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關於長江的地理問題
第一個問題 不是很了解 應該和黃河一樣 是含沙量增大的原因吧 其次和中游的地形有關 長江中游地區 俗稱九拐十八彎 泥沙不易被沖刷
第二個問題 我國大部分淡水湖都集中在長江中下游地區 湖泊面積減少的原因主要是人為原因
1 大量圍湖造田 佔用了湖泊面積 長江含沙量增大 湖泊中的含沙量也必然增大 面積自然減少
至於危害則不言而喻 98年的大洪水就是例證 泄洪能力降低 遇到大洪水自然容易遭災
下面是一些資料 希望對你有用
地球現有地形和地貌的形成是山-河-湖-海互動的結果,四者之間互動表現最活躍、周期最短的是在江湖之間,兩者之間的能量流(水量、水位)、物質流(泥沙、污染物)、生物流和價值流日夜不停地交換,充分展現出江湖水系的生命特性。以淡水湖為例,我國淡水湖主要分布在長江和淮河中下游,其中有4個在長江,1個在淮河。這些湖泊主要是在構造斷陷的基礎上,由河流或河海沖淤而形成,或者是河流泥沙淤塞古河道的結果,都與長江有密切的關系,年交換水量達5 000多億m3,對長江有「江漲湖蓄」的作用。每當洪水來臨時,經過這些通江湖泊的吞吐調蓄,可削減幹流洪峰,減少洪水量,使下游洪峰時間滯後,大為緩解洪水過大與長江中下遊河槽泄洪能力不足的矛盾,對中下游平原的防洪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探討歷史上洞庭湖的演變與人類活動對江湖關系改變的影響;討論通江的天然湖泊對調蓄洪水的優勢和特點;再以洞庭湖和鄱陽湖為例,討論兩湖對長江中下游防洪的重要作用;並初步分析了三峽工程對兩湖防洪作用的影響;最後,依照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原則,提出未來江湖管理方略的思路。
1洞庭湖的歷史演變
挾帶大量泥沙的洪水是江湖自然演變的主要原因,洪水不僅可以塑造河道,也可以在下游窪地形成湖泊和濕地。在2 000多年以前,長江洪水出川江以後進入巨大的湖泊濕地——雲夢澤,當時面積超過7 300多km2,即現在的江漢平原范圍。由於當時人們生產力水平低下,沒有能力建設防洪水庫、堤防等工程,雲夢澤起到調蓄洪水的作用。因當時人口不多,與洪水爭地的矛盾並不突出,故洪澇災害不明顯。之後,長江洪水帶來的大量泥沙,導致雲夢澤逐漸淤積,湖泊變淺,給人們築堤造田提供了條件,雲夢澤逐漸變小,直至消亡。
洪水是自然現象,必然要有出路。雲夢澤變小,直致消亡的過程,正是洞庭湖由小變大的過程。2 000多年前的商周時期,洞庭湖呈河網割切的平原地貌,只是岳陽西南的一個小湖,湘、資、沅、澧四水在洞庭平原上交匯分別流入長江,此時湖區位置較高,長江水難以入湖。三國時期以後洞庭湖區逐漸沉降擴展,雲夢澤淤高和逐漸築堤,景口、滄口兩股長江水流匯合開始進入洞庭湖平原,湘、資、沅、澧四水入湖局面已奠定,長江在虎渡,調弦兩口與湖相通,但其范圍只是東洞庭湖地區。大約在公元1154年時,洞庭湖面積已經達到6 000km2。1524年,江北最後一個穴口——郝口被封堵,荊江大堤全面貫通。江北湖泊與長江分離,雲夢澤的調蓄作用完全消亡。荊江大堤的貫通,造就了富饒的江漢平原,但同時也使長江洪水位進一步抬高,此時洪水才有機會進入地勢較高的洞庭湖區,使其逐漸取代雲夢澤,成為調蓄長江中游洪水的主要湖泊。明清時期,在洪水期其湖水范圍約6 270km2,約為現在湖面的2.3倍,成為號稱「八百里洞庭」的中國第一大淡水湖泊,隨後又開始淤積,面積有所減少。