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新高考生物和地理哪個計算題更多一點
新高考地理計算題更多一點。
高考每一個科目都有自己難懂的點,但不論是哪一科目我們都要有不撞南牆不回頭的精神,不能在做某一道題時發現很難,就選擇放棄。我們可以把一個很難理解或是很難背的知識點與自己的興趣相結合,這樣就能更輕松的掌握。
不要像小倉鼠一樣不停的囤試卷,囤錯題。在做完習題後發現有做錯的題可以記在不會弄丟的小紙條上,過2—3天之後拿出來再做一遍。
1952年,新中國第一次全國統一高考。統一命題,制定統一的答案和評分標准。確定高考時間為每年8月15日至17日三天,並一直沿用至1966年。這是我國教育史上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改革,標志著全國高等學校統一招生考試制度的建立。
Ⅱ 地理、生物中考常考題型
近幾年的中考試題地理的難度不會很大,在全國對學生減負的提倡下會越來越簡單。我們遼寧是這樣的,今年的試題很好,有覆蓋面,而且題量難度適中,不會很難的。
Ⅲ 高考各答案出現頻率
根據經驗(我也是應屆高考生)
現在的模擬題復習題中,數學偏向選CD的比較多,一套題里的選擇題最後5道中CD能占絕大多數~基本每次都是DCCDD之類的!!而較困難的題里,選數字比較整或者和其他選項差距最大的就好^_^
語文的話,就是BC多了,而且選擇題中特別是科技文里有「一定」「肯定」的選項則必然錯誤,要是為哪個選項有問題就選那個就好~選哪個選項正確就反著排除
英語的話,單選CD多,閱讀是ABC多,而整個一篇小閱讀的4道題里,出現BCDB或者是DBCD的概率最大~
化學,就是基本上CD一片,偶爾出現AB也是連著出現很多個之類的,比如連著3個A或B的可能性大!
物理多選的話,基本最愛出現AD和BC或者是ABD的可能,出現ABCD或者單獨AB的可能性最少!!要是保險的話,選擇一個C或D比較好~少選是就扣一半分~
生物就比較奇特了,基本上是AB多的
下面特別給你問的文科實驗班的文科:
政治是長的和說得全的比較是答案,其中以CD或者B項(略次於CD)多
歷史則是B或者是D多,而問到古代歷史中出現C的概率和近代歷史中出現D的概率根據一個文科朋友的測試是非常非常多的!!
地理的話,B最多。遠多於其他科目,而且據說之後是ADC的出現概率!當問到區域地理的話,就是B非常非常多了... ...
還有,根據我們出題老師的說法是他們一開始把答案都先編輯在A或者D處,之後再調整!!所以連著的話,很少出現一堆A的情況!!!
以上是自己的經驗~希望對樓主有幫助~祝高考成功^_^
Ⅳ 急需!一些人教版的生物地理會考單選題!!
高一地理會考總復習資料
第一單元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運動的基本形式:公轉和自轉
繞轉中心 太陽 地軸
方向 自西向東(北天極上空看逆時針) 自西向東(北極上空看逆時針,南極上空相反)
周期 恆星年(365天6時9分10秒) 恆星日(23時56分4秒)
角速度 平均1º/日 近日點(1月初)快遠日點(7月初)快 各地相等,每小時15º(兩極除外)
線速度 平均30千米/小時 從赤道向兩極遞減,赤道1670KM\小時,兩極為0.
地球自轉和公轉的關系:
(1)黃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黃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º26』
(2)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移動
二: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更替(2)地方時 (3)沿地表水平運動的物體發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①晝夜長短的變化
北半球:夏半年,晝長夜短,越向北晝越長 ①太陽直射點在那個半球,
北極圈以北出現極晝現象 那個半球晝長,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晝短夜長,越向北晝越短 晝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極圈以北出現極夜現象 晝夜平分
南半球:與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 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
隨緯度的變化 夏至日:由23º26』N向南北降低 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º26』S向南北降低
23º26』N以北在夏至日達到最大值 離直射點越近高度
隨季節的變化 23º26』S以南在冬至日達到最大值 越大
南北回歸線之間每年有兩次直射
四:光照圖的判讀
(1)判斷南北極,通常用於俯視圖,判斷依據為:從地球北極點看地球的自轉為逆時針,從南極看為順時針;或看經度,東經度遞增的方向即為地球自轉的方向.
