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像這樣介紹一座山。本人地理知識欠缺。幫個忙。
天山 塔里木盆地和准葛爾盆地
陰山 內蒙古高原和黃土高原 內蒙古和山西省
昆侖山 塔里木盆地和青藏高原 青海和西藏 一二級階梯
秦嶺 黃土高原和漢水谷地
南嶺 廣東省和湖南省
大興安嶺 內蒙古高原和東北平原 內蒙古和黑龍江省 二三級階梯
巫山 四川盆地和長江中下游平原 重慶和湖北省 二三級階梯
雪峰山 雲貴高原與東南丘陵 湖南省和廣西省 二三級階梯
長白山 東北平原和朝鮮半島 中國和朝鮮
武夷山 贛江與閩江的分水嶺 江南丘陵和浙閩丘陵 福建省和江西省
台灣山
賀蘭山 寧夏和內蒙古
橫斷山 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 西藏和四川省 一二級階梯
阿爾泰山 中國和蒙古國
祁連山 河西走廊與青藏高原 甘肅和青海省 一二級階梯
喜馬拉雅山 中國和尼泊爾
我只是按照你的要求回答的 也只能想到這么多了 還有很多分界線:http://wendang..com/view/1dd64f687e21af45b307a897.html 希望能幫到你
B. 浙江有個叫像山的地方嗎
象山屬寧波,位於浙江省東部沿海中段,寧波市的東南部,在象山港與三門灣之間。其地理位置北臨象山港,與鄞州區、奉化市隔港相望;東北遙對舟山市普陀區的六橫島和寧波市北侖區的梅山島;東瀕大目洋;南接貓頭洋,隔三門灣與台州市的三門縣相峙;西連寧海縣,象山半島自寧海縣紫溪、梅林至一市東延入海。象山處於象山半島的東部,由象山半島東部本土和沿海600多個島礁組成,具有「三面環海,一線穿陸」的理特徵
景區有:象山影視城 ,中國漁村,石浦漁港古城,松蘭山,東谷湖,花嶴石林,風門口,靈岩山風景區,儒雅古村,文化場館
C. 高一地理需要記的著名山脈名稱
比利牛斯山脈,阿巴拉契亞山脈,阿爾卑斯山脈,安第斯山脈,落基山脈等等
D. 地理中太行山為什麼又叫太行山脈
「山脈」,指沿一定方向的若干相鄰山嶺並有規律分布的山體總稱。由於外觀很像血脈,因而得名為「山脈」。
所以太行山脈指的是一系列山嶺組成的山體組合,而太行山應該指的是太行山脈的主峰,也就是最高的那座峰。
E. 兩座山的地理名稱叫什麼如」盆地」」山
盆地,顧名思義,就像一個放在地上的大盆子,所以,人們就把四周高(山地或高原)、中部低(平原或丘陵)的盆狀地形稱為盆地.地球上最大的盆地在東非大陸中部,叫剛果盆地或扎伊爾盆地,面積約相當於加拿大的1/3.這是非洲重要的農業區,盆地邊緣有著豐富的礦產資源.
