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地理環境對軍事戰略的制約有哪些

地理環境對軍事戰略的制約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6-23 22:11:27

1. 海洋地質學的軍事戰略意義

夏真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 廣州 510760)

作者簡介:夏真(1963年—),男,博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海洋地質與海洋環境地質調查研究工作。聯系:020-82250771,E-mail:xia-zhen@ 163.com。

摘要隨著科技發展,資源的短缺,人類活動空間的擴展,海洋已成為各國關注爭奪的焦點,海洋局勢日益緊張。海洋地質學是研究地殼被海水淹沒部分的物質組成、地質構造和演化規律的學科,它的研究內容十分廣泛,包括海岸與海底地形、海洋沉積物、洋底岩石、海底構造、大洋地質歷史和海底礦產資源等多方面。因此,海洋地質學對海域疆界的劃定具有指導意義,其復雜的海底地質地理環境,在航海、軍事及海底工程中均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甚至可以成為海洋環境武器加以利用。

關鍵詞海洋地質學軍事海洋資源環境

1概述

山川河流、峽谷平原及森林草叢等地理環境在軍事戰略上意義非凡,歷來是戰爭的客觀基礎,是關系戰爭勝敗的重要條件。分析戰爭態勢、確定戰略戰術、行軍布陣、運輸補給,以及組織指揮作戰等均須對地理環境進行深入研究,因此,必須對軍事行動區進行地形地貌等相關的地理環境勘測,分析研究並改造運用地理條件,達到趨利避害、揚長避短、克敵制勝的效果。《戰爭論》的作者——世界著名的普魯士戰略學家克勞塞維茨曾經說過:「地理環境同軍事行動本身有著十分密切而永遠存在的關系,它不論對戰爭過程本身,還是對戰斗的准備和運用,都有決定性的影響」。即使是現代戰爭,地理環境同樣是不容忽視的重要因素[1]

現代戰爭和軍事活動的范圍已擴展到了地球四大層圈(大氣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的各個方面,甚至延伸到部分外層空間,海、陸、空全方位的戰爭不僅需要分析陸地的地理環境,還應對海洋環境進行多方面的了解、研究,天文氣象同樣是必不可少的影響因素。

當今人類面臨著四大危機人口劇增、資源減少、能源枯竭、生態環境惡化,而緩解這些危機的重要途徑就是向海洋進軍。孫中山先生曾經說過:世界大勢變遷,國力盛衰強弱,常在於海而不在於陸,其海上權力優勝者,其國力常占優勝。近代海權論的奠基人、美國海軍軍官馬漢認為:任何一個國家,要想成為強國,必須首先控制海洋,控制海洋就控制了世界財富,進而統治世界。此理論改變了美國,更改變了世界。歷史證明:沒有海洋方向上的安全,就不會有國家的安全;局限於大陸戰備的國家,必然被動挨打。近代中國的有海無防造成了百餘年的國恥族難,當今的中國比任何一個國家都能認識到海洋和海軍的重要。

目前,世界上已興起一門邊緣學科——軍事海洋學,它在海洋科學與軍事科學結合的基礎上迅速發展,用於研究和利用海洋自然規律,為國防建設、海上軍事行動提供科學依據和實施海洋保障。其研究范圍從海面、水體到海底,包括了海洋氣象、海洋水文、海洋物理、海洋化學、海洋聲學、海洋生物和海洋地質等諸多學科,對軍隊作戰、訓練、武備試驗、艦船設計製造和維修保養等方面均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以趨利避害,發揮優勢,達到克敵制勝的目的。其中,海洋地質學可以幫助認識海洋地形地貌特徵、海底沉積物運移規律、海底構造特點及海底礦產資源等地質因素,為海洋劃界、軍事部署、戰略戰術及軍事行動提供科學依據[2]

21世紀是海洋新世紀,世界各國對海洋權益的爭奪日趨激烈。中國有300多萬km2的海洋國土,沿海地區集中了全國40%以上的人口,大中城市佔全國的50%以上,國民生產總值佔全國70%以上,海洋經濟發展迅速,已成為中國未來生存與發展的「命脈」。可見,海洋國防及海洋戰略對中國尤為重要[3]

2海洋地質學的軍事意義

2.1海洋地質學研究的內容

海洋地質學是研究地殼被海水淹沒部分的物質組成、地質構造和演化規律的學科,它是地質學的一部分,又與海洋學有密切聯系,是地質學與海洋學的邊緣科學[4]。

海洋地質學的研究內容十分廣泛,涉及許多學科的領域,具有極大的綜合性,包括海岸與海底地形、海洋沉積物、洋底岩石、海底構造、大洋地質歷史、海底礦產資源,以及海洋地球物理和海洋地質調查技術等多方面。海洋地質學在國民經濟和地質科學中均佔有重要地位,是探討地球發生、發展、物質組成、結構、構造的重要領域。

