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高中地理會考考些什麼,
我國省級行政區記憶口訣
京津滬渝直轄市蒙寧新藏桂自治一國兩制台港澳東北三省黑吉遼冀晉魯 歸華北蘇浙皖贛在華東湘鄂豫 歸華中華南還有粵閩瓊川滇黔 歸西南西北還有陝甘青
我國之最
面積最小的省是澳門緯度最高的省是黑龍江面積最大的省是新疆跨經度最廣的省是內蒙古跨緯度最廣的省海南省人口最多的省河南人口最少的省澳門
我國七大古都
七大古都是北京,西安南京杭州城; 河南洛陽和開封,安陽殷墟史料重。
北京故宮天安門,頤和園及八達嶺。 西安大小兩雁塔,驪山華清池秦陵。
南京雨花台江橋,蓄武湖和中山陵。 杭州西湖雙十景,靈隱寺與飛來峰。
洛陽龍門石窟精,白馬少林寺著名。 開封鐵塔和龍亭,相國寺鍾觀音聽。
中國鐵礦:
我國鐵礦有八家,內蒙白雲湖北大。 遼寧鞍山和本溪,河北遷安安徽馬。 海南鐵礦在石碌,四川一朵攀枝花。
中國煤礦:
中國煤礦有十一,開灤峰峰省份冀。 遼寧煤礦是阜新,大陽西山在山西。
安徽淮北江蘇徐,黑龍抓住鶴和雞, 平頂山礦省份豫。
有色金屬礦:
德興銅礦在江西,湖南錫礦山產銻。 貴州銅仁產汞礦,雲南個舊出產錫。
甘肅金昌礦產鎳,鎢礦產地贛大余。 湖南水口山鉛鋅,廣西平果出產鋁。
內蒙白雲泥土稀,山東招遠有金幣。
貨運選擇三原則:
貴重急需量不大,最佳選擇是航空。 易死變質鮮活貨,短程可用公路送,遠程而且數量大,鐵路上有專車用。 大宗笨重遠距離,水運鐵路二者中。
中國十大旅遊景點:
北京故宮八達嶺,避暑山莊河北行。 陝西省內秦皇陵,長江三峽鄂渝境。
安徽黃,桂桂林,浙江西湖蘇園林, 台灣島上日月明。
人口較多的少數民族:
我國是個多民族,少數民族五十五, 人口最多是壯族,四百萬人滿回土, 苗維彝藏和蒙古。
我國十四個陸上鄰國:
北面俄蒙古,朝鮮在東岸 西北哈吉塔,三個皆斯坦印尼和不丹,四國在西南西邊巴和基,還有阿富汗南方三國家,老緬和越南
中國地形區特點:
青藏高原有雪山,遠看是山近成川。
內蒙高原第二大,一望無際地面坦。
黃土高原黃土松,支離破碎多溝坎。
雲貴高原峰嶺眾,岩溶壩子到處看。
塔里、准噶、柴達木,盆地內部戈壁灘,四川盆地山嶺環,內有成都象把扇。
三大平原北向南,東北華北長江岸。
東北海拔200米,人民常把黑土翻。
華北又稱黃淮海,海拔50地勢坦。
河汊交織湖泊多,"水鄉"遍布長江岸。
我國人口分布的地理界線
大體以黑龍江的黑河市和雲南省騰沖市劃一條直線為界,該線東南部人口多,該線西北部人口少。
地勢階梯界線
第一級階梯和第二級階梯的界線:西起昆侖山脈,經祁連山脈向東南到橫斷山脈東緣。
第二級階梯和第三級階梯的界線:由東北向西南依次是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地形區界線
(1)內蒙古高原和東北平原界線:大興安嶺
(2)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界線:太行山脈。
(3)四川盆地和長江中下游平原界線:巫山。
(4)雲貴高原和青藏高原界線:橫斷山脈。
(5)准格爾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界線:天山山脈。
(6)青藏高原和塔里木盆地界線:昆侖山脈。
(7)黃土高原和漢水谷口地界線:秦嶺。
(8)河西走廊和柴達木盆地界線:祁連山脈。
(9)四川盆地和漢水谷地界線:大巴山脈。
(10)內蒙古高原和黃土高原界線:古長城。
