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地理偶注講的什麼

地理偶注講的什麼

發布時間:2022-06-18 20:28:30

『壹』 地理,很少的

(轉載)廣東2009年畢業生,選地理做X科好不好?有什麼專業可以選?

問:我系廣東高一生 要考慮報什麼作為X科 我學地理學得5錯 但好多人叫我別報地理 報理科有用些。地理很少人報 我又5知到底報地理有乜前景?

答1:我也是選地理的,2007年高考。。。

選報地理的專業限制基本上都是省外的幾間院校,外省的很多名牌大學:如復旦、人大、中國政法、湖南大學等等是沒有專業限制的!在廣東的院校,(比如中大,華工,暨南大學 華師,華農,廣東中醫葯大學 ,廣州大學 廣東工業大學汕頭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廣東商學院,廣東金融學院,廣東葯學院,廣州醫學院,廣東海洋大學,南方醫科大學,廣東醫學院,深圳大學,五邑大學,佛山科技學院等等)幾乎都對地理考生不做任何限制,文科專業全收,文理兼收的專業也佔了很大部分,熱門專業如經濟管理類都可以報。所以,如果你打算在廣東讀大學,選報地理並不會減少你選擇的范圍,這是廣東的地方保護政策,對廣東選報地理的學生很有好處。去省外的話人民大學,復旦大學,武漢大學,山東大學,湖南大學等等你都可以無限制的選擇

不過具體的專業建議還是參考一下報考指南

回答者:zoewei

我也是地理生來的,今年剛參加完高考。說真的,地理不及物理、化學多選擇,不過這樣又可以減少很多的麻煩。地理生通常可以選擇的專業有財政、金融、保險、國際經濟於貿易、語言、文學、工商管理、市場營銷、會計(注冊會計師j 教育、旅遊、物流、心理學、中醫學、地質、城市規劃、地理學、國土管理、房地產、生態、地理信息系統等等都有,等。不過這些並不是絕對的,要看那間學校的要求了,A學校的專業不招地理生不代表B學校的同樣專業不招地理生。到時會有《招生專業目錄》的,你可以參照的嘛,不用擔心!

加油哦,預祝高考成功!呵呵

回答者:慕延Karen21

我覺得只要你喜歡學地理那就報吧.因為地理作為一種學科,不可能沒用的.只要學得精學得專那一定是好的.在我和我同學的經驗來看.學語文課的學得一般比理課的還要好呢.加上本人一向認,人只要有自己喜歡的那就一定要努力去做到,並且把它進行到底.

回答者:chenqiuming200

喜歡就報吧。。。其實就算是冷門或比較偏的學科,只要興趣濃,學得開心就可以了。。。我還是在高三才轉去學地理的啦!!!在高二時x科是物理。。。但我發現我喜歡的還是地理多點;還有父母也支持,所以就轉專業了。現在上了地理信息系統專業,也很好啊。。。無論怎樣,掌握權在自己手中,你斟酌一下吧。。。

回答者:jugeo、

地理容易得高分啦,你自己都說學得幾輕松個~

我幾年前都系選地理的,高三才正式選.不過我喜歡,也就是說我學得輕松,後來就得了個市第二羅.

現在在大學學著電子,對自己無感情的學科學起來就新苦羅

兒家廣州搞市色,城規等等的,地理就越來越重要了

你想想,你報其他科你斗得過人地咩?

我至少知道,你喜歡地理,你用心去學,你就會事半功倍

想當年我不靠地理拉分我都考唔想大學啦~

社會上收地理的企業小,但同時懂地理的人更小

想想,就業職位小,但竟爭基本沒什麼的~

如果你喜歡地理,學習地理就是一種享受!

回答者:sbh1987

凡是文科專業你都是可以填報的 2007年高考廣東的文科幾乎沒有任何限制,而且省內的大學地理生還多一些 例如中山大學有4個專業 只是招物理 化學 和地理 說了你們也不信 你可以去看看今年的廣東招生目錄那本書

評論者: dili

我是今年地理的考生,有很多學校可以選擇,象廣州大學,深圳大學`````````,總之有很多,專業就少一點,象物流,工商,旅遊,經濟等!

至於工作,其實跟你所選的專業沒多大聯系!

回答者:ROONEY008

雖然地理現在認為是冷門,但是只要你對它有興趣,覺得自己能學好,對高考成績有幫助。選地理是沒有問題的。不用過多理會別人的話,因為高考畢竟是你自己的事。如果你硬選歷史,你又沒有興趣,你會學得很辛苦的。

地理除了城市規劃,地理信息系統,旅遊、物流以及地球科學,地質等直接對口專業,也有幾乎全部的文科專業可以選擇啊。

我當年也喜歡地理,但老師家長讓學歷史,最後我選了歷史。後來覺得歷史實在太累了,很多東西要背,地理就比較輕松。後悔呀

回答者:海豚522在乎你耶

不管是哪個專業,只要學精了,都會很有前途的。

相信自己,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回答者:piaopiao

我是廣東的!不知道應該選 哪科!理科我不太想選啊!我如果高二選了地理的話,總分(原始分)大概只有550左右!不知道能上什麼大學?

問題補充:哈哈~我也越來越覺得地理真的好有前途!哈哈!我先定地理了!09年看我吧!我也要為廣雅爭光!嘿嘿!今年廣雅就有地理狀元哦! 提問者: 偶是范進

很有用哦,而且不叫客觀,到那都用得著

我高考完了還是繼續學地理,真得相當有用~!

只要是你喜歡的,就相信自己能學好

社會總是在變,跟著他走就一直是被動,不定哪天就被甩了

自己喜歡的是不變的,不要作違心的選擇,才不後悔!

人生只有一次,去追求自己喜歡的吧!!!

你會成功的!

高考報地理做X科的驚恐下場

大家如果還在選X科

給個建議大家,報地理拉

好多人以為地理好偏門,不知道學埋曬的咩

但事實話給我們聽,讀地理在未來10年內都會是越來越好

大學地理通常分為

理科類的地理科學專業

工科類的GIS (地理信息系統)即是類似開發GOOGLE那個GOOGLE EARTH軟體之類的技術

理學類的城市規劃

其他類的旅遊\會展\等

大家知道地理在高中是文科

但到大學就是理科拉

學的野又實際上是文理都有

無論本來對邊科有興趣的同學都可以有得發展

水利,水文,地質,天文,測繪,規劃,景觀規劃,地球物理拉,高能物理拉,旅遊拉,經濟地理拉.政治地理拉.甚至行為地理(心理學范疇)都有得學,學的野好廣泛

學落就知道正.

基本上,我了解過華師任何一個學院,都有科目是同地理有關的,講都不信

不用擔心理科基礎弱或者無文科基礎

畢業的時候拿的是理學士學位

以前我X科報政治,現在一樣讀得幾好

我是華南師大地理學院的

其他不說,

每個學期都可以外出實習

英徳\湛江\江西\珠三角\內蒙

4年落來基本行便大半個中國,

其他院系想去多無得去

最重要是錢不用我們出

出都是出少少

哇哈哈

以我去西北地區考察為例子

去左一個半月

行左30個城市

都不過是給千幾元

而且還是跟國內出名的教授去

學到的野遠比在課堂上的多好多

以我們華師為例

地理科學專業(師范類)就業率已經連續10年全校第一(100%就業)

在大四上學期通常就可以翹腿等報道

平均薪金2500-5000一個月不等(看工作地區)

非師范類的就業相對低,但都排全校前3,重要的是就業得夠快

就業單位方向國土局.旅遊局等~~~甚至公安局都來招GIS的畢業生

今年是中國地質災害開始多發的年份,所以地理學的人才好需要

如果能考到北方的中國地質,或地理專業就好不錯,北方的地理理學方面給南方好

同時以前因為人少,現在地理教師也開始大量需求

在地理技術方面,全省GIS技術的領頭人(全省3個)就有2個在我們中大和華南師范大學地理學院

但如果你是鍾情南方的發達,地理方面就非中大和華師莫屬拉

他們的理論比較成熟,而且歷史老,經驗夠,

如果對規劃等人文地理有興趣的話,中大比較好

如果對自然地理,旅遊,地理教育方面有興趣就一定要選華師拉

所以大家現在趁報地理都還不是很熱門的時候

快點選擇拉

中大,華師,廣大這三間大學的地理學院都不錯

大家努力拉~

讀甘多年,都希望有個好歸屬

入錯行就幾慘拉

問題:我是廣東高二的學生,高考X科為地理,我該如何提高地理成績?

我是一名高二學生,我的X科為地理,因為在6科中我對地理最有興趣,基礎相對也比較好,所以我想在地理科考試上拉分。想要達到高分(約130分)我需要大量閱讀有關地理的課外讀物嗎?在兩年內我該如何提高自己的能力?

最佳答案

大愚若智: 一、高中地理(必修)講些什麼

地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地理環境,以及人類與地理環境關系的科學。地理學研究的領域十分寬廣,既涉及自然科學,又涉及社會科學。研究的問題既有全球陛的、全國性的,也有區域性的,而且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

例如,太陽和宇宙中的其他天體對地球上生活的人類有什麼意義?天氣和氣候的形成與變化是否有規律可循?在21世紀,海洋在人類生活中將扮演什麼角色?地理環境的各要素如何相互作用,形成了我們現在生活的多姿多彩的地理環境? 同是農村,為什麼有的地方搞農業生產專業化,有的地方發展綜合農業,實行多種經營?同是工廠,為什麼生產的產品和獲取的效益不一樣?在某一地,要發展經濟,同時獲得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應該發展什麼產業?當今世界上一些令世人矚目的環境問題,到底是如何產生的,與我們有什麼關系,如何實現我國的發展戰略,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在解決以上這些問題的過程中,我們每個人應該起些什麼作用?--諸如此類的問題,都是地理學所要研究的。

地理學研究的內容如此之廣,在高中地理課(必修)有限的時間里,我們只能從環境中與我們聯系最為密切的事物和現象人手,學習一些最基本的地理知識。

高中地理(必修)首先使我們認識地球表層,即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環境。它是由相互交錯、重疊的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包括地殼和上地幔頂部)組成的。地球表層又是一個開放的、復雜的、巨大的系統,它不僅與宇宙有密切聯系,還與地殼以下的地球內部有千絲萬縷的關聯。

在講述了自然環境的基本知識後,高中地理(必修)又就如何因地制宜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發展生產力,講述了以下幾個課題:農業和工業、城市和鄉村聚落、交通貿易和通信等。從人類最基本的需求—衣、食、住、行講起,闡述了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人類活動受環境的制約,也對環境施加著影響。當今世界人們普遍關注的環境問題,與人地關系失調密切相關。解決環境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高中地理(必修)還對什麼是可持續發展戰略,在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中,我們每個人應盡的責任、義務和行為准則進行探討。

二、高中地理(必修)教科書的結構

1.全書分為8個單元(上、下冊各4個單元),每個單元講述一個相對獨立的內容。每個單元又分為若干課。每一課有課文(包括文字和圖表,圖下有小字註明圖意或提出問題)、閱讀材料和活動。

2.每個單元後設有「自學園地」。自學園地包括閱讀篇、技能篇、練習篇三部分內容。

三、怎樣學好高中地理(必修)

學習高中地理(必修),不僅可以對人類生活的地理環境,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有所了解,還可以使我們學習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問題,樹立人和自然協調的可持續發展觀念,促進空間思維的發展,提高分析和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地理的學習,除了需要認識和記住一些必要的地理事物的名稱、數據和分布,對個別地理事物進行研究外,想求得較為深入的現代地理科學知識,還要努力學會以綜合的觀點觀察分析地理事物,對土壤、水文、氣候、植被和動物、人口、人類的經濟活動和生活方式等進行全球性和區域性的綜合研究,分析它們之間相互作用與相互制約的關系,找出地理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

地理的學習,要注意比較法的運用。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識和新知識,對地理數據、地理事物、地理現象和地理區域進行比較,找出它們的異同。通過比較,認識地理事物和現象的本質,有助於對所學的地理知識形成鮮明而准確的印象。

地理的學習,還要重視地圖、圖表、照片等的研究、對比、分析和判斷,注意從包括教科書、報紙、電視等在內的多種媒體中獲取地理知識。地圖、圖表和其他可視性材料儲存和傳遞著大量的地理信息,能幫助我們獲得地理感性知識,理解地理事物和現象的分布、聯系以及相互作用的規律性,並提高我們運用地圖的能力。

最後一點要說明的是,是否學好了地理,重要的一點是看你能否學以致用,運用所學的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指導自己的行為。高中地理(必修)教科書中將陸續介紹地理學習方法。真正適合你的學習地理的好方法,還要靠自己在學習的實踐中總結

怎樣學好高中地理(學習方法)

2,注意運用比較法;

3,重視地圖,圖表,照片等的研究,對比,分析和判斷;

4,學以致用;

5,學無定法,實踐總結出真知.

其他回答

fantasydancer: 錯~~~~~~高考的地理內容絕大部分內容(80%+)是在課本內,與其大量閱讀課外地理讀物,還不如把該的分都拿到手^__^

PS:不過像你這樣高二就開始高考准備的同學......真的很強呀:)所以相信你沒問題啦,如果對自己有信心,就努力!送你兩句話

有志者,事競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卧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a空間蜘蛛a: 如何學好地理

地理學習要掌握基本概念、地理事物演變過程、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地理的基本原理。

一、地理基本概念

地理基本概念主要包括地理數據、地理名稱和地理名詞。它可分為記憶和理解兩個層次。不同層次的地理概念用不同的方法進行復習。記憶層次的地理概念借諧音巧記。理解層次的地理基本概念,用圖表與舉例加深理解。

二、地理事物演變過程

可將事物演變過程按時間先後排列,如地殼演化史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 中生代→新生代序列。還可用復合圖去表象抓實質,如下褶皺與斷層構造剖面圖,分析:①從地質構造上看屬背斜的,②從地形上看屬外力作用而成的山嶺,③鑽煤井、找泉水,④修建水庫、鐵路要注意的問題等。這樣,就能避免被表象所迷惑,抓住了地理事物結構演變的實質。還可將地理事物量變的文字陳述轉換成圖表,揭示地理事物演變的基本規律(趨勢)。

三、地理基本原理

地理基本原理主要包括地理事物的特點、成因和規律。需要熟練掌握。許多同類地理事物的特點既有共性又有差異,用歸納比較法區分它們的異同。如冷鋒與暖鋒天氣特點,歸納比較可抓出其異同點。

四、地理事物空間分布

地理中有學多要記憶的知識。如我國的自然保護區、重點能源基地、礦產資源、商品性農業生產基地、主要工業中心、特大城市等地理事物,需要學生不斷背誦,並做填充圖冊,發現錯誤後改正,才能將這些知識掌握好。

天山逸雪: 高考不需要廣泛閱讀,但是如果你想繼續深造地理的話,多看一些肯定對你有好處。

對於高考,你只需要把自己的教材弄清除就可以得到高分。

moshou6158: 只要牢牢抓住課本就行!

小藝8558: 我是一名高三的學生,現在正在一輪復習中,我自已總結的地理學習方法就是先注重課本上的知識把基礎知識打好。如果盲目的大量看課外書也不定有好處。重要的是在腦子里能形成一個清晰的結構圖,想到一個地方一個地區就能馬上想到他的地區呀氣候呀水文人文這一系列的東西。另外一個我覺得很重要的是要多看地圖看的時候也不能是漫無目的看,要看他的氣候帶呀經過他的經緯線呀,這些問題都是很重要的。
希望能解決您的問題。

『貳』 急~啊~!地理知識~!

地球上一共有多少個國家?

