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誰知道我國56個民族的地理分布
中國各民族分布的特點是:大雜居、小聚居、相互交錯居住。漢族地區有少數民族聚居,少數民族地區有漢族居住。這種分布格局是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各民族間相互交往、流動而形成的。中國少數民族人口雖少,但分布很廣。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都有少數民族居住,絕大部分縣級單位都有兩個以上的民族居住。中國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內蒙古、新疆、寧夏、廣西、西藏、雲南、貴州、青海、四川、甘肅、遼寧、吉林、湖南、湖北、海南、台灣等省、自治區。中國民族成分最多的是雲南省,有25個民族。
⑵ 地理 中國所有民族中,分布最廣的民族是
回族是中國分布最廣的少數民族
如果算上漢族的話,是漢族
⑶ 地理各民族特色
我國各民族在地理上分布具有「大雜居;小聚居」的特點。中國少數民族多分布在西南、西北和東北等邊疆地區。雲南省是我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
大雜居小聚居是指的我國各民族居住的狀況。我國有五十六個民族,漢族是人數最多的民族,其餘五十五個都是少數民族。從各民族居住地看,各民族分散在各省區市,混合居住,因此叫「大雜居」,但從各省區市看,少數民族聚居在一鄉、一縣,又是「小聚居」的形式,小聚居的少數民族區域內又有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漢族區內也有少數民族聚居。
我國民族的大雜居、小聚居分布有利於各民族相互交往,團結合作。使各民族之間相互影響、彼此團結、互相幫助、互相尊重、共同繁榮。這樣的民族橢凝聚力、向心力。只有民族團結,社會才能安定,經濟才能發展,國家才能繁榮昌盛。
(3)地理方面中國是什麼民族擴展閱讀:
大雜居小聚居優點:
大雜居小聚居有利民族融合,為文化和經濟的進一步交流提供足夠的空間和便利,政治上便於服務和管理,能夠有效的削減民族獨立和反政府活動等威脅。
我國少數民族多分布在邊疆,擔負著保衛邊疆和建設邊疆的雙重任務。少數民族地區在政治上、國防上、經濟上和對外關繫上都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我們說少數民族主要聚居邊疆地區,並把那裡稱為少數民族地區。但是,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區的居民並非全是少數民族,還雜居著很多漢族人口。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少數民族大都是與漢族雜居或交錯聚居。
⑷ 中國各民族的地理位置
中國少數民族的地理分布
中國各民族的地理分布是在過去幾千年的歷史上逐漸形成的。近代以來,其基本而貌大致穩定下來,從中可總結出以下幾方面特點:
(1)在水平方向上,漢族基本上全分布於國土的東半部,少數民族在西半部;漢族在沿海和國土的中央,少數民族則分布於邊疆。圖6為中國少數民族自治地方分布圖,可清楚地反映出以上特點。
據統計,在中國18000公里大陸海岸線中,少數民族自治地方僅佔9%;而在中國22800公里國界線中,少數民族自治地方卻佔到85%。考慮到即使在少數民族自治地方中也有大量漢人居住(平均比重達55%),則上述特點表現得更為典型。例如廣西是省一級的少數民族自治地方,但總人口中少數民族比重不足40%,且絕大部分分布於西半部,而東半部包括沿海地區則是漢人的聚居區。
(2)在垂直方向上,漢族基本上全分布於平原和丘陵地區,少數民族則多分布於山地和高原。地理學上常把中國的地勢自西向東劃分為三大階梯:西南部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是最高的第一級,這里傳統的聚居民族是藏族。大興安嶺椞�猩綏巫山椦┓逕綏十萬大山連線以東,是地勢最低平的第三級階梯,海拔高程均在1000米以下,大部分不足200米,除長白山地外,基本上是清一色的漢族聚居區。以上連線向西直至青藏高原為第二階梯,高程多在1000~2000米之間,這里是漢族和中國絕大多數少數民族混居的地方;大體上說,在第二階梯上,漢族仍分布於較低的部位,少數民族則分市於較高的部位。第二階梯向第一階梯過渡的斜坡上,少數民族種類最多,是中國民族和語言成分最復雜的地帶。但即使在這樣的地帶,民族分布也有一定的規律性,一般而言:以農耕為主、經濟文化水平較高的民族分布部位較低;以畜牧業為主的民族分布部位較高;尚以游耕游牧甚至刀耕火種方式為主,經濟文化最落後的民族分布部位則最高。例如在新疆,維吾爾、漢、回諸族分布部位最低,其他民族則較高,其中南疆的柯爾克孜族分布高程為2500~3000米,塔吉克族為3000~4500米;北疆的蒙古族在1500米上下,哈薩克族則達2000米上下。又如雲南省的西雙版納,地勢海拔高程在500~2500米之間,傣族和漢族即分布於其中最低平的河谷平壩區,丘陵和半山區分布有布朗族、哈尼族和彝族,山頂則居住著拉祜族。在四川省,漢族主要聚居於海拔200~700米的盆地和河谷平原及丘陵區,土家族、苗族在400~1000米,傣族、布依族在700~1500米,彝、羌、納西、僳僳等族在1500~2500來,藏族則分布在3000~4500米的高原上。
