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地理的等高線,要怎麼判斷。拜託各位大神
等高線 從等高線的疏密,可以判斷地面的坡形: 1.等高線密集的地方,表示陡坡; 2.等高線稀疏的地方,表示緩坡; 3.等高線間隔均勻,表示上下坡度均勻一致,是均勻坡; 4.自下而上,等高線由密而疏,表示山下部坡較陡,山上部坡漸緩,是凸形坡; 5.自下而上,等高線由疏而密,表示山下部坡較緩,山上部坡較陡,是凹形坡。
Ⅱ 求,地理等高線全部知識。希望可以告訴我。
第一,應掌握等高線圖的基本特性。
①數量上的特性,看等高線的數值,讀出任一點的海拔高度,比較兩點的海拔高度可換算溫差,以兩地的水平距離測算地面實際距離。
②形態上的特性,地表呈現各種各樣的形態,每一種地貌形態都有一定的外部特徵,在等高線圖上會以不同的形態表示出來。看等高線的疏密,可知道坡度的陡緩。看等高線的形狀,可確定地貌類型。
第二,要掌握等高線的基本知識,這是識別等高線圖的關鍵。
①同線等高同一條等高線上的各點等高,並以海平面作為零米。相鄰的兩條等高線,其高整也相同。
②等高距全圖一致等高距即指兩條相鄰等高線之間的高度差。例如三條等高線的海拔為500米、600米、700米,則等高距為100米。
③等高線是封閉的曲線,無論怎樣迂迴曲折,終必環繞成圈,但在一幅圖上不一定全部閉合。
④兩條等高線決不能相交因為一般情況下,同一地點不會有兩個高度。但在垂直壁立的峭壁懸崖,等高線可以重合。
⑤等高線疏密反映坡度緩陡等高線稀疏的地方表示緩坡,密集的地方表示陡坡,間隔相等的地方表示均勻坡。
⑥等高線與山脊線或山谷線垂直相交等高線穿過山脊線時,山脊線兩側的等高線略呈平行狀。等高線穿過河谷(山谷線或集水線)時,向上游彎曲,成反V字形。
⑦兩對等高線凸側互相對稱時,為山嶽的鞍部,也叫山的埡口。
⑧示坡線表示降坡方向示坡線是與等高線垂直相交的短線,總是指向海拔較低的方向,有時也叫做降坡線。
⑨幾條特殊的等高線,0米線表示海平面,也是海岸線;200米線區分平原和低丘;500米、1000米線顯示低山丘陵或高原;2000米、3000米線反映中山和高原;4000米反映青藏高原和高山的特徵。
第三,熟練判斷等高線圈上的基本地貌類型。
第四,學會等高線圖的綜合判讀與應用。
①確定水庫及壩址的位置:水庫庫區宜選在河谷、山谷地區或選在「口袋形」的窪地或小盆地,這些地區不僅庫容大,而且有較大的集水面積。
②確定鐵路、公路線:一般情況下,利用有利的地形地勢,選擇坡度較緩,距離較短,彎道較少的線路為好。
③工廠區位的選擇:工廠區位的確定要從多方面進行分析:對環境有污染的廠礦,要選擇河流下游,常年主導風向的下方,結合地質地形條件,宜放在地基堅實,等高線間距較大的地形平坦開闊的地方;若是電子、半導體、感光器材廠等需要建在空氣清潔、環境優美的地點,從經濟效益考慮,要盡量接近原料、燃料、水潭等資源產地,有便利的交通條件和銷售市場,從而確定工業部門的布局。
④農業生產布局:根據等高線地形圖反映出採的地形類型、地勢起伏、坡度緩急、結合氣候和水潭條件,因地制宜地提出農林牧漁業合理布局的方案。
⑤判讀分析與地形有關的地理知識:分析某地氣候特點,應結合該地地理緯度,地勢高低起伏,山脈走向,陰、陽坡,距離海洋遠近等進行綜合分析;河流上游海拔高,下游海拔低。結合河流流向判定地形大勢,結合迎風坡、背風坡、降水狀況、等高線高差及地貌類型的差異分析河流水文、水系特徵。
Ⅲ 七年級地理等高線如何判讀
從等高線的疏密,可以判斷地面的坡形:
1.等高線密集的地方,表示陡坡;
2.等高線稀疏的地方,表示緩坡;
3.等高線間隔均勻,表示上下坡度均勻一致,是均勻坡;
4.自下而上,等高線由密而疏,表示山下部坡較陡,山上部坡漸緩,是凸形坡;
5.自下而上,等高線由疏而密,表示山下部坡較緩,山上部坡較陡,是凹形坡。
1、數值大小:
平原:海拔200米以下;
丘陵:海拔500米以下,相對高度小於100米;
山地:海拔500米以上,相對高度大於100米;
高原:海拔高度大,相對高度小,等高線在邊緣十分密集,而頂部明顯稀疏。
盆地:中間低(數值小)四周高(數值大)
2、形狀特徵:
①山頂:等高線閉合,且數值從中心向四周逐漸降低
②盆地或窪地:等高線閉合,且數值從中心向四周逐漸升高 (如果沒有數值注記,可根據示坡線來判斷:(示坡線——為垂直於等高線的短線)
③山脊:等高線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較低處。等高線從高往低突,就是山脊.
