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從自然地理角度分析徽人多商賈的原因
謝肇制的《五雜俎》曾提及:「「富室之稱雄者,江南則推新安(徽州),江北則推山右(山西)」,足可以證明,晉商和徽商的名聲及其顯赫程度,是非常相似的。從地理環境因素方面研究,可以發現,雖然晉商發源於山西,徽商發源於安徽,一個北方,一個南方,但其興起原因卻有著非常多的相似之處。
(一) 發源地:惡劣的農業發展條件
為什麼說「發源地惡劣的自然環境」會是晉商和徽商發源的原因之一呢?因為這一相同的困境,使得晉商和徽商所處之地,農業生產非常貧乏,農耕業發展十分落後,這自然使得晉商和徽商無法靠農業生產使自己溫飽,因此災民流竄是十分常見的現象,久而久之,善於「走四方」的晉商和徽商,自然而然慢慢就以商業為重,而發展起來了。
首先,從北方的晉商來看,他們處於在黃土高原之上的山西,這里氣候不好是常見現象,而且水土流失的情況十分嚴重,甚至經常發生氣象災害。這並不是沒有原因的,這與明王朝時期北方邊境大規模的開墾田地有關。大規模的田地開墾和森林砍伐,使得黃土高原的氣候環境被破壞的十分嚴重,甚至造成了晉人的生存危機。
當時的晉商形象
相應的地理環境,決定了山西和徽州不同的物產資源,也給予了晉商和徽商不同的經商條件,但同樣帶給晉商和徽商的,也是其經商資源,這一基本的條件。
㈡ 徽州木雕之所以能夠文明全國,是因為它有什麼地理上的優勢
徽州木雕主要以磚雕為主,平面立體生動等特點,主要用在古建築上。
徽州木雕的題材廣泛,有人物、山水、花卉、禽獸、魚蟲、雲頭、回紋、八寶博古、文字錫聯,以及各種吉祥圖案等。以人物為主的有名人軟事、文學故事、戲曲唱本、宗教神話、民俗風情、民間傳說和社會生活等題材;以山水為素材的,主要是徽州名勝,如黃山、新安江及徽州各縣具有代表性的山水風光;以動物、花木、圖案為內容的,一般呈連續圖樣形式,亦能獨立成畫。
館藏的歙硯、徽墨、新安書畫、徽州文獻是館內的特色藏品,其中宋墓出土的「文府墨」是我國目前發現最早的徽墨。館藏的徽州文書成為研究徽學這一國際性顯學的重要資料,也引起世界范圍內的徽學專家的關注。
㈢ 徽州的自然特徵
徽州文化具有自然與人文、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融合的整體性特徵,獨特而集中。村落依山而建,講究水系與自然的和諧,目連戲和村落、宗族信仰、文化活動緊密聯系,徽劇演出的戲台就是村落建築的組成部分;文房四寶與古建築中的「文氣」融為一體;羅盤製作源於徽州人對堪輿風水的重視;醫學與宗族以及山區的葯材資源有密切關聯;檻聯匾額不僅突出了徽州文化的品位,也體現山區豐富的竹木資源……凡此種種,無不是其文化生態的整體性的體現。
㈣ 徽州的地理
徽州地處北亞熱帶,屬於濕潤性季風氣候,具有溫和多雨,四季分明的特徵。年平均氣溫15°――16°C,大部分地區冬無嚴寒,無霜期236天。平均年降水量1670毫米,最高達2708毫米。降水多集中於5-8月,水熱資源十分豐富,適宜多種林木、茶葉、果樹及農作物生長 。
㈤ 徽派民居反應了什麼樣的自然條件 和文化特色
徽式宅居結體多為多進院落式集居形式(小型者以三合院式為多),一般坐北朝南,倚山面水,講求風水價值。布局以中軸線對稱分列。
穿堂式徽派建築結構方式。又名回廳。穿堂的位置在大廳背後,與大廳緊連,是大廳進入內室的過渡建築。大部分為木地板,小三間與大廳相背,人口則由大廳正面隔屏的兩側門進入。一明堂,二個房間。穿堂較正式三間為小,有天井採光。
門樓:
徽派建築格式。徽州建築大門,均配有門樓(規模稍小一些的稱為門罩),主要作用是防止雨水順牆而下濺到門上。一般農家的門罩較為簡單,在離門框上部少許的位置,用水磨磚砌出向外挑的檐腳,頂上覆瓦,並刻一些簡單的裝飾。
富家門樓十分講究,多有磚雕或石雕裝潢。徽州區岩寺鎮進士第門樓三間四柱五樓,仿明代牌坊而建,用青石和水磨磚混合建成,門樓橫仿上雙獅戲球雕飾。
形象生動,刀工細膩,柱兩側配有巨大的抱鼓石,高雅華貴。歙縣漁梁鎮一民宅門樓,兩橫枋間一幅磚雕「百子圖」,畫面層次所雕百個頑童形態各異,神韻畢現,栩栩如生。門樓是住宅的臉面,成為體現主人地位的標志。
㈥ 古徽州的地理形勢
徽州,位於安徽省南部,地處皖、浙、贛三省的交界處.這里山嶽綿綿,橫亘著黃山、齊雲山(白岳)及其餘脈,纏綿數百里,形成皖南的丘陵地帶.由於地處中亞熱帶地區加上獨特的地形,形成了溫暖濕潤的氣候條件.正是由於這樣的地理和氣候條件,使得徽州的古林形成了其獨特的魅力和風格.整個徽州就是一個大的園林,一個「中國畫中的鄉村」.