山脊
等高線,向低處凸的是山脊
山脊是由兩個坡向相反坡度不一的斜坡相遇組合而成條形脊狀延伸的凸形地貌形態.山脊最高點的連線就是兩個斜坡的交線,叫做山脊線
F. 高中地理:山,山嶺和山脈的區別與聯系山就是只一座
一系列山連在一起,成一條線,就是一個山脈。還有山脈是沿一定方向延伸,包括若干條山嶺和山谷組成的山體,因像脈狀而稱之為山脈。構成山脈主體的山嶺稱為主脈,從主脈延伸出去的山嶺稱為支脈。 幾個相鄰山脈可以組成一個山系,如喜馬拉雅山系,包括柴斯克山脈、拉達克山脈、西瓦利克山脈和大、小喜馬拉雅山脈。世界上著名的山脈主要有亞洲的喜馬拉雅山脈、歐洲的阿爾卑斯山脈、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脈、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脈等。喜馬拉雅山脈為世界上最大的山脈,它的主峰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為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科迪勒拉山脈,長7000~8000公里,它的支脈與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脈相連,全長1.7萬公里,構成世界上最長的山系。
G. 在地理學中,「山」與「峰」的區別
「山」,在學術上是這樣定義的,指地殼上升地區經受河流切割而成,一般指高度較大,坡度較陡的高地。自上而下分為山頂 山坡和山麓三部分。按高度可分為高山 中山和低山,按成因可分為構造山 侵蝕山和堆積山。
「山系」,指沿一定方向延伸,在成因上相聯系,有規律分布的若干相鄰山脈的總稱。
「山脈」,指沿一定方向的若干相鄰山嶺並有規律分布的山體總稱。由於外觀很像血脈,因而得名為「山脈」。
「山結」,指多條山脈的交匯地,如我國的帕米爾地區的「山結」,就是由昆侖山 天山 喀喇昆侖山和興都庫什山交匯而成。從太空上往下看,一條山脈就像一條「飄帶」,由這樣的「飄帶」結成的「扣」,就叫山結。
「山原」,構造復雜,海拔高度較大的遼闊高地,常為心脈、心系、高原和盆地交錯的綜合體,例如:我國的青藏高原為世界最大的山原。
「山嘴」,山區曲折的V形谷地向河流凸出並同山嶺相連的坡帶稱為「山嘴」。山嘴分為「交錯山嘴」、「曲流山嘴」和「削平山嘴」。
「山峰」,一般指尖狀山頂並有一定高度,多為岩石構成。也有斷層,褶皺或鏟狀、垂直節理控制的結果,也有的是火山錐。
「山口」,又稱埡口,指高大山嶺或山脊的鞍狀坳口,常由侵蝕造成。
「山谷」,指山地中較大的條形低凹部分,主要由構造作用、流水或冰川侵蝕的結,經常被用做通過高山的道路,按結構可分為:斷層谷、向斜谷、背斜谷等。
H. 地理事物名稱
各大洲的最高峰和高度 :
乞力馬扎羅(5895米) 非洲 坦尚尼亞
麥金利峰 (6194米) 北美洲 美國
珠穆朗瑪峰(8844.5米)亞洲 尼泊爾/中國
文森峰 (4897米) 南極洲 -
阿空加瓜峰(6964米) 南美洲 阿根廷
厄爾布魯士(5642米) 歐洲 俄羅斯
科修斯科峰(2228米) 大洋洲 印度尼西亞
查亞峰 (5030米) 大洋洲 巴布新幾內亞/印度尼西亞
I. 地理科學:衛星地圖看到海洋凸起來像山一樣,是什麼船能走嗎
海底地形也和陸地地形一樣,也有連綿起伏的崇山峻嶺,也有幽深的海底峽谷和廣袤的海底平原。你提供的海底衛星地圖上表示的是一片海底山脈。只要海底山脈頂部離水面有足夠的距離就不會影響船隻通行。
J. 山海經中的山有哪些已經被證實存在或與之中很像的
問題補充:
從其他的地方看到的,推出山海經說的並不是中國的地理,而是美洲。原文如下:
一
我最早知道《山海經》與美洲有關系一事,是在連雲山所著《誰先到達美洲》一書中,讀到一則介紹:
美國學者墨茲博士研究了《山海經》,根據經上所說《東山經》在中國大海之東日出之處,他在北美,試著進行按經考察,經過幾次失敗,他一英里一英里地依經上記過的山系走向,河流所出和流向,山與山間的距離考察,結果勝利了。查驗出美國中部和西部的落基山脈,內華達山脈,喀斯喀特山脈,海岸山脈的太平洋沿岸,與《東山經》記載的四條山系走向、山峰、河流走向、動植物、山與山的距離完全吻合……
真是令人驚訝:一個美國人,研究了中國學者都難以讀通的《山海經》,並且據此實地勘察,發現了中國古人早已到達美洲!
