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地理:喀斯特地貌形成過程 考試時應該怎麼寫
促使喀斯特發育的條件是:1、地表附近有節理發育的緻密石灰岩;2、中等到較大的降雨量;3、地下水循環通暢。石灰岩(碳酸鈣)在略有酸性的水中容易發生溶解,而這種水在自然界中廣泛存在。雨水沿水平的和垂直的裂縫滲透到石灰岩中,將石灰岩溶解並帶走。由於地表物質也被流水帶走,還沒有被溶解的石灰岩就形成了石灰岩喀斯特面。沿節理發育的垂直裂縫逐漸加寬、加深,形成石骨嶙峋的地形。當雨水沿地下裂縫流動時,就不斷使裂縫加寬加深,直到終於形成洞穴系統或地下河道。狹窄的垂直縱向豎井與這些河道聯通,使地表水得已順暢地經地下河流走。世界上的大洞穴,大多數都是喀斯特區。按發育演化,喀斯特地貌可分出以下6種:1、地表水沿灰岩內的節理面或裂隙面等發生溶蝕,形成溶溝(或溶槽),原先成層分布的石灰岩被溶溝分開成石柱或石筍。2、地表水沿灰岩裂縫向下滲流和溶蝕,超過100米深後形成落水洞。3、從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層後發生橫向流動,形成溶洞。4、隨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發生塌陷,塌陷的深度大面積小,稱坍陷漏斗,深度小面積大則稱陷塘。5、地下水的溶蝕與塌陷作用長期相結合地作用,形成坡立谷和天生橋。6、地面上升,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成干谷和石林,地下水的溶蝕作用在舊日的溶洞和地下河之雲南路南的石林是上述第一階段(溶溝階段)的產物,這里的自然風光因阿詩瑪姑娘的動人傳說而變得格外旖旎。桂林的象鼻山,則是原地下河道出露地表形成的。簡單說:地質體大多是較易溶解扥碳酸鹽礦物組成的岩石,化學活動性流體沿其節理溶蝕岩石,礦物和岩石被帶走後就形成了喀斯特地貌。
⑵ 地理問題中霧形成的原因答題模板是什麼
白天溫度比較高,空氣中可容納較多的水汽。但是到了夜間,溫度下降了,空氣中能容納的水汽的能力減少了。因此,一部分水汽會凝結成為霧。特別在秋冬季節,由於夜長,而且出現無雲風小的機會較多,地面散熱較夏天更迅速,以致使地面溫度急劇下降,這樣就使得近地面空氣中的水汽,容易在後半夜到早晨達到飽和而凝結成小水珠,形成霧。
當空氣容納的水汽達到最大限度時,就達到了飽和。而空氣的溫越高,空氣中所能容納的水汽也越多。1立方米的空氣,氣溫在4℃時,最多能容納的水汽量是6.36克;而氣溫在20℃時,1立方米的空氣中最多可以含水汽量是17.30克。
如果空氣中所含的水汽多於一定溫度條件下的飽和水汽量,多餘的水汽就會凝結出來,當足夠多的水分子與空氣中微小的灰塵顆粒結合在一起,同時水分子本身也會相互粘結,就變成小水滴或冰晶。
(2)地理題里的形成過程怎麼答擴展閱讀:
霧的主要種類:
1、輻射霧:在日落後地面的熱氣輻射至天空里,冷卻後的地面冷凝了附近的空氣。而潮濕的空氣便會因此降至露點以下,並形成無數懸浮於空氣里的小水點,這便是輻射霧。
2、平流霧:暖而濕的空氣作水平運動,經過寒冷的地面或水面,逐漸冷卻而形成的霧,氣象上叫平流霧。這種霧常伴隨毛毛雨的天氣。
3、蒸發霧:即冷空氣流經溫暖水面,如果氣溫與水溫相差很大,則因水面蒸發大量水汽在水面附近的冷空氣便發生水蒸汽凝結成霧。這時霧層上往往有逆溫層存在,否則對流會使霧消散。所以蒸發霧范圍小,強度弱,一般發生在下半年的水塘周圍。
