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福建土樓分布在哪一帶
福建南部永定、龍岩、彰平和漳州一帶,散布著許多客家土樓住宅。土樓體量高大,通常是三到四層,總高可至十二三米,外牆是厚達一兩米的堅實夯土牆,是中國各地民居中頗具特色、引人注目的一種建築形式。福建土樓最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三種:圓樓、方樓與五鳳樓,此外還有許多變異的形式。
土樓的建造者以從魏晉時代開始因戰亂而逐步南遷的中原漢族人——「客家人」為主。由於社會不穩定,匪盜迭起,這種聚族而居、可容納數百人的堡壘式住宅,是客家人為防衛械鬥侵襲而採取的辦法。
客家人「根在中原」,南渡的客家先民主體成分是中原的衣冠士族、官宦大戶人家,客家對於其先人作為中原衣冠土族的那段歷史是引以為榮、念念不忘的,客家文化盡管隨著歷史的變遷,不斷變化、發展,它仍然與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息息相關,處處體現中原封建禮制的影響。這種影響反映在土樓建築的形制上,體現為中軸對稱、強烈向心、完整統一、主次分明等等特點。
圓樓的代表是福建永定縣的承啟樓。承啟樓建於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歷時3年完工,直徑達62.6米。承啟樓共有4環,外環共4層,底層是作廚房,二層是倉庫,三層四層是卧室,每層都有前廊環通;二環三環都是單層;最裡面一環是全樓的祖堂,與土樓南面的大門處在一條中軸線上。
方樓四面都高三到四層,內院里也都在正對大門的中軸線上設置祖堂。大多數方形土樓的外圍和內院之中都有附加的建築物,當地人把它叫「厝」,這些附加的建築與土樓結合得非常妥帖,體現了一種主從關系,成為土樓院落不可分割的一個部分,創造了豐富多彩的空間形式,以及優美的群體的建築形象。
方圓土樓都在中央位置設有祖堂,供放祖先的牌位,也是舉辦典禮的場所。在以宗族聚居的土樓中,祖堂是至高無上的,敬祖是傳統的美德,是團結血親的紐帶;祖堂放在樓內居中的主要部位,這不僅是一種中央崇拜的儀制,對於從中原移入閩南的客家人和其它移民來講,恐怕還有不忘其本、不忘其祖的深刻含意。
五鳳樓是閩西南土樓中一種很突出的形式。在中軸線上分列三堂,下堂為門屋,地勢稍低;中堂為祖堂,作為接待賓客,舉行宗法典禮的場所,是全宅的中心,地勢稍高;後堂為三至五層的主樓,高矗在中軸線的北端,是族內尊長的居處,為全宅最高建築。三堂之間有廊廡連接,圍合成兩個院落。左右建二列屋頂為階梯狀橫屋,由三層逐步遞落為兩層、單層,猶如三堂的兩翼,是輩分較低者的住處。
五鳳樓的「五鳳」分別指五種不同顏色的「鳥」:赤、黃、綠、紫、白,同時也象徵著東、南、西、北、中五個方位,表示這種住宅具有中軸與左右前後四個方向一體有序的特點。五鳳樓在外觀上層層疊疊,高低錯落,看起來猶如一片氣勢恢宏的府第、宮殿,又好像欲展翅飛翔的鳳凰。
五鳳樓可以說是最早出現的福建土樓的形態,所以它與中原傳統建築的聯系也最緊密,演變到方樓、圓樓後福建土樓民居的形態才幾乎徹底的改頭換面。圓樓與方樓除了居中的祠堂處在至高無上的地位外,家族內部的尊卑秩序幾乎看不到了,全是大小一致的卧房環繞中心布局。尤其是圓樓,除了祖堂有明顯的等級標識之外,所有的居住空間不分輩分大小一律均等,同樣大小的房間,同樣大小的居住單元,不講朝向,不論方位;而五鳳樓則充分體現了「禮別異,卑尊有分,上下有等,謂之禮」的社會倫理觀念,在其中還看不出圓樓中那種均等一律的關系,它的房間等級差別最為明顯,整座五鳳樓的造型布局簡直就是倫理制度、儒家禮教的翻版。
