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楚雄是雲南哪個市
楚雄是雲南省下轄的自治州,地處雲南省中部,東與昆明市交界,南與普洱市、玉溪市毗鄰,西與大理白族自治州接壤,北與四川省攀枝花市相連,通達四川。下轄1市9縣,總面積為2.9萬平方千米,州人民政府駐楚雄市,距昆明市160千米。楚雄市為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地級行政區首府。
楚雄市位於雲貴高原中部,為元江水系與金沙江水系的分水嶺地帶,地跨東經100°35′-101°48′、北緯24°30′-25°15′之間。東鄰祿豐縣,南連雙柏縣,西與南華縣和思茅市景東縣接壤,北同牟定縣毗鄰。楚雄市人民政府駐鹿城鎮,東距省會昆明138千米,西距大理州首府下關178千米。
(1)楚雄屬於什麼地理位置擴展閱讀:
楚雄彝族自治州境地勢大致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東西最大橫距175公里,南北最大縱距247.5公里。境內多山,山地面積占總面積的90%以上,其間山巒疊嶂,諸峰環拱,谷地錯落,溪河縱橫,素有「九分山水一分壩」之稱。
烏蒙山虎踞東部,哀牢山盤亘西南,百草嶺雄峙西北,構成三山鼎立之勢;金沙江、元江兩大水系以州境中部為分水嶺各奔南北,形成二水分流之態。
州境最高點為大姚縣白草嶺主峰帽台山,海拔3657米;最低點在雙柏縣南端的三江口,海拔556米。州府所在地鹿城海拔1773米,大致為楚雄州壩區的一般海拔高度。
在群山環抱之間,有104個面積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盆地(壩子)星羅棋布,形成州內一個個規模不同、獨具特色的經濟、文化區域。
㈡ 楚雄市在哪個省,楚雄市屬於哪個市
楚雄市為楚雄彝族自治州的首府,也是楚雄彝族自治州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
楚雄市位於雲貴高原中部,東接昆明、西連大理、南至普洱、北達攀枝花,東距昆明152公里,西距大理179公里,320國道、108國道、G56杭瑞高速以及成昆鐵路、廣大鐵路穿境而過。
截至2013年,楚雄市幅員面積為4433平方公里,轄12鎮3鄉;戶籍人口516555人,其中彝族人口106457人,占總人口的20.6%。
2016年12月7日,楚雄被列為第三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
截至2013年,楚雄市下轄12鎮3鄉,分別為:鹿城鎮、東瓜鎮、呂合鎮、紫溪鎮、東華鎮、子午鎮、蒼嶺鎮、三街鎮、八角鎮、中山鎮、新村鎮、西舍路鎮、大過口鄉、大地基鄉、樹苴鄉。有152個村(居)民委員會,2834個村(居)民小組。
㈢ 楚雄屬於哪裡
屬於雲南省,位於雲南中部,有滇中明珠之稱,是前往滇西的必經之地——到大理、麗江、保山、德宏、怒江、迪慶、臨滄都要經過楚雄。
㈣ 楚雄彝族自治州屬於哪個市
楚雄彝族自治州屬於雲南省下轄的自治州,不屬於其他市。
楚雄彝族自治州位於雲南省中部偏北,地跨北緯24°13′~26°30′、東經100°43′~102°32′之間,屬雲貴高原西部、滇中高原的主體部位,自古為「省垣屏障、滇中走廊、川滇通道」。
楚雄州東靠昆明市,西接大理白族自治州,南連普洱市和玉溪市,北臨四川省攀枝花市和涼山彝族自治州,西北隔金沙江與麗江市相望,是省會昆明市西出滇西7州(市)及緬甸的必經之地,故有「迤西咽喉」之稱。州府駐楚雄市城區,海拔1773米,東距省會昆明165千米。
歷史沿革:
1958年4月15日,楚雄彝族自治州正式成立。建州前夕並鹽興縣入廣通縣。同年又合並楚雄、南華、牟定、雙柏4縣為楚雄縣,合並姚安、大姚、鹽豐、永仁4縣為大姚縣,合並羅次、祿豐、廣通3縣為祿豐市,合並武定、元謀2縣為武定縣,劃富民縣歸昆明市。
