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俗語高處不勝寒的地理原因是什麼
1、氣體的物理性質決定「高處不勝寒」
底層近地面空氣由於受到地面輻射、太陽輻射和大氣逆輻射的共同作用,溫度上升、體積膨脹、密度變小,因而上升。大氣壓強隨著高度的增加遞減,上升氣流由於周圍氣壓逐漸減小,導致體積膨脹,排擠周圍大氣,對外做功,致使自身內能減少。
由於上升氣流多呈現為體積很大的氣團狀,氣團與外部空氣之間的熱傳遞對整個氣團的溫度沒有明顯的影響,粗略的考慮可以忽略不計。在這種情況下,氣體內能的變化就只取決於整個氣團與外界之間相互做功的多少。
由於氣體在上升的過程中,氣壓一直是逐漸降低的,因此氣團總是在對外界做功,它的內能也隨之不斷減少,溫度不斷降低。這種不與外界進行熱交換,僅由於空氣本身體積變化而引起的塊空氣溫度的變化稱之為絕熱變化。在近地面,大約高度每增加1千米,氣溫降低6~7℃。
2、輻射特點、下墊面性質、海拔高低的不同會創造出不同的「高處不勝寒」。
太陽輻射作為地球的能量源泉,盡管先經過大氣層,但大氣直接吸收的能量僅占太陽輻射能量的19%,地面吸收了將近一半的太陽輻射能量(47%)。而地面輻射有75~95%的能量以紅外線長波輻射形式被大氣吸收,相當於大氣直接吸收太陽輻射能量的兩倍。
所以說對流層大氣熱量主要來自地面。因此,地面是對流層大氣主要的直接熱源,所以離地面越高,空氣所得到的熱量就越少,溫度也就越低,溫度隨高度的增加而遞減。
(1)什麼叫地理原因擴展閱讀:
「高處不勝寒」現在比喻一些位高權重的人,沒有知心的朋友,經常感覺被別人從高高的位置上推下來.簡單的說就是,站在高高的地方承受不住那裡的風寒。又比喻一個人在技藝或修為上所達到的極高境界。境界越高,能夠做伴的人就越少,越會感到孤獨與寒冷。
蘇軾《水調歌頭·中秋》一詞中,「大醉遣懷」是主,「兼懷子由」是輔。公元1071年(宋神宗熙寧四年),他以開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為了權且避開汴京政爭的漩渦,熙寧七年調知密州,雖說出於自願,實質上仍處於外放冷遇的地位。
在此詞中,蘇軾把「瓊樓玉宇」暗喻為皇帝的居所,「高處不勝寒」更是巧妙地表明他已清醒地認識到在朝廷的風險。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一句,正是此種宦途險惡體驗的升華與總結,充分說明了作者在「出世」與「入世」之間抉擇上獨自徘徊的困惑心態,這正是蘇軾矛盾心理的糾結之所在,也是他中秋之夜一腔愁思的根源之所在。
② 地理的「重要原因」和「主要原因」
首先東南亞是熱帶雨林氣候,濕熱。影響農業發展的四大因素是地形,氣候,土壤,水源。氣候是影響農業最重要的因素,而東南亞最突出的就是其濕熱的氣候,地形的的話,哪種地形都可以搞農業,山地種樹,平原種糧,高原畜牧,對吧,但如果氣候乾旱的話就寸草不生,你說對吧。日本工業區之所以分布在沿海是因為日本國內資源缺乏,便於進口資源,發展海外貿易,節省運費…,地形也有影響,但影響較小,比如水電廠設在河流上游。所以同學就不要鑽牛角尖了,還有重要和主要在一定程度上是一樣的,題目只要一問就是指影響最大的因素。記得好採納,我打字容易嗎我,呵呵。我Q1275533734歡迎加
③ 地理現象的形成及原因是什麼
石流,泥石流經常發生在峽谷地區和地震火山多發區,在暴雨期具有群發性。颶風,颶風又稱台風、龍卷風,形成於赤道海洋附近的熱帶氣旋。
凌汛,俗稱冰排,是冰凌對水流產生阻力而引起的江河水位明顯上漲的水文現象。夏天海邊比陸地涼快,冬天海邊比陸地溫暖,原因,海陸熱力差異。
洪水,洪水誘發因素極為廣泛,水系泛濫、風暴、地震、火山爆發、海嘯等都可以引發洪水,甚至人為的也可以造成洪水泛濫。
地震,在科學不發達的過去,人們對地震發生的原因,常常藉助於神靈的力量來解釋。火山,火山口是地球釋放熱量、氣體的裂口。
晝夜現象,地球是一個不發光 、不透明的球體,同一時間,太陽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每天太陽總是東升西落,原因,地球是自西向東自轉的,所以地球上的人看起來太陽從東邊出。山南山北氣候不同原因,原因,地形對氣候的影響。
地震雲
地震雲,是非氣象學中雲體分類的一種預示地震的雲體。在國際上的研究還較為表面,至今沒有一個共同觀點。現在西方和日本學術界對地震雲抱有不可信與偽科學的態度,畢竟現在還沒有找到地殼運動與短時間氣象變化相關聯的理論證據。
光從外觀看的話,不得不說是一種很美的雲彩。原理簡述:地震即將發生時,因地熱聚集於地震帶,或因地震帶岩石受強烈應力作用,發生激烈摩擦而產生大量熱量。這些熱量從地表面逸出,使空氣增溫產生上升氣流,這氣流於高空形成「地震雲」,雲的尾端指向地震發生處。
④ 上海形成的地理原因是什麼
