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太行山在什麼地方啊
太行山位於河北省與山西省交界地區,向南延伸至河南與山西交界地區。山脈北起北京市西山,南至瀕臨黃河的王屋山,呈東北--西南走向,綿延數百公里。它是中國地形第二階梯的東緣,也是黃土高原的東部界線。 太行山脈的的地質基底是復式單斜褶皺。東側為斷層構造,相對高差達1500~2000米,山前發育典型的洪積扇以及沖洪積平原。從北向南有小五台山(海拔2882米)、太白山、白石山、狼牙山、南坨山、陽曲山、王屋山等山峰。山西高原東部河流多切過太行山進入河北平原,匯入河水系。只有西南部的沁河水系向南匯入黃河。 太行山是中國東部的一條重要地理界線。東部的華北平原是落葉闊葉林地帶,西側的黃土高原是森林草原地帶和乾草原地帶,兩側的植被、土壤垂直帶特徵也存在明顯差異。 太行山脈多東西向橫谷,自古就是交通要道,商旅通衢。古時有著名的太行八陘。 位於太行山南端的王屋山,在河南省西北的濟源市,是河南省與山西省的界山。王屋之名最早見於《禹貢》,因山有三重,狀若王者車蓋,故名。《列子》中著名寓言愚公移山所提到的王屋山即指此山。太行八陘之一的軹陘在這里通過,是古代由汾河流域進入中原的一個通道。 王屋山西接中條山,東為析城山。山地平均海拔1000餘米,主峰為天壇山,海拔1711米。山地西南側發源有短小河流,直接南流入黃。隔黃河南望,有邙山和嵩山,三者共同構成黃河中游區最後一段山地。 王屋山森林保存較好,中部山區存有小片原始森林。山區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有金錢槭、青檀等珍貴植物種和獼猴、豹、麝等珍稀動物。如今,王屋山已建有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工程,動植物資源得到有效的保護。 王屋山峰巒起伏,植被茂密,山如劍立,水如龍行,自唐代起就成為中原著名的道教活動中心。各地前來修煉拜師者不絕,文人墨客亦游山探勝,吟詠成頌。 王屋山道觀宮廟眾多。位於濟源市西南部、天壇山南麓的陽台宮是河南省現存規模最大的明代寺廟殿宇。琉璃玉皇閣的20根石柱上雕刻有山水、人物、雲龍等圖案,形象栩栩如生。位於濟源市西北古濟水之源的濟瀆廟始建於隋代,宋代、明代又有增建,也是一著名古跡。王屋山區還有迎恩宮、清虛宮、天壇頂、王屋洞、奉先觀、大明寺等古紀風景點。1994年國務院公布王屋山--雲台山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Ⅱ 太行山的歷史
太行山,積淀著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無盡內涵。中華民族的祖先炎帝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開拓耕耘,繁衍生息,完成了人類從游牧到定居、從漁獵到農耕的偉大變革,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給人類留下了極為珍貴的歷史遺產。
巍巍太行山,鑄造了中華民族剛烈強悍、無私無畏的民族性格。流傳在這里的女媧補天、精衛填海、後羿射日等神話故事,反映了遠古人民與大自然頑強抗爭的拼搏精神,同時也造就了這里的人民剛烈強悍、無私無畏的民族性格。
Ⅲ 巍巍群山的意思是什麼
意思:高大的群山。
魏巍:
意思:指高大壯觀的樣子;形容詞後綴。
出處:魏晉·曹操《苦寒行》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巍!
翻譯:北征登上太行山,山高嶺峻多艱難!