1983年9月改楚雄縣為楚雄市,10月劃祿勸縣歸昆明市。至此,楚雄州形成設楚雄市和雙柏、牟定、南華、姚安、大姚、永仁、元謀、武定、祿豐共9縣1市的格局。
截止2022年,全州設8縣2市(楚雄市、雙柏縣、牟定縣、南華縣、姚安縣、大姚縣、永仁縣、元謀縣、武定縣、祿豐市),103個鄉鎮,其中:鎮65個,鄉38個(其中:民族鄉4個),1100個村民委員會和社區居民委員會。
㈤ 雲南楚雄的位置
楚雄彝族自治州屬於雲南省下轄的自治州之一,地處雲南省中部,東靠昆明市,西接大理白族自治州,南連普洱市和玉溪市,北臨四川省攀枝花市。楚雄州轄1市9縣,州人民政府駐楚雄市,距昆明市160千米。
楚雄彝族自治州地處雲南省中部,跨東經100°43′~102°30′,北緯24°13′~26°30′之間,屬雲貴高原西部,滇中高原的主體部位。
㈥ 雲南楚雄的地理位置
楚雄州地處康滇地軸南段的偏西一方,跨東經100�0�243′~102�0�230′,北緯24�0�213′~26�0�230′之間,屬雲貴高原西部,滇中高原的主體部位。東靠昆明市,西接大理白族自治州,南連思茅地區和玉溪市,北臨四川省攀枝花市和涼山彝族自治州,西北隔金沙江與麗江地區相望。州境地勢大致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東西最大橫距175公里,南北最大縱距247.5公里。境內多山,山地面積占總面積的90%以上,其間山巒疊嶂,諸峰環拱,谷地錯落,溪河縱橫,素有「九分山水一分壩」之稱。烏蒙山虎踞東部,哀牢山盤亘西南,百草嶺雄峙西北,構成三山鼎立之勢;金沙江、元江兩大水系以州境中部為分水嶺各奔南北,形成二水分流之態。州境最高點為大姚縣白草嶺主峰帽台山,海拔3657米;最低點在雙柏縣南端的三江口,海拔556米。州府所在地鹿城海拔1773米,大致為全州壩區的一般海拔高度。在群山環抱之間,有104個面積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盆地(壩子)星羅棋布,形成州內一個個規模不同、獨具特色的經濟、文化區域。
㈦ 楚雄盆地
一、前言
楚雄盆地是一個中新生代構造沉積盆地,地理位置位於東經100°30'~102°30',北緯23°40'~26°40',南北長305km,東西平均寬為125km,南北向延伸、北寬南窄,面積約36500km2,南北向地理盆地。
楚雄盆地的現階段研究成果表明,從盆地基底性質、發展歷史、地層岩性組合、構造屬性、成藏條件等條件分析,均有良好的油氣遠景。
楚雄盆地先後完成了航磁、重力、化探、自然電位概普查、地震概查、數字地震及少量鑽井(表10-46-1),開展了楚雄盆地上三疊統油氣資源評價、煤層氣地質特徵研究,天然氣地質條件及勘探目標選擇等評價研究工作,完成了早期盆地研究和北部區塊、區帶評價與圈閉優選。
表10-46-1 楚雄盆地勘探程度一覽表
中石化承擔了楚雄盆地油氣資源評價工作,以烴源岩分析評價工業制圖為基礎,採用(成因法)有機碳法及類比法(四川盆地川西坳陷為望江盆地類比的標准區)計算資源量。
本次油氣資源評價結果,盆地天然氣遠景資源量為6368×108m3,天然氣地質資源量為2106×108m3,總可采資源量為1327×108m3。待發現天然氣地質資源量為2106×108m3。油氣資源評價結果表明,盆地天然氣資源豐富,分布范圍廣泛,勘探程度低,勘探前景較好。盆地主力烴源岩為上三疊統,為一套良好的烴源岩,地面泥岩樣品有機碳含量一般都高於新一輪評價下限值0.4%。儲層研究表明,盆地儲層多屬Ⅱ類和Ⅲ類,屬「低孔低滲」儲層。盆地區域蓋層條件達到Ⅰ類和Ⅱ類,井下泥岩蓋層單層厚度可達45m,I/S混成比為5%,泥岩微觀分析封蓋性能好。
二、地質條件
(一)地質概況
1.構造單元劃分