1852年和1870年洪水造成藕池、松滋潰口後,形成了虎渡、調弦、藕池、松滋四口分流入湖的局面,荊江分流的入湖水量陡增,對洞庭湖演變造成的直接影響是再次擴大。清末至民國初年,由於藕池、松滋兩河流量大,輸沙多,荊江入湖泥沙劇增,淤洲加速擴展,湖面大為縮減,湖面約為前一時期的90%左右。民國初年至建國30多年中,泥沙淤積更為迅速,高洲圍垸較前尤盛,湖面相對縮減,約為清代中期湖面的72%。由於不斷淤積和盲目圍墾,洞庭湖明顯分為東、西、南三部分。建國40多年中,根據江湖兩利原則,有計劃地對洞庭湖進行了治理,加固堤防,並垸合流,整理洪道,減少險工,同時興建了一些新的蓄洪墾殖區,圍墾了湖汊,開展了撇洪工程,改變了湖區的農業生產面貌,使湖面大為減少,天然湖泊面積約為清代中期湖面的44%。今洞庭湖已被分割成東洞庭湖。南洞庭湖、目平湖、七星湖和其它小湖泊。據統計,湖泊面積1949年為4 350km2,1977年縮小至2 740km2,1983年量測為2 691km2,已退居全國第2位。
從雲夢澤、洞庭湖與長江之間的演變來看,兩湖在長江中游防洪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果沒有兩湖的調蓄作用,長江中游不僅會遭受重大的洪災,而且必然會引起長江的改道。
『貳』 這是地理的一道題,各位教我一下
諸葛亮借東風
三國時代,有個諸葛亮借東風的故事,至今仍在我國民間流傳。
這故事發生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ll月。當時,曹操率兵50萬,號稱80萬,進攻孫權。孫權兵弱,他和曹操的敵人劉備聯合,兵力也不過三、五萬,只得憑借長江天險,拒守在大江南岸。
這年十月,孫權和劉備的聯軍,在赤壁(今湖北省蒲沂縣)同曹操的先頭部隊遭遇。曹軍多為北方兵士,不習水戰,很多人得了疾病;土氣很低。兩軍剛一接觸,曹操方面就吃了一個小敗仗。曹操被迫退回長江北岸,屯軍烏林(今湖北洪湖縣境),同聯軍隔江對峙。為了減輕船艦被風浪顛簸,曹操命令工匠把戰船連接起來,在上面鋪上木板。這樣,船身穩定多了,人可以在上面往來行走,還可以在上面騎馬哩。這就是所謂「連環戰船」,曹操認為這是個渡江的好辦法。
但是,「連環戰船」目標大,行動不便。所以,有人提醒曹操防備吳軍乘機火攻。曹操卻認為:「凡用火攻,必借東風,方令隆冬之際,但有西北風,安有東南風耶?吾居於西北之上,彼兵皆在南岸,彼若用火,是燒自己之兵也,吾何俱哉?若是十月陽春之時,吾早已提備矣。」周瑜也看到了這個問題,只是由於氣候條件不利火攻,急得他「口吐鮮血,不省人事」。劉備軍師諸葛亮用「天有不測風雲」一語,點破了周瑜的病因,並密書十六字:「欲破曹公,宜用火攻;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可見,對於火攻的條件,曹、周、諸葛三人都有共同的認識。
然而,諸葛亮由於家住赤壁不遠的南陽(今湖北襄陽附近),對赤壁一帶天氣氣候規律的認識,比曹、周兩人更深刻、更具體。西北風只是氣候現象,在氣候背景下可以出現東風,這是天氣現象。在軍事氣象上,除了必須考慮氣候規律之外,還須考慮天氣規律作為補充。當時,諳葛亮根據對天氣氣候變化的分析,憑著自己的經驗,已准確地預報出出現偏東風的時間。但為唬弄周瑜,他卻設壇祭神「借東風」。