⑶ 寫出扎達土林的形成過程地理題
方圓近幾百平方公里的土林內滿是高低錯落的「林木」,形態各異,並有早期人類洞窟遺址。扎達土林是經流水侵蝕而形成的特殊地貌,在高原迷幻光影的襯托下,宛若神話世界。人們都說阿里扎達的霞光是最美麗的,霞光中的土林是最迷人的。那是因水平岩層地貌經洪水沖刷、風化剝蝕而形成的獨特地貌,陡峭挺拔,雄偉多姿。蜿蜒的象泉河水在土林的峽谷中靜靜流淌,置身其中,宛若在仙境一樣,夢游在一個奇幻無比的世界。明麗的晚霞賦予土林生命的靈光,似城堡、碉樓、帳篷、宮殿,參差嵯峨,儀態萬千,大自然的傑作真讓人驚嘆不已。
⑷ 自然地理事物的形成過程
自然地理事物的形成過程就是地質作用過程。指地理事物和現象發生發展的演變過程。
自然地理事物的形成過程主要從兩個維度:時間和空間。
首先,地理事物總是沿著一定的時間順序來發展,例如岩石構造,氣候變化,城市布局的演變等等都是地理現象在時間軸上的積累。一種現象產生並在內部或外部各種因素的作用下不斷的變化,最終呈現一定的狀態。例如臭氧層的變化是一個漸變的過程(還可以舉些其他列子)。
其次,地理事物發展過程還可以從空間上來分析,地理事物在空間上的具有一定的變化動態。地理位置,海拔,地形其他空間因素成為制約或促進地理事務發展的重要因素。例如,近年來,城市化現象成為了一個地理學界研究的熱點問題。城市化的過程受到各種自然或非自然因素的影響,城市的發展由於受空間的限制而呈現不同的城市化形式。例如: a向心型城市化, b離心型城市化及衛星城的形成等。
⑸ 高考地理:設問為「請描述某某地形的形成過程」,回答這種題目有套路嗎(中國有這么多山脈,平原,谷地
常考的也就那幾個,不是擠壓就是凹陷,反正都是地殼運動形成的。生長還是消亡
⑹ 地理推測伊瓜蘇大瀑布的形成過程應該怎麼答
伊瓜蘇瀑布群位於伊瓜蘇河上。
伊瓜蘇河在與巴拉那河會合前的約23千米前有一段高崖,因而造成差落為72米的瀑布群。
其實,此高崖的成因是由於巴拉那河的河谷是由南至北走,而伊瓜蘇河的河床岩層卻正好與巴拉那河垂直。
因此,巴拉那河承受的河水沖刷遠較伊瓜蘇河高。在經過長年累月的侵蝕下,巴拉那河漸漸變得越來越低,從而造成寬達4000米伊瓜蘇瀑布群的形成。
⑺ 一般來說,在聚落的形成過程中,先有( )聚落,後有( )聚落。這是一道地理題
一般來說,在聚落的形成過程中,先有(鄉村
)聚落,後有(城市
)聚落。
⑻ 高中地理題:簡析青海湖的形成過程
青海湖的構造斷陷湖,湖盆邊緣多以斷裂與周圍山相接。距今20~200萬年前成湖初期,形成初期原是一個大淡水湖泊,與黃河水系相通,那時氣候溫和多雨,湖水通過東南部的倒淌河泄入黃河,是一個外流湖。至13萬年前,由於新構造運動,周圍山地強烈隆起,從上新世末,湖東部的日月山、野牛山迅速上升隆起,使原來注入黃河的倒淌河被堵塞,迫使它由東向西流入青海湖,出現了尕海、耳海,後又分離出海晏湖、沙島湖等子湖。
⑼ 如何答好高中地理主觀題 有什麼模式 思路
西安方正補習學校地理舒老師為你解答
主觀題的答題方法與技巧
近年來,文綜地理高考試題中,主觀題基本穩定在三種題型中。第一種:選擇型主觀題。答題的過程方法和選擇題一樣,只不過不一定是單項選擇,是有多少選多少。第二種:填空型主觀題。第三種:簡答型主觀題。這兩種類型的主觀題在答題方法與技巧上要求較高:不僅需要考生具備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而且要具備較好的文字表達能力。但許多考生在答卷上表現為:語句不完整,語言不規范,非術語化現象嚴重,缺少關鍵詞,條理不清,廢話較多,甚至脫題,使答案不夠准確、完整,從而造成不必要的失分。
