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溫州的地形對當地社會經濟發展有什麼影響
三面環山,一面是海,交通便利,對當地社會經濟帶來更好的發展。
溫州境內地勢,從西南向東北呈梯形傾斜,綿亘有洞宮、括蒼、雁盪諸山脈,泰順的白雲尖,海拔1611米,為全市最高峰。山脈之間,溪流奔騰,大都由西向東注入東海。
主要河流有甌江、飛雲江、鰲江。甌江為浙江第二大河,左納楠溪江入海。因為溫州的交通很好,有空運和海運加上陸地上運也很方便,所以溫州的經濟是很不錯的。而且這些自然環境還給溫州的旅遊業帶來了更好的發展。
地處位置
1、地處東南沿海地區,瀕臨海洋,有利於海洋運輸和水產養殖。
2、位於長江三角洲地區,地勢低平,平原,丘陵廣布,河網密布,灌溉水源豐富,有利於商品農業的發展。
3、位於季風區,受季風影響大,降水豐富,氣候濕潤,草木茂盛,適宜人們居住,有助於旅遊業的發展。
⑵ 溫州的地理位置
溫州地理位置 溫州地處中國大陸環太平洋岸線(約18000公里)的中段,浙江省東南部。全境介於北緯27.03'-28.36'、東經119.37'-121.18'之間。東瀕東海,南與福建省寧德地區的福鼎、柘榮、壽寧三縣毗鄰,西及西北部與麗水市的縉雲、青田、景寧三縣相連,北和東北方與台州市的仙居、黃岩、溫嶺、玉環四縣市接壤。
溫州自然地理概況 溫州陸域面積11784平方公里,海域面積約11000平方公里。其中市區1187平方公里。境內地勢,從西南向東北呈梯形傾斜。綿亘有洞宮、括蒼、雁盪諸山脈,泰順的白雲尖,海拔1611米,為全市最高峰。山脈之間的溪流,大都由西向東注入東海。東部平原地區,主要有溫瑞平原、瑞平平原,其間人工河道縱橫交錯。河流較長的有甌江、飛雲江、鰲江。其中甌江曾稱永寧江、永嘉江、慎江,為浙江第二大河,幹流長388公里。梅嶴以下,河床逐漸增大、寬500米至3000米,近河口區形成三角港,左納楠溪江入海。溫州陸地海岸線長355公里,以琵琶門為界,北為泥岸,間有岩岸,南為岩岸。有島嶼436個,多為雁盪山脈延伸部,海岸線曲折,形成磐石等天然良港。因為地處溫橋嶺南,「雖隆冬恆燠」,故名溫州。
⑶ 北方人在浙江溫州生活是怎樣一番體驗
其實有許多人不知道,北方人去往浙江溫州生活到底是怎樣的一種體驗。那麼眾所周知的一件事情就是,北方是特別的寒冷的,有時候甚至到達零下幾十度的天氣,這個時候就造成了北方人民特別的耐寒。而且他們冬天在室內的時候都會開暖氣,所以他們也不會覺得自己家裡面特別的冷。在他們去了南方之後,他們通常就會覺得這個地方真的是非常的熱的。並且我們都知道浙江溫州這個地方也是江南水鄉,那麼給人的感覺肯定就是有一種南方的味道,常年下雨的確也會讓北方人感覺到十分的不習慣。
每一個地區都有每一個地區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這個需要我們自己慢慢的領會。如果我們自己想要去南方地區旅遊的話,的確不需要了解太多的知識,但是如果想要在南方生活,的確需要去充分的了解到這樣的一些事宜,這對於我們自己的生存來說,也是有一定的幫助的。
⑷ 浙江溫州為什麼那麼發達
因為溫州人的努力奮斗!一個城市,主要看它的商業繁華和熱鬧。除上海外,江南沒有第二個城市的商業象溫州那樣繁華和熱鬧!不僅寧波無錫沒有,就連杭州和蘇州也沒有。只不過它沒有被視為重要而已。
其實還是因為窮,溫州沒地,不出去做生意餓死。大家都出去做生意了,然後當時生意好做就有錢了。然後就帶關系好的做生意,有錢的就多了!