(2)判斷節氣,日期及太陽直射點的緯度 晨昏圈過極點(或與一條經線重合),太陽直射點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線與極圈相切,若北極圈有極晝現象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陽直射點為北緯23º26』,若北極圈有極夜現象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陽直射點為南緯23º26』
(3)確定地方時 在光照圖中,太陽直射點所在的經線為正午12點,晨昏線所包圍的白晝部分的中間經線為12點,晨線與赤道交點經線的地方時為6點,昏線與赤道交點經線為18點,依據每隔15º,時間相差1小時,每1º相差4分鍾,先計算兩地的經度差(同側相減,異側相加),再轉換成時間,依據東加西減的原則,計算出地方時
(4)判斷晝夜長短 求某地的晝(夜)長,也就是求該地在緯線圈上晝(夜)弧的長度,這個長度也可由晝(夜)弧所跨的經度數來推算
(5)判斷正午太陽高度角 先求所求地區與太陽直射點的緯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陽直射點在同一半球,取兩地緯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陽直射點不在同一半球,取兩地緯度之和,再用90º-兩地緯度差即為所求地的正午太陽高度
五:晨昏線與經線和緯線
(1)根據晨昏線與緯線相交判斷問題
①晨昏線通過南北極可判斷這一天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後
②晨昏線與南北極相切,北極圈內為晝,可判斷這一天為6月22日前後,北半球為夏至日,北半球為夏季,南半球為冬季
③晨昏線與南北極相切,北極圈內為夜,可判斷這一天為12月22日前後,北半球為冬至日,北半球為冬季,南半球為夏季
(2)根據晨昏線與經線相交關系判斷晝長和夜長
推算某地晝長或者夜長,求晝長時,在晝半球范圍內算出該地所在地的緯線圈從晨線與緯線圈交點到昏線與緯線圈交點,所跨的經度除以15即該地晝長,如果圖上只畫了晝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圖中白晝所跨經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該地的晝長
七:區時,地方時的計算
第一步:先求兩地的經度差.
第二步:再求時間差,以每一度經度相差4分鍾來算.
第三步:然後判斷兩地的東西方向,求東用加,求西用減.若求出的時間大於24小時,則減24,日期加1天,若時間為負值,則加24小時,日期減去1天.
第二單元 大氣
一: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層
1)低層大氣的組成:干潔空氣(氮—生物體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陽紫外線「地球生命的保護傘」)、水汽和固體雜質(成雲致雨的必要條件)
2):大氣的垂直分層(課本29頁圖2.1)
高度 溫度 大氣運動 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高層大氣 2000-3000千米 電離層反射無線電波
平流層 50-55千米 隨高度的增加而上升 平流運動 臭氧吸收紫外線升溫;有利於高空飛行
對流層 低緯:17-18千米,中緯:10-12千米,高緯:8-9千米 隨高度增加而遞減 對流運動 天氣現象復雜多變,與人類關系最密切
二:大氣熱力作用
(1)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選擇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紅外線,臭氧吸收紫外線,對於可見光部分吸收比較少
反射作用:無選擇性,雲層越厚,反射作用越強,在夏季多雲的白天,氣溫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選擇性,對於波長較短的籃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藍色
(2)對地面的保溫效應
①大氣吸收地面的長波輻射,截留熱量而增溫,由於大氣對於太陽短波輻射的吸收能力比較差,但是對於地面長波輻射吸收作用強,所以地面輻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氣吸收
②大氣逆輻射是大氣輻射的一種,方向朝向地面,對地面熱量進行補償,起保溫作用
二:大氣的熱力狀況
大氣的熱力作用
1)熱力環流:由於地面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流,是大氣運動的一種最簡單的形式。
從圖中可以看出,近地面等壓線向低壓方向(向下)彎曲,高空等壓線向高壓方向(向上)凸起
2)大氣的水平運動—--風
影響因素:等壓線越密集的地方,則風力越大(圖2.10,2.11,2.12)
在單一水平氣壓梯度力作用下:風向垂直等壓線,指向低壓
風向 在水平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作用下:風向與等壓線平行
在三個力作用下:風向與等壓線成一夾角,始終由高壓指向低壓方向.