海底地形、地貌景觀及其空間分布和成因,是海洋地質學的經典內容之一,其基本格架主要受海底擴張和板塊構造控制。從大陸和海洋過渡部位的大陸邊緣,至以深海平原和深海丘陵為主體的大洋盆地,以及位於大洋中部洋殼裂開的大洋中脊,海底地形地貌復雜多變,斜坡平原、溝谷深壑、海嶺海山等,陸地的地形變化特徵同樣表現在海洋。海底地形的調查主要依靠海底測深(單波束和多波束)及旁側聲納技術,結合高精度定位技術,可以查明海底微地形特徵。海底地形是研究海底構造的鑰匙,對航海、軍事及海底工程均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海底沉積主要研究海底沉積物的類型、形成作用、時空分布和大洋演化歷史。在海底不同部位,影響沉積作用的主要因素不一。瀕臨陸地,陸源沉積作用居主導地位,受波浪、潮汐、海流的影響,其分布具有多樣性的特點;向深部,總的趨勢是粒度變細,來自上覆水層的細粒懸浮物和生物骨骸的垂向沉落,即遠洋沉積作用居主導地位。但海洋環流和微地貌對沉積物的分布有很大控製作用,濁流和其他偶發事件也有影響。氣候和緯度帶對沉積作用的影響十分顯著。與陸相沉積物相比,海洋沉積物在時間上多具有較強的連續性,因此保存了海洋物理、海洋化學、海洋生物及海洋環流演變的較完整的記錄。

海底構造研究海洋地殼的結構,海底主要構造單位及其相互關系,以及海底岩石圈的演化歷史。海底主要構造單位包括大洋板塊和板塊邊緣,洋底構造的研究對解決地殼起源、演化等地質學根本問題關系極大,與海底成礦作用也有密切關系。

洋底岩石研究洋底岩石的組成、產狀、分布和成因。洋殼岩石主要是地幔岩漿活動的產物,也是許多海底礦產的物源,與成礦的關系十分密切,其在時間空間上的變化,記錄了洋殼形成和演化的歷史。

海底礦產資源研究各種海底礦產資源的形成、分布規律及其經濟意義。海底礦產資源的重要性正與日俱增。在濱岸帶,由陸源有用礦物富集形成的砂礦床,已被廣泛利用;在近岸淺水區,砂和卵石作為建築材料,也已大力開發;大陸架豐富的油氣資源已進入大規模工業開發階段,產量已達全球石油總產量的1/4,大陸坡和大陸隆是潛在的油氣資源基地;深海錳結核儲量極大,富含錳、鐵、銅、鎳、鈷、鉛等多種有用元素,多金屬泥及塊狀硫化物礦床的研究正在深入。海底礦產資源的用途不僅僅在於國民經濟建設,而且對發展航空航天、國防軍工等高科技產業也有極大的價值,歷來是各國關注的重點。

近年來,許多國家從地球物理、構造地質、地貌、地層及沉積學、地球化學等方面,採用航磁、海洋重磁、遙感、深潛、深海鑽探、深海電視和照相、水聲、激光及計算機等現代科學技術,廣泛開展海洋調查及研究工作。我國海洋地質調查研究工作為港口建設、水下工程設置、國防、航海、漁業以及海底礦產資源調查等,提供了大量資料,並產生了巨大的經濟與社會效益。

2.2海洋地質學的軍事意義

2.2.1海洋劃界

海洋國家必須明確自己的海洋權益,考慮海洋軍事戰略布局,亦即要考慮國家或地區之間的政治態勢、歷史淵源、民族文化、經貿往來及疆界權益等。其中,海洋疆界的劃分必須運用海洋地質學的研究方法,按照國際法規則,依據公平原則確定[5、6]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第76條第1款明確指出:沿海國的大陸架包括其領海以外依其陸地領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擴展到大陸邊外緣的海底區域的海床和底土。這說明自然延伸原則是沿海國大陸架主權權利的法律基礎,這種權利是從國家主權原則中引申出來的,是國家領土主權的一種表現。1969年2月,國際法院在判決北海大陸架案時,對「大陸架是沿海國陸地領土在海下延伸的自然事實」這一原則又作了系統的理論闡述,並將其作為整個大陸架法律制度的一項帶有根本性的指導原則。

據此,地理特徵對海域疆界的劃定具有指導意義,影響劃界的地理因素主要包括大陸架的自然延伸、海岸形狀、海岸線的長度、島嶼的位置與性質、地形變化、地質體的特性、沉積物來源及礦床的統一性等。劃界不僅體現了國家的海洋主權,如海洋國土面積及海事活動范圍等海洋空間,這關繫到海上運輸、海洋裝備、海上牧場、海上機場、海上建築、海底管線及海底公園等廣闊的活動天地;而且涉及到豐富的海洋資源,這些資源包括礦產資源、化學資源、動力資源、生物資源、游覽資源等。其中,海洋礦產資源包括大陸架油、氣;含鈦鐵、磁鐵、鎢、錫、銅、金、鋯、鈹、石英、金紅石等的濱海砂礦;深海海底的錳結核、多金屬結核、富鈷結殼、熱液硫化物、天然氣水合物、金屬軟泥等。海洋化學資源包括80多種化學元素,可以用來制鹽、海水淡化、製造各種化工原料、肥料、耐火材料、建築材料、提取工業原料和貴重物質。海洋動力資源包括潮汐、溫差、波浪、海流等發電能源。海洋生物資源包括各種經濟魚類、經濟無脊椎動物、各種海藻等;近年來發現的深海熱泉區生物基因有特殊價值,已引起國際高度重視。海洋資源意味著生存和發展,海洋權益之爭實際上即是爭奪資源和生存空間。

