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為什麼要做地理信息數據採集
顯示和描述的技術系統.它在資源清查,城市規劃,土地調查,國防軍事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在地理信息系統中,數據採集是不可或缺的一個部分,
⑵ 地理信息系統的基本功能都有什麼
空間分析能力是GIS(地理信息系統)的主要功能,也是GIS與計算機制圖軟體相區別的主要特徵。空間分析是從空間物體的空間位置、聯系等方面去研究空間事物,以及對空間事物做出定量的描述。
空間分析需要復雜的數學工具,其中最主要的是空間統計學、圖論、拓撲學、計算幾何等,其主要任務是對空間構成進行描述和分析,以達到獲取、描述和認知空間數據;理解和解釋地理圖案的背景過程;空間過程的模擬和預測;調控地理空間上發生的事件等目的。
移動GIS是通過與流動裝置結合,地理資訊系統可以為用戶提供即時的地理信息。一般汽車上的導航裝置都是結合了衛星定位設備(GPS)和地理資訊系統(GIS)的復合系統;在香港曾經很流行的地圖王,則是一套可以安裝在PDA或手提電話上的即時地圖系統。
汽車導航系統是地理資訊系統的一個特例,它除了一般的地理資訊系統的內容以外,還包括了各條道路的行車及相關信息的資料庫。這個資料庫利用矢量表示行車的路線、方向、路段等信息,又利用網路拓撲的概念來決定最佳行走路線。
地理數據文件(GDF)是為導航系統描述地圖數據的ISO標准。汽車導航系統組合了地圖匹配、GPS定位和來計算車輛的位置。地圖資源資料庫也用於航跡規劃、導航,並可能還有主動安全系統、輔助駕駛及位置定位服務等高級功能。汽車導航系統的資料庫應用了地圖資源資料庫管理。
(2)為什麼更新地理信息數據擴展閱讀
地理信息系統發展歷史
古往今來,幾乎人類所有活動都是發生在地球上,都與地球表面位置(即地理空間位置)息息相關,隨著計算機技術的日益發展和普及,地理信息系統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數字地球」「數字城市」在人們的生產和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1.5萬年前,在拉斯考克(Lascaux)附近的洞穴牆壁上,法國的獵人畫下了他們所捕獵動物的圖案。與這些動物圖畫相關的是一些描述遷移路線和軌跡的線條和符號。這些早期記錄符合了現代地理資訊系統的二元素結構,即一個圖形文件對應一個屬性資料庫。
18世紀地形圖繪制的現代勘測技術得以實現,同時還出現了專題繪圖的早期版本,例如:科學方面或人口普查資料。約翰•斯諾在1854年,用點來代表個例,描繪了倫敦的霍亂疫情,這可能是最早使用地理方法的位置。
他對霍亂分布的研究指向了疾病的來源——一個位於霍亂疫情爆發中心區域百老匯街的一個被污染的公共水泵。約翰•斯諾將泵斷開,最終終止了疫情爆發。
20世紀60年代早期,在核武器研究的推動下,計算機硬體的發展導致通用計算機「繪圖」的應用。1967年,世界上第一個真正投入應用的地理信息系統由聯邦林業和農村發展部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的渥太華研發。
羅傑•湯姆林森博士開發的這個系統被稱為加拿大地理信息系統(CGIS),用於存儲,分析和利用加拿大土地統計局收集的數據,並增設了等級分類因素來進行分析。
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產業成長刺激了應用了GIS的UNIX工作站和個人計算機飛速增長。至20世紀末,GIS在各種系統中的迅速增長使得其在相關的少量平台已經得到了鞏固和規范。並且用戶開始提出了在互聯網上查看GIS數據的概念,這要求數據的格式和傳輸標准化。
⑶ 國家基本圖的動態更新
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目前已啟動國家基礎地理信息資料庫動態更新工作,將每年在全國陸地區域對基礎地理信息資料庫重點要素實施一遍更新,國家基本圖將每年推出新版。將推進成果快速發布。1:5萬資料庫動態更新按年度形成更新版本,下年度4月份發布使用。保證使用者拿到最新版本的數據。
重點更新要素主要包括水系、居民地、交通、地名、境界與政區等。數據現勢性將保持在1年以內。此舉將更好地滿足國民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對基礎地理信息現勢性的要求,為國民經濟建設提供可靠的測繪保障。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將快速更新正射影像數據。整合處理已有控制點及其對應的影像塊、航空影像和衛星影像空三加密成果,野外採集部分數據,建立覆蓋全國的高精度影像控制點資料庫,利用國產「天繪一號」衛星影像資料、「資源三號」高解析度影像和基礎航攝的影像資料,基礎航攝數據,快速製作優於2.5米解析度的正射影像數據。
⑷ 江西省地理信息數據管理辦法
