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必修一地理中的時區問題
1、東時區比西時區的時間早。如東五區比西五區早5+5=10小時(計算時差:一個東時區與一個西時區時時區數相加)
2、同在東時區時,時區數大的時間早、小的晚;同在西時區時與之相反。如:東八區比東五區的時間早8-5=3小時(計算時差:同在東時區或西時區時,時區數大的減小的);再如:西八區比西五區的時間晚8-5=3小時(計算時差:同在東時區或西時區時,時區數大的減小的)。
還有不懂的可以追問、、總體原則是東加西減、
⑵ 地理必修一知識點
地理必修一提綱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節 地球的宇宙環境
認識過程
人類對宇宙的認識 可見宇宙:半徑 140億 光年
天體系統的形成:萬有引力和天體的永恆運動
多層次的天體系統 太陽系:
銀河系 中心天體( 太陽 ):質量占 99.86% 地月系:
八大行星: 水星 、 金星、地球 、 火星 組成 地球 和月球
木星、 土星 、 天王星 、海王星
總星系 恆星世界
河外星系
普通性: 外觀和所處的位置
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 特殊性(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本條件):
自身條件 適宜的溫度、合適的大氣,充足的水分
外部條件 穩定的太陽光照,安全的空間運行軌道
第二節 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概念:太陽以電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間發射的能量
太陽輻射 波長范圍: 0.4~0.75為可見光波段
太陽輻射與地球 太陽常數: 8.24焦/平方厘米•分
太陽輻射→能源
對地球的影響
太陽輻射→大氣運動、水循環
概念: 太陽釋放能量的不穩定性所導致的一些明顯現象
太陽活動 黑子→出現於 光球 層
類型 耀斑和日珥→出現於色球層
太陽活動與地球 太陽風→出現於 日冕 層
黑子與氣候變化有一定的相關性(周期 11 年)
對地球的影響 耀斑→磁暴→影響短波通信
太陽風→極光
第三節 地球的運動(自轉)
方向 自 西 向 東,從北極上空看呈 逆 時針方向,從南極上空看呈 順 時針方向
概況 周期 恆星日,長23小時56分4秒,而1太陽日是地球自轉360°59』所需的時間。
速度 角速度為 15/時。地球表面除 南北兩極點外都相等
線速度從 低緯向 高緯 遞減,南北緯60°處的線速度約為赤道處的 一半 。
①導致 晝夜交替現象,由此,各地溫度發生晝夜變化,生物形成晝夜節律。
地理意義 ②水平運動的物體產生偏向,北半球向 右 偏,南半球向 左 偏。
③地方時:以一個地方太陽升到最高的時間為正午 12 時, 經度 位置相同的地方,地方時相同。東經數值越大的地方,地方時的值越 大 。西經反之。經度每相差1°,地方時相差 4 分鍾。
時區和區時:為了便於使用。國際上規定將全球分為24個時區,每個時區佔有 15 個經度,以該時區中央經線的地方時作為整個時區的統一時間,叫作 區時 ,又稱 標准時 。
區時的計算:所求地的區時=已知地的區時±時區差×1小時
時區差的求法:在0時區兩側相加,同側相減
加減號的確定:所求地在已知地 東取加號,反之取減號
國際日期變更線:一條大體沿 180°經線穿行的 折 線,它是為了消除因為地球球形而導致的日期換算中的不同結果而設定的,同時為了保持180°經線上同一行政歸屬的地方日期相同。
第三節 地球的運動(公轉)
概況 軌道:是一個 橢圓 ,太陽位於其中的一個 焦點 上,每年1 月初位於近日點, 7 月初位於遠日點。
方向:自 西 向 東
角速度約為每天 59』 ,近日點時較 快 ,遠日點時較 慢
周期為 1年 ,約為 365 日 6 時 9 分
黃赤交角及其影響:地球自轉的軌道面叫做 赤道 面,地球公轉的軌道面叫 黃道 面。地球的赤道面與黃道面之間的夾角,叫 黃赤交角,約為 23.5°。也可以說,地軸與黃道面之間約成 66.5°的夾角。
由於黃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來回移動。引起各地正午太陽高度 的變化, 晝夜長短的變化以及四季 的更替、五帶 的劃分等一系列地理現象。
名稱 熱 帶、 北溫 帶、 南溫 帶、 北寒帶、 南寒 帶
五帶 劃分界線: 南北回歸線 、 南北極圈
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
原因: 黃赤交角 存在,地球的 公轉 (自轉或公轉)運動。
節氣 時間(前後) 直射點位置 移動方向 對應點
春分 3 月 21日 赤道 向 北 B
夏至 6 月 22 日 北回歸線 向 南 A
秋分 9 月 23 日 赤道 向 南 D
冬至 12 月 22 日 南回歸線 向 北 C
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太陽高度角的概念:太陽相對於 地平面 的高度角
地理意義 各地太陽高度在地方時 12時時最大,稱為正午太陽高度。
正午太陽高度在 太陽光直射 的緯線最大,向 南、 北 兩側逐漸降低。
晝夜長短的變化:太陽直射在哪一個半球,哪個半球的白晝就長 ,而且緯度越高。
白晝越長 ,在極圈以內的地區還可能出現 極晝 現象。另一個半球的情況相反,赤道上 各地的晝夜長短,基本上沒有什麼變化。
四季的更替: 中 緯度地區明顯。
四季更替表現為一年中 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季節變化。夏季是 白晝 較長, 太陽高度 較大的季節,冬季反之。春秋兩季是過渡。
第四節 地球的結構
一、地球外部圈層
劃分依據:地震波 縱波(P波):能在 固體、液體 中傳播,速度較 快
橫波(S波):只能在 固體 中傳播,速度較 慢
劃分界面 莫霍面:距離地表平均約 17 千米,縱波和橫波傳播速度都明顯 增加
古登堡面:距離地表約 2900千米,縱波傳播速度明顯 下降 ,橫波則突然 消失
位置:莫霍面以上
厚度:平均約 17千米,變化規律:大陸較 厚 ,約 33 千米,海洋較 薄 ,約 6 千米地殼。 海拔越高,厚度 越大 。
組成:含量最多的3種元素是O、Si、Al ; 硅酸鹽類 礦物在地殼中分布最廣
結構: 上層為 硅鋁 層,相對密度較 小,分布不連續。
下層為 硅鎂 層,相對密度較 大 ,分布連續。
