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人口地理分界線
中國重要地理分界線
中國人口密度大致以黑龍江的黑河——雲南騰沖一線為界線。
中國的一、二級階梯界線是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橫斷山脈的東端;
二、三級階梯界線為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界線是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該線西北為非季風區,東南為季風區。
中國內流區與外流區的界線北段以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祁連山的東端為界,南段大致與400毫米等降水量線重合。
秦嶺——淮河一線是一條綜合地理界線我國重要的地理分界線,包括南北方分界線,800mm等降水量,濕潤區與半濕潤區界限,旱作水田分界線,亞熱帶與暖溫帶分界線,1月平均氣溫0°C等溫線等。
400mm等降水量線還為半濕潤半乾旱、農耕畜牧、暖溫帶中溫帶、森林草原、黃土高原與內蒙古高原分界線。
中文名
中國重要地理分界線
數量
八大條
常用
四大主要地理區域界線
所屬學科
地理學
快速
B. 中國人囗地理分界線
中國人口地理分界線是黑河—騰沖分界線。
中國人口地理界線由地理學家胡煥庸於20世紀三十年代提出,故又稱胡煥庸線。以此線為界,東南部人口密度大,多為每平方千米100人以上,西南部密度人口密度小,多為每平方千米10人以下。
C. 我國人口地理界限的兩個端點所在的省(區)是()A.黑龍江、雲南B.內蒙古、西藏C.黑龍江、西藏D.
中國人口地區分布不均.一般來說,以黑龍江的黑河--雲南的騰沖為界.東部地區人口多,西部地區人口少;沿海、沿河、沿湖地區人口多,乾旱荒漠地區人口少;平原、盆地人口多,山地、高原人口少;經濟和交通運輸發達的地區人口多,經濟落後、交通閉塞的地區人口少;城鎮密集、工業發達的地區人口多,偏僻的農業、牧業地區人口少;漢族地區人口多,大部分少數民族地區人口少.
故選:A.
D. 我國人口地理分界線兩端線所在省分別是
我國人口地理分布是以黑龍江省黑河-雲南省的騰沖一線為界.故選項C符合題意. 故選:C.
E. 我國人口分界線的兩個端點分別是哪兩個省級行政區劃單位
北端------黑龍江省;南端-----雲南省
由東北至西南,從黑龍江黑河到雲南騰沖作一直線,就是我國的人口地理分界線,由地理學家胡煥庸於20世紀三十年代提出,故又稱胡煥庸線.
F. 中國地圖人口分界線(從什麼地方到什麼地方)
中國地圖人口分界線是黑河—騰沖線。
即璦琿-騰沖線,或胡煥庸線(英文:Hu Line),是一條貫穿中國版圖的假想直線段。是我國著名地理學家胡煥庸(1901~1998)在1935年提出的劃分我國人口密度的對比線。該線從中國東北邊境的黑龍江省黑河市(原名「璦琿」)一直延伸到中國西南邊境的雲南省騰沖縣,大致地劃分出了中國人口在區域上的分布,體現了中國人口東南和西北的分布區域之懸殊差異。
璦琿—騰沖一線,在中國人口地理上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在地理學(特別是人口地理學與人文地理學)以及人口學上,具有重大意義。它是一條奇特的線,也是中國歷史與地理發展的一個分水嶺。
後來在1984年,我國將這條線修訂沿長至瑞麗。這條線在人口地理學和歷史地理學中如此重要。後來人們就以它的考訂著的名字命名,稱之為「胡煥庸線」。
72年之後,這條看不見的線仍然主宰著中國東、西部的人口地理分布,與72年前相比,西部有些地區的人口增加了,但東多西少的格局基本上沒有什麼太大的變化。
(6)人口地理界線的兩個端點從事是什麼擴展閱讀
我國東南部地狹人稠,而西北部地廣人稀。文章通過分析對比,找出一條可以顯示兩側人口稀密懸殊的明確界線,那就是自黑龍江之璦琿(即愛輝,今黑河)向西南直到雲南之騰沖的直線。
在此線之東南,全國36%的土地,養活全國96%的人口。反之,在此線之西北,在全國64%的土地上,只有全國4%的人口。這就是說,同全國平均密度相比,東南部高出2.67倍,而西北部僅及其1/16。在二者之間,平均人口密度成42.6與1之比。
很明顯,愛輝—騰沖一線,在中國人口地理上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一直為國內外人口學者所承認和引用,並且被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田心源教授稱為「胡煥庸線」。
G. 我國東部與西部的人口分界線連接的端點地名:
H. 讀圖,回答問題(3)圖中北回歸線穿過的島嶼是______島.(5)圖中的人口地理界線的兩個端點是______和__
(1)從圖中看出,北回歸線自東向西穿過台灣島,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雲南省;
(2)從圖中看出,BC一線是我國人口地理界線,其中位於位於C黑龍江省的是黑河,位於B雲南省的是騰沖.
故答案為:(1)台灣;(2)黑河;騰沖.
I. 中國人口分界線的起止點
我國的人口地理分界線是從雲南省的騰沖縣到黑龍江省的黑河市.故選項A符合題意.
故選: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