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關中在哪個什麼
關中,指陝西省秦嶺北麓渭河沖積平原(渭河流域一帶),平均海拔約500米,所以有渭河平原、關中平原等稱呼,其北部為陝北黃土高原,向南則是陝南盆地、秦巴山脈,為陝西的工、農業發達,人口密集地區,富庶之地,號稱「八百里秦川」。
炎黃子孫的起源地區
關中地區是中華民族人文初祖軒轅黃帝和神農炎帝的起源地。黃帝與炎帝被視為中華民族的始祖。《國語·晉語》載:「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二帝用師以相濟也,異德之故也。」這是我們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記載炎帝、黃帝誕生地的史料。
經過史學家考證,姬水和姜水都位於今天的陝西省境內的關中地區一帶,姜水位於寶雞,姬水則是關中中部武功縣一帶的漆水河,兩河均是渭河的支流。
因此,不管怎樣,軒轅黃帝和神農炎帝都是起源於陝西省關中地區的兩個血緣關系相近的部落首領。後來,兩個部落展開阪泉之戰,黃帝打敗了炎帝,兩個部落漸漸融合成華夏族,華夏族在漢朝以後稱為漢人,唐朝以後又稱為唐人。炎帝和黃帝也是中國文化、技術的始祖,傳說他們以及他們的臣子、後代創造了上古幾乎所有重要的發明。
名稱由來
陸游:「經略中原必自長安始,取長安必自隴右始。」
繆希雍《葬經翼》:「關中者,天下之脊,中原之龍首也。」
吾雲:「八百里秦川天府之國,五千年歷史帝都之首。」
關中之名,始於戰國時期,一般認為西有散關(大散關),東有函谷關,南有武關,北有蕭關,取意四關之中(後增東方的潼關和北方的金鎖兩座)。四方的關隘,再加上陝北高原和秦嶺兩道天然屏障,使關中成為自古以來的兵家必爭之地。古人習慣上將函谷關以西地區稱為關中。《鴻門宴》:「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過秦論》:「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清錢謙益《南征吟小引》:「關中警急,秉鉞者急需戡定之才,君(袁可立子袁樞)且奉簡書驅車以往。」
古時的「天府之國」
關中地處陝西渭南潼關以西到寶雞市寶雞峽以東的地區,即現在的西安市、銅川市、寶雞市、咸陽市和渭南、楊凌一帶地區。關中土地肥沃,河流縱橫,氣候溫和,《史記》中稱其為「金城千里」、「天府之國」和「四塞之國」。自西周起,先後有13個王朝在此建都,歷時1100多年。此外,中華文明的搖籃在黃河流域,而黃河文明的搖籃是在渭河流域,關中地區不僅是歷史上最早稱為「天府」的地方,也是歷史上最早被稱為「天府之國」的地方。《前漢書》第40卷記載,張良建議劉邦定都關中時說:「夫關中左崤函,右隴蜀,沃野千里,……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成都平原被稱為「天府」約在公元208年,諸葛亮所作的《隆中對》提到蜀地是「天府之土」,比關中稱「天府」晚了500多年。而把四川稱作「天府之國」最早見於陳子昂所寫的文章中,此時已比關中稱「天府之國」晚了800多年。從先秦到元明時期,關中地區都曾被稱作「天府」或「天府之國」,但清代以後,再也沒有人把關中地區與「天府之國」聯系起來了。
B. 關中是指現在什麼地方
關中是指現在陝西省中部,包括西安、寶雞、咸陽、渭南、銅川、楊凌五市一區,總面積5562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385.06萬,位於中國四大地理區劃之一的北方地區。
關中概況
關中,地名,是指「四關」之內,即東潼關、西散關(大震關)、南武關(藍關)、北蕭關(金鎖關)。「關中」平均海拔約500米,所以有渭河平原、渭河谷地、關中盆地、關中平原等稱呼,其北部為陝北黃土高原,向南則是陝南山地、秦巴山脈,為陝西的工、農業發達,人口密集地區,富庶之地,號稱」八百里秦川「。
關中歷史
關中南倚秦嶺山脈,渭河從中穿過,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四面都有天然地形屏障,易守難攻,從戰國時起就有「四塞之國」的說法,所以漢代張良用「金城千里」來概括關中的優勢勸說劉邦定都關中。戰國時期,張儀向秦惠王陳說「連橫」之計,就稱頌關中「田肥美,民殷富,戰車萬乘,奮擊百貿,沃野千里,蓄積多饒」,並說,「此所謂天府,天下之雄國也」,這比成都平原獲得「天府之國」的稱謂早了很多。這是因為關中從戰國鄭國渠修好以後,就成為了物產豐富、帝王建都的風水寶地。