位置: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間
結構: 上地幔 具有 固態 特徵,主要由 含鐵、鎂的硅酸鹽類 組成。
地幔 下地幔
岩石圈: 地殼 和 上地幔頂部 (軟流層以上)合在一起組成。
軟流層:位於上層地幔中,一般認為可能是 岩漿 的主要發源地之一。
位置:古登堡面以下
地核 組成:可能是極高溫度和高壓狀態下的 鐵 和 鎳
結構: 外核 呈 液態 或 熔融 狀態
內核 呈 固態 態
二、地球外部圈層
大氣圈 大氣密度隨高度增加而 減少。一般把 2000~3000 千米這個高度作為大氣圈的上界。
水 圈 由 液態 水、 固態 水和 氣態 水組成。按照存在位置可分為 海洋 水、
陸地 水、 大氣 水和 生物 水,其中 陸地 水與人類社會的關系最為密切。
生物圈 生物是地球生態系統中的主體和最活躍的因素。
第二章 自然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
第一節 地殼的物質組成和物質循環
一、地殼的物質組成
(一)礦物
概念:礦物是具有確定化學成分、物理屬性的 單質 或 化合物
礦產: 有用礦物 在自然界富集到有開采價值時,就稱為礦產。
氣態 如 天然氣
礦物的基本存在形式有三種 液態 如 石油、天然汞
固態 如 石英 ,是自然界中最多的礦物。
礦物的分類:金 屬 礦 常見的有 赤鐵礦、磁鐵礦 等。
非金屬礦 常見的有 石英、長石、雲母、方解石 等,其中,以 能源類 礦物和 寶石 礦物最為重要。
(二)岩石
概念:岩石是岩石圈(地殼)中體積較大的 固態礦物集合體,由一種或多種礦物 組成。
岩漿岩:岩漿冷凝而成,可分為 侵入岩,如 花崗岩 ;噴出岩,如 流紋岩 、 安山岩 、 玄武岩 。
分類: 沉積岩:裸露在地表的岩石經過 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固結成岩作用 而形成。如 礫岩 、 白岩 、 石灰岩 、 砂岩 。
沉積岩有兩個突出的特徵:具有層理構造 、 有化石 。
變質岩:由於岩石存在的條件,如 溫度 、 壓力 等產生變化,導致岩石原先的 結構 、 礦物成分 等發生變化而形成。
如花崗岩→ 片麻岩、石灰岩→大理岩、砂岩→ 石英岩、頁岩→ 板岩
二、地殼物質的循環
(一)地質循環
概 念:是指 岩石圈 和其下的 軟流層 之間的大規模物質循環。
能量來源: 推動地質循環的能量,主要來自 地球內部放射性物質衰變 產生的熱能。
產生影響:在地質循環過程中,有一些地方岩石圈不斷地 誕生 ,在另一些地方岩石圈
則 逐漸地消失 。與之相伴的是 大地的滄桑 以及 地殼物質形態 的持續轉化。
(二)岩石的轉化
岩漿→岩漿岩:在岩漿活動過程中伴隨 侵入作用和 噴出作用,岩漿 冷卻凝固 而形成;已經形成的岩石→沉積岩:在地表外力的 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固結成岩 作用下形成;已經形成的岩石→變質岩:經變質 作用形成;
已經形成的岩石→岩漿:在地殼深處或地殼以下(地幔深處)被 高溫熔化 成為新的岩漿。
第二節 地球的表面形態
一、不斷變化的地表形態
作用形式 能量來源 表現形式 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內力作用 地球內部 地殼運動、 岩漿活動 、地震 、 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
外力作用 太陽能 風化 、侵蝕、 搬運 、堆積 、 使地表趨向平坦
二、內力作用與地表形態
(一)板塊運動與宏觀地形
(1)岩石圈由 6大板塊的組成,板塊處在 運動 (運動或靜止)當中,
(2) 板塊相向運動,就會 張裂 (碰撞或張裂)形成 裂谷 。
板塊相對運動,就會 碰撞(碰撞或張裂)形成 山脈、島弧、海溝 。
(3)我國成為世界多火山地震國家的原因:位於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的交界處,地殼比較活躍
(二)地質構造與地表形態
(1) 褶皺 :岩層的一系列波狀彎曲。形成的原因: 地殼運動、 內力 作用。
岩層上凸的稱為 背斜 、岩層下凹的稱為 向斜 。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的原理: 內力 作用。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理: 外力 作用。
原因 背斜成谷:背斜頂部受到了張力,岩層破碎,容易被侵蝕成各地
向斜成山: 向斜底部受到擠壓,岩石堅硬,抗侵蝕能力強
(2) 斷層:岩層斷裂後發生明顯位移,形成的原因: 地殼 運動, 壓力、張力作用。
上升一側往往形成 地壘 ,如我國的 華山 、 廬山 、泰山 。
下降一側往往形成 地塹 ,如我國的 渭河谷地、 吐魯番盆地 。
斷層處往往形成溝谷、河流,原因 斷層處岩石破碎,易受侵蝕作用 。
(3)現實指導意義: 背斜 儲油、向斜 儲水; 背斜下方建隧道,原因 背斜處岩層向上拱起,符合力學原理,較為堅固,不易積水
(三)火山、地震活動和地表形態
三、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態
流水的侵蝕地貌: 喀斯特地貌 ,黃土高原的 千溝萬壑 地貌。
流水的堆積地貌:河口附近 三角洲,河流中下游凸(凹、凸)岸形成 沖積平原,
山口 沖積扇 。
風力的侵蝕地貌: 風蝕溝谷 、 風蝕蘑菇 。
風力的堆積地貌: 沙丘 、 黃土高原 的形成。
第三節 大氣環境(一)——對流層大氣的受熱過程
大氣的垂直分層依據: 溫度、密度和大氣運動狀況的垂直差異
對流層 大氣溫度隨高度增加而 降低 ,原因是 對流層大氣的熱量 。雲雨雪等天氣現象都發生在這一層,與人類關系最為密切。
平流層 大氣溫度隨高度增加而 升高 ,原因是 該層的臭氧大量吸收太陽紫外線 。
適合於高空飛機飛行。
高層大氣 高層大氣溫度隨高度增加先是降低,一定高度後又上升很快。
一、對流層大氣的受熱過程
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 選擇性 性。平流層 臭氧 吸收紫外線;對流層
水汽、CO2 吸收紅外線;
反射: 無選擇 性。
散射: 有選擇 性,波長較短藍色光最容易被散射。
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
太陽→ →地面→ →大氣→ →宇宙空間
影響地面輻射的主要因素有: 緯度因素 、 下墊面因素 、 氣象因素 。