一、主觀題的答題步驟
1、認真審題
審題是答題的前提和基礎,只有正確地理解題意,把握命題的指向,才能有的放矢。一道問答題有題目中心詞、條件限制詞、內容回答詞和解答方式詞構成。題目中心詞是答案論述的直接對象,條件限制詞一般為地理事物的范圍、時間或答案的性質等,內容回答詞為該題必須回答的內容,解答方式詞則為回答的方式。例如題目要求:扼要說明圖示小區域水能開發的有利因素。題目中心詞是「水能開發」;條件限制詞是「圖示小區域」、「有利」;內容回答詞是「因素」;解答方式詞是「扼要說明」。在審題過程中,首先要審明中心詞,明確所要論述的對象是什麼,對此可以採用對中心詞添加著重號或添加圓圈的做法,以提醒自己圍繞中心,不要脫離主題。其次是審條件限制詞,依據條件限制詞的內容性質,進行相關知識的遷移,並進行篩選,確定答題范圍,羅列答案要點。再結合解答方式詞和內容回答詞,進一步提煉,形成最終符合題意的簡明扼要的答案。
2、判讀圖像,提取有用信息
對於不同類型的地理圖像,只要深刻領悟其讀圖方法和要領,判讀也並非難事。為了節約時間,最好單刀直入,根據題目要求提取有用信息。例如題目要求:扼要說明圖示小區域水能開發的有利因素。這里必需提取的有用信息是:圖示小區域「在哪裡」。
3、對接遷移
非選擇題的答題過程,往往是對地理概念、原理、規律等進行自我加工,重新表達、再現的過程。無論是陌生的地理知識,還是已有的地理知識,都需要同學們回歸教材,進行知識的聯想、遷移,並實現與新問題的對接,這樣才能找准答題的突破口。例如,「扼要說明圖示小區域水能開發的有利因素」,我們首先可以聯想到,影響水能開發的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而自然因素中,河流落差大、徑流量大、有口袋形的地形,地質條件好是有利於開發的;社會經濟因素中,經濟發達,資金充足,技術先進,能源市場需求大等是有利條件。接著,針對圖示小區域的位置,遷移相關的地形、氣候、人口、經濟等特徵,進行對接,剔除不符合題目要求的因素。
4、書面表達
書面表達是非選擇題的最終結果,也是高考評分的直接依據。書面表達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高考的成敗,因此書面表達是解答非選擇題最重要、也是最後的一個環節。在書面表達中除了應避免前面提到的各種問題外,同學們應盡量做到:第一,先構思或草擬答案,尤其是答題的關鍵點,可以選取關鍵的詞語寫在草稿紙上,並附加小序號,便於理清思路,分清層次,並有利於對照圖像信息,增補或刪減答題要點等;第二,應認真加以審視,以避免出現錯別字,表達不清的,不嚴謹的,口語化的或與已知原理、規律相違背的語句,提高得分率;第三,保證字跡工整,卷面清潔,這是給評卷者的第一印象,也是一個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的體現之一。好的卷面,必然會對得分有益;反之必然有害。再好的答案,其模糊的字跡,歪歪扭扭的布局,讓評卷者看著吃力,尋找得分點費時,自然會使同學們遺漏一些得分的機會。
二、主觀題的答題原則
(一)簡明,沒有廢話