中國古代對於房屋等級有著極其嚴格的規定。例如,宋制規定:「非官室寺觀,毋得彩畫棟宇及朱黔漆樑柱窗牖,雕鏤柱礎。」明制規定:「庶民所居房舍不過三間五架,不許用斗拱及彩色裝飾。」土樓雄偉壯麗,其龐大的規模遠遠超出其它地區的普通民居,建築本身及其裝飾均明顯違背了歷代政權對民居的具體規定。為什麼閩西南鄉村會有這樣越軌出格的建築形式?首先,閩西南鄉村地處偏僻,所謂「天高皇帝遠」,王法有所不及,官方的住宅等級制度難以得到落實;其次,現存的土樓多建成於清代,土樓突破「定製」,也許是一向以純正漢人自居的客家人不願臣服於滿族政權的舉動。
夯土而成如此高大、宛如城池的建築,並延續使用了數百年之久,仍然堅實不敗,確實令人感到神奇;在一個屋頂下,聚集了一個大家族,數百戶人家和睦相處,從事生產勞動,共同抵禦外來的攻擊,更是令人贊嘆不已。
2. 從四大地理區域判斷福建土樓的地理位置
土樓是大型民居建築,遵循了「天人合一」的東方哲學理念,就地取材,選址或依山就勢、或沿循溪流,建築風格古樸粗獷,形式優美奇特,尺度適當,功能齊全實用,與青山、綠水、田園風光相得益彰,組成了適宜的人居環境以及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景觀。
福建土樓現存圓樓、八角樓、紗帽樓等三十多種各式土樓,與北京四合院、陝西窯洞、廣西「欄桿式」、雲南「一顆印」,並稱漢族五大傳統樣式住宅。福建土樓的結構外高內低,樓內有樓,環內有環,通風、採光、抗震、隔音、保溫、防衛等功能。
閩南山區由於土匪經常出沒,為了抵禦外敵,建造了適合固守的以土、木、石、竹為主要建築材料的土樓,牢固耐用的土樓外牆,神奇的洞口防衛,神秘的傳聲筒與地方通道,以及牢固嚴密的防衛體系。土樓的結構能夠均勻的承受各種負荷,其外牆厚一至二米,而且底部最厚,越往上越薄越往內傾斜,形成像心狀。在地震而有裂縫後,它會自動癒合。除此之外,一二層沒有設有窗戶,三層開一條窄縫,四層大窗,有時四層加設挑台。而上面的窗戶因為外牆較厚,有些僅僅是開鑿了一個洞,而這些洞還有一個作用就是作為射擊孔來防禦敵人。當大門閉合時,土樓將自動生成牢不可破的堡壘。現如今,那些防禦設施依然有科研價值。
產生於宋元,成熟於明末、清代和民國時期。土樓以石為基,以生土為主要原料,分層交錯夯築,配上竹木作牆骨牽拉,丁字交叉處則用木定型錨固。
土樓是以土作牆而建造起來的集體建築,呈圓形、半圓形、方形、四角形、五角形、交椅形、畚箕形等,各具特色。土樓最早時是方形,有宮殿式、府第式、體態不一,不但奇特,而且富有神秘感,堅實牢固。樓中堆積糧食、飼養牲畜、有水井。由於方形土樓具有方向性、四角較陰暗,通風採光有別,所以客家人又設計出通風採光良好的圓土樓。現存的土樓中,以圓形的最引人注目,當地人稱之為圓樓或圓寨。
土樓結構有多種類型,其中一種是內部有上、中、下三堂沿中心軸線縱深排列的三堂制,在這樣的土樓內,一般下堂為出入口,放在最前邊;中堂居於中心,是家族聚會、迎賓待客的地方;上堂居於最里邊,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除了結構上的獨特外,土樓內部窗檯、門廊、檐角也為中國民居建築中的「奇葩」。
土樓屬於集體性建築,從歷史學及建築學的研究來看,土樓的建築方式是出於族群安全而採取的一種自衛式的居住樣式。在外有倭寇入侵,內有年年內戰的情勢之下,舉族遷移的客家人不遠千里來到他鄉,選擇了這種既有利於家族團聚,又能防禦戰爭的建築方式。同一個祖先的子孫們在一幢土樓里形成一個獨立的社會,所以御外凝內大概是土樓最恰當的歸納。