第三節 大氣環境(二)——全球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和移動
二、全球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和移動
(一)熱力環流形成的原理
原理:太陽輻射在地表的差異分布,造成不同地區 氣溫 不同,導致水平方向上的氣壓 差
異,引起大氣運動
受熱上升
形成:地面冷熱不均 垂直運動→同一水平面的 氣壓 差異→水平運動
冷卻下沉
形成熱力環流
(二)大氣的水平運動
水平氣壓梯度力:原動力(垂直於等壓線,高壓指向低壓)風向與等
地轉偏向力:(垂直於風向,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壓線 平行 ,風向和等壓線 斜交
摩擦力:(近地面、方向與風向 相反 )
(三)全球氣壓帶和風帶的分布
形成因素: 熱力 因素,如 赤道 低氣壓帶和 極地 高氣壓帶
動力 因素,如 副極地 低氣壓帶和 副熱帶 高氣壓帶
低緯環流和信風帶(0°~30°)中緯環流和西風帶(30°~60°)
高緯環流和極地東風帶(60°~90°)
地面表現 七個氣壓帶和六個風帶
以赤道低壓為軸南北對稱,高、低壓相間分布,氣壓帶之間為風帶
(四)全球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
移動原因: 太陽直射點 隨季節而變化的南北移動
移動規律: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 北 移,冬季 南 移。南半球則相反
第三節 大氣環境(三)——氣壓帶和風帶對氣候的影響
三、氣壓帶和風帶對氣候的影響
(1)氣壓帶和風帶季節移動與大氣活動中心
海陸 熱力 性質差異影響到海陸的氣壓分布
北半球氣壓帶被分隔成一系列的 高低氣壓 中心,因為北半球 陸地 面積較大,而且海陸相間分布
時間 亞洲大陸 北太平洋 北大西洋
7月 亞洲 低壓( 印度低壓) 夏威夷高壓 亞速爾高壓
1月 亞洲 高壓(蒙古---西伯利亞 高壓) 阿留申低壓 冰島低壓
南半球氣壓帶基本呈 帶 狀分布,因為南半球的 海洋 面積占優勢
(2)氣壓帶和風帶季節移動與季風環流
季風環流形成因素:海陸分布和 氣壓帶和風帶位置 的季節移動
概念: 大范圍地區盛行風隨 季節有顯著改變的現象。是大氣環流的重要組成部分,
亞洲 東部和 南 部的季風環流最為典型
冬季 亞洲高壓流向阿留申低壓:東亞—— 西北 季風
亞洲 亞洲高壓流向赤道低壓:南亞—— 東北 季風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季風 夏季 夏威夷高壓吹向印度低壓:東亞—— 東南 季風
南半球東南信風越過赤道向右偏:南亞— 西南 季風—→氣壓帶、
風帶的季節移動
第三節 大氣環境(四)——常見的天氣系統
四、常見的天氣系統
(一)鋒面系統與天氣
1、氣團:
概念:指位於對流層下部,在水平方向的一定范圍內, 物理 性質相對均勻的大團空氣。
分類:暖氣團:比下墊面溫度 高 的氣團。
冷氣團:比下墊面溫度 低 的氣團。
2、鋒面系統
概念:冷暖氣團之間的交界面
分類 概念 過境時天氣 過境後天氣 實例
冷鋒 冷氣團主動向
暖和 氣團移動 陰天、大風、降溫、降雨 等天氣,雨區主要在鋒後 氣溫和濕度驟降 、氣壓上升、天氣轉晴 冬季的
寒潮
暖鋒 暖氣團主動向
冷氣團移動 雲、雨(多為連續性降水)等天氣現象,雨區多在鋒前 氣溫 上升 、氣壓 下降 、雨過天晴 春、夏南方降水
(二)低氣壓、高氣壓系統與天氣
1、低氣壓、高氣壓系統與天氣
氣流狀況 氣壓 水平運動 垂直運動 天氣狀況 實例
氣旋 低 氣壓 四周向中心輻合
(北逆南順) 上升 陰雨 台風
反氣旋 高 氣壓 中心向外輻散
(北順南逆) 下沉 晴朗 伏旱
2、鋒面氣旋系統與天氣
第四節 水循環和洋流
一、水循環
概念:水在地理環境中空間位置的 移動 ,以及與之相伴的運動 狀態和 物理 狀態的變化。
在 太陽能及 地球重力 的作用下,水在 陸地 、 海洋和 大氣 間通過吸收 熱量 或放出 熱量,以 固、 液、 氣三態的轉化形成了總量平衡的循環運動。水循環又使地表物質得以大規模地運動,並塑造了多種 地表形態 。
過程:讀圖填出圖中箭頭表示的水循環過程
水循環過程伴隨著能量在地理環境中大規模轉化和交換
水是潔凈的可再生資源,人類目前只能以增加或減少 地表蒸發 、人工增雨及 跨流域引水 等方式,去影響水循環的個別環節。
二、洋流
概念:洋流又叫 海流 ,是指大洋表層海水常年大規模地沿一定方向進行較為穩定的流動。
影響:是地球表面熱環境的主要調節者,巨大的洋流系統促進了地球高低緯度地區間的能量交換。洋流與所流經區域之間,也通過能量交換來改變其環境特徵。
分布規律:
在南北半球的熱帶、副熱帶海區形成以南北緯 25° ~ 30°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北半球呈 順 時針方向,南半球呈 逆 時針方向。大洋東側為 寒 流,西側為 暖 流。
在北半球中高緯度海區形成以 副極地 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呈 逆 時針方向流動,大洋東側為 暖 流,西側為 寒 流。
在南極大陸外圍地區形成環球形的 西風漂流 ,就性質來講屬於 寒流 。
(2)海水運動形式除洋流外,還有 波浪 、潮汐 。
洋流形成的成因有 風海流 、密度流 、補償流 。
a、b、c、d形成是由於 盛行風的吹拂,
a、d由於 中緯西 風吹拂,b、c由於低緯信 風吹拂。
e、f折向低緯是赤道洋流的 一部分,性質上屬於寒流。
在太平洋里e、f分別是 加利福尼亞寒 流和 秘魯寒 流。
在大西洋里e、f分別是 加那利寒 流和 本格拉寒 流。
第三章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
第一節 自然地理環境要素變化與環境變遷
一、生物進化、滅絕與環境
(一)生物進化與環境變遷
在生命出現以前,地球表層的發展主要是化學 演化過程。
在生命出現以後,有機進化,即 生物 演化則扮演了極其活躍的角色。
生物進化與環境演變簡史
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出現在 海洋 中的 單細胞 生物,生物學上統稱為 原核細胞 生物。
其中,具有光合作用功能的生物的出現和發展,對地表環境的演化具有重要意義。
因為它們使大量的 自由氧 釋放到環境中,改變了大氣 的性質。促使地理環境從 無氧
