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高考地理如何審設問

高考地理如何審設問

發布時間:2022-06-29 13:52:12

1. 高考地理答題方法與技巧有哪些

1.
去偽存真——排除法

排除法就是利用選擇肢錯誤或題干與選擇肢邏輯不相符,將錯誤答案排除得出正確答案的方法。運
用排除法,如果正確答案不能一眼看出,應首先排除明顯是荒誕、拙劣或不正確的答案。一般來說,對
於選擇題,尤其是單項選擇題,正確的選擇答案幾乎直接來自教材或信息,其餘的備選項要靠命題者自
己去設計,即使是高明的命題專家,他所寫出的備選項也有可能一眼就能看出是錯誤的答案。盡可能多
排除一些選擇項,就可以提高選對答案的概率。

當我們對某道題所要選的正確選項不能確定時,可用排除法,該方法的一般步驟如下:

第一步:全面分析題乾和圖表內容。審題干時要逐字逐句觀察題乾的文字性敘述,充分全面地挖掘
題乾的規定性要求。

第二步:由已知條件出發,找出答案中的錯誤選項,並將其一一排除,縮小選擇的范圍。

2.
排同存異——比較法

比較法往往用於選項的比較,在
4
個選項中,往往對題干信息分成兩種判斷,對兩種判斷再進行的
不同表述。經過比較找出選項之間的共同點和不同點。主要考查學生對地理事物、原理和規律的理解深
度、

廣度和准確度,通過橫向或縱向比較,考查學生對比較法的掌握程度。

若在選項中出現兩個或兩個以上選項表達意思一致時,可用比較
(
排同存異
)
法,該方法的一般步驟
如下:

第一步:對各個獨立的選項進行分析,尋找出它們的共性與個性,初步確定正確選項。

第二步:結合所學地理知識,運用對比、綜合等思維方式,進行分析,再次確認正確選項。

3.
優勝劣汰——優選法

該法常用於人文地理選擇題的判斷。
適合運用優選法的選擇題的各選項都不同程度地與題干有聯系,
不同於一般的正誤關系,因此,不要輕易地否定一個選項,解題時要通過對比,分析其「質」、「量」
與題乾的相符度,從而選出最符合題意的選項。這類試題要求對每個選項都讀明白,比較鑒別,優勝劣
汰,在眾多的答案中尋找最佳的答案。

當選項中有多項合理,但題干中的設問又有限定詞,如「最」、「主導」、「第一」等字樣時,要
在選項中選出最符合題意的選項,此時常用優選法,該方法應用步驟一般如下:

第一步:找出設問限定詞。細讀題干內容,尤其是設問,在設問中的「最」、「主導」、「第一」
等限定詞上做好記號。

第二步:結合題干,比較選項,進行優選。優選時往往要結合題干信息,從題干信息判斷最佳選項。

4.
追根溯源——逆推法

逆向思維包含多種形式,常見的形式有:逆用知識、逆向推理、反證法等。突破思維障礙的關鍵是
結合題目給定的信息,逆向思考,合情推理,最終找到解題思路。執果索因,使思維順序倒逆,選擇出
這一結果或結論的原因或條件。逆推法
(
逆向思維
)
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法和思維形式,是創造性思維的
重要特徵之一,它有利於拓展思路、活化知識、提高解題能力,又有利於防止思維的僵化、克服習慣性
思維。

當設問出現「原因」、「影響因素」、「結果」等詞語時,該類選擇題為因果型選擇題,常用逆推
法,該方法一般步驟如下:

第一步:逐字逐句審讀題干,弄清「因」或「果」。

第二步:假定選項正確,然後把它放到條件中去檢驗,從而逐一排除或確定。

2. 高考地理如何審題(詳細點)

高考地理審圖、審題方法和行文策略

一、審圖

(一)地理的圖象特點:

地理形象材料表達方式有:點、線、面、箭頭、數、形象符號等,應認真閱讀圖例的文字說明。

1、「點」——常表示城市、港口、礦區、工廠、旅遊點 等的確切地理位置;或起點終點等時序;

2、「線」——有經緯線、等值線(等高線、等壓線、等溫線、等降水量線、等鹽度線)、交通線、生產網路線、要素相關線條等;

3、「面」——工業、農業區;氣候、地形、大洋區等。

4、 「箭頭」——

①自然要素運動方向。(河流流向、地球運動;洋流、大氣、生態物能、地殼物質等的循環);

② 區域生產要素流向。(能源、原材料、零部件、資本、技術、廉價勞力、產品、市場信息等);

③工藝流程等。

④地理要素運動箭頭。

(二)地理的數量特點:

定量定性分析地理數理統計圖表。

(1)表格統計:以縱橫時空比較為主,應約算勿精算:

①一定的時間比較空間發展差異;

②一定的空間比較時代、時段差異;

③一定的區域以史為鑒頌今或警世結題;

④多區域以比較借鑒取經或突出特色結題;

(2)扇狀統計、三角坐標統計圖:表達為「以要素結構組成分析為主」。

①判斷要素主次序列;

②分析成因、評估及對策結題。

(3) 柱狀統計圖:以時序和空間對比分析為主:

①以揭示說明時空分布特色或時代進步的表現;

②說明時空差異原因結題。

(4) 等值線統計圖:以區域空間差異比較表達為主;

①從數形狀態分析區域特點:注意其稀密、平曲、開閉、趨向,數值標准及單位。相鄰兩根的線的關系是難點,應特別注意。

②分析成因及評價結題。

(5) 直角坐標統計:以兩要素相關特點分析為主:應從特殊位相入手

①找峰值和谷值的坐標位置及變化趨勢;

②以分析成因、評介其影響結題。

(三)地圖的功能特徵:

地圖依功能劃分為

(1) 「區域分布圖」—區位分析為主。目標為

①識記地理事物分布位置。

②分析要素空間區位聯系。

③從主題要求出發評價區位優勢或劣勢,說出對策結題。

(2) 「概念圖」—概念形象化:

①抓住線條和箭頭的含義。

②類比概念的相關聯系或本質差異結題;

(3)「原理圖」:說明地理事物成因。

①緊扣符號含義及要素間的聯系;扣其物質流和能量流。

②分析該事物的影響結題;