三:全球性的大氣環流
1)三圈環流(課本37頁圖2.14)
①在地表形成了七個氣壓帶和六個風帶,氣壓帶風帶隨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而南北移動,對於北半球來說,夏季向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圖2.15)
②海陸分布對大氣環流的影響
(3)季風環流(圖2.18)
地區 東亞 南亞,東南亞
氣候類型 溫帶季風氣候 亞熱帶季風氣候 熱帶季風氣候
成因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
風向 冬季 西北風(亞洲大陸) 東北風(亞洲大陸)
夏季 東南風(太平洋) 西南風(印度洋)
四:常見的天氣系統
1)鋒面系統—冷鋒和暖鋒(圖2.19,2.20)
冷鋒 暖鋒
概念 冷氣團主動向暖氣團移動 暖氣團主動向冷氣團移動
天氣特徵 過境前 單一氣團控制,天氣晴朗 單一氣團控制,低溫晴朗
過境時 陰天、雨雪、刮風、降溫 連續性降水
過境後 氣壓升高,氣溫下降,天氣晴朗 氣溫上升,氣壓下降,天氣轉好
降水的分布 降水一般出現在鋒後 降水一般出現在鋒前
大氣舉例 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季大風,寒潮,沙塵暴
2)低壓、高壓系統—氣旋和反氣旋(以北半球為例,圖2.21)
氣旋 反氣旋
氣壓 低氣壓(中心低,四周高) 高氣壓(中心高,四周低)
水平運動 四周向中心輻合(北逆南順) 中心向四周輻散(北順南逆)
垂直運動 上升 下沉
天氣 多陰雨天氣 多晴朗、乾燥天氣
舉例 台風 長江流域的伏旱,北方「秋高氣爽」天氣
五;氣候的形成和變化
1)氣候的形成因子(太陽輻射、地面狀況、大氣環流、人類活動)
①不同氣候類型的氣溫特點
l 氣溫的分布,一般是低緯溫度高,高緯溫度低;山上的氣溫比山下低;暖流經過地區的氣溫比寒流經過地區高
l 同一緯度地帶內,由於下墊面不同,不同地點的氣溫狀況不同,其中影響比較的大是海洋和陸地
l 大陸性氣候與海洋性氣候的比較(北半球)
氣候類型 氣溫日較差 氣溫年較差 最高氣溫月 最低氣溫月
大陸性 大 大 7月 1月
海洋性 小 小 8月 2月
②不同氣候類型的降水狀況
l 赤道地區氣流以輻合上升為主,全年雨量充沛
l 南北回歸線至南北緯30º之間,在副熱帶高壓和信風帶控制下,常年乾旱
l 大陸的西岸有兩種情況,以亞歐為例,地中海地區(亞熱帶),夏季處於副熱帶高壓中心的邊緣,氣流下沉,乾燥少雨,冬季由於副熱帶高壓向南移,此地受西風帶的控制,多氣旋活動,濕潤多雨。歐洲地區(溫帶),終年盛行西風,各月降水量較多,而且比較均勻
l 大陸的東岸,以亞歐大陸為例,處於季風環流的控制下,冬季受來自大陸的冷干氣流的影響,降水不多,夏季受來自海洋的暖濕氣流的影響,降水較多
l 大陸的內部,以亞歐大陸為例,終年受大陸氣團的控制,降水比較少
l 兩極地區以輻合下沉氣流為主,全年降水少
2)氣候的類型(課本47頁的圖2.26)
3)主要10種氣候類型的判斷(課本48頁圖2.27)
步驟 依據 因素變化 結論
判斷南北半球 最高(或最低)氣溫月份 6.7.8三個月氣溫最高 北半球
12.1.2三個月氣溫最高 南半球
判斷所屬溫度帶 最冷月均溫 最冷月均溫>15℃ 熱帶氣候
最冷月氣溫在0℃~15℃ 亞熱帶氣候或者溫帶海洋性氣候
最冷月氣溫在-15℃~0℃ 溫帶氣候
最熱月<>5℃ 寒帶氣候
確定具體的氣候類型 降水量的年內分配情況 年雨型 熱帶 熱帶雨林氣候>2000mm
溫帶 溫帶海洋性氣候700~1000mm
夏雨型 熱帶 熱帶草原氣候(750~1000mm)熱帶季風氣候1500~2000mm)
亞熱帶 亞熱帶季風氣候
溫帶 溫帶大陸型氣候
冬雨型 亞熱帶 地中海氣候
少雨型 熱帶 熱帶沙漠氣候
寒帶 極地氣候
六;大氣環境保護
(1)全球變暖
原因:二氧化碳的增多而使氣溫升高
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①大量燃燒礦物燃料,②毀林
危害:①海平面上升,淹沒陸地
②改變各地降水狀況和干濕狀況,導致世界各國經濟結構的變化
保護措施:①提高能源的利用技術和能源利用效益,採用新能源
②努力加強國際合作
(2)臭氧層的破壞與保護
原因:除了自然原因以外,主要是人類使用製冷設備排放的氟氯烴
危害:①危害人體健康,②對生態環境和農林牧漁業造成破壞
保護措施:減少並逐步禁止氟氯烴等消耗臭氧物質的排放,加強國際合作
(3)酸雨
概念:人們一般把PH值小於5.6的雨水稱為酸雨
成因:燃燒礦物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氣體
危害:河湖水酸化,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農作物生長,腐蝕建築和文物古跡等
防治措施:防治酸雨最根本的措施是減少人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我國已經採取了發展潔凈煤技術、清潔燃燒技術等措施來控制酸雨
第三單元 陸地和海洋
一:地殼物質的組成與循環
(1)組成岩石的礦物
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鋁、鐵
結合
礦物:主要的造岩礦物有石英、雲母、長石方、解石
積聚 岩漿岩(花崗岩,玄武岩)