世界上共有224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國家為193個,地區為31個。其中:

亞洲(48個國家)

東亞:中國、蒙古、朝鮮、韓國、日本 (5)
東南亞:菲律賓、越南、寮國、柬埔寨、緬甸、泰國、馬來西亞、汶萊、新加坡、印度尼西亞、 東帝汶 (11)
南亞:尼泊爾、不丹、孟加拉國、印度、巴基斯坦、斯里蘭卡、馬爾地夫(7)
中亞: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烏茲別克、土庫曼(5)
西亞:阿富汗、伊拉克、伊朗、敘利亞、約旦、黎巴嫩、以色列、巴勒斯坦、沙烏地阿拉伯、巴林、卡達、科威特、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聯酋)、阿曼、葉門、喬治亞、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土耳其、塞普勒斯(20)

歐洲(43個國家/1個地區)

北歐:芬蘭、瑞典、挪威、冰島、丹麥 法羅群島(丹)(6)
東歐: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白俄羅斯、俄羅斯、烏克蘭、摩爾多瓦(7)
中歐: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德國、奧地利、瑞士、列支敦斯登(8)
西歐:英國、愛爾蘭、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摩納哥(7)
南歐: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塞爾維亞、馬其頓、阿爾巴尼亞、希臘、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波斯尼亞和墨塞哥維那
義大利、梵蒂岡、聖馬利諾、馬爾他、西班牙、葡萄牙、安道爾(16)

非洲(53個國家/6個地區)

北非:埃及、利比亞、蘇丹、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摩洛哥、亞速爾群島(葡)、馬德拉群島(葡)(8)
東非:衣索比亞、厄利垂亞、索馬里、吉布地、肯亞、坦尚尼亞、烏干達、盧安達、蒲隆地、塞席爾(10)
中非:查德、中非、喀麥隆、赤道幾內亞、加彭、剛果共和國(即:剛果(布))、剛果民主共和國(即:剛果(金))、聖多美及普林西比(8)
西非:茅利塔尼亞、西撒哈拉(註:未獨立,詳細請看:)、塞內加爾、甘比亞、馬里、布吉納法索、幾內亞、幾內亞比索、維德角、獅子山、賴比瑞亞、象牙海岸、迦納、多哥、貝南、尼日、加那利群島(西)(18)
南非:尚比亞、安哥拉、辛巴威、馬拉維、莫三比克、波札那、納米比亞、南非、史瓦濟蘭、賴索托、馬達加斯加、葛摩、模里西斯、留尼旺(法)、聖赫勒拿(英)(15)

大洋洲(14個國家/10個地區)

澳大利亞、紐西蘭、巴布亞紐幾內亞、索羅門群島、萬那杜、密克羅尼西亞、馬紹爾群島、帛琉、諾魯、吉里巴斯、吐瓦魯、薩摩亞、斐濟群島、湯加、庫克群島(新)、關島(美)、新喀里多尼亞(法)、法屬波利尼西亞、皮特凱恩島(英)、瓦利斯與富圖納(法)、紐埃(新)、托克勞(新)、美屬薩摩亞、北馬里亞納(美)

北美洲(23個國家/13個地區)

北美:加拿大、美國、墨西哥、格陵蘭(丹)(4)
中美洲:瓜地馬拉、貝里斯、薩爾瓦多、宏都拉斯、尼加拉瓜、哥斯大黎加、巴拿馬(7)
加勒比海地區:巴哈馬、古巴、牙買加、海地、多明尼加、安地卡及巴布達、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多米尼克、聖露西亞、聖文森及格瑞那丁、格瑞那達、巴貝多、特立尼達和多巴哥、波多黎各(美)、英屬維爾京群島、美屬維爾京群島、安圭拉(英)、蒙特塞拉特(英)、瓜德羅普(法)、馬提尼克(法)、荷屬安的列斯、阿魯巴(荷)、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英)、開曼群島(英)、百慕大(英)(25)

南美洲(12個國家/1個地區)

北部:哥倫比亞、委內瑞拉、蓋亞那、法屬蓋亞那、蘇利南(5)
中西部:厄瓜多、秘魯、玻利維亞(3)
東部:巴西(1)
南部:智利、阿根廷、烏拉圭、巴拉圭(4)

地球的基本參數

扁率因子: 298.257

平均密度: 5.52克/厘米3

赤道半徑: ae = 6378136.49 米

極半徑: ap = 6356755.00 米

平均半徑: a = 6371001.00 米

赤道重力加速度: ge = 9.780327 米/秒2

平均自轉角速度: ωe = 7.292115 × 10-5 弧度/秒

扁率: f = 0.003352819

質量: M⊕ = 5.9742 ×1024 公斤

地心引力常數: GE = 3.986004418 ×1014 米3/秒2

平均密度: ρe = 5.515 克/厘米3

太陽與地球質量比: S/E = 332946.0

太陽與地月系質量比: S/(M+E) = 328900.5

公轉時間: T = 365.2422 天

離太陽平均距離: A = 1.49597870 × 1011 米

公轉速度: v = 11.19 公里/秒

表面溫度: t = - 30 ~ +45

表面大氣壓: p = 1013.250毫巴

表面重力加速度(赤道): 978.0厘米/秒2

表面重力加速度(極地): 983.2厘米/秒2

自轉周期: 23時56分4秒(平太陽時)

公轉軌道半長徑: 149597870千米

公轉軌道偏心率: 0.0167

公轉周期: 1恆星年

黃赤交角: 23度26分

地球海洋面積: 361745300平方公里

地殼厚度: 80.465公里

地幔深度: 2808.229公里

地核半徑: 3482.525公里

表面積 : 510067866平方公里

人們對於地球的結構直到最近才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整個地球不是一個均質體,而是具有明顯的圈層結構。地球每個圈層的成分、密度、溫度等各不相同。在天文學中,研究地球內部結構對於了解地球的運動、起源和演化,探討其它行星的結構,以至於整個太陽系起源和演化問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地球各圈層結構

地球圈層分為地球外圈和地球內圈兩大部分。地球外圈可進一步劃分為四個基本圈層,即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地球內圈可進一步劃分為三個基本圈層,即地幔圈、外核液體圈和固體內核圈。此外在地球外圈和地球內圈之間還存在一個軟流圈,它是地球外圈與地球內圈之間的一個過渡圈層,位於地面以下平均深度約150公里處。這樣,整個地球總共包括八個圈層,其中岩石圈、軟流圈和地球內圈一起構成了所謂的固體地球。對於地球外圈中的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以及岩石圈的表面,一般用直接觀測和測量的方法進行研究。而地球內圈,目前主要用地球物理的方法,例如地震學、重力學和高精度現代空間測地技術觀測的反演等進行研究。地球各圈層在分布上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即固體地球內部與表面之上的高空基本上是上下平行分布的,而在地球表面附近,各圈層則是相互滲透甚至相互重疊的,其中生物圈表現最為顯著,其次是水圈。

大氣圈

大氣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氣體圈層,它包圍著海洋和陸地。大氣圈沒有確切的上界,在2000 ~ 16000 公里高空仍有稀薄的氣體和基本粒子。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岩石中也會有少量空氣,它們也可認為是大氣圈的一個組成部分。地球大氣的主要成份為氮、氧、氬、二氧化碳和不到0.04%比例的微量氣體。地球大氣圈氣體的總質量約為5.136×1021克,相當於地球總質量的百萬分之0.86。由於地心引力作用,幾乎全部的氣體集中在離地面100公里的高度范圍內,其中75%的大氣又集中在地面至10公里高度的對流層范圍內。根據大氣分布特徵,在對流層之上還可分為平流層、中間層、熱成層等。

水圈

水圈包括海洋、江河、湖泊、沼澤、冰川和地下水等,它是一個連續但不很規則的圈層。從離地球數萬公里的高空看地球,可以看到地球大氣圈中水汽形成的白雲和覆蓋地球大部分的藍色海洋,它使地球成為一顆"藍色的行星"。地球水圈總質量為1.66×1024克,約為地球總質量的3600分之一,其中海洋水質量約為陸地(包括河流、湖泊和表層岩石孔隙和土壤中)水的35倍。如果整個地球沒有固體部分的起伏,那麼全球將被深達2600米的水層所均勻覆蓋。大氣圈和水圈相結合,組成地表的流體系統。

生物圈

由於存在地球大氣圈、地球水圈和地表的礦物,在地球上這個合適的溫度條件下,形成了適合於生物生存的自然環境。人們通常所說的生物,是指有生命的物體,包括植物、動物和微生物。據估計,現有生存的植物約有40萬種,動物約有110多萬種,微生物至少有10多萬種。據統計,在地質歷史上曾生存過的生物約有5-10億種之多,然而,在地球漫長的演化過程中,絕大部分都已經滅絕了。現存的生物生活在岩石圈的上層部分、大氣圈的下層部分和水圈的全部,構成了地球上一個獨特的圈層,稱為生物圈。生物圈是太陽系所有行星中僅在地球上存在的一個獨特圈層。

岩石圈

對於地球岩石圈,除表面形態外,是無法直接觀測到的。它主要由地球的地殼和地幔圈中上地幔的頂部組成,從固體地球表面向下穿過地震波在近33公里處所顯示的第一個不連續面(莫霍面),一直延伸到軟流圈為止。岩石圈厚度不均一,平均厚度約為100公里。由於岩石圈及其表面形態與現代地球物理學、地球動力學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岩石圈是現代地球科學中研究得最多、最詳細、最徹底的固體地球部分。由於洋底占據了地球表面總面積的2/3之多,而大洋盆地約占海底總面積的45%,其平均水深為4000~5000米,大量發育的海底火山就是分布在大洋盆地中,其周圍延伸著廣闊的海底丘陵。因此,整個固體地球的主要表面形態可認為是由大洋盆地與大陸台地組成,對它們的研究,構成了與岩石圈構造和地球動力學有直接聯系的"全球構造學"理論。

軟流圈

在距地球表面以下約100公里的上地幔中,有一個明顯的地震波的低速層,這是由古登堡在1926年最早提出的,稱之為軟流圈,它位於上地幔的上部即B層。在洋底下面,它位於約60公里深度以下;在大陸地區,它位於約120公里深度以下,平均深度約位於60~250公里處。現代觀測和研究已經肯定了這個軟流圈層的存在。也就是由於這個軟流圈的存在,將地球外圈與地球內圈區別開來了。

地幔圈

地震波除了在地面以下約33公里處有一個顯著的不連續面(稱為莫霍面)之外,在軟流圈之下,直至地球內部約2900公里深度的界面處,屬於地幔圈。由於地球外核為液態,在地幔中的地震波S波不能穿過此界面在外核中傳播。P波曲線在此界面處的速度也急劇減低。這個界面是古登堡在1914年發現的,所以也稱為古登堡面,它構成了地幔圈與外核流體圈的分界面。整個地幔圈由上地幔(33~410公里深度的B層,410~1000公里深度的C層,也稱過渡帶層)、下地幔的D′層(1000~2700公里深度)和下地幔的D〃層(2700~2900公里深度)組成。地球物理的研究表明,D〃層存在強烈的橫向不均勻性,其不均勻的程度甚至可以和岩石層相比擬,它不僅是地核熱量傳送到地幔的熱邊界層,而且極可能是與地幔有不同化學成分的化學分層。

外核液體圈

地幔圈之下就是所謂的外核液體圈,它位於地面以下約2900公里至5120公里深度。整個外核液體圈基本上可能是由動力學粘度很小的液體構成的,其中2900至4980公里深度稱為E層,完全由液體構成。4980公里至5120公里深度層稱為F層,它是外核液體圈與固體內核圈之間一個很簿的過渡層。

固體內核圈

地球八個圈層中最靠近地心的就是所謂的固體內核圈了,它位於5120至6371公里地心處,又稱為G層。根據對地震波速的探測與研究,證明G層為固體結構。地球內層不是均質的,平均地球密度為5.515克/厘米3,而地球岩石圈的密度僅為2.6~3.0克/厘米3。由此,地球內部的密度必定要大得多,並隨深度的增加,密度也出現明顯的變化。地球內部的溫度隨深度而上升。根據最近的估計,在100公里深度處溫度為1300°C,300公里處為2000°C,在地幔圈與外核液態圈邊界處,約為4000°C,地心處溫度為 5500 ~ 6000°C。

形狀和大小

中國古代對天地的認識有所謂渾天說。東漢張衡在《渾天儀圖注》里寫道:「天體圓如彈丸,地如雞中黃……天之包地猶殼之裹黃。」地球是圓的這個概念在遠古就已模糊地存在了 。723 年唐玄宗派一行和南宮說等人 ,在今河南省選定同一條子午線上的 13 個地點 ,測量夏至的日影長度和北極的高度 ,得到子午線一度之長為351里80步 ( 唐代的度和長度單位 )。摺合現代的尺度就是緯度 一度長132.3千米,相當於地球半徑為7600千米 ,比現代的數值約大20%。這是地球尺度最早的估計( 埃及人的測量更早 一些,但觀測點不在同 一 子午線上 ,而且長度單位核算標 准不詳,精度無從估計)。

精確的地形測量只是到了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之後才有可能,而地球形狀的概念也逐漸明確。地球並非是很規則的正球體。它的表面可以用一個扁率不大的旋轉橢球面來極好地逼近。扁率e為橢球長短軸之差與長軸之比 ,是表示地球形狀的一個重要參量。經過多年的幾何測量、天文測量以至人造地球衛星測量,它的數值已經達到很高的精度。這個橢球面不是真正的地球表面,而是對地面的一個更好的科學概括,用來作為全球各地大地測量的共同標准,所以也叫做參考橢球面 。按照 這個參考橢球面 ,子午圈上一平均度是111.1千米 ,赤道上一平均度是111.3千米 。在參考橢球面上重力勢能是相等的,所以在它上面各點的重力加速度是可以計算的,公式如下:

g0=9.780318(1+0.0053024sin2j-0.0000059sin2j)米/秒2, 式中g0是海拔為零時的重力加速度,j是地理緯度 。知道了地球形狀、重力加速度和萬有引力常數G=6.670×10-11牛頓·米2/千克2,可以計算出地球的質量M為 5.976×1027克。

自轉

由於地球轉動的相對穩定性 ,人類生活歷來都利用它作為計時的標准,簡單地說,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的時間叫做一年,地球自轉一周的時間叫做一日。然而由於地球外部和內部的原因,地球的轉動其實是很復雜的。地球自轉的復雜性表現在自轉軸方向的變化和自轉速率即日長的變化。

自轉軸方向的變化中,最主要的是自轉軸在空間繞黃道軸緩慢旋進,造成春分點每年向西移動50.256〃的歲差。這是日、月對地球赤道突出部分吸引的結果。其次是地球自轉軸相對於地球本身的位置變化,造成了地面各點的緯度變化。這種變化主要有兩種成分 :一種以一年為周期 ,振幅約為0.09〃,是大氣和海水等季節性變化所引起的,是一種強迫振動;另一種成分以14個月為周期,振幅約為0.15〃,是地球內部變化所引起的,叫做張德勒擺動,是一種自由振動 。此外還有一些較小的自由振動。

轉速的變化造成日長的變化。主要有3類 :長期變化是減速的,使日長每百年增加1 ~ 2毫秒 ,是潮汐摩擦的結果;季節性變化最大可使日長變化0.6毫秒 ,是氣象因素引起的;

不規則的短期變化,最大可使日長變化4毫秒 ,是地球內部變化的結果。

表面形態和地殼運動

地球的表面形態是極復雜的,有綿亘的高山,有廣袤的海盆,還有各種尺度的構造。

地表的各種形態主要不是外力造成的,它們來源於地殼的構造運動。地殼運動的起因至少有以下幾種設想:①地球的收縮或膨脹。許多地學家認為地球一直在冷卻收縮,因而造成巨大的地層褶皺和斷裂。然而觀測表明,地面流出去的熱量和地球內部因放射性物質的衰變而生出的熱量是同量級的。也有人提出地球在膨脹的論據。這個問題現在尚無定論。②地殼均衡。在地殼以下的某一定深度,單位面積上的載荷有一種傾向於均等的趨勢。地面上的巨大高差為地下深部橫向物質流動所調節。③板塊大地構造假說——地球最上層約八、九十千米厚的岩石層是由幾塊巨大的板塊組成的。這些板塊相互作用和相對運動就產生地面上一切大地構造現象 。板塊運動的動力來自何處,現在還不清楚,但不少人認為地球內部物質的對流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電磁性質

地磁場並不指向正南。11世紀中國的《夢溪筆談》就有記載。地磁偏角隨地而異。真正地磁場的形態是很復雜的。它有顯著的時間變化,最大的變化幅度可達到總地磁場的千分之幾或更高。變化可分為長期的和短期的。長期變化來源於地球內部的物質運動;短期變化來源於電離層的潮汐運動和太陽活動的變化。在地磁場中,用統計平均或其他方法將短期變化消去後就得到所謂基本地磁場。用球諧分析的方法可以證明基本地磁場有99%以上來源於地下,而相當於一階球諧函數部分約佔80%,這部分相當於一個偶極場,它的北極坐標是北緯78.5°,西經69.0°。短期變化分為平靜變化和干擾變化兩大類。平靜變化是經常出現的,比較有規律並有一定的周期,變化的磁場強度可達幾十納特 ;干擾變化有時是全球性的 ,最大幅度可達幾千納特 ,叫做磁暴。