(11)長江中下游平原和華北平原界線:淮河。
氣候界線
(1)1月0℃等溫線(也是亞熱帶與暖溫帶及高原氣候區分界線):大體沿著青藏高原東南邊緣,向東經過秦嶺~淮河一線。
(2)800毫米等降水量線(濕潤區和半濕潤區界線):沿著青藏高原東南邊緣,向東經過秦嶺~淮河一線。
(3)400毫米等降水量線(半濕潤區和半乾旱區界線):從大興安嶺西坡經過張家口、蘭州、拉薩附近,到喜馬拉雅山脈東部。
(4)200毫米等降水量線(半乾旱區與乾旱區界線):大致通過陰山、賀蘭山、祁連山、巴顏喀拉山到岡底斯山一線。
河流界線
(1)外流區和內流區的界線:北段大體沿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祁連山(東端)一線,南段比較接近200毫米等降水量線。
(2長江水系與黃河水系分水嶺:巴顏喀拉山脈~秦嶺。
(3)長江水系與珠江水系的分水嶺:南嶺。
(4)瀾滄江與怒江的分水嶺:怒山。
(5)長江流域與東南沿海諸河流域的分水嶺:武夷山。
三大自然區界線
(1)東部季風區與西北乾旱半乾旱區的界線:400毫米等降水量線。
(2)青藏高寒區與東部季風區的界線:3000米等高線。
(3)青藏高寒區的北部與西北乾旱半乾旱區的界線:大體從昆侖山向東經過阿爾金山、祁連山一線。
自然地區界線
(1)東部季風區內部自然地區界線
①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界線(華北暖溫帶濕潤地區與華中亞熱帶濕潤地區):秦嶺~淮河(1月0℃等溫線,日平均氣溫≥10℃積溫4500℃等值線)
② 東北溫帶濕潤、半濕潤地區與華北暖溫帶濕潤、半濕潤地區界線:日平均氣溫≥10℃積溫3200℃等值線。
③華中亞熱帶濕潤地區與華南熱帶濕潤地區界線:日平均氣溫≥10℃積溫7500℃等值線。
西北乾旱半乾旱區內部自然地區界線。
內蒙古溫帶草原地區與西北溫帶及暖溫帶荒漠地區的界線:賀蘭山一線,相當於200毫米等降水量線。
農業活動界線
(1)牧區與農耕區的界線:大體接近400毫米等降水量線。
(2)水田區與旱作區的界線:秦嶺~淮河。
行政區界線
(1)南疆與北疆的界線(流動沙丘與固定、半固定沙丘界線):天山。
(2)湖北省與重慶市的界線:巫山。
(3)福建省與江西省的界線:武夷山。
(4)廣東省與湖南省的界線:南嶺。
(5)西藏自治區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界線:昆侖山脈。
(6)甘肅省與青海省的界線:祁連山脈。
(7) 四川省與陝西省的界線:大巴山脈。
綜合地理界線
(1)秦嶺~淮河一線是我國的一條重要地理分界線,這條線的南北景觀有很大的差異;① 黃土高原的南界② 大致是1月0℃等溫線、800毫米等降水量線通過的地方③ 亞熱帶與暖溫帶的界線④ 濕潤區與半濕潤區的界線⑤ 亞熱帶長綠闊葉林和溫帶落葉闊葉林的界線⑥ 河流有無結冰期的界線⑦ 農業水田與旱地、兩年三熟與一年兩熟制、水稻和小麥雜糧的界線⑧ 長江水系與黃河水系的分界線
(2)大興安嶺也是我國一條重要地理分界線,其東西兩側的景觀也有較大差異:① 400毫米等降水量線通過的地方② 季風區與非季風區分界線③ 內流區與外流區的分界線④ 內蒙古高原和東北平原的界線⑤ 我國地勢第二級階梯與第三級階梯的界線通過的地方⑥ 森林景觀與草原景觀界線通過的地方
地理方位記憶歌上北下南左為西, 右東兩手來區分;北東西南出新聞, 四方符號NEWS論(即:北緯-N;東經-E;西經-W;南緯-S.)