(3)少數民族聚居區相對地廣人稀,經濟、文化發展明顯低於全國平均水平。1990年底,中國少數民族自治地方共包括5個省級、62個地級、71個市級、589個縣級行政區,總面積為617萬平方公里,佔全國64.3%,總人口為15295.7萬人,佔全國13.4%;人口密度僅每平方公里24.8人,既低於119人的全國平均數,比漢族地區的288.7人則相差更遠。從經濟、文化發展上看,直到新中國成立前,中國各少數民族不僅明顯低於漢族的水平,其內部差異也極大,在社會發展階段上已達到與漢族大體相似的封建制社會的,有壯、回、維吾爾、朝鮮、滿、布依、白、土家、侗、苗等30多個民族,以及蒙古、彝、黎、幾個民族的大部分和藏族的一小部分,共約3000萬人,占當時全國少數民族總人口84%。處於封建農(牧)奴制社會的,包括藏族的大部分,蒙古族的一小部分,以及傣族和哈尼族,共400餘萬人,佔11%。處於奴隸制社會的,主要是彝族的一部分,約100萬人,佔3%。尚處於原始公社制社會的有獨龍、怒、僳僳、景頗、佤、布朗、拉祜、鄂倫春、鄂溫克等民族,及黎族和高山族的一部分,計約60萬人,佔2%。新中國成立後,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速度普遍高於全國平均數,但總的說來迄今仍處於後進狀態。1990年少數民族自治地區的農業總產值和工業總產值分別佔全國6.2%和3.4%,大大低於其13.4%的人口比重。
(4)各民族人口的相互混居日趨廣泛。新中國成立以來這椞氐閿任�饗裕��蚓馱謨誥�謾⑽幕�饗釷亂檔姆⒄掛約吧偈�褡宓匚壞目漲疤岣擼�蟠蟠俳�巳絲誶ㄒ疲�煌�褡逯�淶耐ɑ楸裙�ヒ蠶災�齠唷P輪泄�閃⒑螅�泄�負趺懇桓齙厙�用竦拿褡宄煞侄既漲韝叢印H縞蝦J校琠1949年少數民族的族別僅12個,至1982和1990年已分別增至39個和44個。山東省的少數民族族別由1953年的16個增加到1990年的53個,同期內寧夏由10個增加到34個,北京市更由38個增加到55個,成為全國第一個民族成分齊全的一級行政區。1990年,分布遍及大陸全部30個省、市、區的民族有23個;遍及29和28個省、市、區的各5個;最少的塔吉克族也分布在9個省、市、區。
中國的少數民族由於人口規模、歷史發展特點以及經濟文化類型不同,在地理分布上也表現出各自不同的特色(表12)。大多數民族在分布上都相對集中,有的甚至高度集中。一些人數較多的民族,分布范圍很廣,其地域一般都是連續的。如藏族聚居區面積廣達200萬平方公里,跨西藏、青海、四川、甘肅、雲南5省、區,連綿成片。蒙古族分布范圍近150萬平方公里,跨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甘肅、新疆等省、區,也基本成片。情況類似的還有壯、維吾爾、土家、朝鮮、布依等族。一些人數較少的民族基本上集中在一個省或自治區內,即使在一個省、區內,也往往集中在有限的幾個縣,甚至幾個鄉內,典型的如基諾、羌、布朗、毛南、阿昌、德昂、怒、普米等族。此外,有幾個民族在地理分布上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點,如回、苗、滿、畲等族。其中回族是全國分布最廣泛的少數民族,遍及大陸97.5%的市、縣,滿族的比率也高達88%以上。在地理分布上表現得最為奇特的民族是錫伯族和達斡爾族,他們中的一部分在東北,另一部分卻在新疆,民族處在一分為二,相隔萬里的狀態,這是歷史人口遷移造成的獨特人文地理現象。
表12 1990年中國大陸各少數民族的分布
續表
說明:聚居區有部分重疊。
*表示零星、分散或極小。
壯族是中國人口最多的一個少數民族,集中分布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占自治區總人口33.5%),其中西部尤為密集,此外,雲南省東南部與廣西毗鄰處人數也較多。壯族在這一地區歷史悠久,是由古代「百越」的一支發展而來,秦、漢以後史書稱為「西甌」、「駱越」「烏滸」、「俚」、「僚」等,宋代後才有「撞」的名稱,新中國成立初期稱為僮族,1965年後改稱壯族。
滿族是中國歷史上一個較為重要的民族。其族源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肅慎,1000多年前的挹婁、勿吉、靺鞨以及更晚些時的女真,他們都生活在東北三省。明朝時,女真族遷至目前遼寧省境內,到明末演變形成為滿族。滿族入主中原後,幾乎傾族入關,散布各地,人口分布之廣泛在中國少數民族中僅次於回族。相對集中的聚居區主要為遼寧省東部,次為河北省東北部。全旅居住在長城以北的佔90%以上。
回族是中國分布最廣的少數民族,也是長城以南、長江以北廣大地區內最重要的少數民族。其相對集中的聚居區有兩大塊,一是寧夏回族自治區(當地回族人口佔全自治區總人口32.8%),二是甘肅、青海兩省的毗鄰地區。在黃淮海大平原上,回族的絕對人數也不小,且城鎮人口比重很大(河南省的睢縣、寧陵、淮陽、太康、沈丘5縣的縣城均稱回族鎮)。回族的祖先是唐、宋的「回回」以及元代從中、西亞遷入中國的「色目人」,以後又吸收融合了一部分漢、蒙古、維吾爾等民族成分,至明代逐漸發展形成為中國的一個新民族,迄今已有約700年的歷史。
苗族的歷史非常悠久。古籍中提到的居住在江、淮一帶,後遷至洞庭湖地區的「三苗」,可能就是該族的祖先。以後由於漢人南遷的壓力,苗族不斷後移並逐漸分散。目前巳遍布西南、中南許多山區,以貴州省南半部最為集中。苗族一般以一到幾個村寨為單位,同其他民族交錯雜居,本民族則不甚連貫,形成地域分布上典型的大分散、小集中特點。由於長期分散,苗族各部分之間發展不平衡的現象比較顯著,這在其他少數民族中是不多見的。
