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北京的地形特點
西北高,東南低。
北京西北部為山地,東南部為平原。平原自西北向東南緩緩傾斜,高度逐漸降低;山地有東西走向的燕山和南北走向的太行山。
西部為西山屬太行山脈;北部和東北部為軍都山屬燕山山脈。最高的山峰為京西門頭溝區的東靈山。最低的地面為通州區東南邊界。
(1)北京市的自然地理特徵有哪些擴展閱讀:
北京位於東經115.7°—117.4°,北緯39.4°—41.6°,中心位於北緯39°54′20″,東經116°25′29″,總面積16410.54平方千米。位於華北平原北部,毗鄰渤海灣,上靠遼東半島,下臨山東半島。
北京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西部、北部和東北部三面環山,東南部是一片緩緩向渤海傾斜的平原。境內流經的主要河流有:永定河、潮白河、北運河、拒馬河等。
多由西北部山地發源,穿過崇山峻嶺,向東南蜿蜒流經平原地區,最後分別匯入渤海。北京的氣候為典型的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春、秋短促。
Ⅱ 北京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有什麼特徵
北京位於太行山、燕山和華北平原的結合部,北京的經緯度位置是40°N,116°E,位於北半球、東半球,屬於北溫帶,屬於溫帶季風氣候,冬季寒冷乾燥,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
故答案為:北京位於太行山、燕山和華北平原的結合部,北京的經緯度位置是40°N,116°E,位於北半球、東半球,屬於北溫帶,屬於溫帶季風氣候,冬季寒冷乾燥,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
Ⅲ 北京的地形地勢河流特點
(1)北京的地勢為西北高,東南低。東北、西北、西南三面環山,東南方向是華北平原。 (2)北京市的河流屬海河水系,永定河、溫榆河和潮白河是全市三條大河,分別自西北、東北向東南流入天津,匯入海河,最終流入渤海。 (3)北京地理位置的優越性主要表現在:①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優越。北京地處中緯度暖溫帶,雖地處內陸但距海不遠,這樣的地理位置使北京有適合城市發展的冷熱、干濕都適中的氣候優勢;②戰略位置優越。北京的地形地勢決定了北京市戰爭年代易守難攻,和平年代適宜經濟發展、城市建設;③經濟區位優越。北京西部背靠我國黃土高原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南鄰糧、棉、油等物產豐富的黃淮海平原,北抵我國最大的牧區內蒙古牧區,這些區域為北京市的經濟發展、城市建設和人民生活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Ⅳ 北京的地理氣候特點是什麼樣的北京的地理氣候與特點
北京是溫帶季風氣候,氣候特點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
北京地處山地與平原的過渡地帶,山地約佔62%,平原約佔38%。平原地區三面環山,各山脊大致可連成一條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的弧形天然屏障,形成山前山後氣候的天然分界線。
