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江西人文地理環境包括哪些

江西人文地理環境包括哪些

發布時間:2022-06-29 07:45:06

人文地理特徵包括哪些方面

人文地理特徵主要包括人口、民族、宗教、工業、農業、分布、成因、重要城市、港口、交通等。

人文地理是人類的社會,文化和生產生活活動的地域組合, 包括人口,民族, 聚落,政治,社團,經濟, 交通,軍事,社會行為等許多成分。它們在地球表面構成的圈層, 稱為人文圈或社會圈,智慧圈,技術圈。
人文地理環境是指人類為求生存和發展而在地球表面上進行的各種活動的分布和組合,如疆域、政區、軍事、人口、民族、經濟(農業、手工業、商業)、城市、交通、文化等等。
人文地理環境地理環境的的重要方面,人類是引起以上各類地理分布及變化的主要載體,民族又是人類中具有特色的群體,於是人口的增長、分布和遷徙,民族分布和融合,成為歷史人文地理中十分重要的部分。

⑵ 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都包括哪些因素

自然地理環境的基本組成要素有五個,即氣候、水文、地貌、生物和土壤。
人文地理環境包括人口,民族, 聚落,政治,社團, 經濟, 交通, 軍事, 社會行為等許多成分.

⑶ 江西贛州的人文地理有誰能幫我詳細說明下

贛州簡稱虔(qian),贛州是全國面積較大的地級市之一,也是江西省人口最多、區域面積最大的地級市,贛南中心城市,贛州瑞金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所在地。贛州市同時為江西南部地區區域的中心城市,贛粵閩湘四省通衢區域性現代化中心城市框架已經形成,以土地出讓主導的城市建設風生水起。地產、稀土、臍橙三大產業成為贛州崛起新的增長點。

贛州先後被評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衛生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中部最佳投資城市、江西省加工貿易梯度轉移重點承接地。

贛州具有2200多年的歷史,1994年經國務院批准為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贛州素有有江南宋城、客家搖籃、共和國搖籃、紅色故都、世界鎢都、世界橙鄉、稀土王國、千里贛江第一城、生態王國等美譽。被譽為適宜居住的城市。

贛州境內主要有三條江河,一條章江,一條貢江,一條贛江,章、貢兩江在贛州老城區的北端匯合成為贛江。贛江作為江西的母親河,從江西南部的贛州出發,由南向北縱貫江西全省,江西省的簡稱「贛」字由此而來,作為「千里贛江第一城」的贛州也因這兩江匯合而得名。
新規劃,新贛州
贛州市章江新區風貌
2003年,贛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對接長珠閩,建設新贛州」的發展戰略,提出了把贛州中心城區建設成為贛閩粵湘四省邊際區域性現代化中心「特大城市」(人口100萬以上)的目標,計劃用20——25年左右的時間,把贛州中心城區建設成為人口200-300萬,建成區面積200-300平方公里的大城市。贛州市於2004年投入2500萬元對城市規劃進行國際招標。2005年,一個集國內外規劃設計專家智慧的,高起點、高標准、高品位的城市規劃方案正式出台。新規劃,拉開了「新贛州,大贛州」建設的序幕。2009年,贛州又被正式納入國家級的海西發展支援區,該市響亮提出,努力把贛州建設成為海西經濟區的核心城市、江西融入海西經濟區的示範城市、內地入閩台的重要交通樞紐,贛州還是泛珠三角區域的重點城市,加快建設成為世界知名的稀土磁性材料及永磁電機生產基地、鎢硬質合金及刀鑽具生產基地、國內知名的氟鹽化工等工業生產基地。

贛州——現代化山水新城:
章江大橋——跨越歷史與未來
章江、貢江匯合成贛江,贛州正處於兩江匯合處,是三面環水,一面環山的城市,環境相當優越。

為建設現代化山水新城,贛州市委、市政府投入巨資編制了《三江六岸城市設計》方案,以期打造一幅現代化山水新城。
章江新區——贛州未來的CBD:
一江兩岸四通八達
根據新城市規劃,贛州城區將分成六大片區(河套老城區、章江新區、開發區片區、水東片區、峰山片區、贛南大道片區)。其中,章江新區是贛州城市未來發展的核心區,將規劃建設成為集行政、商務、文化、博覽、居住等多功能高檔綜合區,成為新贛州的行政、文化、體育、娛樂、商業、金融、貿易和居住中心,成為贛州未來的CBD(中央商務區)。