可見,確定海洋疆界,需要對上述地理因素進行精密勘測,並深入研究,以尋找最有利的劃界依據,爭取最大的海洋權益。這些影響因素,均是海洋地質學的研究內容。因此,在完成海洋地質勘查及綜合分析研究的基礎上,制定海洋劃界原則,開展軍事戰略部署,以保護合法的海洋權益。

2.2.2海洋軍事地理

海洋地理環境對海上軍事行動的影響極大。正確掌握海洋地理諸要素的規律並將其應用於軍事行動,有利於掌握海上軍事行動的主動權[7]

海岸線是大陸的天然防線。海洋國家均在海岸地帶設立軍事基地,防止海上的入侵。因此,正確利用海岸地形條件,是重要的作戰要素。如海岸線上的高山峻嶺會影響空中作戰,復雜的地形可修築各類防禦工事,靠近海岸航行可使艦艇獲得一定的依託和掩護。

海灣是兵家必爭之地。海灣三面環陸,一面向海,既易固守,又易被封鎖或突入。因此,如何多兵種,海、陸、空全方位作戰,是海洋軍事家們必須深入思考的問題。二戰中,日本聯合艦隊對美國珍珠港進行了成功偷襲,使美國太平洋艦隊遭受重創,幾乎全軍覆滅。

海峽是海上戰略要道。由於水道較窄,若在戰爭中重兵封鎖,艦船將無法通行。如此重要的經濟、軍事價值,使海峽戰事數不勝數。因此,為了充分利用海峽的自然環境條件,各海洋國家都非常注重在海峽建造軍港,以保護航道安全,維護本國的海洋權益。

海島是不沉的航空母艦,其軍事作用歷來受各國國防戰略家的重視。海島是海洋軍事控制的基地,是陸基向海洋縱深的延伸,可擴展海洋控制范圍,甚至可以控制整個海域,它不僅是陸地國土,還體現了海洋主權。控制海洋,最重要的是控制海洋島嶼,遠離大陸的大洋島嶼作為跨洋交通、通信中繼站,在戰時則成為運送兵力、作戰物資的中間站和軍事通信要地。同時,以島設防是保衛海疆的第一道防線,能起到擴大海防縱深,加寬海防戰線,增加備戰時間,爭取海防斗爭勝利的巨大作用。島嶼往往擁有優良的港灣資源,非常適於修建港口,甚至建設飛機場。島嶼新價值的形成,歸屬之爭已成為國際政治、軍事斗爭的熱點。因此,圍繞島嶼進行、或是在島嶼上展開的戰役、戰斗不勝枚舉。

由於資源、戰略等方面的意義,海灣、海島及海峽往往是戰爭的焦點,它們不僅在戰爭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戰爭雙方爭奪的要地,而且也可直接誘發戰爭。例如蘇伊士運河所臨的西奈半島,曾使埃及和以色列發生多次戰爭。直布羅陀海峽、紅海的曼德海峽及馬六甲海峽等,不論是在軍事上還是在經濟上,其地理位置都十分重要。

地形是軍事行動的客觀基礎。「地無兵不險,兵無地不強」。任何軍事行動,都是在一定的地形條件下實施,都要受地形的影響和制約。無論是部隊的行軍、隱蔽,還是觀察、射擊,甚至技術兵器的使用等等,都離不開地形條件,地形受到古今中外軍事家的重視。利用海底地形同樣重要。海底的岩礁、海山、槽溝等地形因素在海戰中均有實際意義,現代潛艇、智能魚雷依靠「地形匹配」這種先進的制導技術,可以利用海底復雜的地形地貌,成功地隱蔽自身、出其不意地攻擊敵人。

海底沉積物不僅可用以分析海洋動力環境,不同的沉積物,其錨固力大小也不同。軍艦的進港、停泊,需要了解海底沉積物的類型,計算錨固力,以抗風抵流,穩定艦船。另外,潛艇坐底也與海底底質相關。

海洋重力場對遠程攻擊武器的命中精度有很大影響。遠程運載火箭的大部分飛行軌道是在海洋上空,盡管運載火箭應用了衛星制導、星光制導等先進的制導技術,但如果忽略了重力異常的影響,命中精度將大打折扣。科學研究指出,1毫伽的垂線偏差,就會給遠程打擊武器造成1海里的命中誤差。

在現代海洋戰場上,磁力要素的運用更是各海洋強國發展的熱門。磁場變化影響艦艇的磁目標特性,星載、機載和艦載的探測、通信設備,都與電磁波在海空介質中的傳播特性和品質相關,海雜波、雲雨雜波影響雷達探測和導彈精確制導。從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美國海軍就致力於國家領海的磁力測量,通過精確的科學計算,將准確的磁力分布數據延拓到空中。直升機通過「磁力差分反潛技術」,發現磁力分布異常後,可以測量出潛艇的位置、深度和噸位,經過敵我識別,確定為敵方目標後,反潛直升機即發射反潛導彈。

2.2.3海洋環境因素及其軍事應用

海戰在海上展開,作戰環境可以是軍事活動的障礙和敵人,也可以是威力巨大的推動力。軍事家們在歷史上許多著名的海戰中巧妙利用戰場環境,達到了出奇制勝的目的。而現代海洋戰爭中,尖端智能武器的神奇威力,也只有依賴戰場環境的支持才能充分發揮出來[8]