環境向 有氧 環境轉變,為生物進化的下一個重要階段奠定了環境基礎。
經過了大約 20 億年的漫長演化,在距今約 14 億年前,從原核細胞中演化出了 真核細胞
生物。一方面,生物通過遺傳變異適應環境的能力大大增強;另一方面,藻類的光合作
用效率大大提高,從而加速了自由氧在 海洋 和 大氣 中的積累,也使太陽 紫外線 輻射
強度大大減弱,擴大和改善了生物的生存環境。
從 古生代寒武紀開始,大量無脊椎動物出現在地球表層,由此揭開了生物系統演化進程的序幕。
動物發展階段:元古代:動物孕育、萌芽和發展的初期階段→古生代前期(寒武、奧陶、志留) 海生無脊椎 動物時代→古生代中期(泥盆紀)魚類 時代 →古生代後期兩棲類動物時代→中生代 爬行 動物時代→新生代第三紀 哺乳 動物時代→新生代第四紀 人類 時代。
植物發展階段:元古代及古生代早期 海生藻類 植物時代→古生代中期 孢子 植物時代→古生代後期、中生代中前期 裸子 植物時代→中生代後期、新生代 被子 植物時代。
(二)環境變遷與生物滅絕
古生代末期 和 中生代末期 時期,是地質史上兩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規模滅絕時期。
在古生代末期,60%以上的 海生無脊椎動物 種類滅絕,脊椎動物中的 原始魚類 和古老的 兩棲 類全部滅絕,蕨類 植物明顯衰退。
在中生代末期,除了盛絕一時的 恐龍 突然滅絕外,海洋中50%以上的 無脊椎 動物種類也滅絕了。
二、人類活動對環境的作用
①人類是地理環境中非常特殊的因素
人類既是自然地理環境的產物,也是地理環境要素之一。能夠有意識地適應和改造 自然 ,使其更適合人類的生存,並且能夠有意識地提高這種適應和改造的能力,是人類區別於其他地理要素的最顯著特點。
②產業革命以來,人類使自然環境發生了顯著變化。
有利方面:改善環境,開發資源,造福於社會。
不利方面:給自然環境帶來各種破壞甚至危及人類自身的生存。例如,人類燃燒 化石燃料 、砍伐森林 等,致使大量 二氧化碳 、甲烷、氧化氮、臭氧、 氟利昂 等溫室氣體排放到大氣中,改變了大氣圈的組成和運行模式,造成全球平均氣溫以前所未有的速率增加。
③人類必須尊重和順應自然規律,防止過度的開發活動誘發和加劇對自然環境的破壞,注重協調社會經濟建設與環境生態保護的關系。
第二節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一、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表現
自然地理環境是 岩石圈、 大氣 圈、水 圈、 土壤 圈、生物圈、人類 圈等自然地理環境圈層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組成的有機整體。
表現一:每一要素都作為整體的一部分,與其他要素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
表現二:某一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甚至整體的改變。
表現三:某一要素的變化,對其他地區的自然地理環境產生一定的影響。
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一)成土母質與土壤
1、成土母質是指岩石經過風化 作用後形成的風化物。它是土壤的初始狀態,是土壤形成的物質 基礎和植物 礦物 養分元素的最初來源。
2、成土母質的粒度與土壤 質地關系密切。粉砂 和 黏粒 較多,含 砂粒 較少
發育在顆粒較粗母質上的土壤:質地一般較粗,含砂粒較多,含 粉砂 和黏粒較少
發育在殘積物和坡積物上的土壤:含 石塊 較多
發育在洪積物和沖積物上的土壤:具有明顯的 質地分層 特徵
3、成土母質的化學成分,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土壤的 化學元素 和養分 。
基性岩母質上發育的土壤: 鐵、鎂、錳、鈣 含量高
酸性岩母質上發育的土壤:硅、鈉、鉀 含量高
(二)氣候與土壤
1、直接影響:氣候通過土壤與大氣之間不斷進行的水分 和 熱量交換,直接影響土壤的 水熱狀況 和土壤中物理、化學過程的 性質 與 強度 。
2、間接影響:氣候通過影響岩石 風化 過程、外力地貌形態以及動植物 和 微生物
的活動等,間接地影響土壤的形成和發育。
(三)生物與土壤
生物是土壤 有機質 的來源,也是土壤形成過程中最活躍的因素。土壤 肥力 的產生與生物作用密切關聯。
(四)地形與土壤
地形主要通過對 物質 、能量的再分配間接地作用於土壤。
1、海拔高度與土壤:在山區,由於溫度、降水和濕度隨著地勢升高的垂直變化,形成不同的垂直 氣候 帶和 植被 帶,導致土壤的 組成成分 和 理化性質
均發生顯著的垂直變化。
2、坡度和坡向與土壤:坡度和坡向可改變水熱條件和植被狀況,從而影響土壤的發育。
坡度 地表疏鬆物質侵蝕遷移速度 發育土壤厚度
陡峭 較快 淺薄
平坦 較慢 深厚
坡向 溫度狀況 水分狀況
陽坡 接受太陽輻射能 多 ,溫度狀況好 。 蒸發量較 大 ,水分狀況 差 。
陰坡 接受太陽輻射能 少,溫度狀況 差。 蒸發量較 小 ,水分狀況 好。
(五)人類活動與土壤
人類生產活動主要通過改變 成土因素 作用於土壤形成的形成與演化,其中以改變地表 生物狀況 的影響最為突出。
人類活動對土壤的積極影響:培育出肥沃、高產的耕作土壤,如 水稻土等
人類活動對土壤的消極影響:造成土壤退化,如 肥力下降、水土流失、鹽漬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
⑶ 高一地理必修一地球的運動 地方時的計算
地方時計算,不必考慮緯度,只看經度即可。(1)利用兩地的經度差計算時間差,經度差1度時間差4分鍾(15度差1小時),按時區計算是每隔一個時區,時間差一個小時。(2)已知某地的時間,求另一地方的時間,主要要判斷所求之處位於已知時間的東側還是西側,計演算法則是向東加時差,向西減時差。(3)計算過程中如果過了180度經線即國際日期變更線,那麼向東過日界線時要減一天,向西過日界線時要加一天。
例如:A地地方時為7點,B位於A的東側而且相差10個經度,則B地方時為A地方時加上20分鍾,則B地方時等於7點20分。這種方法也可以用於區時計算,原理是一樣的。
⑷ 高一地理必修一關於時間的計算
太陽高度最大值:所求點的正午太陽高度=90-所求點與直射點的緯度差。
計算一天中的晝長時間:先算出日出時間,將其與12點的差乘2即是晝長
(一般考試都是特殊情況,都是特殊的值,記住就好了
如何從地圖上看節氣/季節?