(4 )景觀圖表示地理事物的外貌特徵為主。

①描述事物的區位、季節變化、階段變化。

②分析外貌特色的形成的原因結題。

(5) 「統計圖」—說明地理事物時序發展狀態、空間演變規律、空間差異為主:(見前述)

(6) 「聯系圖」反映各種地理事物間的邏輯關系為主。

①抓住核心內容和根源等分析其關系。

②以整體性特點和意義分析結題。

(7)「流程圖」:反映生產工藝流程。

①熟悉工藝流程,認識該產品的上下游聯系。

②分析區域經濟結構特點及影響結題。

(8) 「漫畫圖」:環保為主。

①抓住與常規思維異常的形象、文字說明和主題。

②多為可持續發展類。

二、審文

審文字材料對高考地理的答題文字的組織十分重要。

1、審文字材料中的地理概念,因題制宜,確定思路:

⑴看問題的主題——主題是命題的「眼睛」

⑵讀文字材料

⑶閱讀圖象材料。

要注意分析題目中「句子」的成份:

找「主語」——確定題中主題,認定答題方向;

找「狀語」——鎖定季節(7月或1月份。鎖定空間位置(VS記憶母圖)。

找「定語」——鎖定概念內涵外延,限定的時刻季節月份和地理空間。

找「謂語」——確定主賓之間的關系。是、不是?包括、不包括?因、果?等

找「賓語」—---選擇題中的子項,成敗在此一舉。常用排除法,否定三項,找出目標項。客觀題就是用文字表達。

找「動詞」—— 動詞會告訴你:在材料中的「人物」在「什麼地方,做了什麼事情」。 在題中告訴你「要答什麼內容?」 組織文字、畫圖、選取字母等

找「連詞」——看看要你回答幾個問題?這也是常丟分的原因。

2、對圖象處理過程為:

①看圖名定主題 。

②看圖例鎖定區域位置和地理要素;

③看要素分布和空間聯系.

④分析、歸納、綜合,推理出答案要點,羅列①、②、③或甲、乙、丙。

3、注意地理試題均有明確的時間、地點、主題要求、答題方向和提示條件。

三、應對審題能力薄弱環節

(一)學會審題

A、選擇題的審題步驟
排錯法:(1)題肢本身錯 (2)與事實不符 (3)與題干無關
排異法:(1)張冠李戴 (2)因果倒置 (3)二次推理
怎樣「排錯」「排異」:(1)審題干 (2)審要求 (3)審題枝
B、主觀性試題的審題步驟
主觀性試題的類型:

①判斷分析法 ②理解說明法 ③歸納演繹法 ④比較分析法 ⑤綜合分析法
審題過程及內容: ①審材料 ②審設問 ③審題分

1.定范圍— ——確定考的學科哪部分。
2.定方向———確定考「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三問中的哪一問。
3.定中心—-——確定試題要求考什麼條目和考什麼熱點。
4.定性質———從分數分配上確定考有是簡答題,還是簡述題或論述題。
5.定方法———確定答題方法是歸納法還是演繹法。

C、材料論述類的解題方法
1、讀懂題目——否則答非所問,勞而無功
2、回歸教材——否則密密麻麻,答分甚少
3、立體思維——否則缺乏全面,難有創意
4、多法並用——否則不屬開放,背離改革
5、自然銜接——否則思路難清,高分無緣
D、漫畫審題方法
一審標題————抓住「畫眼」
二審畫面————顧及「邊角」
三審文字————找准「鑰匙」
四審誇張————弄清「外音」

(二)、研究設問 准確作答

1.意義類、利於類—--拓展思維,言之有理,說法不錯
2.反映類、概括類—--直接概括材料中蘊涵的教材觀點
3.啟示類、認識類—--聯系實際,重在說明自己怎麼做
4.說明類、理解類—--圍繞要求,三問三答,形成整體
5.辯析類、評析類—--正誤評價,闡明理由,表示態度
6.建議類、打算類—--廣泛代表,闡明理由,表示態度

高考地理審圖、審題方法和行文策略

一、審圖

(一)地理的圖象特點:

地理形象材料表達方式有:點、線、面、箭頭、數、形象符號等,應認真閱讀圖例的文字說明。

1、「點」——常表示城市、港口、礦區、工廠、旅遊點 等的確切地理位置;或起點終點等時序;

2、「線」——有經緯線、等值線(等高線、等壓線、等溫線、等降水量線、等鹽度線)、交通線、生產網路線、要素相關線條等;

3、「面」——工業、農業區;氣候、地形、大洋區等。

4、 「箭頭」——

①自然要素運動方向。(河流流向、地球運動;洋流、大氣、生態物能、地殼物質等的循環);

② 區域生產要素流向。(能源、原材料、零部件、資本、技術、廉價勞力、產品、市場信息等);

③工藝流程等。

④地理要素運動箭頭。

(二)地理的數量特點:

定量定性分析地理數理統計圖表。

(1)表格統計:以縱橫時空比較為主,應約算勿精算:

①一定的時間比較空間發展差異;

②一定的空間比較時代、時段差異;

③一定的區域以史為鑒頌今或警世結題;

④多區域以比較借鑒取經或突出特色結題;

(2)扇狀統計、三角坐標統計圖:表達為「以要素結構組成分析為主」。

①判斷要素主次序列;

②分析成因、評估及對策結題。

(3) 柱狀統計圖:以時序和空間對比分析為主:

①以揭示說明時空分布特色或時代進步的表現;

②說明時空差異原因結題。

(4) 等值線統計圖:以區域空間差異比較表達為主;

①從數形狀態分析區域特點:注意其稀密、平曲、開閉、趨向,數值標准及單位。相鄰兩根的線的關系是難點,應特別注意。

②分析成因及評價結題。

(5) 直角坐標統計:以兩要素相關特點分析為主:應從特殊位相入手

①找峰值和谷值的坐標位置及變化趨勢;

②以分析成因、評介其影響結題。

(三)地圖的功能特徵:

地圖依功能劃分為

(1) 「區域分布圖」—區位分析為主。目標為

①識記地理事物分布位置。

②分析要素空間區位聯系。

③從主題要求出發評價區位優勢或劣勢,說出對策結題。

(2) 「概念圖」—概念形象化:

①抓住線條和箭頭的含義。

②類比概念的相關聯系或本質差異結題;