岩石 沉積岩:具有層理結構,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岩,頁岩,砂岩,礫岩)
變質岩:大理岩,板岩
(2)地殼物質的循環
從岩漿到形成各種岩石,又到新的岩漿的產生,這一過程就是地殼物質循環
二:地殼變動與地表形態
1)地質作用:按能量來源不同,分為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內力作用:地震、火山爆發、地殼運動、變質作用
外力作用:風化、侵蝕、搬運、沉積,泥石流、滑坡、山崩
2)地殼運動的基本形式及其對地貌的影響
地殼運動 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兩者的關系
水平運動 形成褶皺山系,如裂谷和海洋,東非大裂谷,大西洋的形成 以水平運動為主,垂直運動為輔
垂直運動 引起地表高低不平和海陸變遷
3)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論點
(1) 全球岩石圈共分為六大板塊(課本63頁圖3.11)
(2) 板塊處於不斷運動之中,板塊內部比較穩定,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活躍多火山,地震等
(3) 板塊張裂地帶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東非大裂谷,大西洋,在板塊相撞擠壓地帶,常形成山脈,當大洋與大陸板塊相撞時,形成海溝、島弧、海岸山脈,當大陸與大陸板塊相撞時形成巨大的褶皺山脈
4)地質構造與構造地貌
(1)地質構造的概念:由於地殼運動引起地殼變形變位
(2)常見的地質構造及構造地貌
褶皺 岩層形態 未侵蝕的地表形態 侵蝕後的地表形態 與人類生產關系
背斜 一般是岩層向上拱起 成為山嶺 不少背斜頂部受張力,常被侵蝕成谷地 儲油構造
向斜 一般是岩層向下彎曲 成為谷地 不少向斜受擠壓不易被侵蝕成為山嶺 儲存地下水
斷層 沿斷裂面兩側岩塊錯位 東非大裂谷、華山北坡大斷崖;上升岩塊:華山、廬山、泰山,下降岩塊:渭河平原、汾河谷地、鄱陽湖。 工程建設遇斷層加固或避開
5)外力作用與地貌
侵蝕 搬運 堆積
流水作用 沖刷地表,如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地貌,流水使谷地加深加寬 搬運侵蝕後的產物,如流沙流速降低,泥沙逐漸沉積 流沙堆積形成山前沖積扇,河流中下游沖積平原、河口三角洲
風力作用 風蝕溝谷、風蝕窪地 形成戈壁、荒漠 風沙堆積形成沙丘、沙壟、沙漠邊緣黃土堆積,如黃土高原
三;海水的溫度和鹽度
(1)海水的溫度
海水溫度分布規律 水平方向 同一海區 夏季水溫高,冬季水溫低
不同緯度海區 緯度較低處水溫較高,緯度較高處水溫較低
緯度相當海區 暖流經過的海區水溫較高,寒流經過海區水溫較低
垂直分布 水溫由表面向深層遞減,在1000米以下垂直溫差較小
(3)海水的鹽度
①概念:單位質量海水中所含鹽類物質的質量。世界大洋平均鹽度為3.5%
②分布規律:從兩個副熱帶海區分別向兩側的低緯和高緯海區遞減。紅海最高(4.1%),波羅的海最低(不超過1%)
③影響因素
影響因素 影 響
降水量與蒸發量 降水量>蒸發量,鹽度較低;降水量<蒸發量,鹽度較高
入海徑流 有大量江河淡水注入的海區,鹽度偏低
洋流 同緯度海區,寒流經過的海區,鹽度偏低,暖流經過的海區,鹽度偏高
四;海水的運動
(1)海水運動的主要形式:波浪(風浪、海嘯);潮汐;洋流
(2)洋流的形成與分布(圖3.31,3.32)
風海流:南北赤道暖流,西風漂流,北印度洋季風洋流
按照成因分 密度流:直布羅陀海峽兩側海水流動,紅海與印度洋的曼德海峽
分布 補償流:秘魯寒流
寒流:從高緯流向低緯的洋流,水溫比流經海區溫度低
暖流:從低緯流向高緯的洋流,水溫比流經海區溫度高
北半球:順時針環流
分布規律 南半球:逆時針環流
北半球中高緯度海區:逆時針環流
北印度洋的洋流:夏季順時針,冬季逆時針
(3)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暖流:增溫增濕,如同一緯度地區,暖流經過的海區鹽度和溫度比較高,西歐地區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就直接得益於北大西洋暖流有關,如果沒有北大
氣候 西洋暖流,英國和挪威的海港將有半年以上的冰封期,俄羅斯的摩爾曼斯克海港終年不凍與北大西洋暖流有關
寒流:降溫減濕,如同一緯度地區,寒流經過的海區鹽度和溫度比較低,
沿岸寒流對澳大利亞西海岸、秘魯太平洋沿岸的荒漠環境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
寒暖流交匯處漁場的形成:日本的北海道漁場、加拿大的紐芬蘭漁場、英
海洋生物 國的北海漁場
上升流的影響:秘魯漁場的形成、東南大西洋漁場
海洋環境污染:加快凈化的速度,有利於污染物的擴散,但是別的海域也可能受到污染,所以也擴大了污染的范圍
航海事業:順風順流,例如,北半球的冬季,從波斯灣到紅海的油輪經過阿拉伯海時是順風順流,從大西洋到地中海經過直布羅陀海峽時是順風順流
五:陸地水和水循環
(1)陸地水體類型:目前人類大量利用的淡水資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淺層地下水)
地表水:江河水、湖泊水、冰川
地下水:潛水、承壓水
靜態水資源:冰川、內陸湖泊、深層地下水