徽州古建築以徽州地區的地理山水為背景.徽州山水迤邐,丘陵起伏,地少形狹,山高水長,這樣的地理狀況制約著徽州園林的范圍、格局、體式.因此,靠山采形,傍水取勢,順其自然就成了其一大特色.其實質就是師法自然.
㈦ 徽州的自然地理條件如何孕育徽州文化藝術
徽州是黃山,皖南和皖北就是兩個地方,和你不插條的事情,所謂文化是一脈相傳的東西,徽文化應該是吳文化,吳語現在比較正統的是南京高淳,有老街。三國時期那是孫權水師練兵地方,交通閉塞,只通水路,所以高淳話我聽了十年還是沒懂,感覺日語,蘇州話也叫吳語,不過自吹自擂多唱了幾首小曲,變味了,
㈧ 求:徽州地理與社會對徽州人的影響
推薦閱讀《愛我黃山》知識讀本。
㈨ 徽州區的地理環境
徽州區位於東經118°04′10″-118°53′50″,北緯29°30′25″-30°09′10″。地處皖南盆地中心,以山地丘陵為主,地勢北高南低。豐樂河流貫中部,注入新安江。徽州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6℃,年降水量1700毫米。
㈩ 徽州特點
徽派建築特點:
徽州位於安徽南陲,地處黃山白岳之間,山川毓秀,民物豐饒,有著悠久得歷史和發達得文化,徽州各地得民居住宅、禮堂、牌坊、塔、墓等建築上得許多物件和局部都飾以精美得石、木、磚雕。常見得如:牌坊、石獅、石馬、座門、門窗、欄桿等。在古徽州,民間建築藝術相當發達,建房有別具一格得傳說舊俗,農村建房很講「風水」,如房屋得大門忌對煙囪,主門對煙囪,就在大門楣上掛上鏡子和剪刀。謂之:「解煞」。當前行走得土路,也忌諱路得走向對准大門,徽州民居建築都是先由木匠立屋架,然後才蓋瓦封牆,立屋架這天是個大喜之日,親朋好友都要前來祝賀,屋架中有根飛梁是非常講究得。
砍伐時,栓繩牽掛,並用牛馬承托,絕不能落地,上架日,要當日蓋好瓦屋。徽州民居在屋檐下面和門窗上面,還有個小屋檐,這叫「短檐」,傳說宋太祖避雨遭淋,下旨改建而成。徽州民居絕大多數建有天井。「三間屋」得天井設於本廳前,四合屋得「天井」設在廳中,這種設計可使居內光線充足,空氣流通,疏排雨水,缺點是冬天冷,雨天潮,「天井」得設計與徽商有很大關系,經商之人總怕財源外流,就造天井,使屋前背得雨水不致流向屋外,而順勢納入天井之中,名之日「四水到堂」圖個財不外流得吉利。
徽州民居,四周均用高牆圍起,謂之「風火牆」,這種高牆深宅,進門為前庭,中設天井,後設廳堂,廳堂後用中門隔開,設一堂一卧室,堂屋之後是一道「風火牆」,靠牆設天井,兩旁建廂房,這是第一進,第二井得結構為一屋分兩堂,前後兩天井,中有隔離,有卧室四間,堂屋有兩個第三進,第四進和往後得更多進,結構都是如此,徽州最大得民居往往是「三十六天井,七十二個門檻窗、一百多個門庭」。
徽派民居:
徽派建築最顯著的特點是高低錯落的五疊式馬頭牆,民間稱為「五嶽朝天」。馬頭牆原來的作用是封火,防止鄰家失火殃及自家。而今,馬頭牆則演變成了徽派民居的特點。每進院落牆高屋深,窗戶很少且較小,但天井之上會開一個天窗用來採光,雨水也會順著這個天窗落進院中,再經下水道流入湖中。因民間認為水能生財,取「四水歸堂」之意。進進院落還有為防止雨水沖刷而特意刷成潔白的粉牆,配上黛青色的瓦、飛挑的檐角,構成一幅完美的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