維吾爾族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主體民族(占自治區總人口47.5%),主要分布於天山以南各地及伊犁河谷地,北疆則為數不多。其前身是戰國時期游牧於中國北部和西北部廣大地區的「丁零」,後因戰亂大部分遷至目前的南疆地區,吸收融合了當地的一些其他民族,整個歷史也十分悠久。
彝族集中分布於四川、雲南、貴州3省毗鄰地區,聚居區大致連成一片,其核心是四川省西南部著名的大、小涼山,以及有「雲南小涼山」之稱的滇北山區;此外,雲南省的中、南部分布也不少。在民族淵源上,彝族及在語言上同屬一個語支的哈尼、納西、僳僳、拉祜等族與中國西部的古民族氏、羌有著密切的關系。在秦、漢之際,彝族的祖先即已居住在川西南和滇中地區,後來分布范圍逐漸擴大,終於發展成為西南3省中人數最多、聚居區面積最大的一個少數民族。
土家族很可能是古代巴人的後裔,大約在五代時期開始形成為單一民族。由於歷史的原因,以及地域鄰近或混居,土家族受漢族影響很大,許多人被其他民族視為漢族,直到1956年才確定了單一民族的性質。最近10餘年,由於民族成分的大量更改,土家族人口激增,躍為中國較大民族之一。土家族集中分布於湖南、湖北、四川3省毗鄰地區,其中湖南省的土家族確定民族成分時間較早,湖北、四川兩省則較晚。
蒙古族是又一個對中國歷史起過重要作用的少數民族。目前其分布范圍東起大興安嶺,南迄長城,西至天山南北,占據了中國北方草原地帶的很大一部分。除此之外,散布各地的蒙古族也不少,分布之廣在各少數民族中僅次於回、滿2族。這些屬散居性質的蒙古族有相當一部分同元、清兩代駐扎各地的蒙古軍有著淵源關系,典型的如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的劉營村,過去是蒙古軍駐地,目前僅此一村即集中了全省蒙古族的近半數。
藏族最早居住在西藏的雅魯藏布江中遊河谷地帶,後來逐漸向外擴展,目前聚居范圍已幾乎同整個青藏高原相當,面積之大在全國各少數民族中首屈一指。在千百年的漫長歲月中,藏族同胞養成了對海拔4000米左右的高原環境的獨特適應性,因此與其他民族混居的情況較少。相反,藏族對低地環境也不大適應,所以分布在青藏高原以外的不足0.3%。
布依族一般被認為是古代「百越」中的一支,與壯族具有同源的關系。其聚居區一直位於貴州省的中南部和西南部,這一帶在西漢屬夜郎國,故有人認為布依族淵源於「夜郎」。
侗族也是古代「百越」的一支,與壯族也有密切關系。他們長期居住在貴州省東南部,及與之毗鄰的湘西、桂北山區。
瑤族可能起源於秦、漢時代的長沙「武陵蠻」。初期多分布在湖南省境內,以後逐漸向西、向南擴散,目前以廣西人數最多;聚居區不甚連續,也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點,各部分之間發展不平衡的現象也比較明顯。
朝鮮族基本上不是中國境內土生土長的民族,而是從鄰國朝鮮遷來的。移民大約開始於17世紀末,至19世紀中後期達到高潮。其分布范圍主要集中於圖們江流域和鴨綠江流域,主體是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100多年前這一大片地區基本上還處於原始狀態,朝鮮族的遷入為該地區的開發建設作出了貢獻。
白族歷來集中居住在雲南省著名的蒼山洱海地區,即目前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在唐代和宋代,這里曾先後建立過包括白族在內的南詔和大理兩個地方政權,歷史也很悠久。
以上概述了中國14個人口在150萬以上的少數民族的分布情況,其他民族人數較少,聚居區范圍一般都不大,也比較集中,這里不再贅述。
綜上所述,中國各地族人口在地理分布上具有顯著的不均衡現象。盡管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和人口的遷移,許多地區的民族成分都在逐漸增多,但值得指出的是這些成分中的大多數都屬於遠離其傳統聚居地的「散居民族」,這與邊疆地區那些土生土長、歷史悠久的「聚居民族」在人口規模及其集中度上是有顯著區別的。如黑龍江省1990年民族成分雖多達49個,但其中的佤、怒、珞巴、基諾4族均只有1人,拉祜、布朗、撒拉、烏孜別克4族各為2人,僳僳、塔塔爾兩族各為3人,這些就是典型的「散居民族」。
由於以上原因,中國大陸30個省、市、自治區盡管民族種類數相差不多(1990年最多的北京市為56個,最少的寧夏為34個),但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比重卻相差懸殊(表13)。根據這一比重,可把大陸30個省、市、自治區劃分為4種類型:
(1)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比重不足1%,基本屬於純漢族聚居區,包括江蘇、江西、山西、上海、陝西、浙江、廣東、安徽、山東9省、市。
(2)少數民族比重為1~15%。漢族雖仍占絕對優勢,但少數民族也達到一定規模,並出現了少數民族占優勢的局部地區。包括河南、福建、天津、北京、河北、湖北、四川、黑龍江、湖南、甘肅、吉林等11個省、市。
(3)少數民族比重為15~50%。漢族在總人口中仍居多數,但少數民族已達到較大規模。包括遼寧、內蒙古、海南、寧夏、雲南、貴州、廣西、青海等8個省、區。
(4)少數民族在總人口中占絕對優勢,漢族則居少數,包括新疆、西藏兩個自治區。
中國台灣省1990年總人口中,漢族佔98.29%,所謂「原住民」即高山族佔1.65%,其他民族佔0.06%,漢族占據絕對優勢。
各民族人口在城鄉分布上差異也很大,特點有三:
