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下大雨山上出洪水是什麼地理現象
你們那裡山多 地殼壓力大
下大雨後 地下水過多 就會從地殼薄弱出噴出
Ⅱ 概括我國洪水的基本特徵,並分析長江、黃河多發洪災的共同自然地理背景.
夏季多洪水,受季節影響較大
Ⅲ 地理有關洪澇災害方面的知識
洪澇形成:
洪澇發生一般都有這幾個條件,一是短時間內降水量大;二是或者降水量不大,但是短時間內向某一地點聚集;三是正常的降水,但是人為地將疏水道堵塞;四是排澇設施不完善。
洪澇危害:
第一,生命財產損失嚴重,第二,地表受到嚴重的損毀,第三,影響到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
解決途徑:
一.盡量減少對環境的破壞,比如少排二氧化碳,少砍森林。二.建設好防洪防澇的排水,疏通設施的建設。三.為了盡量減少損失,做好預防措施和撤離的預案。
只知道這么一點呵呵...
Ⅳ 洪水災害主要有哪些特點
洪水災害主要有以下特點:
1、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
2、不可避免性與可管理性。
3、普遍性與可管理性。
4、突發性與規律性。
5、多樣性與差異性。
6、可測性與可防性。
7、可變性與逆增性。
8、利害兩重性。
凡超過江河、湖泊、水庫、海洋等容水場所的承納能力,造成水量劇增或水位急漲的水文現象就是洪水災害。
(4)洪水反映了什麼地理事物擴展閱讀:
洪水災害的主要影響:
1、災難會帶來實質性的創傷和精神障礙;
2、絕大多數的痛苦在災後一兩年內消失,人們能夠自我調整;
3、由災難引起的慢性精神障礙非常少見;
4、有些災難的整體影響可能是正面的,因為它可能會增加社會的凝聚力;
5、災難擾亂了組織、家庭以及個體生活。
自然災害會引起壓力、焦慮、壓抑以及其它情緒和知覺問題。影響的時間以及為什麼有些人不能盡快適應仍然是未知數。在洪水、龍卷風、颶風以及其它自然災害過後,受害者會表現出惡念、焦慮、壓抑和其它情緒問題,這些問題會持續一年。
一種極度的災難的持續效果,稱為創傷後應激障礙,即經歷了創傷以後,持續的、不必要的、無法控制的無關事件的念頭,強烈的避免提及事件的願望,睡眠障礙,社會退縮以及強烈警覺的焦慮障礙。
Ⅳ 洪水反應了古代兩河流域那種自然現象
古代兩河流域氣候不似今天一樣乾燥,氣候為大陸性亞熱帶半乾旱類型,北部和東北部山區為地中海型氣候,季節只有冬夏兩季,雨季從每年12月至次年2月(在山區從11月至次年4月),冬季最高氣溫16度,最低氣溫2度,有時有霜凍。夏季炎熱乾燥可見洪水反映了兩河定期泛濫的自然現象
Ⅵ 洪水是什麼
洪水是暴雨、急劇融冰化雪、風暴潮等自然因素引起的江河湖泊水量迅速增加,或者水位迅猛上漲的一種自然現象,是自然災害。從客觀上說,洪水頻發有其不可抗拒的原因,可以說是「天命」難違。但是,萬古奔騰的長江為什麼僅僅在這20世紀短短的100年,清澈的江水就一去不復返?為什麼百年一遇的洪水變成了幾年一災?十年一患?
和有關歷史資料對比,洪水的頻率和嚴重程度與人口增長趨勢相當一致。不得不承認,我國迅猛的人口增長,擴大耕地,圍湖造田,亂砍濫伐等人為破壞不斷地改變著地表狀態,改變了匯流條件,加劇了洪災程度。
降水豐虧由天,調水理水由人。在降水多的年份,洪水是否造成災害,以及洪水災害的大小,又離不開人為因素。長期以來的森林破壞是其重要原因。
人類犯下的最大錯誤是砍伐森林。森林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具有涵養水源、保持水土、調節氣候等多種功能,對洪峰有不可替代的削減作用。有洪水不一定有洪災,而破壞了森林,小洪水也可以造成大洪災。森林的調洪作用主要表現在:1.森林林冠可以通過它巨大的葉面截滯暴雨里的一部分,可達10~30%;2.它的枯枝落葉層有儲存雨水的功能;3.由於森林的存在,大大加強了地表的伏滲能力,大量的急速的地表徑流變成了緩慢的地下徑流;4.森林還可以改變土壤的地表結構,增強儲存降水的能力;5.森林根系龐大,有固土作用,調節洪水注入江河的泥沙。
其次,長江上游亂砍濫伐的又一惡果是驚人的水土流失。現已達35萬平方千米,每年土壤浸融量達25億噸。河流、湖泊、水庫淤積的泥沙量達20億噸。僅四川一省一年流入長江各支流的泥沙,如疊成寬高各1米的堤,可以圍繞地球赤道16圈。我國第一大淡水湖洞庭湖每年沉積的泥沙達1億多噸,有人驚呼:「這樣下去,要不了50年,洞庭湖將從地球上消失!」長江之險,險在荊江,由於泥沙俱下,如今荊江段河床比江外地面高出十多米,成了除黃河之外名副其實的地上河。
對森林的肆意砍伐不僅危害自己,而且禍及子孫後代,世界上許多地方,如美索不達米亞、小亞細亞、阿爾卑斯山南坡等由於過度砍伐森林,最後都變成了不毛之地。
Ⅶ 從地理位置,地形,氣候,河流角度分析我國洪水多發地區及其原因(*^▽^*) (๑>ڡ<)☆
我國洪水多發於中部和東部地區,因為那裡都是我國的季風區,降雨多,而且集中,那裡還有不少山區和河流,容易形成洪水。
Ⅷ 這是什麼地理事物
水澇
Ⅸ 地理:為什麼會發生洪水
上游:我國地形成三級階梯狀分布,上游地勢高,河流流速大。
中游:植被破壞嚴重,水土流失,導致河道、水庫、湖泊泥沙淤積,蓄水能力下降,多餘的河水只能外溢造成洪水泛濫。
下游:下遊河流流量劇增,但地勢缺逐漸降低,低平的地勢導致河流流速減緩,排水不暢。使溢出河道的水更加肆虐,造成洪水。
糾正2點:
第一點、洪水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單從自然破壞來說,實際是過分強調了人為的原因。其實,中國的季風氣候也很大程度上為洪水形成提供方便。
第二點、「洪水」的正確的說法是「洪澇」,洪水、澇漬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水文災害,因為洪水&澇漬常常一起發生,難以分清,故稱「洪澇」。
我的答案 上游&中游 是解釋洪水的 下游 是解釋澇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