(3)「原理圖」:說明地理事物成因。

①緊扣符號含義及要素間的聯系;扣其物質流和能量流。

②分析該事物的影響結題;

(4 )景觀圖表示地理事物的外貌特徵為主。

①描述事物的區位、季節變化、階段變化。

②分析外貌特色的形成的原因結題。

(5) 「統計圖」—說明地理事物時序發展狀態、空間演變規律、空間差異為主:(見前述)

(6) 「聯系圖」反映各種地理事物間的邏輯關系為主。

①抓住核心內容和根源等分析其關系。

②以整體性特點和意義分析結題。

(7)「流程圖」:反映生產工藝流程。

①熟悉工藝流程,認識該產品的上下游聯系。

②分析區域經濟結構特點及影響結題。

(8) 「漫畫圖」:環保為主。

①抓住與常規思維異常的形象、文字說明和主題。

②多為可持續發展類。

二、審文

審文字材料對高考地理的答題文字的組織十分重要。

1、審文字材料中的地理概念,因題制宜,確定思路:

⑴看問題的主題——主題是命題的「眼睛」

⑵讀文字材料

⑶閱讀圖象材料。

要注意分析題目中「句子」的成份:

找「主語」——確定題中主題,認定答題方向;

找「狀語」——鎖定季節(7月或1月份。鎖定空間位置(VS記憶母圖)。

找「定語」——鎖定概念內涵外延,限定的時刻季節月份和地理空間。

找「謂語」——確定主賓之間的關系。是、不是?包括、不包括?因、果?等

找「賓語」—---選擇題中的子項,成敗在此一舉。常用排除法,否定三項,找出目標項。客觀題就是用文字表達。

找「動詞」—— 動詞會告訴你:在材料中的「人物」在「什麼地方,做了什麼事情」。 在題中告訴你「要答什麼內容?」 組織文字、畫圖、選取字母等

找「連詞」——看看要你回答幾個問題?這也是常丟分的原因。

2、對圖象處理過程為:

①看圖名定主題 。

②看圖例鎖定區域位置和地理要素;

③看要素分布和空間聯系.

④分析、歸納、綜合,推理出答案要點,羅列①、②、③或甲、乙、丙。

3、注意地理試題均有明確的時間、地點、主題要求、答題方向和提示條件。

三、應對審題能力薄弱環節

(一)學會審題

A、選擇題的審題步驟
排錯法:(1)題肢本身錯 (2)與事實不符 (3)與題干無關
排異法:(1)張冠李戴 (2)因果倒置 (3)二次推理
怎樣「排錯」「排異」:(1)審題干 (2)審要求 (3)審題枝
B、主觀性試題的審題步驟
主觀性試題的類型:

①判斷分析法 ②理解說明法 ③歸納演繹法 ④比較分析法 ⑤綜合分析法
審題過程及內容: ①審材料 ②審設問 ③審題分

1.定范圍— ——確定考的學科哪部分。
2.定方向———確定考「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三問中的哪一問。
3.定中心—-——確定試題要求考什麼條目和考什麼熱點。
4.定性質———從分數分配上確定考有是簡答題,還是簡述題或論述題。
5.定方法———確定答題方法是歸納法還是演繹法。

C、材料論述類的解題方法
1、讀懂題目——否則答非所問,勞而無功
2、回歸教材——否則密密麻麻,答分甚少
3、立體思維——否則缺乏全面,難有創意
4、多法並用——否則不屬開放,背離改革
5、自然銜接——否則思路難清,高分無緣
D、漫畫審題方法
一審標題————抓住「畫眼」
二審畫面————顧及「邊角」
三審文字————找准「鑰匙」
四審誇張————弄清「外音」

(二)、研究設問 准確作答

1.意義類、利於類—--拓展思維,言之有理,說法不錯
2.反映類、概括類—--直接概括材料中蘊涵的教材觀點
3.啟示類、認識類—--聯系實際,重在說明自己怎麼做
4.說明類、理解類—--圍繞要求,三問三答,形成整體
5.辯析類、評析類—--正誤評價,闡明理由,表示態度
6.建議類、打算類—--廣泛代表,闡明理由,表示態度