例句:巍巍的群山穿上了雪白的棉襖。
(3)地理中國太行巍巍6講的什麼擴展閱讀:
形容山的其他成語:高聳入雲、層巒疊嶂、巍然屹立、崇山峻嶺。
1、高聳入雲
形容建築物、山峰等高峻挺拔。
出處:劉伯承《回憶長征》:翻越了高聳入雲的雪山,跋涉了渺無人煙的草原。
用法:作謂語、定語;形容建築物、山峰等
2、崇山峻嶺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是chóng shān jùn lǐng,形容高大而陡峭的山。
出處: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八回:唐敖一心記掛夢神所說名花,每逢崇山峻嶺,必要泊船,上去望望。
譯文:唐敖的心思都記掛在夢神說的名花,每次遇到高達陡峭的山,一定要停船靠岸,上去看一看。
Ⅳ 中國五嶽是指哪五座山
五嶽指泰山、華山、衡山、嵩山、恆山。
1、泰山
泰山貫穿山東中部,泰安市境內,綿亘於泰安、濟南、萊蕪三市之間,古稱「岱山」、「岱宗」,春秋時改稱「泰山」。
泰山前鄰孔子故里曲阜,背依泉城濟南。泰山雄起於華北平原之東,凌駕於齊魯平原之上,東臨大海,西靠黃河,南有汶、泗、淮之水,東西長約200千米,南北寬約50千米,主脈,支脈,余脈涉及周邊十餘縣,盤卧面積達426平方千米,主峰玉皇頂海拔1545米。
泰山是山東丘陵中最高大的山脈,地層為華北地台典型基底和蓋層結構區,南部上升幅度大,蓋層被風化掉了,露出大片基底——泰山雜岩,即太古界泰山群地層,其絕對年齡25億年左右,是中國最古老的地層之一。
北部上升幅度小,蓋層保存著典型的華北地台上發育的古生代地層。泰山地貌分為沖洪積台地、剝蝕堆積丘陵、構造剝蝕低山和侵蝕構造中低山四大類型,在空間形象上,由低而高,造成層巒疊峰、凌空高聳的巍峨之勢,形成多種地形群體組合的地貌景觀。
2、華山
華山山脈是深成侵入岩體的花崗岩渾然巨石,頂部是粗粒(粒徑5毫米)斑狀花崗岩;中部是中粒(粒徑2—5毫米)花崗河長岩及片麻狀花崗岩。
據地質科學工作者用放射性同位素測定,華山花崗岩形成期距今約12100萬年左右,華山山脈地區的地殼發生活動,在受擠壓、褶皺和破裂的過程中,岩漿開始沿著裂縫向表層地殼上升侵入,在3—6千米深處冷卻,凝結成岩。
華山遠離海洋,處於西風帶北緯30°—60°之間,大陸度為53°7′,屬於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由於山體挺拔陡峭,山麓和山頂峰的垂直溫度梯度(或稱溫度直減率):北麓從縣城到峰頂,海拔高度每升高100米,減少0.44℃,南麓以洛南計算,海拔高程每升高100米,減少0.5℃。
3、衡山
衡山以一塊大花崗岩岩石為基礎,由於表層沉積遭到沖刷和強烈剝蝕,花崗岩有較大面積的出露。岩內穿插有偉晶花崗岩,石英岩脈很多,寬狹變化較大,寬的可達40厘米,這些岩脈對於花崗岩的風化有加速作用。
基岩的上覆紅壤中含有大量石英沙粒,證明是由花崗岩風化來的。包圍在花崗岩外圍的岩石分3類,志留奧陶紀紫色頁岩及礫狀石英岩,泥盆紀沙岩及頁岩,第三紀紅色砂岩及頁岩。
以性質而論,礫狀石英岩最硬,紫色頁岩最軟,在同期岩層上表現為不同之地形。由於氣象氣候的關系,流水、風、熱等風化、剝蝕作用,形成了現代衡山的奇特景觀。
衡山的古地形與整個湖南省的地形發育是分不開的。從志留紀、奧陶紀起一直到侏羅紀末,湖南的東部為古華夏大陸,西部和北部為古江南大陸,中部和南部為一大海灣。
海水為喜馬拉雅山大內斜經廣西侵人湖南,最北可達長沙。灣內的海水,時進時退,時深時淺,衡山正處於海水進退的大道上。
4、恆山
恆山,中華五嶽之北嶽。其山脈祖於陰山,發脈於管涔山,止於太行山,沿東北走向蜿蜒而來,奔騰起伏,橫亘塞上,東西綿延五百里,錦綉一百零八峰。恆山主峰天峰嶺位於渾源縣境內,海拔2016.1米,號稱「人天北柱」、「絕塞名山」,疊嶂拔峙,氣勢雄偉,被譽為北國萬山之宗主。
恆山是經歷次造山運動和歷次地殼升降運動形成的一座斷層山,岩層為古老的寒武紀奧陶系石灰岩,距今已有五億年。基岩面積裸露,風化破碎嚴重,峰巒均呈尖形,溝谷切割較深,相對高差達1000米以上。
整個山脈由東北向西南延伸數百公里,被譽為「峙中華之坊表,鞏神京之翊衛」的寒疆第一山。
恆山山脈始於太行山,橫跨塞外,東連燕山,西跨雁門,南障三晉,北瞰雲代,東西綿延五百里(橫跨今山西寧武、朔州、代縣、應縣、繁峙、山陰、渾源、靈丘等縣),是海河支流桑乾河與滹沱河的分水嶺。
5、嵩山