作為戰場空間的海洋環境,對於軍事行動和裝備的適應性,以及技術、後勤保障等都有十分密切的關系。海上作戰能力受海洋環境,如海洋氣溫壓、風、浪、日光輻射、潮汐、海洋躍層、電導和海洋地質、地貌、磁場等三維、多種類海洋要素或人為現象的影響。由於軍事技術的日益綜合和交叉,海洋環境因素已經成為提高海上戰鬥力,並使武器裝備保持優勢的關鍵所在。就海上作戰而言,掌握海洋環境參數及其變化與掌握敵情態勢同等重要,是在作戰准備和對抗行動中取得主動權所不可或缺的條件。只有準確了解戰區水面、水下和海空的敵情及環境態勢信息,並對其進行整合,才能作為制訂作戰方案的依據,從而部署對空、對海、對港或對岸戰斗,對威脅目標迅速跟蹤、識別瞄準並提高遠距離精確打擊能力。

海洋氣象要素歷來受到軍事家們的重視。從日本偷襲珍珠港到盟軍登陸諾曼底,歷史上許多軍事壯舉都是靠氣象條件的支持而獲得成功的。現代戰爭的主要兵器如飛機、軍艦、坦克、導彈,以及軍事技術手段如無線通信、電子對抗等,其軍事效益都要受到氣象條件的限制。在軍事對抗中,誰掌握的氣象資料更准確、廣泛、長久,誰就能獲得較大的軍事優勢。由於科技的發展,人們對氣象的精度要求也越來越高。現代氣象除了人們熟悉的風、溫、雨、浪之外,還有諸如臨近海面不同高度的風速、風向、氣壓、氣溫、相對濕度、海水皮溫和少數離子等新的氣象元素,均會對海軍作戰產生重大影響。如低空風影響炮彈和導彈的彈道;大氣品質和雲霧對光傳輸影響很大;形成波導傳播的大氣層可以使電磁波實現超視距傳播,也會引起電磁盲區、導致雷達雜波。

海洋水文要素主要包括溫度、鹽度、深度三大靜態要素,以及海流、海浪、潮汐三大動態要素,它們與艦艇關系最密切,對其影響也最大,對水下發射導彈、導彈出水和魚雷入水的聲學因素起重要作用。溫度是海水聲速的決定因素,會影響聲吶的作戰效果;鹽度密度是潛艇下潛和定深航行的首要參數,海洋躍變層對潛艇活動有重大影響;深度是艦艇航行安全性的重要標志;海浪和海流時刻影響著艦艇的航跡;潮汐的變化決定著登陸和抗登陸的成敗,中國明代將領鄭成功率兵船利用鹿兒門高潮,順利登陸台灣島,打敗了荷蘭殖民者,收復了台灣。在現代的海洋戰爭中,海洋水文要素的軍事運用不僅停留在宏觀效果上,而且發展到更精細、更准確的程度。例如,核潛艇水下隱蔽航行范圍大,可以潛航到全球海區,是各大國實施核反擊戰略的主力。在戰時,衛星定位系統可能遭受打擊而失效,核潛艇主要依靠自身的慣性導航系統進行定位。這種方法的最大誤差源就是海流作用於核潛艇產生的偏差,必須進行精確的海流改正,以便在海洋中遠距離隱蔽航行,准確到達作戰海域。

水聲技術是水下一切軍事活動的前導,決定著探潛反潛、潛艇隱蔽航行、魚雷制導、水雷布放、掃雷、水聲偵察、水聲通訊、水聲導航等軍事活動的成敗。水聲匹配場監視技術可使小型作戰平台具有合成相當數百米基陣的探測能力,用於偵察監視、遠程高精度測向及高分辨聲成像。主要的海洋聲學作戰環境要素有海洋聲速分布特性、海洋背景雜訊、水聲信號傳播特性、水聲信號海底反射特性和海洋混響等[9]

監測並掌握作戰海區的海洋環境要素,就有可能使艦艇的武器系統和探測設備的設計達到最優化。海洋環境要素的測量是一項長期、艱苦的浩大工程。例如,美國海軍的海戰戰場環境要素測量的實力最強,由美國海洋與大氣管理局、國防制圖局和海軍氣象海洋指揮中心等單位負責,有多艘新型的高技術綜合測量船。盡管如此,僅海洋磁力填圖測量一項任務就進行了多年。因此海洋環境要素的測量必須提前部署,未雨綢繆,充分利用和平時期完成戰場准備,以免措手不及。

2.3海洋環境武器

海洋環境武器是利用海洋、島嶼和海岸的相互關系,藉助各種物理和化學方法,從海洋環境某些不穩定的因素中誘發出巨大的能量,造成人工水文、氣象現象,如化學雨、海嘯、巨浪、海水幕等,以達到保護自己和使敵方軍艦、飛機及岸上軍事設施喪失效能的目的。自古以來,海洋災害令無數人葬身大海,而利用颶風、巨浪、海嘯充當戰爭武器的也不在少數[10、11]

氣象武器是用人工手段影響局部天氣,以保護己方襲擊對方或阻礙對方軍事行動的方法,主要使用飛機、火箭向雲中噴撒化學催化劑,造成暴雨、水災,阻擾敵軍行動;或消除大氣中的水汽,造成干早;或引導台風,影響太陽輻射等,在戰爭中將獲得難以想像的效果[12]。美國的氣候實驗室已有近50年的歷史,能製造風雨雷雹、酷熱和嚴寒,並開始為部隊進行適應性訓練提供逼真環境。20世紀60年代,美國在大西洋上曾經成功進行過三次人工引導颶風實驗。隨著人工引導技術及人工製造颶風技術的發展和完善,颶風將成為一種具有強大威力的新式武器。