3. 高考地理答題技巧

問答題答題技巧
一、明確答題方向
(一)特徵描述。

(二)成因問題。�
自然環境有整體性和差異規律,因果關系規律。資源環境優勢、缺陷的形成,災害的形成有其內在的原因。注意用聯系的觀點,地理災害的成因分析尤其應如此:�
1. 自然環境特點的綜合成因分析。�
這類題先定位最為重要。應注意圖表中的數值,在平面地圖中植被類型和農業地域類型,以「水環境」為中心,圍繞「氣候——地形」這一重點的成因因子來分析。
如:氣候分析可從①氣溫高低:緯度——太陽輻射,洋流——寒暖流,海陸分布——海陸熱力差異,地形——地勢高低,人——植被破壞和城市熱島。②降水多少:風、壓——環流形勢(西風帶、低壓帶、海風是多雨的),地形——迎風坡與背風坡,洋流——寒暖流,人——對林、草、湖、濕地的破壞與保護。�
這類題目要排除雷同條件,突出主導因素。這也是近幾年常用的考法:�
•在小比例尺(多在選擇題中、大范圍平面圖中)地圖中,一般是考大地理格局因素即:緯度因素和風帶、氣壓帶、季風因素;
•在大比例尺地圖中(多在非選擇題中、小范圍平面圖中),一般是考地理局地因素即:地形因素、洋流因素、海陸熱力差異因素和人為因素。
例1 台灣火燒寮成為我國「雨極」的原因。
【答案】 臨海空氣濕潤,水汽豐富;東南季風地形抬升致雨;西北來的冬季風經海洋變性,水汽易達到過飽和。
【技巧點撥】 這是小范圍局地因素所致。
例2 比較舊金山和洛杉磯的氣候特點異同。
【答案】 同:兩者均為地中海氣候,夏季高溫乾燥,冬季溫和多雨。�因為兩均處於30°~40°N的大陸西岸。�
異:舊金山的雨季比洛杉磯長,年降水量較大;洛杉磯比舊金山高溫乾旱季節時間長。�因為舊金山受西風控制時間長;洛杉磯受副高控制時間長
【技巧點撥】 這是大地理環境因素所致。
2. 地理災害的綜合成因分析:多從「天、地、人」三角度綜合採點分析。�
例:說明淮河夏季洪澇多發的原因和措施?�
成因:①天(氣候因素)——淮河流域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
②地(地形地貌因素)——扇形水系,匯水快;下游地勢低平,又曾為黃河的洪泛區,河床高懸。�
③人(社會因素)——不合理地利用資源,破壞植被引起水土流失,河床變淺;圍湖圍灘造田降低了河湖的調蓄能力。
3. 地理事物時空特點成因分析。�
應鎖定使用的地理原理,以大氣運動原理、季節變化原理——太陽高度,晝夜長短、河水補給原理最為重要,應注意進行逆向推理。
例:簡要分析,秋冬季「霜打窪地」的原因?
【答案】 秋冬季夜晚大氣雲量少,大氣逆輻射弱,近地面水汽易達到冰點。夜裡,地面向空中散熱,山頂的空氣比山下的空氣溫度下降得更快,於是下面的暖空氣往上跑,山頂的冷空氣沿山坡往下滑。冷空氣到達山谷或窪地後,不能再到其他地面去,只好老老實實地呆在山谷和窪地中。於是,夜裡山谷和窪地中的冷空氣愈積愈多,氣溫便降得很低。一般窪地要比周圍的平地氣溫低4~5℃。因此,山坡和平地還沒有霜時,谷地和低窪地中就會有霜。如果山坡和平地上有霜的話,那末山谷和窪地中的霜就更重。
(三)分布規律問題。�
從總體上看是把握「點」「線」「面」是哪種分布趨勢;要說明該地理事物疊加在哪一個地理事物之上,通常是說疊加在哪一個地形之上。� 1. 「點」狀分布一般有 「沿某個方向區域較稀或較密」;或該地理事物在某地理事物的分布方位。如北京市城鎮體系分布規律是西北較稀,東南較密。上海「寶山鋼鐵廠」分布在上海市區的東北方向,北臨長江。�
2. 「線」狀分布應說明其沿哪個方向的走勢及其稀密特點。
如新疆的聚落(城市)分布特點是沿山麓、盆地邊緣分布,在鐵路沿線及大河出山口處較密集。
又如「我國一月0 ℃等溫線」分布,可描述為:東段大致東西走向、近似於與緯線平行,西段大致東北——西南走向、近似於與青藏高原東緣山麓平行。�
3. 「面」狀分布應說明該地理事物的分布范圍,即東南西北的界限;或該地理事物在某地理事物的分布方位及大致的面積。如黃土高原分布范圍是東起太行山、西至祁連山以東、北起長城、南至秦嶺,面積64萬平方千米。�
4. 「點、線、面」綜合考慮解答。
(四)評價問題。�
回答此類問題注意兩點:�
1. 根據題目要求從有利和不利兩方面來闡述問題;�
2. 從對自然、社會、經濟的發展三方面綜合分析。�
(五)推斷問題。�
根據材料,審明題義,回歸教材,邏輯推理,得出結論,准確表達。�
(六)區位問題。�
工業、農業、城市、商業、交通區位問題分析從自然和人文社會兩個方面分析。
二、重視圖表分析,提取有效信息
(一)圖像表達特點。�
地理圖像表達方式有:點、線、面、箭頭、數字、形象符號等,應認真閱讀圖例的文字說明。�
1. 「點」——常表示城市、港口、礦區、工廠、旅遊點等的確切地理位置。�
2. 「線」——有經緯線、等值線(等高線、等深線、等壓線、等溫線、等降水量線、等鹽度線、等潛水位線、等太陽高度線、等地球自轉速度線等)交通線(鐵路、公路、航空、航海、內河水運等)、輸水(氣、煤、電)線、生產網路線、地理要素相關線等。
3. 「面」——聚落、工業、農業區;氣候、地形、大洋區等(在大比例尺地圖中,點狀地理事物則呈面狀分布)。�
4. 「箭頭」——①自然要素運動方向(河流流向、地球運動;大洋環流、大氣環流、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地殼物質循環等);②區域生產要素流向(能源、原材料、零部件、資本、技術、廉價勞動力、產品、市場信息等);③工藝流程等;④地理要素運動箭頭。
(二)圖表數量特點。�
1. 統計表格——以縱、橫時空比較為主,應估算勿精算。
2. 扇狀(餅狀)統計圖和三角坐標統計圖——以地理要素結構組成分析為主。�
3. 柱狀、折(曲)線統計圖——以時間和空間對比分析為主
4. 等值線統計圖——以區域空間差異比較為主。�
5. 直角坐標統計圖——以兩兩地理要素相關特點分析為主:應從特殊位相入手。�
(三)地圖功能特徵。�
地圖依功能可劃分為:�
1. 「區域分布圖」——以區位分析為主:�
①掌握好區域空間定位方法,取得解題「入場券」;②把握區域地理特徵,識記地理事物分布位置;③分析地理要素(自然地理要素主要是地形、氣候、水文、地質等,人文地理要素主要是市場、交通運輸、勞動力、原燃料、科技、政策等)的空間分布特徵及其空間區位聯系;④評價區位優勢或劣勢,說出整治開發的對策。
2. 「概念圖」——概念圖在對一些概念較多的主題進行整理時是十分有用的。概念圖從總的概念出發,逐步展開,顯示出大概念是如何被分解成一個個小概念的。這樣整理之後,各個概念之間的關系就更清晰易懂,也使得抽象概念形象化了。如教材中的「交通運輸網中的形式和層次圖」。
①抓住線條和箭頭的含義;�
②類比概念的相關聯系或本質差異。�
3. 「原理圖」——說明地理事物的成因。�
①緊扣符號含義及地理要素間的聯系,緊扣其物質流和能量流。� 4. 「景觀圖」——表示地理事物的外貌特徵為主。�
①描述地理事物的區位、季節變化、階段變化。�
②分析地理事物外貌特色的形成原因。�
5. 「統計圖」——說明地理事物時間發展狀態、空間演變規律、空間差異為主。�
6. 「聯系圖」——反映各種地理事物間的邏輯關系為主。
①抓住核心內容和根源等分析其關系。�
②分析地理環境整體性和意義。
7. 「流程圖」——反映生產工藝流程。流程圖能夠幫助理解某組事件是按照怎樣的順序發生的。能有效地概括出某一過程的各個階段,或某一程序的各個步驟。建立流程圖時,首先把每個事件簡要地寫在方框內。然後,把最先發生的事件排在最上方,第二發生的事件排在其次,依此類推。最後,把各個事件依次用箭頭連接起來。
①熟悉工藝流程,認識該產品的上、下游聯系。�
②分析區域經濟結構特點及影響。�
8. 「漫畫圖」——以環保主題為主。�
①抓住與常規思維異常的形象、文字來說明漫畫主題。
②多為可持續發展類。�
三、學會審題
審題過程及內容:
①審材料;②審設問;③審題分。�
1. 定范圍——確定考「政、歷、地」三門中的哪一門。�
2. 定方向——確定考「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三問中的哪一問。�
3. 定中心——確定試題要求考什麼。�
4. 定性質——從分數分配上確定考題是簡答題,還是簡述題或論述題。�
5. 定方法——確定答題方法是歸納法還是演繹法。