基本磁場也不是完全固定的,磁場強度的圖像每年向西漂移0.2°~0.3°,叫做西向漂移。這就指出地磁場的產生可能是地球內部物質流動的結果。現在普遍認為地球核主要是鐵鎳組成的(還包含少量的輕元素)導電流體,導體在磁場中運動便產生電流。這種電磁流體的耦合產生一種自激發電機的作用,因而產生了地磁場。這是當前比較最為人接受的地磁場成因的假說。

當岩漿在地磁場中降溫而凝固成岩石時,便受到地磁場磁化而保留少許的永久磁性,稱為熱剩磁。大多數岩漿岩都帶有磁性,其方向和成岩時的地磁場方向一致。由相同時代的不同岩石標本可以確定成岩時地球磁極的位置。但由不同地質時代的岩石標本所確定的地磁極位置卻是不同的。這就給大陸漂移的假說提供了一個有力的證據。人們還發現,在某些地質時代成岩的岩石,磁化方向恰好和現代的地磁場方向相反。這是由於地球在形成之後,地磁場曾多次自己反向的結果。按照自激發電機地磁場成因假說,這種反向是可以理解的。地磁場的短期變化可以感應地下電流,而地下電流又引起地面的感應磁場。地下電流同地下物質的電導率有關,因而可由此估計地球內部的電導率分布。然而計算是復雜的,而且解答不單一。現在所能取得的一致意見是電導率隨深度而增加,在60~100千米深度附近增加很快 。在400~700千米的深處,電導率又有明顯的變化,此處相當於地幔中的過渡層(又叫C層)。

溫度和能源

地面從太陽接受的輻射能量每年約有10焦耳,但絕大部分又向空間輻射回去,只有極小一部分穿入地下很淺的地方。淺層的地下溫度梯度約為每增加30米,溫度升高1℃ ,但各地的差別很大 。由溫度梯度和岩石的熱導率可以計算熱流 。由地面向外流 出的熱量 ,全球平均值約為6.27 微焦耳/厘米秒 ,由地面流出的總熱能約為10.032×1020焦耳/年。

地球內部的一部分能源來自岩石所含的放射性元素鈾 、釷、鉀。它們在岩石中的含量近年來總在不斷地修正,有人估計地球現在每年由長壽命的放射性元素所釋放的能量約為9.614×1020焦耳 ,與地面熱流很相近 ,不過這種估計是極其粗略的,含有許多未知因素。另一種能源是地球形成時的引力勢能,假定地球是由太陽系中的彌漫物質積聚而成的 。這部分能量估計有25×1032焦耳 ,但在積聚過程中有一大部分能量消失在地球以外的空間 ,有一小部分 ,約為1×1032焦耳,由於地球的絕熱壓縮而積蓄為地球物質的彈性能。假設地球形成時最初是相當均勻的,以後才演變成為現在的層狀結構,這樣就會釋放出一部分引力勢能,估計約為2×1030焦耳。這將導致地球的加溫。地球是越轉越慢的。地球自形成以來,旋轉能的消失估計大約有1.5×1031焦耳,還有火山噴發和地震釋放的能量,但其數量級都要小得多。

地面附近的溫度梯度不能外推到幾十千米深度以下。地下深處的傳熱機制是極其復雜的,由熱傳導的理論去估計地球內部的溫度分布,常得不到可信的結果。但根據其他地球物理現象的考慮,地球內部某些特定深度的溫度是可以估計的。結果如下:①在100千米的深度 ,溫度接近該處岩石的熔點,約為1100~1200℃;②在400千米和650千米的深度,岩石發生相變 ,溫度各約在1500℃和1900℃ ;③ 在核幔邊界,溫度在鐵的熔點之上,但在地幔物質的熔點之下,約為3700℃;④在外核與內核邊界 ,深度為5100千米 ,溫度約為4300℃,地球中心的溫度,估計與此相差不多。

內部結構

地球的分層結構基本上是按地震波( P和S )的傳播速度劃分的。地球上層有顯著的橫向不均勻性:大陸地殼和海洋地殼的厚度大不相同,海水只覆蓋著2/3的地面。

地震時,震源輻射出兩種地震波,縱波P和橫波S。它們各以不同的速度向四圍傳播�經過不同的時間到達地面上不同的地點。若在地面上記錄到P和S的傳播時間隨震中距離的變化,就可以推算地下不同深度地震波的傳播速度υp和υs。

地球內部的分層就是由地震波速度分布定義的,在海水之下,地球最上層叫做地殼,厚約幾十千米。地殼以下直對地核,這部分統稱為地幔。地幔內部又有許多層次。地殼與

地幔的邊界是一個明顯的間斷面 ,稱為M界面或莫霍界面 。界面以下約到會80千米的深度,速度變化不大,這部分叫做蓋層。再往下,速度變化不大,這部分叫做蓋層。再往下 ,速度明顯降低 ,直到約220千米深度才又回升 。這部分叫低速帶。以下直到2891千米深度叫做下地幔。核幔邊界是一個極明顯的間斷面。進入地核 ,S波消失 ,所以地球外核是液體。到了5149.5千米的深度 ,S波又出現,便進入了地球內核。

由地球的速度和密度的分布可以計算出地球內部的兩個彈性常數、壓力和重力加速度的分布。在地幔中,重力加速度g的變化很小 ,只是過了核幔邊界才向地心遞減至零 。在核幔邊界處的壓力為1.36兆巴,在地心處為3.64兆巴。

內部物質組成

地震波的速度和密度分布對於地球內部的物質組成是一個限制條件 。地球核有約 90%是由鐵鎳合金組成的,但還含有約法三章10%的較輕物質;可能是硫或氧。關於地幔的礦物組成,現在還存在分歧意見。地殼中的岩石礦物是由地幔物質分異而成的。火山活動和地幔物質的噴發表明地幔的主要礦物是橄欖岩。地震波速度的數據表明在內400、500、和諧500千米的深度,波速的梯度很大 。這可解釋為礦物相變的結果。在內400千米的深處 ,橄欖石相變為尖晶石的結構,而輝石則熔入石榴石 。在家500千米的深度,輝石也分解為尖晶石和超石英的結構 。在先650千米深度下,這些礦物都為鈣鈦礦和氧化物結構 。在下地幔最下的200千米中,物質密度有顯著增加。這個區域有無鐵元素的富集還是一個有爭論的問題。

起源和演化

地球的起源和演化問題實際上也就是太陽系的起源和演化問題。早期的假說主要分兩大派:以康德和拉普拉斯為代表的漸變派和以G.L.L.布豐為代表的災變派 。漸變派認為太陽系是由高溫的旋轉氣體逐漸冷卻而成的;災變派主張太陽系是由此及彼2個或3個恆星發生碰撞或近距離吸引而產生的。早期的假說主要企圖解釋一些天文事實,如行星軌道的規律性,內行星和外行星的區別。太陽系中角動量的分布等。在全面解釋上述觀測事實時,兩派都遇到不可克服的因難。

從20世紀40年代中期起,人們逐漸傾向於太陽系起源於低溫的固體塵埃的觀點。較早的倡議者有魏茨澤克、施米特和尤里。他們認為行星不是由高溫氣體凝固而成,而是由溫度不高的固體塵物質積聚而成的。

地球形成時基本上是各種石質物體和塵、氣的混合物積聚而成的。初始地球的平均溫度估計不超過去時1000℃。由於長壽命放射性無素的衰變和引力勢能的釋放,地球的溫度逐漸升高。當溫度超過鐵的熔點時,原始地球中的鐵元素就化成液態,由於密度大就流向地球的中心部分,從而形成了地核。地球內部溫度繼續升高,使地幔局部熔化,引起了化學分異,促進了地殼形成。

海洋和大氣都不是地球形成時就有的,而是次生的。因為原始地球不可能保持大氣和水 。海洋是地球內部增溫和分異的結果。原始大氣是從地球內部放出的,是還原性的。直到綠色植物出現後,大氣中才逐漸積累了自由氧,在漫長的地質年代中逐漸形成現在的大氣(見地球起源)。

地球的年齡

如果定義為原始地球形成後到現在的時間,則由岩石和礦物所含的放射性同位素可以測定。但是這樣做時,仍免不了對地球的初始狀態做一些假定,根據岩石礦物中和隕石中鉛同位素的精密分析,現在一般都接受的地球年齡約為46億年。

『叄』 地理的五篇評論

1.陝西,山西等地區500年以來的大旱!季風氣候降水不穩定,水源稀少,深居內陸水汽輸送少。工農業發達,用水量大,不節約用水。
2.全球氣候變暖與強風,強降水,有關,尤其在北半球。人類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導致大氣逆輻射增強,使得全球氣候變暖
3.中國南極科考歸來。這個可靠的很多,你可你參考2010年北京各城區的模擬題
4.南方強降雪!亞熱帶季風氣候,降水不穩定,收太平洋的水汽影響,受西伯利亞的冷空氣影響形成大規模的降水。
5.現在的西藏的區降雪會導致什麼?到初春時形成融雪性洪水!
僅供參考,如有不好請見諒!

『肆』 地理知識解答

赫次勒及福各特( Heirtzler and Volgt , 1971 )曾根據平行於中洋脊的地磁異常分析大陸飄移及地極回移。他們討論之衣飾這樣一個分析涉及很大數目的變數做結論。但是他們將大陸飄移定義為〃嵌有大陸於板殼之間的特殊運動情形〃而簡化了他們的結果。這個觀念的簡單延伸可以容許將〃海洋飄移〃定義為嵌有海洋於殼間的特殊運動情形。板至少太平洋的一部份顯曾參與這樣的運動。大多數的證據顯示自中生代以來至少中太平洋的一部份也許〃嵌在〃一塊板殼之內曾經向北遷移大約20度或2000公里以上。這個赫次勒-福各特觀念可以更進一步的延伸如注意到已知海洋及大陸地區的張裂嶼擴張明顯地是由深置的張力所致。因此,我們可以說〃海洋漂流〃及〃大陸擴張〃為對偶於大陸飄移及海底擴張的現象。一個類似性質的證據發現在非洲張裂谷中谷中的火山作用在組成及體積上下都不同於海脊中央的情形,這指出至少在某些情形擴張大陸之下的地熱梯度比擴張海底之下者要低很多。

麥克道加爾分析生成上下與海脊峰頂有關地區中玄武岩流的發生。杜威及柏德分析過載板殼邊緣的蛇紋復岩體上沖帶如在紐芬蘭者所扮演的角色。波斯哈得及麥克法蘭認為迦納利群島並不成為非大陸的噴出的獨立巨大火山岩體。此地區的地殼組成形成一個完整普系的岩石類型,范圍叢海洋的,到大陸的物質,指出那個地區有一個復雜的岩漿構造史。總之,純粹大陸動態及海洋動態之間的區別顯然並不如一度想像的那麼明顯。很多大陸的動態為海洋內類似動態的復制,很多海洋的動態亦為大陸內類似動態的復制。因此所有地表動態的有因機動體系必位海洋及大陸之下深處,在一個比最老的大陸更老的全球性統一系統之內。

回目錄

大陸飄移、岩漿活動、與全球地熱形式

因為大陸飄移幾常與岩漿活動相連發生,而岩漿活動則幾沿著全球性最大熱流量的發生,指出在這三個現象間有一個有因的關系。斯克雷特及法蘭契圖 Sclater and Francheteau, 1970 ) 由一個全球性的分析認為正在擴張的板殼的交面"海洋 "岩石圈散失的熱其總量可達地球的總平均散濕熱的百分之四十五。部份散失也與下移板有關。朱里安( Julian, 1970 )發現刻馬得克群島附近下移層板之外的低黏性地區中的分融造成至少四公里/ 秒相當大的大的震波速度增加。宇津( Utsu, 1967 )等人有分析過其他有關大陸飄移與全球地熱形式之間關連的問題。這些分析中沒有一個對地球的地熱動態到底是如何與大陸飄移及海地擴張和隱沒板殼交面處的岩漿活動相關提供完全滿意的解釋。重組六億年前的超大陸(比盤古大陸更早的神秘超大陸)科學家推測2億年前曾有個盤古大陸的存在,然而比之更老古老的大陸分布狀況使中是個迷。由於最近南極大陸的地質調查工作陸續獲得成果,於是六億年前亦有個超大陸的存在的推測便逐漸浮上檯面。以下探討盤古大陸之前的大陸移動狀況,重組六億年前的大陸。

(一)盤古大陸之前的大陸分布狀況

盤古大陸不是一直存在於地球歷史中。我們知道在盤古大陸之前,大陸早已分和數次,但由於無法獲得古老海洋的資料。因海洋會隱沒到地球內部,所以現在的地球表面找不到2億年以上的古老海洋地殼。所以科學家很難精確重現盤古大陸之前的大陸分布。

在盤古大陸即將形成前,盤古大陸可分為北邊的勞拉西亞(Lartasia continent和南邊的剛瓦納(Gondwanaland)。北邊的勞拉西亞視現今北美大陸合一部份的歐亞大陸;南邊的剛瓦納是非洲、南美洲、南極、澳洲等大陸與印度次大陸所構成。歐亞大陸的大部分是由較小的陸地碎片藉著板塊運動所拼成。而要重現比盤古大陸分布狀況,則先找出勞拉西亞大陸西岸,即現在北美洲大陸西側6億年前地質構造的某些片段。因為當時北美洲大陸西岸的地質構造,可能試伴隨巨大陸塊的分裂所形成。

回目錄

(二)復原6億年前的超大陸

經人們的調查,以南極大陸沿著東經150度分布的南極橫貫山脈為界,分為東西南極兩部份。西南極是6億多年以來許多互相接附的陸塊集結而成。東南極則是6億年前的大陸,其地質構造與北美大陸西側的地質相同。而澳洲大陸東南也發現同一地質構造。又南極大陸和澳洲大陸皆為剛瓦納大陸的一部份,這也暗示了北美大陸西側曾與剛瓦納大路相連。

此外,科學家也發現在東南極發現了北美洲大陸東側縱慣南北的格倫爾造山帶之片段,其造山帶為10億年前所發生的,由此可之北美大陸和東南極在6億年前是相連的。所以根據過去有關的大陸分布研究科學家推論:6億年前有個超大陸存在,而其反側有一片超大洋,非洲大陸東側、東南極和印度次大陸的沿岸就林接著這片超海洋。

回目錄

(三)從超大陸的分裂到盤古大陸

而在超大陸形成後,開始以順時針方向移動。約五億年前,超大陸的北美洲和南美洲大陸開始連接處分裂,使超大洋縮小至不見。而南美大陸和非洲大陸則轉到東南極和印度次大陸組成剛瓦納大陸。同時北美大陸也從南極大陸和澳洲大陸這一路塊分裂開來,沿著順時針方向在剛瓦納大陸周圍移動。接著北美大陸又接上了非洲大陸和南美大陸此一陸塊。於是陸塊再度聚集,在2億5000萬年前形成盤古大陸。由6億年前的超大陸到盤古大陸至今,大陸聚合了兩次此種陸塊一在聚集、分裂的過程為「威爾遜循環」。