⑸ 從溫州地理環境看,是什麼鑄就了溫州精神
溫州的地理位置說實話沒什麼不好的:
亞熱帶季風氣候,溫暖之州,連去年南方全體雪災都沒輪到溫州;
連沿海沿江山清水秀,在幾年前還是到處都很漂亮的,就是近些年城市污染了;
擋在台灣後面基本不用怕台風;
不在任何地震帶上頂多是感受感受台灣的苦難;
毗鄰閩滬蘇台,要發展經濟的話條件其實還算不錯……
就一點,三面環山一面環水,在交通不發達的時代阻隔了經濟交流,這對溫州這種除了漁業就沒有資源的地方來說是一個極大的障礙,所以當年溫州窮得要死。就是因為窮,所以有志氣的人就要走出去。有時候,拼一口氣這種事兒,就是活著的一切目的,既然以生命為代價了,所謂的「溫州精神」也就形成了。
總之,就是這樣。並不是地理因素造就了溫州精神,真正的原因是不願苟活的信念,否則,為什麼還有這么多山溝溝里的人們完全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呢
⑹ 溫州的風土人情及歷史文化,地理環境
溫州位於中國東南部,甌江下游南岸,是浙江省下屬的地級市,為沿海港口城市,簡稱甌,別稱鹿城。擁有面積11784平方千米,轄海域11000平方千米。地理位置:東經119°37′-121°18′、北緯27°03′-28°36′ 溫州市是浙江省的地級市 東南丘陵,為沿海港口城市,浙江的三大經濟中心之一,位於中國黃金海岸線中段,浙江東南部,東瀕東海,南接福建寧德福鼎市,西與麗水市相連,北與台州市毗鄰,是我國第一批對外開放的14個沿海城市之一,浙江省地級市,浙南經濟、文化中心。溫州2009年GDP突破2527億元,浙江省內排第三,2009年溫州GDP比上年增長8.5%,增幅與上年持平,2009年全年實現財政一般預算總收入360.72億元。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021元,增長7.1%;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0100元,增長7.1%。 全市總面積11784平方千米,其中市區1082平方千米。總人口799.8萬人(2008年)。轄3個市轄區、6個縣,代管2個縣級市,共有30個街道、119個鎮(包括2個民族鎮)、143個鄉(包括5個民族鄉)。 溫州古為甌地,也稱東甌,簡稱「甌」。甌是一種陶制器皿的名稱。約在新石器時代,溫州居住著原始甌人並製作陶器。留學海外的溫州學子在看到香港被稱作HONGKONG的時候根據溫州的甌語(溫州話)發明了YUJEU這個稱呼。 溫州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沿海城市。溫州古城建於東晉明帝太寧元年(公元323年),因地在溫嶠嶺南,「雖隆冬而恆燠」,四季溫和濕潤,故名溫州。 溫州,是一座充滿活力與激情的城市,一座充滿魅力與夢幻的城市,一座充滿智慧與故事的城市。溫州人以「智行天下」、「善行天下」、「商行天下」而遐邇聞名。 溫州文化燦爛,史稱「東南鄒魯」。溫州是中國數學家的搖籃、中國山水詩的發祥地、中國南戲的故鄉、中國民營經濟發展的先發地區與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 溫州的市花是茶花,市樹是榕樹,市鳥是海鷗,市歌是《會飛的家鄉》。 還有一本描寫溫州的小說《溫州別戀》,作者是六百里。歷史文化 溫州五馬街 溫州歷史悠久,人傑地靈。 溫州古代稱甌越。還在五六千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就有先民在這里勞動生息。