4. 急!高考地理歷史政治答題技巧(詳細)

高考政治答題技巧~
在高考文科綜合能力測試的主觀題中,材料題是最常見的題型。因此能否解答好材料型主觀題,就成了提高高考文科綜合成績的關鍵之一。那麼如何解答好材料型主觀題呢?要求自然是多方面的,但能否正確審題,通過審題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則是正確解答此類題目的關鍵。打個比方說,如果把材料主觀題比作一棟房子,那麼科學、正確的審題方法就是進入房子的一把鑰匙。不同的高考試題有不同的特點和解法。對待材料題,一般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掌握審題方法。
首先是粗讀材料,細審設問。
材料題試題的問題有一個也有多個,或明確或隱蔽,也有問題中套問題。但不管怎樣,問題都是針對材料提出來的,它包含了對材料的理解。可以說,問題是從一個特殊的角度反映材料內容,體現命題者的意圖。因而明確問題往往是解答問題的良好開端。面對試題,我們首先要認真閱讀、分析問題。
第一確定問題是從經濟、哲學還是政常角度提出的。這一點比較簡單,但不能馬虎。如果搞錯將一分不得。
第二要確定問題是從「是什麼」「為什麼」「怎麼樣」三個角度中的哪個角度提出來的。這一環如果搞錯,也將失分很多。
第三要明確問題的各種限制性條件。這些限制性條件為考生提示了正確的思維方向,使考生能准確地把握問題的指向。通過這三步搞清問題到底問的是什麼,並藉助問題的啟發,把握閱讀材料的方向。
其次是推敲材料,把握「有效信息」。
離開了對材料的理解,就談不上理解題意。我們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材料加以推敲,以便把握材料的真實內涵。其一是時間。任何政治、經濟和社會現象的產生、發展都有一個前後相繼的過程,而時間則是事物處於不同發展階段標志。注意時間就能把材料放在特定的歷史階段加以考查。其二是總結性語句。即點明材料的中心的語句。就表格類材料而言,其表格上的標題往往點明表格所反映內容的中心。其三是材料中出現的概念、名稱。它揭示了材料與教材的關系。通過上述三方面的推敲並藉助從問題中得到的啟示,一般能把握材料的中心論點、真實含義,從而明確題意。
再次是「書」題結合,確立論點論據
材料類試題的特點之一就是「題在書外」但解決問題需藉助書本知識,也就是說,對試題的分析,離不開書本知識。只有將試題中的「有效信息」同書本知識有機結合起來,才能進一步魅誹庖猓�妨⒙劬蕁S朧楸局�兜畝員冉渙骺梢栽讜畝廖侍庖園鹽丈櫛史較頡⒚魅反鶥夥圍時進行,也可以在分析、把握材料內涵時進行。在明確題意後更需要應用書本知識加深對試題的理解並組織答案。下面?/SPAN>2002年一高考材料題為例說明如何通過審題從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分析解答材料型鞴厶餑俊?/SPAN>
(2002年全國文綜高考題)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感嘆道:「余觀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盪盪,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歷史上,洞庭湖的面積曾達6000多平方公里。但多年來,由於片面強調糧食生產,洞庭湖區大規模圍湖造田,加上大量泥沙淤積,造成洞庭湖面積不斷縮小。近年來,該地區逐步退耕還湖,尤其是1998年以來,政府投資70億元,進行綜合治理,洞庭湖面積擴大了1/5,湖區生態環境得到了改善,除傳統種植業外,還發展了養殖業、加工業等,湖區居民收入明顯提高。
(1) 上述材料反映了洞庭湖區經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12分)
(2) 在上述變化中,政府是怎樣履行其管理經濟職能的?(9分)
(3) 從圍湖造田到退耕還湖的轉變,給我們什麼哲學啟示?(12分)
先來看第一問。
按照審題的一般方法,應首先粗讀材料細審問題。
第一問肯定是從經濟角度提出的。
第二確定問題從「是什麼」「為什麼」「怎麼樣」三個角度中的哪個角度提出來的。雖然這一設問中有「怎樣」兩個字,但問題仍是從「是什麼」這個角度提出來的。事實上我們可以把問題直接變換為「上述材料反映了洞庭湖區經濟發生了什麼變化?」