十一月的一個夜晚,果然颳起了東南風,而且風力很大 。周渝派出部將黃蓋,帶領一支火攻船隊,直駛曹軍水寨,假裝去投降。船上裝滿了飽浸油類的蘆葦和乾柴,外邊圍著布幔加以偽裝,船頭上插著旗幟。駛在最前頭的是十艘沖鋒戰船。這十艘船行至江心,黃蓋命令各船張起帆來,船隊前進得更快,逐漸看得見曹軍水寨了。這時候,黃蓋命令士兵齊聲喊道:「黃蓋來降!」曹營中的官兵,聽說黃蓋來降,都走出來伸著脖子觀望。曹兵不辨真偽,毫無准備。黃蓋的船隊距離曹操水寨只有二里路了。這時黃蓋命令「放火!」號令一下,所有的戰船一齊放起火來,就象一條火龍,直向曹軍水寨沖去。東南風愈刮愈猛,火借風力,風助火威,曹軍水寨全部著火。「連環戰船」一時又拆不開,火不但沒法撲滅,而且越燒越盛,一直燒到江岸上。只見烈焰騰空,火光燭天,江面上和江岸上的曹軍營寨,陷入一片火海之中。
孫、劉聯軍把曹操的大隊人馬殲滅了,把曹軍所有的戰船都燒毀了。在那煙火彌漫之中,曹操率領著殘兵敗將,向華容 (今湖北省監利縣西北)小道撤退。不料,途中又遇上狂風暴雨,道路泥濘難行。曹操只好命令所有老弱殘兵,找來樹枝雜草,鋪在爛泥路上,讓騎兵通過。可是那些老弱殘兵,被人馬擠倒,受到踐踏,又死掉了不少。後來,他只得留下一部分軍隊防守江陵和襄陽,自己率領殘部退回北方去了。
赤壁之戰,東風起了很大作用,唐朝詩人杜牧有兩句名詩道:「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意思是多虧老天爺把東風借給了周瑜,使他能方便行事,否則孫策的老婆大喬和周瑜的老婆小喬會被曹操擄到銅雀台去了。京劇《群英會》中,曹操有句唱詞:「我只說十一月東風少見。」顯然後悔自己對氣象判斷失誤,吃了大虧。
然而,諸葛亮借東風的傳說,有人經過考證卻認為是虛構的。不過從赤壁之戰中,長江江面盛吹東南大風,到後來曹軍敗走華容道又遇上傾盆大雨,這在天氣形勢上看來,當時很象是一次鋒面氣旋天氣。
鋒面氣旋在我國,春季最多,秋季較少。它是一個發展深厚的低氣壓系統,其中心氣壓低,四周氣壓高。空氣從外圍向中心流動,呈反時針方向旋轉。所以,處於氣旋前部(即東部)的地方,吹東南風;氣旋後部(西部),吹西北風(如左圖)。氣旋內部盛行輻合上升氣流,能造成大片降雨區。因此,當連續吹東南風時,往往預示天氣將要變壞。天氣諺語說:「東南風雨祖宗,西北風一場空」和「東風雨,西風晴」是有一定實際意義的。
另外,也有人這樣去分析諸葛亮「借」來的東風:從現代天氣圖上,我們可以看到,當一個地方受到移動的閉合的高氣壓中心影響時,風向是順時針轉變的。就是說,當冷高壓開始移到海上,高氣壓後部盛行的東南風就會暫時控制長江中下游地區。由於冬季冷高壓南下過程中移動迅速,尾隨南侵的後一股冷空氣很快又到;所以,東南風持續的時間很短,人們往往忽略。而通曉天文地理的諸葛亮,他的家就住在離赤壁不遠的南陽,是掌握這次東南風出現前的徵兆的,所以他准確地作出了中期天氣預報。
這樣看來,諸葛亮在冬初的十一月份,根據長江中下游地區當時的天氣變化,預測將有東南大風出現,並進一步推斷天氣還要惡化,這是符合天氣演變規律的。
『叄』 誰能幫我整理關於長江的所有的地理知識
長江是中國第一大河,亞洲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
流經地區
長江流域圖(帶政區)
長江流域從西到東約3,219公里,由北至南966公里余。長江流經:青藏高原-青海(青)-西藏(藏)-四川(川)-雲南(滇)-重慶(渝)-湖北(鄂)-湖南(湘)-江西(贛)-安徽(皖)-江蘇(蘇)-上海(滬)-東海。發源於中國西部,完全或部分流經包括西藏自治區在內的11省區。長江流域人口分布不均衡;人口最密集之地在華中和華東毗連長江兩岸及其支流的平原,流域西部高原地區人口最為稀少。3/4以上地流程穿越山區。有雅礱江、岷江、嘉陵江、沱江、烏江、湘江、漢江、贛江、青弋江、黃浦江等重要支流。其中漢江最長,幹流以北的是雅礱江、岷江、嘉陵江和漢江。幹流以南的是烏江、湘江、沅江贛江和黃浦江。漢江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庫為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