這件事的確讓我著迷。
後業,我又讀到賈蘭坡老先生為這個美國博士的著作《淡淡的墨痕》(《PALE INK》,中文譯著名為《幾近退色的記錄》)所撰寫的序言。更令我驚訝的是,那位憑借雙腳踏勘美洲幾列山脈的美國學者竟然是位令人尊敬的女士。或許是不同譯者的譯名,使連雲山先生將亨利艾特·墨茲誤認為男性;或許是覺得獨自一人冒險走遍四列山脈的人不可能是一位女子。有的譯者將這位女博士的名字(Henrietta Mertz)譯為亨麗艾特·茉芝,這樣,中國讀者一看便知是位女性。而《人民日報》駐海外記者袁先祿在一篇題為《墨淡情濃》的訪問記中,將被訪者的名字譯為:亨麗埃特·墨茨。
據我所知,袁先祿先生是中國大陸第一位訪問默茨博士的資深記者。遺憾的是,當我輾轉尋訪到袁先祿先生的夫人姚堤女士時,方才得知袁先生已然病故;而默茨博士呢,在袁先祿八十年代初訪問她時,已經八十多歲,如今二十年過去,想來她已不在人世,令人黯然。好在袁先祿先生留給我們一篇《墨淡情濃》①,讀了這篇訪問記,我們好象跟隨著袁先生一起,在風和日麗的芝加哥東南湖濱造訪了默茨女士。
還有她留下來的那本浸透她心血的著作。
在這本書的原著序里,默茨博士回憶道,她是最先受到維寧(Edward Vining)有關著作的影響,並仔細研讀了維寧翻譯的中國古代典籍《山海經》。於是,「《山海經》里的這些章節引起了我的注意。我也著手對證古本,一里又一里地循蹤查對並繪出地圖……」
真是令人汗顏!一部中國上古流傳至今的寶貴典籍,卻是由一些歐美學者用盡心力地在進行著再發現。
《山海經》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部地理歷史著作。清代畢沅考證其「作於禹益,述於周秦,行於漢,明於晉」。然而由於其成書年代過早,且奇聞怪事、神怪傳說等夾雜,難於考證,故而二千多年來,一直有懷疑者認為該書「閎誕迂誇,奇怪 儻」,連司馬遷也說:「至禹本紀山海經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清代紀曉嵐編《四庫全書》,乾脆將《山海經》歸於志怪小說一類。魯迅也因該書記載了很多巫師祀神的宗教活動,而認為《山海經》「蓋古之巫書」。而疑古大師顧頡剛則更予以全盤否定。當然也有如西漢劉向、劉秀(歆)父子校訂該書時,給漢成帝上表,力陳《山海經》「皆聖賢之遺事,古文之著明者也。其事質明有信。」
近年來學界對《山海經》的呼聲日高。有的學者研判《山海經》,認為書中有關種種山神乃「鳥首人身」、「羊身人面」、「龍首鳥身」、「龍身馬首」、「人面蛇身」等等,其實是原始初民的圖騰神像和復合圖騰神像,源於先民特有的圖騰崇拜。這個解釋是合理的。至於巫師的祀神活動,是上古部落族日常必有的宗教活動。巫字本意就是指上通天文、下知地理的人,是代替人們承接天意的人,故而原始初民社會,部落酋長往往兼具巫師職責,率領萬民祀神。
至於《山海經》中記載的大量神話,也絕不能以貌似怪誕而簡單地貼上神話標簽,不重視其所傳述的歷史內涵。其實原始初民正是通過神話傳說,將重要的歷史事件和人物記錄下來。《孔子集語·子貢第二》引《屍子下》,講了一則孔夫子解讀神話的故事。有一次,子貢問孔子,過去,傳說黃帝有四個面孔,你信嗎?孔子回答,這是黃帝任用了四個與自己意見相同的人去治理四方,他們彼此不用協商就和諧一致,這就叫四面,並非黃帝真有四個面孔。這似乎為我們解讀《山海經》中的神話提供了一種方法。
倒是美國學者默茨直截了當地指出《山海經》中大量的有如旅行記錄般的客觀記載:「誰如果僅僅念上幾句這樣的『神話』,就會清楚地感到寫這些話的人是誠懇的……一里又一里,里程分明的記錄絕不是心血來潮的夢想,也不是捕風捉影的幻境。扎扎實實的、客觀的事實是:『過流沙往南100英里,曰禿山,大河東流。」②這里沒有什麼奇想。
於是,在反復研讀推證後,默茨背起行囊上路了。她要像中國古代的旅行者一樣,用雙腳去丈量勘測那些山脈。她的方法是:《山海經》中的中國古人讓你向東,你就向東,讓你走三百里,你就走三百里,看看會發現什麼。