依據楚雄盆地東西分帶南北分塊的格局,採用石油系統「三級四分」劃分方法,可將楚雄盆地劃分為四個I級區,十五個Ⅱ級區帶和九個亞Ⅱ級區帶等構造單元(圖10-46-1、表10-46-2)。
2.評價單元
楚雄盆地有效烴源岩層系主要為上三疊統(表10-46-3),其次為中上侏羅統、中下泥盆統、及下寒武統。上三疊統烴源岩是盆地的主力烴源岩,其餘層系僅分布在盆地局部邊緣地帶,尚不能確定為有效烴源岩,暫不作為評價層系。
楚雄盆地包含片角凹陷、平川斷凸、雲南驛凹陷、大紅山凸起、鹽豐凹陷、中和斷凸、中央背斜帶、雙柏凹陷、新平凹陷、永仁—牟定斜坡帶、東山凹陷、迤納廠凸起、雲龍凹陷13個二級構造單元。
由於楚雄盆地屬於低勘探程度盆地,評價參數和資料難以細分,我們此次將楚雄盆地整體作為一個評價單元進行評價。
圖10-46-1 楚雄盆地構造單元劃分圖
表10-46-2 楚雄盆地構造單元劃分表
表10-46-3 評價單元基本情況表
(二)烴源岩
由於楚雄盆地特有的構造位置、沉積環境及多期構造運動綜合作用的結果,盆地烴源岩具有單層和累積厚度大,生油層系和類型多(∈1、D1+2、T3,海相—海陸過渡相—陸相),有機質類型較齊全,有機質熱演化程度較高的特點。
1.烴源岩發育分布特徵
楚雄盆地上三疊統發育一套海相和海—陸交互相煤系氣源岩,以灰黑、深灰、灰綠色泥岩、頁岩為主,同時也有部分灰色、灰黑色灰岩、泥灰岩和少量碳質泥岩、頁岩及煤。上侏羅統(J2+3)、上三疊統(T3)、中下泥盆統(D1+2)下寒武統(∈1)地層中均發育有不同類型的烴源岩。上三疊統烴源岩是盆地內的主力烴源岩,以灰黑—深灰—灰綠色的泥、頁岩為主,同時也有部分灰—灰黑色灰岩、泥灰岩和少量碳質泥、頁岩及煤。烴源岩具有殘余有機質豐度較高、生烴時間較早、源岩成熟度較高、總生氣量大的特點。上三疊統烴源岩特徵:地層厚度,2000~4000m;烴源岩厚度,100~1000m,平均有250m;
2.有機質類型及豐度
盆地各組段烴源岩的有機碳含量的分布范圍:干海資—舍資組(T3S-g)為0.3%~4.16%,羅家大山組為0.41%~5.32%,雲南驛組為0.55%。其中雲南驛組(T3y)65%以上樣品位於0.4%~1.2%范圍內,應為較差烴源岩;羅家大山組(T3I),大於0.8%的樣品僅佔50%,為較好的烴源岩;干海資—舍資組有機碳含量大於0.8%的樣品僅佔35%,絕大部分樣品小於0.8%,為較好烴源岩(表10-46-4)。
表10-46-4 楚雄盆地烴源岩基本數據表
3.有機質熱演化特徵
盆地上三疊統的煤和乾酪根的鏡質體反射率Ro值介於0.65%~5.0%之間,Tmax高達470℃~600℃,說明該統地層烴源岩整體上熱演化程度很高。雲南驛組烴源岩Ro值高達2.07%~5.86%,有機質已過成熟並開始變質,油氣預測為干氣帶;羅家大山(普家村)組烴源岩,Ro值介於1.12%~5.75%之間,在西部逆沖推覆區和南部次坳區,Ro值介於1.12%~2.09%之間,有機質處於成熟高峰—高成熟階段,烴類以油、濕氣及凝析油為主;干海子—舍資組烴源岩,在西部逆沖推覆區和南部次拗區,Ro值介於2.45%~5.78%之間,有機質處於過成熟生成干氣階段;在北部次坳、中央次凸起和東部淺坳陷區,Ro值為0.84%~2.28%,有機質處於成熟—高成熟油氣生成高峰期,烴類以油、濕氣和凝析油為主。
(三)其他成藏條件
1.儲層的發育與分布
對楚雄盆地儲層研究成果表明,楚雄盆地上三疊統干海資一舍資組儲層為主要儲集岩,幾乎全區都有分布,一般厚度200m,最厚可達600~1000m,其儲集空間以次生溶孔、微裂縫為主,具有細孔、片狀小孔喉、高排驅壓力的孔隙結構特徵。儲集性能為低孔、低滲,孔隙度1%~14.7%,平均3.7%;滲透率0.03×10-3~100×10-3μm2,平均2.0×10-3μm2。古生代儲層可分為砂岩類和碳酸鹽岩類,涉及層位主要為寒武系(∈)、奧陶系(O)、泥盆系(D)和二疊系(P)。但分布范圍較為局限,主要為盆地東部雲龍凹陷、東山凹陷及盆地北部地區。
2.區域蓋層發育與分布