第一條為了加強地理信息數據管理,規范地理信息數據獲取、處理、更新和匯集行為,促進地理信息數據共享利用,保障地理信息數據為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生態保護服務,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測繪法》等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辦法。第二條在本省行政區域內開展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專題地理信息數據、航空航天遙感影像資料等地理信息的獲取、處理、更新、匯集和共享,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和應用等活動,適用本辦法。第三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地理信息數據管理工作的領導,建立地理信息資源共建共享機制,促進地理信息廣泛應用。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測繪地理信息主管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地理信息數據的匯集、共享工作,負責獲取、處理、更新基礎地理信息數據。
行政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負責組織獲取、處理、更新和管理本部門、本單位專題地理信息數據,匯集其履行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責或者義務時產生的地理信息數據。第五條省人民政府測繪地理信息主管部門負責建設和管理省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台,指導市、縣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台建設。
市、縣人民政府測繪地理信息主管部門根據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建設和管理本級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台。
省、市、縣三級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台應當互聯互通。第六條行政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根據應用需求,建設和管理專題地理信息系統。新建專題地理信息系統,應當充分利用本級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台提供的數據服務和功能服務;已建成的和正在建設的專題地理信息系統,應當做好與本級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台的無縫對接。第七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按照財政事權劃分,將地理信息數據匯集共享、航空航天遙感影像資料統一管理、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和應用等所需經費列入本級政府預算。第八條地理信息數據匯集共享實行目錄管理。
省人民政府測繪地理信息主管部門按照《江西省政務信息資源目錄編制規范》,編制並且適時修訂江西省地理信息數據匯集共享目錄,報省人民政府批准後,在江西省政務信息共享網站發布。第九條行政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應當按照江西省地理信息數據匯集共享目錄,於每年三月底前,依託江西省電子政務共享數據統一交換平台,向江西省政務信息共享網站匯集專題地理信息數據。因特殊情況不能在規定期限內完成地理信息數據匯集工作的,可以適當延期,最長不超過二十日。第十條行政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對匯集的專題地理信息數據的真實性、時效性負責,匯集、更新的專題地理信息數據應當合法、完整、准確、規范。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測繪地理信息主管部門通過江西省電子政務共享數據統一交換平台,以聯機等方式獲取行政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匯集的專題地理信息數據,並負責對匯集的專題地理信息數據進行質量核查,不符合質量要求的,應當退回修改。第十一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測繪地理信息主管部門應當在每年五月底前,完成地理信息數據的集成工作,將集成後的地理信息數據在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台發布,並將其目錄及時更新至江西省政務信息共享網站。第十二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測繪地理信息主管部門應當保證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年度更新。
