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地貌分為哪幾類 它們的特徵是怎樣的
地表面高低起伏的狀態。按其自然形態可分為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等
地表起伏的形態,如陸地上的山地、平原、河谷、沙丘,海底的大陸架、大陸坡、深海平原、海底山脈等。根據地表形態規模的大小,有大地貌、中地貌、小地貌和微地貌之分。大陸與洋盆是地球表面最大的地貌單元,較小的地貌形態如有在流水和風力作用下形成的沙壟和沙波等。地貌是自然地理環境的重要要素之一,對地理環境的其他要素及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具有深刻的影響。地貌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地貌發展變化的物質過程稱地貌過程,包括內力過程和外力過程。內力和外力是塑造地貌的兩種營力,地貌是內力過程與外力過程對立統一的產物。根據形態及其成因,可將地貌劃分出各種各樣的形態類型、成因類型或形態—成因類型。地貌也叫地形,不過這兩個概念在使用上也常有區別,如地形圖一般指比例尺大於1:100萬著重反映地表形態的普通地圖,而地貌圖則是一種主要反映地貌形態——成因或某一地貌要素的專題地圖。在測繪工作中,地形是地表起伏和地物的總稱。地形起伏的大勢一般稱為地勢。
地貌類型
主要有下述五種:
構造剝蝕中--低山地形
位於縣區西北部,有車上、黃崗、雙峰、潭山等鄉(鎮)。山體岩性為花崗岩和元古界雙嬌山群淺變質岩系。本區群峰林立,山勢雄偉,森林茂密,標高500-1400米,山峰因剝蝕作用,峰頂均呈弧形,山坡坡度為40度-50度,切割深度為200-500米。樹枝狀溪溝發育,溝谷多呈「U」型,泥質岩地段則多呈「V」型,縱坡坡降約15度-20度。
侵蝕--剝蝕低山、丘陵地形
位於縣區北東部,有花橋、同安、天寶等鄉。山體由花崗岩組成,標高200-500米。山坡較緩,山頂渾圓形。沖溝發育,山間窪地、小型沖積錐或洪積扇較為常見。
構造侵蝕低山、丘陵地形
位於縣區中部,包括芳溪--村前公路線以北的芳溪、橋西、天寶、敖橋、澄塘、棠浦和新莊等鄉的部分地區。山林由元古界雙嬌山群淺變質岩組成,標高200-500米。山坡坡度35度-40度。山頂多呈尖楞狀,溝呈「U」型。地勢自東向西增高,山坡變陡,山頂尖棱。植被自東向西逐漸繁茂。
構造剝蝕低丘、崗阜地形
分布於縣區南部,即芳溪--村前公路線以南地區,屬宜豐盆地的一部分。主要由白堊系紅砂岩及二迭系灰岩等岩石組成,標高70-150米。丘頂多呈饅頭狀、桌狀,坡角約10度-20度,常見短淺溝谷。礫石組成的丘崗多光禿。砂岩、泥沙岩分布地區,植被覆蓋率30-50%。本區植被曾被破壞,土壤遭侵蝕,部分地方表土流失,岩石裸露。
河谷堆積地形
分布於錦江石市段及其支流耶溪、長塍港、棠浦河兩岸,組成階地及河谷地貌。一級階地由第四系全新統沖積層組成,階層寬0.5-1.5公里,地形平坦,微向河床傾斜,高出水位2-5米;二級階地主要分布於錦江支流河谷,面積較小;三級階地零星分布於錦江支流兩岸,階面起伏約0.5-2.5米,階地前緣陡坎明顯。本區土層深厚,水肥條件好,是糧食的主要產地。
❷ 高中地理里提到的地質地貌常用有哪些,成因什麼,詳細
地理構造只要指向斜,背斜,地契,地壘,斷層等.
地貌只要指的事地表的形態,只要是高原,平原,盆地,山地,丘陵.