動態水資源:地表水、淺層地下水
目前,冰川是地球上淡水主體,分布於兩極與高山地區,直接利用少;地下水是淡水第二主體,但主要為深層地下水,開發難度較大;動態水是人們開發利用的重點,其中以河流水最為重要。
(2)陸地水的相互關系
水源補給類型 補給時間 補給特點 我國分布地區
雨水 夏秋季節 水量變化大 東部和南部
冰川融水 主要在夏季 補給有時間性,水量穩定 西北地區
湖泊水 全年 有調節性,水量穩定 東部
地下水 全年 水量穩定,與河流有互補關系 普遍
(3)水循環
能量來源:太陽能和重力能
類型:海陸間大循環(蒸發(包括植物的蒸騰),水汽輸送,下滲,地表和地下徑流四個環節,(圖3.37),陸地循環,海洋循環
六:生物
(1) 生物的分布和環境
光照:喜光植物和喜陰植物
熱量:從赤道向兩極,熱量減少
從山麓到山頂,熱量減少
水分:從沿海到內陸,水分減少,形成了不同的植被帶
(2)對環境的指示作用:駱駝刺表示乾旱的沙漠地區,蓮表示水濕環境,矮牽牛能夠指示大氣中二氧化硫的污染
(3)生物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
①光合作用(太陽能轉換成生物能,無機物轉換成有機物),②生物循環促使化學元素的遷移,聯系有機界和無機界,③改變原始大氣的成分,④改變水的化學成分,⑤參與沉積岩的形成,加速岩石的風化,促使土壤的形成,⑥綠色植物的環境效益(吸煙除塵,過濾空氣,減輕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環境)
七:土壤
(1)土壤的概念:是指陸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夠生長植物的疏鬆表層
(2)土壤的本質屬性:具有肥力,能夠生長植物
(3)土壤的組成:礦物質(土壤中礦物養分的來源),有機質(其含量的高低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個重要指標),水分和空氣(彼此消長,影響熱量)
(4)土壤的形成
形成過程: 岩石風化過程 低等植物著生過程 高等植物著生過程 土壤
生物對母質的改造作用:有機質的積累過程和養分元素的富集過程,所以生物在土壤的形成過程起著主導作用
八;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
(1)整體性(圖3.53):地理環境各要素不是孤立的,而是一個整體,例如我國西北內陸地區由於距海遠,海洋暖濕氣流難以到達,形成了乾旱的大陸性氣候,由於氣候乾旱,降水少,所以地表水少,多為內流河,由於氣候乾燥,流水作用微弱,但風化作用強,形成了大片戈壁和沙漠,氣候變化會導致植被稀少;整體性還表現在某一個要素發生變化會導致整個環境狀態的改變,例如,氣候變暖,導致兩極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最終會淹沒城市河低地
(2)地域差異
分異規律 形成基礎 影響因素 分布規律 主要分布地區
從赤道向兩極 熱量 太陽輻射 沿緯線延伸,經度更替 低緯度地區和北半球的高緯度地區
從沿海向內陸 水分 海陸分布 沿經度延伸,緯線更替 中緯度地區
山地的垂直分異 熱量,水分 海拔高度 從山麓到山頂有規律的變化 海拔較高的山地
第四單元 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
一:氣候資源的特點
(1)特點:普遍存在性,數值特徵,變率大
(2)開發利用
氣候資源與農業:一地的氣候資源往往決定了該地的農業類型和種植制度
氣候 日照與街道方位:街道與子午線成30~60度的夾角
開發 資源與 盛行一種主導風向:工業布局在下風向
利用 建築 風向與 盛行季風區:工業布局在垂直於季風區風向的郊外
城市規劃 已知最小風頻:工業布局在最小風頻的上風向
氣候資源與交通:公路和鐵路的建設(應特別注意沿線的暴雨及其激發的泥石流、大風等出現的強度和頻率,以及凍土、積雪的深度);機場的選址(宜選擇低雲、霧和暴雨出現頻率較少、風速較小的地方,還應與城市保持較遠的距離)。
二;海洋資源
(1)海洋漁業的形成和分布:
、 在淺海大陸架海域,陽光集中,光合作用強,入海河流帶
漁場的 來了豐富的營養物質
形成條件 在溫帶海域,季節變化顯著,冬季底層海水和表層海水交換時,帶來了豐富的營養鹽類
在暖流和寒流的交匯處,餌料比較豐富
世界主 世界主要漁場:課本100圖4.4
漁場的 世界四大漁場:紐芬蘭,北海道,北海,秘魯漁場
分布 我國和日本是世界海洋漁獲量最多的國家
(2)海洋油氣生產過程:資源勘探(利用地震波探測)、油氣開采(海上鑽井平台)、油氣運輸(管道運輸,船舶運輸)
(3)海洋空間的利用(圖4.9)
(4)海洋運輸和港口建設:港口作用:海洋運輸船舶停泊、中轉、裝卸貨物得場所。
腹地:為港口提供服務的區域
(5)海洋環境的主要問題
海洋污染:絕大部分來源於陸地上的生產活動,工業生產的廢
海洋環境 棄物是主要海洋污染物,集中在大型港口和工業城市附近
保護 海洋生態破壞:人類活動(海岸工程,圍海造陸)以及自然條件的變化(全球變暖,海平面上升)
主要來源:沿海工業生產和海運航線上的船舶
石油污染 石油污染 污染區域:集中在沿海水域和海上航道沿線
及其防治 治理重點:石油泄漏
石油污染的防治:分散、沉降、吸收、圍欄、放任、燃燒
三:陸地資源
(1)陸地資源的類型和特點: 類型:(表4.4)
特點:有限性;利用潛力的無限性;分布規律性;整體性。