蓋層只有單層結構,基本缺失下部古生界,僅在局部邊緣有部分古生界層系沉積,厚度不大,主要以海相碳酸鹽岩和碎屑岩混積;上部為中、新代碎屑岩偶夾碳酸鹽岩建造。中、下三疊統缺失,上三疊統為海相—海陸交互相—陸相;侏羅系—古近系為陸相。盆地的北部區域蓋層多數地區由侏羅系、白堊系、古近系的泥岩,緻密砂泥岩及膏鹽岩組成。在盆地南部由侏羅系巨厚的泥岩,緻密砂泥岩互層組成,厚度一般為1000~2500m,最厚可達4000m,具備較好的封閉條件,具有形成大氣田所需泥岩蓋層的厚度。
3.運移通道
原生氣藏的運移通道:上三疊統內生成的烴在早期以水溶性和擴散方式運移進入儲層,當大量烴類生成並造成流體壓力大於圍岩的破碎壓力時,岩石破碎,裂縫成為主導運移方式。上三疊統天然氣的主要運移時期發生於烴類大量生成之後。運移方向以生烴坳陷為中心,向四周發散。
次生氣藏的運移通道:侏羅系次生氣藏的油氣運移通道靠斷層及其伴生裂縫。喜山期形成的斷層是次生油氣藏的主要的通道。
(四)油氣(運聚)分布規律
楚雄盆地存在多期成藏過程並存在多種油氣藏類型。油氣系統的演化與構造演化密切相關。對楚雄盆地影響最大的構造運動是燕山運動和喜山運動,燕山期97Ma,第一次抬升褶皺,發育圈閉,產生油氣勢差,油氣運移、聚集、成藏;喜山期45Ma;第二次抬升褶皺,早期形成的油氣藏被改造或發生再配置形成次生油氣藏。97Ma為原生油氣藏形成的關鍵時刻,45Ma為原生油氣藏被改造形成次生油氣藏的關鍵時刻。
早期古油氣藏形成階段:楚雄盆地西部上三疊統烴源岩的熱演化程度普遍偏高,下部烴源岩在舍資組沉積時期既已開始進入了生油氣高峰期,在晚燕山運動主要圈閉形成前,除部分斜坡區、隆起邊緣等部位外,大部分地區都為高成熟—過成熟階段,因此,在烴源岩的演化過程,則不斷形成岩性—地層型古油藏、油氣藏及氣藏,在盆地內部、斜坡區、隆起區都有發育。這些古油氣藏在後期的演化過程中,有的被保存、有的被破壞、有的成為後期次生油氣藏的油氣來源。
晚燕山期大規模油氣藏形成階段:晚燕山運動,盆地內構造圈閉大量形成。盆地西部烴源岩大都已進入高成熟—過成熟階段,形成以氣為主的油氣藏;盆地東部,古生界寒武系烴源岩進入高成熟階段、泥盆系及上三疊統烴源岩進入成熟階段,主要形成油藏。這些油氣藏、尤其是東部在後期都遭受剝蝕改造,如雲參1井。上白堊統—古近系沉積時期,是楚雄盆地前期油氣藏的重要建設時期。
喜山期早期運動使前期構造得到加強、裂縫系統發育,油氣調整、充注,同樣以建設為主;中晚喜山期的塊體旋轉、走滑、尤其是隆升剝蝕對楚雄盆地的油氣系統造成了較大的破壞,如烏龍1井、雲參1井、多個古油藏等。
氣藏組合主要發育於盆地西部,包括深盆氣藏組合、常規氣藏組合及次生氣藏組合等多種類型,成藏期有早有晚,在盆地東部主要形成於喜山期。
三、資源評價方法與參數
(一)方法體系
本次資源評價工作,按《新一輪油氣資源評價實施方案》要求,在中—低勘探程度的盆地,一般以類比法為主,輔以成因法。根據楚雄盆地勘探實際,楚雄盆地目前尚屬於中—低勘探程度的盆地,因而確定楚雄盆地評價方法以成因法(有機碳法)和類比法進行評價,並在此基礎上建立了有機碳法及類比法的評價體系和相關參數。
(二)關鍵參數取值
1.成因法(有機碳法)
烴源岩面積和厚度:按烴源岩評價標准(泥質岩有機碳下限為大於0.4%,碳酸鹽岩有機碳下限大於0.2%)統計出各剖面點評價層系有效烴源岩厚度。有效烴源岩的劃分:單層厚度大於30cm,並按內推法做有效烴源岩分布等值線圖;烴源岩密度(g/cm3):評價區岩石類型以泥質岩為主,密度取值為2.5g/cm3;烴源岩殘余有機碳含量(%):有機碳取值均為歷年野外露頭剖面實測數值。按有效烴源岩評價標准,凡泥質岩類有機碳大於0.4,碳酸鹽岩大於0.2的有機碳值,列入統計范圍,統計時按層系或組為統計單位;有機碳恢復系數:楚雄盆地以往資評採用的恢復系數為1.22;有機碳產烴率:採用中石化新一輪資評統一的產烴率圖版讀取;排聚系數:本次資評通過借用四川盆地具有代表性刻度區的解剖研究成果作類比獲得。首先採用地質類比方法,按統一的地質評價標准,通過類比評價區各項成藏條件的定量評價,並與刻度區進行類比,再根據天然氣區帶地質評價參數取值標准獲得的地質評價參數取值與標准區比較,從而確定出類比評價區的油氣排聚系數(表10-46-5)。