由於這種地形的影響,北京的氣候具有明顯的地域差異。山前一帶為多雨區,年降水量為650一750毫米;山後和平原南部地區為少雨區,年降水量為400-500毫米。夏季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74%。平原地區年平均氣溫11-13℃;年無霜凍期190-200天;≥10℃積溫在4200℃左右;氣候資源較為豐富。
Ⅳ 北京自然地理概況
地質地貌:北京位於北緯39°56′,東經116°20′,雄踞華北大平原北端,總面積16,800多平方公里。北京的西、北、東北面群山環繞、連綿不斷,東南面為開闊的平原。西部山地統稱西山,屬太行山脈,北部山地統稱軍都山,屬燕山山脈,兩條山脈在關溝附近交匯。東北部平谷縣境的造山為燕山的西緣,與軍都山交會於潮白河谷。西、北、東北面連綿不斷的諸山嶺形成一個向東南展開的半圓形大山灣。山區面積為10,418平方公里,約佔全市總面積的62%,最高峰為位於西境的東靈山,海拔高度2,303米。
氣候:北京地區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降水適中,四季分明,無霜期較長,年平均氣溫在8—12攝氏度。冬季寒冷乾燥,時有風沙;夏季潮濕多雨。年均降水量600多毫米,降水季節分配很不均勻,70%的降雨集中在7、8、9三個月。最好的季節是4月下旬—6月上旬、8月下旬—11月底。
水文:主要河流有屬於海河水系的永定河、潮白河、北運河、拒馬河和屬於薊運河水系的泃河。這些河流都發源於西北山地,乃至蒙古高原。其中泃河、永定河分別經潮白新河、永定新河直接入海,拒馬河、北運河都匯入海河注入渤海。
動物:陸生脊椎動物461種,其中兩棲類10種,爬行類23種,獸類53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褐馬雞,黑鸛等10種,此外還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50餘種。
植物:
北京地區常用植物列表
種類
植物列表
常綠喬木
及小喬木
油松、白皮鬆、喬松、華山松、遼東冷杉、臭冷杉、白杄、青杄、紅皮雲
杉、側柏、檜柏、龍柏、雪松、杜松
落葉喬木
及小喬木
銀杏、毛白楊、鑽天楊、河北楊、泡桐、旱柳、饅頭柳、絛柳、合歡、國
槐、刺槐、紅花刺槐、皂莢、山皂莢、洋白蠟、臭椿、千頭椿、懸鈴木、
梧桐、欒樹、板栗、槲櫟、栓皮櫟、蒙椴、糠椴、君遷子、柿樹、元寶楓、
杜仲、絲棉木、火炬樹、小葉朴、核桃、榆、桑、玉蘭、二喬玉蘭、望春
玉蘭、杏、棗樹、杜梨、楸樹、梓樹、桂香柳、丁香、龍爪槐、海棠花、
山楂、西府海棠、紫葉李、白梨、山桃、碧桃、文冠果
常綠灌木
沙地柏、大葉黃楊、矮紫杉、朝鮮黃楊、小葉黃楊、鋪地柏
落葉灌木
蝟實、糯米條、金銀木、錦帶花、木本綉球、天目瓊花、歐洲瓊花、太平
花、棣棠、平枝栒子、水栒子、香莢蒾、金露梅、銀露梅、珍珠梅、貼梗
海棠、白玉棠、毛櫻桃、榆葉梅、黃刺玫、現代月季、玫瑰、大花溲疏、
菱葉綉線菊、麻葉綉球、粉花綉線菊、三椏綉球、珍珠花、香茶藨子、雞
麻、阿穆爾小檗、紫葉小檗、臘梅、牡丹、連翹、丁香、迎春、太平花、
小花溲疏、枸杞、胡枝子、錦雞兒、紫薇、木槿、海州常山、紅瑞木、木
本香薷、黃櫨、紫荊、石榴、金葉女貞、小葉女貞、雪柳、紫珠、接骨木
藤本植物
山蕎麥、蛇葡萄、葡萄、中國地綿、美國地綿、紫藤、藤木月季、粉團薔
薇、花旗藤、十姐妹、多花薔薇、木香、南蛇藤、扶芳藤、膠東衛矛、三
葉木通、蝙蝠葛、台爾曼忍冬、金銀花、美國凌霄
竹類
早園竹、黃槽竹、筠竹、斑竹、苦竹、闊葉箬竹
草坪及
地被植物
野牛草、中華結縷草、日本結縷草、紫羊茅、羊茅、葦狀羊茅、林地早熟
禾、草地早熟禾、加拿大早熟禾、早熟禾、小康草、匍莖剪股穎、嶗峪苔
草、羊鬍子草、白三葉、鳶尾、萱草、玉簪、麥冬、二月蘭、馬藺、紫花
地丁、蛇莓、蒲公英