巨大的海浪常常導致艦毀人亡、軍事設施被破壞。可以使用武器誘發海底滑坡,也可利用風能或海洋內部聚合能,使洋面表層與深層產生海浪和潛潮,從而造成敵水面艦船、水下潛艇,以及其他軍事設施的傾覆和人員的死亡;巨浪武器還可用於封鎖海岸,達到扼制敵軍艦出海之目的。

海嘯力量之大,足以傾覆萬噸巨輪。如果人們能夠引導甚至製造出海嘯,並將其作為武器的話,那麼它造成的損害將是難以想像的。1954年夏,美國在比基尼島進行核試驗,在距離爆心500m的海域內驟然掀起了一圈60m高的海浪,奔出1500m之後,高度仍在15m以上。由此激發了軍事科學家們研究海嘯武器的濃厚興趣,一旦這種武器步入戰場,將能沖垮敵海岸設施或使其艦毀人亡。

化學雨武器是從早先的氣象武器中演變過來的一種新型武器,在海戰中的作戰效能尤為明顯,它主要由碘化銀、乾冰、食鹽等能使雲體形成水滴、造成連續降雨、影響人員或使武器裝備加速老化的化學物質組成,如酸雨等。

吸氧武器是一種能吸收局部氧氣,並能造成人員死亡和使一些需要氧氣的機器停止轉動的武器。用於海洋戰場,會使人無聲無息的死亡,艦船莫名其妙地停止轉動,飛機令人恐怖地墜入深海。這種武器是在普通彈葯中摻入大量吸收氧氣的化學葯物,已開始走出實驗室,將很快運用戰場。

地球物理武器是人們利用大自然中地球物理現象(如雷、雨、風暴、地震、火山等),在一定的客觀條件下,通過投擲某種武器,迅速地誘發這些現象的再現,人為地造成「自然災害」,殺傷敵方人員,毀壞敵方設施的武器。

地震戰是用熱核武器爆炸的方式,誘發蓄存在大斷裂帶中的巨大能量,促使地殼構造板塊移動,引發地震,從而假手自然,製造一個災難。地震不是立刻到來,而是在核爆炸後兩天、一周或幾周之後發生,難以成為精確的武器。莫斯科地質學家證明,哈薩克的核試驗以及另一地區的類似試驗就曾引發了地震。

由此看來,海洋環境武器的使用主要包括大氣、海水和海底地質三個方面。其中,海洋地質的調查研究非常重要。一方面,應調查了解海底的地形特徵,熟悉地形,才能利用有利地形,隱蔽自己,打擊敵人;另一方面,應查清海底潛在地質災害因素的分布類型,尤其是滑坡、斷裂及地震活動帶等可能被用為環境武器的因素,既可用以消滅敵人,又可預防敵方使用。

總之,海洋環境武器就是使用現代科技,誘發自然災害,改變區域環境,以達到消滅敵人,保護自己的目的。

3結論

海洋既是人類不可或缺的自然資源和活動空間,又具有重要的軍事意義。海洋軍事的目的是為了保護海洋國土,維護海洋權益,保衛國家和平。海洋環境對海洋軍事的影響巨大,認識了解海洋,可以有效地改善環境,在海洋軍事活動中占據主動。海洋地質學不僅可為國家海洋劃界、維護權益提供科學依據,海底復雜的地質地理環境,加以利用,可以在海洋軍事中起到非凡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段存成.21世紀中國海洋戰略布局.國際展望,2001,424(8):52~55

[2]俞慕耕.淺議軍事海洋學.海洋測繪,1999,3:55~58

[3]尤子平.深化海洋強國戰略的研究與實踐——紀念鄭和七下西洋600周年.艦船科學技術,2005,27(1):5~10

[4]左書華.現代海洋地質學及其發展.海洋地質動態,2004,20(12):14~18

[5]崔茂常,朱海.軍事海洋學淺談.海洋科學,2000,24(9):23~25

[6]高健軍.從國際法角度看中日東海劃界爭端.環球法律評論,2006,6:748~754

[7]劉旭,陳君.海洋地理環境與人類軍事行為.現代軍事,2001,1:54~55

[8]李廣建.海洋測量——搭建未來海戰的舞台.現代軍事,2006,6,16~19

[9]張凌海.海洋技術為海軍「添翼」.當代海軍,2002,9:41~42

[10]劉振中.環境戰露出猙獰面目.大科技,2001,1:32~35

[11]曾道紅.環境武器呼之欲出.海洋世界,2002,10:46

[12]劉建學.海洋環境武器.青少年科技博覽,2004,9:26~27

The Significance of Marine Geology in Military Strategy

Xia Zhen

(Guangzhou Marine Geological Survey,Guangzhou,510760)

Abstract:Because of development of science& technology,lack of resources,and expansion of hum an activity,the ocean has been getting the focus in the world.The situation on the sea is increasingly tense.Marine geology can provide references to maritime borders as its research includes coast& submarine topography,sediments,rocks,tectonics,geological history and mineral resources.The geography and marine environment have the effect on navigation,military operation and engineering in practice,and even can be using as marine environmental weapons.