建築材料由土、沙石、竹木,甚至是紅糖及蛋白都有,就地取材,以建造外墻厚達一米至二米的土樓,堅固得可以抵禦野獸或盜賊攻擊,亦有防火抗震及冬暖夏涼等功用。
福建土樓的牆壁,下厚上薄,最厚處1.5米。夯築時,先在牆基挖出又深又大的牆溝,夯實在,埋入大石為基,然後用石塊和灰漿砌築起牆基。接著就用夾牆板夯築牆壁。土牆的原料以當地粘質紅土為主,摻入適量的小石子和石灰,經反復搗碎,拌勻,做成俗稱的「熟土」。一些關鍵部位還要摻入適量糯米飯,紅糖,以增加其粘性。夯築時,要往土牆中間埋入杉木枝條或竹片為「牆骨」,以增加其拉力。就這樣,經過反復的夯築,便築起了有如鋼筋混凝土般的土牆,再加上外面抹了一層防風雨剝蝕的石灰,因而堅固異常,具有良好的防風,抗震能力。
3. 福建土樓主要分布在哪些區域
福建土樓,分布於福建和廣東兩省 。龍岩市境內的永定土樓,漳州市境內的南靖土樓、華安土樓 、平和土樓 、詔安土樓、雲霄土樓、漳浦土樓以及泉州土樓等。
福建土樓是以土作牆而建造起來的集體建築,呈圓形、半圓形、方形、四角形、五角形、交椅形、畚箕形等,各具特色。土樓最早時是方形,有宮殿式、府第式、體態不一,不但奇特,而且富有神秘感,堅實牢固。樓中堆積糧食、飼養牲畜、有水井。由於方形土樓具有方向性、四角較陰暗,通風採光有別,所以客家人又設計出通風採光良好的圓土樓。現存的土樓中,以圓形的最引人注目,當地人稱之為圓樓或圓寨。
4. 福建土樓在哪裡
福建土樓主要位於福建省漳州市、龍岩市、泉州市境內。
福建土樓主要位於福建省漳州市、龍岩市、泉州市境內,包括南靖土樓、永定土樓、華安土樓、平和土樓、詔安土樓、泉州土樓等土樓群。
福建土樓起源於唐朝陳元光開漳時的兵營、城堡和山寨,成熟於明末、清代和民國時期,華安縣仙都鎮大地村的二宜樓是福建土樓的代表,為單元式與通廊式相結合的圓士樓,素有「土樓之王」、「國之瑰寶」之美譽,為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宋元時期是福建土樓的形成階段。早期土樓規模較小,結構較簡單,大多沒有石砌牆基,裝飾也較粗糙,形式基本為正方形、長方形。關於最古老的土樓,最早記載「土樓」的文獻是《重修虔台志》。
清代、民國時期,閩南地區條絲煙、茶葉等加工業蓬勃興起,銷往全國及東南亞各國。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對生態環境認識的提高,居民對住宅的要求更加迫切,提出更高的要求。由於人口的增長,為維護家族的共同利益,勢必建造更大規模的樓房,讓眾多的宗親幾十人或幾百人聚族而居。
(4)福建土樓的地理位置是什麼擴展閱讀:
土樓文物遺存景點:
一、南靖土樓
1、田螺坑土樓群
田螺坑土樓群位於福建省南靖縣西部的書洋上坂村田螺坑自然村,為黃氏家族聚居地。田螺坑土樓群坐落在海拔787.8米的狐崬山半坡上,距南靖縣城60公里,住戶均為黃氏族人。
2、河坑土樓群
河坑土樓群位於書洋鎮河坑村。河坑土樓群距南靖縣城58千米。包括朝水樓、陽照樓、永盛樓、繩慶樓、永榮樓、永貴樓等6座方形土樓,裕昌樓、春貴樓、東升樓、曉春樓、永慶樓、裕興樓等。
二、永定土樓
1、洪坑土樓群
洪坑土樓群位於永定縣東南面的湖坑鎮洪坑村,洪坑村東、西、北3面群山聳立、林木蔥蘢。洪川溪自北而南蜿蜒曲折,貫穿全村,兩岸地勢狹長,平緩。宋末元初林氏在此開基,2000年有638戶2310人居住在該土樓群內,距縣城鳳城鎮45公里。