地形贛州地處南嶺、武夷山、諸廣三大山脈交接地區,地勢四周高,中間低。地貌以丘陵、山地為主,佔全市土地面積的83%。
氣候贛州市地處中亞熱帶南緣,屬亞熱帶丘陵山區濕潤季風氣候,具有冬夏季風盛行,春夏降水集中,四季分明,氣候溫和,熱量豐富,雨量充沛,酷暑和嚴寒流時間短,無霜期長等氣候特徵。

2009年度全市年平均氣溫偏高、降水偏少、日照正常。冬季氣溫偏高且變幅較大,降水特少,光照充足;春季回暖早,無「春分」寒和「清明」寒;夏季高溫持續、台風紛擾、暴雨嚴重。7月3日本市遭受了一場歷史罕見的暴雨、局部特大暴雨襲擊,其范圍廣,強度大,致災重,為建國以來有氣象記錄最嚴重;秋季高溫少雨,秋旱明顯。根據各氣象要素和氣候災害情況綜合評價,2009年度氣候屬「一般」年景。
水文贛州市位於贛江上游,是以暴雨洪水為主要自然災害的地區。每年4~9月為汛期,5~6月為洪水的多發季節,早汛和秋汛也是有發生。2009年,全市平均降水量1329.2毫米,與多年平均值(1580.2毫米)比較減少15.9%。年徑流量194.46億立方米,全市徑流量年內分配不均衡,汛期(4~9月)實測徑流量為138.48億立方米,占年徑流量的71.2%,非汛期徑流量為55.98億立方米,佔全年徑流量的28.8%
四季氣候特徵春季:
陰雨連綿災害。3-5月,冷暖氣流在贛南頻繁交匯,天氣變化無常,時冷時熱,陰雨常現。一旦冷暖
美麗的贛州——上猶江
氣流對抗劇烈,雷雨大風、冰雹、強降水等災害性天氣均可發生。據資料統計,3-5月全市平均雨日為55天,總降雨量為628毫米。大風、冰雹、暴雨等災害性天氣為40站次。雨日、暴雨之多,災害天氣頻率之大,皆為全年各季之冠,此外,在春播期還經常出現連續低溫陰雨,危害早稻播種育秧。

夏季:
先澇後旱少酷暑。初夏全市正處於副熱帶高壓邊緣西南氣流中,水汽充足,一遇到冷空氣,降雨大且易集中。6月全市平均雨量為254.3毫米,最多的1968年6月高達534.2毫米,是全年月雨量之冠。該月平均暴雨17站次,是全市最易發生洪澇災害的主汛期。盛夏7—8月,中部盆地白天最高氣溫一般都在36℃以上,但早晚氣溫一般均在30℃以下,雖然白天較炎熱,但少酷暑。

秋季:
風和日麗天氣爽。10-11月中旬約一周時間,常受北方南下的高壓控制,大氣層結穩定,天氣晴好。月平均雨日只有6-8天,月平均氣溫14-21℃,月平均相對濕度70-80%,是全年陰雨日數最少、溫和氣爽最宜人的季節。

冬季:
冷而不寒少雨雪。贛南緯度較低,北面有高山阻攔冷空氣直驅南下,入冬較遲,凍害較輕;又常受北方乾冷空氣團控制,少有雲雨形成。白天太陽照射,氣溫較高;晚上輻射冷卻,氣溫可降至零下,形成霜冰澆凍。受強寒潮襲擊時,可產生固體降水或冰凌天氣,但機率很小,平均每年降雪日數只有1-2天。

⑷ 江西的自然地理環境特徵是什麼

江西省的地形以江南丘陵、山地為主;盆地、谷地廣布,略帶平原。地質與地貌地質構造上,以錦江—信江一線為界,北部屬揚子准地台江南台隆,南部屬華南褶皺系,志留紀末晚加里東運動使二者合並在一起。

氣候屬中亞熱帶溫暖濕潤季風氣候,年均溫約16.3-19.5℃,一般自北向南遞增。贛東北、贛西北山區與鄱陽湖平原,年均溫為16.3-17.5℃,贛南盆地則為19.0-19.5℃。