回目錄

大陸漂移說的證據

目前主張大陸漂移說的學者都是根據地質上的研究,提出下列的證據,說明大陸曾經是漂移過的。

生物學的證據

世界上很多生物分布在同一時代的不同大陸之上,大陸間有海洋阻隔,但是這些生物都無法飛越或游過其間廣大海洋的。一種石炭二疊紀的羊齒植物名叫los sopteris現在南美洲、南非洲、澳洲、印度、和南極洲各地。因為這類植物的成熟種子很大,無法由風越洋吹送,所以可以證明這許多南半球的陸地原來是相 連的。又有一種二疊紀的大爬蟲Mesosaurus,和另一種三疊紀的爬蟲 ynognathus只見於大西洋兩岸的南美洲和南非洲,如果這兩類爬蟲能游水,就不會只在上述兩洲的南部出現,這可以證明這兩洲原來是相連的。另外有一種大爬蟲名叫 Lystosaurus,完全是陸上的生物,無法游泳渡海。但是這種爬蟲類曾在南非洲、和南極洲的三疊紀地層中被發現,也在中國、印度,蘇俄等地發現,這可以證明各大洲原來是相連在一起的大陸,以後因漂移而分散。雖然有人試圖以各大洲間曾經有陸橋相連來解說這許多生物的普遍分布,但是海底地形測量並未發現在海底有輕的大陸地殼存在,不能證明有沈入海底的陸橋。再就生物演化的研究,也可以發現大陸曾經漂移的證據。哺乳類動物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胎生類(Placental),一是有袋類 (Marsupial),就化石研究的記錄,有袋類先於胎生類動物出現在地球上,在七千萬到一萬萬年以前,有袋類動物遍布地球上各地,表示當時地球是連成一塊陸地,在以後的幾百萬年內,胎生類動物出現在地球上,他們生性兇殘,就把有袋類吃食殆盡。但是約在七千萬年以前的時候,大陸開始分離漂移,有的分開後又在重合,只有澳洲大陸分開後就不再和其他大陸相連,因之庫克(Cook)船長在1770年登陸澳洲時,發現的哺乳類都是有袋類動物,這也是目前袋鼠只有在澳洲生存的原因了。

回目錄

大陸邊緣的吻合

英國的布拉德(Edward Bullard)等人在1965年利用電腦計算,以大陸斜坡的中心(約500尋或九百公尺的深度 )為基準,把大西洋東西兩側的陸地接合起來,可以拼湊的非常吻合,好像拼七巧圖一樣的完善,同時兩邊陸地上的岩性和構造也是非常吻合,好像原來是一張報紙,現在被撕成兩半一樣。地質構造和其他的證據很多地質現象在大西洋一邊的海岸突然中止,而在其另一邊的海岸又告出現。例如東西向的褶皺山脈在非洲南端的好望角( Cape of Good Hope)突告中止,但是在南美洲阿根廷的布宜艾諾斯(Buenos Aires)又有同樣構造的山脈出現,其他的構造和岩石性質也在大洋的兩側可以彼此配合,北美洲的阿帕拉契山脈(Appalachian Mts )向東北延到加拿大的紐芬蘭突然中止,而越洋到愛爾蘭( Ireland)的海岸又再度出現。古生代早期發生的加里東尼亞(Caledonian)山脈更可以說明這個情形,這個山脈呈東北向延伸,由挪威、格陵蘭的東部向西南,延經英國的威爾斯及蘇格蘭,到達北美洲的紐芬蘭和新英格蘭地區,直達非洲撒哈拉的西北部止。此外有很多的金屬礦帶包括錳、鐵、金和錫等,都可以在大西洋的兩邊陸地上彼此遙相接連。最重要的一點是大西洋兩側陸地的地質相同情形只有發生在白堊紀以前的地層中,因為大陸漂移是相信在侏羅紀時候發生的。

回目錄

冰川作用的證據

約在三億年以前古生代的後期,南半球有分布極廣的冰川作用,曾在南美洲、非洲、澳洲、印度、和南極洲發現。由冰川沈積物所指示的冰川流動方向,可以證明是由當時拼合起來的南半球大陸內陸為中心,向四方流動的,這些地方除南極洲外目前都接近赤道,不是寒冷的氣候。同時在北半球的陸地上,同一地質時代的地層中沒有發現冰川作用,再根據植物化石可以證明該時是熱帶氣候。這種事實很難用大陸固定的說法來解釋,然而卻可以證明當初大陸的位置和現在一定不同,以後必有漂移作用發生。

回目錄

古氣候學的證據

南極洲上發現大量的煤礦,證明現在冰天雪地的南極洲以前的地理位置定是濕潤的植物繁殖區。北半球有很多地區有廣大的古生代晚期所造成的煤田,表示當時這些地區都是植物豐盛的熱帶沼澤地區,後來由於大陸漂移而移到目前的地理位置。很多岩鹽和風成砂岩再美國的二疊紀地層中出現,證明在當時這里必定接近赤道而氣候十分乾燥。這許多地質現象的存在,都可以指示過去的氣候帶應該和現在的地理位置不配合,而大陸是曾經移動過去的。

回目錄

古地磁和磁極的移動

到了1950年代,有兩種新學科的研究領域的發展,對大陸漂移說的發展造成一個轉捩點,這就是古地磁(Paleomagnetism )和海底地質和地形的研究。有許多岩石在形成時帶有弱磁性,岩石和礦物的具有磁性來自地球的磁場(Magnetic field)。地球的磁場可以假設地球中心有一塊磁鐵,具有一個磁軸(Magnetic Axis)和兩個磁極(Magnetic Pole),一為指向北的磁北極,一為指向南的磁南極。地球的磁軸並不和它的地理軸或自轉軸一致,兩者約成11度的交角。地球磁場的真正產生原因還不十分明了,一般書上都根據自發的電磁波發電機(Self-exciting Dynamo)的原理來說明之,這是美國的埃耳賽(Walter Elsasser)和英國的布拉德(Edward Bullard)所創立的。

在火力發電廠中,蒸汽推動一個導電體,再在一個磁場中轉動,就可以產生電流。地球內部的外核是產生地球磁場的主要可能場所,因為外核是流體組成,其鐵質的成分又是良導體。這個具有導電性能的外核對著包圍在外面的地函發生轉動,在原有的小型磁場中就可以產生電流,由這個電流可以產生地球的磁場。因為這個電流造成其本身的磁場,所以名之為自發發電機。這個作用的發生需要一種或多種的能源使具有導電性的鐵質流動性外核發生對流性的轉動或運動,由此產生電流,增加磁場的強度,再進而增加電流的強度。如此交替進行,最後可以使對流運動、電流和磁場達到平衡的狀態,這就是自發的發電機原理。一般認為地核中放射性元素的蛻變可能是主要的熱源。地球的自轉對地球磁場的產生有重要關系,所以磁軸和地球自轉軸的位置很接近。

大陸漂移說的復活得力於古地磁(Paleomagnetism)研究所提供量的方面的證據。古地磁研究保留在磁性岩石或礦物中的地球古地磁場,所以也名為化石磁性(Fossil Magnetism )。當岩漿冷凝結晶到某一礦物的居里點溫度以下時,這個礦物就開始具有磁性,名叫自然存磁性(NRM,Natural Remanent Magnetism )。在這礦物中南北磁極的排列方向和當時地球磁場的南北磁極排列方向相同。在沈積岩造成時,其中所含的磁性礦物也可以產生存磁性,其磁極的排列也和當時地球磁場的南北磁極排列方向相同。在1950到1960年間,地球科學家在各地採集岩石標本,決定其地質年齡和存磁性,以重建以往地球磁場的演變史,這就是古地磁的研究,由此研究可以得到三項重要發現:

磁極的移動(Polar Wandering),
地球磁場磁極的倒轉( Magnetic Polarity Reversal),
海底地磁異常帶的對稱性排列。
根據岩石中存磁性方向的測定可以決定這個岩石造成時地球磁極排列的方向和緯度的位置,這是由岩石中古地磁的磁偏角(Magnetic Declination)和磁傾角(Magnetic Inclination )以及磁場的強度來測定的。由古地磁研究所測得若干大陸在不同地質時間的磁極位置,結果發現所測不同地質時間所成磁性岩石的磁及排列和位置並不相同。如果把某一大陸的磁極位置按其時代順序相連,就得到一條連續路線,最後的終點就是現在的磁極位置。這條連線名叫磁極移動路線(Polar Wandering Path),解釋磁極的移動可以有兩種說法:一是地球的磁性在不同的時間有不同的位置這就名叫磁極的移動。一是磁極不動,而是大陸對著磁極而言,有相對的移動。雖然磁極可以移動,但是規模極小,可以說磁極和地理極的相對位置是仍舊一致的。所以另一個容易接受的學說是表面上看來似乎是磁極的移動,實際上市由於大陸的移動所造成的。

北美洲的磁極移動路線和歐亞大陸的磁極移動路線並不一致,如果磁極曾在移動,則各大洲在每一個地質時代所示的磁極應在同一位置,但是實際的測量,這個個磁極在不同的大陸上有不同的位置,因之證明只有大陸可以相對運動,地球上的磁極不可能作有規則的移動而最後聚合在一點。因之一種合理的動力學上的解釋是磁極是不動的,而真正在移動的是含有這些磁性岩石的大陸,所以大陸漂移說得到第一次的量的證實而復活了。在侏羅紀以前的北美洲和歐亞大陸的磁極移動路線的曲線外型大致相似,如果把北美洲的路線向歐亞大陸移動約三十度,兩條路線就可以彼此相合,這是大陸未漂移以前的情形。到了侏羅紀以後,因為大陸漂移開始,大西洋開始生長,以後這兩個大陸的磁極移動路線就不能再一致了。此後在南半球的研究也得到相同的磁極移動的證據,不過不同的大陸有不同的移動路線。

回目錄

關於板塊構造學說

(一)板塊構造說的來由,是根據下列的事件觀察:

(1) 地震帶的分布。

(2) 海底的擴張。

(3) 大陸的移動。

(4) 地球的構造。

1-1 在各地可輕易的找到板塊構造學說的證據:

紐西蘭南島是由太平洋板塊及澳洲板塊相撞而形成的。要了解上述的原因,必需研究紐西蘭附近海底的地殼變動,在北島東邊有個與北島大致平行的希克蘭基海溝(Hikurangitrench),順著這海溝的方向,向北又有個東加克馬得海溝( Tonga Kermadee trench),在這東加克馬得海溝的西邊,有一個與此海溝平行的東加克馬得洋脊,這個洋脊的南邊即是北島;另一方面,由南島向南找,亦可找到一個馬克奧利洋脊 Macquarie ridge),在馬克奧利洋脊及南島連線的西邊有一個與此方向平行的類似海溝之深海。

擴大來看南太平洋及印度洋,在南太平洋上,有個由南美附近的東太平洋壟起( east Pacific rise)向西移動的太平洋海底---太平洋板塊(Pacific plate),在印度洋上也有一個由印度洋中洋幾項東移動的印度洋海底,---澳洲板塊(Australia plate),這兩個板塊來到紐西蘭附近便撞在一起,於是太平洋板塊就在北島東邊的東加克馬得海溝和希克蘭基海溝沒入澳洲板塊的下方,而南島西邊的深海部分則是澳洲板塊沒入太平洋板塊下方。

由於紐西蘭的南島及北島,以及阿爾卑斯曾的走向都是東北西南向,因此由東邊擠過來的太平洋板塊及由西邊擠過來的澳洲板塊相撞後,會在島上形成擠壓力,這擠壓力可分解成與斷層成直角的及與斷層平行的兩種力,前者成為對斷層的推力,後者則成為右錯力,前者使南阿爾卑斯山脈壟起,後者使阿爾卑斯山脈向右移動,換言之,作用於紐西蘭,尤其是其南島的力是來自太平洋板塊及澳洲板塊的擠壓。

回目錄

(二)理論的原理:

地球表面由幾個厚度約為一百公里厚之板塊組合而成的,由於板塊移動時不會變形,所以在交界處產生各種地質現象。

2-1 大陸漂移說的確立:

大陸漂移說認為地球表面是由幾塊會移動的板塊所覆蓋,此理論對地球科學界的發展產生了莫大的影響,在任加拿大多倫多市安大略科學中心所長的約翰.茲卓.威爾森博士對於大陸漂移說有很大的貢獻,他曾在科學雜志---科學美國人(Scientific American)(1963年4月號)中,發表大陸漂移學說的論文,他由1960年古地磁學( Paleomagnetic)發現支持大陸漂移學說的資料,後又根據拜恩(Frederick John Vine)及馬修斯( DrummondHoyle Mathews)的海底擴張論文,其內容是藉由海底擴張來說明大西洋中洋幾周圍的地磁異常現象。

2-2 板塊間運動的證據:

固定不動的高溫熱點、軌跡及數目暗示著板塊移動。所謂熱點(hot spot)就是位於地函深處的高溫點,它是一個固定在地球上的點,例如位於夏威夷島下方的熱點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目前載著夏威夷群島的太平洋板塊正對著熱點由東南向西北方向移動,大西洋中洋脊可能是熱點連成線狀而形成的,載著美洲大陸的西大西洋板塊正向西移動。

回目錄

(三)板塊學說的再討論

3-1 板塊與板塊間的運動包括:

(1) 互相遠離

(2) 錯動

(3) 碰撞

3-2 所造成的現象:

(1) 板塊的成長

(2) 板塊的錯動

(3) 板塊的沈降消失

3-3 所發生的位置:

(1) 擴張性邊界

(2) 錯動性邊界

(3) 收斂性邊界

3-4 所存在的地方:

(1) 中洋脊(mid-ocean ridge)

(2) 轉形斷層(transform fault)

(3) 海溝(trench)

回目錄

關於大陸飄移

一、古地質學提出的「盤古大陸「的模型驗證

西元一九一二年,德國氣象學家華格那( A . Weagner )創大陸漂移說,主張: 現代地球上所分布大陸,在古代都連在一起,稱之為盤古大陸( Pangaea ),此大陸到中生代時開始分裂向四周動,而形成新的海域。

最近據古地磁學的研究,對古生代末期的二疊紀之盤古大陸形狀提出了三個模型,這些模型已分別就地質學、骨氣後學的觀點加以驗證。

盤古大陸可分為由現在的北美、非洲、歐亞三個大陸連結成的勞亞古陸( Laurasia ) ,以及由南美、非洲、印度、澳洲、南極洲等五個大陸連成的崗瓦那古陸( Goundwanaland )兩個部分。而與古地質學所提出的三個盤古大陸之模型的相異處,就在於勞亞古陸和崗瓦那古陸的相接之處。經驗證的結果,認為兩大陸相接的地方,相當於現今的非洲西北和歐洲西南邊之模型,最合乎地質學及骨氣後學的理論。

回目錄

二、觀念的演化

大陸漂移的假說假設地球地殼如大陸一般大的板塊至少在過去二億年裡曾保持他們的形狀但卻彼此的相對移動或漂移。這些觀念基於全球性的古地磁分析加上其他類型區域性及全球性的研究已經相當確定。

大多數早期的大陸漂移觀念與杜托特( Du Toit ),泰羅( Taylor ) ,及威葛納( Wegener )相關連。近代的說法通常與藍科恩(Runcorn ) ,布拉德( Bullard ),布雷克特等( Blackett et al. ) 愛薩克等( Isack et al. ) 。

漂移前構形中南半球的諸大陸,非洲、澳洲、南美洲、印度、及南極洲,在侏羅紀(大約一億五千萬年前)時期聚集在南極洲周圍而構成崗瓦納古陸,其餘的大陸則聚集成勞亞古陸。在其他的構形中,所有的大陸形成單一的漂移前超級大陸即盤古大陸。一些觀念指出單一的漂移前構形及一個超級大陸的單一分裂可能過分簡單並且在時間上受到限制達一種程度以致於基本觀念上必需補充下述的情形;曾有一連串超級大陸的存在他們在不同的全球地表構形中重復的分裂而又重新的結合。

由這些及其他的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的結論;(一)大陸漂移及地極回移是地球內部動態的地表表徵;(二)這些現象至少發生在過去二億年裡,並且可能發生在地球的整個生命中;及(三)對地球內部幾何學及力學未有充分的了解以致於容許對大陸漂移及地極回移之推動機動體系的性質有個完整的定義。

回目錄

三、大陸漂移的其他地球現象

大陸漂移常和其他的地球現象連帶發生,譬如海洋及大陸張裂,岩漿活動,及其他與構造岩漿活動相關連的現象。快速地極回移在強裂的構造岩漿活動期間發生。此時也有較多的地磁極倒轉發生。

大陸漂移及相關連的地球其他現象有如海洋及大陸張裂,岩漿活動,快速地極回移,及地磁極倒轉之間的關系是什麼?當這些其他地球現象活動的時候為什麼大陸漂移並不一定發生?全球推動機動體系,能如此特殊且能作用如此之久,其幾何、機械、熱、極化學特性究竟為如何?