高考閱卷是一項繁重的勞動,每個人的腦力與體力消耗都很大,閱卷老師希望用最短的時間獲得卷面上最多最准確的信息,從而給出一個客觀公正的分數。這時簡明的表達就顯得意義重大。能否做到,千萬注意兩點:第一,語言精練,簡明扼要,緊扣中心,直奔主題,不說廢話,不繞彎子,不兜圈子,不給人以隔鞋搔癢之感;第二,條理清晰,知識要點化,盡量列出①②③④來,閱卷老師一目瞭然自然會減少閱卷中的信息丟失,這就保證了你應得的分數。
(二)准確,沒有偏差和歧義
1、明確地理概念,清楚考查內容,把握答題的方向性
明確地理概念,清楚試題考查內容,是避免答題方向出錯、避免出現偏題甚至脫題的前提。注意下列易被混淆的概念和內容:
考查內容 誤解為
地形區 地形類型
地勢特點 地形特點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自然帶類型 植被類型
經濟發展特徵 經濟特徵
水能資源 水資源
2、語言規范,注意使用術語的專業性
答卷時,許多考生明確答題方向,也明明知道答案,可就是表述不規范,大白話,涼白開,使用非專業術語,造成語言表述不夠准確到位。
【例】說明現階段我國人口大規模流動的主要原因。
該題應從流入地區經濟收入高、就業機會多、生活環境好等方面回答,但有考生答成「因為我國農村人口多,日子過的窮,農民只好進城打工,靠出賣勞動力來養家糊口」——這種嘮嗑式的表述讓閱卷老師哭笑不得,雖沒脫題,但不準確。
3、要有關鍵性術語,確保陳述的科學性
關鍵性術語的定性與定位功能,決定了它的畫龍點睛的作用,使陳述更加准確化、專業化、科學化;少之則空洞乏味,缺少說服力。
【例】阿塔卡馬沙漠形成的主要原因是:①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
大多考生知道應從大氣環流和洋流兩方面去分析,並能正確答出首要原因是「副熱帶高壓的控制」,但在回答第二原因時出現了下面四種表述:(1)洋流的影響;(2)寒流的影響;(3)秘魯寒流的影響;(4)秘魯寒流的減濕作用。顯然,最佳表述是(4),此題缺少「秘魯寒流」和「減濕」這兩個關鍵詞中的任何一個,內容表達都將不夠准確。
(二)全面,沒有信息丟失
1、認清能力測試類型,宏觀上把握答案要點完整
(1)分析題
地理成因分析,把握兩點:第一,要從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兩方面去看;第二,注意答案排序:答案涉及的要點范圍往往很廣,但出現在卷面上的可能只有幾個,這時一定要抓主要矛盾,要把答案要點按重要性排序,最主要的放在第一,次要的放在第二,依次類推……至於到底出現幾點最合適,那要因題而異,不過,這里有個小小的技巧:可參照所給分數破解,這是因為地理簡答題分數多半為各得分點平均分配。比如一個6分題,答案要點可能是1個×6分,或2個×3分,或3個×2分,或6個×1分。當然,這僅僅是個參考。
(2)評價題
評價題要求考生客觀、辨證地看待問題,所以必需從有利與不利(利與弊、優與劣)兩個方面去分析,若單一評價優勢或劣勢,方法雷同分析題。
(3)比較題
比較題分兩種情況:一是比較異同點,這種題要求考生分別列舉出相同點和不同點;二是比較高低(大小),這種題則要求考生分別答出高(大)的原因和低(小)的原因。
(4)描述題
地理現象的描述要求兩點:一要客觀,二要准確。客觀描述要求考生不能攙雜任何個人感情色彩去任意增加和縮減、誇大和縮小某種現象,從而造成失真;准確描述則要求考生不能從理論定勢出發,而應從構成某種現象最顯著的特徵出發去把握描述的脈絡,清晰准確地展示地理現象的時空分布、構成與演變。