地質構造作用形成的地貌。包括地質時期的構造和新第三紀以來形成的新構造。構造地貌的主要類型有:板塊構造地貌、斷層構造地貌、褶曲構造地貌、火山構造地貌、熔岩構造地貌和岩石構造地貌。地質時期形成的各種構造受外力侵蝕作用後形成的地貌。如背斜山、背斜谷;向斜山、向斜谷;斷層崖、斷層線崖等。由新構造運動形成的褶曲、斷層等遺跡,稱為新構造。新構造運動可以分為垂直運動和水平運動。地殼垂直運動形成的地貌,如上升的山地、丘陵、台地;下降的平原、盆地;間歇上升的階地等。大范圍的地殼水平運動使地殼產生擠壓或拉張,可以形成大規模的大陸褶皺山系高原、大陸裂谷、斷陷盆地;大陸邊緣的島弧、海溝、大陸波;洋底中脊、火山等地貌類型。
❸ 常見的八種地貌類型
常見的八種地貌類型分別是:黃土地貌、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雅丹地貌、沙丘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火山地貌。
黃土地貌:土狀堆積物,多因流水侵蝕作用,主要表現為地表破碎,似千瘡百孔。
喀斯特地貌:又稱岩溶地貌。它以溶蝕作用為主,包括流水的沖蝕、潛蝕,以及坍陷等機械侵蝕過程。這種作用及其產生的現象統稱為喀斯特。
丹霞地貌:由巨厚的紅色砂岩、礫岩組成的方山、奇峰、峭壁、石柱等特殊地貌的總稱。主要發育於侏羅紀到第三紀,產狀水平或緩傾斜的紅色陸相地層中,以廣東福建丹霞山為典型。
雅丹地貌:一種奇特的地理景觀,一列列斷斷續續延伸的長條形土墩與凹地溝槽間隔分布的地貌組合,被稱為雅丹地貌;由強大的定向風吹蝕和古河流侵蝕形成。新疆的雅丹地貌分布最多。
沙丘地貌:風力堆積作用形成,主要有新月形沙丘、沙丘鏈、沙壟、沙地等等。
海岸地貌:海岸在構造運動、海水動力、生物作用和氣候因素等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各種地貌的總稱。主要有海蝕崖、海蝕柱、海蝕洞、海蝕平面等等。
冰川地貌:由冰川的侵蝕和堆積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態,如冰斗,角峰,槽谷、峽灣、冰磧湖、冰磧丘陵等等。
火山地貌:由地殼內部岩漿噴出堆積成的山體形態。
地貌類型是指陸地表面形態特徵的歸納。成因多是風力的鼓吹,流水的沖擊等外力在運動狀態下對地表的破壞過程。同類型地貌其特徵多近似,不同類型,差異也顯著。
❹ 地貌類型有哪幾種
1、丹霞地貌
由巨厚的紅色砂岩、礫岩組成的方山、奇峰、峭壁、岩洞和石柱等特殊地貌的總稱。岩石地貌類型之一。主要發育於侏羅紀到第三紀,
產狀水平或緩傾斜的紅色陸相地層中。以中國廣東省韶關市仁化縣境內的丹霞山為典型。具頂平、坡陡、麓緩的形態特點。丹霞地貌的發育,始於第三紀晚期的喜馬拉雅運動,它使部分紅層變形,並將盆地抬升。紅色地層沿著垂直節理受到流水、重力作用、風力作用等侵蝕,形成深溝、殘峰、石牆、石柱、崩積錐以及石芽、溶洞、漏斗、石鍾乳等地貌形態。主要山體呈方山狀、堡壘狀、寶塔狀、單斜狀峰群等。丹霞地貌區奇峰林立、景色瑰麗,旅遊資源豐富,有的早已成為風景區,如丹霞山、金雞嶺、武夷山等。是研究、恢復紅色盆地的古地理環境的最佳地區。
2、喀斯特地貌 karst landform
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岩石進行溶蝕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的總稱。又稱岩溶地貌。水對可溶性岩石所進行的作用,統稱為喀斯特作用。它以溶蝕作用為主,還包括流水的沖蝕、潛蝕,以及坍陷等機械侵蝕過程。這種作用及其產生的現象統稱為喀斯特。喀斯特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島碳酸鹽岩高原的地名,當地稱為Kras,意為岩石裸露的地方。近代喀斯特研究發軔於該地而得名。