馬丁( Martin, 1971 ) ,麥克英泥及路克( McElhinny andLuck, 1970 ),貝克( Beck, 1970 ) , 羅多福( Rodolfo, 1971),袁格( Yungul, 1971 ),哈瑟登( Hatherton, 1969),叔伯特等( Schubert et al.,1971 ), 狄慈及霍登( Dietz and Holden,1970 ),麥克英尼( McElhinny, 1970 ),菲赤( Fitch, 1970),費爾布瑞奇( Fairbridge, 1969 ),澤夫立茲( Jeffreys, 1970 ),白羅梭夫( Beloussov, 1970 ),凡男德及穆爾( Van Andel and Moore, 1970 )等人分析過這類性質的問題。

『伍』 請問:文科中的【地理】需要背哪些【圖】。。。或 一定要掌握哪些【圖】

我是選地理的剛剛高考完.
其實不用全都背下來,只要記住要點然後自己展開來.比如說農業區為條件只要記1氣候2地形3土壤4水源5勞動力6市場7交通8科技
然後你再具體地方的展開.比如說長江中下游平原,具體說1氣候是亞熱帶季風氣候水熱資源豐富與熱同期2平原地形,地形平坦開闊3土壤肥沃4河網密布水資源充足5勞動力數量大6市場廣闊7交通便利8科技力量雄厚科技發達
只要記住那幾個點就行,然後再展開,這樣會容易很多
圖一定要掌握氣候圖,農業地域類型圖,洋流模式圖,板塊圖,大氣垂直分布圖,等,其中氣候最最最最重要!!!

『陸』 地理知識解答,

1、 三角洲又稱河口平原,是由河水從上游攜帶的大量泥沙在河口堆積形成的。從平面上看,形狀像三角形,頂部指向上游,底邊為其外緣,所以叫三角洲。三角洲的面積較大,土層深厚,水網密布,表面平坦,土質肥沃。它與山麓附近的扇狀沖積平原不同。扇狀沖積平原面積較小,土層較薄,沙礫質地,土質不如三角洲肥沃。

2、來源:吐魯番盆地北部的博格達山和西部的喀拉烏成山,春夏時節有大量融化的積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潛入戈壁灘下。水的來源便是這些地下水。
目的主要是用於截取地下潛水來進行農田灌溉和居民用水。

3、爪哇的氣候是終年炎熱而潮濕的熱帶雨林氣候。成因簡單說就是火山噴發,岩漿堆積冷卻凝結形成。屬於大巽他群島(大巽他群島屬於馬來群島)。

台灣:南亞熱帶和北熱帶濕潤氣候(熱帶、亞熱帶季風氣候)。成因:地殼運動,地殼受擠壓褶皺上升。不知道屬於什麼群島。

馬達加斯加: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草原氣候。不知道屬於什麼群島。成因不知道,參考這個: 馬達加斯加島原來是非洲大陸的一部分,地質構造與非洲大陸相似,全島基底由古老的結晶岩構成,2/3的基底出露在地表,形成縱貫全島的高原。高原偏居島的東部,全島地形不對稱。高原面上丘陵、火山、盆地錯綜分布;高原東部邊緣是一大斷層,致使東坡陡峻,沿海平原狹窄(寬16—80公里);高原西部坡度較緩,呈階梯狀緩慢下降,沿海平原寬100—200公里,由覆蓋在古老結晶岩上的中生代和新生代沉積岩構成。馬達加斯加全島由火山岩構成。中央部分平均海拔800-1500米,通常被稱為中央高原。察拉塔納納山主峰馬魯穆庫特魯山位於高原的北部,海拔2876米,為全國最高點。位於中央高原的阿勞特拉湖,是馬達加斯加的最大湖泊。東部為帶狀低地,多沙丘和瀉湖。西部為緩傾斜平原,從500米高原逐漸下降到沿海平原。有貝齊布卡、齊里比希納、曼古基和曼古魯4條較河流。

古巴:全境大部分地區屬熱帶雨林氣候,僅西南部沿岸背風坡為熱帶草原氣候。不知成因。屬於大安的列斯群島

4、亞馬孫河航運價值普遍認為不高。。硬要說高的話,水量豐沛,河寬水深,而且比降較緩,主要河段上沒有任何險灘瀑布,終年不結冰,幹流和各大支流之間可以直接通航,這樣就構成了一個龐大而便利的水上航運網。整個水系可供通航的河道總長在2.5萬km以上。

5、遷都的原因很多,除了LS所說安全問題,還有人口、開發需求等原因。http://..com/question/6026994.html?fr=ala0這里有比較詳細的回答,我覺得沒有被採納的那個回答,更適合應試教育要求的答案。

6、氣候持續乾旱,流入的水量小於湖水的蒸發量;過度取水,不合理的水利建設

7、問題略有歧義,我回答的,是注入河流的水文特徵。
鹹海水系河水量很小,水位變化很大,含沙量大,多為間歇河、時令河,只在春秋降雨時偶有流水。部分河流冬季結冰,冰期並不很長。阿姆河是中亞水量最大的河流,其水源就由冰雪融水供給,因此河水每年有兩次汛期,一在春季4—5月積雪融化形成第一次漲水;一在夏季6—7月冰川融水形成第二次漲水,且夏季漲水大於春季。
這里有較詳細的資料http://..com/question/131553096.html
http://222.73.168.135/bbs/simple/index.php?t58641.html

裏海:流入河流涇流量有較大的季節變化和年際變化,

要回學校一趟。。。。寫不完了,晚上回來再寫吧。。。
不知道你對答案的要求是詳細,還是簡略。這些題目看起來不像高三的題目,而是像初學時的無聊題,不容易寫出簡略到位又壓住全部得分點的答案。如果是純粹的應試題目,我答的不夠全面,這會兒高考完已經沒心情每道題都精雕細鏤,務求全面了。。。晚上回來再改改看吧。

『柒』 月球地理知識 越詳細越好

月球俗稱月亮,也稱太陰。月球就是最明顯的天然衛星的例子。在太陽系裡,除水星和金星外,其他行星都有天然衛星。月球的年齡大約也是46億年,它與地球形影相隨,關系密切。月球也有殼、幔、核等分層結構。最外層的月殼平均厚度約為60-65公里。月殼下面到1000公里深度是月幔,它佔了月球的大部分體積。月幔下面是月核,月核的溫度約為1000度,很可能是熔融狀態的。月球直徑約3476公里,是地球的3/11。體積只有地球的1/49,質量約7350億億噸,相當於地球質量的1/81,月面的重力差不多相當於地球重力的1/6。
月球上面有陰暗的部分和明亮的區域。早期的天文學家在觀察月球時,以為發暗的地區都有海水覆蓋,因此把它們稱為「海 」。著名的有雲海、濕海、靜海等。而明亮的部分是山脈,那裡層巒疊嶂,山脈縱橫,到處都是星羅棋布的環形山。位於南極附近的貝利環形山直徑295公里,可以把整個海南島裝進去。最深的山是牛頓環形山,深達8788米。除了環形山,月面上也有普通的山脈。 月球的正面永遠向著地球。另一方面,除了在月面邊沿附近的區域因天秤動而間中可見以外,月球的背面絕大部分不能從地球看見。在沒有探測器的年代,月球的背面一直是個未知的世界。
月球背面的一大特色是它幾乎沒有月海這種較暗的月面特徵。而當探測器運行至月球背面時,它將無法與地球直接通訊。
月球約一個農歷月繞地球運行一周,而每小時相對背景星空移動半度,即與月面的視直徑相若。與其他衛星不同,月球的軌道平面較接近黃道面,而不是在地球的赤道面附近。

因為月球的自轉周期和它的公轉周期是完全一樣的,我們只能看見月球永遠用同一面向著地球。自月球形成早期,月球便一直受到一個力矩的影響引致自轉速度減慢,這個過程稱為潮汐鎖定。亦因此,部分地球自轉的角動量轉變為月球繞地公轉的角動量,其結果是月球以每年約38毫米的速度遠離地球。同時地球的自轉越來越慢,一天的長度每年變長15微秒。
月球對地球所施的引力是潮汐現象的起因之一。月球圍繞地球的軌道為同步軌道,所謂的同步自轉並非嚴格。由於月球軌道為橢圓形,當月球處於近日點時,它的自轉速度便追不上公轉速度,因此我們可見月面東部達東經98度的地區,相反,當月處於遠日點時,自轉速度比公轉速度快,因此我們可見月面西部達西經98度的地區。這種現象稱為天秤動。又由於月球軌道傾斜於地球赤道,因此月球在星空中移動時,極區會作約7度的晃動,這種現象稱為天秤動。再者,由於月球距離地球只有60地球半徑之遙,若觀測者從月出觀測至月落,觀測點便有了一個地球直徑的位移,可多見月面經度1度的地區。這種現象稱為天秤動。
嚴格來說,地球與月球圍繞共同質心運轉,共同質心距地心4700千米(即地球半徑的2/3處)。由於共同質心在地球表面以下,地球圍繞共同質心的運動好像是在「晃動」一般。從地球北極上空觀看,地球和月球均以迎時針方向自轉;而且月球也是以迎時針繞地運行;甚至地球也是以迎時針繞日公轉的。
很多人不明白為甚麼月球軌道傾角和月球自轉軸傾角的數值會有這么大的變化。其實,軌道傾角是相對於中心天體(即地球)而言的,而自轉軸傾角則相對於衛星(即月球)本身的軌道面。在這個定義習慣很適合一般情況(例如人造衛星的軌道)而且是數值相當固定的,但月球卻非如此。
月球的軌道平面(白道面)與黃道面(地球的公轉軌道平面)保持著5.145 396°的夾角,而月球自轉軸則與黃道面的法線成1.5424°的夾角。因為地球並非完美球形,而是在赤道較為隆起,因此白道面在不斷進動(即與黃道的交點在順時針轉動),每6793.5天(18.5966年)完成一周。期間,白道面相對於地球赤道面(地球赤道面以23.45°傾斜於黃道面)的夾角會由28.60°(即23.45°+ 5.15°) 至18.30°(即23.45°- 5.15°)之間變化。同樣地,月球自轉軸與白道面的夾角亦會介乎6.69°(即5.15° + 1.54°)及3.60°(即5.15° - 1.54°)。月球軌道這些變化又會反過來影響地球自轉軸的傾角,使它出現±0.002 56°的擺動,稱為章動。
白道面與黃道面的兩個交點稱為月交點--其中升交點(北點)指月球通過該點往黃道面以北;降交點(南點)則指月球通過該點往黃道以南。當新月剛好在月交點上時,便會發生日食;而當滿月剛好在月交點上時,便會發生月食。

數據資料

平均軌道半徑 384,400千米
軌道偏心率 0.0549
近地點距離 363,300千米
遠地點距離 405,500千米
平均公轉周期 27天7小時43分11.559秒
平均公轉速度 1.023千米/秒
軌道傾角 在28.58°與18.28°之間變化
(與黃道面的交角為5.145°)
升交點赤經 125.08°
近地點輻角 318.15°
默冬章 (repeat phase/day) 19 年
平均月地距離 ~384 400 千米
交點退行周期 18.61 年
近地點運動周期 8.85 年
食年 346.6 天
沙羅周期 (repeat eclipses) 18 年 10/11 天
軌道與黃道的平均傾角 5°9'
月球赤道與黃道的平均傾角 1°32'
赤道直徑 3,476.2 千米
兩極直徑 3,472.0 千米
扁率 0.0012
表面面積 3.976×10^7平方千米
扁率 0.0012
體積 2.199×10^10 立方千米
質量 7.349×10^22 千克
平均密度 水的3.350倍
赤道重力加速度 1.62 m/s2
地球的1/6
逃逸速度 2.38千米/秒
自轉周期 27天7小時43分11.559秒
(同步自轉)
自轉速度 16.655 米/秒(於赤道)
自轉軸傾角 在3.60°與6.69°之間變化
(與黃道的交角為1.5424°)
反照率 0.12
滿月時視星等 -12.74
表面溫度(t) -233~123℃ (平均-23℃)
大氣壓 1.3×10-10 千帕

月球周期
名稱 Value (d) 定義
恆星月 27.321 661 相對於背景恆星
朔望月 29.530 588 相對於太陽(月相)
分點月 27.321 582 相對於春分點
近點月 27.554 550 相對於近地點
交點月 27.212 220 相對於升交點

月球運動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是距離我們最近的天體,它與地球的平均距離約為384401千米。它的平均直徑約為3476千米,比地球直徑的1/4稍大些。月球的表面積有3800萬千米,還不如我們亞洲的面積大。月球的質量約7350億億噸,相當於地球質量的1/81,月面重力則差不多相當於地球重力的1/6。
月球的軌道運動
月球以橢圓軌道繞地球運轉。這個軌道平面在天球上截得的大圓稱「白道」。白道平面不重合於天赤道,也不平行於黃道面,而且空間位置不斷變化。
周期173日。
月球的自轉
月球在繞地球公轉的同時進行自轉,周期27.32166日,正好是一個恆星月,所以我們看不見月球背面。這種現象我們稱「同步自轉」,幾乎是衛星世界的普遍規律。一般認為是行星對衛星長期潮汐作用的結果。天平動是一個很奇妙的現象,它使得我們得以看到59%的月面。主要有以下原因:
1、在橢圓軌道的不同部分,自轉速度與公轉角速度不匹配。
2、白道與赤道的交角。

月球地形

月面的地形主要有:
環形山
這個名字是伽利略起的。它是月面的顯著特徵,幾乎布滿了整個月面。 最大的環形山是南極附近的貝利環形山,直徑295千米,比海南島還大一點。小的環形山甚至可能是一個幾十厘米的坑洞。直徑不小於1000米的大約有33000個。占月面表面積的 7-10%。
有個日本學者1969年提出一個環形山分類法,分為克拉維型(古老的環形山,一般都面目全非,有的還山中有山)哥白尼型(年輕的環形山,常有「輻射紋」,內壁一般帶有同心圓狀的段丘,中央一般有中央峰)阿基米德形(環壁較低,可能從哥白尼型演變而來 )碗型和酒窩型(小型環形山,有的直徑不到一米)。

月海
肉眼所見月面上的陰暗部分實際上是月面上的廣闊平原。由於歷史上的原因,這個名不副實的名稱保留到了現在。
已確定的月海有22個,此外還有些地形稱為「月海」或「類月海」的。公認的22個絕大多數分布在月球正面。背面有3個,4個在邊緣地區。在正面的月海面積略大於50%,其中最大的「風暴洋」 面積越五百萬平方公里,差不多九個法國的面積總和。 大多數月海大致呈圓形,橢圓形,且四周多為一些山脈封閉住,但也有一些海是連成一片的。除了「海」以外,還有五個地形與之類似的「湖」——夢湖、死湖、夏湖、秋湖、春湖,但有的湖比海還大,比如夢湖面積7萬平方千米,比汽海等還大得多。 月海伸向陸地的部分稱為「灣」和「沼」,都分布在正面。灣有五個:露灣、暑灣、中央灣、虹灣、眉月灣;沼有腐沼、疫沼、夢沼三個,其實沼和灣沒什麼區別。
月海的地勢一般較低,類似地球上的盆地,月海比月球平均水準面低1-2千米,個別最低的海如雨海的東南部甚至比周圍低6000米。月面的返照率(一種量度反射太陽光本領的物理量)也比較低,因而看起來現得較黑。
月陸和山脈
月面上高出月海的地區稱為月陸,它一般比月海水準面高2-3千米,由於它返照率高,因而看來比較明亮。在月球正面,月陸的面積大致與月海相等但在月球背面,月陸的面積要比月海大得多。從同位素測定知道月陸比月海古老得多,是月球上最古老的地形特徵。
在月球上,除了犬牙交差的眾多環形山外,也存在著一些與地球上相似的山脈。月球上的山脈常借用地球上的山脈名,如阿爾卑斯山脈,高加索山脈等等,其中最長的山脈為亞平寧山脈,綿延1000千米,但高度不過比月海水準面高三、四千米。山脈上也有些峻嶺山峰,過去對它們的高度估計偏高。現在認為大多數山峰高度與地球山峰高度相仿,最高的山峰(亦在月球南極附近)也不過9000米和8000米。
月面上6000米以上的山峰有6個,5000-6000米20個,4000-5000米則有80個,1000米以 上的有200個。
月球上的山脈有一普遍特徵:兩邊的坡度很不對稱,向海的一邊坡度甚大,有時 為斷崖狀,另一側則相當平緩。
除了山脈和山群外,月面上還有四座長達數百千米的峭壁懸崖。其中三座突出在 月海中,這種峭壁也稱「月塹」。