首先,城市民族成分比鄉村復雜。如上海12個市區1990年民族成分最多的達35個,而9個郊縣最多的僅22個。從全國看,北京的市區民族成分有56個,已全部齊全;民族成分最單純的是西藏南部的喜馬拉雅山區和藏北高原,其中的革吉、改則、聶榮、崗巴、謝通門、白朗6縣都僅有藏、漢兩個民族成分,是全國最少的。
其次,在漢族聚居區,少數民族主要集中於城市,鄉村則較少。如北京的城區和近郊區總人口中,少數民族佔4.64%,而遠郊區和各縣僅為2.68%;上海的市區少數民族比重為0.71%,郊縣僅為0.07%。
第三,在少數民族聚居區,漢族主要集中於城市,鄉村則較少。如新疆的16個市,總人口中漢族佔63.13%,而71個縣的總人口中,漢族僅佔25.59%。西藏兩個市的漢族比重為19.79%,76個縣僅為1.91%。這在其他少數民族地區也是普遍規律。漢族雖然主要集中於城市,但仍遍及少數民族聚居的每一個縣。第四次人口普查時,全國漢族比重最低的一個縣是西藏的謝通門縣,僅為1.35‰。西藏76個縣中有51個縣漢族比重小於1%。在新疆,漢族比重最低的是和田縣,為0.80%。在青海和寧夏分別是雜多縣(1.22%)和涇源縣(3.15%)。在四川省是石渠縣(2.59%)。此外,廣西的最西部,也是漢族比重特低的地區。由於人口遷移模式的變動,加上漢族相對於少數民族人口出生率較低,漢族在少數民族聚居區人口中的比重自六七十年代達到峰值後,正普遍趨於縮小。以第四次人口普查同第三次普查相比,在西藏各縣中漢族所佔的最低比重由1.45‰降至1.35‰,下降了0.1個千分點;該比重在新疆下降了0.3個百分點,在青海和四川下降了0.5個百分點,在寧夏下降了0.25個百分點,看來這一變化是個長期性的趨勢。表131990年中國大陸30個省、市、自治區的民族構成省市區與稱\民族數\少數民族比重(%)\1982~1990年增長率(%)\省市區名稱\民族數\少數民族比重(%)\1982~1990年增長率(%)
⑸ 中國56個民族分別是什麼
中國的56個民族分別為
漢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薩克族、傣族、黎族、僳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東鄉族、納西族、景頗族、柯爾克孜族
土族、達斡爾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普米族、塔吉克族、怒族、烏孜別克族、俄羅斯族、鄂溫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爾族、獨龍族、鄂倫春族、赫哲族、門巴族、珞巴族、基諾族。
各民族人口
據2000年全國人口普查公報統計,祖國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口總數為126583萬人,其中漢族115940萬人,佔全國人口的91.59%,少數民族10643萬人,佔全國人口的8.41%。
與1990年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增加了11692萬人,增長了11.22%,少數民族人口增加了1523萬人,增長了16.70%。漢族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由91.99%下降為91.59%,各少數民族人口的比重由8.01%上升為8.41%。
根據2000年全國人口普查的結果(下同),55個少數民族中,人口在百萬以上的有18個民族,他們是:蒙古、回、藏、維吾爾、苗、彝、壯、布依、朝鮮、滿、侗、瑤、白、土家、哈尼、哈薩克、傣、黎等族,其中壯族人口最多,為1600多萬人。
人口在百萬人以下10萬人以上的有15個民族,他們是:傈僳、佤、畲、拉祜、水、東鄉、納西、景頗、柯爾克孜、土、達斡爾、仫佬、羌、仡佬、錫伯等族。
人口在10萬人以下1萬人以上的有15個民族,他們是:布朗、撒拉、毛南、阿昌、普米、塔吉克、怒、烏孜別克、俄羅斯、鄂溫克、德昂、保安、裕固、京、基諾等族。
人口在1萬人以下的有7個民族,他們是:門巴、鄂倫春、獨龍、塔塔爾、赫哲、高山、珞巴(按實地普查區域的人數計算)等民族。另外,還有未被確定民族成份的人口,共73.4萬多人。
盡管少數民族人口在全國總人口中的比重不到10%,但分布卻十分廣泛,少數民族自治地方面積佔全國的60%以上。由於歷史和地理等方面的原因,少數民族地區與內地沿海漢族地區的人口密度差距懸殊,例如少數民族聚居的西藏自治區人口密度僅為每平方公里1.8人。
中國各民族分布的特點是:大雜居、小聚居、相互交錯居住。
漢族地區有少數民族聚居,少數民族地區有漢族居住。這種分布格局是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各民族間相互交往、流動而形成的。中國少數民族人口雖少,但分布很廣。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都有少數民族居住,絕大部分縣級單位都有兩個以上的民族居住。
中國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內蒙古、新疆、寧夏、廣西、西藏、雲南、貴州、青海、四川、甘肅、黑龍江、遼寧、吉林、湖南、湖北、海南、台灣等省、自治區。中國民族成分最多的是雲南省,有25個民族。
⑹ 中國的地理位置和面積人口民族各是什麼
中國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的西岸。
面積約960萬平方公里。
人口14億。
民族56個,漢族人口最多。
⑺ 我們中國56個民族,分別是什麼民族