(2)陸地資源與人類活動的關系:陸地資源是人類進行生產活動的對象;陸地自然資源是人類生產活動得以進行和發展的動力
四:氣象災害
(1)台風
形成:台風是形成於熱帶或副熱帶海區,強烈發展的熱帶氣旋
主要災害:強風,特大暴雨,風暴潮
主要影響地區:亞洲東部,亞洲南部,北美洲東海岸,其中西北太平洋是全球台風發生次數最多,強度最大的海區
發生季節:夏秋季節
監測和防禦:主要是利用氣象衛星監測,到近海後,還可以用雷達監測
(2)暴雨洪澇
形成條件:源源不斷的水汽供應;強烈的上升運動;形成降水的天氣系統持續時間長
主要影響地區:亞洲最多
防禦措施:利用氣象衛星,提高暴雨預報的准確率;工程措施(修築堤壩,整治河道,修建水庫,修建分洪區)和非工程措施防禦(洪泛區的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預報警報系統,擬定居民的應急撤離計劃,實施防洪保險)
(3)乾旱
(4)寒潮
原因:由強冷空氣迅速入侵造成得大范圍得劇烈降溫,並伴隨有大風,雨雪,凍害等現象,寒潮是我國冬半年主要的氣象災害,尤以秋季和春季的寒潮對農作物危害最大。
五:地質災害
(1)地震
分布:環太平洋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山地震帶
能量大小:用震級表示,震級每增加一級,能量約增加30倍,3級以下為微震,5級以上為破壞性地震
要素:震中,震源,震中距,震級,烈度。
(2)火山噴發
火山構造:火山錐,火山口,火山通道
類型:死火山,活火山,休眠火山
(3)滑坡和泥石流
(4)地質災害得關聯性
①地質災害在成因上得關聯性:一個地域內得地質災害可能有若干種,他們在成因上關聯的,例如,我國的川、滇、黔接壤地帶,形成了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為主的災害
②由一種原發性的主災誘發其他災害,例如地震可能誘發火災、海嘯、滑坡、泥石流、瘟疫蔓延等
③人類活動及其對自然環境施加的影響可能誘發地質災害,例如,人為的破壞地表植被,造成了泥石流;人為大規模的工程活動,造成滑坡等災害。
(4) 防禦措施:加強地質災害的科學研究,加強地質災害的管理,實施一些防禦措施,開展防災、減災的宣傳教育,提高公眾的環保意識和減災意識。
第五單元 人類的生產活動與地理環境
1:農業
①農業生產的特點:地域性、季節性和周期性。
②農業的投入:自然條件:光照、熱量、水分、土壤
社會經濟條件:勞動力;生產資料、科技
③農業的分類: 按生產對象分類:種植業和畜牧業
按投入的多少分類:粗放農業和密集農業
按產品的用途分類:自給農業和商品農業
④農業區位因素:氣候、水源、地形、土壤、市場、交通、政策等
⑤農業發展與區位的關系:
區位因素 農業發展
氣候 熱量、光照、降水對農業區位的影響極大。光熱條件與農作物的分布、復種制度和產量關系最為密切。
水源 年降水量少於250毫米的乾旱地區,灌溉水源是決定性因素。
地形 不同的地形區(坡度、高度),適宜發展不同類型的農業。平原地區地勢平坦,土層深厚,適宜發展耕作業,山地適宜發展畜牧業和種植業
土壤 不同的土壤種類,適宜生長不同的作物。如東南丘陵地區分布廣泛酸性土壤,適合種植茶樹
市場需求 市場的需求量最終決定了農業生產的類型和規模
交通運輸 主要影響商品農業的區位,園藝、乳畜業等要求有方便快捷的交通運輸條件
國家政策 世界各國的農業都受到國家政策以?
Ⅳ 初三生物地理歷史期末考試怎麼蒙概率最高
在有一定知識基礎下靠直覺蒙。
選擇題的話可以拿以前的對應科目的試卷統計一下各題號出現選項的概率。
比如經我多年的研究【並不】,我們這里數學選擇題十二題答案多數選D。
不管用別打我【小聲
Ⅵ 生物地理
那個年級的?我這里是八年級的生物試卷,不知能否對你有所幫助?
一、請你選擇(每題1分,共30分)
1.當遇到某人突然暈倒,應撥打哪部電話尋求救助? ( )
A.110 B.120 C.119 D.121
2.在進行器官移植時,患者的免疫系統會對異體器官產生不同程度的排斥,移入器官的細胞相當於: ( )。
A.抗原 B.抗體 C.一種酶 D.生長激素
3.血液呈鮮紅色,出現一股一股湧出現象的是 ( )。
A.動脈出血 B.靜脈出血 C.毛細血管出血 D.心臟出血
4.李明天天鍛煉身體,而且還接種了各種疫苗,請你判斷其目的是 ( )。
A.控制傳染源 B.切斷傳播途徑 C.保護易感人群 D.上述三個選項都正確
5.在生命起源的過程中,原始海洋的作用是 ( )。
A.為合成有機小分子提供能量 B.為原始生命的誕生提供場所
C.使原始大氣中的水蒸氣凝結成雨 D.使地球上的溫度逐漸降低
6.下列不屬於人類特有的反射的是 ( )。
A.談虎色變 B.望梅止渴 C.看小說感動得流眼淚 D.吃食物分泌唾液
7.王麗爺爺患了糖尿病,下列物質中可以治療糖尿病的是( )。
A.生長激素 B.甲狀腺激素 C.胰島素 D.性激素
8.下列哪一項能作為區分哺乳動物和鳥類的依據。 ( )
A.體溫恆定 B.心臟四腔 C.用肺呼吸 D.生殖發育
9.鳥一天吃許多食物,但並不能影響其飛行,其原因是( )。
A.鳥的食物都易消化 B.鳥的消化吸收的能力強且直腸短
C.鳥的呼吸頻率快 D.鳥的每分鍾心搏次數多
10.臘肉類熟食和果脯的保存依據是 ( )。
A.高溫滅菌 B.除去水分防止細菌和真菌生長
C.破壞需氧菌類生存環境 D.高溫消毒和防止與細菌和真菌接觸
11.近年來,有些動物的棲息地遭到了嚴重破壞,主要由於( )。
A.人類活動的影響 B.地震 C.火山爆發 D.地殼運動
12.蚯蚓所需要的氧氣是通過( )結構進入體內的?