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區。可溶性岩石有3類:①碳酸鹽類岩石(石灰岩、白雲岩、泥灰岩等 )。②硫酸鹽類岩石(石膏、硬石膏和芒硝)。③鹵鹽類岩石(鉀、鈉、鎂鹽岩石等)。總面積達 51×106 平方千米,佔地球總面積的10%。從熱帶到寒帶、由大陸到海島都有喀斯特地貌發育。較著名的區域有中國廣西、雲南和貴州等省(區),越南北部,南斯拉夫狄那裡克阿爾卑斯山區,義大利和奧地利交界的阿爾卑斯山區,法國**高原,俄羅斯烏拉爾山,澳大利亞南部,美國肯塔基和印第安納州,古巴及牙買加等地。中國喀斯特地貌分布廣、面積大。主要分布在碳酸鹽岩出露地區,面積約91~130萬平方千米。其中以廣西、貴州和雲南東部所佔的面積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區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區也有分布。
喀斯特可劃分許多不同的類型。按出露條件分為:裸露型喀斯特、覆蓋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按氣候帶分為:熱帶喀斯特、亞熱帶喀斯特、溫帶喀斯特、寒帶喀斯特、乾旱區喀斯特。按岩性分為:石灰岩喀斯特、白雲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鹽喀斯特。此外,還有按海拔高度、發育程度、水文特徵、形成時期等不同的劃分等。由其他不同成因而產生形態上類似喀斯特的現象,統稱為假喀斯特,包括碎屑喀斯特、黃土和粘土喀斯特、熱融喀斯特和火山岩區的熔岩喀斯特等。它們不是由可溶性岩石所構成,在本質上不同於喀斯特。
喀斯特地貌在碳酸鹽岩地層分布區最為發育。該區岩石突露、奇峰林立,常見的地表喀斯特地貌有石芽、石林、峰林、喀斯特丘陵等喀斯特正地形,溶溝、落水洞、盲谷、干谷、喀斯特窪地等喀斯特負地形;地下喀斯特地貌有溶洞、地下河、地下湖等;以及與地表和地下密切相關聯的豎井、芽洞、天生橋等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研究在理論和生產實踐上都有重要意義。喀斯特地區有許多不利於生產的因素,需要克服和預防,也有大量有利於生產的因素可以開發利用。喀斯特礦泉、溫泉富含有益元素和氣體,有醫療價值。喀斯特洞**和古喀斯特面上各種沉積礦產較為豐富,古喀斯特潛山是良好的儲油氣構造。喀斯特地區的奇峰異洞、明暗相間的河流、清澈的喀斯特泉等,是很好的旅遊資源。
3、海岸地貌 coastal landform
海岸在構造運動、海水動力、生物作用和氣候因素等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各種地貌的總稱。第四紀時期冰期和間冰期的更迭,引起海平面大幅度的升降和海進、海退,導致海岸處於不斷的變化之中。距今6000~7000年前,海平面上升到相當於現代海平面的高度,構成現代海岸的基本輪廓,形成了各種海岸地貌。
在海岸地貌的塑造過程中,構造運動奠定了基礎。在這基礎上,波浪作用、潮汐作用、生物作用及氣候因素等塑造出眾多復雜的海岸形態。波浪作用是塑造海岸地貌最活躍的動力因素。近岸波浪具有巨大的能量,據理論計算, 1 米波高、8秒周期的波浪,每秒傳遞在綿延1千米海岸上的能量為8×106焦耳。海岸在海浪作用下不斷地被侵蝕,發育著各種海蝕地貌。被海浪侵蝕的碎屑物質由沿岸流攜帶,輸入波能較弱的地段堆積,塑造出多種堆積地貌。潮流是泥沙運移的主要營力。當潮流的實際含沙量低於其挾沙能力時,可對海底繼續侵蝕;當實際含沙量超過挾沙能力時,部分泥沙便發生堆積。在熱帶和亞熱帶海域,可有珊瑚礁海岸;在鹽沼植物廣布的海灣和潮灘上,可形成紅樹林海岸。生物的繁殖和新陳代謝,對海岸岩石有一定的分解和破壞作用。在不同的氣候帶,溫度、降水、蒸發、風速不同,海岸風化作用的形式和強度各異,使海岸地貌具有一定的地帶性。
根據海岸地貌的基本特徵,可分為海岸侵蝕地貌和海岸堆積地貌兩大類。侵蝕地貌是岩石海岸在波浪、潮流等不斷侵蝕下所形成的各種地貌,主要有海蝕洞、海蝕崖、海蝕平台、海蝕柱等。這類地貌又因海岸物質的組成不同,被侵蝕的速度及地貌發育的程度也有差異。堆積地貌是近岸物質在波浪、潮流和風的搬運下,沉積形成的各種地貌。按堆積體形態與海岸的關系及其成因,可分為毗連地貌、自由地貌、封閉地貌、環繞地貌和隔岸地貌。按海岸的物質組成及其形態,可分為沙礫質海岸、淤泥質海岸、三角洲海岸、生物海岸等。
世界海岸線長約44萬千米。中國海岸線長 1.8萬余千米,島嶼岸線 1.4 萬余千米。海岸帶蘊藏有極為豐富的礦產、生物、能源、土地等自然資源,是人類活動的重要地區,這里遍布工業城市和海港,不僅是國防前哨,而且是海陸交通的樞紐、經濟發展的重要基地。進行海岸地貌的研究,掌握海麻斑海豹岸的演變過程,預測海岸的變化趨勢,對港口建設圍墾、養殖、旅遊和海岸能源等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4、海底地貌 submarine landform