戰國時屬越國,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設置閩中郡。漢惠帝三年封越王勾踐後裔騶搖為東海王,建都東甌,俗稱東甌王。漢順帝永和三年置永寧縣,東晉明帝太寧元年設永嘉郡,唐高宗上元二年改置州,因氣候溫暖,"雖隆冬而恆燠",故名溫州。 據《溫州府志》載,當年建城時,太守郭璞登上西山,瞭望周圍諸山,錯立如斗,便對當地百姓說:城饒山外,當聚富盛,然不免兵戈水火城建於山,則寇不入斗,可長保安逸。於是他仿照北斗星體位置,圍繞諸山築城,故稱斗城。傳說在築城時,有隻白鹿銜花疾奔而來把花吐在城牆上,然後化作一團樣雲冉冉飛入天際,白鹿跑過的地方,一片鳥語花香。人們為取吉利,將這座城市稱為白鹿城或鹿城,也把郭璞登上的這座山稱為「郭公山」。 溫州歷史上以手工業發達著稱,是青瓷發源地之一,造紙、造船、絲綢、綉品、漆器、鞋革等在我國歷史上均有一定地位。南宋時被辟為對外通商口岸,有「一片繁榮海上頭,從來喚作小杭州」之稱。溫州是南戲故鄉,14世紀中葉溫州著名劇作家高明的《琵琶記》被譯為多國文字,在世界上廣為流傳。 溫州歷代人才輩出,在學術、文學藝術和科技方面都取得卓著成就。在南宋時期,學術上形成了以葉適為代表的"永嘉學派",在我國學術史有著很高的地位和深遠的影響。文學方面,詩壇上出現了"永嘉四靈"詩派;戲曲上首創了"南戲"這種民間戲劇形式。南宋熙祐年間,醫學家陳元擇以《三因方》為理論基礎創立了永嘉醫派;兩宋及元明清各代也都有不少傑出人才,如黃公望、劉基、孫詒讓等等。當代文化教育界更是群星燦璀璨:夏鼐、夏承燾、蘇步青、谷超豪、劉旦宅、孟慶江、林曦明、林劍丹、陳忠康、張素、張如元、馬亦釗、汪廷漢、戴宏海…… 溫州歷代鼎甲:溫州自唐宣宗大中十三年至清末廢科舉(公元859-1905年)的1050年間,共有文科狀元7人,進士1416人,其中唐代2人,兩宋1228人(北宋81人,南宋1147人)元代12人,明代139人,清代35。歷代共有武狀元19人,武進士近400人,其中兩宋310人(北宋1人,南宋309人),明代3人,清代約70-80人。 溫州歷代狀元、榜眼、探花 1、文科狀元(7人): 徐?、王十朋、木待問、趙建大、周坦、徐儼夫、周旋 2、文科榜眼(9人): 葉適、陳棟、陳求魯、林公一、陳宜中、鄒臻、周仁勇(文武榜眼)、卓敬、王瓚 3、文科探花(3人): 陳桷、黃中、孫希旦 4、武科狀元(20人):潘文虎、陳鰲、陳鶚、蔡必勝、黃裦然、林管、薛贄、朱嗣宗、林夢新、朱熠、趙國華、項桂發、章夢飛、侯畐、張宗德、朱應舉、蔡起辛、翁[木鄂]、林時中、王名世 5、武科榜眼(4人): 林景衡、戴應發、林景新、周仁勇 6、武科探花(6人): 林武子、陳元普、孔元圭、葉宗澤、薛應龍、陳龍發 古文化遺址 首次於1952年在永嘉上塘正門山發現,後在許多地點又陸續發現。 80年代以來通過全市范圍內的文物普查和專題調查,查明境內二區九縣(市)均遺有古文化遺址,計達百餘處,主要分布在甌江、飛雲江及其支流兩岸,大多依山傍水。 溫州古文化遺址大致可分前後兩個階段,前階段,除少數早期石器磨製欠精、器面留有錘擊痕跡外,大多數石器磨製精緻,已採用打、磨、琢兼施技術;陶器主要有夾炭陶。與河姆渡中晚期文化、良渚文化的一些石器、陶器特徵相似,以樂清白石遺址為代表。後階段,石器表面略粗糙,形制較簡單,其錛類石器橫剖面大多呈三角形、梯形;陶器有泥質陶、彩繪陶和印紋硬陶等。與福建閩侯曇石山文化的一些石器、陶器特徵相似。目前這類遺址的發現約占總數百分之九十以上,以瑞安陶山山前山、馬嶼牛頭頸等遺址為代表。 ①白石遺址:在樂清白石鎮白石溪楊柳灘溪床下二三米深處。系沖積形成的遺址。 ②大坪遺址:在瑞安北龍鄉大嶴村北龍山北麓。北龍鄉在飛雲江口外一島嶼上。 ③下湖墩遺址:在泰順百丈鎮交溪洋村北下湖墩山上,范圍約1500平方米,1988年11月發現。 ④山前山遺址:在瑞安碧山鎮街路村,南臨飛雲江,面積約250×50米,遺物多裸露在地表,以山坪和東南山坡最為豐富。 ⑤牛頭頸遺址:在瑞安馬嶼荊谷鄉山頭上村牛頭頸山中段,北眺飛雲江,1961年發現,范圍約6000平方米。遺物多分布在山坡地表。 ⑥鶴嶼山遺址:在瑞安仙降鎮下社村,與山前山遺址隔江相對,1971年發現,面積約10000平方米。 ⑦獅子崗遺址:在泰順司前鎮前村,1986年發現,面積約8000平方米。山頂-壕溝斷面和東面山坡遺物較豐富。 ⑧仙堂山遺址: 在蒼南橋墩鎮仙堂村北海拔40餘米山坪上,1985年發現,面積約3500 平方米。 溫州旅遊景點: http://www.lvmama.com/place/dest/330300 溫州網: http://www.66wz.com/
⑺ 請仔細講一下浙江溫州這座城市
溫州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沿海城市,是我國第一批對外開放 14個沿海城市之一。溫州位於浙江省的東南部,祖國東南海岸線的中段,東臨東海,西北與麗水地區相接,南部與福建省相鄰。全市面積有11784平方公里,總人口750多萬,市區人口有200多萬。在這750萬人口當中,就有100多萬人在外經商。溫州現轄鹿城、甌海、龍灣三個區,樂清、瑞安兩個縣級市,永嘉、洞頭、平陽、蒼南、文成、泰順六個縣,是浙南經濟、文化中心。
溫州的地理環境非常優越,屬於亞熱帶海洋季風性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溫和,四季如春,年平均氣溫在18攝氏度左右。在唐高宗上元二年的時候,人們把這個地方稱為「溫州」,一直沿用至今。溫州又叫白鹿城。相傳在公元323年溫州建城的時候,有一隻白鹿銜著鮮花跑過,所到之處一片鳥語花香。它把那朵花放在城牆上就化做一團祥雲徐徐飛入天際。人們認為這是天上神仙派白鹿到溫州城,給人們吉祥和幸福,因此,就把白鹿當作溫州城的象徵,故名「白鹿城」。
溫州同時被稱為「東甌名鎮」,簡稱「甌」。溫州許多事物都以「甌」字開頭,如溫州菜叫甌菜,溫州的特產水果叫甌柑,溫州的母親河叫甌江等等。
溫州不僅是一座經濟十分發達的城市,而且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擁有楠溪江、雁盪山、百丈漈三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洞頭、澤雅等九個省級風景名勝區,瑞安玉海樓等七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在2002年,正式被評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風光秀麗的溫州,有集奇峰、怪石、飛瀑、溶洞於一體而稱為「天下奇秀、寰中絕勝」的雁盪山,有以水秀、岩奇、瀑多、村古、灘林美而聞名全國的楠溪江。此外,還有江心孤嶼、龍灣瑤溪、瑞安仙岩。人文古跡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蒼南縣蒲壯所城和瑞安市玉海樓;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江心嶼文天祥祠、平陽縣寶勝室雙塔、文成縣劉基廟、泰順縣泗溪木拱廊等40多處。