1、漢族
漢族,全稱大漢民族。原名華夏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是上古時期黃帝和炎帝部落的後裔,炎黃子孫。
2、壯族
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壯族的先民是屬古代百越族群,與西甌、駱越有血緣遞承關系,是嶺南的土著民族。
3、滿族
滿族主要分布在中國的東三省、河北省、內蒙古自治區,以河北省北部最多,其次是遼寧省
4、回族
回族是回民族的簡稱。十三世紀,大批穆斯林從中亞遷入中國,並同當地的漢族、維吾爾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長期歷史過程中通過通婚等多種因素,逐漸形成了回族。
5、苗族
苗族的音樂舞蹈歷史悠久,挑花、刺綉、織錦、蠟染、首飾製作等工藝美術在國際上享有盛名。
6、維吾爾族
「維吾爾」是維吾爾族的自稱,意為「團結」或「聯合」。
7、土家族
土家族絕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湖北省、貴州省以及四川省(屬於重慶市)。
8、彝族
彝族分布於雲南、四川、貴州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
9、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富有傳奇色彩的民族,過著「逐水草而遷徙」的游牧生活。
10、藏族
藏族是漢語的稱謂。西藏在藏語中稱為「博」,生活在這里的藏族自稱「博巴」。
11、布依族
布依族是中國西南部一個較大的少數民族。布依族內部自稱高度統一,因為是百越人後裔,所以布依族絕大部分都以「布依(布越)」自稱。
12、侗族
侗族來源於秦漢時期的「駱越」。魏晉以後,這些部落被泛稱為「僚」,侗族即「僚」的一部分。
13、瑤族
瑤族是中國南方一個比較典型的山地民族。
14、朝鮮族
朝鮮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龍江和遼寧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區。
15、白族
白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餘分布於雲南各地、貴州省畢節地區及四川涼山州。
16、哈尼族
據史書記載,哈尼族與彝族、拉祜族等同源於古代的羌族,現主要分布在雲南西南。
17、哈薩克族
哈薩克族源遠流長。西漢時,天山北部的烏孫即是哈薩克族的先民。這些東遷的牧民得名「哈薩克」,意即「避難者」或「脫離者」。
18、黎族
黎族聚居在海南島通什鎮等地,據考證,黎族是由古代「百越」族的一支發展而來
19、傣族
傣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遠在公元1世紀,漢文史籍已有關於傣族的記載。
20、畲族
畲族自稱「山哈」,意為住在山裡的客戶,傳說畲族的祖籍是廣東潮州。
21、傈僳族
傈僳族在唐代稱為「栗粟」。傈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雲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帶,後因戰爭等原因,逐步遷到滇西怒江地區定居下來。
22、仡佬族
仡佬族主要分布在,貴州省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
23、東鄉族
東鄉族十四世紀後半葉由聚居在東鄉的許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其中主要為信仰伊斯蘭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
24、高山族
高山族是台灣省境內少數民族的統稱,包括十多個族群。「
25、拉祜族
拉祜族主要分布在雲南省南部的瀾滄、孟連、雙江、勐海、西盟等縣。
26、水族
水族自稱「海水」,意為水人。早在秦漢以前,嶺南地區以及東南沿海一帶就居住著許多部落,據考水族是從其中一個叫做「駱越」的部落發展起來的。
27、佤族
佤族分布在雲南省西部和西南部、瀾滄江以西和怒江以東的怒山山脈南段。
28、納西族
納西族原游牧在青海省黃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輾轉南遷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帶,並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納西族。
29、羌族
羌族現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羌族自稱「爾瑪」,意為「本地人」。
30、土族
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互助、民和、大通等縣,其餘散居在樂部、門源和甘肅天祝等地。
31、仫佬族
仫佬族,在他們本民族的語言中,「仫佬」一詞就是「母親」的意思。
32、錫伯族
錫伯族世居呼倫貝爾大草原和嫩江流域。
33、柯爾克孜族
「柯爾克孜」是柯爾克孜族自稱,其含義有多種解釋:「四十個部落」、「四十個姑娘」、「山裡放牧人」或「草原人」等。
34、達斡爾族