其他:
1)
秦嶺淮河線,南北農特點:以北為旱地,多用水澆灌;東北春小麥,作物一熟年;華北冬小麥,兩年能熟三。
秦淮線以南,耕地多水田;年熟兩或三,水稻為重點。
水文特徵變,北河汛斯短;有冰流量小,水混位變顯。
南河流量大,水位變不顯;沙少汛期長,冬季無冰現。
氣候分界線,五個大方面:無霜生長期,長短南北反;濕潤半濕潤,八百等降線;亞熱暖溫帶,一月零度線。
植被界以南,綠色為常年;亞熱闊葉林,熱帶雨林南。
以北溫草原,落闊葉廣泛;針闊混交林,針葉林北邊。
地表十分陸佔三,亞歐非洋兩美南①。
亞歐兩洲本一體,烏拉高加分兩邊②;亞非原本相結連,蘇伊運河來割斷③;亞洲北美隔水望,白令海峽在中間;中美南北來牽線,巴拿運河又阻攔④;數大洋洲面積小,似斷不斷亞下邊。
亞歐非洋東半球,南北美佔西半邊,唯有南極搞獨立,冰層覆蓋稱高原。
①洋,大洋洲。兩美,南美洲和北美洲。南,南極洲。
②烏拉,烏拉爾山脈和烏拉爾河。高加,高加索山脈。
③蘇伊運河,蘇伊士運河。
④巴拿運河,巴拿馬運河。
2)
西經二十度,東經一百六,一刀切下去,東西兩半球。
南北半球分,赤道零緯度,四季溫帶顯,南北相反出。
3)
地球表面積,總共五億一;水陸百分比,海洋佔七一。
陸地六大塊,含島分七洲;亞非南北美,南極大洋歐。
水域四大洋,太平最深廣;大西"S"樣,印度北冰洋。
板塊構造學,六塊來拼合;塊內較穩定,交界地震多。
4)
東北三省黑吉遼 北部邊疆內蒙古兩河兩山連京津 兩湖三江接皖滬南部瓊台閩粵桂 川黔雲藏加重慶西北陝甘寧青新 港澳特別行政區
祝您地理學習愉快!
② 高三一模考什麼內容
一模重要性:「一模是金,二模是銀,三模不如鐵」
第一,考試流程的熟悉問題。一般來說,考試的基本流程主要是這幾點:進場前20分鍾,主要是調整心態:考前5分鍾,只能填寫相應的姓名和准考證號碼;開考15分鍾,遲到考生不能進入考場;離結束終了還有15分鍾(英語考試前30分鍾增加1次)監考教師提醒考生選擇題答案的填塗;考試結束30分鍾。每一個流程的注意事項,均顯得非常重要。
第二,開始時間的分配問題。三好網高考輔導名師分享在平時的訓練中,老師一般都會介紹,每一類題大致需要多時間,這個我們在考試時中需要親身實踐,形成自己的一個時間分配做法,同時無論如何至少要預留10分鍾時間,進行復查。說到底,考試,就是和時間賽跑。在保證解題正確率的基礎上,還要提高解題速度。所以,考生在考試過程中,需要確立一個時間成本的概念。比如,數學,考試時間120分鍾,滿分150分單位分鍾得分在1.25分左右;再如,語文,考試時間150分鍾,滿分150分,單位分鍾得分為1分。
第三,考試心態的調整問題。開始有兩大法寶,一是實力,二是心態。心態直接關繫到現有的和潛在的實力的發揮問題。在實力不可能有多大改變的情況下,心態的調節就顯得非常重要。而心態的調節,完全是一個個體問題,別人或課本上說得再多,也需要轉化為一種自身的行為。在考試之前,事先預設一些方案,比如試卷容易怎麼辦?試卷難了怎麼辦?遇到突發事件怎麼辦?等等,如果將一些問題,事先有一個預案,那麼,一旦出現這些問題時,就會按照原定的方案執行,這樣,就不至於手忙腳亂,亂了方寸。
③ 地理會考一模試卷簡單嗎
簡單。
一般來說,結業考試的題都不會太難,相對於真正的結業考試來說,模擬題,要比真正的結業題目更難一些。
結業等級考試,只要過了要求就可以,只要稍微努力一下,就會通過的,不用太擔心。
④ 地理會考一般考哪些
一般情況下會考我國的地理區域、自治區、以及各省的簡稱各山路名稱。
⑤ 今年的高考地理主要可能會考哪些方面現在如果緊急復習的話主要攻哪些知識
難點:地球運動,也就是自然地理,常考點:人文地理
主攻:1、自然地理方面,識記主要國家的經緯度、地形,氣候、河流及城市
2、壓軸題一般是人文地理,識記分析某一事物成長的原因。
⑥ 高中地理會考考些什麼,高中地理「會考」
會考的題基本都是很基礎的,看看書,做點簡單題就行了,過了就行,不用全A
我那時傻不拉幾努力復習想考全A,現在發現一點用都沒。
⑦ 高中地理會考知識點總結
高考地理復習:知識點匯總(690個)
1
宇宙的基本特點
由各種形態的物質構成,在不斷運動和發展變化。
2
天體的分類
星雲、恆星、行星、衛星、彗星、流星體、星際物
質。
3
天體系統的成因
天體之間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繞轉,形成天體系統。
4
天體系統的級別
地月系-太陽系-銀河系(河外星系)-總星系