這位思維完全是開放型的美國女性又帶給中國學者一個困窘。她寫道:「約在公元前三世紀,中國人開始在國內核對《山海經》所描寫的某些山脈,但未能找到。學者們在全國尋找線索而一無所獲,於是只好作罷……」
就目前所見資料看,中國人研究《山海經》還只是考證史料,查找地圖。
人們發現,《山海經》中,《南山經》已寫到浙江紹興界:「又東五百里,曰會稽之山……」晉代郭璞注雲:會稽之山,「今在會稽山陰縣南,上有禹冢及井。」而會稽正是現在紹興的古稱。而《北山經》則寫到了河北界的太行山和 沱河:「北次三經之首,曰太行之山。」
「木馬之水出焉,而東北流注於 沱。」「空桑之水出焉,東流注於 沱。」
而《東山經》中所到四條山脈多無可考,因中國東部乃沖積平原,何來四列山脈,默茨所說的中國人「開始在國內核對《山海經》所描寫的某些山脈,但未能找到」,指的主要是《東山經》所列的山脈。
於是,默茨便「心安理得地越過大海」,到美洲去踏勘了。
默茨歷經艱難險阻,踏勘的結果是:
第一列山脈,起自今美國懷俄明州,至得克薩斯的格蘭德河止,共12座山。將古華里換算為英里,與《東山經》中第一列山的距離完全相符。
第二列山脈,起於加拿大的曼尼托巴的溫尼泊,止於墨西哥的馬薩特蘭,共17座山。距離與《東山經》第二列山脈相合。
第三列山脈是沿海岸山脈的太平洋沿岸,完全走太平洋海岸航行,起於阿拉斯加的懷爾沃德山,至加州的聖巴巴拉,共9座山。距離也與《東山經》所列第三條山脈相符。
第四列山脈,起於華盛頓州的雷尼爾火山,經俄勒岡州到內華達州北部,共8座山,距離與《東山經》第四列山相合。
於是默茨宣告:「過去2000多年一向被中國人認為是神話的《山海經》,不是神話,而是真實的文字記錄。珍藏在中國書庫中的這部文獻提供了充分的證據表明,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中國人便已到達美洲探險,而這些材料迄今為止一向是很缺乏的。」
對於默茨的考察結果,中國學者能說什麼?我們可以不相信,可以認為是「臆說」,但反駁必然無力,因為沒有中國人也象默茨那樣,邁開雙腳丈量中國東部山水,找出《東山經》所列四條山脈到底在中國何處?
最有力的辦法還是依舊給《山海經》貼上神話的標簽,置於故紙堆中,不予理睬!
可嘆,中國歷史上,像徐霞客一樣的旅行家實在太少了。一句「父母在,不遠游」,羈絆了中國人的步伐,也限制了我們的創造力。
二
其實剔除《山海經》由於年代久遠,出現錯簡、殘簡、漏簡等錯生命線,其內容之可信,屢使後人稱奇。
《山海經》古傳有三十二篇,西漢劉向、劉秀(歆)父子最早校訂此書時,定為十八篇。這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山海經》。
劉秀最後校訂完成《山海經》十八篇後,為此專門給皇帝上表,其內容今日可看做一篇出版內容簡介:
……《山海經》者,出於唐虞之際。昔洪洋溢,漫衍中國,民人失據,(崎嶇)於丘陵,巢於樹木。鯀既無功,而帝堯使禹繼之。禹乘四載,隨山(刊)木,定高山大川。益與伯翳主驅禽獸,命山川,類草木,別水土。四岳佐之,以周四方,逮人跡之所希至,及舟輿之所罕到。內別五方之山,外分八方之海,紀其珍寶奇物,異方之所生,水土草木禽獸昆蟲麟風之所止,禎祥之所隱,及四海之外,絕域之國,殊類之人。禹別九州,任土作貢,而益等類物善惡,著《山海經》。皆聖賢之遺事,古文之著明者也。其事質明有信。……
接下來,劉秀為了向皇帝說明「其事質明有信」,還舉了兩個例子。其中一例是:
孝武皇帝時嘗有獻異鳥者,食之百物,所不(肯)食。東方朔見之,言其鳥名,又言其所當食,如朔言。問朔何以知之,即《山海經》所出也。
劉向、劉秀(歆)父子是中國歷史上已知最早校訂《山海經》之人。他們看到過的《山海經》是「凡三十二篇」,而我們今天看到的《山海經》是經他們校訂刪編而定的十八篇。對於《山海經》,劉氏父子應最有發言權的。何況為此皇帝上表,是「臣秀昧死謹上」,豈敢胡言亂語?