第三明確問題的限制性條件。通過審閱問題不難發現第一問的限制性條件有兩個,一是要材料中反映出的變化,因而不能脫離材料;二是洞庭湖區經濟上的變化,而非其他變化。對問題的正確分析為閱讀材料明確了方向,即在閱讀材料時要把握兩方面的有效信息,一是有關變化的描述,如反映時間先後的名詞,反映事物變化過程的動詞,反映事物性質變化的形容詞等。二是有關經濟活動或關系的描述。
然後帶著問題提供的方向細讀材料。從「變化」的角度看,變化過程總是有個時間上的先後,時間是事物處於不同發展階段標志。所以我們首先找出材料中反映時間先後階段的名詞。通過分析,洞庭湖區在「歷史上」、「多年來」、「近年來」「尤其是1998年以來」三個階段的情況及先後變化。再從「經濟」的角度分析,可以發現「歷史上」這一階段只描述了洞庭湖區的自然風光,沒有經濟上的變化。因而其與「多年來」變化的關系是命題者設置的小小陷井。「多年來」與「近年來」都有關注經濟的描述且存在變化關系。此時可以將第一問具體為「洞庭湖區經濟上從『多年來』到『近年來』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接下來從材料中獲取「多年來」到「近年來」的有效信息。「多年來」有三條信息:①片面強調糧食生產②圍湖造田;③泥沙淤積,洞庭湖面積縮小;「近年來」有④退耕還湖;⑤政府投資進行綜合治理;⑥湖區面積擴大,生態環境改善;⑦除傳統種植業外,還發展了養殖業、加工業;⑧湖區居民收入提高
這樣分析後就可直接從有效信息中獲取答案了。根據①②→④⑧得出農業經濟結構、產業結構或農業經營方式發生的變化:(1)洞庭湖區人民農業經營方式發生了變化:由過去片面強調糧食生產的、從事傳統種植業的單一經營到多種經營。根據③→④⑤⑥⑦得出在經濟發展與自然的關繫上發生的變化:(2)政府制定退耕還湖政策並加大投資,使洞庭湖區的生態環境得到了改善,使經濟增長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直接根據⑧得出人民生活水平上發生的變化:(3)湖區居民從多種經營中提高了收入。
第二問,通過審題首先明確這是用政治常識中國家的對內職能的知識來回答,其次要明確這一問題究竟是問題從「是什麼」「為什麼」「怎麼樣」三個角度中的哪個角度提出來的。通過審題我們明確這一問題是從「怎麼樣」這一角度提出來的。如果在這一方面發生偏差,錯把這一問回答成「上述材料說明國家履行了哪些職能」,那就大錯特錯了。其實這一問題已經把職能局限在「管理經濟的職能」即我國對內職能的第二個職能——經濟職能上。題目要求回答的是政府怎樣履行這一職能,而不是問履行了什麼職能。教材P18頁講到「國家管理經濟的職能主要是進行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我們也就可以這樣理解就是說國家管理經濟的職能主要是通過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來進行的。根據教材這一知識,結合上述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我們可組織以下答案:根據①②③⑦可得出答案(1)政府針對片面發展糧食生產,圍湖造田,造成環境破壞等問題,制定了退耕還湖的政策①②③和多種經營並舉的方針⑦,以統籌規劃湖區農業發展,從而對經濟進行了調節。根據⑤得出答案(2)政府加強了社會管理,對湖區進行了綜合治理。根據④⑥⑧得出答案(3)政府努力搞好公共服務,直接進行了巨額投資④,改善了生態環境⑥,也促進了居民收入的提高,從而推動當地經濟的發展。(此問標准答案是:統籌規劃、進行政策調節;直接投資,實施經濟調節;推動經濟發展,改善人民生活。)
第三問的哲學啟示單純從「圍湖造田到退耕還湖的變化」是很難看出其哲學啟示的,如果說變化本身的啟示也只表明「一切事物是變化發展,人的認識也有一個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較多,由膚淺到深刻的發展過程。」(哲學上冊P 頁)因此要堅持發展的觀點,但這並不能算是真正的哲學啟示。這就需要我們圍繞「圍湖造田到退耕還湖的變化」細讀材料,從中提取「有效信息」,從「變化」的原因、變化的經過、變化的結果等找出對應的哲學啟示。
(1) 從「變化」的原因看
①圍湖造田是在錯誤意識指導下的消極行為,退耕還湖是在正確意識指導下的積極行為,於是可以得出唯物論方面的啟示:意識能夠反作用於客觀事物。錯誤的意識通過人的活動消極地影響和反作用於自然界;正確的意識積極地影響和反作用於自然界,因此必須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意識。
②圍湖造田是割裂經濟發展與環境的關系,退湖還耕是看到了二者之間聯系。於是得出辯證法方面的啟示:事物是普遍聯系的,必須堅持聯系的觀點,使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
③圍湖造田說明當時湖區政府和人民只注重經濟發展,忽視環境保護,退耕還湖表明湖區政府和人民既重視經濟發展也注意環境保護,從而可得出辯證法的另一啟示:必須堅持全面地看問題的觀點,既要發展經濟也要注意保護環境。
④圍湖造田是在錯誤的社會意識指導、錯誤價值觀導向下的錯誤做法,而退耕還湖則是在正確的社會意識、正確價值觀導向下的正確做法。於是得出價值觀方面的啟示: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不同的價值觀對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具有不同的導向作用,因此必須堅持科學的社會意識,樹立和堅持正確的生態價值觀,維護人類的全局利益和長遠利益。
(2) 從「變化」的過程和結果看
①多年來,片面強調糧食生產是一種錯誤的認識,以致圍湖造田,造成洞庭湖面積不斷縮小。這些年在實踐中糾正並形成了正確的認識,退耕還湖。於是可得出這一哲學啟示:實踐決定認識,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是檢驗認識是否正確的唯一標准;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
②從圍湖造田到退耕還湖的變化經過還說明人們對自然規律的認識在實踐要在實踐的基礎上不斷地深化、擴展認識,把認識向前推移。的基礎上不斷深化、擴展和向前推移。於是我們可以得出這一哲學啟示:
③圍湖造田造成環境惡化,退耕還湖改善了環境,說明發揮主觀能動性必須以尊重客觀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違背客觀規律必然受到懲罰。
在解答材料型主觀題時,有的考生答題時感覺很好,一對答案才發現「離題千里」,這主要是審題不清「惹的禍」。在平時復習中,尤其是在高三復習階段,掌握正確的審題方法,不僅有利於克服審題不清的問題,還有利於提高認識事物、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審題過程中,以下幾點必須特別要注意克服:
一是急躁冒進。面對陌生的材料,許多考生彷彿進入迷宮,往往會產生一種急躁情緒,企圖在較短時間內明確題意,解答問題。事實上,審題的過程是一個運用知識對試題進行分析、歸納、綜合的過程,需要我們冷靜思考,仔細推敲。而急躁冒進往往閱讀分析不細,結果或是經偏蓋全,偏離題意,或是掛一漏十,一知半解,或是思維混亂,羅列知識,最終是欲速則不達。
二是脫離材料。試題的材料和問題是統一的,兩者有機結合共同反映了命題者的意圖。但許多考生審題時將兩者割裂開來,不懂得藉助問題分析材料,把握材料內涵,不善於利用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辨清設問方向,
把握材料內涵,更懂得將兩者有機結合起來以明確題意。於是對題意的理解只能是既費勁又不能切中肯綮。