月面輻射紋
月面上還有一個主要特徵是一些較「年輕」的環形山常帶有美 麗的「輻射紋」,這是一種以環形山為輻射點的向四面八方延伸的亮帶,它幾乎以筆直的方向穿過山系、月海和環形山。 輻射文長度和亮度不一,最引人注目的是第谷環形山的輻射紋,最長的一條長1800千米,滿月時尤為壯觀。其次,哥白尼和開普勒兩個環形山也有相當美麗的輻射 紋。據統計,具有輻射紋的環形山有50個。
形成輻射紋的原因至今未有定論。實質上,它與環形山的形成理論密切聯系。現 在許多人都傾向於隕星撞擊說,認為在沒有大氣和引力很小的月球上,隕星撞擊可能使高溫碎塊飛得很遠。而另外一些科學家認為不能排除火山的作用,火山爆發時的噴 射也有可能形成四處飛散的輻射形狀。

月谷(月隙)
地球上有著許多著名的裂谷,如東非大裂谷。月面上也有這種 構造----那些看來彎彎曲曲的黑色大裂縫即是月谷,它們有的綿延幾百到上千千米,寬度從幾千米到幾十千米不等。 那些較寬的月谷大多出現在月陸上較平坦的地區,而那些較窄、較小的月谷(有時又稱為月溪)則到處都有。最著名的月谷是在柏拉圖環形山的東南連結雨海和冷海 的阿爾卑斯大月谷,它把月面上的阿爾卑斯山攔腰截斷,很是壯觀。從太空拍得的照片估計,它長達130千米,寬10-12千米。

看不到月球背面的原因

月球總以一個面對著地球。是因為月球的自傳和公轉周期是相同的。 (同步自轉,27.32166日)
要理解這一現象,你可以做一個實驗。畫一個圓,標出正東西南北方向。你站在圓心(代表地球),再找一個朋友,站在圓上,讓他面部朝前(即不扭動脖子),沿著圓逆時針挪動,要求他在沿著圓挪動的時候,保持面部始終朝向圓心,也就是你。那麼這樣一個過程就基本模擬了月亮饒地球轉動的過程。
很明顯,在這樣一個過程中,你的朋友始終是一個面(前面)面向你。下面理解為什麼在這樣一個過程中,公轉周期等於自轉周期。
你的朋友從你的正北方出發,繞著你轉動,再一次出現在正北方的時候,他就完成了一個公轉周期。(類似於月亮饒地球公轉一周的時間。)
類似地,當他走到你的正南方向時,他相對於初始姿態自傳了180度。當他走到你的正東方向時,他相對於初始姿態自傳了270度。當他再次走到你的正北方向時,他相對於初始姿態自傳了360度。也就是說他完成了一個自轉周期。
因為完成一個公轉過程就剛好完成了一個自轉過程,所以從時間上來看,這個自轉周期就等於公轉周期。因為在整個過程中,你的朋友總是以身體面部朝向你,也就是說,月亮總是以一個面朝向地球。

月球成因

一、分裂說。這是最早解釋月球起源的一種假設。早在1898年,著名生物學家達爾文的兒子喬治·達爾文就在《太陽系中的潮汐和類似效應》一文中指出,月球本來是地球的一部分,後來由於地球轉速太快,把地球上一部分物質拋了出去,這些物質脫離地球後形成了月球,而遺留在地球上的大坑,就是現在的太平洋。這一觀點很快就收到了一些人的反對。他們認為,以地球的自轉速度是無法將那樣大的一塊東西拋出去的。再說,如果月球是地球拋出去的,那麼二者的物質成分就應該是一致的。可是通過對「阿波羅12號」飛船從月球上帶回來的岩石樣本進行化驗分析,發現二者相差非常遠。
二、俘獲說。這種假設認為,月球本來只是太陽系中的一顆小行星,有一次,因為運行到地球附近,被地球的引力所俘獲,從此再也沒有離開過地球。還有一種接近俘獲說的觀點認為,地球不斷把進入自己軌道的物質吸積到一起,久而久之,吸積的東西越來越多,最終形成了月球。但也有人指出,向月球這樣大的星球,地球恐怕沒有那麽大的力量能將它俘獲。
三、同源說。這一假設認為,地球和月球都是太陽系中浮動的星雲,經過旋轉和吸積,同時形成星體。在吸積過程中,地球比月球相應要快一點,成為「哥哥」。這一假設也受到了客觀存在的挑戰。通過對「阿波羅12號」飛船從月球上帶回來的岩石樣本進行化驗分析,人們發現月球要比地球古老得多。有人認為,月球年齡至少應在70億年左右。
四、大碰撞說。這是近年來關於月球成因的新假設。1986年3月20日,在休士頓約翰遜空間中心召開的月亮和行星討論會上,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的本茲、斯萊特里和哈佛大學史密斯天體物理中心的卡梅倫共同提出了大碰撞假設。這一假設認為,太陽系演化早期,在星際空間曾形成大量的「星子」,星子通過互相碰撞、吸積而長大。星子合並形成一個原始地球,同時也形成了一個相當於地球質量0.14倍的天體。這兩個天體在各自演化過程中,分別形成了以鐵為主的金屬核和由硅酸鹽構成的幔和殼。由於這兩個天體相距不遠,因此相遇的機會就很大。一次偶然的機會,那個小的天體以每秒5千米左右的速度撞向地球。劇烈的碰撞不僅改變了地球的運動狀態,使地軸傾斜,而且還使那個小的天體被撞擊破裂,硅酸鹽殼和幔受熱蒸發,膨脹的氣體以及大的速度攜帶大量粉碎了的塵埃飛離地球。這些飛離地球的物質,主要有碰撞體的幔組成,也有少部分地球上的物質,比例大致為0.85:0.15。在撞擊體破裂時與幔分離的金屬核,因受膨脹飛離的氣體所阻而減速,大約在4小時內被吸積到地球上。飛離地球的氣體和塵埃,並沒有完全脫離地球的引力控制,他們通過相互吸積而結合起來,形成全部熔融的月球,或者是先形成幾個分離的小月球,在逐漸吸積形成一個部分熔融的大月球。

球體成分及可利用資源

45億年前,月球表面仍然是液體岩漿海洋。科學家認為組成月球的礦物克里普礦物(KREEP) 展現了岩漿海洋留下的化學線索。KREEP實際上是科學家稱為「不兼容元素」的合成物--那些無法進入晶體結構的物質被留下,並浮到岩漿的表面。對研究人員來說,KREEP是個方便的線索,來明了月殼的火山運動歷史,並可推測彗星或其他天體撞擊的頻率和時間。
月殼由多種主要元素組成,包括:鈾、釷、鉀、氧、硅、鎂、鐵、鈦、鈣、鋁 及氫。當受到宇宙射線轟擊時,每種元素會發射特定的伽瑪輻射。有些元素,例如:鈾、釷和鉀,本身已具放射性,因此能自行發射伽瑪射線。但無論成因為何,每種元素發出的伽瑪射線均不相同,每種均有獨特的譜線特徵,而且可用光譜儀測量。
直至現在,人類仍未對月球元素的豐度作出面性的測量。現時太空船的測量只限於月面一部分。
月球有豐富的礦藏,據介紹,月球上稀有金屬的儲藏量比地球還多。月球上的岩石主要有三種類型,第一種是富含鐵、鈦的月海玄武岩;第二種是斜長岩,富含鉀、稀土和磷等,主要分布在月球高地;第三種主要是由0.1~1毫米的岩屑顆粒組成的角礫岩。月球岩石中含有地球中全部元素和60種左右的礦物,其中6種礦物是地球沒有的。
科學家指出,要開發月球必須對月球進行全面的探測,了解月球的資源,並逐步對資源進行開發。月球的礦產資源極為豐富,地球上最常見的17種元素,在月球上比比皆是。以鐵為例,僅月面表層5厘米厚的沙土就含有上億噸鐵,而整個月球表面平均有10米厚的沙土。月球表層的鐵不僅異常豐富,而且便於開采和冶煉。據悉,月球上的鐵主要是氧化鐵,只要把氧和鐵分開就行;此外,科學家已研究出利用月球土壤和岩石製造水泥和玻璃的辦法。在月球表層,鋁的含量也十分豐富。
月球土壤中還含有豐富的氦3,利用氘和氦3進行的氦聚變可作為核電站的能源,這種聚變不產生中子,安全無污染,是容易控制的核聚變,不僅可用於地面核電站,而且特別適合宇宙航行。據悉,月球土壤中氦3的含量估計為715000噸。從月球土壤中每提取一噸氦3,可得到6300噸氫、70噸氮和1600噸碳。從目前的分析看,由於月球的氦3蘊藏量大,對於未來能源比較緊缺的地球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許多航天大國已將獲取氦3作為開發月球的重要目標之一。
月球表面分布著22個主要的月海,除東海、莫斯科海和智海位於月球的背面(背向地球的一面)外,其他19個月海都分布在月球的正面(面向地球的一面)。在這些月海中存在著大量的月海玄武岩,22個海中所填充的玄武岩體積約1010千米3,而月海玄武岩中蘊藏著豐富的鈦、鐵等資源。若假設月海玄武岩中鈦鐵礦含量為8%,或者說二氧化鈦含量為4.2%,則月海玄武岩中鈦鐵礦的總資源量約為1.3×1015~1.9×1015,盡管這種估算帶著很大的推測性與不確定性,但可以肯定的是月海玄武岩中豐富的鈦鐵礦是未來月球可供開發利用的最重要的礦產資源之一。
克里普岩是月球高地三大岩石類型之一,因富含鉀、稀土元素和磷而得名。克里普岩在月球上分布很廣泛。富含釷和鈾元素的風爆洋區的克里普岩被後期月海玄武岩所覆蓋,克里普岩混合並形成高灶和鈾物質,其厚度估計有10~20千米。風暴洋區克里普岩中的稀土元素總資源量約為225億至450億噸。克里普岩中所蘊藏的豐富的釷、軸也是未來人類開發利用月球資源的重要礦產資源之一。
此外,月球還蘊藏有豐富的鉻、鎳、鈉、鎂、硅、銅等金屬礦產資源,將為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出貢獻。

天秤動

由於月球軌道為橢圓形,當月球處於近日點時,它的自轉速度便追不上公轉速度,因此我們可見月面東部達東經98度的地區,相反,當月處於遠日點時,自轉速度比公轉速度快,因此我們可見月面西部達西經98度的地區。這種現象稱為經天秤動。

月球火山分布

月球上沒有類似夏威夷或聖.海侖那樣的火山。然而,它的表面卻被巨大的玄武熔岩(火山熔岩)層所覆蓋。

早期的天文學家認為,月球表面的陰暗區是廣闊的海洋,因此,他們稱之為「mare」,這一詞在拉丁語中的意思就是「大海」,當然這是錯誤的,這些陰暗區其實是由玄武熔岩構成的平原地帶。

除了玄武熔岩構造,月球的陰暗區,還存在其他火山特徵。最突出的,例如蜿蜒的月面溝紋、黑色的沉積物、火山園頂和火山錐。不過,這些特徵都不顯著,只是月球表面火山痕跡的一小部分。

與地球火山相比,月球火山可謂老態龍鍾。大部分月球火山的年齡在30-40億年之間;典型的陰暗區平原,年齡為35億年;最年輕的月球火山也有1億年的歷史。而在地質年代中,地球火山屬於青年時期,一般年齡皆小於10萬年。地球上最古老的岩層只有3.9億年的歷史,年齡最大的海底玄武岩僅有200萬歲。年輕的地球火山仍然十分活躍,而月球卻沒有任何新近的火山和地質活動跡象,因此,天文學家稱月球是「熄滅了」的星球。

地球火山多呈鏈狀分布。例如安底斯山脈,火山鏈勾勒出一個岩石圈板塊的邊緣。夏威夷島上的山脈鏈,則顯示板塊活動的熱區。月球上沒有板塊構造的跡象。典型的月球火山多出現在巨大古老的沖擊坑底部。因此,大部分月球陰暗區都呈圓形外觀。沖擊盆地的邊緣往往環繞著山脈,包圍著陰暗區。

月球陰暗區主要出現在月球較遠的一側。幾乎覆蓋了這一側的1/3面積。而在較遠一側,陰暗區的面積僅佔2%。然而,較遠一側的地勢相對更高,地殼也較厚。由此可見,控制月球火山作用的主要因素是地表高度和地殼厚度。

月球的地心引力僅為地球的1/6,這意味著月球火山熔岩的流動阻力,較地球更小,熔岩行進更為流暢。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月球陰暗區的表面大都平坦而光滑。同時,流暢的熔岩流很容易擴散開,因而形成巨大的玄武岩平原。此外,地心引力小,使得噴發出的火山灰碎片能夠落得更遠。因此,月球火山的噴發,只形成了寬闊平坦的熔岩平原,而非類似地球形態的火山錐。這也是月球上沒有發現大型火山的原因之一。

月球上沒溶解的水。月球陰暗區是完全乾涸的。而水在地球熔岩中是最常見的氣體,是激起地球火山強烈噴發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科學家認為缺乏水分,也對月球火山活動產生巨大影響。具體的說,沒有水,月球火山的噴發就不會那麼強烈,熔岩或許僅僅是平靜流暢地湧出地面。

月球是空心的

據猜想,月球是空心的。月球是一冰行星,在與地球擦過時被地球吸引力,有了軌道。在探測月球時,發現月球表面有一部分是重金屬,那一部分的密度比地球大(所以月球只以一面對著地球),

『捌』 有關地理的小知識

1、 黃河流域西起巴顏喀拉山,東臨渤海,南至秦嶺,北抵陰山,流域面積 黃河流域圖
79.5萬km2。黃河發源於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自治區、山西、陝西、河南、山東等 9省、自治區,簡稱分別為青、川、甘(隴)、寧、內蒙古、晉、陝(秦)、豫、魯。在山東墾利縣注入渤海。
2、 首先,就生活必須的基本物質來講,蘇北蘇南是差不多的,那些個日用品,水費,電費啊基本上全國也是差不多的,所以這個沒有可比性。
然後,房子,確實是不能比。我老家,最好的房子大概3500左右一平,然後在市區邊緣的稍微遠一點的只要1800左右,我姐姐的男朋友年前剛買了一套,80平,首付只要5W。
我工作的這個地方,房價最高10000左右,最低是一個樓盤剛剛降價的6880,然後我看中了一套120平的房子,均價6900,總付大概要85W,這個價錢在我家起碼可以買兩棟小別墅了,還是在最好的地段。
車子,蘇南確實很多,但是他們也有很多人不是在本地上班的,大多往返於各個開發區。眾所周知,蘇南的開發區多的數不清。開發區肯定不能建在市裡,我工作的這里,開發區到市中心30公里,不買車怎麼辦?當然買的起車就養得起。
我老家,以前車不多的,現在也慢慢的多起來了,畢竟也在發展。在我都找不到的郊區的郊區,也建了個工業園。所以不能計較這個,有需要才會有消費,沒那麼多燒錢來顯擺的人。
然後再說公務員。蘇北的公務員確實拿的不多,不只能因為財政。一個地區沒有相當數量的企業,沒有相當規模的產業,財政怎末可能有錢?所以很多時候,一個地區的經濟直接制約了當地工資的條件。用通俗的話講,他們沒有資源,怎麼可能有錢。沒人去辦理行政許可等手續,哪裡有收入供養全局?
蘇南,與上面的相反,而且很多時候並不靠財政撥款,各項行政許可的收費足以支付全局的工資獎金,而且多數還有節余。
這裡面不講貪污的情況,只講通過正當收費獲得的資金,完全是有法可依的。
最後講生活必須品以外的消費。請客吃飯,應酬喝酒,這是社交必須的。在校園里偶爾還要跟同學聚個餐呢,不要想得好像完全不需要跟別人交際一樣。在我老家,特別特別好的一餐飯加上酒水大約也就1000多點,當然這里講的是平均情況,有人願意燒錢吃好的也沒辦法。
在蘇南,一般的請客吃飯,加上酒水,也要1000多。一般的老闆,在上點檔次的地方請客,一般三星四星酒店,那簽單一般都3000出頭,這基本都是我看到的。不要講什麼請客非要吃好的,如果你是老闆,請人辦事或者是聯絡感情以後備用,能請那種一般的飯店嗎?這個社會講人情,講面子,不要那麼憤青,雖然我上大學的時候也這樣不屑一顧。
說了這么多廢話,索性列個表看看好了。都是大概的平均數字,不代表極端情況。 蘇北 蘇南
工資 1500-3000 2000-5000
日用品 兩者基本持平
房子 1800-3500 4880-7000
車子 數量在增 基本家家有車
糊里糊塗的說了這么多,看上表大概能看出一些來,就基本的消費來講,蘇北絕對比蘇南舒服,一個月的工資,基本可以買到一平方的房子,而蘇南則買不到。
而高端的享受,蘇北確實不如蘇南,主要是硬體軟體不具備條件,你像在蘇北一個小地方開一家錢櫃,一小時128的,你覺得會有人去嗎?
所以,蘇北的人不要說蘇南拿的多,各家有各家的難處。我自己就覺得這邊買房子真的是很難很捨不得,雖然一個月拿的錢是老家的幾乎兩倍。
陽光工資也是一樣,是人都想多拿錢,所以才會糾結蘇南蘇北的差異。
基本上長江以南為蘇南,長江以北為蘇北
另外還有一種蘇南,蘇中,蘇北的劃罰
長江以南為蘇南
揚州、泰州、南通為蘇中
長江以北除揚州、泰州、南通為蘇北
3、 華南:自然地理廣義上指中國淮河、秦嶺以南地區,而根據現在的行政區劃,最狹義的華南僅包括廣東(包括東沙群島)、廣西、海南(包括南海諸島)、香港和澳門五省區
華東:按照地理區域劃分一般狹義指中國東部6省1市(包括台灣為7省1市)所在的區域,包括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東省和上海市、台灣。廣義華北包括狹義華北和北京、天津、河北、內蒙古東部、東北三省。
華北:一般指中國北部2省2市1區所在的區域,包括河北省、山西省、北京市、天津市和內蒙古自治區的部分地區。