土壤:北京地區成土因素復雜,形成了多種多樣的土壤類型。可劃分為9個土類,20個亞類,64個土屬。 其空間分布特點是,全市土壤隨海拔由高到低表現了明顯的垂直分布規律,各土壤亞類之間反映了較明顯的過渡性。其分布規律是:山地草甸土—山地棕壤(間有山地粗骨棕壤)—山地淋溶褐土(間有山地粗骨褐土)—山地普通褐土(間有山地粗骨褐土、山地碳酸鹽褐土)—普通褐土、碳酸鹽褐土—潮褐土—褐潮土—砂姜潮土—潮土—鹽潮土—濕潮土—草甸沼澤土。由於不同地區的成土因素的差異,土壤分布有明顯的地域分布規律。
1.北京市最高峰的海坨山、百花山、白草畔、東靈山等中山山地
在海拔1900米以上的陽坡,海拔1800米以上的陰坡的山地平台、緩坡上,植被為雜草草甸,分布著山地草甸土,其下為山地棕壤。
2.海拔800—1900米的中山山地
主要分布的是山地棕壤。在陽坡或陡坡,植被差,水土流失嚴重地區分布有山地生草棕壤及粗骨棕壤。由於受降水量及岩性影響,北部、東部山地雨量較豐富,酸性岩類較多,在陰坡600米處即可出現山地棕壤;西部、西北部山地,屬半乾旱區,鈣質岩類較多,在900—1000米以上開始出現山地棕壤(見表6-1)。
3.海拔800米以下的廣大低山地
主要分布山地淋溶褐土及粗骨性淋溶褐土。上接山地棕壤,下接山地普通褐土。在陽坡可直接與粗骨性褐土相鄰。但西部山區碳酸岩類及黃土性母質上發育的碳酸鹽褐土及普通褐土,可隨母岩分布到海拔800米以上,與山地淋溶褐土呈交錯分布,河谷地帶分布有洪沖積的褐土性土及少量人工堆墊的褐土性土;低河漫灘則有沖積物潮土分布;溝谷梯田主要為中厚層普通褐土,是山區的主要耕地。
4.海拔350—500米以下的丘陵及山麓平原中的殘丘,直至山前崗台地區
主要分布有山地普通褐土、粗骨性褐土及碳酸鹽褐土,少部分為山地淋溶褐土。東部丘陵降水量較多,山地普通褐土與山地淋溶褐土的分界線大體在海拔300—350米;西部山地丘陵降水量偏少,且多硅質石灰岩類,山地普通褐土與山地淋溶褐土的分界線大體在400—500米不等。
5.山麓階地及洪積沖積扇中上部
沿山麓狹長地帶,呈環狀分布有普通褐土。其下緊接潮褐土。在廣大平原的殘餘二級階地上也零星分布有潮褐土,其陡坎下為潮土。褐潮土分布在沖積扇邊緣,上接潮褐土,比潮褐土地區顯著低平,其末端與扇緣窪地、交接窪地或山麓平原窪地的砂姜潮土、溫潮土相接,最窪處為草甸沼澤土,這三種窪地土壤,有的新辟為稻田,有的已發育成水稻土。
近城區20華里以內,在潮褐土及褐潮土基礎上,因多年種菜發育為菜園潮褐土及菜園褐潮土。近城區7華里以內的老菜區,種菜歷史最久,土壤熟化度最高。
太行山山前平原沖積扇發育較寬,普通褐土面積較大,黃土性母質較多,主要分布有復石灰性褐土,局部為洪積沖積物碳酸鹽褐土,其東以狹長的潮褐土過渡帶與潮土相連。燕山山麓平原延伸很窄,普通褐土分布面積小,潮褐土及褐潮土面積則相對較多,常交錯分布於沖積扇的中下部。潮褐土比褐潮土分布在地勢稍高,排水較好的部位。如地形平坦開闊,則潮褐土分布在排水較好的階地外緣,以陡坎與沖積物潮土相接,而洪積沖積物褐潮土則分布在內部低平處,排水條件相對較差,其低窪處常有大面積砂姜潮土分布。
在沖積扇上的普通褐土與潮褐土常被近代河流切割。在階地下的河漫灘和一級階地上,沿河呈狹長帶狀分布有潮土,它具有較好的水分狀況,歷史上常淤積肥土。沖積扇上部常有殘丘,分布著山地粗骨褐土和普通褐土。
6.東南部及東部沖積平原
在永定河及潮白河沖積物上發育著潮土。在沖積平原上,隨著微地形變化土壤分布變化復雜,在大河道及決口大溜附近常有風砂土,以砂丘狀態存在,砂丘邊緣常為砂質潮土。廣大河間地帶為壤質潮土,向窪地過渡的微斜平地常分布鹽潮土。河間窪地則為重壤質、粘質潮土。在沿河窪地常有草甸沼澤土及濕潮土,並辟為稻田,形成潮土型水稻土及濕潮土型水稻土。在河流古自然堤上,地下水深於3米處,分布有沖積物褐潮土,但面積很小。
備註:自然地理的作業?我覺得你可以去學校圖書館找找北京的地理志~~希望對你有幫助!