源頭
長江的正源沱沱河出自青海省西南邊境唐古拉山脈的各拉丹冬雪山,與長江南源當曲會合後稱通天河;通天河與長江北源楚瑪爾河匯流後,向東南流到玉樹縣巴塘河口。從此以下至四川省宜賓市間的長江幹流稱金沙江;宜賓以下始稱長江,在以前的荊州河段稱作荊江,揚州以下舊稱揚子江。在上海市注入東海。有雅礱江、岷江、沱江、赤水河、嘉陵江、烏江、湘江、沅江、漢江、贛江、青弋江、黃浦江等支流以及滇池、草海、洪湖、洞庭湖、鄱陽湖、巢湖、太湖等重要湖泊。在江蘇省鎮江市同京杭大運河相交。
長江由河源到河口橫跨中國地形上的三級巨大階梯,穿過不同的地質構造和岩層,沿途接納支流的匯入,對長江的河谷形態和水流特性產生不同的影響。按水文、地貌特點把幹流劃分為上、中、下游3段:從河源至宜昌市為上游段,宜昌市至湖口為中游段,湖口以下為下游段。 ①上游段。上遊河段橫跨兩個地形階梯。長4529千米,占長江長度72.0%。流域面積100.6萬平方千米,占流域面積的55.6%。上游的沱沱河和通天河(從囊極巴隴至巴塘河口),河流流行於第一階梯——青藏高原腹地內。因在高原頂部,河谷開闊,河槽寬淺,一般河寬300~1700米,河道蜿蜒曲折,水流緩慢散亂,汊流很多。從巴塘河口到宜賓稱金沙江,是第一至第二階梯的過渡地段,這里地形突變,山高谷深,除局部河段為寬谷外,河流穿行於峽谷之中,比降大,河水湍急。到雲南石鼓以下,突然轉向東北流,著名的虎跳峽就在石鼓以下35千米的地方。峽長16千米,最窄處僅30米。出虎跳峽後、穿越雲貴高原北部,到四川省新市鎮以下進入第二級階梯,在宜賓附近匯集了岷江之後,才稱長江。自宜賓以下至宜昌之間長1030千米,習慣上稱川江。河道蜿蜒於四川盆地之內,河床平緩,沿途接納沱江、嘉陵江和烏江等眾多支流,水量大增,江面展寬。過奉節白帝城,長江穿行在第二階梯至第三階梯的過渡地段,切過七岳、巫山和黃陵3個背斜,兩個向斜,形成舉世聞名的長江三峽(瞿塘峽、巫峽、西陵峽),長約200千米,峽谷與寬谷相間排列。 ②中游段。長江出三峽從宜昌以下,進入第三級階梯的長江中下游平原,江面展寬,水流緩慢,河道彎曲。長927千米,占長江長度14.7%。流域面積67.9萬平方千米,占流域面積37.6%。其中,從湖北的枝城到湖南城陵磯一段,長約420千米,因古代為荊州地區,所以取名為荊江。荊江又分長為上荊江(枝城至藕池口)和下荊江(藕池口至城陵磯)兩段。下荊江河彎發育,素有「九曲回腸」之稱。中游兩岸湖泊眾多,江湖相通,構成龐大的洞庭湖和鄱陽湖兩大水系。長江接納兩大水系以及直接入江的支流來水後,水量猛增一倍以上。湖口以下進入下游段。 ③下游段。水深江寬,從湖口到入海口,長844千米,占長江長度13.3%。流域面積12.3萬平方千米,占流域面積的6.8%。江蘇省揚州、鎮江一帶的長江幹流又稱揚子江。得名於這一帶古代有揚子津和揚子縣,現在外國人常用揚子江這一名稱泛指整個長江。在大通以下受潮汐影響,進入長江口的平均潮流量達26.6萬立方米/秒,是長江多年平均入海流量的8.8倍。在一般情況下,一次進潮總量約為32.5億立方米,大潮時可達45億立方米。由於海水倒灌,使江水流速減緩,所攜帶的泥沙便在下遊河段,尤其是靠近河口段沉積下來,因此,在江心形成了數十個大小不一的沙洲,其中最大的是崇明島。
編輯本段經濟功能
航運