嵩山的地質構造,以其岩齡古老,構造復雜,地層發育完整,出露良好,經過多次構造運動的影響,保留著形態各異的構造形跡而聞名中外。嵩山的發展與形成是內、外力地質作用在漫長的地質歷史(五個地質年代: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運動的產物。
嵩山的地質構造以褶皺為主,總體成近東西走向的一系列背斜向斜穹窿構造組成。斷裂以北西南東為主,把嵩山一分為三。
嵩山岩石的彎曲現象稱為褶皺。包括向斜和背斜。岩石在構造運動作用下,或者說在低應力作用下,改變了岩層的原始產狀,不僅使岩層發生傾斜,而且大多數形成各式各樣的彎曲。褶皺是岩層塑性變形的結果,是地殼中廣泛發育的地質構造的基本形態之一。
嵩山岩塊沿著斷裂面有明顯位移的斷裂構造稱為斷層。斷層的規模有大有小,所波及的深度有深有淺(深可切穿岩石圈或地殼,淺可切穿蓋層或只在地表)。
形成的時代有老有新;有的是一次構造運動的結果,有的是多次構造運動的結果;有的已不活動,有的還在繼續活動;形成斷層的力學性質或張或壓或剪,各不相同。
Ⅳ 「巍巍太行山起狼煙」的全詩是什麼
《響堂鋪之戰兼賀抗戰勝利40周年》
徐向前元帥
巍巍太行起狼煙,黎涉路隘隱弓弦。
龍騰虎躍殺聲震,狼奔豕突敵膽寒。
撲滅火龍吞殘虜,動地軍歌唱凱旋。
彈指一去四十載,喜看春意在人間。
Ⅵ 五嶽是哪五嶽
五嶽指泰山、華山、衡山、嵩山、恆山。
1、泰山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嶽、東岳、泰岳,為中國著名的五嶽之一,位於山東省中部,綿亘於泰安、濟南、淄博三市之間,總面積2.42萬公頃。
主峰玉皇頂海拔1545米,氣勢雄偉磅礴,有「五嶽之首」、「五嶽之長」、「五嶽之尊」、「天下第一山」之稱。是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世界地質公園,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
泰山是山東丘陵中最高大的山脈,地層為華北地台典型基底和蓋層結構區,南部上升幅度大,蓋層被風化掉了,露出大片基底——泰山雜岩,即太古界泰山群地層,其絕對年齡25億年左右,是中國最古老的地層之一。北部上升幅度小,蓋層保存著典型的華北地台上發育的古生代地層。
泰山地貌分為沖洪積台地、剝蝕堆積丘陵、構造剝蝕低山和侵蝕構造中低山四大類型,在空間形象上,由低而高,造成層巒疊峰、凌空高聳的巍峨之勢,形成多種地形群體組合的地貌景觀。
2、華山
華山(Mount Hua)古稱「西嶽」,雅稱「太華山」,為中國著名的五嶽之一,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中華」和「華夏」之「華」,就源於華山。
位於陝西省渭南市華陰市,在省會西安以東120千米處。南接秦嶺,北瞰黃渭,自古以來就有「奇險天下第一山」的說法。華山是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地質公園。
華山山脈是深成侵入岩體的花崗岩渾然巨石,頂部是粗粒(粒徑5毫米)斑狀花崗岩;中部是中粒(粒徑2—5毫米)花崗河長岩及片麻狀花崗岩。
據地質科學工作者用放射性同位素測定,華山花崗岩形成期距今約12100萬年左右,華山山脈地區的地殼發生活動,在受擠壓、褶皺和破裂的過程中,岩漿開始沿著裂縫向表層地殼上升侵入,在3—6千米深處冷卻,凝結成岩。
3、衡山
衡山(Mount Heng),又名南嶽、壽岳、南山,為中國「五嶽」之一,位於中國湖南省中部偏東南部,綿亘於衡陽、湘潭兩盆地間,,主體部分位於衡陽市南嶽區、衡山縣和衡陽縣東部。
衡山的命名,據戰國時期《甘石星經》記載,因其位於星座二十八宿的軫星之翼,「變應璣衡」,「銓德鈞物」,猶如衡器,可稱天地,故名衡山。
衡山在幾億余年的漫長地質年代中,經受了各種內外營力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今日的以峰林狀花崗岩斷塊孤立中山的地貌特點。南嶽區范圍內,海拔高度超過1000米的山峰20座,海拔500-1000米高的山峰17座。
眾多的山峰聚集在不到40平方千米的范圍內,構成了群峰突起的峰林狀山體景觀,凡超過1000米高的山峰均是燕山期花崗岩呈岩基岩株狀產出,經內外營力長期塑造的結果。這群「南天柱石」聳立於海拔不到100米的湘中地區,顯出山更高、坡更陡、谷更深。