春秋分的圖是最特殊的,因為此時地球是"站立"的(明白意思?)見教科書(魯教版)p16頁所以很好認出
夏至的圖的特點是北極為極晝(即是地球在圖上顯示的較亮的極點為北極,記得上北下南)
冬至的圖則恰好相反,即南極出項極晝,北極出現極夜
是不是越接近晨線的地方太陽高度角就越大呢?
不是,與晨線沒有直接關系
是要根據節氣及太陽直射點具體分析的
如何求某一地區的緯度?
這個是沒有什麼特別的方法的,而且也不會考到這樣的題目
給個建議!
從你提問的問題來看
你的概念很混亂
很多概念都沒有理解
混淆的有很多
跟我當初一樣
多看看書,注意分析各個圖的特點
明白了就會覺得很簡單的
不要急
慢慢來
我覺得你的問題有的根本就
不是問題
比如最後一個問題
這就是概念不清
還不懂的
直接發信息給我
會幫你解答哦!
⑸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單元的時間,時區等的計算題
1、地方時的計算。由於各地都以正午為12點,所以同一時刻,地球各地的地方時都不相同,地方時以經度為變化依據,經度相隔180度,地方時正好相差12小時,所以經度每差1度,地方時相差4分鍾,由於地球自西向東自轉,所以東邊的時刻總是比西邊早,也就是東邊到達正午時,西邊還沒有到正午;西邊到正午時,東邊已經過了正午。所以地方時的計算有如下公式:
所求時刻=已知時刻+(-)4*兩地經度差(所求地點在已知地點以東用加法,在已知地點以西用減法)。例如已知東經120度地方時為12點,則東經130度地方時為12點40分,東經110度地方時為11點20分。
2、區時的計算。區時是地方時的簡化系統,每15經度劃分一個時區,全球共24時區,每個時區跨經度15度,以該時區中間一條經線(名為中央經線,度數等於時區序數乘以15)的地方時作為全區統一時間,叫做區時。與地方時的換算道理相同,區時的計算也有如下公式:
所求區時=已知區時(+、-)時區差(時區差取絕對值,所求時區在已知時區以東取加法,反之取減法)。例如已知東8區區時為12點,則東10區區時為14點,西5區區時為-1點,就是昨天23點。
⑹ 高一地理必修一怎麼算地區時間
地球自西向東轉,所以時間上應該是東早西晚.
反應到數字上,就應該是東加西減,也就是在還是同一天的情況下,東邊時刻的數值要比西邊大.你想,我比你早,你5點了,我是不是得6點7點什麼的.
這樣的話呢,書上有時區劃分,你就按這個,按東西差幾個時區就相應的加減幾個小時.如果是具體的,那就是15度是一小時,1度是分鍾,一樣按東加西減算就行了.
越180度日界線的時候,注意東經的永遠是早的那天,相應日子數再加或減.
注意區分180度才是日界線,0度經線叫世界時間.
⑺ 高一地理必修一的區時計算
東十一區時間為9月6日8點。方法一:由西十一區「往東」過中時區到東十一區相差22小時,10+22=32大於24,則日期加一天為9月6日,32-24=8。則時間為8點。綜上所述東十一區時間為9月6日8點。方法二:由西十一區「往西」過東西十二區到東十一區,相差兩時區既差兩小時,10-2=8點,由於是向西過十二時區,日期則要加一天,則為9月6日8點。
⑻ 高中地理必修一時差怎樣計算
我們分兩步走會容易懂些;另一個就是過日界線,所以它們之間的間距是相等的。第二步算日期。舉例:計算時間(鍾點)是「東加西減」。其實光計算時間(鍾點)不難:西加東減。一個就是我們上面說的鍾點超過24小時了就得加一天,因為這兩個是同一個時區回答,在線的西側是6號:緯度間的距離計算:有兩種情況要變更日期。總結。比如:這個很好計算,向東過了這條線就是5號,到西十一區了吧,再向東就到了西十二區,這樣,每一度相差大約111公里?加到東十二區是14時對吧:向東加。這句與算時差(鍾點)的正好相反,那就在日期是加一天就行了。接著再向東呢,你想的太復雜了。西十區16點……,比如從赤道到北緯10度,我簡稱它為「東加西減」,一直加。記住(過日界線),過了24小時就是「第二天」這容易理解吧,難在過日界線:記住。明白吧。因為緯度線都是平行線,這就遇到日期問題了。先算時差:北京時間10點;計算日期正好相反,是15點,那麼向東每過一個時區就加一小時,不需要什麼公式,距離大約為1110公里。 時差的計算還真是要認真學。能記住嗎。當你加到西二區時就是24時了,向西減(不管它什麼日界線),還是14時?祝你學習進步
⑼ 求 必修一地理公式 經緯度,地方時時區等的地理公式
必修1 復習提綱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第一節地球在宇宙中
一、 宇宙
定義:「宇」是無限的空間,「宙」是無限的時間,宇宙是天地萬事萬物的總稱。
特性 物質性:宇宙由天體組成天體定義:構成宇宙的不同形態的物質
分類:按照天體的物理和化學性質 星雲、恆星、行星
衛星、彗星、流星
星際物質
基本天體:恆星和星雲,是構成宇宙的主要物質形態
運動性:宇宙中天體是運動的 天體系統 定義:鄰近的天體相互吸引,以質量大的天體(公
共質心)為中心旋轉的天體「集團」
分層:地月系 太陽系 銀河系 總星系
其他行星系 其他恆星系 河外星系
[思考](1)必須離開地球大氣飛行方可稱天體,例如:北極星、星際空間的氣體、運行的人造衛星。
待發的人造衛星、空中飛行的飛機、課桌、隕石不是天體。
(2)哪些天體系統不包括地球?其他行星系、其他恆星系、河外星系(簡稱星系)
(3)總星系是宇宙(×)總星系是人類所觀測到的宇宙。
河外星系是天體(×)河外星系是天體系統。
二、太陽系
組成:太陽、八大行星及其衛星、小行星、彗星、流星、行星際物質
中心天體:太陽質量大,其他圍繞其運轉
八大行星分類:按照距日遠近、質量、體積等 類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肉眼可見
巨行星(木星、土星)
(由近及遠:水金地火木土天海) 遠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天文望遠鏡可見
[思考](1)冥王星降為「矮行星」的原因:軌道與海王星相交;不能清除其軌道附近的其他物體
(2)運行方向 :八大行星為自西向東,逆時針,彗星為順時針
(3)小行星帶在火星和木星之間:火燒木頭灰燼多,有光環的: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4)離太陽距離逐漸增大,溫度逐漸降低、公轉速度逐漸降低、公轉周期逐漸增大
(5)離地球最近的是金星,衛星數最多的是木星(質量、體積最大),沒有衛星的是水星和金