達斡爾族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和黑龍江省,少數居住在新疆塔城縣。
35、景頗族
景頗族由唐代「尋傳」部落的一部分發展而來。近代文獻多稱為「山頭」,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各縣的山區。
36、毛南族
毛南族主要聚居在廣西環江縣上、中、下南山區,毛南族是嶺西的土著民族。
37、撒拉族
撒拉族主要聚居在地處黃河沿岸的青海省循化地區。
38、撒拉族
撒拉族有自己的語言,但無文字,通用漢文。撒拉族男兒,多以上山伐木、下河板筏為生。
39、布朗族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後代。
40、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雖然有歐羅巴人種的特徵,但從遠古時代起,他們就生息繁衍在中國這塊土地上。
41、阿昌族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雲南,是中國雲南境內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
42、普米族
普米族的族源屬於中國古代西北游牧民族氏羌支系,「普米」意為白人。
43、鄂溫克族
鄂溫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國東北黑龍江省和內蒙古自治區。
44、怒族
怒族是雲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雲南省,怒族自稱「怒蘇」、「阿怒」和「阿龍」。
45、京族
京族主要聚居在素有「京族三島」之稱的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各族自治縣江平鄉的澫尾、巫頭、山心三個小島上。
46、基諾族
基諾族聚居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縣基諾鄉及其附近地區。
47、德昂族
德昂族原名「崩龍族」。1985年9月17日經國務院批准正式改名為德昂族。
48、保安族
保安族因信仰伊斯蘭教和風俗習慣與當地回族略同,又被稱為「保安回」。
49、保安族
1950年根據本民族人民意願,定名保安族。保安族主要分布在中國西北甘肅省一帶。保安族通用漢文,多信仰伊斯蘭教。
50、俄羅斯族
俄羅斯族是從18世紀後逐漸從沙皇俄國南遷到中國新疆等地的少數民族。
51、裕固族
裕固族聚居在甘肅省河西走廊肅南地區,其餘居住在酒泉黃泥堡地區。
52、烏孜別克族
烏孜別克族分布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53、門巴族
門巴族據藏文史籍記載,門巴族的先民很早就在西藏南部的喜馬拉雅山區繁衍生息。
54、鄂倫春族
「鄂倫春」是鄂倫春族的自稱,其含義有兩種解釋,一是 「住在山嶺上的人們」,二是「使用馴鹿的人們」。清朝以前,人們一般把鄂倫春族稱為「索倫部」、「打牲部」或「使鹿部」。
55、獨龍族
獨龍族曾被稱為「俅人」、「曲人」等。解放後根據本民族的願望,正名為獨龍族。
56、塔塔爾族
塔塔爾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伊寧、塔城、烏魯木齊等城市。古稱韃靼。
(7)地理方面中國是什麼民族擴展閱讀: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但是,我國究竟有多少個民族,各民族的族稱是什麼,對於這些,在新中國成立之前的歷朝歷代都沒有搞清。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組織力量對民族成分、名稱進行辨別,這就是民族識別。經過努力,科學地理清了我國民族大家庭的基本構成,確認了56個民族成分。
新中國的民族識別工作,梳理了錯綜復雜的民族源流和現狀,科學地鑒別了我國現實的民族成分,基本上認定了黨和國家實行民族平等,進行民族工作的對象,從而為黨和國家制定和貫徹民族政策提供了科學依據和堅實基礎。
我國的民族識別,不但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也為我國民族工作和民族學科的發展積累了寶貴財富,在我國民族工作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篇章。
⑻ 八年級上冊地理 中國人口和中國民族的主要知識點
第三節.中國的人口。
(一) 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
(1)人口數量: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約佔世界人口的23%。
(2)人口增長的突出特點:人口基數大、人口增長快。
(3)人口的政策:實行計劃生育(基本國策)、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
(4)具體要求:晚婚,晚育,少生,優生。
(二) 中國的人口分布:(1)人口密度(定義):平均每平方千米面積上的人口數,人口密度=人口數量(人)/地區面積(平方千米)。
(2)分布特點:東部人口多,西部人口少(東密西疏)。
界線:黑河——騰沖一線,人口線以東地區 佔全國面積43% 但人口佔全國人口94%
(三) (1)1949年以前增長緩慢的原因?經濟落後、戰爭、災荒、疾病。