今上海地區,吳淞江以南於751年(唐天寶十載)析嘉興東境、海鹽北境、崑山南境之地置華亭縣。1277年(元至元十四年)升華亭縣為華亭府,第二年改為松江府。至清代,松江府轄有華亭、婁、上海、青浦、金山、奉賢、南匯7縣和川沙廳。吳淞江以北於1218年1月7日(南宋嘉定十年十二月初九日)設嘉定縣,後又析出寶山縣。長江口的沙洲於907年左右(五代初)置崇明鎮,1277年升為崇明州,1369年(明洪武二年)改為崇明縣。上海市區原是吳淞江下游的一個漁村,至唐宋逐漸成為繁榮的港口。南宋咸淳年間(1265~1274年)建上海鎮,鎮因黃浦江西的上海浦得名。1291年(至元二十八年)經元朝廷批准,1292年正式分設上海縣,轄華亭縣東北、黃浦江東西兩岸的高昌、長人、北亭、海隅、新江等5鄉,為松江府屬縣。1927年設為上海特別市,1930年5月改稱上海市。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全市劃為黃浦、老閘、新成、靜安、江寧、普陀、邑廟、蓬萊等20個市區和新市、江灣、吳淞、大場等10個郊區。50年代,上海的行政區劃作了幾次調整,至1964年5月,上海市轄有黃浦、南市、盧灣、徐匯、長寧、靜安、普陀、閘北、虹口、楊浦10個市區,以及上海、嘉定、寶山、川沙、奉賢、南匯、松江、金山、青浦、崇明10個郊縣。1980年,設立吳淞區。1982年,恢復閔行區。1988年,撤銷寶山縣和吳淞區設立寶山區。1992年,撤銷上海縣和原閔行區,設立閔行區。1992年9月,以川沙縣全境、原上海縣三林鄉和黃浦、南市、楊浦3個區的浦東部分,設立浦東新區。1992年10月嘉定縣撤縣,設立嘉定區。1996年,上海市轄有黃浦、南市、盧灣、徐匯、長寧、靜安、普陀、閘北、虹口、楊浦、寶山、閔行、嘉定和浦東新區14個區,南匯、奉賢、松江、金山、青浦、崇明6個縣和石化地區。1997年4月撤銷金山縣,設立金山區。1998年2月撤銷松江縣,設立松江區。1999年9月撤銷青浦縣,設立青浦區。2000年6月,黃浦區和南市區撤二建一,設立新的黃浦區。2001年1月9日,撤銷南匯縣,設立南匯區;撤銷奉賢縣,設立奉賢區。2002年底,上海市轄有浦東新區、徐匯、長寧、普陀、閘北、虹口、楊浦、黃浦、盧灣、靜安、寶山、閔行、嘉定、金山、松江、青浦、南匯、奉賢18個區,崇明1個縣。全年對部分鎮的設置規模和布局進行調整,撤銷12個鎮政府(其中撤二建一10個,撤三建一1個)。至2002年底,全市共轄有99個街道、132個鎮(比上年減少12個)、3個鄉;3393個居委會(比上年減少14個)、2044個村委會(比上年減少655個)。
⑤ 常說的地理原因包括哪些因素自然地理特徵又包括哪些
氣候 地形 水文 支臂 土壤 等
⑥ 上海形成的地理原因是什麼
今天的上海市是以外灘為核心建立起來的,主導區位為上海控江臨海的地理位置
而外灘形成的原因主要在於
1.清末國家政策限制的通商口岸的數量,導致了外來商人和資本在上海集聚
2黃浦江聯通長江並入海,航運便利 港口優良。
⑦ 早晚溫差大是什麼地理原因
雲天晝夜溫差小的原因是:白天氣溫不高,夜晚氣溫不低,從而溫差小。
陰天的時候,白天的雲層厚實,太陽輻射不容易直接到達地面,從而使地面輻射減少,因此氣溫就不會很高。所以多雲的白天氣溫較低。
陰天的時候,晚上的雲層厚實,地面輻射依然不斷地把熱量從地面帶走,但因為雲層能吸收大量的地面輻射,且能把地面輻射轉化成大氣逆輻射,重新返回給地面,所以這時氣溫會比較高。
綜上,白天氣溫不高,夜晚氣溫不低,從而溫差就小。
(7)什麼叫地理原因擴展閱讀
晝夜溫差由白天溫度的最高值和夜間溫度的最低值之差決定的。在實際測量中,白天最高溫常在午後的14點左右,夜間最低溫常在日出前。
:一段時間之內,最高溫度與最低溫度為這一段時間內的溫差。如:某市一段時間內,最高溫度為18℃,最低溫為-2℃,則它的溫差為20℃。一般來說內陸地區日夜溫差較大,沿海地區日夜溫差較小,這是較於水的比熱容比泥土的大的緣故。
⑧ 地理學上什麼是原因、有利條件、特點、影響
原因就是產生某種現象的原因 ,有利條件有時候可以做原因來答,特點比如地形特點,影響比如發展旅遊對區域的有利影響,多做做題吧,你就能分辨了。
⑨ 常說的地理原因包括哪些因素自然地理特徵
地理原因一般也說分析時的地理要素
1.自然地理要素:地氣水土生,具體來說就是
(1)地:地理位置(經緯度、海拔、相對位置)、地形地勢;
(2)氣:氣候,主要包括降水和氣溫;
(3)水:水文條件,或者水源條件;
(4)土:土壤;
(5)生:生物,包括植物和動物資源
2.人文地理要素:交通、勞動力、科技、政策、市場等等.
⑩ 地理要素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地理要素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大氣環流。
影響地理環境各要素特徵的根本原因是氣候,是由於大氣環流形式而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