Key words:Marine Geology,Military,Marine Resources,Environment

2. 當前中國的安全環境存在什麼問題或挑戰(國防,軍事方面)

中國周邊安全環境的基本特點:

(1)鄰國眾多,政治格局多極化;

(2)陸海兼備,自然環境差異大;

(3)東強西弱,經濟發展不平衡;

(4)各國間矛盾交織,軍事沖突次數較多。

中國周邊安全環境中面臨的主要挑戰:

(1)祖國統一面臨嚴峻形勢;

(2)海洋權益存在復雜糾紛;

(3)邊界爭端尚未全部解決;

(4)少數分裂勢力影響邊疆安全穩定。

我國周邊安全環境的兩重性;

從地理角度看,有利方面:我國是一個大國,大國本身就是維護周邊穩定,確保安全的有利因素;

不利方面:地理位置和地緣環境的特殊性將長期制約我國周邊安全環境的改善。

一是邊界線漫長,由於缺少天然安全屏障,易遭外敵入侵。

二是強鄰之多為世界罕見,給我國安全造成了巨大壓力。

三是眾多鄰國中某些仍與我存在領土領海爭端,使我周邊安全環境存在不確定因素。

四是多個熱點並存,使我國安全面臨不同程度的威脅與挑戰。

從社會角度看,有利方面:

(1)我國內政治穩定,經濟持續發展,為爭取一個和平的周邊環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我國與周邊國家不斷發展睦鄰友好關系,進一步改善了我國的總體戰略環境;

(3)我與周邊國家的領土領海爭端或正在得到解決或暫時擱置,有利於我國安全環境的改善;

(4)我周邊大多數國家都存在棘手的內部問題,緩解了我國安全面臨的壓力。

不利方面:

(1)美國對我實行「西化」、「分化」和遏制政策,不斷插手我周邊地區事務,對我國安全構成了最大威脅;

(2)我周邊某些國家不斷加強軍事力量,增大了我國周邊環境中的不安全因素;

(3)「台獨」和民族分裂活動的存在使我國面臨嚴峻的反分裂和維護穩定的斗爭;

(4)經濟全球化給我國帶來了日益突出的經濟安全問題。

3. 人口,地理因素對國防後備力量建設的影響

人口生活水平提高,為國防和軍隊建設提供了強大的物質支持。但地區人口的貧富差異,對國防和軍隊建設產生了不利影響。

為提高後備力量的質量,完善後備力量體制,增強後備力量的快速動員能力和遂行軍事任務的能力而進行的組織、管理、教育、訓練等活動。

(3)地理環境對軍事戰略的制約有哪些擴展閱讀:

國防後備力量的作用:

1、國防動員

動員准備是動員實施的基礎,沒有充分的動員准備,要實現快速動員是不可能的。國防後備力量建設是動員准備的核心內容,是保證戰時武裝力量迅速擴編的主要措施。通過扎實的後備力量建設,可以有效地增強國防動員能力。

2、打贏戰爭

我國的後備力量包括民兵。民兵不僅是現役部隊的後備軍,而且是現役部隊的助手,可以直接支援配合現役部隊作戰。在未來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中,民兵利用其特有的優勢,可以發揮正規軍無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3、國防威懾

常備軍是國防威懾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更重要的是常備軍和後備力量的結合。我國的國防後備力量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保持了適當的規模,質量有了很大提高,這是遏制戰爭、維護和平的強大威懾力量。