海水覆蓋下的固體地球表面形態的總稱。海底有高聳的海山,起伏的海丘,綿延的海嶺,深邃的海溝,也有坦盪的深海平原。縱貫大洋中部的大洋中脊,綿延 8 萬千米,寬數百至數千千米,總面積堪與全球陸地相比。大洋最深點11034 米,位於太平洋馬里亞納海溝,超過了陸上最高峰珠穆朗瑪峰的海拔高度( 8846.27米 )。深海平原坡度小於千分之一,其平坦程度超過大陸平原。整個海底可分為大陸邊緣、大洋盆地和大洋中脊三大基本地貌單元,及若干次一級的海底地貌單元。①大陸邊緣。為大陸與洋底兩大台階面之間的過渡地帶,約占海洋總面積的22%。通常分為大西洋型大陸邊緣(又稱被動大陸邊緣)和太平洋型大陸邊緣(又稱活動大陸邊緣)。前者由大陸架、大陸坡、大陸隆 3 個單元構成,地形寬緩,見於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南大洋周緣地帶。後者陸架狹窄,陸坡陡峭,大陸隆不發育,而被海溝取代,可分為兩類:海溝-島弧-邊緣盆地系列和海溝直逼陸緣的安第斯型大陸邊緣,主要分布於太平洋周緣地帶,也見於印度洋東北緣等地。②大洋盆地。位於大洋中脊與大陸邊緣之間,一側與中脊平緩的坡麓相接,另一側與大陸隆或海溝相鄰,占海洋總面積的45%。大洋盆地被海嶺等正向地形分割,構成若干外形略呈等軸狀,水深約在4000~5000米左右的海底窪地,稱海盆。寬度較大、兩坡較緩的長條狀海底窪地,叫海槽。海盆底部發育深海平原、深海丘陵等地形。長條狀的海底高地稱海嶺或海脊,寬緩的海底高地稱海隆,頂圖面平坦、四周邊坡較陡的海底高地稱海台。③大洋中脊。地球上最長最寬的環球性洋中的山系,占海洋總面積的33%。大洋中脊分脊頂區和脊翼區。脊頂區由多列近於平行的嶺脊和谷地相間組成。脊頂為新生洋殼,上覆沉積物極薄或缺失,地形十分崎嶇。脊翼區隨洋殼年齡增大和沉積層加厚,嶺脊和谷地間的高差逐漸減小,有的谷地可被沉積物充填成台階狀,遠離脊頂的翼部可出現較平滑的地形。
海底地貌與陸地地貌一樣,是內營力和外營力作用的結果。海底大地形通常是內力作用的直接產物,與海底擴張、板塊構造活動息息相關。大洋中脊軸部是海底擴張中心。深洋底缺乏陸上那種擠壓性的褶皺山系,海嶺與海山的形成多與火山、斷塊作用有關。外營力在塑造海底地貌中也起一定作用。較強盛的沉積作用可改造原先崎嶇的火山、構造地形,形成深海平原。海底峽谷則是濁流侵蝕作用最壯觀的表現,但除大陸邊緣地區外,在塑造洋底地形過程中,侵蝕作用遠不如陸上重要。波浪、潮汐和海流對海岸和淺海區地形有深刻的影響。
5、風積地貌 wind-deposition landform
風力堆積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態。在乾旱與半乾旱氣候及風沙來源豐富的條件下,經風力搬運作用後堆積形成的。
風積地貌的物源多來自於古河流沖積物;現代河流沖積物;沖積-湖積物;洪積-沖積物;冰水堆積物;基岩風化後的殘積 - 坡積物。影響風積地貌發育的因素很多,主要是含沙氣流結構、風運動的方向和含沙量的多少。如風的類型,有單風向、雙風向與多風向;風速度的大小、起沙風的合成方向;地面起伏程度;地面組成物質的粗細與多少;地面的水分與植被分布狀況等。
風積地貌的基本類型是沙丘。沙丘的主要類型有新月形沙丘、新月形沙丘鏈、復合新月形沙丘和沙丘鏈、拋物線沙丘、縱向沙壟、新月型沙壟、復合型縱向沙壟、金字塔沙丘、蜂窩狀沙丘、沙地等。
6、風蝕地貌 wind-erosion landform
風力吹蝕、磨蝕地表物質所形成的地表形態。風蝕地貌的主要類型有:①風蝕石窩。陡峭的迎風岩壁上風蝕形成的圓形或不規則橢圓形的****和凹坑。大的石窩稱為風蝕壁龕。②風蝕蘑菇。孤立突起的岩石經風蝕作用而成的蘑菇狀岩體,又稱石蘑菇、風蘑菇。③雅丹地形。河湖相土狀堆積物地區發育的風蝕土墩和風蝕凹地相間的地貌形態。雅丹是中國維吾爾語,意為陡峭的土丘,因中國**孔雀河下游雅丹地區發育最為典型而命名。其發育過程是:挾沙氣流磨蝕地面,地面出現風蝕溝槽。磨蝕作用進一步發展,溝槽擴展為風蝕窪地;窪地之間的地面相對高起,成為風蝕土墩。④風蝕城堡。水平岩層經風蝕形成的城堡式山丘,又稱為風城。多見於岩性軟硬不一(如砂岩與泥岩互層)的地層,中國**東部十三間房一帶和三堡、哈密一線以南的第三紀地層形成了許多風城。⑤風蝕壠崗。軟硬互層的岩層中經風蝕形成的壠崗狀細長形態。一般發育在泥岩、粉砂岩和砂岩地區。⑥風蝕谷。風蝕加寬加深沖溝所成的谷地。谷無一定的形狀。風蝕谷不斷擴大,原始地不斷縮小,最後僅殘留下一些孤立的小丘,即風蝕殘丘。⑦風蝕窪地。鬆散物質組成的地面經風蝕所形成橢圓形的成排分布的窪地。較深的風蝕窪地如以後有地下水溢出或存儲雨水即可成為乾燥區的湖泊,如中國呼倫貝爾沙地中的烏蘭湖等。