Ⅵ 北京地勢特點是什麼
北京地勢特點:西部和北部高, 東部和南部低,西部、北部和東北部三面環山,東南部是一片緩緩向渤海傾斜的平原。
北京市位於太行山、燕山和華北平原的結合部。北京的北部為燕山,西部為太行山,東南部為華北平原,從而得出北京的地勢特徵為西北高東南低。
北京平原的海拔高度在20~60米,山地一般海拔1000~1500米,與河北交界的東靈山海拔2303米,為北京市最高峰。
北京水資源
北京天然河道自西向東貫穿五大水系:拒馬河水系、永定河水系、北運河水系、潮白河水系和薊運河水系。多由西北部山地發源,向東南蜿蜒流經平原地區,最後分別在海河匯入渤海(薊運河除外)。
北京沒有天然湖泊。北京市有水庫85座,其中大型水庫有密雲水庫、官廳水庫、懷柔水庫、海子水庫。
Ⅶ 北京地理位置優越性
北京市境處於華北平原與太行山脈、燕山山脈的交接部位。東距渤海150公里。她的東南部為平原,屬於華北平原的西北邊緣區;她的西部山地,為太行山脈的東北余脈;她的北部、東北部山地,為燕山山脈的西段支脈。
北京是交通要道,北進蒙古,東進東北 南進華北。要塞分別是 居庸關,山海關,盧溝橋。從軍事上講這是個絕佳的地理位置。 北京自然條件很好,地質結構穩定。最重要的是位於全中國的中央位置。
市域東西寬約160公里,南北長約176公里,土地面積16411平方公里,其中平原面積6338平方公里,佔38.6%;山區面積10072平方公里,佔61.4%。北京地勢總體上上西北高,東南低。全市地貌由西北山地和東南平原兩大地貌單元組成。
(7)北京市的自然地理特徵有哪些擴展閱讀:
歷史上有金、元、明、清、中華民國(北洋政府時期)等五個朝代在此定都,以及數個政權建政於此,薈萃了自元明清以來的中華文化,擁有眾多歷史名勝古跡和人文景觀。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後,封宗室召公奭於燕國,是為北京建城之始。金中都時期人口超過一百萬。
金中都為元、明、清三代的北京城的建設奠定了基礎。北京與西安、南京、洛陽並稱中國「四大古都」,擁有7項世界遺產,是世界上擁有文化遺產項目數最多的城市。
在中國過去的8個世紀里,幾乎北京所有主要建築都擁有著不可磨滅的民族和歷史意義。北京古跡眾多,著名的有紫禁城、天壇、頤和園、圓明園、北海公園等。
Ⅷ 用幾句話描述 我國北京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的特點!
北京位於北緯40°,東經116°;北京位於華北平原北部,燕山腳下,靠近渤海。
北京西部,北部地勢比較高,以山地為主,地勢大致向東南方向傾斜;北京屬於溫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河流大致向東南方向流入海洋。
Ⅸ 從氣候分析北京的自然地理特徵
(1)從北京市地形圖可以看出,北京市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在西部和北部有連綿的山地,而平原主要分布於東南部,因此,北京主要河流流向為自西北向東南流;
(2)從北京市氣溫曲線降水柱狀圖中可以讀出,一年中,北京市月平均氣溫最高值出現在7月,為27℃左右,最低值出現在1月,為-5℃作用,受其影響,北京河流有結冰期;從北京市氣溫曲線降水柱狀圖中可以讀出,一年中,月平均降水量大於100毫米的月份有7、8月,月平均降水量小於10毫米的月份有1、2月,受其影響,北京市的河流水量季節變化較明顯;從氣溫和降水兩個方面概括北京市的氣候特點是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
(3)當夏季來臨,西城區和東靈山呈現出明顯的氣溫差異,東靈山比西城區的氣溫低,原因是海拔高;從降水來說,山前地帶降水較多;
(4)根據因地制宜的觀點,在遠郊山區可種植板栗、山楂,在近郊平原區可發展牛奶、禽蛋業;在遠郊平原區可種植小麥、西瓜.