今日事實證明,《山海經》確實「其事質明信」。現舉幾例,真讓人稱奇:
其一,在聞名於世的四川三星堆文化遺址發掘中,考古人員在一個祭器坑中發現許多保存完好的象牙,而今日成都平原又不是野象棲息地;遺址中還出土了很多玉器,而成都平原並不出產玉石。翻開《山海經》便可找到答案。《山海經·中次九經》指出:「岷山……其獸多犀象,多夔牛」;「岷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白珉。」白珉即是白色的硅質類岩石。這就指明了三星堆遺址中象牙和玉石器的來源。而三星堆出土的人首鳥身青銅像,也與《山海經·中次八經》中的山神形象相合。
其二,清末民初曾任清朝政府和尼國政府駐外使節的歐陽庚先生之子歐陽可亮,耋年曾跟隨其父在中南美洲生活多年,相識不少印第安人,曾有一段奇特的經歷,現將歐陽可亮先生的自述摘錄如下:
「筆者耋年在海外,與殷地安人(歐陽可亮認為印第安人實應為殷地安人,有殷人之意)家庭同吃同住同學同游六年,1926年6月15日,與歐陽可宏三哥、可祥五弟,受殷福布族招待,派二十名殷福布族青年水手劃船,從墨西哥支華華(CHIHUAHUA)州的支華華市支華華村的甘淵湯谷(即 谷)23人上船,一路上有800公里地下鍾乳古水道,實入《山海經·大荒東經·大荒南經》之大壑、甘淵、歸墟、咸池,而不自知。由黑(墨)齒國(即墨池國)之尤卡坦半島科潘河上岸,出墨池(歸墟),到拉文塔太陽神廟遺址。見日出杲杲,朝陽東升於穹桑樹上,殷地安群眾已集數百,禮拜太陽。20名水手也站立挺身,仰面朝天祈禱。回去時,仍由大壑、咸池,進入地下鍾乳水道,在墨池歸墟飲『合虛山長壽甘泉的甘露水 ,見有地下水道岔口,鍾乳下垂滴水,蔚為壯觀。一水手說:這岔道是天元(TIENYUEN)日月山,常羲(CHANGSI)媽媽正在浴月,一月方至,一月方出。三哥問:怎麼墨國也有軒轅呢?答:這是海外天元。指又一鍾乳大岔水道說:這是羲和(SIHO)媽媽浴日的地方,共有22個地下岔道,一進去,迷了路就出不來了……我們兄弟3人1927年才回中國學漢語,當時只會說西班牙和殷地安語,23人誰也沒讀過《山海經》,後來才知道水手講的同《山海經》記的多有暗合,很是驚訝……
1926年這次游歷終生難忘,因我童年和殷福布族等殷地安人生活,彼此互稱殷地安,自言中國人,確信美洲『印第安』人,就是中國商殷人和少昊、誇父等中華先人的裔胃。③
其三,再說到默茨。默茨在《山海經·大荒東經》中讀到開篇一句:「東海之外大壑」,並《海外東經》中羿射九日神話之源:「十日所浴,在墨齒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默茨認為,「大壑」便是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他們在四千年前稱之為『大壑』,我們今天稱它為『大峽谷』。人們站在大峽谷邊上眺望,無不為它瑰麗的景色所感動。印第安人對此不能無動於衷,中國人不能,我們也不能。」默茨進而推斷道:中國關於羿射日的神話,其出處無疑就在《山海經·海外東經》。「我相信終有一天會發現,射日的故事最早發源於某一印第安人的部落,是印第安人講給中國人聽的。中國人將印第安人關於峽谷怎樣形成的神話,作為大壑(大峽谷)的神話帶回來……印第安人是想解釋峽谷是怎樣來的,想弄清為什麼會流金鑠石,五光十色。對詩情畫意的中國人來說,這故事聽來是講得通的……應該承認,神話的根子就在美國大峽谷。」
默茨的推論雖然大膽,卻不無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