7、河流地貌 fluvial landforms
河流作用於地球表面,經侵蝕、搬運和堆積過程所形成的各種侵蝕、堆積地貌的總稱。
河流作用是地球表面最經常、最活躍的地貌作用,它貫穿於河流地貌的全過程。無論什麼樣的河流均有侵蝕、搬運和堆積作用,並形成形態各異的地貌類型。
河流一般可分為上游、中游與下游 3 個部分。由上游向下游侵蝕能力減弱,堆積作用逐漸增強。河流根據平面形態、河型動態和分布區域的不同,有不同的類型。依平面形態可分為順直型、彎曲型、分汊型和游盪型;按河型動態主要分為相對穩定和游盪型兩類。山區與平原的河流地貌各自有著不同的發育演化規律與特點。山區河流谷地多呈V或U形,縱坡降較大,谷底與谷坡間無明顯界限,河岸與河底常有基岩出露,多為順直河型;平原河流的河谷中多厚層沖積物,有完好寬平的河漫灘,河谷橫斷面為寬U或W形,河床縱剖面較平緩,常為一光滑曲線,比降較小,多為彎曲、分汊與游盪河型。
地貌類型中包括侵蝕與堆積地貌兩類,前者有:侵蝕河床、侵蝕階地、谷地、谷坡;後者含:河漫灘、堆積階地、沖積平原、河口三角洲等。河流階地是河流地貌中重要的地貌類型,可以分為:侵蝕階地、堆積階地(分上疊與內疊階地)、基座階地和埋藏階地。對河流階地的類型及其河谷的結構的研究,可以分析河流地貌的過去,了解現在,預測河流發育的未來。
8、冰川地貌 (glacial landform)
由冰川的侵蝕和堆積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態。地球陸地表面有11%的面積為現代冰川覆蓋,主要分布在極地、中低緯的高山和高原地區。第四紀冰期,歐、亞、北美的大陸冰蓋連綿分布,曾波及比今日更為寬廣的地域,給地表留下了大量冰川遺跡。
冰川是准塑性體,冰川的運動包含內部的運動和底部的滑動兩部分,是進行侵蝕、搬運、堆積並塑造各種冰川地貌的動力。但它不是塑造冰川地貌的唯一動力,是與寒凍、雪蝕、雪崩、流水等各種營力共同作用,才形成了冰川地區的地貌景觀。
冰川地貌可分為冰川侵蝕地貌和冰川堆積地貌。冰川侵蝕地貌是冰川冰中含有不等量的碎屑岩塊,在運動過程中對谷底、谷坡的岩石進行壓碎、磨蝕、拔蝕等作用,形成一系列冰蝕地貌形態,如形成冰川擦痕、磨光面、羊背石、冰斗、角峰、槽谷、峽灣、岩盆等。冰川堆積地貌是冰川運動中或者消退後的冰磧物堆積形成的地貌,如終磧壟、側磧壟、冰磧丘陵、槽磧、鼓丘、蛇形丘、冰礫阜、冰水外沖平原和冰水階地等。
冰磧地貌
冰磧物堆積的各種地形總稱冰磧地貌。它是研究古冰川和恢復古地理環境的重要依據。主要的冰磧地貌有冰磧丘陵、側磧堤、終磧堤、鼓丘等。冰磧丘陵是冰川消融後,原來的表磧、內磧、中磧都沉落到底磧之上,合稱基磧。是大陸冰川地區分布最廣的冰磧,多成片分布,低窪處沉積較厚,高地很薄,呈波狀起伏,相對高度數十米到數百米,窪地往往積水成湖,又稱冰磧湖。側磧堤是由側磧堆積而成的,側磧是冰舌兩旁表磧不斷由冰面滾落到冰川與山坡之間堆積起來的,有一部分則是山坡上的碎屑滾落到冰川邊緣堆積而成的。冰川退縮後,在原山嶽冰川兩側形成條狀高地、即側磧堤。終磧堤由終磧堆積而成。終磧是冰舌末端較長時期停留在同一位置,即冰川活動處於平衡狀態時逐漸堆積起來的。多呈半環狀。大陸冰川的終磧堤比較低,高約30—50米,但可長達幾百公里,弧形曲率小,山嶽冰川的終磧堤比較高,可達數百米,但長度較小。鼓丘是一種主要由冰磧物組成的流線形丘陵,通常高數十米、長數百米長軸與冰流方向平行,迎冰面陡而背冰面緩。
9、冰緣地貌 (periglacial landform)
由寒凍風化和凍融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態。冰緣原意為冰川邊緣地區,今一般指無冰川覆蓋的氣候嚴寒地區,范圍相當於凍土分布區,部分季節凍土區也發育冰緣地貌。因而冰緣地貌又稱凍土地貌。地表由於氣溫的年、日變化及相態變化所產生的一系列凍結和融化過程稱冰緣作用。主要有凍脹作用、熱融蠕流作用、熱融作用、雪蝕作用、風力作用。冰緣作用形成的主要地貌類型有:石海、石河,多邊形土和石環,冰丘和冰錐,熱融地貌、雪蝕窪地。