4. 研究軍事地理的實際意義

軍事地理學是研究軍事與地理關系的學科,它探索地理環境對國防建設、軍事行動的影響,以及在軍事上運用地理條件的規律,為制定戰略方針,研究武裝力量建設,進行戰場准備,指導作戰行動提供依據。它是軍事學術的組成部分,也是地理學的分支學科。
軍事地理學通常由普通軍事地理學、區域軍事地理學、部門軍事地理學三個部分構成。普通軍事地理學主要研究地理與軍事的關系的一般規律和歷史源流等,是軍事地理理論及其研究方法的綜合與概括;區域軍事地理學主要研究某一國家或地區的地理環境對軍事行動的綜合影響,包括戰區軍事地理、國家軍事地理、邊疆軍事地理等;部門軍事地理學主要研究某些 特定地理因素對特定軍事行動的影響,如海洋軍事地理、空軍軍事地理、歷史軍事地理、交通軍事地理等。
軍事地理學發展簡史
歷史上許多軍事家都很重視地理環境在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國春秋末期軍事家孫武說:「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不窮」。18世紀中期,普魯士國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在《給將軍們的訓詞》中指出「地理知識,對於一個將軍來說,猶如步槍之對於士兵,數學之對於幾何學家一樣重要」
正確利用地理環境,往往可以以少勝多,以弱制強;而對地理環境的影響估計不足或利用不當,即使處於優勢的軍隊,也可能遭受挫折甚至失敗。中國東漢末年曹操兵敗赤壁,法國拿破崙一世喪師俄羅斯,地理因素的不利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軍事指揮人員充分認識地理環境對軍事戰略和作戰行動的制約和影響,並在實戰中巧妙利用,趨利避害,揚長抑短,對於克敵制勝有著重要的作用。
軍事地理學是人類戰爭實踐的產物,是伴隨戰爭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對軍事地理學的研究,中國較其他國家為早。在古代,軍事地理學是作為兵法的組成部分而出現的。《孫子兵法》有較多篇幅著重論述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條件在戰爭中的作用和影響,成為研究軍事地理的開端。
三國時期,諸葛亮在隆中與劉備的問對中提出輔劉立國的「隆中對」,是分析軍事地理形勢把握戰略全局的範例。明末清初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以明代主要行政區劃為主線,著重闡述了歷史上各要塞地域的地理形勢對用兵的影響,是中國歷史上一部歷史地理名著,具有濃厚的軍事地理特色。此外,顧炎武的《天下郡國利病書》和施永圖的《武備地利》,也含有豐富的軍事地理內容。
19世紀,由於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機槍、線膛炮等武器相繼出現,戰爭的規模和范圍擴大,為適應作戰需要,軍事地理學得到迅速發展;軍事地理學的理論著作先後在俄、德、法、意、英等國問世,軍事地理學成為專門學科。
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德國地理學家拉策爾、瑞典政治學家克吉倫和英國地理學家麥金德等,提出「地理環境決定論」、「大陸心臟說」等理論,他們的觀點曾經成為軍事地理學的理論依據。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豪斯霍費爾的「地緣政治學」提出:國家的生存空間應隨著力量的發展而不斷擴大,主張德國收回失去的殖民地,甚至把大半個歐洲都劃歸到他那個「生存空間」中去,為希特勒的侵略擴張政策製造理論根據。
毛澤東在領導中國革命戰爭中,善於根據中國的軍事、政治、經濟、地理特點確定革命的戰略方針;在選擇、建立和發展革命根據地的斗爭中,在運籌戰略決策和指揮戰役行動時,都能充分利用各種有利的地理條件。新中國成立後,在軍事院校開展了軍事地理的研究和教學工作,軍事領導機關分別編寫了各種軍事地理資料。
軍事地理學分支及內容
普通軍事地理學是軍事地理學的理論部分,其主要研究內容包括:軍事地理學的產生和發展,研究的對象、任務、原則和方法,地理環境諸因素對國防建設、戰略思想、軍事行動影響的一般規律等。區域軍事地理學和部門軍事地理學是軍事地理學的應用部分。
軍事地理學的研究內容有:地理形勢、自然條件、經濟因素、社會狀況、交通運輸、城鎮要地、歷史戰例等。
地理形勢主要包括國家或戰區的位置、范圍、面積,陸、海疆界的長度和自然特徵及其對軍事的作用和影響,該國家或戰區與周邊國家或戰區的關系以及所處的戰略地位。
自然條件主要包括地貌、水文、植被和氣象等因素。地貌,側重研究有軍事意義的平原、丘陵、山地、山林地的分布狀況;水文,側重研究江河、湖泊、水庫,地下水和海洋的分布特點、季節變化規律;植被,側重研究植物的分布范圍、類型與季節變化特點;氣象,側重研究各種氣象要素的地區性、季節性的變化規律等,以及上述諸因素對作戰行動、交通運輸等的影響。
經濟因素主要包括各種戰略資源的分布、蘊藏量和產量,工業特別是軍事工業的分布、技術水平及其生產能力,農業經濟的分布特點和主要農產品的生產狀況國民經濟結構、生產總值和人均產值,以及對軍民生活物資的保障程度、戰時經濟動員潛力和對戰爭的支援能力。
社會狀況主要包括社會、政治制度和對內對外政策,階級關系,人民與政府的關系,人民對戰爭的態度民族的分布,風俗民情,政治傾向及其相互關系;宗教信仰及其對國家政治生活的影響;人口的數量、分布、男女比例、文化程度、健康水平和戰時兵員的動員潛力醫療機構和衛生技術人員的分布及其在戰時利用的可能性,主要傳染病、地方病的種類、分布、流行季節和對作戰行動影響的程度。
交通運輸主要包括鐵路、公路、水路、航空線和地下管道的整體布局,主要線路及其通行、輸送能力;重要交通樞紐、車站、港口和機場等的吞吐能力和遭受破壞後的恢復能力;各種機車車輛、汽車、船舶、飛機等交通工具的數量和管道的長度以及這些交通工具和管道戰時的生產補充能力。
城鎮要地指重要居民地、軍事基地、要塞、島嶼、關隘等。城鎮,側重研究其地理位置、戰略戰役地位、面積、人口、周圍地形、交通運輸、通信設施、工業生產,以及防空工事和軍事設施情況;要地,側重研究其分布狀況、地理特點和軍事價值、兵力部署、武器配置,以及對要地安全的保障程度。
歷史戰例主要包括所研究地區地理條件對歷史上重要戰爭的影響,和交戰雙方在利用地理環境方面的利弊得失和經驗教訓。
在對上述各項內容分別進行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再進行綜合分析,得出對國防建設和軍事行動可能產生影響的全面評價和結論。
現代科學技術在軍事上的廣泛應用,引起戰爭規模、作戰樣式的不斷變化。新的戰略思想使人們對地理環境的認識也有發展變化。為適應未來戰爭的需要,軍事地理學的研究范圍將由地面、水面進一步向地下、水下和外層空間擴展,在海洋水下和外層空間建立戰略導彈發射基地,建設和發展海洋戰場,為軍事地理學的研究開拓新的領域。