5
日地平均距離
1.496億千米
6
太陽系九大行星的位置
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冥
7
九大行星按結構特徵分類
類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遠日行星
(天海冥)
8
地球上生物出現和進化的原因
光照條件、穩定的宇宙環境、適宜的大氣和溫度、
液態水。
9
太陽的主要成分
氫和氦
10
太陽輻射能量的來源
核聚變反應
11
太陽輻射對地球和人類的影響
維持地表溫度,水循環、大氣運動等的動力,人類
的主要能源。
12
太陽活動
黑子(標志)、耀斑(最激烈)。
13
我國太陽能的分布
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14
太陽外部結構及其相應的太陽活動
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陽風)。
15
太陽黑子的變化周期
11年。
16
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①影響氣候②影響短波通訊③產生磁暴現象
17
空間探索階段的開始
1957年10月,原蘇聯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上天。
18
空間開發階段的開始
1981年第一架太空梭試航成功。
19
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史
1970年「東方紅」一號、1999年「神舟號」載人航天試
驗飛船。
20
宇宙自然資源的分類
空間資源(高真空、強輻射、失重)、太陽能資源、
礦產資源。
21
保護宇宙環境
清除太空垃圾、加強國際合作。
22
地球的平均半徑
6371千米
23
地球的赤道周長
4萬千米
24
緯線和緯度,低緯、中緯、高緯的
劃分
連接東西的線。每1個緯度為111.1千米;0-30、30-60、
60-90。
25
經線和經度
連接南北的線。相對的兩條經線組成一個經線圈。
26
東西兩半球的劃分
西經20°和東經160°的經線圈。
27
南北兩半球的劃分
以赤道為界,以北的為北半球,以南的為南半球。
28
南北回歸線和南北極圈
23°26′和66°34′緯線
29
本初子午線
0°經線,通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30
南北方向的判斷
有限方向,北極為最北,南極為最南。
31
東西方向的判斷
無限方向,沿著自轉方向為向東,逆著自轉方向為
向西。
32
東西經的判斷
沿著自轉方向增大的是東經,減小的是西經。
33
南北緯的判斷
度數向北增大為北緯,向南增大為南緯。
34
地球自轉的方向
自西向東。從地球北極上空觀察,呈逆時針旋轉。
35
地球自轉的周期
恆星日,23小時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陽日,
24小時。
36
地球自轉的速度
角速度(每小時15°),線速度(自赤道向兩極遞減)
37
地球公轉的軌道
橢圓軌道。一月初(近日點),七月初(遠日點)。
38
地球公轉的方向
自西向東。從地球北極上空觀察,呈逆時針旋轉。
39
地球公轉的周期
恆星年(365日6時9分10秒)、回歸年(365日5
小時48分46秒)
40
地球公轉的速度
在近日點時公轉速度較快,在遠日點時較慢。
41
黃赤交角
黃道平面與赤道平面的夾角,目前為23°26′。
42
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
太陽直射點以一年為周期相應地在南北回歸線間往
返移動
43
晨昏線的判斷
沿自轉方向,黑夜向白天過渡為晨線,白天向黑夜
過渡為昏線。
44
地方時的計算
每往東1°,時刻增大4分鍾。
45
已知經度求時區數
經度除以15,再四捨五入。
46
區時的計算
每往東1個時區,時刻增大1個小時。
47
北京時間
以東八區(120°地方時)為標准時間。
48
世界時
以本初子午線時間為標准時。
49
國際日期變更線
180°經線(理論上),不通過陸地(實際)。
50