5. 關於高考文綜地理的設問角度和回答的模式

地理綜合題答題思路歸納

☆如何描述地形特徵:
1.地形類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
2.地勢起伏狀況
3.(多種地形條件下)主要地形分布
4.(剖面圖中)重要地形剖面特徵

☆影響氣溫的因素:
1.緯度(決定因素):影響太陽高度、晝長、太陽輻射量、氣溫日較差,年較差(低緯度地區氣溫日、年較差小於高緯度地區)
2.地形(高度、地勢):陰坡、陽坡,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平原、谷地、盆地(如:谷地盆地地形熱量不易散失,高大地形對冬季風阻擋,同緯度山地比平原日較差、年較差小等)
3.海陸位置:海洋性強弱引起氣溫年較差變化
4.洋流(暖流:增溫增濕;寒流:降溫減濕)
5.天氣狀況(雲雨多的地方氣溫日、年較差小於雲雨少的地方)
6.下墊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氣溫低);綠地氣溫日、年較差小於裸地
7.人類活動:熱島效應、溫室效應等

☆影響降水的因素:
1.氣候:大氣環流(氣壓帶、風帶、季風..........................................................................................................................................................

高考地理問答題答題方向和技巧
(一)特徵描述。
(二)成因問題。�
自然環境有整體性和差異規律,因果關系規律。資源環境優勢、缺陷的形成,災害的形成有其內在的原因。注意用聯系的觀點,地理災害的成因分析尤其應如此:�
1. 自然環境特點——異質特點的綜合成因分析。�
這類題先定位最為重要。應注意圖表中的數值,在平面地圖中植被類型和農業地域類型,以「水環境」為中心,圍繞「氣候——地形」這一重點的成因因子來分析。
如:氣候分析可從①氣溫高低:緯度——太陽輻射,洋流——寒暖流,海陸分布——海陸熱力差異,地形——地勢高低,人——植被破壞和城市熱島。
②降水多少:風、壓——環流形勢(西風帶、低壓帶、海風是多雨的),地形——迎風坡與背風坡,洋流——寒暖流,人——對林、草、湖、濕地的破壞與保護。�
這類題目要排除雷同條件,突出主導因素。這也是近幾年常用的考法......................................................

高考地理常見簡答題答題思路分析
——正確的思路是打開成功之門的金鑰匙
1.影響日照時間長短的因素:
(1)晝長;(2)地勢(地勢高,日出早,日落晚,日照時間長);(3)天氣狀況。
2.影響太陽輻射強度的因素(即影響大氣對太陽輻射削弱作用的因素)
(1)太陽高度(即緯度);(2)天氣狀況;(3)地勢;(4)空氣密度。
如為什麼青藏高原太陽輻射最強?
答:①緯度較低,太陽高度較大;②晴天多;③地勢高;④空氣稀薄,大氣潔凈。
3.影響氣溫高低的因素:

去年高考攢的還在。找對人了。。。

6. 高考地理大題答題技巧

綜合題解題技法之一——特徵類設問答題模板
1.設問形式
描述事物即表現事物的形態或狀態。高考中特徵描述類試題,設問形式一般有「說明」圖中沙塵暴多發區的地表環境「特點」,「描述」圖示地區年降水量或地形區「分布狀況」,「簡述」圖中某地區的自然地理「特徵」,從河流的長度、流域面積、水流速度、流量季節變化等方面
「歸納」河流的「主要特徵」等。
2.答題模板
解答特徵描述類試題的基本思路如下:
區域空間定位(經緯網定位法和區域特徵定位法相結合)

位置(海陸位置、經緯度位置、相對位置)和圖文信息

特徵分析(區域自然環境特徵包括區域內地形、土壤、氣候、河流、湖泊、自然帶、自然資源等地理要素的基本特徵;區域人類活動的主要特徵包括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商業、旅遊業等經濟活動的基本特徵及其主要成因等)

梳理、組織語言,把握關鍵詞

簡潔、准確描述
3.解答特徵描述類試題應注意以下兩點
(1)要正確解答特徵描述類試題,就要掌握描述的方向和角
度,即從哪些方面去分析
①地形特徵:地形類型(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山谷或河谷、沖積扇、三角洲),地形起伏狀況,主要地形區名稱及分布。
②地勢特徵:地勢起伏狀況(如西北高、東南低),地勢高低(如青藏高原地勢較高)。
③地表環境特徵:氣候(濕、熱、冷、干)、植被狀況、土地類型(荒漠、草地、林地、耕地)、河流發育程度等。
④河流的水文特徵:水量、汛期(長短、次數)、結冰期、凌汛、含沙量、水能蘊藏量等。
⑤河流的水系特徵:發源地、流向與注入海洋,長度與流域面積,支流(多少、對稱與否)及河網形狀,上、中、下游的劃分,流經的省區、重要城市、主要地形區。
⑥氣候特徵:氣溫(季節變化、積溫、生長期)——熱量條件,降水(季節變化、干濕變化)——水分條件,氣溫和降水的組合狀況(如雨熱同期)。
⑦農業生產特徵:農業地域類型、主要農作物種類及分布、農業部門結構、生產水平(商品率、機械化水平、生產經營方式、集約化程度、專業化水平)。
⑧工業生產特徵:地域分布、發達程度、主要部門及結構、技術水平。
⑨區域特徵:地理位置(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相對位置)、自然環境特徵(地形、氣候、水文)、社會經濟特徵(農業、工業、貿易、旅遊、交通、城市、人口等)。
⑩等值線特徵:等值線數值高低、延伸方向、彎曲趨勢、疏密變化等。
(2)描述語言的組織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①明確要描述什麼,即描述的方向,主要是將地理問題和地理原理相對接,實現知識的遷移和應用。
②描述的全面性,即描述的角度和層次是否完整。
③描述的專業性,關鍵詞不能丟而且要准確,盡量使用學科術語而不能口語化等。
例如,描述某地的氣候特徵,首先要明確當地的氣候類型,氣候特徵是描述的內容和方向;其次,氣候特徵的描述主要可從氣溫和降水兩個角度進行,在描述時要考慮氣溫和降水的搭配,如是否雨熱同期等;最後,描述要用簡潔、准確的專業用語,如我國東南部是亞熱帶季風氣候,不能將其和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相混淆,另外描述的關鍵詞要准確,將亞熱帶季風氣候的特徵描述為「夏天高溫多雨,冬天少雨」是不全面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冬季最低氣溫高於0℃,應該是「低溫」,且「冬季、夏季」不能說成「冬天、夏天」(太口語化),因此亞熱帶季風氣候的特徵應描述為「夏季高溫(炎熱)多雨,冬季低溫少雨」。