長江是中國主要的運輸河流,客貨運輸密集。長江是海路的延續,將內陸和沿海的港口與其他主要城市連成一個運輸網,其中南京、武漢與重慶具主要作用。長江通過大運河與可通航的黃河及渭水相通,大運河還與杭州及天津的海港聯系在一起。 由於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加之長江沿線的航道不斷得到整治,進入21世紀,長江航運迅猛發展。2005年,長江干線貨運量達7.95億噸,超過歐洲的萊茵河和美國的密西西比河,成為世界上運量最大、航運最繁忙的通航河流。2006年,長江干線貨運量增至9.9億噸,2007年一舉突破10億噸大關,達到11.23億噸,是密西西比河貨運量的2倍和萊茵河貨運量的3倍。目前,隨著長江三峽水利樞紐的正式完工,5000噸級船舶和萬噸級船隊可全年上行至重慶,但只有較小的船舶才可到達四川的宜賓。 即便如此,受長江部分地段航道的限制,目前長江航運能力的開發還十分有限。有的專家認為,長江干線航運若完全開發,運能應該在30億噸,至少相當於10條京廣鐵路的運輸能力,換言之,長江的運能尚有60%待開發。
漁業資源
長江及其支流和包括洞庭湖、鄱陽湖及太湖這些大湖在內的湖泊魚類豐富。漁業得到廣泛發展,為這一地區許多人口的主要生計。在中國的河流中可找到多達500種魚類,其中多數棲息在長江及其支流。約30種河流動物具有經濟意義,特別是鯉、歐鯿、鱸、馬蛤(一種大穴居蛤)和七鰓鰻;最有經濟價值的是白、黑阿穆爾魚,比目魚及斑點比目魚。鱘也很重要;峽谷是良好的產卵區。再往下游,可發現大量魚子,它們被收集並分散到全國各地供人工養殖。 還有水力發電等等用處。
『肆』 分析長江流域的自然地理條件
首先,答"自然地理條件"要從地理位置,地形,土壤,植被,氣候,河流水文特徵
現在,分析長江流域的自然地理條件:
地理位置:
1、長江流域總體位於北緯24度-北緯35度之間,東經90度-東京122度之間(經緯度位置)
2、長江流域東部鄰近海洋,西部(源頭附近)離海洋較遠
地形:長江流域上游處於第一、二階梯,地勢高,落差大,水能豐富,中游和下游位於第三階梯,地勢低平
土壤:長江中下游有肥沃的水稻土,肥沃
植被:長江流域的植被狀況與黃河相比,覆蓋率和水土保持能力強得多
氣候:長江流域在青藏高原的地區為高原山地氣候,其餘地區為亞熱帶季風氣候
水文特徵:(1)流量大(2)汛期較長,為夏汛(3)無結冰期(4)階梯交界處水能豐富
『伍』 高中地理(長江)
長江水系南北對稱分布的特點,對長江流水量可以起到調劑的作用。
『陸』 造成長江地理原因是什麼
地形條件:低平、平原和低山丘陵為主,且平原東西排列有利於農業、交通等發展。氣候條件:夏季炎熱,冬季溫和,四季分明,降水豐沛,利於農業、水運等發展。資源條件:資源豐富,種類多,利於農業、工業、旅遊業等發展。水運條件:黃金水道,我國最優越的內河航運,有利於與沿海海運接軌等。
『柒』 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地理環境和位置特點
回答樓主:分析"自然地理環境"要從地理位置,地形,土壤,植被,氣候,河流水文特徵等分析。
地理位置:
1、長江流域總體位於北緯24度-北緯35度之間,東經90度-東京122度之間(經緯度位置)
2、長江流域東部鄰近海洋,西部(源頭附近)離海洋較遠
地形:長江流域上游處於第一、二階梯,地勢高,落差大,水能豐富,中游和下游位於第三階梯,地勢低平
土壤:長江中下游有肥沃的水稻土,肥沃
植被:長江流域的植被狀況與黃河相比,覆蓋率和水土保持能力強得多
氣候:長江流域在青藏高原的地區為高原山地氣候,其餘地區為亞熱帶季風氣候
水文特徵:(1)流量大(2)汛期較長,為夏汛(3)無結冰期(4)階梯交界處水能豐富
希望對你有幫助!