C. 關中一帶是指現在的哪裡
「由於關中最初並不是正式的地方行政區劃,所以有多種解釋。現在一般所說的關中,是指陝西中部秦嶺以北,子午嶺、黃龍山以南,隴山以東,潼關以西的區域。
「關中」地名的由來,倘以就關立論而言,檢索流行的各種說法,約略有四關說、兩關說、六關說、一關說這四說共五種。
四關說,最初的提出者是東晉人徐廣,他在為《史記》「關中阻山河四塞」一句所作的注釋中提出:「東函谷,南武關,西散關,北蕭關。」徐廣認為這就是「四塞」的具體含義。
兩關說其實有兩種:一種是西晉人潘岳提出的,他在其著作《關中記》中說:「秦西以隴關為限,東以函谷為界,二關之間是為關中。」另一種兩關說,是由唐代的一部地記《三輔舊事》中所提出的:「西以散關為限,東以函谷為界,二關之中謂之關中。」(按:此句轉引自南宋程大昌《雍錄》,清代張澍輯本及今人陳曉捷注本「補遺」中均未收此句。)
六關說未詳所出,大抵是在四關說之外又添加了潼關與金鎖關。
一關說則是由唐代學者顏師古在為《史記·高帝本紀》所作注釋中提出:「自函谷關以西,總名關中。」
諸關說中,可能唯有顏師古的「一關說」最接近歷史真相。在「關中」地名形成的戰國末期或秦代,對於秦王國(帝國)而言,最重要的關塞莫過於函谷關,六國由此鼓噪攻秦,秦國也主要由此防禦來自東方的進攻,《鹽鐵論》所謂「秦包商洛餚函以御諸侯」者是也。至秦統一六國後,仍以函谷關為界以區分統一後的地界。
史念海、李之勤等參與編寫的《陝西軍事歷史地理概述》一書認為:「現在一般所說的關中,是指陝西中部秦嶺以北,子午嶺、黃龍山以南,隴山以東,潼關以西的區域。……這里不僅將函谷關、蕭關劃出境外,就連武關也不在其內。」
D. 關中指的哪裡的呢
關中指位於陝西省中部,秦嶺和渭北北山之間。我國四大平原包括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及關中平原。關中平原也叫渭河平原,古稱關中。關中平原西起寶雞,東至潼關,東西長達三百多公里,面積約4.94萬平方公里,號稱「八百里秦川」。
地理位置優勢
關中平原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易守難攻,因而在我國歷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自古為各大王朝定都的理想之地,西安(長安)為十三朝古都足以說明一切。關中「被山帶河,沃野千里,天下形勝,莫過於此。」周武王從關中起兵,東出函谷,和天下諸侯一起推翻商朝的統治,以鎬京為都,開周朝基業。戰國時期,秦居關中,居高臨下,而後東出,以一己之力滅六國而統一天下,成就霸業。
E. 關中指的是具體哪裡
「關中」的主體分布於渭河平原,位於中國地理第二階梯之上,陝西中部區域,它南面是秦嶺、北方是鄂爾多斯高原、西部是隴東高原、東邊是黃河。這種山間谷地的地形,人們能夠在四方駐關以自守。通俗來講,「關中」就是「關隘之中」的意思,先秦時期,「關中」用來指函谷關、崤山以西的秦地,關中的「關」也僅僅是指函谷關,關中也常常與關外相對使用。
那麼在漢代以後,西北地區需要防範匈奴、羌族等游牧民族。出於戰爭的需要,先後在隴山設置了崤關。從兩漢開始,關中逐步與先秦的語境當中的指的秦地的天府一詞相融合,關中也逐步由函谷關以內轉變為四關之內的意思。今天我們所說的「關中」實際上已經不再以函谷關為界,而是以潼關為界,文中自古都是公認的王霸基業。如果形勢有利,關中勢力可以南下席捲巴蜀,進而圖謀東方,如果形勢不利,則可以閉關自守,等待機會;同時,關中之地也是中原王朝經營西北的重要支點。
我們再來說「關東」,秦、漢、唐等時期,「關」指的就是函谷關或潼關,函谷關以東被稱為關東。在三國演義中,曹操袁紹等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時自稱關東聯軍,而這時的關東指的是虎牢關以東,主要指河南、山東,位於中國地理四大區劃之一的北方地區;而「關西」這個稱謂,是秦漢統一之後逐步用來取代關中的名字,也就是函谷關以西之地,這主要流行於漢唐時期。漢、唐兩朝,東有洛陽、西有長安,這兩座京城幾乎各佔了一半的定都時間,統治者不再把關中平原視為中心之地,而把河洛中原是為天下之中。
漢武帝時期,驅逐匈奴,收復河套,開拓了河西走廊,設置河西四郡,這個時候關西就取代關中來稱呼函谷關以西的廣闊土地。公元前114年,漢武帝在河南新安修建函谷新關,舊關從此廢棄,鑒於新關直入關東容易繞過,曹操便在舊關以西,修築潼關來作為關東、關西的分界線。