(4)江西人文地理環境包括哪些擴展閱讀

江西自然資源:

截至2013年底,江西已發現各種有用礦產193種(以亞礦種計)。其中,已探明有資源儲量的139種,居全國前十位的有71種。鉭、鈾、重稀土、銣、伴生硫、化工用白雲岩、粉石英、麥飯石等8種居全國首位;鎢、銅、銀、金、鋰、銫、碲、電氣石、光學螢石水泥用輝綠岩等13種居全國第2位。

江西地處粵閩高、中溫熱水帶邊緣,截止2008年7月8日,發現溫泉百餘處、熱水鑽孔20多處。最高溫度達82℃(溫泉)及88℃(鑽孔)。以60℃以下的多,約占總數的86%左右。溫泉總流量平均每秒718.6升,熱水鑽孔總自流量平均每秒151.4升。

⑸ 江西人文地理

南昌,又名豫章、洪城,為江西省省會,全省政治、經濟、文化、科技、交通中心。地處江西省中部偏北,贛江、撫河下游,濱臨上饒鄱陽湖。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七屆城市運動會舉辦地。並有著「世界動感都會」之稱。南昌既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又是革命英雄城市。總面積7402平方公里,人口504.3萬(2010年)。全市通行方言為南昌話(屬贛語)

⑹ 江西人的地理環境

江西,中國省級行政區,簡稱贛(gàn),別稱贛鄱大地,是江南「魚米之鄉」,古有「吳頭楚尾,粵戶閩庭」之稱。因公元733年唐玄宗設江南西道而得省名,又因省內最大河流為贛江而簡稱贛。江西省地處北緯24°29′14″至30°04′41″,東經113°34′36″至118°28′58″之間,東鄰浙江省、福建省,南連廣東省,西接湖南省,北毗湖北省、安徽省而共接長江,屬於華東地區。江西省全省面積16.69萬平方公里,轄11個地級市、100個縣(市、區),省會為南昌,主要城市為九江、贛州、新余、上饒等。內除北部較為平坦外,東西南部三面環山,中部丘陵起伏,成為一個整體向鄱陽湖傾斜而往北開口的巨大盆地。全境有大小河流2400餘條,贛江、撫河、信江、修河和饒河為江西五大河流。鄱陽湖是中國第一大淡水湖。江西處北回歸線附近,全省氣候溫暖,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1341毫米到1940毫米;無霜期長,為亞熱帶濕潤氣候。江西糧食作物以稻子為主,次為小麥。還盛產油菜、油茶、茶葉、黃麻、薴麻和柑橘。茶葉多產於北部山地,「寧紅」、「婺綠」均為茶中名產。主要工業為有色冶金、煤炭、鋼鐵、機械製造、化肥等。景德鎮的瓷器工藝歷史悠久,產品馳名中外。2013年,江西省GDP達14338.5億元。年末常住人口4522.2萬人,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397.0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為8.8‰。出生人口59.5萬人,出生率13.19‰;死亡人口28.3萬人,死亡率6.28‰;自然增長率6.91%。江西省漢語方言主要有贛語、客家語、江淮官話、西南官話、吳語和徽語。

⑺ 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環境包括哪些要素

自然地理環境由地球表層中無機和有機的、靜態和動態的自然界各種物質和能量所組成,具有地理結構特徵並受自然規律控制的環境整體(系統)。

人文環境是人類的社會,文化和生產生活活動的地域組合, 包括人口,民族, 聚落,政治,社團, 經濟, 交通, 軍事, 社會行為等許多成分。

它們在地球表面構成的圈層, 稱為人文圈或社會圈, 智慧圈, 技術圈。人文地理環境是指人類為求生存和發展而在地球表面上進行的各種活動的分布和組合,如疆域、政區、軍事、人口、民族、經濟(農業、手工業、商業)、城市、交通、文化等等。

環境人口容量

「環境人口容量」也有人簡稱為「人口容量」,這是指在可預見的時期內,一個國家或地區利用本地資源及其他資源和智力、技術等條件,在保證符合社會文化准則的物質生活水平下,該國家或地區能夠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由此可見,影響環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有:自然環境要素、技術水平、人類的消費水平和區域的開放程度等。