個人宣言:我是hk——honest
king——誠實的國王,不是香港的英文縮寫,切記切記……
『捌』 地理問題
高氣壓控制下的氣候乾燥少雨,低氣壓控制下氣候濕潤多雨··
氣流沿著逆時針旋轉的為氣旋··反之為反氣旋
長江黃河的枯水期在冬季,汛期在夏季·長江中下游地區夏季受東南季風的影響··濕潤多雨···而在副熱帶高壓的影響下,其氣團徘徊不前,形成大量的降水··加之長江中上游地區的支流多,在汛期到來時有大量降水進入長江幹道··而在中下游地區地勢平穩···而且河道曲折··故大量降水很難排泄出去···外加上對長江流域的洞庭湖、鄱陽湖等圍湖造田,使得其作為長江流域蓄洪功能大為降低···從而加重了汛期時候對長江幹道的負擔···故··其中下游多發洪澇災害
『玖』 晚上立秋就涼快嗎是何道理
這當然不一定啊,非洲立秋涼快嗎?全國各地立秋時的天氣都不一樣,北方要涼快一點,南方要熱一點。立秋時,太陽向南回歸線移動,日照 時間越來越短。秋分時,陽光直射赤道,這一天白天和夜晚一樣長。我再去翻翻高一的書幫你看看
『拾』 長江流域的天氣是怎樣的是因何形成的(地理原因等)
長江發源於青藏高原,其上游流域屬於高原山地氣候,特點為特點為:①隨著海拔高度的升高,空氣、水汽、塵埃等隨之減少,太陽直接輻射增強,紫外輻射增強尤為明顯;但有效輻射也增大。在有積雪的高原面上,反射率增大,地面吸收輻射減少,故凈輻射比同緯度平原小;②氣溫低,日較差大,年較差小;③降水在濕潤氣流的迎風面上增多,在高原內部和背風面大大減少;④風力大。
中游和下游位於我國東部季風區,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
成因: 位於最大的大陸與最大的大洋之間,海陸熱力性質差異顯著。夏季亞歐大陸低壓連成一片,海洋上副高西伸北進,從北太副高散發出來的東南季風帶來豐沛的降水;冬季強大的蒙古高壓散發出來的偏北風影響本地。因風向切變符合季風要求,故為季風氣候。
特徵 :①夏季高溫多雨:夏季太陽高度角大,氣溫較高,從熱帶洋面吹來的東南季風帶來豐沛的降水。② 冬季溫和少雨:最冷月均溫在0攝氏度以上,冬季較溫和,成因有:本地緯度較低,受黑潮影響,離冬季風源地遠,地形起伏使冬季風受削弱。 3.季風顯著。
但是長江中下游還有特殊的梅雨季節。六月中旬的長江兩岸,也就是所謂的江淮地區。每年的這個時候江淮會出現梅雨季節,而梅雨又有很多種狀況,一般分為正常梅雨、早梅雨、遲梅雨、特長梅雨、"短梅"和"空梅"和倒黃梅。
每年大約5月下旬至6月上旬,來自北方的冷空氣與從南方北上的暖空氣的匯合於華南地區,形成華南准靜止鋒。大約到了6月下旬,暖空氣勢力增強,准靜止鋒北移至江淮地區,成江淮准靜止鋒(又稱為梅雨鋒)。由於來自南方的暖空氣夾帶大量水汽,當遇上較冷的氣團時,便會產生大量對流活動。由於這段時間冷暖空氣勢力相若,以致鋒面停留在江淮地區。如果冷空氣勢力比較強,雲雨區將隨著冷空氣向南移動;如果暖空氣比較強,雲雨區則會隨著暖空氣向北移動。
有的年份,梅雨開始的很早,在5月底6月初就會突然到來。在氣象上,通常把"芒種"以前開始的梅雨,統稱為"早梅雨"。早梅雨會帶來一些反常的現象。由於在梅雨剛剛開始的一段時間內,靠近地面的大氣層里,從北方南下的冷空氣還是很頻繁的,因此,陰雨開始之後,氣溫還比較低,甚至有冷颼颼的感覺;同時也沒有明顯的潮濕現象。長江中下游部分地區的農民,把這一段溫度比較低的黃梅雨稱為"冷水黃梅"。以後,隨著陰雨維持時間的延長、暖濕空氣加強,溫度會逐漸上升,濕度不斷增大,梅雨固有的特徵也就越來越明顯了。早梅雨的出現機會,大致上是十年一遇。這種早梅雨往往呈現兩種情形。一種是開始早,結束遲,甚至拖到7月下旬才結束,雨期長達四、五十天,個別年份長達二個月。另一種是開始早,結束也早,到6月下旬,長江中下游地區就進入了盛夏,由於盛夏提前到來,常常造成長江中下游地區不同程度的伏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