(2)1949年以後增長迅速的原因?經濟發展、醫療衛生條件改善、生活水平提高、控制人口工作不夠。
(四)中國人口增長過快會給中國帶來哪些影響?社會財富積累緩慢、人民生活水平低、資源短缺、生態懷鏡遭到破壞、進入老齡化社會、文化素質低,住房擁擠,交通擁擠,就業困難等。
(六)中國人口的地理分布特點是:東部地區人口多,西部地區人口少;沿海、沿河、沿湖地區人口多,乾旱荒漠地區人口少;平原、盆地人口多,山地、高原人口少;經濟和交通運輸發達的地區人口多,經濟落後、交通閉塞的地區人口少;城鎮密集、工業發達的地區人口多『偏僻的農業、牧業地區人口少;漢族地區人口多,大部分少數民族地區人口少。
(中國人口的地理界線:黑河到騰沖。)
第四節.中國的民族。
(一)我國是一個團結統一的多民族大家庭,有漢、壯、蒙古、回、藏、維吾爾、苗族等56個民族成員。各民族中,漢族人數最多,接近全國總人口的90、6%;其他民族人口僅佔8%,稱為少數民族。
(二) 我國各少數民族的人口數量相差懸殊,其中人口最多的是壯族(廣西)。雲南是少數民族種類最多的省份。
(三)我國各民族分布的特點:大雜居,小聚居
漢族主要分布:東部和中部。少數民族主要分布:西南、西北和東北部地區。
(三)主要少數民族的主要分布地區
民族名稱 主要分布地區 民族名稱 主要分布地區
壯族 廣西 彝族 雲南、四川、貴州
滿族 東北、北京 傣族 雲南
回族 寧夏、甘肅、新疆 蒙古族 內蒙古
維吾爾族 新疆 藏族 西藏、青海、四川
(三獨特的風俗民情
蒙古族:那達慕大會 傣族: 潑水節 孔雀舞
賽龍舟紀念屈原
⑼ 中國的56個民族名單是什麼
中國有56個民族,分別是:
漢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薩克族、傣族、黎族、僳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東鄉族、納西族、景頗族、柯爾克孜族;
土族、達斡爾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普米族、塔吉克族、怒族、烏孜別克族、俄羅斯族、鄂溫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爾族、獨龍族、鄂倫春族、赫哲族、門巴族、珞巴族、基諾族。
中國自古以來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經中央政府調查統計正式確認的民族共有56個,其他為未識別民族 。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其中漢族人口比重最大,約佔全國人口總數的91.51%左右。其它55個民族總人口偏少,約佔全國總人口的8.49%左右,故稱其為少數民族。 未識別民族人口為640101人。
55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壯族,人口超過1600萬(2000年) ;最少的是珞巴族,人口不足3000人(2000年) (未包括中印爭議的藏南地區60萬珞巴族人 )。
⑽ 中國民族的種類有那些
中國56個民族:
蒙古族 回族 藏族 維吾爾族 苗族 彝族 壯族 布依族 朝鮮族 滿族 侗族 瑤族 白族 土家族 哈尼族 哈薩克族 傣族 黎族 僳僳族 佤族 畲族 高山族 拉祜族 水族 東鄉族 納西族 景頗族 柯爾克孜族 土族 達斡爾族 仫佬族 羌族 布朗族 撒拉族 毛南族 仡佬族 錫伯族 阿昌族 普米族 塔吉克族 怒族 烏孜別克族 俄羅斯族 鄂溫克族 德昂族 保安族 裕固族 京族 塔塔爾族 獨龍族 鄂倫春族 赫哲族 門巴族 珞巴族 基諾族 漢族
中國56個民族簡介:http://www.gov.cn/test/2006-04/17/content_255861.htm
56個民族的認定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歷代統治階級推行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政策,以至後來把許多歷史上早已公認的民族都說成是漢族的宗支,致使許多少數民族隱瞞、更改了自己的族稱,中國的民族成份一直處於模糊不清的狀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黨和國家實行民族平等政策,保障少數民族當家做主的權利,激發了少數民族的民族意識,長期被壓迫的許多少數民族紛紛公開他們的民族成份,提出自己的族名。到1953年,匯總登記的民族名稱有400多個。為了使我國各少數民族真正實現民族平等,充分享受民族平等和民族區域自治的權利,充分發揮各族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使他們的經濟文化迅速發展,有必要在全國范圍內進行民族識別。
我國的民族識別工作,大體可劃分為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1954年。經過深入細致的實地考察和科學研究,這一階段首先認定了(包括歷來公認的)蒙古、回、藏、滿、維吾爾、苗、彝、壯、布依、朝鮮、侗、瑤、白、哈尼、哈薩克、傣、黎、僳僳、佤、拉祜、高山、水、東鄉、納西、景頗、柯爾克孜、土、羌、撒拉、錫伯、塔吉克、烏孜別克、俄羅斯、鄂溫克、鄂倫春、保安、裕固、塔塔爾等38個少數民族。