④山谷:等高線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較高處。等高線從低往高突,就是山谷.
⑤鞍部:正對的兩山脊或山谷等高線之間的空白部分。
希望能幫到你。
Ⅳ 高一地理如何看等高線。怎麼畫山脊
1、山頂:等高線閉合,且數值從中心向四周逐漸降低
2、盆地或窪地:等高線閉合,且數值從中心向四周逐漸升高 (如果沒有數值注記,可根據示坡線來判斷:(示坡線——為垂直於等高線的短線)
3、山脊:等高線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較低處。等高線從高往低突,就是山脊.
4、山谷:等高線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較高處。等高線從低往高突,就是山谷.
5、鞍部:正對的兩山脊或山谷等高線之間的空白部分。
6、緩坡與陡坡及陡崖:等高線重合處為懸崖。等高線越密集處,地形越陡峭;等高線越稀疏處,坡度越舒緩。
7、一般2m一根細等高線,10m一根粗等高線,便於你的查找。沒跟等高線上都有高程值。
8、某些丘陵山地段的等高線,並不能稱其為等高線,而是為了更形象地顯示出田地的劃分,所以一塊田就是一圈「等高線」,在這條「等高線」上沒有高程,它的高程是注在田地中間的某點高程。
Ⅳ 怎麼看地理等高線圖
看弧線彎曲的方向
1.
地面起伏,海拔不高,坡度和緩 --- 丘陵 如:哈薩克丘陵
海拔較高,峰巒起伏,坡度陡峻 --- 山地 如:喜馬拉雅山
海拔較低,地面平坦 --- 平原 如:亞馬遜平原
海拔較高,地面坦盪,邊緣陡峻--- 高原 如:青藏高原
周圍高,中間地,四周山嶺環繞---盆地 如:剛果盆地
2.(1)山頂:等高線閉合,且數值從中心向四周逐漸降低
(2)山脊:等高線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較低處。
(3)山谷:等高線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較高處。
(4)鞍部:正對的兩山脊或山谷等高線之間的空白部分。
(5)陡崖:等高線重合處為懸崖
3.地形剖面圖畫法:從剖面線與每條等高線相交的各點,分別向下引垂線,按各點海拔轉繪到相應的高度位置上,然後連成平滑的曲線。
注重點: ①剖面線連續多次經過同一條等高線時,多取幾點;
②剖面線經過河流時,應畫現河床
Ⅵ 巧記地理等高線
(1)兩點相對高度計算 A、兩點均在等高線上,直接讀數相減的差值。 B、兩點介於最高值和最低值之間但不等於最高和最低值,假設 a 點海拔高度為 n1<a<m1, b 點海拔高度為 n2<b<m2,則 a、b 兩點的相對高度為|m1-n2|、 | m2-n1 |之間, 「十字 相減」 (交叉相減)即為所求。 如:200<a<300,300<b<400,則兩點相對高度為 0<h<200。 (2)一般情況下,等高線不能相交,但在懸崖峭壁,等高線可以重合。懸崖高度的計算方 法如下: A、懸崖頂部和底部絕對高度(海拔)的計算 重疊於斷崖處的等高線中,最大值為 m,最小值為 n,等高距為 h,則: m≤頂部絕對高度 (海拔)<m+h; n-h<底部絕對高度(海拔)≤n. B、懸崖處相對高度的計算 假設重疊於某斷崖處的等高線有 x 條,等高距為 h。則: (x-1) ×h≤相對高度<(x+1) ×h 例如:有處懸崖,重疊的等高線最大值為 900,最小值為 800,等高距為 100,只有兩條等 高線重疊, 代入公式: 900≤頂部絕對高度 (海拔) <1000 700<底部絕對高度 (海拔) ≤800 100 ≤相對高度<300 (3)坡度: tanα =H/L 井的深度: h=a-b 選址 ①選建水庫壩址: 一般選在峽谷處,且考慮水庫庫址應選在河谷、山谷地區「口袋形」窪 地處。 ②農業區劃: 根據等高線反映出來的地形類型,地勢起伏、坡度陡緩、水源條件等,因地 制宜進行農業生產區劃。一般平原多為耕作業,山坡草地多發展畜牧業,山地多發展林業。 ③工廠廠址選擇: 除交通、資源、技術等因素外,往往也要考慮地形、地質情況。 ④建海濱浴場、碼頭: 浴場多選擇在海濱緩坡沙岸,碼頭選在深水港灣。 ⑤建療養院: 一般選在城郊山地向陽坡,清靜,空氣新鮮,森林覆蓋率高的地方。 ⑥鐵路、公路、引水線路、輸油管等選線: 公路、鐵路一般盡量選在緩坡,避開陡崖、滑 坡,通往山頂的公路,往往需建盤山路,公路、鐵路線建設一般沿等高線走,可以減少施工 難度。引水線路盡可能短,避免通過山脊等障礙,並盡量利用地勢使水自流。輸油管線盡可 能知短,盡量避免通過山脈、大河等。 ⑦居民區選址:靠近水源、交通便利、等高線間距較大的地形平坦開闊處。
Ⅶ 地理等高線怎麼看
首先要明白等高線的含義:等高線就是同一條線上的高度相等
你在等高線上畫一條直線,連接一條等高線上的兩個點,這兩個點的高度是一樣的
這條等高
線中還有等高線,同樣被這條直線穿過,由數值可以知道是比你相
連的那個等高線高還是低
高的話,你想像下,中間高,兩邊低那就是山脊;中間低兩邊高,那就是山谷
同樣等高線密地形就陡,變化大,疏,散則地形緩
。
不知道對樓主有幫助沒,
Ⅷ 這么算等高線
等高線
等高線指的是地形圖上高程相等的相鄰各點所連成的閉合曲線。把地面上海拔高度相同的點連成的閉合曲線。垂直投影到一個水平面上,並按比例縮繪在圖紙上,就得到等高線。等高線也可以看作是不同海拔高度的水平面與實際地面的交線,所以等高線是閉合曲線。在等高線上標注的數字為該等高線的海拔。
特徵
1
位於同一等高線上的地面點,海拔高度相同。但海拔高度相同的點不一定位於同一條等高線上。(如右圖40m的等高線)
正在載入圖片
2
在同一幅圖內,除了懸崖以外,不同高程的等高線不能相交。
3
在圖廓內相鄰等高線的高差一般是相同的,因此地面坡度與等高線之間的等高線平距成反比,等高線平距愈小,等高線排列越密,說明地面坡度越大;等高線平距愈大,等高線排列越稀,則說明地面坡度愈小。
正在載入閉合等高線的判讀
4
等高線是一條閉合的曲線,如果不能在同一幅內閉合,則必在相鄰或者其他圖幅內閉合。
5
等高線經過山脊或山谷時改變方向,因此,山脊線或者山谷線應垂直於等高線轉折點處的切線,即等高線與山脊線或者山谷線正交。
起源
以等高線法顯示地貌,啟迪於等深線。1728年荷蘭工程師克魯基最先用等深線法來表示河流的深度和河床狀況,後來又把它應用到表示海的深度。1729年庫爾格斯首次製作等深線海圖,再後來才應用到陸地上表示地貌的高低起伏形態。1791年法國都朋特里爾繪制了第一張等高線地形圖,裘品-特里列姆用等高線表示了法蘭西領域的地貌。18世紀末葉至19世紀初,等高線逐漸開始用於測繪地形圖中。19世紀後半葉,等高線法沖破不易識別的阻礙,取得公認。此後,等高線法才成為大比例尺地形測圖顯示地貌的基本方法。
然而,1986年在中國甘肅天水發現了7幅戰國末期放馬灘木板地圖,在幾乎沒有有效信息的第五幅圖中,出現了閉合曲線繪制山峰的方法。然而這一符號並未正式應用在其他地圖中,應該是繪圖者後期才出現的繪制方法。西漢長沙馬王堆地圖山脈使用內填充條紋的閉合曲線表示,圈出了山脈的大致范圍,其表示手法與現代地圖中的「等高線」類似。九嶷山附近為一大片弧形條紋填充的閉合曲線,表述了當地海拔較高、多山的特徵。此種表示方法應該與放馬灘地圖第五幅圖有一定的關系,但沒有得到後世的傳承。 可見等高線的出現應該更早。
分類
等高線按其作用不同,分為首曲線、計曲線、間曲線與助曲線四種。
1
首曲線,又叫基本等高線。是按基本等高距測繪的等高線,一般用細實線(0.15mm)描繪,是表示地貌狀態的主要等高線。
2
計曲線,又叫加粗等高線。為了便於判讀等高線的高程,自高程起算面開始,每隔4條首曲線加粗描繪的等高線。一般用粗實線(0.3mm)並在適當位置斷開注記高程。字頭朝向上坡方向,計曲線是辨認等高線高程的依據。
3
間曲線,又叫半距等高線。當首曲線不能顯示某些局部地貌時,按二分之一等高距描繪的等高線。一般用細長虛線,盡在局部地區使用,可不閉合,但應對稱。
4
助曲線,又叫輔助等高線,是按四分之一等高距描繪的細短虛線,用以顯示間曲線仍不能顯示的某段微型地貌。
坡形判斷