表10-46-5 楚雄盆地與四川盆地類比排聚系數表
2.類比法
類比區落實:與四川盆地川西前陸盆地(川西坳陷)進行類比。相似系數求取:我們以四川盆地已有地質類比參數取值方法,計算了各盆地的地質特徵參數,與四川盆地相應標准區地質評價系數相比較求出相似系數0.199。類比計算面積的落實面積為36500km2。
3.可采系數
本區的可采系數取值為63%。
四、油氣資源評價結果
(一)有機碳法遠景資源量計算結果
本次遠景資源量計算楚雄盆地主要採用有機碳法。計算方法採用概率法(蒙特卡洛法)進行5000次的隨機抽樣計算,按層系、按區塊計算出盆地的油氣資源量(表10-46-6)。
表10-46-6 楚雄盆地各區塊遠景資源量計算結果表
(二)盆地類比法地質資源量計算結果
楚雄盆地油氣資源特徵與分布主要為天然氣。盆地油氣資源層系主要分布於中生界上三疊統,深度為3000~4500m,自然地理分布於山區(表10-46-7)。
表10-46-7 類比法地質資源量計算結果表
五、勘探建議
(一)含油氣前景分析
楚雄盆地應屬於油氣遠景良好、潛力較大的含油氣盆地。勘探以深盆氣為主。楚雄盆地上三疊統烴源岩分布廣,厚度大,有機質豐度高,類型多樣,熱演化程度高,提供了充足的氣源基礎。楚雄盆地上三疊統源岩可能發生過多期烴類大量的生成,為油氣成藏提供氣源條件。
(二)勘探方向和建議
總結楚雄盆地歷年來的勘探成果,結合前陸盆地油氣聚集規律,今後的油氣勘探方向應是選擇盆地內中部及東部前陸斜坡至前陸隆起等有利部位,並著重考慮保存條件好、目的層埋深較淺的背斜構造分布地區開展勘探。
楚雄盆地地面背斜現有統計共70餘個。目前,由物探資料落實和基本落實的構造圈閉有10餘個。首批優選的目標構造有大姚構造,帽台山構造、果納構造和石羊構造。除上述4個近期重點勘探目標外,已基本落實圈閉的還有雲龍凹陷的板橋斷鼻、小團山斷鼻和有利區帶永仁凹陷,也可作為近期勘探的後續目標。
六、小結
楚雄盆地遠景資源量為6368×108m3,地質資源量2106×108m3,可采資源量1326.78×108m3。盆地內中部及東部前陸斜坡至前陸隆起等部位應是以後的勘探重點,同時也要注意保存條件好、目的層埋深較淺的背斜構造分布地區。
㈧ 雲南楚雄在哪裡,誰能說下准確的位置 !
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位於雲南省中北部,昆明大理之間,北與四川省攀枝花市相接,向南可達玉溪市、臨滄地區,地理位於東經10043--10232,北緯2413--2630之間。自古為省垣屏障、滇中走廊、川滇通道。境內多山,氣候溫和,資源豐富,民族特色鮮明。烤煙、卷煙、絲綢等地方產品獨具特色,有銅、鐵、煤、鹽等礦產的采選和冶煉企業。因出土祿豐臘瑪古猿和元謀人化石而被譽為人類的發祥地之一。全州總面積29258平方公里,轄楚雄市和雙柏、牟定、南華、姚安、大姚、永仁、元謀、武定、祿豐9縣,128個鄉(鎮),1094個村(居)委會(其中:社區30個,居委會15個,村委會1049個),15738個自然村。居住有彝、苗、傣、白、回、哈尼、傈僳等26個少數民族。年末全州戶籍人口256.6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20.58萬人,占總人口的85.94%,少數民族人口83.76萬人,占總人口的32.63%,彝族人口67.99萬人,佔全州總人口的26.49%。人口出生率12.71‰,死亡率7.72‰,自然增長率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