影響環境人口容量的自然環境因素有太陽、空氣、淡水、土地、生物等,它們都是人類生存不可缺少的條件。但不同的資源對決定環境人口容量的意義不同。

⑻ 江西和安徽的人文地理詳細點謝謝

安徽位於東經114°54′一119°37′與北緯29°41′— 34°38′之間,全省東西寬約450公里,南北長約570公 里,總面積13.96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45%,居華東第 3位,全國第22位。2004年末,全省戶籍人口為6461萬人,居全國第8位。

全省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地形地貌南北迥異,復雜多樣。長江、淮河橫貫省境,分別流經我省長達416公里和43O公里,將全省劃分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和皖南山區三大自然區域。淮河以北,地勢坦盪遼闊,為華北平原的一部分;江淮之間西聳崇山,東綿丘陵,山地崗丘逶迤曲折;長江兩岸地勢低平,河湖交錯,平疇沃野,屬於長江中下游平原;皖南山區層巒疊峰,峰奇嶺峻,以山地丘陵為主。境內主要山脈有大別山、黃山、九華山、天柱山,最高峰黃山蓮花峰海拔1860米。 全省共有河流2000多條,湖泊110多個,著名的有長江、淮河、新安江和全國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

安徽地處暖溫帶過渡地區,以淮河為分界線,北部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南部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主要特徵是氣候溫和,日照充足,季風明顯,四季分明。全省年平均氣溫14-16°C,南北相差2°C左右; 年平均日照1800-2500小時,平均無霜期200-250天,平均降水量800-1600毫米。

安徽襟江帶淮,吳頭楚尾,承東啟西,是長江三角洲地區無縫對接的縱深腹地。安徽交通便捷,公路密度高出全國平均水平1倍,高速公路通車里程突破 1300公里;銅陵長江大橋、蕪湖長江大橋、安慶長江大橋連接南北,公路和內河運輸能力分別居中部地區第 2位和第3位;京滬、京九、亞歐大陸橋等鐵路縱貫境內,全省鐵路通車里程已達2326公里,居華東首位;空中交通擁有合肥、黃山、蕪湖、安慶、蚌埠、阜陽等6大機場。安徽郵電通訊發達,是全國第三個實現所有市縣通訊數字化的省份。

安徽資源條件優越,土地資源、生物資源、水資源和礦產資源等自然資源豐富。全省現有耕地408萬公頃,水面105萬公頃,其中可養面積48萬公頃。共有 生物資源10917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的木本植物有 30種,珍稀野生動物54種,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分別有18種和368種,以揚子鱷、白鰭豚最為珍貴。水資源蘊藏總量約為680億立方米,居全國第20位。全省已發現近140種有用礦產,探明儲量的67種,煤、 鐵、銅、硫、磷、明礬、石灰岩等38種礦產儲量居全國前10位。現已探明煤炭儲量250億噸,鐵礦儲量29.9億噸,銅礦儲量384.9萬噸,硫鐵礦儲量5.64億噸,分別居全國第7位、第5位、第5位和第2位。

安徽省省樹為黃山松,省花為皖杜鵑,省鳥為灰喜鵲。

---------------------------------------------------------------------------------------

安徽地位的變遷

安徽在建國初期,曾被毛主席在論十大關系一文中列為沿海省份,它的兩個主要城市蚌埠和蕪湖當時被公認為大城市。這一點在當時的報紙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在毛選和鄧選中大家也可以看到有關文章。而在建國後到八十年代的三十多年裡,安徽的經濟地位也一直保持在全國第十四五名左右,屬中等發達的省份。

安徽當年敢為天下先,鳳陽小崗村在全國最先實行以包干到戶、包產到戶為主要形式的農業生產責任制,為此而名揚中外;蕪湖的「傻子」年廣久則成為當時中國個體戶的代表,被謄為「中國第一商販」。資源方面,安徽有天下第一山--黃山,有四大佛教聖地之一--九華山,有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有四大米市之首--蕪湖,有華東最大的煤炭基地,有華東最豐富的鐵礦和銅礦,有中國最豐富的水泥原料,有中國第七長的內河通航里程,鐵路長度華東第一,科技方面,有中國科技大學,有中科院安徽分院,省城合肥號稱是全國四大科教基地之一,等等,基礎在中西部來比是相當的超前的。