行政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匯集的專題地理信息數據的內容因建設、管理或者自然作用等發生變化的,應當及時更新。第十三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測繪地理信息主管部門應當在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台上公布可共享的地理信息數據目錄、用戶許可權、獲取途徑等事項,提供瀏覽、查詢、鏈接、下載等服務。第十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測繪地理信息主管部門應當通過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台,在互聯網上向公眾無償提供公益性地理信息服務。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測繪地理信息主管部門應當通過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台在政務外網上,以聯機方式實現與有關部門和單位的地理信息數據共享和業務協同。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測繪地理信息主管部門應當通過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台在政務內網上,依據用戶許可權,針對用戶提出的涉密地理信息數據共享需求,按規定提供涉密地理信息服務。使用涉密地理信息數據的部門和單位,應當建立保密制度並具備相應的保密條件,按照網路安全和數據保密規定使用地理信息數據。
⑸ 簡述地理信息的特徵
地理信息是地理數據所蘊含和表達的地理含義,是與地理環境要素有關的物質的數量、質量、性質、分布特徵、聯系和規律的數字、文字、圖像和圖形等的總稱。
地理信息除具備信息的一般特性外,還具備以下獨特特性:
區域性
地理信息屬於空間信息,其是通過數據進行標識的,這是地理信息系統區別其他類型信息最顯著的標志,是地理信息的定位特徵。區域性即是指按照特定的經緯網或公里網建立的地理坐標來實現空間位置的識別,並可以按照指定的區域進行信息的並或分。
多維性
具體是指在二維空間的基礎上,實現多個專題的地三維結構。即是是指在一個坐標位置上具有多個專題和屬性信息。例如,在一個地面點上,可取得高程,污染,交通等等多種信息。
動態性
主要是指地理信息的動態變化特徵,即時序特徵。可以按照時間尺度將地球信息劃分為超短期的(如台風、地震)、短期的(如江河洪水、秋季低溫)、中期的(如土地利用、作物估產)、長期的(如城市化、水土流失)、超長期的(如地殼變動、氣候變化)等。從而使地理信息常以時間尺度劃分成不同時間段信息,這就要求及時採集和更新地理信息,並根據多時相區域性指定特定的區域得到的數據和信息來尋找時間分布規律,進而對未來作出預測和預報。
⑹ 大數據時代測繪地理信息如何發展
地理信息產業,是以現代測繪技術、信息技術、計算機技術、通訊技術和網路技術相結合而發展起來的綜合性產業。既包括
GIS(地理信息系統)產業、衛星定位與導航產業、航空航天遙感產業,也包括傳統測繪產業和地理信息系統的專業應用,還包括LBS(基於位置服務)、地理信息服務和各類相關技術及其應用。
隨著網路技術的不斷發展,雲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地理信息軟體也應推動地理信息獲取、處理、管理和網路化分發服務軟體產品的集成,重點發展基於下一代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等,適應雲計算技術、時空技術、三維技術等的地理信息系統軟體產品。
地理信息產業總產值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地理信息產業發展前景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底,行業內企業達2萬多家,從業人員超過40萬人,年產值近2,600億元。新應用、新服務不斷產生,互聯網搜索和電子商務提供商、通信服務提供商、汽車廠商等紛紛涉足地理信息應用領域,形成了遙感應用、導航定位和位置服務等產業增長點。
到2020年,政策法規體系基本建立,結構優化、布局合理、特色鮮明、競爭有序的產業發展格局初步形成,互聯網搜索和電子商務提供商、通信服務提供商、汽車廠商等紛紛涉足地理信息應用領域,新應用、新服務不斷產生,形成遙感應用、導航定位和位置服務等產業增長點。2016
年4360億人民幣,年均復合增長率為20%,到2020年地理信息產業的總產值規模將達到9040.90億人民幣,未來10年,地理信息產業總產值將保持穩定高速的年均增長率,到2021年形成萬億元的年產值。
地理信息服務業服務總值持續快速增長,2020年將達1,736億元
地理信息服務業是地理信息產業的核心部分,近年來,隨著「一帶一路」等國家戰略的提出,不動產統一登記等一系列國家重大項目和重點工作的啟動,國家現代測繪基準體系基礎設施建設的推進,基礎地理信息數據更新速度的加快,數字城市及智慧城市應用范圍的不斷擴大,地理信息服務總值持續快速增長。
同時,隨著地理信息的不斷發展,新應用、新服務不斷產生,互聯網搜索和電子商務提供商、通信服務提供商、汽車廠商等紛紛涉足地理信息應用領域,形成了遙感應用、導航定位和位置服務等產業增長點。參與主體的多樣化結合商業模式的創新,地理信息產業正逐步走向應用多元化、深度化的時代,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不斷提高。