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晝夜更替、不同地方時、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北右南左)
51
太陽直射點的判斷
與該點的切線方向垂直,地方時為12點。
52
春分日(3月21日)
太陽直射點在赤道,晨昏線與經線重合。
53
夏至日(6月22日)
太陽直射點在北回歸線,晨昏線與經線交角最大。
54
秋分日(9月23日)
太陽直射點在赤道,晨昏線與經線重合。
55
冬至日(12月22日)
太陽直射點在南回歸線,晨昏線與經線交角最大。
56
夏半年的概念
3月21日至9月23日
57
冬半年的概念
9月23日至3月21日
58
地球側視圖的判讀
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59
地球俯視圖的判讀
逆時針自轉,中心為北極;順時針自轉,中心為南
極。
60
晝夜長短的計算
以晝弧長度為依據,每15度為1小時。
61
日出日落時刻的計算
根據晝長以標准日出(6時)和標准日落(18時)
前後推算。
62
晝夜長短的判斷
夏半年,越北白晝越長,冬半年,越南白晝越長。
63
正午太陽高度的計算
90°-(直射點與所求點的緯度間隔)
64
天文四季
一年內白晝最長、太陽最高的季節是夏季。
65
我國傳統四季
以立春(2月4日)、立夏、立秋、立冬為起點來劃分
四季。
66
歐美傳統四季
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為四季的起點。
67
二十四節氣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
雪雪冬小大寒
68
五帶的名稱和范圍
熱帶、北溫帶、南溫帶、北寒帶、南寒帶。
69
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晝夜長短的變化、四季更替
70
大氣圈對地球的重要意義
保護生物生存,影響地球自然環境,維持生命活動
71
低層大氣的組成
干潔空氣、水汽和固體雜質
72
干潔空氣的組成
氮和氧,二氧化碳和臭氧
73
氧、氮、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和
塵埃的作用
生命活動;構成生物體;吸收紫外線;光合、保溫
作用;成雲致雨
74
大氣污染
二氧化碳的「溫室效應」,氟氯烴破壞臭氧層
75
大氣垂直分層
對流層、平流層(臭氧層)、高層大氣(電離層)
76
對流層的主要特徵
上冷下熱,對流顯著,天氣現象復雜多變。與人類
的關系最密切
77
平流層的主要特徵
臭氧吸收紫外線。平流,對高空飛行有利,
78
大氣上界
離地面約2000-3000千米。
79
影響太陽輻射強度的最主要因素
太陽高度角
80
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反射、散射。
81
輻射定律
物質的溫度越高,輻射中最強部分的波長越短;反
之越長。
82
地面輻射
是對流層大氣主要的直接熱源。
83
大氣逆輻射
夜間有雲較溫暖,夜間晴朗較寒冷。
84
大氣的保溫效應
對流層大氣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對地面長波輻射吸
收能力很強。
85
全球的熱量平衡
地球多年平均收入的熱量與支出的熱量是相等的。
86
引起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
各緯度間的冷熱不均。
87
熱力環流
由於地面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流。
88
形成風的直接原因
水平氣壓梯度力。
89
水平氣壓梯度力的方向和大小
高壓垂直指向低壓。單位距離間的氣壓差越大,風
力越大。
90
地轉偏向力的方向
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91
摩擦力對風向的影響
由於受摩擦力的影響,風向與等壓線並不平行,而
是有個交角。
92
根據等壓線判斷風向的步驟
①高壓垂直指向低壓②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③
畫出合力
93
小氣候
