匯集到一個點。
緯線表示東西方向,是與地球赤道平行的圓。赤道是最長的一條緯線,也是0度緯線。從赤道向南,叫南緯,緯度逐漸增大,圓的長度逐漸縮小,從0度到南緯90度到達南極點,也就是南緯90度,圓縮為點。從赤道向北,叫北緯,緯度也逐漸增大,圓的長度也逐漸縮小,也是從0度到北緯90度到達北極點,也就是北緯90度,圓縮為點。
經緯線的區別
7. 地理經緯度怎麼看
1、經度
經度分為360度,每15度1個時區,其中0度的叫本初子午線,是第一個進入新一天的地方,然後向西每過1個時區就相差1小時。例如是早上5點,那麼向西一個時區就是早上4點,再過1個時區就是早上3點,依此類推,向東則相反,一直到本初子午線,也就是說本初子午線兩側剛好相差23個小時
從赤道向兩極,緯度越來越高。赤道是劃分南北兩半球的分界線
經緯度1度=60分=3600秒,這個六十進制是古巴比倫人定製的,我們今天仍然在使用,只要關於角度和圓都是一樣。
2、緯度
赤道的緯度為0°,將行星平分為南半球和北半球。
緯度是指某點與地球球心的連線和地球赤道面所成的線面角,其數值在0至90度之間。位於赤道以北的點的緯度叫北緯,記為N,位於赤道以南的點的緯度稱南緯,記為S。
緯度數值在0至30度之間的地區稱為低緯地區,緯度數值在30至60度之間的地區稱為中緯地區,緯度數值在60至90度之間的地區稱為高緯地區。
赤道、南回歸線、北回歸線、南極圈和北極圈是特殊的緯線。
(7)怎麼看地理上的經緯度擴展閱讀:
發展歷史
公元120年,一位青年也在這座古老的圖書館里研究天文學、地理學。他就是克羅狄斯·托勒密。托勒密綜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認為繪制地圖應根據已知經緯度的定點做根據,提出地圖上繪制經緯度線網的概念。
為此,托勒密測量了地中海一帶重要城市和據點的經緯度,編寫了8卷地理學著作。其中包括8000個地方的經緯度。為使地球上的經緯線能在平面上描繪出來,他設法把經緯線繪成簡單的扇形,從而繪制出一幅著名的「托勒密地圖」。
15世紀初,航海家亨利開始把「托勒密地圖」付諸實踐。但是,經過反復考察,卻發現這幅地圖並不實用。亨利手下的一些船長遺憾地說:「盡管我們對有名的托勒密十分敬仰,但我們發現事實都與他說的相反。」
正確地測定經緯度,關鍵需要有「標准鍾」。製造准確的鍾表在海上計時,顯然比依靠天體計時要方便,實用得多。
18世紀機械工藝的進步,終於為解決這個長久的難題創造了條件。英國約克郡有位鍾表匠哈里森,他用42年的時間,連續製造了5台計時器,一台比一台精確、完美,精確度也越來越高。第五台只有懷表那麼大小,測定經度時引起的誤差只有1/3英里。
差不多同時,法國制鍾匠皮埃爾·勒魯瓦設計製造的一種海上計時器也投入了使用。至此,海上測定經度的問題,終於初步得到了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