7. 高考地理答題有哪些技巧和注意事項

其實不只是地理一科,所有學科都應該這樣做:
(1)審題,理解題目條件和要求;(2)回憶和重現有關知識;(3)在知識和題目的要求之間建立知識結構;(4)表達解題過程、呈現題目答案。
答題前要縱覽全卷,做到胸有全局,起到穩定情緒、增強信心的作用。還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快速、准確地從頭至尾認真讀題,一句一句地讀。對不容易理解的或關鍵性的字句,要字斟句酌,反復推敲。要做到:1.認真揣摩題意,明確題目要求;2.對容易的題要仔細考慮是否有迷惑因素,防止麻痹輕敵;3.對難題、生題要注意冷靜分析題目本身所提供的條件和要求之間的關系,防止因心情緊張造成思維障礙。審題時,一是不看錯題目,客觀准確地把握題意;二是分析要清楚,要善於將問題進行解剖,將那些比較復雜的綜合題分解成若幹部分,找出已知條件和未知條件之間的關系;三是善於聯系。在分析題目的基礎上,將題目所涉及到的各個知識點都聯系起來,挖掘出若干個潛在條件和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
做題時先易後難,增強自信心,要先做基本題,即填空題、判斷題,再做中檔題,最後做綜合題;或者先做自己擅長的題,最後再集中精力去做難題。要避免兩種不良傾向,一是思想靜不下來,心神不定,不知從哪個題目做起,誤了時間;二是在某一題上花過多的時間,影響做其他題目。要做到會多少答多少,即使是沒有把握也要敢於寫,碰碰運氣也無妨。在標准化考試中,敢猜測的考生有時也會取得較好的分數。
最後認真檢查,要檢查試卷要求、檢查答題思路、檢查解題步驟、檢查答題結果,千萬不要提前交卷。
希望對你有幫助。

8. 高考地理選擇題答題有什麼技巧

1、認真審題,畫出要點

(1)仔細閱讀材料,充分挖掘解題信息。材料長的題,可先看題干,帶著問題讀材料。顯性條件要認定,隱性條件要挖掘,多重條件要兼顧,關聯條件要轉換,模糊條件要辨析

(2)明確題干要求,把握關鍵性的字詞、數據、時間等。如:前提、有利、突出、主導、最、直接、正確、錯誤、不屬於等等。

(3)分析選項內容,結合材料,甄別正誤。

(4)注意題組中各題之間的關系:題組中的各題有一定的聯系,要從全局的角度來審讀這一題組。

2、選擇恰當的方法

(1)直選法:直選法主要是針對一些考查識記性知識的試題而言的,這類高考地理試題往往考查考生對教材中基礎知識的記憶和基本原理的理解,解題時根據自身對知識的記憶情況,高考地理選擇出正確選項即可。

(2)排除法:所謂排除法,就是在認真閱讀、分析題干所給條件的基礎上,對題目所給的四個選項逐一分析排除。高考地理解題時可先從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選項開始,然後把比較有把握的選項排除,直至最後剩下唯一的選項。找准解題的關鍵點,根據這個關鍵點進行排除,不僅可以正確解題,也可大大節約寶貴的考試時間。

應試技巧注意

1、做到「三審」:一審材料(加以引申、延展),把很專業的術語轉化為自己的話;二審題干設問(畫出關鍵詞、限定詞);三審選項(找出合理、正確並與材料和題干設問有關的選項)。

2、選擇題看到平時從未遇見過的陌生表達語的選項,要慎選,可能是正確答案。

3、慎用宏觀的知識點去解釋和推理微觀或小區域的題(高考題喜歡考矛盾,考特例)。做大區域的題時,勿鑽牛角,做小區域題找與材料有關的選項,不要犯經驗主義錯誤。

9. 高考地理答題技巧及套路

一、辯證評價類:設問中一般有「評價」「影響」「分析利弊」等關鍵詞

➤評價類試題一般有兩種情況:

1.一要從有利和不利兩個方面來辯證闡述,針對優勢和不足進行全面論證;二要從多角度分析利弊。影響類的問題可以從對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等的影響加以分析;而區位問題或發展條件評價類問題,可以從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兩個方面去分析。

2.給出限定條件,如「與××相比,評價其優勢」或「從××方面進行評價」。

二、意義類:要注意兩個方面

1.分析自然地理事物的地理意義,要從組成地理環境的五要素來組織答案,對各要素的影響有則回答,沒有則舍棄。

2.分析人文地理事物的地理意義。應圍繞經濟、生態、政治和戰略四個方面宏觀把握,並按照試題要求,從四個方面或其中某一個或某幾個方面進行深入分析。

三、對策措施類

設問形式:常見設問詞有「措施」「治理方法」「建議」「發展方向」等

➭ 在解答措施類試題時,要把握兩點:

1.即使題中沒有對原因的考查,在解答該類試題時也應該先找出造成問題的自然和人為原因,然後針對原因或不足,提出合理的治理措施。

2.解題時有兩個注意:

一是自然條件一般不易改變,主要應從改變人類不合理的活動方面來尋找措施;

二是治理措施是多方面、綜合性的,一般應該包括工程措施、技術措施、生物措施、管理措施等,要點應全面,有針對性、合理性。

● 區域經濟發展方向的確定

① 發揮區域自然條件及資源優勢——因地制宜確定地區的經濟結構(產業結構、農業結構)

② 防止地區生態環境的破壞——可持續發展地區經濟,防止生態問題出現的主要措施。

● 河流的治理原則、措施:

① 治理原則

上游:調洪

中游:分洪、蓄洪

下游:泄洪、束水

② 治理措施

上游:修水庫、植樹造林

中游:修水庫,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下游: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開挖河道

閱讀全文

與高考地理如何審設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2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