阿里巴巴、騰訊、網路等大型互聯網企業積極進軍地理信息產業,給傳統的中小地理信息企業帶來了不小的競爭壓力,導致了企業競爭的加劇,但同時也為加快產業提質增效和地理信息企業轉型升級提供了強大外力。今後,產業的發展應是「互聯網+
」驅動下的有質量、有效益的創新發展。
地理信息服務業未來發展趨勢
產業鏈將進一步延伸
在大數據時代,基於物聯網、雲計算、互聯網技術發展的大數據技術將對地理信息服務業產業鏈的各個環節產生全方位的影響,引起地理信息服務業產業鏈結構的調整。
產業鏈結構的調整主要表現為產業鏈變長的趨勢。在大數據時代,地理大數據分析與挖掘可以直接創造價值,為用戶提供服務。而地理大數據分析與挖掘需要掌握專門的技術,可能還需要一定的行業背景,因此很可能發展成為一個獨立增值的產業鏈環節。此外,地理數據與其他大數據的集成,地理大數據的存儲、管理與運營都需要專門的設備和技術,在大數據時代,也很有可能發展成為一個獨立的產業鏈環節。
「互聯網+測繪」將成行業新常態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時代的深刻變革,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智能化技術的發展對測繪科學不斷滲透,地理信息服務業的產業結構、產品內容及服務范圍發生了重大變化,「互聯網+測繪」將成為地理信息服務業新常態。
行業內企業向綜合性和個性化方向發展
在大數據時代,以需求為導向的地理信息服務企業主要向兩個方向發展。一是綜合性,即地理信息服務企業提供的服務從單一內容的服務向多類型服務發展,從滿足單一需求向提供整體解決方案發展,從提供某一種產業活動向提供多種產業活動發展。地理信息服務企業的綜合化發展趨勢同時也順應和體現了地理信息技術的發展趨勢。
近年來,3S技術趨於融合發展,地理信息服務領域的內外業一體化、軟硬體一體化也更加明顯,同時,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的發展,也使地理信息服務企業提供應用整體解決方案服務成為可能。二是個性化,在大數據時代,利用大數據發現需求、挖掘各類信息、解決各類問題的需求將迅速增長,公眾用戶的個性化產品發展空間廣闊。
⑺ 地理信息系統的數據來源
GIS(地理信息系統)的數據源有:地圖數據 ,遙感數據,文本數據,統計數據,實測數據,多媒體數據和已有系統的數據。
(1)空間數據:野外數據採集和地圖數字化。對於大比例尺的城市地理信息系統而言,野外數據採集可能是一個主要手段。野外數據採集的方式有平板測量、全站儀測量、GPS測量。另外,地圖數字化目前仍是GIS中獲取數據的主要手段。地圖數字化有兩種作業方式:數字化儀的手扶跟蹤數字化和地圖掃描數字化。
(2)屬性數據:一般為字元串和數字,一般採用鍵盤輸入,它的獲取主要在於資料的收集。
地理信息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或 Geo-Information system,GIS)有時又稱為「地學信息系統」。它是一種特定的十分重要的空間信息系統。它是在計算機硬、軟體系統支持下,對整個或部分地球表層(包括大氣層)空間中的有關地理分布數據進行採集、儲存、管理、運算、分析、顯示和描述的技術系統。
地理信息系統(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是一門綜合性學科,結合地理學與地圖學以及遙感和計算機科學,已經廣泛的應用在不同的領域,是用於輸入、存儲、查詢、分析和顯示地理數據的計算機系統,隨著GIS的發展,也有稱GIS為「地理信息科學」(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近年來,也有稱GIS為"地理信息服務"(Geographic Information service)。GIS是一種基於計算機的工具,它可以對空間信息進行分析和處理(簡而言之,是對地球上存在的現象和發生的事件進行成圖和分析)。 GIS 技術把地圖這種獨特的視覺化效果和地理分析功能與一般的資料庫操作(例如查詢和統計分析等)集成在一起。
⑻ 幾種基礎地理信息數據更新方法的比較
0引言基礎地理信息數據是作為統一的空間定位框架和空間分析基礎的地理信息數據,該數據反映和描述了地球表面有關自然和社會要素的位置、形態和屬性等信息。地理信息具有時效性,地理信息數據的現勢性反映了該數據對地理信息現狀的反映程度。地理空間數據信息的現勢性是GIS的靈魂,它遠遠高於幾何精確性[1]。由於國家建設的飛速發展,地物地貌和各種信息數據日新月異,地理信息的現勢性往往不能與實際要素發生的變化保持同步,從而不能及時反映最新現狀。為了滿足各種應用的需求,地理信息的更新就變得非常重要.在地理信息的應用中,矢量數據的應用占據著非常大的比重,本文以1∶50 000地形資料庫的更新實驗中的幾種不同更新方法進行比較分析。1地理信息的變化情況地理信息變化,從地理信息變化狀態分析,地理信息的變化主要包括新增地理信息要素,原有地理信息要素的消失,信息還存在,但存在的狀態發生了改變。從地理信息的變化量分析,地理信息的變化量與地理信息要素類別、經濟發展狀況、地理位置、間隔時間等都有很大關系。不同類型的地理信息要素,發生的變化量也存在不同,與人類活動的影響息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