但自八十年代以來,安徽發展緩慢,在全國的位次逐年往後靠,人民的生活水平與全國的差距越來越大,在明代,安徽的蕪湖就是全國五大手工業區域之一,以漿染業與松江的棉紡織、蘇的絲織業、鉛山的造紙業、景德鎮的制瓷業並稱與世(見翦伯贊的中國史綱要);明清時期的徽商稱雄中國商界達數百年,蕪湖、巢湖、安慶素稱魚米之鄉,雖不敢比湖廣熟天下足,但從蕪湖米市能成為四大米市之首,就可看出魚米之鄉的富庶了。1918年蕪湖海關進出口貨值就達當年全國對外貿易的3.5%,成為長江通商巨埠之一。

安徽物華天寶,地傑人靈,名人輩出,星轉斗移,改革開放給安徽帶來了一個嶄新的時代。如今,安徽省正在以嶄新的姿態,笑迎天下客,廣結世界朋友。安徽因天柱山舊稱皖山而得其簡稱「皖」,於1667年(清康熙六年)建省,是取歷史上安慶府、徽州府的首字命名。它位於中國的東南部,分別與河南、山東、江蘇、浙江、江西、湖北接壤,跨長江、淮河流域,緊靠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經濟區,是臨江近海的內陸省份。面積約為十四萬平方公里,人口五千多萬。

安徽歷史悠久。和縣陶店鎮汪家山龍潭洞里發掘出三、四十萬年前古人類活動猿人骨化石,被命名為「和縣猿人」,同時證明早在三、四十萬年前安徽省境內長江流域就有古人類活動。根據《左傳》的記載:夏禹曾在塗山(今懷遠的當塗)大會諸侯,說明安徽早就是個著名的歷史名地了。其地勢南高北低、西高東低,地貌以平原和低山丘陵為主。境內山脈主要分屬大別山山系、黃山山系和天目山山系,海拔高度約在500-1900米之間。大別山系位於江淮之間、跨皖鄂豫省、大部分在安徽省境內,最高峰海拔1700米左右。黃山山系位於省境江南地區中部,為世界著名自然風景區,古人早就有過「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的說法,黃山最高峰海拔近1900米;天目山山系位於省境南緣,為皖浙兩省界山;大別山以東的江淮丘陵,海拔多在100米—200米之間,最高峰不超過400米,低處為海拔10—30米的起伏不定。

境內河流自北向南分屬淮河、長江、新安江三大水系。新安江位於省境南部,發源於休寧縣內,為浙江省錢塘江正源,向東經新安江水庫流入錢塘江,境內流長240公里,流域面積6400平方公里,支流多為源短流急的山溪性河流。全省有大小河流200多條,大小湖泊500多個,大小水庫5000多座。位於省境中部的巢湖,是全國第五大淡水湖,平均水深1—3米,常年面積約750平方公里,水質優良,適合各類淡水動、植物生長。位於皖南的太平湖,是全省最大的人工水庫,面積90平方公里,風景秀麗,可以作為旅遊休閑的好去處!安徽旅遊資源眾多,有各類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名勝古跡近200處。風景奇絕的黃山是聞名遐邇的游覽勝地,有四大佛教聖地之一的九華山、古稱「南嶽」的天柱山、道教聖地之一的齊雲山、蔚然深秀的琅琊山等名山。還有戰國時期的古城壽春(即今壽縣縣城)、靈璧虞姬墓、烏江項羽祠、唐代詩人劉禹錫以《陋室銘》而聞名的「陋室」、保存在和縣歷陽鎮上以李白《贈汪倫》詩而聞名的涇縣桃花潭、宋代名臣包拯的故鄉合肥有後人建造的包公祠、包公墓園、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下旨於鳳陽建造的中都城遺址和明皇陵及皇陵碑,另外安慶市有太平天國英王府,毫州有曹操宗族墓群和華佗庵,歙縣有許國石坊和棠樾牌坊群等。

安徽資源豐富,本省茶竹林特產豐富,全國十大名茶中,安徽佔4個:黃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門紅茶、六安瓜片。此外廣泛分布於皖浙贛接合地區的氣味清香的屯溪綠茶也很有名。竹編製品舒城舒席篾片細致薄軟,曾在國際賽會上獲獎。安徽是我國主要的中成葯產地之一,名品有銅陵鳳丹、宣城木瓜等。傳統的毫州古井貢酒、淮北口子酒為榮獲全國金獎產品。