城市風、海陸風、山谷風
94
海平面等壓線與風力大小
低壓中心,高壓中心。等壓線越密集,風力越大。
95
大氣環流的意義
調整全球水熱分布,是各地天氣變化和氣候形成的
重要因素。
96
地球上氣壓帶和風帶的分布
東北信風、副高、中緯西風、副極地低壓、極地東
風、極地高壓
97
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位移
大致來說,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98
冬季海陸上的主要氣壓中心
亞洲高壓(大陸)、阿留申低壓(太平洋)和冰島低
壓(大西洋)
99
夏季海陸上的主要氣壓中心
亞洲低壓(大陸)夏威夷高壓(太平洋)亞速爾高壓(大西洋)
100
季風的成因
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②氣壓帶和風帶位置的季節移
動
剩下的發不完,願意的話把郵箱給我
⑧ 備戰高三的一模考該如何准備
1、聽老師的話,緊跟老師的步伐,高質量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千萬不要厭惡老師,和老師對著干。要學會包容老師,就是老師出點錯也很正常。不要全盤否定。
2、買個筆記本,專門收集錯題。並堅持一個月回顧一遍錯題。
3、不要扣的太細,以題目會做為度。
4、以題目帶知識點,這是一條捷徑。
⑨ 大俠們幫忙看這道地理題。太原高三一模。
A 資源條件優越 土地人口承載潛力是一定時期、一定面積土地資源的食物生產能力所能供養一定消費水平的人口數量。 江蘇和西藏比較這是主要原因。
D 江西和浙江比較一下,對外開放程度高才是主要原因。
本文對傳統的基於自然地理、資源環境、經濟就業以及社會政治等多方面因素來測算人口承載力的傳統研究思路提出質疑,認為以就業狀況為主的經濟因素才是人口承載力的決定性因素,從而也解釋了北京人口規劃為何出現「屢設屢破」的歷史循環。
中國到底能養活多少人?這個問題前些年引起過很大的爭論,但無定論。其實,別說整個中國,就北京能「裝」多少人,也是一筆糊塗賬。如果翻看北京歷年的數據,會發現北京人口規模預測的歷史是「不準」的歷史,北京的人口規劃已經走入了一個「屢設屢破」的歷史循環。
嚇人的兩千萬和宜人的二十年
198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對〈北京市城市建設總體規劃方案〉的批復》指出,要「堅決把北京市到2000年的人口規模控制在1000萬人左右。」僅僅3年後,1986年北京市總人口已達1000萬;1993年批復通過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方案1991—2010》要求,201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控制在1250萬左右,事實是,以統計結果「不完全」著稱的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北京市常住人口已達1382萬人;2005年初通過國務院批復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2020》明確指出,2020年北京的總人口規模要控制在1800萬。但北京市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09年末,北京全市常住人口為1755萬人。盡管這一數字比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合理調控城市人口規模」專題調研組所公布的1972萬人少200多萬,盡管2008年奧運會前摸底排查時北京的流動人口已經超過850萬(加上戶籍人口,當時北京的常住人口實際已經超過2100萬),但不管按什麼渠道的統計結果,《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2020》所確定的2020年北京常住人口控制在1800萬的目標已是「明日黃花」。