而等到了元、明、清三朝,定都北京,關西的說法就徹底消失了。而關南一詞主要出現於宋遼對峙時期,公元959年,後周世宗柴榮利用遼國內亂的機會出征北伐,一舉收復了瀛、莫、寧三州,這三州無險可守,所以遼人北面修建了窪橋、金逸、淤口三關作為屏障,但是這三關最後還是被周君奪取。柴榮奪取這三州設立了17縣,宋朝統稱這17縣為「關南」。
關內關外的稱呼則源於明朝時期,明朝重新修築了萬里長城來防禦北方,隨著長城的修建,明朝設置了九個軍事重鎮,號稱九邊。軍事重鎮可不單單是一個城市,而是以長城為核心的軍事防禦體系,這其中就包含
F. 關中指的哪裡
關中,地名,是指「四關」之內,即東潼關、西散關(大震關)、南武關(藍關)、北蕭關(金鎖關)。
現關中地區位於陝西省中部,包括西安、寶雞、咸陽、渭南、銅川、楊凌五市一區,總面積5562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385.06萬(2015年底),位於中國四大地理區劃之一的北方地區。
關中南倚秦嶺山脈,渭河從中穿過,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四面都有天然地形屏障,易守難攻,從戰國時起就有「四塞之國」的說法,所以漢代張良用「金城千里」來概括關中的優勢勸說劉邦定都關中。
漢武帝遷移函谷關,導致將豫西弘農地區也劃進「關中」的范圍,這種地理分境的遺風,直到唐代仍有影響——唐代的關內道,就包括了弘農地區。要到北宋統一後在全國范圍內重新劃分政區,弘農地區才徹底脫陝歸豫。
函谷關經過西漢的這次遷徙,又經東漢末年曹操向北改移道路,地形不再如前險要,軍事價值已大不如先秦時期。加之西方的潼關代之興起,函谷關遂逐漸衰落。
漢代以後,陝西東方門戶的軍事攻防戰,就主要圍繞潼關進行。而由函谷關而來的「關中」這一地名,也經歷了由漢至宋的漫長轉化期。
G. 關中具體指今天的哪
下面陝西地圖中紅顏色的地方就是關中包括寶雞(寶成鐵路的起點)咸陽(千年帝都秦始皇)西安(十三朝古都)銅川渭南等市
楊凌(中國唯一的農科城楊凌國家農業高新科技產業示範區)
陝西的政治文化經濟中心
陝西分為陝北關中陝南三個地方。
H. 關中指的哪裡
關中是指「四關」之內,即東潼關、西散關(大震關)、南武關(藍關)、北蕭關(金鎖關)。現關中地區位於陝西省中部,包括西安、寶雞、咸陽、渭南、銅川、楊凌五市一區,位於中國四大地理區劃之一的北方地區。
關中南倚秦嶺山脈,渭河從中穿過,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四面都有天然地形屏障,易守難攻,從戰國時期就有「四塞之國」的說法,所以漢代張良用「金城千里」來概括關中的優勢勸說劉邦定都關中。戰國時期,張儀向秦惠王陳說「連橫」之計,就稱頌關中「田肥美,民殷富,戰車萬乘,奮擊百貿,沃野千里,蓄積多饒」,並說,「此所謂天府,天下之雄國也」,這比成都平原獲得「天府之國」的稱謂早了很多。這是因為關中從戰國鄭國渠修好以後,就成為了物產豐富、帝王建都的風水寶地。
I. 中國古代的「關中」是現在的什麼地帶
大概也就是現在的陝西及周邊小范圍地盤。比如說東北,用腳步走的話從哪一步算起開始是東北?這種地域名都是說大概,不能太具體的
J. 關中指現在的哪些地方
關中是指「四關」之內,即東潼關(函谷關)、西散關(大震關)、南武關(藍關)、北蕭關(金鎖關)。現關中地區位於陝西省中部,包括西安、寶雞、咸陽、渭南、銅川、楊凌五市一區。
渭河平原包括西安、寶雞、咸陽、渭南等陝西省的地市和山西省的運城和臨汾兩市,總共秦晉兩省六個地市,這也是國家「關中平原城市群」包含的城市。
由於渭河發源於甘肅省定西市渭源縣鳥鼠山,自寶雞流入陝西境內,自西向東流經寶雞、咸陽、西安、渭南,由於渭河流經地方都是沖積平原,所以在陝西省域來說,稱為「渭河平原」「關中平原」,站在我國疆域范圍來說,稱為「關中盆地」。
關中平原地處渭北北山(老龍山、嵯峨山、葯王山、堯山、黃龍山、梁山等)和秦嶺山脈之間,這一片地域十分遼闊,因此還被稱為「天府之國」。
(10)關中現在的地理位置是什麼擴展閱讀:
「由於關中最初並不是正式的地方行政區劃,所以有多種解釋。根據《史記·貨殖列傳》的說法,關中自汧、雍以東至河、華。
渭謂渭水(作者按:應作『汧謂汧水』),雍謂雍山,河謂黃河,華謂華山。但《史記》中有時將漢中、陝北也包括在關中的范圍之內。後來還有些說法,大抵都是就關立論的。
一說是它在函谷關、大散關、武關和蕭關之間;一說在函谷關和隴關中間;一說在函谷關和散關的中間。此外還有其他一些說法。這些說法雖然晚出,但同戰國秦漢時期的所謂四塞意義大體相同,相當符合當時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