1 ) 同一條等高線上的點高程相等;
2 ) 等高線為閉合曲線,不在圖內閉合就在圖外閉合,因此在圖內,除遇房屋、道路、河流等地物符號而外,不能中斷;
3 ) 除遇懸崖等特殊地貌,等高線不能相交;
4 ) 等高距相同的情況下,等高線越密,即等高線平距越小,地面坡度越陡,反之,等高線越稀,即等高線平距越大,地面坡度越緩;
5 ) 等高線遇山脊線或山谷線應垂直相交,並改變方向。
相關例題
讀下面的等高線示意圖,已知a > b,讀圖回答第1-3題:
正在載入圖片
1、有關M、N兩處地形的正確敘述是( )
①M為山坡上的窪地 ②N為山坡上的窪地 ③M為山坡上的小丘 ④N為山坡上的小丘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若b海拔高度為200m,a海拔高度為300m,則M、N處的海拔高度為( )
①200<M<300 ②300<M<400 ③100<N<200 ④200<N<300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3、若圖中閉合等高線的高度同為a或同為b,則M、N處的地形可能( )
①同為窪地 ②同為小丘 ③同為緩坡 ④一處為小丘,一處為窪地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解題】由於a>b,故M處的閉合等值線為大,N處的閉合等值線為小,按照「大的更大,小的更小」的理解:
1、M處中間高四周低,故為小丘,N處中間低,四周高,故為窪地。選C。
2、同樣的理解得到300<M<400、100<N<200,故選C。
3、如果兩閉合等值線同為a或同為b,意即同時符合「大的更大」或同時符合「小的更小」,故同為小丘或同為窪地。選A。
線圖判讀
1、數值大小:
平原:海拔200米以下,地面廣闊平坦,起伏很小;
丘陵:海拔500米以下,相對高度小於100米,地面起伏和坡度都較緩和;
山地:海拔500米以上,相對高度大於200米,非常陡;
高原:海拔500米以上,相對高度小,等高線在邊緣十分密集,而頂部明顯稀疏。
2、疏密程度:
密集:坡度陡;
稀疏:坡度緩。
3、形狀特徵:
①山頂:等高線閉合,且數值從中心向四周逐漸降低
②盆地或窪地:等高線閉合,且數值從中心向四周逐漸升高
(如果沒有數值注記,可根據示坡線來判斷:(示坡線——為垂直於等高線的短線)
③山脊:等高線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較低處。等高線從高往低突,就是山脊.
④山谷:等高線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較高處。等高線從低往高突,就是山谷.
⑤鞍部:正對的兩山脊或山谷等高線之間的空白部分。
⑥緩坡與陡坡及陡崖:等高線重合處為懸崖。等高線越密集處,地形越陡峭。反之,等高線越稀疏處,坡度越舒緩。 ⑦台地是指四周有陡崖的、直立於鄰近低地、頂面基本平坦似台狀的地貌。由於構造的間歇性抬升,使其多分布於山地邊緣或山間。有人認為台地是高原的一種。根據成因可分為構造台地、剝蝕台地、凍融台地等。根據物質組成又可分為基岩台地、黃土台地、紅土台地等。
4、等高線與溫度:
等高線每上升100米,溫度降低0.6℃。(即海拔上升1000米,氣溫下降6℃,只作為參考,並無決定性)
表示方法
在表示小山頂、小窪地、小鞍部等地貌形態時,可縮短其實部和虛部的尺寸。在等高線比較密的等傾斜地段,當兩計曲線間的空白小於2mm 時,首曲線可省略不表示。等高線遇到房屋、窯洞、公路、雙線表示的河渠、沖溝、陡崖、路堤、路塹等符號時,應表示至符號邊線。
單色圖上等高線遇到各類注記、獨立地物、植被符號時,應間斷0.2mm。
大面積的鹽田、基塘區,視具體情況可不測繪等高線。
等高線高程注記應分布適當,便於用圖時迅速判定等高線的高程,其字頭朝向高處。根據地形情
況圖上每100cm² 面積內,應有1~3個等高線高程注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