南嶽總體坡度多在30°-40°之間,在報信嶺一帶,其相對高度竟達700-900米。南嶽衡山山體的主要部分為侵蝕一剝蝕地貌,南嶽衡山主體周圍的丘陵地帶剝蝕一侵蝕地貌,沿河及山麓地帶的河流出口處為侵蝕一堆積地貌。
4、嵩山
嵩山,古稱「外方」,夏商時稱「崇高」、「崇山」,西周時成稱為 「岳山」,以嵩山為中央左岱(泰山)右華(華山),定嵩山為中嶽,始稱「中嶽嵩山」。
嵩山位於河南省西部,地處登封市西北部,西鄰古都洛陽,東臨古都鄭州,屬伏牛山系。介於東經112°56′07″~113°11′32″,北緯34°23′31″~34°35′53″。
嵩山地區位於華北地台南緣,嵩箕台隆東南部,地層層序比較清楚,基底和蓋層地層發育齊全。
嵩山地區的基底構造以褶皺為主,斷裂次之。構造線方向近南北或東西,北東稍有偏移,為一些密集、緊閉、形態復雜的同斜線狀褶皺以及伴隨褶皺而生成的東西——南東向和近東西向的三組斷裂。蓋層構造以斷裂為主,褶皺次之,先褶後斷。
構造線方向近東西,與基底構造成正交疊加。蓋層褶皺平緩開闊,斷裂以近東西、北東——南西向和北西——南東向三組發育,前者最早,分為正斷層,後者最晚,並經分期活動,性質也較為復雜。
5、恆山
恆山,亦名「太恆山」,古稱玄武山、崞山,高是山,玄岳。其中,倒馬關、紫荊關、平型關、雁門關、寧武關虎踞為險,是塞外高原通向冀中平原之咽喉要沖。主峰天峰嶺在渾源縣城南,海拔2016.1米。
恆山,中華五嶽之北嶽。其山脈祖於陰山,發脈於管涔山,止於太行山,沿東北走向蜿蜒而來,奔騰起伏,橫亘塞上,東西綿延五百里,錦綉一百零八峰。
恆山主峰天峰嶺位於渾源縣境內,海拔2016.1米,號稱「人天北柱」、「絕塞名山」,疊嶂拔峙,氣勢雄偉,被譽為北國萬山之宗主。
Ⅶ 中國的五大山脈是什麼
這種專業的問題,
還是交由地理老師來回答吧!
其他業餘人士靠邊!
標准答案——
首先,
先弄清楚概念,
1、山脈
山地延伸成脈狀即為山脈;
2、山系
幾個相鄰山脈組成一個山系;
看到一大堆亂七八糟的答什麼「五嶽」之類,
那叫「五大名山」,
而不是什麼山脈,
這種答案會把地理老師活活氣沒了的!
其次,
「中國的五大山脈」的說法是不嚴謹的!
在中國地理中,
沒有所謂的「五大山脈」的說法!
如果非要硬生生地拼湊出所謂的「五大山脈」,
那標准答案應該是」十大山脈「才對——
1、喜馬拉雅山脈;
2、昆侖山脈;
3、天山山脈;
4、唐古拉山脈;
5、秦嶺;
6、大興安嶺;
7、太行山脈;
8、祁連山脈;
9、橫斷山脈;
10、台灣山脈。
如圖所示:
Ⅷ 山西的地理位置優越性是什麼
山西省地處我國華北西部的黃土高原地帶,東鄰河北,西界陝西,南接河南,北連內蒙古自治區。 山西的地理坐標為北緯34°36′——40°44′,東經110°15′——114°32′。 山西東有巍巍太行山作天然屏障,西、南以滔滔黃河為塹,北抵綿綿長城腳下。因外河而內山,故有「表裡山河」的美稱。
山西地理環境的特點
第一,地形完固。西、南兩邊為黃河天塹,東邊是太行山,北邊為長城、沙漠戈壁,憑山控水,據高負險,自古就有「表裡河山」之譽,號稱「最為頑固」。
第二,物產豐富齊備。具備了農業社會生產、生活所需的所有資源,如:糧、棉、絲、鹽、鐵、煤、馬、木材等。正是「北收代馬之用,南資鹽池之利」。
第三,處在農耕生產方式和游牧生產方式的交互地帶。中國的農業生產方式大致分為三種:北部游牧,中部農耕,南部游耕。山西處在農耕生產方式和游牧生產方式的交互地帶。
第四,處在漢族和游牧少數民族的交互融合地帶。長期與北部的匈奴、蒙古族交互並存。
第五,與首都相鄰。唐朝以前,首都主要在西安;五代以後,首都主要在北京。六大古都依次為北京、西安、洛陽、開封、南京、杭州。山西處在北京與西安、洛陽之間,這種屢在首都附近的政治地理特點,是其他任何一個省份所不具備的。
經濟、政治、文化影響
(一)經濟影響
——鑄就晉商。晉商崛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山西具有鹽糧鐵等資源的原因。同時,與明代北部邊防形勢以及山西的軍事地理位置直接相關。另外,還和農耕民族與游牧民族錯居雜處,在經濟上具有較強的互補性有關。
——能源重化工基地。由於煤鐵等資源豐富,建國後在計劃經濟條件下成為能源重化工基地。
(二)政治影響
——與中央在政治上保持高度一致的自覺性強。長期比鄰首都,與中央政府的聯系緊密。
——首都安危之所系。離首都近,對首都的安危具有特殊的重要性,歷代王朝都注重山西地區的軍事建設,屯駐重兵,委任重臣,儲糧備邊,使山西成為王朝的軍事重鎮。
