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人口地理分界線
秦嶺,淮河,一線是一條我國重要的地理分界線。
包括南北方分界線,800mm等降水量,濕潤區與半濕潤區界線,旱作水田分界線。
由東北至西南,從黑龍江黑河到雲南騰沖作一直線,就是我國的人口地理分界線,由地理學家胡煥,庸於20世紀三十年代提出,故又稱胡煥庸線。
『貳』 我國的人口地理分界線是
我國著名的人口地理分界線是從黑河到騰沖。
我國人口分布的地理界線:大體以黑龍江的黑河市和雲南省騰沖市劃一條直線為界,該線東南部人口多,該線西北部人口少。
『叄』 我國人口分布的分界線是什麼,為什麼將其作為分界線
黑河---騰沖一線是我國重要的人口分界線,該線東側人口密度大,人口多;西側人口密度小,人口少。黑河--騰沖一線以東面積佔全國總面積的43%,而人口且占總人口的94%以上
『肆』 中國地圖人口分界線(從什麼地方到什麼地方)
中國地圖人口分界線是黑河—騰沖線。
即璦琿-騰沖線,或胡煥庸線(英文:Hu Line),是一條貫穿中國版圖的假想直線段。是我國著名地理學家胡煥庸(1901~1998)在1935年提出的劃分我國人口密度的對比線。該線從中國東北邊境的黑龍江省黑河市(原名「璦琿」)一直延伸到中國西南邊境的雲南省騰沖縣,大致地劃分出了中國人口在區域上的分布,體現了中國人口東南和西北的分布區域之懸殊差異。
璦琿—騰沖一線,在中國人口地理上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在地理學(特別是人口地理學與人文地理學)以及人口學上,具有重大意義。它是一條奇特的線,也是中國歷史與地理發展的一個分水嶺。
後來在1984年,我國將這條線修訂沿長至瑞麗。這條線在人口地理學和歷史地理學中如此重要。後來人們就以它的考訂著的名字命名,稱之為「胡煥庸線」。
72年之後,這條看不見的線仍然主宰著中國東、西部的人口地理分布,與72年前相比,西部有些地區的人口增加了,但東多西少的格局基本上沒有什麼太大的變化。
(4)人口地理分界線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我國東南部地狹人稠,而西北部地廣人稀。文章通過分析對比,找出一條可以顯示兩側人口稀密懸殊的明確界線,那就是自黑龍江之璦琿(即愛輝,今黑河)向西南直到雲南之騰沖的直線。
在此線之東南,全國36%的土地,養活全國96%的人口。反之,在此線之西北,在全國64%的土地上,只有全國4%的人口。這就是說,同全國平均密度相比,東南部高出2.67倍,而西北部僅及其1/16。在二者之間,平均人口密度成42.6與1之比。
很明顯,愛輝—騰沖一線,在中國人口地理上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一直為國內外人口學者所承認和引用,並且被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田心源教授稱為「胡煥庸線」。
『伍』 我國人口地理分界線又稱什麼和什麼一線
我國人口地理分界線是黑龍江省的黑河到雲南省的騰沖,這一條線的以東以南地區自然環境優越,人口總數多,人口稠密。以西以北地區自然環境變化差一些,水資源不足或者地形復雜,人口少,人口稀疏。這一條線也叫胡煥庸線。
『陸』 人口分布的地理分界線是
如果說是我國的人口稠密分界線就是黑龍江漠河連接雲南騰沖,東邊為人口稠密區,西部為人口稀疏區。
『柒』 人口地理分界線兩邊的人口分布有什麼不同