星(距離太陽太近),逆向自轉的是金星(太陽從西邊出)和天王星(躺著的姿勢繞太陽運轉)
(6)在太陽系中,與地月系並列的天體系統還有5個,即有衛星的行星還有5個
(7)三類行星中,質量和體積最大的是巨行星,最小的是類地行星,居中的是遠日行星。
三、地球(行星本身不發射可見光,以表面反射太陽光而發亮)
特性普通性:與其他行星比,地球質量、體積、密度和自轉、公轉等都很普通
特殊性:是目前已知的宇宙中唯一有生物,特別是高級智慧生物的天體
存在生命的條件自身條件適宜溫度日地距離適中,自轉周期適中
大氣的保溫作用
適宜大氣質量、體積適中
液態水日地距離適中
宇宙環境安全八大行星互不幹擾運行特點:共面性、近圓性、同向性
(外部條件)太陽光照穩定,生命從低級向高級的演化沒有中斷
第二節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一、 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主要是利)
太陽:是離地球最近的一顆恆星,是一個巨大熾熱的氣體球,主要成分是氫和氦
太陽輻射 定義:太陽以電磁波的形式向紫外區、紅外區
宇宙放射能量和傳遞能量 電磁波 可見光區(太陽輻射能主要集中在可見光區)
來源:太陽內部高溫、高壓狀態下的核聚變反應
對地球的影響為地球提供光和熱(能量):煤、石油是地質時期儲存的太陽能
維持地表溫度,推動地球上水、大氣循環和生物活動、變化的主要動力
二、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主要是弊)
1、太陽大氣層分層:從里向外分為光球層、色球層和日冕層。
2、太陽活動的類型和分布:主要是黑子和耀斑2種
分層 特徵 周期 相互關系 與太陽活動的關系
黑子 光球層 溫度比周圍低,所以顯得暗一些 11年 時間、區域相關性:黑子變多的時候和區域,耀斑也頻繁暴發 太陽活動強弱的主要標志
耀斑 色球層 突然爆發並增亮,釋放能量 11年 太陽活動最激烈的顯示
另外還有,日珥:色球層,巨大火焰噴射物,太陽風:日冕層,高能帶電粒子流
3、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①對地球氣候的影響: 黑子高峰年,反常氣候多
11頁的探索要會讀圖並總結規律黑子低峰年,氣候比較穩定
②對地球電離層的影響:耀斑爆發的電磁波干擾電離層,影響無線電通信
③對地球磁場的影響:太陽風干擾地球磁場,產生「磁暴」(指南針不能正確指示方向)現象
[極光出現在極地(例:加拿大)夜空,低緯地區或極地極晝時看不見]
第三節地球的運動
一、 自轉與公轉
運動形式 旋轉中心 方向 周期 速度
角速度 線速度
自轉 地軸,北端始終指向北極星附近 自西向東(北極上空看是逆時針,南極上空看是順時針) 恆星日(23時56 分4秒,自轉360°,真正周期)、太陽日(24時,自轉360°59′,晝夜更替周期) 單位時間內所轉過的角度,南北極點為0,其他均為15°/小時 單位時間內所轉過的弧長,由赤道向兩極遞減,南北極點為0
公轉 太陽 同上 恆星年(365日6時9分10秒,真正周期)、回歸年(365日5時48分46秒) 1°/日 30km/s
公轉軌道為近似正圓的橢圓,會讀17頁圖1-3-4,地球公轉示意圖
1月初,近日點,速度快;7月初,遠日點,速度慢
[思考]「右手定則」判斷南、北極和自轉方向:右手拇指指向北極,四手指彎曲方向為自轉方向。
二、公轉和自轉的關系
自轉 赤道面 夾角為黃赤交角,23°26′ 地軸和黃道面斜交角度為66°34′
公轉 黃道面
太陽直射點回歸運動回歸年:會讀19頁圖1-3-6,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示意圖,會填19頁表.
[思考](1)太陽直射點的位置和移動方向 位置 從春分到秋分,在北半球
從秋分到春分,在南半球
移動方向 從冬至到夏至,向北移動
從夏至到冬至,向南移動
(2)春、秋分時黃赤交角為0(×)
三、自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更替 晝夜現象形成原因:地球不發光,不透明,在同一時間 向著太陽的半球為晝半球
里,太陽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 背著太陽的半球為夜半球
晝夜更替形成原因:晝夜現象和地球自轉,周期為24時
晨昏線 定義:晝、夜半球的分界線叫晨昏線(圈)
特點 垂直於太陽光線
所在平面過地心:是地球上的一個大圓,在任何時候平分地球
[思考](1)晨昏線的畫法 ①過地心 ②與太陽光線垂直(直射南、北回歸線時注意極晝和極夜)
③畫上夜半球
注意:會分析太陽回歸運動晨昏線的變化。
(2)晨線和昏線的判斷 晨線:自西向東由夜半球變為晝半球的分界線
昏線:自西向東由晝半球變為夜半球的分界線
2、地方時
(1)回憶 緯線:順著東西方向,環繞地球儀一周的圓圈
經線:地球儀上連接南北兩極,並和緯線垂直相交的線
0°經線:通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那條經線,又叫本初子午線。
東西經劃分:本初子午線以東為東經,本初子午線以西為西經
東西半球劃分:西經20°—東經160°為東半球,其餘為西半球
(2)地方時:因經度不同而不同的時刻,同一經度處地方時一樣
[思考] 東邊比西邊地方時要早,15°相差一個小時,即1°相差4分鍾。
我國最東端約在東經135°,最西端約在東經73°,當最東端地方時為12時,最西端地方時是幾時?(7時52分)
(3)時區和區時(20頁圖1-3-8,時區的劃分)
①每隔經度15°劃一個時區,共24個時區,每個時區以本區中央經線上的地方時作為全區共同的時間,即區時
②中時區以0°經線作為中央經線,中時區的區時為0°經線的地方時
③中時區以東、以西各分12個時區,東、西十二區合二為一
[計算]
① 經度判時區
某地所在時區=某地經度/15 余數〉7.5,則+1
余數≤7.5,捨去
若是東經則為東時區,若是西經則為西時區。例:東經40°(東三區),西經31°(西二區)
②中央經線度數=15°×時區序號,西時區為西經,東時區為東經。
例:東八區:15°×8=120°,即東經120°。
③時區范圍:中央經線度數±7.5
例:東八區范圍:東經112.5°~東經127.5°,東西十二區范圍:東經172.5°~西經172.5°