冰川地貌組合有一定的分布規律,從冰川中心到外圍由侵蝕地貌過渡到堆積地貌。山嶽冰川地貌按海拔高度可分為:雪線以上為冰斗、角峰、刃脊分布的冰川冰緣作用帶;雪線以下至終磧壟為冰川侵蝕- 堆積地貌交錯帶;最下部為終磧壟、冰川槽谷和冰水平原地帶。
10、湖泊地貌 lake landform
由湖水作用(包括湖浪侵蝕、搬運和堆積作用)而形成的各種地表形態。湖浪是風力在湖泊表面引起水質點振動的現象。湖浪可以改造河流攜帶的、湖岸邊坡被剝蝕下來的物質,在岸邊形成湖泊濱岸地貌。湖浪沖擊邊岸,形成的激浪流拍擊湖岸,形成了以侵蝕作用為主的湖蝕地貌,如湖蝕崖、湖蝕**、湖蝕階地等。湖積地貌有:湖積階地、湖積平原、湖積沙壩等。入湖河流所攜帶的物質,在湖口地區可形成湖濱三角洲。由於風、氣壓、山崩、滑坡、地震等可以引起湖水位圍繞一定位置發生有節奏垂直升降變化的定振波,從而形成水下崩塌、滑坡、濁流谷地、濁流扇等。當湖泊不斷填充淤塞,湖水變淺,逐漸向沼澤方向演化形成沼澤。
11、構造地貌 structural landform
由地質構造作用形成的地貌。包括地質時期的構造和新第三紀以來形成的新構造。構造地貌的主要類型有:板塊構造地貌、斷層構造地貌、褶曲構造地貌、火山構造地貌、熔岩構造地貌和岩石構造地貌。地質時期形成的各種構造受外力侵蝕作用後形成的地貌。如背斜山、背斜谷;向斜山、向斜谷;斷層崖、斷層線崖等。由新構造運動形成的褶曲、斷層等遺跡,稱為新構造。新構造運動可以分為垂直運動和水平運動。地殼垂直運動形成的地貌,如上升的山地、丘陵、台地;下降的平原、盆地;間歇上升的階地等。大范圍的地殼水平運動使地殼產生擠壓或拉張,可以形成大規模的大陸褶皺山系高原、大陸裂谷、斷陷盆地;大陸邊緣的島弧、海溝、大陸波;洋底中脊、火山等地貌類型。
12、熱融地貌 thermokarst landform
地下冰受熱融作用形成的地形。又稱熱喀斯特地貌。熱融作用是凍土中的冰融化後土體發生收縮、沉陷的過程。熱融地貌可分為2類:①熱融沉陷,主要發生在平坦地面,形成沉陷漏斗、窪地、沉陷盆地,積水後成為熱融湖。多發育於平原或高原地區。②熱融滑塌,多在<16°的緩坡上發育。有新月、長條、圍椅、枝*等平面形態。有明顯的季節性活動周期。中國大興安嶺北、祁連山東的熱融滑塌每年始於春季,夏季達到高峰,秋季逐漸停止。
13、人為地貌 artificial landform
人的作用在地球表麵塑造的地貌體的總稱。又稱人工地貌。人類對地球表面地貌的作用是全面的,既有建設性也有破壞性;既有直接改變地貌過程和地貌類型,也有通過人類各種社會的、生產的、科學的實踐活動間接對地貌的改變。隨著人類社會經濟的發展,對地球表面地貌的作用也日益增強,由此引起的對人類生存環境的反饋和影響也更頻繁,這已引起世界各國的關注。例如由於工業革命,城市人口的高度密集等增強了溫室效應、全球氣候的變暖和海面的上升,危及到人類的生產和生活。
人為地貌可以分為4個方面:①人類活動直接對地表的改造所形成的地貌。它可以有建設性的,如挖渠引水、平坡修田;也可以有破壞性的,如邊坡堆放礦渣引起人為崩塌與滑坡。②人類通過農業生產利用與改造土地,促進農業區域各種(優劣)地貌系統的形成,如亂開墾土地引起嚴重的水土流失,而園林田網化則可減輕沙漠化。③人類通過發展城市,建立新的城市地貌系統。④人類通過大量的工程、技術活動改變了地貌的過程和類型。如大壩的建設改變了河流的侵蝕、搬運、堆積過程,過度的地下水的開采則引起地面下沉等。
14、重力地貌 gravitational landform
坡地上的岩體或土體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發生位移所形成的地表形態。由於坡地重力所移動的物質多為塊體形式,故又將這種移動稱為塊體運動。按運動方式分為:崩落、滑動、蠕動3類。形成的重力地貌類型有:①崩塌,又可分為山崩、塌岸和散落而形成的不同形式的崩塌地貌。②滑坡。③蠕動土屑。④土溜,又分為凍融土溜、熱帶土溜。有時也將山地溝谷中的泥石流列入重力地貌。實際上,它是重力地貌與流水地貌之間的過渡性地貌類型。