第二階段:從1954年至1964年全國第二次人口普查。在第一階段取得的經驗和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把民族識別工作引向深入。本階段,對上次全國人口普查登記的所剩族體名稱(183個)進行逐一研究,新確定了15個少數民族,即土家、畲、達斡爾、赫哲、仫佬、布朗、仡佬、阿昌、普米、怒、崩龍(後改名為德昂)、獨龍、京、毛難(後改名為毛南)、門巴;同時,將普查中自報的74個族體分別歸並到53個少數民族中。
第三階段:從1965年至1982年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在這一階段中,1965年認定了西藏珞瑜地區的珞巴族,1979年認定了雲南基諾山的基諾族。至此,使我國民族大家庭的成員增加到56個。
第四階段:從1982年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至今。在本階段,民族識別工作除繼續為一小部分族體的認定進行調查研究外,主要進行民族成份的恢復、更改和對某些族體進行歸並工作。據統計,自1982年以來,全國恢復、更改民族成份的人數在1200萬人以上。
我國民族識別工作的順利進行,解決了民族工作中一個艱巨而復雜的問題,為黨和國家制定民族政策提供了科學依據。
三、少數民族人口分布
據2000年全國人口普查公報的統計,祖國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口總數為126583萬人,其中漢族115940萬人.佔全國人口的91.59%,少數民族10643萬人,佔全國人口的8.41%。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增加了11692萬人,增長了11.22.%,少數民族人口增加了1523萬人,增長了16.70%。漢族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由91.99%下降為91.59%,各少數民族人口的比重由8.01%上升為8.41%。
根據2000年全國人口普查的結果(下同),在55個少數民族中,人口在百萬以上的有18個民族,他們是:蒙古、回、藏、維吾爾、苗、彝、壯、布依、朝鮮、滿、侗、瑤、白、土家、哈尼、哈薩克、傣、黎等族。其中壯族人口最多,為1600多萬人。人口在百萬人以下10萬人以上的有15個民族,他們是:僳僳、佤、畲、拉祜、水、東鄉、納西、景頗、柯爾克孜、土、達斡爾、仫佬、羌、仡佬、錫伯等族。人口在10萬人以下1萬人以上的有15個少數民族,他們是:布朗、撒拉、毛南、阿昌、普米、塔吉克、怒、烏孜別克、俄羅斯、鄂溫克、德昂、保安、裕固、京、基諾等族。人口在1萬人以下的有7個民族,他們是門巴、鄂倫春、獨龍、塔塔爾、赫哲、高山、珞巴(按實地普查區域的人數計算)等民族。另外,還有未被確定的民族成份的人口,共73.4萬多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由於民族壓迫制度的廢除,生產發展、生活改善、醫療保健事業得到很大的改善;同時國家對少數民族在計劃生育上的要求也比漢族較寬松,因而從根本上扭轉了過去少數民族人口下降的趨勢,出現了人口興旺、民族繁榮的景象。1990年—2000年間,土家、高山、羌、毛南、保安、東鄉等13個民族人口年均增長率都在2.00%以上,其中高山族和羌族分別高達4.31%和4.26%。蒙古、藏、維吾爾等8個百萬人口以上的民族,人口年均增長率也在1.40%—2.00%之間,高於全國總人口年均增長率0.91%的水平。隨著少數民族人口增長速度的加快,少數民族佔全國總人口的比重也相應提高。在1964—1982年、1982—1990年和1990年—2000年間,少數民族人口佔全國總人口的比重由5.8%分別提高到6.7%、8.01%和8.41%。
盡管少數民族人口在全國總人口中的比重不到10%,但分布卻十分廣泛,少數民族自治地方面積佔全國的60%以上。由於歷史和地理等方面的原因,少數民族地區的人口密度與內地沿海漢族地區比較,差距懸殊。例如,少數民族聚居的西藏自治區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僅1.8人。總的來說,我國少數民族人口的分布有兩個特點:
第一,小聚居和大雜居。少數民族人口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和東北各省、自治區。內蒙古、新疆、西藏、廣西、寧夏5個自治區和30個自治州、120個自治縣(旗)、l,200多個民族鄉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但在這些地區又都雜居著不少漢族,其比例也相當高。如在內蒙古、廣西、寧夏三個自治區中,漢族人口都超過了少數民族人口,在新疆,漢族人口佔40%強。同樣,在各漢族地區也雜居著許多少數民族。近20年來,少數民族雜、散居人口增長快,民族雜散居的縣市越來越多。
第二,分布范圍廣,但主要集中於西部及邊疆地區。2000年人口普查數據表明,各民族平均分布在30個省區,有29個民族分布在全國所有的省區中。全國擁有56個民族的省區有11個,佔全國31個省區的35.5%。盡管少數民族分布范圍很廣,但其人口仍主要集中在西部及邊疆地區。2000年人口普查顯示,廣西、雲南、貴州、新疆4個省區的少數民族人口之和佔全國少數民族人口的一半以上,再加上遼寧、湖南、內蒙古、四川、河北、湖北、西藏、吉林、青海、甘肅、重慶和寧夏,以上16個省區的少數民族人口佔全國少數民族人口的91.32%。我國陸地邊境線全長2萬多公里,絕大部分是少數民族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