5. 地理環境對戰爭的影響

地理環境是人類活動的舞台,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按照科學的定義講,地理環境就是人類和其他生物在地球表層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本環境。它可以為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自然地理環境又稱自然環境,是指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界,由地質、地貌、土壤、生物、氣候、水文等自然要素組成;人文地理環境又稱人文環境,是指人類在自然環境的基礎上,通過一系列社會活動形成的一種人類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在地球表面的分布現象,它由社會化了的人口、民族、宗教、聚落、風俗、文化及政治、經濟、國家、政黨和社會團體等人文要素組成。 軍事活動是人類諸多活動中的一種,必然離不開地理環境這個舞台。它一方面改造著地理環境,另一方面又受地理環境及其諸多要素的制約和影響。所以,地理環境歷來就受到中外軍事家的重視。例如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末期,中國古代著名的軍事家孫武就認為指揮官在分析戰場形勢、預測戰爭的勝負以及進行戰略決策時,一定要從五個方面著手,即:「道、天、地、將、法」。其中「天」、「地」指的是地理條件。「天」就是天候,通俗地講就是天文和氣候;「地」是地理,指各種地理條件,尤其是地形。並強調指出「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他把地理條件作為戰略決策的重要依據和取勝的重要保障。 同時他還認為「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把地形作為指揮作戰的輔助條件;「知天知地,勝乃無窮」,認為通曉天文地理,才能取得戰爭的勝利。《戰爭論》一書的作者,世界著名的普魯士戰略學家克勞塞維茨曾經說過:「地理環境同軍事行動本身有著十分密切而永遠存在的關系,它不論對戰爭過程本身,還是對戰斗的准備和運用,都有決定性的影響。」就是現代戰爭,地理環境同樣是戰爭決策者不容忽視的重要因素。 人類自有戰爭以來,就在地理環境這個舞台上,導演了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戰爭故事。縱觀戰爭歷史,我們就會發現,地理環境作為戰爭的客觀基礎,它既可以讓你一夜之間成為英雄,也會使你瞬間一敗塗地。例如拿破崙在土倫之戰中,由於善於利用地形,為法軍收復土倫立了大功,正是這次戰役,使拿破崙由一個默默無聞的普通軍官一躍成為眾人矚目的英雄,並被破格提升為炮兵准將。當時,他才僅僅24歲。 所以,在他以後的戰爭生涯中,地理環境一直受到他的高度重視。可是也正是他,由於被勝利沖昏了頭腦,在進攻到莫斯科城下時,卻忽視了當地的地理條件,被莫斯科的嚴寒「逼迫」得一蹶不振,從此就敗落了下去。

6. 軍事地理學的發展簡史

歷史上許多軍事家都很重視地理環境在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國春秋末期軍事家孫武說:「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不窮」。18世紀中期,普魯士國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在《給將軍們的訓詞》中指出「地理知識,對於一個將軍來說,猶如步槍之對於士兵,數學之對於幾何學家一樣重要」
正確利用地理環境,往往可以以少勝多,以弱制強;而對地理環境的影響估計不足或利用不當,即使處於優勢的軍隊,也可能遭受挫折甚至失敗。中國東漢末年曹操兵敗赤壁,法國拿破崙一世喪師俄羅斯,地理因素的不利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軍事指揮人員充分認識地理環境對軍事戰略和作戰行動的制約和影響,並在實戰中巧妙利用,趨利避害,揚長抑短,對於克敵制勝有著重要的作用。
軍事地理學是人類戰爭實踐的產物,是伴隨戰爭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對軍事地理學的研究,中國較其他國家為早。在古代,軍事地理學是作為兵法的組成部分而出現的。《孫子兵法》有較多篇幅著重論述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條件在戰爭中的作用和影響,成為研究軍事地理的開端。
三國時期,諸葛亮在隆中與劉備的問對中提出輔劉立國的「隆中對」,是分析軍事地理形勢把握戰略全局的範例。明末清初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以明代主要行政區劃為主線,著重闡述了歷史上各要塞地域的地理形勢對用兵的影響,是中國歷史上一部歷史地理名著,具有濃厚的軍事地理特色。此外,顧炎武的《天下郡國利病書》和施永圖的《武備地利》,也含有豐富的軍事地理內容。
19世紀,由於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機槍、線膛炮等武器相繼出現,戰爭的規模和范圍擴大,為適應作戰需要,軍事地理學得到迅速發展;軍事地理學的理論著作先後在俄、德、法、意、英等國問世,軍事地理學成為專門學科。
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德國地理學家拉策爾、瑞典政治學家克吉倫和英國地理學家麥金德等,提出「地理環境決定論」、「大陸心臟說」等理論,他們的觀點曾經成為軍事地理學的理論依據。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豪斯霍費爾的「地緣政治學」提出:國家的生存空間應隨著力量的發展而不斷擴大,主張德國收回失去的殖民地,甚至把大半個歐洲都劃歸到他那個「生存空間」中去,為希特勒的侵略擴張政策製造理論根據。
毛澤東在領導中國革命戰爭中,善於根據中國的軍事、政治、經濟、地理特點確定革命的戰略方針;在選擇、建立和發展革命根據地的斗爭中,在運籌戰略決策和指揮戰役行動時,都能充分利用各種有利的地理條件。新中國成立後,在軍事院校開展了軍事地理的研究和教學工作,軍事領導機關分別編寫了各種軍事地理資料。

閱讀全文

與地理環境對軍事戰略的制約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