④已知一地區時,求另一地區時,有兩種方法:用下面的公式計算,直接用20頁圖數
不過國際日期變更線:
B地區時=A地區時±兩地時區差 ①±號:東加西減(B位於A東,則+)
②時區差:同減異加(AB均為東或西時區則大—小,若一東一西,則兩個時區數相加)
過國際日期變更線:自西向東過日界線(180°經線),減一天,自東向西過日界線,加一天。
例:東八區時間為5月1日8時35分,問西九區是什麼時間?(4月30日15時35分)
⑤常用時區:北京、山東(東八區)、倫敦(中時區)、紐約、華盛頓(西五區)、悉尼(東十區)、烏魯木齊(東六區)、東京(東九區)
(3)各國實際使用的時間
中國「北京時間」:即東八區的區時,120°經線的地方時 區時:一個時區採用同一時間
北京地方時:116°E經線的地方時 地方時:經度不同而不同
例:(1)北京時間正午12時,天安門上遊人看太陽在哪個方向?(東南)
(2)我國新疆、西藏學生為什麼上午10點才去上學?(東六區,時間比北京時間晚2時)
3、物體水平運動方向發生偏轉 地轉偏向力:因地球自轉而導致水平運動的物體運動方向發生偏轉
偏轉規律: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無偏轉
4、地球形狀的形成:赤道略凸,兩極稍扁
[練習]
(1)判斷某地地方時
①晝半球中央經線上的地方時是12時,夜半球中央經線上的地方時是24時或0時。
②晨線與赤道的交點所在經線的地方時為6時,昏線與赤道的交點所在經線的地方時為18時。
③太陽直射點所在經線的地方時為正午12時,與直射點所在經線相對的經線(同一經線圈的另一半)的地方時為午夜0時。
(2)判斷日出、日落時刻
①某地的日出時刻就是該地所在緯線與晨線交點的時刻,
某地的日落時刻就是該地所在緯線與昏線交點的時刻。
②在春秋分日,全球晝夜平分,即6時日出,18時日落,
赤道上全年為6時日出,18時日落。
(3)日期范圍的確定:180°和0時所在經線是地球上兩個不同日期的分界線
0時經線以東為今日,以西為昨日,180°經線以西為今日,以東為昨日
當二者重合時,全球處於同一天
四、自轉與公轉共同產生的地理意義
1、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變化
(1)某地太陽高度角的日變化示意圖
白晝,角>0° 晝半球上,角>0°
晚上,角<0° 夜半球上,角<0°
早晨和黃昏,角=0° 晨昏線上,角=0°
(2)規律:太陽直射點所在緯度正午太陽高度角=90°,距離直射點所在的緯度越近,正午太陽高度角越大,反之,越小。只有南北回歸線之間正午太陽高度角可以達到90°。
(3)兩分兩至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變化
節氣 直射點位置 正午太陽高度角緯度分布 達全年最大值處 達全年最小值處
春秋分日 赤道 由赤道向兩極遞減 赤道 ——
夏至日 北回歸線 由北回歸線向南北遞減 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地區 南半球
冬至日 南回歸線 由南回歸線向南北遞減 南回歸線及其以南地區 北半球
2、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晝弧所跨經度越大,則晝越長,夜弧所跨經度越大,則夜越長。
(1)晝夜等長 春秋分日,全球晝夜等長
赤道上,全年晝夜等長
(2)太陽直射點的緯度越高,地球上各地晝夜相差越大,出現極晝、極夜天數越多
(3)太陽直射點位置與晝夜長短狀況(北半球為例,南半球正好相反)
日期 太陽直射點 晝夜長短 北極
夏半年(春分-秋分) 北半球 晝>夜,緯度越高,晝越長 北極點周圍極晝
冬半年(秋分-春分) 南半球 晝<夜,緯度越高,晝越短 北極點周圍極夜
夏至 北回歸線 晝最長,夜最短 北極圈以北極晝
冬至 南回歸線 晝最短,夜最長 北極圈以北極夜
兩分 赤道 晝夜等長 晝夜等長
3、季節更替
(1)季節更替的緯度差異
地區 晝夜長短 正午太陽高度角 季節更替特點
赤道 變化不大 數值大,變化小 全年皆夏,季節更替不明顯
中緯地區 變化大 變化大 季節更替明顯
極地等高緯地區 變化最大,有極晝和極夜 數值小,變化大 全年皆冬,季節更替不明顯
(2)四季 形成原因:正午太陽高度角和晝夜長短的變化
含義:夏(冬)季是一年中白晝最長(短),太陽高度角最大(小)的季節
劃分:我國以四立為起點,歐美以兩分兩至為起點劃分,氣象統計:12、1、2為冬季
4、五帶的劃分
第四節地球的圈層結構
一、 地球的內部圈層
類型 傳播速度 媒介特徵
縱波(P波) 較快 可以在固、液、氣中傳播
橫波(S波) 較慢 只可通過固體傳播
1、地震波
2、內部圈層結構:自上而下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
以莫霍面為界地殼:厚度不一,大洋較薄,大陸較厚(平均厚度為17千米)
地幔:分為上地幔(17-1000千米)和下地幔(1000-2900千米)
以古登堡面為界地核:分為內地核(固態)和外地核(熔融狀態)
[思考]軟流層:上地幔上部,熔融狀態,認為是岩漿的發源地
岩石圈:地殼+軟流層以上的上地幔
二、地球的外部圈層: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
1、大氣圈
(1)組成成分干潔空氣 氮氣(78%):含量最大,生命體的基本成分
氧氣(21%):第二大氣體,維持生命活動的成分
臭氧:地球生命保護傘,吸收紫外線
二氧化碳:光和所用,地面保溫
水汽:成雲致雨的原料
固體雜質:降水的凝結核
(2)垂直分層
厚度 直接熱源 溫度變化 大氣運動 天氣現象,與人類關系
高層大氣 平流層頂-3000km
—— 隨高度升高先降低後升高 先垂直運動後向外散逸 電離層,無線電通訊,航天飛行
平流層 對流層頂-50、55km 臭氧吸收太陽紫外輻射 隨高度升高而升高 上熱下冷,大氣穩定,水平運動 航空飛行
對流層 低緯17-18km
中緯12km
高緯8-9km 地面 每上升100m,溫度下降0.6℃ 上冷下熱,對流顯著 最密切,天氣現象,集中了大部分大氣、水氣和雜質
[思考]對流層厚度分布規律:緯度:低緯〉中緯〉高緯;季節:夏季〉春秋〉冬季
2、水圈:水圈的主體是海洋水,淡水的主體是冰川水
3、生物圈 不單獨佔有空間,分別存在於整個水圈、大氣圈下層和地殼表層
最活躍的圈層
第二章 自然地理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