但應該看到,這兩千萬不僅沒使北京市的社會經濟發展出現根本性的負面問題以及有些人危言聳聽的「生態災難」,相反,北京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已經大大高於提出人口控制目標和最大人口容量時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人居環境改善,居民物質和精神生活需求得到滿足,有例可證:中國社會科學院編著的《2010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2010年)中,在生活環境競爭力方面,北京以絕對優勢超過上海和香港,排名第一。當然,我們不否認,如果只比較資源環境方面的因素,北京的宜居水平橫向來看有待提高,但估計沒人能否認北京的宜居水平縱向來看是有顯著提高的。而且,北京確定建設宜居城市的目標是在政府有比較清楚的管制目標、比較有力的管制手段的情況下,是在北京房價以及生活成本較高的情況下,是在這20年來北京人口仍然顯著超過規劃增長且勢頭並未減弱的情況下提出的。
人口承載力研究的必要性與人口承載力的影響因素
面對北京實際人口數量屢屢突破其控制目標,突破北京人口承載極限,但其發展並沒有停滯的現實,有很多學者對這類研究提出質疑,認為既往人口承載力研究有意無意地低估了技術、制度創新和管理手段進步對人口承載力的動態影響,這些研究意義不大甚至基本思路都有問題。那麼,人口承載力是否有其研究的必要性?其決定性因素到底是什麼?對政策制定有何影響?
區域人口承載力通常是指某個區域在維持正常的經濟社會發展情況下的最大人口數量。人口作為一國或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其數量、結構、分布制約著一個國家或區域的發展。目前,人口數量增長過快已非我國主要的人口問題,但人口數量的存量帶來的問題和人口結構、分布方面的問題不得不引起人們的關注。許多研究都認為,人口分布的不均衡使得我國發展效率不高、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出現困難。
顯然,人口的數量、結構、分布等都是需要調控的。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人口這一發展要素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才能從根本上保證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實現。換句話說,為保證人口發展要素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調控人口數量、結構和分布是必要的。而人口合理分布是以區域人口承載力為基礎的,因此,從理論角度而言,研究人口承載力是必要的。
這個認識實際已經進入政策層面。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公布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明文:「要構築區域經濟優勢互補、主體功能定位清晰、國土空間高效利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區域發展格局,逐步實現不同區域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形成合理的區域經濟格局即是資源和要素在空間上得到優化配置。而「大城市要加強和改進人口管理,中小城市和小城鎮要根據實際放寬外來人口落戶條件。合理確定城市開發邊界,提高建成區人口密度」則更具體地說明人口承載力是重要的城市發展規劃依據,對大城市並非一味減人為上,而要充分考慮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人口規模,需要的地方(如建成區)還應該提高人口密度。顯然,理論和實踐需要都說明人口承載力研究自然不可或缺。