我國人口地理分界線是指黑河-騰沖一線,該線以東以南面積佔全國43%,人口佔全國94%,人口稠密;該線以西以北面積佔全國57%,人口僅佔全國6%,人口稀疏。
1935年,在中國的自然地圖上,出現了一條人口地理的分界線:瑗琿—騰沖線。這條線是當時著名的人口地理學家胡煥庸教授在創制中國人口分布圖和人口密度圖的同時考定的。它是一條在地圖上看得見,但在當地考察時卻找不到的線,但實際上是中國歷史與地理發展的分水嶺。
首先,它是一條人口地理的分界線。由東北至西南,從黑龍江瑗琿(今黑河)到雲南騰沖作一直線,就是我國的人口地理分界線。以此線為界,約有94%的人口居住在約佔全國土地面積42.9%的東南部地區,約6%的人口居住在約佔全國土地面積57.1%的西北部地區。
其次,它是一條自然地理的分界線。它基本上和我國400毫米等降水量線重合,兩邊地理、氣候迥異,所以它不僅是我國人口民族地理分界線,也是我國的自然地理分界線。
再次,它是歷史地理分界線。從歷史上看,這條線是中原王朝直接影響力和中央控制疆域的邊界線,是漢民族和其他民族之間戰爭與和平的生命線,還是中國歷史地理分界線。從這條線的周邊,可以清晰尋找中國的疆域、今天我們稱之為中華文明的影響是如何從中原地帶,一點點拓展到西部與北部的蹤跡。
『捌』 中國地理分界線是什麼
從黑龍江黑河到雲南騰沖作一直線,就是我國的人口地理分界線,由地理學家胡煥庸於20世紀三十年代提出,故又稱胡煥庸線。
自古以來,中國東南地狹人稠、西北地廣人稀似乎早成事實,但沒有人對這種
模糊的認識加以有力的佐證。璦琿—騰沖線的出現則廓清了這一分界,影響深遠,成為研究和決策的重要參考依據。多年後,美國學者將之稱為「胡煥庸線」。
胡煥庸線主要描述了中國人口密度在不同地區的分布,並由此得出中國第一張人口密度圖。這張人口密度圖被附在其於1935年發表在《地理學報》上的論文《中國之人口分布》之後。胡煥庸線以西是唐代邊塞詩描寫的景象,那裡是游牧民族粗獷、豪邁、遼遠的風情;以東則是農耕文明主流的的小巧玲瓏、秀美細膩和略顯局促的景象。
已故經濟地理學家、人文地理學家、中科院院士吳傳鈞曾這樣回憶他的老師:「當時中國總人口估計有4.75億,他(胡煥庸)以1點表示1萬人,根據掌握實際情況將2萬多個點子落實到地圖上,再以等值線畫出人口密度圖。」
在這張通過多種途徑獲得的全國各區縣人口數據並手繪而成的點子密度圖上,胡煥庸沿黑龍江璦琿(即愛輝,今黑河)向西南至雲南騰沖畫出一條人口分布懸殊的界線。其中,全國96%的人口分布在線之東南。
『玖』 中國人口地理分界線的劃分依據
中國人口地理分界線(黑河騰沖線)的劃分依據:黑河騰沖線以西大多都是乾旱荒漠,山地高原,經濟落後、交通閉塞,偏僻的農牧業,以及少數民族地區,所以人口密度小.黑河騰沖線以東大多都是沿海、沿河、沿湖,平原、盆地,經濟和交通運輸發達,城鎮密集、工業發達,以及漢族地區,所以人口密度大.黑河騰沖線以西的面積約為全國的53%,但人口只佔全國的6%.黑河騰沖線以東的面積約為全國的47%,但人口佔了全國的94%.所以黑河騰沖線為中國人口地理分界線,也稱中國人口密度分界線.很高興為您解答,
『拾』 中國人口的地理分界線是什麼
分界線是「愛輝-騰沖線」也叫「胡線」
這條線是胡煥庸教授於1935年創制中國人口分布圖和人口密度圖的同時考定的。這條線的西北,地域面積約佔全國總面積的64%,但人口只佔全國總人口的4%;在這條線的東南,地域面積約佔全國總面積的36%,但居住著全國總人口的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