——治世之重鎮,亂世之強藩。山西是游牧鐵騎南下中原的必經之地,當中央政權強大時,這里是保國安民的戰略據點;一旦政權衰弱崩潰,手握重兵的將軍往往趁機割據一方。在分裂時期建立割據政權有:東晉十六國時期,公元304年,忻縣人劉淵在離石建漢國,是十六國中建立最早的政權。五代十國時期,公元951年,劉崇在太原登上皇位,建立漢國,史稱北漢,是十國中唯一一個在北方的割據政權。民國時期,閻錫山統治山西38年之久,這在眾多軍閥中是僅見的。
——社會秩序較好。人民生存相對容易,加上中庸、忍耐的性格,歷史上未成為過大的農民起義的發源地。
(三)文化影響
—— 成為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處在黃河中下游的晉南地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適宜作物的生長和人類的生活。黃土高原和游黃土沖積的平原土壤疏鬆,在生產工具簡單、鐵器還未運用的情況下,易於清除天然植被和開墾耕種,是當時自然環境最優越的地方,歷史傳說中的「堯都平陽」、「舜都蒲坂」、「禹都安邑」,都在山西西南部,山西地區成為中華民族地發祥地。
——文化旅遊資源豐富。作為我國古代文名的重要策源地,遺留下許多豐富的古建築,由於氣候比較乾燥,較少受到戰火的破壞,現存的元代以前的古建築佔全國的70%以上,加上明清大院,成為重要的旅遊資源。
——民間藝術寶庫。人的流動性小,交往少,文藝孤立發展,特色鮮明,因而成為中國北方戲曲的搖籃,民歌的海洋,民間舞蹈之鄉,民間美術也豐富多彩。
三晉文化的特點
山西地理環境的特點,在一定意義上,決定了三晉文化的特點。
三晉文化的特點,劉緯毅先生歸納為四,即民族融合性、兼容並包性、地域差異性和黜華尚實性。李元慶先生從三晉古文化發展的自身層面上概括出兩個最本質、最重要的特點:其一,順時應變的革新精神;其二,兼容並蓄的開放態勢。在與其他地域文化結合時,具有滲透性和適應性;在遭受外來文化沖擊時,表現出保守性和封閉性。
可以說,有兩個特徵與三晉文化伴隨始終,其一為務實求是,其二為豁達開放。正因為務實求是,以富國強兵為目的的法家及其思想才興起於三晉,同時形成山西人勤儉尚質、固執保守的特點;因為其豁達開放,才有不同民族持續不斷的文化交流,才有三晉文化對周邊文化區域持續不斷的擴散和影響。
Ⅸ 中國五嶽都是那些
是:東岳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中嶽嵩山。
1、泰山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嶽、東岳、泰岳,為中國著名的五嶽之一,位於山東省中部,綿亘於泰安、濟南、淄博三市之間,總面積2.42萬公頃。主峰玉皇頂海拔1545米,氣勢雄偉磅礴,有「五嶽之首」、「五嶽之長」、「五嶽之尊」、「天下第一山」之稱。
泰山的地質構造十分復雜,以斷裂為主,其構造特點為斷塊掀斜抬升。既有前寒武紀形成的構造,又有中新生代發育的構造。
泰山的前寒武紀地質構造發育以多期的褶皺、斷裂以及韌性剪切帶為其主要特徵。它們彼此疊加相互改造,構成了極其復雜的構造面貌,對它們的成因機制研究是前寒武紀地質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另外,中元古代輝綠玢岩發育的國內外罕見的「桶狀構造」,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
從區域構造看,太平洋板塊以近東西方向對歐亞板塊的強烈俯沖,使泰山地區在近南北向伸展作用下,北東東向泰前斷裂發生強烈掀斜活動,泰山大幅度抬升,致使泰山的新構造運動表現得十分普遍和強烈,它們對泰山的形成及地貌格局起著主導性的控製作用。
泰山周圍的下古生界和前寒武紀結晶基底不整合面上形成的重力滑動構造也與新構造運動有密切的關系。
2、華山
華山(Mount Hua)古稱「西嶽」,雅稱「太華山」,為中國著名的五嶽之一,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中華」和「華夏」之「華」,就源於華山。位於陝西省渭南市華陰市,在省會西安以東120千米處。
南接秦嶺,北瞰黃渭,自古以來就有「奇險天下第一山」的說法。華山是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地質公園。