故答案為:
(1)地形;西北;東南;西;北;東南;西北;東南;
(2)7;27;1;-5;有;7、8月;1、2月;明顯;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
(3)低;海拔高;較多;
(4)
Ⅹ 北京市自然地理概況
北京市地處華北平原的西北邊緣,全市土地面積16410.54km2。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西、北、東三面環山,西部山區統稱為西山,屬太行山脈;北部山區統稱軍都山,屬燕山山脈;東南部是一片緩緩向渤海傾斜的平原。北京市最高峰東靈山海拔2303m,最低點在通縣柴廠屯一帶,海拔僅有8m。北京市東部與天津市毗鄰,其餘均與河北省交界。
北京平原面積6400km2,海拔高度10~55m,西北部地勢高,東南部地勢低,平均坡度1‰~2‰,是典型的山前傾斜平原地形。四環路內為中心城區,建築物林立,四環與六環之間為城近郊區,遍布大小不一的十個邊緣集團和住宅小區、高新技術產業區和經濟開發區。
北京氣候為典型的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乾燥,春、秋短促。年平均氣溫10℃~12℃,1月氣溫最低,月平均-7℃~-4℃,7月氣溫最高,月平均25℃~26℃。極端最低-27.4℃,極端最高42℃以上。2005年平均氣溫為13.2℃,2月份最冷,平均氣溫-2.9℃,7月份最熱,平均氣溫27.9℃。近10年來有明顯的上升趨勢。全年無霜期180~200天,西部山區較短。年平均降雨量600mm,為華北地區降雨最多的地區之一,山前迎風坡可達700mm以上。降水季節分配很不均勻,全年降水的75%集中在夏季,7、8月常有暴雨。
據北京各氣象站降雨量資料統計,降雨量年季變化也較大,1959年高達1406.0mm,1999則僅為266.9mm,且常出現連續的乾旱或豐水年份(如1999年至2005年,年平均降雨量僅450mm),比全市1980~2000年多年平均降雨量558.3mm又少了20%。2005年平均降水量僅410.7mm。
北京地區蒸發量大於降水量,各站年平均水面蒸發量在1800mm左右,其中北京站1980~2000年年平均蒸發量為1826.1mm。
北京平原屬於海河流域,河網發育,大小河流100多條,分屬5大水系,由西向東分別是大清河水系、永定河水系、北運河水系、潮白河水系和薊運河水系,其中除北運河上游的溫榆河發源於西山和北山交匯處山前外,其他4條水系皆自境外流入。
大清河水系支流有拒馬河、大石河、小清河。拒馬河為大清河的主要支流之一,發源於河北省淶源縣,大石河、小清河分別發源於房山區和豐台區,這三條河自西向東縱穿房山區全境和門頭溝、豐台區部分地區,在北京境內流域面積2219km2,其中山區1615km2。
永定河在三家店地區進入平原區,斜穿北京東南部,隨後由大興區出境。境內流域面積3168km2,其中山區流域面積2491km2。由於上游流經土質疏鬆的黃土高原,攜沙量大,進入平原後,泥沙大量沉積、河床淤積抬高,自盧溝橋下游地區形成地上河。永定河對北京平原的形成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20世紀80年代以後,永定河三家店至盧溝橋已成為季節性河流,盧溝橋以下常年乾枯。
北運河是始於隋朝期間修建的人工河,上游是溫榆河,發源於昌平區軍都山一帶。溫榆河、通惠河在通州鎮東關匯合後稱北運河,從通州區出境。北運河在歷史上曾是溝通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向南可直達浙江杭州。北京境內長約50km,境內流域面積4423km2。北京城近郊區的大部分污水通過其支流最終匯入北運河,1993年底高碑店污水處理廠一期工程建成運營後,對北運河河水水質起到了一定的改善作用。
潮白河上游為潮河和白河。白河發源於河北省沽源縣,流經赤城縣,進入北京境內,由延慶、懷柔匯入密雲水庫,主要支流有紅河、黑河、天河和湯河;潮河發源於河北省豐寧縣,經灤平、密雲注入密雲水庫。潮河、白河出庫後在密雲縣河槽村匯合為潮白河,後經順義出北京,進入河北境內。潮白河在北京境內流域面積5613km2,其中平原區流域面積1008km2。由潮白河提供主要水源的密雲水庫和懷柔水庫水質較好,通過京密引水渠向北京供水,是北京重要的地表水飲用水水源。在潮白河向陽村建成攔河閘,為市水源八廠水源地提供地下水補給水源。
薊運河水系流經本區的河流主要為泃河,發源於河北省興隆縣,由平谷進入北京境內,先後接納錯河、金雞河,經平谷南部出境。北京境內流域面積為1377km2,北京平原流域面積688km2。
北京沒有天然湖泊。建國以來北京地區先後在上述河流上修建了85座大、中、小型水庫,總庫容為92×108m3,較大的有官廳水庫、密雲水庫、懷柔水庫、海子水庫等。由於水庫的建成,山區地表徑流大部分已攔蓄,目前除大清河水系外,山區大部分地表徑流已被控制。平原河道除豐水季節外,地表徑流已經不多或乾枯。北京歷史上曾有十個濕地,近20~30年來退化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