『玖』 有關地理的小故事

1、麥哲倫環球航行後回國,船員們發現日期少了一天.讓他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他們的確每天都記了日期.其實是經過國際日界線日期要變更一天. 2、格陵蘭在地理緯度上屬於高緯度,它最北端莫里斯·傑塞普角位於83°39′N,而最南端的法韋爾角則位於59°46′N,南北長度約為2600千米,相當於歐洲大陸北端至中歐的距離。最東端的東北角位於11°39′W,而西端亞歷山大角則位於73°08′W。那裡氣候嚴寒,冰雪茫茫,中部地區的最冷月平均溫度為攝氏零下47度,絕對最低溫度達到攝氏零下70度,是地球上僅次於南極洲的第二個「寒極」。根據科學工作者的測量,全島冰的總容積達260萬立方公里,假如這些冰全部融化的話,地球的所有海面就會升高6.5米。格陵蘭島全靠厚厚的冰層,才使它能高高地突起於海平面上。如果把冰層去掉,格陵蘭島就不會有現在那樣高聳的氣派,而只能像一隻橢圓形的盤子,固定在海面上罷了。

在全球海洋大千千萬萬島嶼中,面積達2175600平方千米的格陵蘭島絕對排各第一,以面積大小而論,它比排各第二的新幾內亞島、排名第三的加里曼丹島、排名第四的馬達加斯加島的總和還要多54559平方千米。因此,格陵蘭島當之無愧為「環球諸島大哥大」。

格陵蘭島無冰地區的面積為341700平方千米,但其中北海岸和東海岸的大部分地區,幾乎是人跡罕至的嚴寒荒原。有人居住的區域約為150000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西海岸南部地區。該島南北縱深遼闊,地區間氣候存在重大差異,位於北極圈內的格陵蘭島出現極地特有的極晝和極夜現象。越接近高緯度,一年中的極晝和極夜就越長。每到冬季,便有持續數個月的極夜,格陵蘭上空隅爾會出現色彩絢麗的北極光,它時而如五彩繽紛的焰火噴射天空,時而如手執綵綢的仙女翩翩起舞,給格陵蘭的夜空帶來一派生氣。而在夏季,則終日頭頂艷陽,格陵蘭成為日不落島。

格陵蘭島是世界最大的島嶼。在北美洲東北,北冰洋和大西洋之間。面積217.56萬平方千米。人口5.4萬(1982),主要分布在西部和西南部,因紐特(愛斯基摩)人佔多數。首府戈特霍布。全島2/3在北極圈以北,氣候凜冽,僅西南部無永凍層。全 生活在格陵蘭島的因紐特人島5/6的土地為冰所覆蓋,中部最厚達3,411米,平均厚度接近1,500米,為僅次於南極洲的現代巨大大陸冰川。礦產以冰晶石最負盛名。水產豐富,有鯨、海豹等。公元前3000年因紐特(愛斯基摩)人首先到達這里。1894年丹麥首建殖民點於島的東南岸,1921年丹麥宣布獨占,1979年5月1日起正式實行內部自治。由於寒冷,格陵蘭有一種獨有的冰下城市「世紀營」,居民可以靠一種叫做「冰上電車」的有軌小型車輛在冰層的隧道中往來穿梭。

格陵蘭島是一個由高聳的山脈、龐大的藍綠色冰山、壯麗的峽灣和貧瘠裸露的岩石組成的地區。研究表明,這個島嶼擁有一些世界上最古老的岩石,這些岩石估計至少有37億年的歷史。從空中看,它像一片遼闊空曠的荒野,那裡參差不齊的黑色山峰偶爾穿透白色眩目並無限延伸的冰原。但從地面看去,格陵蘭島是一個差異很大的島嶼:夏天,海岸附近的草甸盛開紫色的虎耳草和黃色的罌粟花,還有灌木狀的山地木岑和樺樹。但是,格陵蘭島中部仍然被封閉在巨大冰蓋上,在幾百公里內既不能找到一塊草地,也找不到一朵小花。

格陵蘭島的面積相當於10倍的不列顛島,約為美國面積的四分之一。它的面積2 189 837平方公里,從北部的皮里地到南端的法韋爾角相距2574公里,最寬處約有1290公里。該島給人印象最深的特徵是它那巨大的冰蓋,有些地方冰的厚度達10000米,冰蓋占整個島嶼面積的82%。冰蓋產生了巨大的冰川:雅各布 港冰川每天將幾百萬噸的冰排入海中,移動速度約每小時1米。這就形成了眾多的冰山,1912年泰坦尼克號巨輪冰海沉船就因為撞上了一座冰山。1888年前,無人成功穿越冰原,是年,偉大的挪威探險家費里特喬夫·南森利用雪橇作冰上旅行,穿越了格陵蘭島冰原。

格陵蘭島是一個無比美麗並存在巨大地理差異的島嶼。東部海岸多年來堵滿了難以逾越的冰塊,因為那裡的自然條件極為惡劣,交通也很困難,所以人跡罕至。這就使這一遼闊的區域成為北極的一些瀕危植物、鳥類和獸類的天然避難所。

西海岸有世界最大的峽灣,切入內陸322公里。包括其首府戈特霍布在內的大部分居民點都分布於此,首府約有12000人。許多年來格陵蘭島為丹麥的殖民地,但是在1979年丹麥政府允許格陵蘭人自治,並通過了「格陵蘭自治條例」。

格陵蘭島大部分位於北極圈以北,因此在漫長的冬季看不見太陽。但到夏季,格陵蘭迎來了大量來此繁殖的鳥類,許多植物也生長旺盛,大家都競相充分地利用24小時的日照。

盡管許多島類來格陵蘭島只是為了繁殖,然後當冬季來臨時又飛向南方,但也有些鳥全年都駐足於此,其中包括雷鳥和小雪巫鳥。格陵蘭島也是世界最大的食肉動物——北極熊的家園,還有狼、北極狐、北極兔、馴鹿和旅鼠等。格陵蘭島北部有大批麝牛,其極厚的外皮保護它們免受冰冷的北極風凍害。在沿岸水域常見鯨和海豹。 3、(傳統文化的小故事)陝西地名的來歷
• 陝西:這一稱呼最早出現在西周初年。秦:因陝西在戰國時期
為秦國地而得名。關中:因位居眾關之中而得名,西有隴關,
東有函谷關,南有武關,北有臨晉關,西南有散關...
陝西:這一稱呼最早出現在西周初年。據《國語》載,西周
初年,周王朝以「陝原」(今河南陝縣境內)為界。陝原以東曰「陝
東」,由召公管轄;陝原以西曰「陝西」,由周公管轄。
秦:陝西省的簡稱,因陝西在戰國時期為秦國地而得名。
三秦:秦朝滅亡後,項羽把泰國之地分封給三個降將。封章
邯為雍王,統治咸陽以西及甘肅東部,都廢丘(今興平市內);
封司馬欣為塞王,統治咸陽以東,都棟陽(今臨撞縣北);封
董翳為翟王,統治上郡(今陝北地區),都高奴(今延安市東
北)。故陝西又稱「三秦」。
關中:因位居眾關之中而得名。胡三省注《資治通鑒》曰;「西
有隴關,東有函谷關,南有武關,北有臨晉關,西南有散關。」
西安:元代時稱奉元路。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 年),朝
廷改奉元路為西安府。這是「西安」這一名稱首次在歷史上的出
現。
臨潼:因縣城東有臨水、西有潼水而得名。
華陰:因在華山的北面,山北為陰,故名。

『拾』 地理評論

地球表面的2/3雖然被水覆蓋,但其中97.5%是鹹水,在餘下的2.5%的淡水中,又有87%是人類難以利用的兩極冰蓋、冰川、冰雪。人類可利用的淡水只佔全球水總量的0.26%,而這些淡水大部分是地下水。實際上,人類可以從江河湖泊中取用的淡水只佔水總量的0.014%。有人比喻說,在地球這個大水缸里可用的淡水只有一湯匙,而這一湯匙水又遭到嚴重污染。
據聯合國統計,全球淡水消耗量自20世紀初以來增加了約6―7倍,比人口增長速度高2倍。全球目前有14億人缺乏安全清潔的食用水,即平均每5人中便有1人缺水。估計到2025年,全世界將有30億人缺水。波及的國家和地區達40多個,主要為非洲和中東地區,印度、秘魯、英國、波蘭及中國部分地區亦會受到影響。
在全國600多座建制市中,有近400座城市缺水,其中缺水嚴重的城市達130多個,全國城市每年缺水60億立方米,日缺水量已超過1600萬立方米。缺水給城市工業產值造成的損失在1200億元以上,且呈增長之勢。
我國是世界上13個貧水國之一,按國際上的通行標准,人均擁有水資源2000立方米為嚴重缺水邊緣,人均有水1000立方米為起碼的要求線,到2030年,我國人口將達16億~17億,以16.5億人計算,屆時我國人均水量1700立方米。
預計到2000年,我國年缺水量將猛增到180多億立方米。如果我們把水的有效利用率提高10%,每年可節水400多億立方米,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已從1980年的20%提高到現在的30%左右,有的城市已達到70%。但我國城市水的重復利用率還是較發達國家低許多,一些重要產品的單位耗水量比國外先進水平高幾倍、甚至幾十倍。
目前我國因污染而不能飲用的地表水佔全部監測水體的40%,流經城市的河段中78%不適合作為飲用水源,50%的地下水受到污染,64%的人正在使用不合格的水源。據水利部門對全國約七百條大中河流近十萬公里河長檢測的結果表明:我國現有河流近1/2的河段受到污染,1/10的河流長期污染嚴重,水已失去使用價值,這使前述缺水狀況雪上加霜。由於污染嚴重,目前淮河上游一半支流的河水完全失去利用價值,幹流在枯水期完全不能利用的水佔62.5%。水資源佔全國總量12%的珠江由於污染也出現缺水,不少河道發黑、發臭;廣州市區河段水質已劣於五類標准,江水中含有毒物質超過了20餘種,為此廣州市被迫花巨資改向幾十公里以外的西江和東江去取水。進入90年代,長江流域的污水排放量與日俱增,每年平均約達142億立方米,佔全國年均排污總量的40%,上海市的取水口已由昔日的黃浦江伸向了長江幹流中心。目前,我國以水庫作為供水水源的能力為每年5400億噸,雖然多數供水水源的水質良好,但已有1/3的水庫水質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水和空氣一樣,是人和一切生物所必需的。人離不開水,動植物也離不開水,科學家早已證實,早期的原始生命緣於水。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說,水是生命之源。在自然界中,大海、江河、湖泊、冰川以及地下水,構成了一個水的世界,科學家稱它們為水圈。水圈和大氣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共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世界。
海洋,是生命的搖籃。在海洋出現之前,地球和太陽系中的其它行星一樣,沒有任何生命。海洋的暖濕氣流是形成雲雨的主要因素。在陽光的照射下,大量的水蒸氣湧向天空,隨著氣流飄向大陸,在冷空氣的作用下,形成降雨,一部分雨水通過江河重新回到兩極和大海,另一部分則滲透到地下,成為地下水。而在南北兩極和大陸高寒地帶,降水是以雪的形式出現的。由於氣溫過低,大量的積雪又難以變成堅冰,於是便形成了冰川。我國的喜馬拉雅山和昆侖山上的冰川,是青藏高原和新疆地區的主要水源地,連我們的母親河黃河、長江,也發源於青藏高原的冰峰雪線。每年夏季,當太陽的光輝照射到冰峰的時候,融化的冰雪順著溝壑江河,流向原野,流向牧場,成了當地人畜飲用和農牧灌溉的主要水源。
豐富的水資源給萬物帶來生機,使生態保持平衡。從太空觀察,地球是一個藍色的星球,71%的地球面積為水所覆蓋,然而,人們很難想像,傳統觀念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水已開始成為稀有資源,水資源保護已成為全球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據科學家估計,地球儲水總量13.7億立方公里,而淡水卻只佔其中的2.5%。淡水的68.7%又封存於兩極冰川和高山永久性積雪之中,這么一來,地球上只有不到1%的可利用淡水,存在於地下蓄水層、河流、湖泊、土壤、沼澤、植物和大氣層中,這當中又有很大一部分不易取得。根據聯合國關於一個國家如果每人每年供水不足1000立方即為缺水國家的標准來看,中國人口佔世界總人口的22%,而淡水佔有量僅佔世界的8%,人均淡水佔有量只有世界人均值的1/3,是眾所周知的貧水國家。
水資源短缺造成的最為嚴重的後果,便是一些國家的人民身體健康狀況惡化。世界衛生組織調查發現,現在發展中國家有10億人喝不上淡水,全世界每年有1000萬人死於因飲用臟水或污染水引起的疾病。而更令人不安的是,在世界許多地區,都隱伏著國與國之間為爭奪水資源而發生沖突的危機。水資源危機中另一個不可忽視的方面便是城市缺水問題,在聯合國列出的最有可能面臨缺水問題的城市名單中包括我國的北京和上海,另外還有開羅、孟買、雅加達、墨西哥等特大城市。
我國是個多山多河的國家,流域面積超過1000平方公里的江河有1500多條。但我國人口眾多,相對而言,水資源比較貧乏。就全世界而言,工業的高度發展,不僅對淡水的使用量越來越大,排放的大量污水對江河湖泊以及大海的污染也日甚一日,以至使大海出現赤潮,江河魚蝦絕跡,有的甚至成為臭河、死河。
保護水資源,防止水污染,已成了環保工作的重中之重