華山是中華民族的聖山。中華之「華」,源於華山,由此,華山有了「華夏之根」之稱。這一成果首先被孫中山所引用,創立「中華民國」。據清代國學大師章太炎和歷代專家學者考證:華夏民族最初形成並居住於「華山之周」,名其國土曰華,其後人跡所至,遍及九州,華之名始廣。
華山是道教主流全真派聖地,為「第四洞天」,也是中國民間廣泛崇奉的神祇,即西嶽華山君神。共有72個半懸空洞,道觀20餘座,其中玉泉院、都龍廟、東道院、鎮岳宮被列為全國重點道教宮觀,有陳摶、郝大通、賀元希等著名的道教高人。
3、衡山
衡山(Mount Heng),又名南嶽、壽岳、南山,為中國「五嶽」之一,位於中國湖南省中部偏東南部,綿亘於衡陽、湘潭兩盆地間,,主體部分位於衡陽市南嶽區、衡山縣和衡陽縣東部。
衡山的命名,據戰國時期《甘石星經》記載,因其位於星座二十八宿的軫星之翼,「變應璣衡」,「銓德鈞物」,猶如衡器,可稱天地,故名衡山。
衡山是中國著名的道教、佛教聖地,環山有寺、廟、庵、觀200多處。衡山是上古時期君王唐堯、虞舜巡疆狩獵祭祀社稷,夏禹殺馬祭天地求治洪方法之地。
衡山以一塊大花崗岩岩石為基礎,由於表層沉積遭到沖刷和強烈剝蝕,花崗岩有較大面積的出露。岩內穿插有偉晶花崗岩,石英岩脈很多,寬狹變化較大,寬的可達40厘米,這些岩脈對於花崗岩的風化有加速作用。基岩的上覆紅壤中含有大量石英沙粒,證明是由花崗岩風化來的。
包圍在花崗岩外圍的岩石分3類,志留奧陶紀紫色頁岩及礫狀石英岩,泥盆紀沙岩及頁岩,第三紀紅色砂岩及頁岩。以性質而論,礫狀石英岩最硬,紫色頁岩最軟,在同期岩層上表現為不同之地形。由於氣象氣候的關系,流水、風、熱等風化、剝蝕作用,形成了現代衡山的奇特景觀。
4、恆山
恆山,亦名「太恆山」,古稱玄武山、崞山,高是山,玄岳。其中,倒馬關、紫荊關、平型關、雁門關、寧武關虎踞為險,是塞外高原通向冀中平原之咽喉要沖。主峰天峰嶺在渾源縣城南,海拔2016.1米。
恆山位於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城南10千米處,距大同市市區62千米。北嶽恆山與東岳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中嶽嵩山並稱為「五嶽」,為中國地理標志,是天下道教主流全真派聖地。
恆山是經歷次造山運動和歷次地殼升降運動形成的一座斷層山,岩層為古老的寒武紀奧陶系石灰岩,距今已有五億年。基岩面積裸露,風化破碎嚴重,峰巒均呈尖形,溝谷切割較深,相對高差達1000米以上。
整個山脈由東北向西南延伸數百公里,被譽為「峙中華之坊表,鞏神京之翊衛」的寒疆第一山。恆山山脈始於太行山,橫跨塞外,東連燕山,西跨雁門,南障三晉,北瞰雲代。
東西綿延五百里(橫跨今山西寧武、朔州、代縣、應縣、繁峙、山陰、渾源、靈丘等縣),是海河支流桑乾河與滹沱河的分水嶺。
5、嵩山
嵩山,古稱「外方」,夏商時稱「崇高」、「崇山」,西周時成稱為 「岳山」,以嵩山為中央左岱(泰山)右華(華山),定嵩山為中嶽,始稱「中嶽嵩山」。
嵩山位於河南省西部,地處登封市西北部,西鄰古都洛陽,東臨古都鄭州,屬伏牛山系。介於東經112°56′07″~113°11′32″,北緯34°23′31″~34°35′53″。
嵩山總面積約為450平方公里,由太室山與少室山組成,共72峰,海拔最低為350米,最高處為1512米。主峰峻極峰位於太室山,高1491.7米;最高峰連天峰位於少室山,高1512米。
嵩山北瞰黃河、洛水,南臨潁水、箕山,東通鄭汴,西連十三朝古都洛陽,是古京師洛陽東方的重要屏障,素為京畿之地,具有深厚文化底蘊,是中國佛教禪宗的發源地和道教聖地,功夫之源。嵩山曾有30多位皇帝、150多位著名文人所親臨。
Ⅹ 講給孩子的中國地理的內容簡介
序詩 /8
偉大的中國 /10
中國的行政區劃 /12
十三億雙黑眼睛 /14
五十六朵民族花 /16
季風翅翼下的大地 /18
三大地形階梯 /2l
中原面面觀 /24
雄偉的山鄉 /26
高高的冰雪世界 /28
溝通三大洋的水系 /30
兩條母親河 /32
高聳的懸河 /34
淮河訴說的故事 /36
華南的生命河 /38
星羅棋布的湖泊 /40
水草叢生的沼澤地 /42
東方的海洋大國 /44
美麗的綠外套 /46
野生動物的樂園 /49
多姿多彩的五色土 /52
神農氏的故鄉 /54
豐富的地下寶藏 /56
工業化的新篇 /58
四通八達的交通網 /60