A.剛毛 B.口 C.肛門 D.體表
13.使用加碘食鹽和常吃海帶、紫菜等含碘豐富的海產品可以預防 ( )。
A.糖尿病 B.地方性甲狀腺腫 C.侏儒症 D.巨人症
14.在被子植物中,往往可以作為分類的重要依據的器官是( )。
A.根、莖、葉 B.根、葉 C.根、葉、花 D.花、果實、種子
15.中國是裸子植物種類最豐富的國家,下列植物中屬於裸子植物的是( )。
A.銀杏 B.柳樹 C.玉米 D.西瓜
16.在一個由草原、鹿和狼組成的相對封閉的生態系統中,把狼殺絕,鹿群的數量將會( )。
A.迅速上升 B.上升後又下降 C.緩慢上升 D.保持相對穩定
17.我國是世界上生物種類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我們有責任保護我國豐富的生物資源。在生命科學研究領域內,保護生物物種的深遠意義是( )。
A.保護環境 B.保護基因庫 C.保護植物 D.保護動物
18.下列動物行為中,屬於先天性行為的有( )。
A.小猴拉車 B.大山雀喝牛奶 C.蚯蚓走迷宮 D.蜘蛛結網
19.我市有一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扎龍,它所保護的珍稀野生動物是( )。
A.熊貓 B.野雞 C.丹頂鶴 D.東北虎
20.在探究生物學問題時,確定了研究課題後,進行實驗設計的主要依據是研究者 ( )。
A.發現的問題 B.觀察的結果 C.提出的問題 D.得出的結論
21.構成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是 ( )。
A.細胞 B.組織 C.器官 D.系統
22.將視野左上方的物像移到視野中央,則推移裝片的方向是 ( )。
A.右下方 B.右上方 C.左下方 D.左上方
23.楊樹生長速度很快,在其粗樹幹上距離地面1米處做一個標記(釘一個釘子),幾年後,發現釘子和地面的距離 ( )。
A.遠遠大於1 m B.還是1 m C.略大於1 m D.不足1 m
24.雜技演員表演走鋼絲時,神經系統的哪一部分起主要作用?( )
A.大腦 B.小腦 C.脊髓 D.腦干
25.我們常吃的西瓜和西瓜子分別屬於植物體的 ( )。
A.果實和種子 B.莖和種子 C.莖和果實 D.種子和果實
26.小紅突然患急性闌尾炎,這時在她的驗血報告單中,數量明顯增多的是 ( )。
A.紅細胞 B.白細胞 C.血小板 D.血紅蛋白
27.蕨類植物在結構上比苔蘚植物高等,主要表現在( )。
A.有真正的根 B.有真正的莖 C.有真正的葉 D.有真正的花
28.有這樣一種血細胞,當病菌侵入人體內時,它能穿過毛細血管壁,集中到病菌入侵部位,將病菌包圍、吞噬,這種細胞是 ( )。
A.紅細胞 B.白細胞 C.血小板 D.血漿
29.某人在黃昏時就看不清東西,這種人平時應多吃些( )。
A.胡蘿卜 B.糙米 C.馬鈴薯 D.豆腐
30.能促進鈣、磷在骨中沉積的營養成分是( )。
A.維生素D B.維生素C C.維生素B D.維生素A
二、請你填一填(每空1分,共20分)
31.「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中,「苔」是指_______植物,由此可以判斷,這段台階一定處於_______環境中。
32.魚是適應水中生活的一類動物。它們的體表常常有_______,用_______呼吸,通過_______的擺動和_______的協調作用游泳。
33.在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_______和所佔的_______總是維持在相對_______的狀態,這種現象叫做生態平衡。
34.下圖是_______標志。
35.人類和現代類人猿的共同祖先是 。
36.請寫出兩個與生物學有關的職業: 、 。
37.一般來說,生物進化的總體趨勢是由 到 ,由 到 ,由 到 。
38.通常所說的「新生植物的幼體」是指 。
三、自主拓展(20分)
39.資料分析(選擇其一進行解答、兩題都答則以第一題為所選擇的題,11分)
(1)對於生物進化的研究,需要看懂一種特殊而美妙的文字,那就是化石。它以一定的方式在地球上寫下了我們所生存環境的變遷,記載了生物的誕生、進化的歷史。地層的每一層就好比一頁紙,地層里的化石記錄著生物進化的信息,所有地層串聯成生物進化的歷史。
從以上資料中,說明生物進化的證據是什麼?為什麼?
(2)從前有個老太太,兩個女兒都出嫁了,大女兒嫁給染坊的老闆,小女兒嫁給賣雨傘的商人。老太太掛念兩個女兒,下雨天擔心染坊的布晾不幹,晴天又擔心小女兒家的雨傘賣不出去,所以整日愁眉苦臉,一天天地憂郁憔悴起來。這時,有位高人路過,了解了原委後便指點她說:「只要把想法換一換,下雨天想小女兒的傘,天晴了想大女兒的布,你就是一個幸福無比的人。」老太太照此去做,果然靈驗,每天快樂無比,健康長壽。
老太太前後所處的境遇並沒有改變,是什麼原因使苦惱老太太變成了快樂老太太?