(5)列舉題
列舉典型的地理事物或現象,至於幾條為宜,一般題目之中有要求。
2、善用通式,微觀上把握答案要點完整
平時的學習中,能夠留心總結、歸納並整理出分析解決一般地理問題的好方法,並將其模式化處理,考場中直接拿來套用,你將有一種得心應手的得意,既方便快捷,又能保證答案完整全面。下面列舉幾例:
(1)河流徑流的季節變化特點:洪水期出現在××季節,枯水期出現在××季節
(2)河流徑流的季節變化原因:取決於河流水源的補給類型。以雨水補給為主的河流,主要隨降雨量的季節變化而變化;以冰雪和冰川融水補給為主的河流,主要隨氣溫變化而變化。
(3)應用板塊構造理論解釋某些地理現象的方法:地處××板塊與××板塊的碰撞(張裂)地帶……。
(4)一條河流水能豐富的分析方法:
一看水量是否豐富;二看落差是否大
(5)一處海域鹽度高低的分析通式:
一看氣候影響,二看洋流影響,三看河流影響
(6)一地人均某資源多少的分析通式:
一看某資源總量的多少,二看人口的多少
(7)一處漁場形成原因的分析通式:
一看是否位於中緯度淺海大陸架,二看是否有寒暖流的交匯或有上升流,三看是否位於河流入海口
(8)一處鹽場的成因分析通式:
一看地形因素,是否有平坦的泥質海灘;二看氣候因素,是否有晴朗的利於曬鹽的天氣。
(9)一個國家耕地面積大小的分析通式:
一看地形,平原面積是否廣;二看氣候,水熱條件是否好
(10)農業區位因素分析通式:
1)大多側重於自然因素的分析,先分析自然因素:①氣候;②地形、土壤、水源(作為一點分析)
2)再分析社會經濟因素:①市場;②交通;③科技;④勞動力;⑤政策
(11)工業區位因素分析通式:
側重於社會經濟因素的分析,一般按照如下順序分析:①資源條件;②動力條件;③交通條件;④工業基礎;⑤技術條件;⑥勞動力條件;⑦市場條件;⑧農業基礎;⑨政策條件
(12)城市區位因素分析通式:
先看城市形成的原因,再看城市發展或衰落的原因,一般按照如下順序分析:①地形;②氣候;③河流;④資源;⑤交通;⑥政治;⑦軍事;⑧宗教;⑨科技;⑩旅遊;(11)經濟
(13)旅遊資源的游覽價值評價通式:
1)一看旅遊資源質量:自然景觀主要看美學價值,人文景觀主要看歷史文化價值
2)二看集群狀況:景觀集群度愈好,游覽價值愈高;孤景游覽價值小
3)三看地域組合狀況:景觀特徵差異愈大,游覽價值愈高;景觀特徵雷同,游覽價值小
(14)綜合國力基本實體的評價通式:
國土面積、地理位置、地形、自然資源、人口數量與質量
(15)一個地區自然特徵的描述通式:
地形、氣候、河湖、植被、土壤、礦產
(16)一個地區人文特徵的描述通式:
農業、工業、交通、人口和城市
(17)沙漠的四大自然成因分析通式:
1)終年受副高的控制,氣候乾旱(如撒哈拉沙漠、阿拉伯沙漠、維多利亞大沙漠)
2)深居內陸,氣候乾旱(如卡拉庫姆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
3)地處西風的背風坡,焚風效應(如巴塔哥尼亞沙漠)
4)寒流影響(索馬里半島東南側)
(18)凌汛發生的條件:
1)氣溫在零度以下;
2)河流自低緯流向高緯;
3)南北跨度大。
(19)泥石流的形成條件:
1)地形條件:地形崎嶇;
2)地質條件:岩石破碎;
3)氣候條件:暴雨集中或冰雪融化量大;
4)植被條件:植被覆蓋差
(20)山脈成為我國重要地理分界線的列舉通式:
1)省區分界線; 2)地形區分界線; 3)三大階梯分界線;
4)溫度帶分界線; 5)干濕區分界線; 6)氣候類型分界線;
7)植被類型分界線; 8)自然帶類型分界線; 9)季風區與非季風區分界線;
10)內外流區域分界線; 11)農區與牧區分界線; 12)某條等溫線或等降水量線經過的地方;
13)四大分區分界線; 14)三大自然區分界線; 15)三個經濟地帶分界線。
(四)邏輯,沒有因果聯繫上的顛倒、割裂和自相矛盾
知識的因果聯系會形成一個知識鏈,這個鏈條的起點是根本原因,終點便是你要回答的問題,而中間的任何一個環節既是前一個環節的結果,又是後一個環節的直接原因,各環節必需環環相扣,層層遞進。在思考答案時,要依據你要回答的問題首先找出它的直接原因,然後層層逆推,順瓜摸藤再到根;在組織書寫答案時,再由根開始順藤摸到瓜。這里須注意三點:
1、不能顛倒
【例】黑龍江復種指數低的主要自然原因。
該題答案知識鏈是「緯度高—熱量不足—復種指數低」,但有考生誤答成「熱量不足,故緯度高,復種指數低」——顯然因果關系顛倒了。
2、不能相互割裂
【例】長江入海口的江心洲在建國後面積擴大速度不斷加快的原因。
該題答案思考過程應為「江心洲擴大速度加快—河流沉積速度加快—近年河流泥沙含量加大—水土流失加劇—中上游植被破壞嚴重」,那麼答案書寫順序與此相反,但有的考生答成「中上游植被破壞嚴重,河流泥沙含量加大,水土流失加劇,泥沙沉積加快」——顯然因果聯系割裂了。
3、不能自相矛盾
【例】過度抽取地下水的危害。
該題答案知識鏈為「過度抽取地下水—地下水水位下降—形成漏斗區—地面沉降,建築物塌陷」,但有的考生誤答為「過度抽取地下水,地下水水位下降,造成土地次生鹽鹼化」,其實即便是土地次生鹽鹼化也是因為地下水水位上升,鹽鹼在地表積累的過程——顯然,因果關系自相矛盾。
要回答好高考地理簡答題,除了遵循以上步驟外,根據目前高考試卷的評分標准,還應掌握以下技巧:
一是防漏答的技巧。回答地理簡答題盡量少而精,不要重復羅嗦。但是如果沒有把握的話,怕把知識點漏答,根據目前高考簡答題的評分標准,這時少答不如多答,將把握性大的知識點放在前面,把握性不大的知識點放在後面。
二是模糊的技巧。回答地理簡答題盡量做到具體詳細,才能提高得分率。但如果沒有十足把握的話,可以適當模糊,此舉雖然分數得不全,但不可能不得分。例如2004年12月在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附近發生了強烈的地震並引發巨大海嘯,問這次地震的成因?如果你不清楚蘇門答臘島位於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碰撞地帶,你可模糊回答:蘇門答臘島位於板塊交界處,地殼不穩定,易發生地震。千萬不要答成:蘇門答臘島位於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交界處,地殼不穩定,易發生地震。這樣會自露馬腳,影響得分率。
三是套用課本的技巧。在很多情況下簡答題的答案在課本中可以找到類似的情節,這個時候你就要盡量套用課本中的話語去回答,得分率往往較高。如分析青藏鐵路的區位因素有哪些?這樣的問題只要想想高一地理下冊的京九鐵路的區位分析,這時套用課本上的幾點再稍加變通,基本上就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