古老和新興的城鎮 /63
萬里長城萬里長 /65
綠色萬里長城 /67
世界第一大運河 /69
嶄新的經濟特區 /71
轟轟烈烈的西部大開發 /73
高峽出平湖 /75
舉世矚目的南水北調工程 /77
快速的西氣東輸 /80
三管齊下的西電東送 /82
遍布全國的自然保護區 /85
快樂的旅遊天地 /88
首都身邊的華北區 /90
巍巍太行山 /92
綠色的大桌子 /94
偉大祖國的首都——北京市 /96
祖國的心臟 /98
一代又一代的十大建築 /102
海河畔的大都會——天津市 /104
天津衛的今昔 /106
渤海灣的北方大港 /108
引灤濟津和引黃濟津工程 /110
太行山前的燕趙古國——河北省 /112
海河的故事 / 114
用小名的大城市 /116
水上迷宮白洋淀 /118
北戴河海濱 /120
天下第一關 /122
長城要隘張家口 /124
皇帝避暑的熱河行宮 /126
古色古香的晉國——山西省 /128
縱貫山西的汾河 /130
歷史博物館太原 /132
北魏古都大同 /134
龜城平遙 /136
文殊菩薩說法的聖山 /138
古代抗震建築的傑作 /140
鯉魚跳龍門的地方 /142
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地方——內蒙古自治區 /144
蒙古高原上的綠屏風 /146
肥沃的河套平原 /148
三娘子城呼和浩特 /150
鋼鐵、煤礦雙城記 /152
黃沙面罩下的鄂爾多斯 /154
草原明珠孿生湖 /156
林木幽深的大青溝 /158
神秘的西海 /160
統萬城的悲歌 /162
歡樂的那達慕大會 /164
山海關外的東北區 /1 66
白山黑水的大地 /168
關東有三寶 /170
中國重工業的發動機——遼寧省 /172
一條山脈貫穿的遼東半島 /174
關東第一名城沈陽 /176
響當當的鞍鋼 /178
遼東姊妹港 /180
南大荒傳奇 /182
美麗的北國江南——吉林省 /184
北國汽車城 /186
謎樣的火山酒杯 /188
歌聲里的松花江 /190
迷人的江城吉林 /192
黑森林裡的牡丹江 /194
興安嶺下的黑土地——黑龍江省 /196
松花江畔的冰城 /198
肥沃的黑三角 /200
震驚世界的大慶油田 /202
奇異的五大連池 /204
鶴之戀 /206
全國最大的沼澤地 /208
黑沉沉的黑龍江 /210
北疆不夜城 /212 大陸腹心的西北區 /8
風吹來的大高原 /10
千變萬化的黃土地形 /12
涇渭分明和涇渭不分 /14
第二天山——祁連山 /16
地分南北的——陝西省 /1 8
肥沃的八百里秦川 /20
渭水之濱古長安 /22
傲視關中的西嶽 /24
鐵打的雄關 /26
革命聖地延安 /28
兵家必爭的古漢中 /30
三次搬家的榆林城 /32
塞上江南——寧夏回族自治區 /34
富饒的西口 /36
鳳凰城銀川 /38
黃土高原上的綠島 /40
西北屏障賀蘭山 /42
沙坡頭治沙工程 /44
東西跳板——甘肅省 /46
古老的蘭州 /48
劉家峽水電站 /50
一塊礦石帶來的新興城市 /52
溝通東西的河西走廊 /54
敦煌石窟 /56
玉門油礦的故事 /58
萬里長城的西大門 /60
高原聚寶盆——青海省 /62
青藏高原的門戶——西寧 /64
藍藍的青海湖 /66
神奇的察爾汗鹽湖 /68
格爾木的故事 /70
黃河和長江的源頭 /74
中國的西域——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76
三山夾兩盆的地方 /78
圍抱火爐吃西瓜 /80
西王母居住的天山 /82
綠洲大都會烏魯木齊 /84
火州吐魯番 /86
戈壁新城石河子 /88
魔鬼城 /90
金山阿爾泰 /92
山頂的藍海賽里木湖 /94
天山深處的天鵝湖 /96
進去出不來的地方 /98
沙漠流浪漢羅布泊 /100
帕米爾高原下的喀什 /102
和田美玉天下揚 /104
千山萬嶺的西南區 /106
世界屋脊誕生記 /108
西南屏障橫斷山脈 /110
東西不同的雲貴高原 /112
銅城、錫都、煤海 /114
富饒的四川盆地 /116
蜀犬吠日的奇怪地方 /118
川江和它的四大支流 /120
古今不同的蜀道 /122
霧氣茫茫的山城——重慶市 /124
兩江環抱的古渝州 /126
天然枯水碑白鶴梁 /128
女媧補天石 /130
瞿塘天下雄 /132
巫山十二峰 /134
西蜀天府之國——四川省 /136