2.1 大氣的熱狀況與大氣運動
一、大氣的熱量來源和受熱過程
1.大氣對太陽輻射有 吸收 、 反射 和 散射 作用 ,大氣吸收的太陽能主要轉化為 熱能 ,部分轉化為 化學能 能儲藏於生物內。
2.大氣的受熱過程主要表現為大氣對太陽輻射的 削弱 作用和大氣對地面的 保溫 作用。
3.地面輻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 紅外線 部分,與太陽輻射相比,地面輻射為 長波輻射 。
就整個大氣層來說,根本熱源:太陽輻射;低層大氣的主要直接熱源:地面輻射
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
削弱作用 參與物質 選擇性 削弱波段 舉例
反射 雲層、較大塵埃 無 全部波段 A白天多雲時,氣溫比晴天低
散射 空氣分子、細小塵埃 有 藍紫光 B晴朗的天空成蔚藍色 / 日出江花紅勝火
吸收 臭氧 有 紫外線 C紫外線導致白內障、皮膚癌等
水汽、二氧化碳 有 紅外線
4.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大氣逆輻射
例:A、陰天的夜晚或早晨,比晴朗的溫度高一些 B、人造煙霧能起到防禦霜凍的作用
5.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能降低白天近地面的氣溫,大氣的保溫作用能使地面損失的熱量得到補償。這兩種作用共同影響的結果是縮小了氣溫的 日較差 ,為生物的生長發育和人類的活動提供了適宜的 溫度 條件。
6.總結 削弱作用
太陽 地面 地面輻射 大氣
大氣逆輻射
保溫作用
問:1、從大氣的熱力作用分析,怎樣的天氣狀況下氣溫日較差最大?(全天都晴朗)
2、撒哈拉沙漠晝夜溫差大的原因?(天氣以晴朗為主)
二、大氣運動
(一)大氣熱力環流:由於地面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流。
空氣的水平的運動即為風。
500 1000
冷卻收縮 受熱膨脹
下沉 上升 490 1010
480 1020
A(冷) B(熱)
熱力環流 高空(北) 近地面(南) 近地面(北半球)
垂直方向上空氣的運動只考慮冷熱;水平方向上空氣由高壓流向低壓;地面氣壓比高空大
(二)大氣環流 三圈環流
1、 七個氣壓帶和六個風帶的形成和分布(如圖)
2、北半球冬夏季高低氣壓中心的分布
位置 亞洲大陸 北太平洋 北大西洋
冬 亞洲高壓 阿留申低壓 冰島低壓
夏 亞洲低壓 北太平洋
高壓 北大西洋
高壓
3、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規律:隨太陽直射點
的移動而移動。就北半球而言,夏季氣壓帶
和風帶北移,冬季南移。
季風環流 成因 分布地區
冬季風 夏季風
東亞季風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中國東部、日本和朝鮮半島
南亞季風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氣壓帶和風帶位置的季節性移動 印度半島、中國西南地區
4、氣壓帶和風帶對氣候的影響
表1世界主要氣候類型的特點、成因及其分布
氣候類型 分布規律 成因 氣候特徵
熱
帶 熱帶雨林
氣候 主要南北緯10°之間 主要赤道低氣壓帶控制 全年高溫少雨
熱帶草原
氣候 主要南北緯10°-20° 主要赤道低壓、信風交替控制 全年高溫,干濕季交替
熱帶季風
氣候 主要北緯10°-25°大陸內部、大陸東岸 氣壓帶和風帶位置的季節移動形成的季風 全年高溫,干濕季節交替
熱帶沙漠
氣候 主要南北緯20°-30°大陸內部、大陸西岸 副熱帶高壓或信風控制 全年高溫乾旱少雨
亞熱帶 亞熱帶季風氣候 主要南北緯25°-35°大陸東岸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形成的冬夏季風 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
地中海氣候 主要南北緯30°-40°大陸西岸 夏季副熱帶高壓與冬季西風帶交替控制 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多雨
溫
帶 溫帶季風
氣候 主要北緯35°-50°大陸東岸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形成的冬夏季風 夏季高溫多雨,
冬季寒冷乾燥
溫帶海洋性
氣候 主要南北緯40°-60°大陸西岸 全年受西風帶影響 溫和多雨
溫帶大陸性氣候 主要南北緯40°-60°大陸內部 大陸氣團控制 夏熱冬寒,乾旱少雨
5、氣候類型的判斷方法(以溫定帶,以水定型)
1、以溫定帶
最冷月氣溫>15℃ 熱帶氣候
最冷月氣溫在0℃~15℃之間 亞熱帶季風氣候、地中海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
最冷月氣溫在-15℃~0℃之間 溫帶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除外)
最熱月氣溫<15℃ 寒帶氣候
2、以水定型
年雨型 熱帶雨林氣候、溫帶海洋氣候
夏雨型 熱帶草原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
冬雨型 地中海氣候
少雨型 熱帶沙漠氣候
三、幾種重要的天氣系統的特點 簡易天氣圖
1、冷氣團和暖氣團(P42)
2、鋒:冷鋒暖鋒和准靜止鋒
暖鋒: 冷鋒:
過境後 過境時 過境前 過境後 過境時 過境前
晴朗 晴朗 晴朗 晴朗
連續降水 降水(雷雨)
3、氣旋和反氣旋的特點
天氣系統 氣旋(低氣壓) 反氣旋(高氣壓)
水平方向 從四周流向中心 從中心流向四周
垂直方向 中心暖空氣上升 中心氣流下沉
天氣狀況 陰雨天氣 晴朗天氣
對我國影響 夏秋季節,中國東南
沿海地區的台風 中國長江流域的伏旱,
北方的秋高氣爽天氣
⑽ 高中地理必修一區時問題
北京東八區 22時30分-7小時=15時30分 即摩納哥(東一區)的時間是2002年12月3日15時30分 【區時東加西減你應該學過吧 東一區在東八區西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