著名果品有碭山酥梨、徽州雪梨、懷遠石榴、宣州蜜棗、三潭枇杷等。水產以長江鯽魚、巢湖銀魚、清水大蟹為佳品。特產風味食品有宿州符離集燒雞、無為熏雞、安慶胡玉美蠶、豆醬、當塗採石茶乾等。傳統工藝品有文房四寶宣紙、徽墨、宣筆、歙硯,以及蕪湖鐵畫、徽州木雕等。集散於涇縣的皖南特產宣紙生產有1000多年來歷史,綿韌、潔白、不腐、耐折,是名貴的書畫用紙,明《永樂大典》、清《四庫全書》用之而得以久存傳世,徽墨有「葯紙如漆,萬載存真」之譽而光輝千古。蕪湖鐵畫出自明清,它吸取了傳統國畫構圖法及金銀首飾、剪紙、雕塑工藝,是中國工藝美術品的奇葩。

安徽大地錦綉多姿,文化古跡甚多,是中國旅遊資源最豐富的省份之一。
現有5個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其中黃山為安徽山水典範,區內奇松、怪石、雲海、溫泉堪稱「四絕」,1990年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正式列為《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名錄》,令世人矚目;九華山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景色清幽,香火鼎盛,現存78座古寺廟,以佛教殿堂與皖南民居相結合而獨樹一幟;著名的道教聖地齊雲山,摩崖石刻、道教遺存和別具一格的丹霞地貌令人矚目;曾被漢武帝封為「南嶽」的天柱山,雄奇靈秀兼備,有45峰、86怪石、18瀑等勝景;琅琊山以宋代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而名揚天下,它以茂林、幽洞、碧湖、流泉為特色。除國家級景區外,還有19處省級風景名勝區。
安徽文化遺存豐富而別具特色,歙縣、壽縣、亳州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歙縣是歷史上的徽州府所在地,新安畫派、新安醫學、歙派篆刻、徽派版畫、徽派園林建築、徽菜和徽劇的發祥地就在於此。
集中在歙縣、黟縣境內的明清民居、祠堂和石舫,數以千計,歷經滄桑而古貌猶存,其數量之多,構思之奇巧,石、木、磚雕之精美,舉國罕見,是民間建築的傑作,成為安徽民俗旅遊的必游之地。
省內還有4座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安慶、黟縣、桐城、鳳陽。

⑼ 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都包括哪些要素

自然地理環境包括大氣、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要素。這些要素通過水循環、生物循環、岩石圈物質循環等過程,進行著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形成了一個互相滲透、互相制約和互相聯系的整體。

人文地理環境包括人口,民族, 聚落,政治,社團, 經濟, 交通, 軍事, 社會行為等要素。它們在地球表面構成的圈層, 稱為人文圈或社會圈, 智慧圈, 技術圈。

(9)江西人文地理環境包括哪些擴展閱讀:

地理要素的變化會"牽一發而動全身"。

中國的自然地理環境除了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五種最重要的常態地貌類型以外,我國還有類型繁多的特殊地貌分布,如冰緣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等。其中冰緣地貌,僅青藏高原和大興安嶺北段,類型就有45種以上,成為世界上冰緣地貌類型最多的國家。

如此復雜多樣的地理環境,為中國傳統自然經濟的多元化和中華文化的多樣化提供了優越的條件。

我國地處地球的北溫帶,既無嚴寒,又無酷暑,氣候宜人,眾多的江河湖泊,使廣闊的土地可墾可耕,供人們衣食。

因此,與世界上各古老文化相比,中華文化產生和延續有一個得天獨厚的優越環境。同埃及文化囿於尼羅河流域,巴比倫文化囿於兩河流域相異,中華文化滋生地不是依託一個江河流域,而是擁有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兩個大的區段。

⑽ 人文地理環境包括哪些內容

人文地理環境是相對於自然地理而言,包括疆域、政區、軍事、人口、民族、經濟(農業、手工業、商業)、城市、交通、文化等等。

閱讀全文

與江西人文地理環境包括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2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