芙蓉花陰錦官城 /138
看似無形的偉大水利工程 /140
古老的自貢鹽井 /142
峨眉天下秀 /144
劍門天下險 /146
大熊貓的故鄉 /148
童話世界九寨溝 /150
王者之巔貢嘎山 /152
陽光普照的安寧河谷 /154
彩雲之南的仙鄉——雲南省 /156
春城昆明 /158
阿詩瑪藏身的地方 /160
大理石之鄉 /162
秀麗的麗江古城 /164
神秘的河流謀殺案 /166
真實的香格里拉 /168
深山裡的女兒國 /170
徐霞客的火山報告 /172
綠孔雀的故鄉 /174
撫仙湖底的秘密 /176
古夜郎王國——貴州省 /178
裝在石碗里的貴陽 /180
革命名城遵義 /182
中國第一大瀑布 /184
人間凈土梵凈山 /186
魔術湖草海 /190
世界屋脊上的山野——西藏自治區 /192
陽光普照的西藏 /194
世界的巔尖珠穆朗瑪峰 /196
拉薩和布達拉宮的故事 /198
滾燙的羊八井地熱田 /202
後藏聖城日喀則 /204
神山岡仁波齊峰 /206
雅魯藏布江大峽谷 /208
西藏的江南 /210
荒涼的藏北高原 /212 面向太平洋的華東區 /8
江南的青山畫屏 /10
綿綿的江南梅雨 /12
長江口的東方大港——上海市 /15
大上海傳奇 /16
童話故事般的浦東開發區 /20
頑皮的崇明島 /22
東吳風流故地——江蘇省 /24
龍盤虎踞的地方 /26
太湖美 /28
水上人家姑蘇城 /30
運河城古揚州 /32
淮河尾閭洪澤湖 /34
歐亞大陸橋的東方起點 /36
山靈水秀的古越國——浙江省 /38
西子湖畔杭州 /40
驚心動魄錢塘潮 /42
海中洲舟山群島 /44
海上仙島普陀山 /46
浙江東大門寧波 /48
浙南第一港溫州 /50
如詩如畫富春江 /52
兼有南北風情的地方——安徽省 /54
千古江流採石磯 /56
黃山天下奇 /58
古色古香老徽州 /60
天然水鳥窩巢湖 /62
安徽的地理心臟合肥 /64
中國瓷器原產地——江西省 /66
全國最大的淡水葫蘆 /68
英雄城南昌 /70
避暑勝地廬山 /72
石鍾山的神秘鍾聲 /74
瓷都景德鎮 /76
海峽邊的山鄉——福建省 /80
東南第一山 /82
榕樹陰下古福州 /84
東方刺桐港泉州 /86
閩南孿生姊妹島 /88
齊魯文教之邦——山東省 /90
中國最大的半島 /92
五嶽之首泰山 /94
詩情畫意的泉城濟南 /96
孔老夫子的故鄉 /98
黃海第一大港青島 /100
真實的蓬萊仙境 /102
地貫南北的中南區 /104
能擋風的南國漏風牆 /106
遼闊的南海 /108
名副其實的中原地方——河南省 /110
九朝古都洛陽 /112
鐵十字架上的鄭州 /114
咆哮的三門峽 /116
嵩山少林寺 /118
楚天萬里千湖碧——湖北省 /120
九省通衢武漢三鎮 /122
千秋古荊州 /124
荊江分洪工程 /126
三峽鎖鑰宜昌 /128
西陵天下奇 /130
神農架之謎 /132
漢水河畔的雙子城 /134
洞庭湖畔魚米鄉——湖南省 /137
美麗富饒的芙蓉國 /138
湘江流過古長沙 /140
雲夢悠悠洞庭水 /142
火神居住的南嶽 /144
張家界石林 /146
豐富多彩的嶺南天地——廣東省 /148
經濟騰飛的珠三角 /150
南國五羊城 /152
嶺南赤壁丹霞山 /154
北回歸線上的綠洲 /156
通往海南島的火山跳板 /158
經濟開發特區的先鋒 /160
山奇水奇洞也奇的地方——廣西壯族自治區 /162
南疆門戶南寧 /164
桂林山水甲天下 /166
古老的靈渠 /168
龍城柳州 /170
南海邊的北海港 /172
友誼關的歷史滄桑 /174
萬里碧波上的礁島群——海南省 /176
黎家人的大笠帽 /178
熱帶陽光下的海南島 /180
海南島跳動的心臟 /182
夏日常在的天涯海角 /184
海上千里長沙 /186
漲海上的萬里石塘 /188
中國的海上南極 /190
燦爛的東方之珠——香港特別行政區 /192
東方明珠香港 /194
珠江口外的一朵蓮花——澳門特別行政區 /196
回歸的女兒澳門 /198
熱帶陽光下的寶島——台灣省 /200
台灣和大陸媽媽的故事 /202
小小盆地里的大台北 /204
寶島的南方大港 /206
深山懷抱里的日月潭 /208
神木的故鄉阿里山 /210
海峽跳板澎湖群島 /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