三、華安土樓
1、齊雲樓
華安縣沙建鎮的「齊雲樓」,建於明洪武四年,是發現的最古老的有確切紀年的土樓。為中型橢圓形土樓,樓高2層,以普通夯土與部分泥磚成牆,底牆厚1.5米。樓呈橫式,與屋後山體平行。
2、二宜樓
二宜樓位於華安縣仙都鎮大地村,是中國圓土樓古民居的傑出代表,素有「土樓之王」「國之瑰寶」之美譽,「二宜樓」樓匾已收入《中華名匾》一書。
5. 福建土樓在福建什麼地方
福建土樓位於福建和廣東兩省。主要有龍岩市境內的永定土樓,漳州市境內的南靖土樓、華安土樓、平和土樓、詔安土樓、雲霄土樓、漳浦土樓以及泉州土樓等。福建土樓產生於宋元,成熟於明末、清代和民國時期。土樓以石為基,以生土為主要原料,分層交錯夯築,配上竹木作牆骨牽拉,丁字交叉處則用木定型錨固。
福建土樓是以土作牆而建造起來的集體建築,呈圓形、半圓形、方形、四角形、五角形、交椅形、畚箕形等,各具特色。土樓最早時是方形,有宮殿式、府第式、體態不一,不但奇特,而且富有神秘感,堅實牢固。樓中堆積糧食、飼養牲畜、有水井。由於方形土樓具有方向性、四角較陰暗,通風採光有別,所以客家人又設計出通風採光良好的圓土樓。現存的土樓中,以圓形的最引人注目,當地人稱之為圓樓或圓寨。
福建土樓屬於集體性建築,從歷史學及建築學的研究來看,土樓的建築方式是出於族群安全而採取的一種自衛式的居住樣式。在外有倭寇入侵,內有年年內戰的情勢之下,舉族遷移的客家人不遠千里來到他鄉,選擇了這種既有利於家族團聚,又能防禦戰爭的建築方式。同一個祖先的子孫們在一幢土樓里形成一個獨立的社會,所以御外凝內大概是土樓最恰當的歸納。
6. 福建土樓地理位置
福建土樓主要位於福建省漳州市、龍岩市、泉州市境內,包括南靖土樓、永定土樓、華安土樓、平和土樓、詔安土樓、泉州土樓等土樓群。 福建土樓共有3000多座,不知道你要問的是哪一座。比如田螺坑土樓群位於福建省南靖縣西部的書洋上坂村田螺坑自然村,為黃氏家族聚居地。田螺坑土樓群坐落在海拔787.8米的狐崬山半坡上,距南靖縣城60公里,住戶均為黃氏族人。田螺坑土樓群是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首批歷史文化名村、首批中國景觀村落,由1座方樓、3座圓樓和1座橢圓形樓組成,方樓步雲樓居中其餘4座環繞周圍,依山勢錯落布局。
7. 福建土樓在那個縣
福建土樓
注冊年份:2008年(第32屆)
外文名:Fujian Tulou
類型:文化遺產
地理位置:福建省永定縣、南靖縣、 平和縣
時代:清至近代
8. 客家文化的代表性建築永定土樓在什麼省
客家文化的代表性建築永定土樓在福建省。
永定土樓,即永定客家土樓,位於福建省西南部的龍岩市永定區,中國古建築的一朵奇葩,永定土樓的設施布局既有蘇州園林的印跡,也有古希臘建築的特點,是中西合璧的建築典範。
在永定22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著2萬多座土樓,其中有三層以上的大型建築近5000座,圓樓360多座,其中清代以前的約佔1/3,具有代表性的土樓近3000座。
文物價值:
土樓是客家文化的象徵,客家文化是土樓的靈魂。永定客家土樓與地質地理學、生態學、景觀學、風水學、建築學、人類學、社會學、民族學、民俗學、客家學、倫理學、軍事學、教育學、文學、美學等密切相關。永定客家土樓的建築工藝和風格,源於古代中原民居建築。聚族而居的方式,反映了傳統的宗族血緣倫理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