40.分析與推斷(9分)
下面是一個健康人的血漿、原尿、尿液的樣品,請根據主要物質的濃度回答:
尿液是樣品_______,理由是_______。
原尿是樣品_______,理由是_______。
血漿是樣品_______,理由是_______。
四、互動探究(選擇其一進行解答,兩題都答則以第一題為所選擇的題,15分)
41.(1)問題:怎麼能知道我們呼出二氧化碳?
實驗材料:石灰水、玻璃杯若干個、吸管若干個。
提示:石灰水與二氧化碳混合後會變成牛奶樣(混濁)的東西。請你作出假設並實施計劃解決問題,再請你猜想一下能得出什麼結論。
你作出的假設:______________。
實驗設計:______________。
猜想的結果:______________ 。
(2)鼠婦也稱「潮蟲",屬於節肢動物門,甲殼綱,潮蟲屬。體橢圓形,長15~20毫米。生活在陸地潮濕處,人們常於花園、花壇、山坡或草坪中潮濕的石塊或磚頭下發現它。當人們用較強的光束照射它時,它能很快爬開;當人們把它放在不利其生活的環境中時,它能通過爬行而避開;當其周圍同時存在對其生活有利和不利的環境時,它能爬到有利其生活的環境中。現有鼠婦40隻,硬質和乾燥的泥土、清水、筆記本、手電筒、秒錶或手錶等器材若干,請設計探究潮濕或光照(選擇其一做答)是否影響鼠婦分布的實驗,寫出實驗假設、實驗步驟、預期的結果。
實驗假設:_____________________ 。
實驗步驟:_____________________ 。
預期結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牽線搭橋(6分)
42.將下列器官與相應功能連線
口腔 分泌膽汁
咽 牙齒咀嚼食物、舌攪拌食物
食道 食物的通道
胃 能蠕動,將食物推入胃中
小腸 通過蠕動攪磨食物,使食物與消化液充分混合
肝臟 通過蠕動,促進消化,並將食物推入大腸
六、請你識圖分析(9分)
43.(1)根據下圖「雞卵的結構」,請你自己將8條指示線標上1~8號,並將其名稱填到下面相應號碼後面:
1._______ 2._______ 3._______ 4._______
5._______ 6._______ 7._______ 8._______
(2)卵黃中央盤狀的小白點是_______,受精後開始發育成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
(3)想一想,鳥卵為什麼有這么復雜的結構呢?這與它們所處的環境有關嗎?
附參考答案
1.B 2.A 3.A 4.C 5.B 6.D 7.C 8.D 9.B 10.B
11.A 12.D 13.B 14.D 15.A 16.B 17.B 18.D 19.C 20.C
21.A 22.D 23.B 24.B 25.A 26.B 27.A 28.B 29.A 30.A
31.苔蘚 陰濕 32.黏液 鰓 尾 鰭 33.數量 比例 穩定 34、綠色食品
35.森林古猿 36.(略) 37.水 陸 低等 高等 簡單 復雜 38.胚 39.(1)化石(參考新教材八年級下冊第54—55頁)(2)保持愉快心情的調節方法有很多,換位思考也是調節心理健康的好方法(參考新教材八年級下冊第91—92頁) 40.A 尿液中含有無機鹽、尿素、尿酸等(經過腎小管重吸收後沒有了蛋白質和葡萄糖) B 含微量的葡萄糖無機鹽(經過腎小球的濾過作用) C 含有0.1%葡萄糖、0.9%無機鹽及一定量的蛋白質等(使血液中血漿的成分) 41.(略) 42.(略) 43.參考新教材八年級下冊17頁
有八年級的,不不知能否對你有所幫助?
求採納為滿意回答。
希望對你能有所幫助。
Ⅶ 高中地理和生物哪個更容易得高分
這兩科其實認真下功夫了,都不算很難。要綜合考慮學科和個人擅長能力的匹配度。
生物雖說是理科,但需要記憶的東西挺多的,所以看看自己能不能背書。生物的背書要理解性記憶,不能是死記硬背,這樣才能把生物學活。
地理這一科要記憶的東西也挺多的,不過高中地理學科的很大一個特點,就是要會看圖。地理考試題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考圖文理解能力,要具備良好的讀圖能力和讀題能力。而且地理答題也多有模板,有一些答題要點很細碎。
至於題主選擇哪一科,還是看題主個人擅長什麼領域。
我個人的建議是學生物更容易得高分,因為生物答案相對固定,而地理答案是不確定的,主觀性很強。
以上是答主觀點,如有不準確的地方,還望海涵。
Ⅷ 高中地理必修二前兩個單元哪些題出現頻率高啊因為開學就要考試,總感覺找不到復習的重點,求各位老師...
第一單元:人口: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人口的再生產類型,原始,傳統,現代。
人口遷移的方向,人口遷移的類型和原因。
環境人口容量,人口的合理容量。
第二單元:城市的功能分區,商業區,工業區,住宅區的分布及特點。中心商務區的特點,地租水平。
城市的服務職能,大城市范圍廣,小城市范圍小。
城市化是重點,城市化的特點,逆城市化,城市化的發展階段等。
Ⅸ 高考地理和生物哪個容易拿高分
生物,生物屬於理科,理科特性一就是一,二就是二,高考改革後增加實驗題,不繞。
地理屬於文科,高考改革這幾年考得花樣頻出,具體可以參考當地的文綜卷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