地表風化松動的岩塊和碎屑物,主要在重力作用下,通過塊體運動過程而產生的各種地貌現象的總稱。其過程分兩類,一是突發性過程,時常造成災害;一是非災變性緩慢過程。產生的地貌現象是:上部山坡物質不斷被遷移,使山坡逐漸後退;山麓就近接受缺乏分選的碎屑堆積,減緩坡度;整體山坡形態隨二者而不斷變化。重力地貌類型分為侵蝕類型和堆積類型,前者以陡崖為主;後者主要有倒石堆、石流坡(岩屑坡)、滑坡台階、滑坡鼓丘、泥石流扇、泥流階地和石冰川等。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自然因素指各種風化作用生成鬆散的風化層和岩石風化裂隙,岩體結構面發育程度與產狀,地形形態,水活動浸潤作用降低岩土強度與休止角,侵蝕、潛蝕與溶蝕作用產生臨空面而增加岩土剪力、震動等。它們隨各地自然條件變化而不同,故重力地貌有一定的區域性。人為因素指各種經濟活動破壞斜坡自然穩定態。重力地貌普遍存在,甚至存在於海底。因其具有一定的環境效應,包括突發性災害地貌過程和地表沙石化,故受到人們的重視。因重力地貌的發生存在變形時間效應,故具有可預測性。中國成功地預報了1985年6月12日湖北秭歸新灘大滑坡。
❺ 請問主要的自然地理地貌有哪些
地貌成因類型
指根據地貌成因劃分的地貌類型。由於地貌形成因素的復雜性,目前也沒有統一的成因分類方案。
根據外應力,通常劃分為流水地貌、湖成地貌、乾燥地貌、風成地貌、黃土地貌、喀斯特地貌、冰川地貌、冰緣地貌、海岸地貌、風化與坡地重力地貌等。
外力地貌一般又可以劃分為侵蝕的和堆積的兩種類型。根據內營力,通常劃分為大地構造地貌、褶曲構造地貌、斷層構造地貌、火山與熔岩流地貌等。
無論是外營力地貌還是內營力地貌,在動力性質劃分的基礎上,都可以按營力的從屬關系和形態規模的大小,做進一步的劃分。
比較完整的地貌分類系統,常常是既考慮外營力和內營力,又考慮形態及其規模的多級的混合分類系統。
另外,根據實際需要,還可以進行專門的地貌分類,如有喀斯特地貌分類、風沙地貌分類,以及直接為生產服務的應用地貌分類等。
❻ 世界地貌類型有哪幾種
七大洲的地形各具特色,歐洲、非洲、南極洲地形較為單一。歐洲地形以平原為主,地勢較低平,平均海拔300米左右,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一個洲;非洲大陸地形以高原為主,被稱為「高原大陸」;南極洲地面多被冰雪覆蓋,平均海拔超過了200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洲。南北美洲和大洋洲澳大利亞大陸的地形,大體上可以分為西部、中部、東部三大地形區,所不同的是南北美洲地形組合為西部山地、中部平原、東部高原,澳大利亞大陸的地形組合為西部高原、中部平原、東部山地。亞洲地形最為復雜,其中部高,四周低,中部高原、山地面積廣大,平原分布在大陸周圍。海底地形大體分為大陸架、大陸坡和洋盆三部分。海底地貌類型復雜,有很深的海溝、面積廣大的洋盆,以及綿延的海嶺等。世界最深海溝是位於太平洋的馬里亞那海溝,最高的山是喜瑪拉雅山
❼ 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有哪些
1 流水侵蝕,如黃土高原的千溝萬壑和長江三峽,虎跳峽這樣的河流峽谷和雲貴高原上的喀斯特地貌
2 風力侵蝕,如西北戈壁的風蝕城堡和風蝕蘑菇
3 流水搬運,如黃河中的泥沙
4 風力搬運,如黃土高原和沙漠的形成
5 流水沉積,如華北平原,長江三角洲等河流沖擊平原
6 風力堆積,如黃土高原和沙漠的形成
7 固結作用,如沉入海底的泥沙受到壓力,固結成為石灰岩
8 冰川刨蝕,如挪威的峽灣和北美洲五大湖的形成
高中課本
❽ 地貌類型有哪些
目前流行的是形態成因分類,主要有構造地貌類型、氣候地貌類型和動力地貌類型。
1、構造地貌類型,如 1:250萬歐洲國際地貌圖把全球劃分為10種陸上大構造地貌單元和4種海底大構造地貌單元:①相對穩定地盾,②相對穩定陸台,③微弱活動陸台邊緣,④活動地盾造山帶,⑤陸台邊緣造山帶,⑥年輕地槽邊緣造山帶,⑦火山,⑧邊緣或山間拗陷,⑨陸台或陸台拗陷,⑩突起陸台上的堆積地形,水下陸緣,過渡帶,洋底,大洋中部山脊。中國王乃梁把中國陸地劃分為 4種斷陷與拗陷平原和9種隆起的山地高原丘陵:①燕山運動以來下沉占優勢的平原,②喜馬拉雅第一幕運動以來下沉占優勢的平原,③喜馬拉雅第二幕運動下沉占優勢的平原,④喜馬拉雅第一幕運動下沉、第二幕運動上升的平原,⑤燕山運動隆起、喜馬拉雅運動大幅度上升的山地,⑥燕山運動隆起、喜馬拉雅運動大幅度上升的山原,⑦燕山運動隆起、喜馬拉雅運動上升的山地和丘陵,⑧燕山運動隆起、喜馬拉雅運動上升的高原,⑨喜馬拉雅運動大幅度上升的山地,⑩燕山運動下沉、喜馬拉雅運動上升的高原,燕山運動下沉、喜馬拉雅運動上升的盆地,燕山運動差異性升降、喜馬拉雅運動上升為主的山地丘陵,喜馬拉雅運動期間形成的熔岩台地和高原。(見構造地貌學)