然而,根據人口承載力的研究所設定的人口規劃目標「屢設屢破」,若究其原因,主要在於對人口承載力的影響因素出現了誤判。既有關於人口承載力的研究都是基於自然地理(包括氣候、區位、交通、地形起伏度等)、資源環境、經濟就業以及社會政治(包括宗教等)等多方面因素來測算人口承載力。既往人口承載力的測算一般是按照生態學上的最小限制因子,即俗稱的「短板」來進行的。對北京來講這一短板非常明顯,就是有錢也難以買到的水資源。既往人口控制目標正是考慮水資源這一短板考慮而設定的(2020年北京可供水資源為54.2億立方米,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確定的人均水資源量300立方米/年是現代小康社會生活和生產的基本標准,按此標准,確定了北京人口承載力為1800萬人左右)。但自然地理、資源環境、經濟就業等因素能否等量齊觀呢?我們認為,不能。從經濟學的生產函數理論出發,我們認為:只有以就業為主的經濟因素才是人口承載力的直接影響因素,是決定性因素,資源環境等只是構成以就業為主的經濟因素的要素之一,是間接影響因素。另外,某些區域的人口承載力還會受到社會政治因素的影響(如某些少數民族聚居地),但並非普遍。
這個有別於傳統認知的判斷可以系統表述如下:資源環境,與勞動力、資本一樣,是經濟發展的要素之一,一個地方的經濟規模及產業結構如何,是勞動力、資本以及資源環境等方面的要素成本決定的,這些因素作用於經濟系統,通過影響經濟規模和產業結構來間接影響人口承載力。因此,真正直接決定人口承載力的,是區域的經濟因素(包括經濟規模、產業結構及相關就業容量等),尤其是經濟規模和就業結構所決定的經濟發展和就業狀況。在經濟因素中,經濟規模越大,需要的勞動力越多,對人口承載力的影響就越大。
除經濟規模以外,產業結構的影響也不小。不同的產業結構,吸納勞動力的能力有霄壤之別。通常來說,第一產業對就業表現為一種剩餘勞動力「蓄水池」的作用,雖然第一產業表面能吸納大量勞動力,但實際上有效吸納能力有限;第二、三產業是吸納勞動力的主要產業,且當第二產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後,必然帶動第三產業的發展,從而創造出大量就業機會。即在同樣的經濟規模下(即同樣的GDP),第二、三產業尤其是三產比例越高,則某區域的人口承載力越大。由此可推論出,人口承載力並不是不變的,當諸如影響經濟發展與就業狀況的因素發生改變時,必然引起人口承載力的變化。因此,只要經濟發展及就業狀況支持,沙漠中也可以發展出百萬人口以上且欣欣向榮的城市,美國的拉斯維加斯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迪拜都是例子。如果資源環境等因素制約了區域經濟系統發展,政府可通過成本—收益的比較,決定是否採取政策措施對資源進行開發或對環境進行改善,從而改變區域人口承載力。美國的拉斯維加斯為解決水資源的限制在成本—收益比較下採用調水措施。同樣,以色列大力發展節水農業,也從另一個角度突破了水資源的限制。這從某種意義上表明,只要經濟系統發展,資源環境對人口承載力的限製作用是可以消解的。
這個結論不僅可以解釋以人口承載力為依據所確定的人口規劃目標「屢設屢破」的原因,還可以解釋農業時代人口分布與水資源狀況等高度相關的事實。在農業時代(目前許多欠發達國家或地區仍然處於這個時代),表面上來看是自然地理、資源環境等決定了人口承載力,但其實直接影響人口承載力的,還是經濟規模和產業結構等經濟因素。只不過農業時代的支柱產業——農業——高度受制於氣溫、水資源、地形等自然地理條件,所以就顯得好像是自然地理、資源環境等決定了人口承載力。隨著技術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不僅水資源在農業時代的剛性約束隨著水庫、調水等水利工程建設,以及貿易導致的虛擬水轉移而被越來越多地弱化,而且後工業時代的產業結構受自然條件的約束也顯著減小,經濟發展及就業狀況對人口遷移意願和人口承載力及區域間人口分布狀況的影響日益凸顯,自然條件與人口承載力及分布之間的關聯越來越間接;而且目前由於福利社會和福利國家成為社會發展的一種主流,公共服務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角色越來越重要,使得公共服務狀況也成為影響人口遷移和分布的重要因素。不過,公共服務主要依靠財政資金支持這個特點決定了公共服務狀況與經濟發展和就業狀況高度相關。這進一步印證了區域人口承載力的決定因素歸根結底是以就業狀況為主的經濟因素而非其他因素。
(作者單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部 上海理工大學管理學院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