漫談地球 一、 地球的宇宙環境 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是指以地球為中心的宇宙環境,可以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理解。宏觀層面上是指地球在天體系統中所處的位置,即地月系—太陽系—銀河系—總星系;微觀層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陽系中所處的位置。在無限的宇宙空間中,地球只不過是滄海之一粟,它處在永不止息的運動中。 二、 地球的特點 1、 自身構成特點 (1) 內部構造:地球的內部結構可以分為三層:地殼、地幔和地核。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大量氣體聚集在地球周圍,形成包層,這就是地球大氣層。 (2) 運動周期:地球就像一隻陀螺,沿著自轉軸自西向東不停地旋轉著。她的自轉周期為23小時56分4秒,約等於24小時。 同時,地球還圍繞太陽公轉,她的公轉軌道是橢圓形,軌道的半長徑達到149,597,870公里。 公轉一周要365.25天,為一年。 2、 普通性與特殊性 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在太陽系九大行星中,從質量、體積、運動等方面看,地球只是其中的普通一員,但是,存在生命尤其是高級智慧生命又使地球成為太陽系中特殊的一員。 (1) 普通性 地球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地球在太陽系中並不居顯著的地位,但由於人類定居和生活在地球上,因此對它不得不尋求深入的了解。 它是行星地球, 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順序,地球是第3個行星,它與太陽的平均距離是1.496億千米,這個距離叫做一個天文單位。在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中,地球的質量、體積、平均密度和公轉、自轉運動,與其它行星相比,尤其與類地行星相比,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按八大行星離太陽的距離來說,地球處於第三位;按質量和體積比較,地球都處於第五位。地球的自轉和公轉速度,在八大行星中,既不是最快,也不是最慢,其平均密度與其它類地行星也差不多所以,從這些方面看,地球確是一顆普通行星。 (2) 特殊性 自身條件:地球只是一顆普通的行星。但由於地球在太陽系中是唯一具有水圈和生物圈的行星,其大氣圈也是獨特的。它具備了生命存在的基本條件:充足的水分,恰到好處的大氣厚度和大氣成份,適宜的太陽光照和溫度范圍等,在地球上產生了目前所知道的唯一的高級智慧生命——人類。從這種意義上說,地球是宇宙中一顆特殊的行星。 外部環境: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看,主要有以下兩個有利條件:(1)太陽在過去50億年中沒有明顯的變化,並還將保持這種狀態達50億年之久,這就使地球有穩定的光照條件,生命從低級向高級的演化沒有被中斷。(2)太陽系的各大行星和大多數小行星都以近似圓形的軌道圍繞太陽運動,不僅公轉方向一致,而且繞太陽公轉的軌道平面幾乎在同一平面上,所以它們各行其道,互不幹擾,使地球處於一種比較安全的宇宙環境之中。 三、 地球是我們人類生存的家園 它是美麗的。我們要愛護她,保護她。

海洋地理科學是推動航海實踐活動的主要基礎與前提之一,而航海活動實踐又反過來成為海洋地理科學發展的最重要條件與動力,二者互促互進。海洋地理科學亦是浸透包容在航海史、科學史,乃至整個文明史中。今年是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510周年,在追憶紀念這位偉大的航海家之際,從海洋地理科學的角度研究哥倫布的航海作用,對於拓展對哥倫布航海研究的界域,創新研究內容,突出時代特色,具有重要意義。

一、海洋地理科學與哥倫布西航思想及行動的形成

對哥倫布遠航成功,多有貶詆者。如說哥倫布是個「騙子」、「一個瘋子」、「神經很不正常」、「整個一生之中心理狀態都有某種混亂」,說他的發現是「偶然的成功」等[1]。從海洋地理科學的角度看,這些說法是毫無根據的。

1.遠航前的哥倫布掌握了較為深厚廣博的海洋地理學知識。

哥倫布所處的時代,西歐人對「遠東」還不甚了解。《馬可波羅游記》中關於東方「黃金」的描寫引起了西歐社會國王、封建貴族、僧侶以及商人日益熾熱的慾望。西歐人以極大的熱情進行探險,配合尋找新航路。到哥倫布從事探險時,葡萄牙人沿非洲西海岸向南已進行了幾十年探險並取得成就。馬可波羅的著作深深吸引了哥倫布,他反復仔細閱讀,不僅精讀,還做了研究。坐落在西班牙塞維爾的哥倫布紀念館中,至今還保存著一部拉丁文的《馬可波羅游記》,書上有哥倫布做過的眉批。一個富庶的、遙遠的東方深深地吸引著他。

自14歲上船後,哥倫布先在波爾多菲諾,後來又在科西嘉島當少年見習水手,以後又成為正式水手。地中海、北大西洋一帶是他的海上家園。1476年,哥倫布在一次商船海戰中,因船隻毀掉,漂渡到葡萄牙。當時,葡萄牙人正以極大的熱情從事沿非洲海岸向南的探險,旨在尋找一條繞過非洲南端好望角去東方的航路。他們已經發現了非洲沿海、大西洋上的一些島嶼,同時也向北方探險航行。哥倫布在葡萄牙應募參加了去布里斯托爾、加爾維和冰島的第一次遠航。在葡萄牙的航海期間,哥倫布進一步學習掌握了天文、地理、潮汐、風向等知識,其中與航海有關的學科知識尤為豐富。他熟悉並會操縱多種類型的船隻,了解並會使用當時的航海儀器,掌握航海技術,研究繪制海圖。他狂熱地學習、搜集各種航海方面的資料,學會使用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和拉丁四種語言,成為一名航海專家。正如他自己於1501年所說的那樣:「我從小置身海洋上,為的是在海上航行,且一直堅持至今。航海的技巧激勵那些忠於航海事業的人在探索這個世界的秘密。充分地研究了天文學以及幾何算術,我能全神貫注、得心應手地畫出地球的形狀和地球上的城市。」在不斷的學習和實踐中,哥倫布形成了向西航行的思想。2.堅信「地圓」說,深信向西航行可到東方。

科學是不斷發展的,它的正確性及對社會實踐的作用是有其時代性和相對性的。哥倫布所處的那個時代,海洋地理科學有許多內容今天看來是錯的,但當時卻是先進的,它也指導了人們的實踐,起了應有的作用。地球是圓形的學說被公認並成為正統觀點是近代的事情。在此之前的古代和中世紀,人類對於自己生活其上的大地的形狀,說法多樣。公元前6世紀的畢達哥拉斯和後來的柏拉圖可能是最早提出大地是一個圓球形概念的哲學家。他們宣稱的地球位於宇宙中心,天體環繞它進行圓周運動。著名學者波昔多尼曾在倡導大地球形說的基礎上,推想從地中海向西航行可到達印度。公元2世紀,著名地理學家托勒密寫成了古典天文巨著《大綜合論》,其中認為地球是一個位於中心保持不動的球體,而天體則環繞它轉圈子。托勒密撰寫的《地球指南》共8卷,是一部影響深遠的綜合性地理學著作。書中採用經緯網,將地球分為360度,對地球的周長、各地名稱,陸地、海洋及形狀、溫差等各方面都進行了論述[2](pp.142-148)[3](pp.175-180)。當然,因時代的局限,這本書的錯誤是相當大的,但它是那個時代地理學的結晶。

隨著社會發展,12世紀以後古希臘學術著作和中世紀穆斯林的學術思想又重新被西歐吸收,被譯成拉丁文。在西歐興起收集翻譯古希臘文化的熱潮是由於社會對新知識需求的增加。到哥倫布時代,譯成拉丁文的古希臘和穆斯林作家的作品數量多、學科廣。哥倫布運用所學的拉丁語,讀了大量古希臘著作,特別是托勒密天文學和地理學。他還學習了中世紀學者的有關著作,逐漸接觸「地圓說」。

在馬可波羅的游記中,講到希邦格(日本)離印度海岸不遠。此外,比哥倫布稍早些年的法國地理學者皮埃爾?戴利的《世界的樣子》一書(一譯《幻想世界》,Imagine Muudi),對哥倫布的影響極大。該書是根據亞里士多德和中世紀思想家羅哲爾?培根的觀點而成,亞里士多德認為地球表面水域與陸地比例是1:6。該書把歐洲和亞洲說成是向兩邊延長著的「長長的」陸地,而在兩大洲之間的海(指歐洲以西和亞洲以東的水域)便成了狹小而「短小的」了。書中還指出,「伊比利亞半島的末端和印度東端彼此相距並不太遠……顯而易見,順風有幾天就能到達」,並斷言:「綿延於西班牙和印度之間的海洋不甚寬廣。」[4](pp.76-77)另外,據基督教《舊約》記載:「到了第三天,你應將水集合於大地的第七個部分,使其餘六個部分乾涸。」古希臘的學術觀點與宗教文獻相吻合,對於既追求學術知識又虔信宗教的哥倫布產生了特殊的作用。

哥倫布還在航海實踐中,從各地搜集了很多不被其他船員們重視的、能夠證明在大西洋遙遠的地方有塊陸地的證據。例如,如果西風持續地猛吹,海上飄來既非歐洲人也不是非洲人的屍體。另外,他聽其他船員講到,在離葡萄牙海岸450海里的地方,曾撈上一個木頭製品,顯然不是用金屬工具做的,但小巧玲瓏。在亞速爾群島附近常常沖來一些陌生的樹乾和其他不為西歐人所認識的東西。通過理論學習與實踐觀察,「地圓說」更為哥倫布所深信。

3.綜合推算與西航思想的最後形成。

根據古希臘地理學成果,參照馬可波羅書中關於日本、中國位置的記載,以及中世紀西歐學者的著作,哥倫布的西航思想日臻成熟。早在15世紀70年代末,哥倫布就給贊成從西路航海去印度的學者、義大利的托斯堪內里寫信。托氏對地理學特別是「地圓說」有許多獨到見解,其中關於地球周長、經緯度及西歐與東方的距離等都有說明。他認為,在陸地上從里斯本向東測量,已知的大陸包括整個地球表面有230個經度,從西班牙出發向西只需走130個經度就能到達大陸的東側(當時人們並不知道還有太平洋)。托斯堪內在研究馬可波羅的書之後認為,從里斯本向西航行5000海里就可直達偉大的可汗王國(中國)。另一條海路繞安蒂利亞島,「經過兩千海里,您會碰上妙不可言的奇邦格(日本)……」。他還畫出了北大西洋地圖。哥倫布專門拜訪了托斯堪內,向他求教並獲得有關資料。托斯堪內的許多結論與亞里士多德,以及《舊約》、《世界的樣子》等文獻中的說法有出入。如《世界的樣子》中斷言,中國位於迦納利群島以西三千餘英里[4](pp76-77)。哥倫布雖然贊同托斯堪內的許多觀點,但對托所制之路線有不同看法,認為太長了,因而需要自己計算。

要實踐航行,哥倫布還面臨兩個問題,都和向西航行到亞洲的距離有關。其一是,如果地球是360度,那麼1度有多長?其二,地球上已知陸地向東伸延有多長?根據《舊約》及亞里士多德關於陸地佔6/7的說法,位於歐洲和亞洲之間的海洋只佔360度的1/7,即51個經度,又考慮到《世界的樣子》及《馬可波羅游記》中的說法,哥倫布運算的結果是從西向東陸地面積佔290度。這樣,他的答案是,地球上海洋佔70度。但1度有多長呢?根據古希臘托勒密的推算,以及中世紀穆斯林學者測量同一子午線兩個點等幾種測量方法,1度是62.5海里。也有一些地理著作說1度的長度不到10海里。哥倫布接受了環球距離較小的數字。

由於地球是圓形,在不同緯度上的兩個經度之間的距離又不同,那麼,在里斯本或亞速爾群島的緯度上,兩個經度間距離是多少呢?根據當時的數據知識及葡萄牙航海機構研究者們的計算方法,哥倫布計算出1度等於50海里。按這個標准計算,距所要去的東方目標不足3550海里(事實上沿北緯28度線,從加那利群島到日本的距離是10600海里),可見,由於條件的限制,哥倫布的計算結果是錯誤的。按這個結果,西渡大西洋到東方確是要容易得多[5]。

然而正是這個「錯誤」,使哥倫布最終堅定了信心。這個理論與找黃金、辟航路、傳播基督教的熱情和冒險精神結合在一起,促使哥倫布開始著手實施西航計劃。他在多次向葡萄牙國王申請未獲準的情況下,又來到西班牙,經過多番奔波磨難,沖破重重阻力,最終促成行動。

哥倫布向西探航並發現美洲並非是「不理智的行為」,也不是「偶然的成功」,更不是僅憑「黃金夢」、「宗教狂熱」來支配冒險活動的。他是一個有科學頭腦、獨到見解、注重實際的偉大航海家。

二、發現美洲對海洋地理科學的貢獻

哥倫布在航海活動中對海洋地理科學做出了重大貢獻,他第一個進入「美洲地中海」,發現了幾乎全部巴哈馬群島、大小安的列斯群島,足跡遍及現在的幾十個美洲國家和地區,對海洋地理、水文狀況進行了勘察,獲得了不少發現,這里僅提及以下幾個方面。

1.為環球航路的開辟、「地圓說」的最後證實打下了基礎。
古希臘的科學文化在西歐上古末期和中世紀早期遭到嚴重破壞。中世紀時期關於地球的概念是按《聖經》中的解釋,由幻想構成的地圖,認為大地是一隻圓盤,浮在水面上,天是由四根台柱支撐的穹窿,基督教聖地耶路撒冷在大地中心,中間是陸地,周圍為水所環繞,有亞、非、歐三塊大陸塊。在中世紀前和中期的基督教西歐,這種觀點占統治地位。十二三世紀以後,「地圓說」開始在歐洲興起,哥倫布接觸到了「地圓說」,又從《馬可波羅游記》中了解到東方,結合航海的實踐及見聞,堅信這一觀念。盡管哥倫布是一名虔誠的基督教徒,但在地球形狀這個問題上,卻背離了基督教學說。正因為他相信「地圓說」,根據當時所能接觸到的各種有關地理科學知識進行了周密的推算,得出地球的大約周長以及從西歐向西航行到東方的距離,使他的航行有了科學理論基礎。雖然他的計算結果與實際相差較大,然而這種「錯誤」的理論是導致他發現美洲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應當指出,主張從西歐向西航行到亞洲,所遇到的不僅僅是與自然界的危險作斗爭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要與社會的、人為的困難作斗爭,還要克服意識形態、思想觀念上的種種阻力。當時絕大多數人不相信地圓學說,不相信向西航行可到東方。當時,盡管有幾個國家在進行探險,有許多航海家,不怕風浪、不畏海盜,但卻害怕駛進「地獄」,據說「地獄」的入口就在大西洋中的某處。在哥倫布第一次航行的水手中,還有人把這一傳說看做是最可怕的危險。然而哥倫布以自己大膽的設想、科學的計劃和無畏的精神沖破了這一障礙,西航成功了。他雖未找到真正的東方,卻發現了美洲,通過這一發現,為後繼者鋪墊了環球航海成功的路。麥哲倫成功的因素之一,就是根據哥倫布的航海情況,又在他實踐的基礎上實現的。麥哲倫環球航行成功,在海洋地理科學史上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意義相當深遠。因此,哥倫布的航海活動不僅是開辟了一條通達美洲的航路,也是證實「地圓說」,並為以後開辟環球航路創造了條件,他開辟了航海活動的新時代,具有廣泛的社會意義。

2.對海洋地理的勘測、發現和利用。

在航海過程中,哥倫布始終仔細觀察、勘測所經海洋的水文、地理、氣象等情況,計算航程,判別方位和經緯度,精心繪制地圖並詳細記載航海日誌。他的《航海日誌》內容豐富,被稱為「地理大發現時代最感人肺腑的文件之一」,為後人研究西印度群島、大西洋及中南美洲的海洋地理及航海科技史提供了寶貴的原始資料[6]([p.18]。他的海洋地理勘察、觀測、發現及運用涉及到很多方面。比如,位於北緯20°到30°,西經40°到75°之間大西洋中神秘的馬尾藻海,是海洋地理的一大奇觀,有些自然狀況至今難以解釋。據考古發現,古代腓尼基人已到達馬尾藻海。可是在中世紀,科學還深深地被禁錮在神學之中,馬尾藻海卻被認為是居住在深海中的神,能隨便改變自己的形狀,甚至可以突然消失,所以人們對其畏懼,一直無所認識。哥倫布第一次航經馬尾藻海時,幾乎被阻隔在那裡。他是第一次詳細記載馬尾藻海的人,從此人們才開始對馬尾藻海進行真正的科學考察

哥倫布對大西洋風向、洋流的發現和利用也有貢獻。這些都是憑借他的豐富知識、經驗、勇敢精神和聰明善斷的天賦,在航海過程中體現出來的。比如第一次的航行返航時,為了防止觸礁,躲開了東北信風帶,在海上航行了48天。第二次航行時又逆信風北上用了93天。經過兩次航行知道了有信風和偏西風的存在。他是第一個發現並利用大西洋中風系的探險家。同時,他也認識到海流的作用。他在很早以前就聽到和見過歐洲西部海面上常有熱帶果實,珍奇雕刻、木材和異地人的屍體,在去美洲的航行中,又親眼見到了後來被確認為是北赤道洋流的海流。同時,哥倫布還在當時航海儀器比較落後的情況下,發現了地磁的偏向因地區的不同而有差異(磁偏角、磁傾角)的現象。這些發現都是人類首次對海的認識,也很快被後人所運用。 望採納多謝

閱讀全文

與地理偶注講的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2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