2、氣候地貌類型,如法國J.-L.-F.特里卡爾把全球劃分為4個區(寒冷區、中緯度森林區、乾旱區和濕熱區)、13個帶(冰川帶、永久凍土的冰緣帶、無永久凍土的冰緣帶、第四紀冰緣帶、無冬季冰凍的中緯度濕潤森林帶、冬季冰凍的中緯度濕潤森林帶、地中海型氣候地貌帶、草原和半乾旱氣候地貌帶、有寒冷冬季的草原和半乾旱氣候地貌帶、乾草原氣候地貌帶、熱帶森林氣候地貌帶、有垂直地帶性的高山地貌帶)。
3、動力地貌類型,如蘇聯А.И.斯皮里多諾夫劃分出重力、坡流、河流、湖泊、海洋、冰川和冰凍、風成、喀斯特、生物、人為等10種外力成因地貌類型。
❾ 常見的地貌類型主要有哪些
喀斯特地貌,是地下水與地表水對可溶性岩石溶蝕與沉澱,侵蝕與沉積,以及重力崩塌、坍塌、堆積等作用形成的地貌,以斯洛維尼亞的喀斯特高原命名,中國亦稱之為岩溶地貌,為中國五大造型地貌之一。
喀斯特地貌分地表和地下兩大類,地表有石芽與溶溝,喀斯特漏斗,落水洞,溶蝕窪地,喀斯特盆地與喀斯特平原,峰叢、峰林與孤峰;地下有溶洞與地下河,暗湖。
喀斯特地貌在中國分布最廣,其集中分布於桂、黔、滇等省區,川、渝、湘、晉、甘、藏等省區部分地區亦有分布。
喀斯特地貌在世界其他地區主分布於波黑迪納拉山區、法國中央高原、俄羅斯烏拉爾山區、澳大利亞南部、美國中東部、大安的列斯群島和越南中北部地區。
但相對集中分布在東南、西南和西北三個地區。除中國外,在中歐和澳大利亞等地均有分布,其中中國分布最廣。
1928年,馮景蘭等將構成丹霞山的紅色地層及粵北相應地層命名為「丹霞層」。1938年陳國達首次提出「丹霞山地形」的概念。1939年陳國達正式使用「丹霞地形」這一分類學名詞,以後丹霞層、丹霞地形的概念便被沿用下來。
❿ 外力作用的常見地貌
外力作用 形成的地貌形態 分布地區 風化作用 使地表岩石被破壞,碎屑物殘留在地表,形成風化殼(註:土壤是在風化殼基礎上演變而來的) 普遍(例:花崗岩的球狀風化) 侵
蝕
作
用 風力侵蝕 風力吹蝕和磨蝕,形成戈壁、風蝕窪地、風蝕柱、風蝕蘑菇、風蝕城堡等 沙漠地區(例:西北地區雅丹地貌) 流
水
侵
蝕 侵蝕 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寬,形成V形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溝壑縱橫的地表形態。「紅色沙漠」、「石漠化」 河流流經的高原地區(例:長江三峽、黃土高原地表的千溝萬壑、瀑布) 溶蝕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嶇,地表水易滲漏 河流流經的中低緯度的可溶性岩石地區(例:桂林山水、路南石林) 冰川侵蝕 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冰蝕平原、冰蝕窪地(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國芬蘭)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緯度地區(例:挪威峽灣) 海浪侵蝕 形成海蝕地貌 濱海地區 搬運作用 風力搬運 「飛沙走石」 在乾旱、半乾旱地區以及濱海地區作用強烈 流水搬運 「泥沙俱下」 在濕潤、半濕潤地區作用明顯 冰川搬運 物質遷移 冰川活動地區 海浪搬運 物質遷移 海濱地區 沉
積
作
用 冰川沉積 一次沉積過程中,沉積物顆粒大小不分,雜亂堆積、形成冰磧地貌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緯度地區 流水沉積 形成沖積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沖積平原(中下游) 顆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積,顆粒小比重小的後沉積 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黃河三角洲、恆河平原等) 風力沉積 形成沙丘(靜止沙丘、移動沙丘)和沙漠邊緣的黃土堆積 乾旱內陸及鄰近地區(例:塔克拉瑪干沙漠、黃土高原的黃土) 海浪沉積 形成沙灘等海岸地貌 濱海地帶 固結成岩作用 形成沉積岩 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