溫州地原屬華夏古陸的一部分。金屬礦有鋅、銅、鋁、錳等30餘種。有礦床(點)約300處。非金屬礦有明礬石、花崗岩、陶土、葉蠟石等。其中明礬石儲量佔全國總儲量的80%,蒼南縣的礬山鎮被稱為「世界釩都」;花崗岩蘊藏量及產品質量、花色品種均居全國前列,溫州沿海大陸架蘊藏著石油和天然氣,正在勘探、開發中。水力資源已被開發、利用和正在開發的有文成縣百丈漈、珊溪,甌海區的澤雅和蒼南縣橋墩水庫。沿海平原地區河道縱橫,土地肥沃,為只要產糧區,農作物一年三熟,以水稻為主。經濟作物主要有柑橘、茶葉、枇杷、楊梅、甘蔗等160餘種。西部山區丘陵有大量的林產和動物資源,用材林有松、杉、櫟等樹種280種.泰順縣烏岩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原生植被,是浙南綠色寶庫.野生動物中,黃腹角雉、金錢豹、黑麂等8種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沿海島嶼星羅棋布,面積在500平方米以上的島嶼有436個,常住人口的島嶼為31個。主要漁場有洞頭、北麂、南麂、樂清灣等、海水魚類有帶魚、黃魚、鰻魚、鯧魚、馬鮫、鱸魚、鰣魚等370餘鍾;淺海灘塗廣闊,養殖面積達98.36萬畝,主要養殖蟶、蚶、蠣、蝦、蟹、蛤等海洋生物。平陽縣南麂列島有貝、澡類590餘種,為國家級海洋類型自然保護區。
溫州名菜及小吃:三絲敲魚、蒜子魚皮、芙蓉魚片、雙味蝤蛑蔥油黃魚、梅菜跳魚、雪麗蟶子;魚丸湯、矮人松糕、長人餛飩、白蛇燒餅、縣前頭湯圓、燈盞糕、永嘉麥餅、瑞安李大同雙炊糕、樂清白象香糕等。
公路:溫州為全國45個公路主樞紐城市之一,通往全國各地的104國道、330國道等穿境而過,國家沿海高等級公路--甬台溫高速公路北通黑龍江,南達海南省正在興建;省境內金溫一級汽車專用道二期工程建設已近尾聲。
鐵路:金溫鐵路系全國第一條內地與香港合資興建的股份制鐵路,始自金華,途經武義、縉雲、麗水、青田到達溫州。金溫鐵路於1998年6月全線開通,現開通有溫州至杭州、上海、武漢、北京、廣州等客貨列車。溫福、溫甬鐵路正在進行前期工作。
⑻ 溫州的地理環境
溫州位於浙江省東南部,東瀕東海,南毗福建,西及西北部與麗水市相連,北和東北部與台州市接壤。全境介於北緯27度03分-28度36分、東經119度37分-121度18分之間。溫州市陸域面積11784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鹿城、龍灣、甌海和洞頭四個區)面積1313平方公里。
境內地勢從西南向東北呈現梯形傾斜。綿亘有洞宮、括蒼、雁盪諸山脈,泰順的白雲尖,海拔1611米,為溫州市最高峰,東部平原地區,人工河道縱橫交錯。
溫州的山脈有玉蒼山、雁盪山等山脈。山體主要由流紋岩和凝灰岩構成,局部有花崗岩。由於長期受流水侵蝕,或地震影響,山體崩塌形成了無數奇峰、異洞、怪石、陡壁、峽谷、飛瀑。
溫州為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冬夏季風交替顯著,溫度適中,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7.3-19.4攝氏度,1月份平均氣溫4.9-9.9攝氏度,7月份平均氣溫26.7-29.6攝氏度。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降水量在1113-2494毫米之間。春夏之交有梅雨,7-9月間有熱帶氣旋,無霜期為241-326天。年日照數在1442-2264小時之間。主要水系有甌江、飛雲江、螯江,境內大小河流150餘條。溫州陸地海岸線長355公里,有島嶼436個。海岸線曲折,形成磐石等天然良港。海域面積約11000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