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亞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圍怎樣對地形、河流、和氣候等自然地理特徵的形成 造成影響
亞洲的板塊位置影響到它的地勢地形,地勢地勢地形影響河流的流向。緯度位置影響熱量帶的劃分,使它有寒帶、溫帶、熱帶,海陸位置影響降水,降水差異大,
四類干濕地區都有
B. 中國地理位置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中國,東半球、北半球,
北回歸線橫穿我國南部,大部分領土位於中緯度溫帶地區,南部一小部分位於低緯熱帶地區,無寒帶,南北跨度近50度,約5500千米,因而我國的氣候類型復雜多樣,加之,我國東部瀕臨最大的洋——太平洋,又位於最大的大陸板塊亞歐板塊的東部,因而,我國的經度地帶性差異顯著。夏季,我國受太平洋上的東南季風和印度洋上的西南季風影響,且由於在太平洋上形成的熱帶氣旋引發台風,因而降水增加。我國南北跨度大,因而,會造成雨帶的季節性移動。冬季,受蒙古西伯利亞冷空氣影響,南北溫差較大。由於氣候的原因,也影響了我國植被分布的不同。
我國處於地中海—喜馬拉雅山地震帶和環太平洋地震帶上,加之我國復雜的地形分布和季風影響,多發地震,造成滑坡等,加上降水成為泥石流。因而,我國的自然災害較多。
中國西高東低的地勢又導致河流的流向,氣候又影響了河流的同行能力、含沙量、結冰期等諸多水文條件。
值得一提的是西藏高原的雅魯藏布江大峽谷,渭河平原,四川盆地、雲貴高原。
我國南方地區有色金屬分布較多,加之水利豐富,冶金業發達,加上南方降水多,容易形成酸雨。北方礦場資源豐富,尤其是賞析煤礦,但要知不合理采礦也會導致地震。
我國的地理位置,有益於我國對外發展經濟,且臨海有大陸架,大陸架有豐富的資源,如舟山漁場、南海石油。
與多個國家接壤,有利於東亞地區的穩定,可以加強合作,共同促進的發展。中俄的輸油管道就是很好的印證。
地理很多知識是一時半刻講不完的。我是個文科生,還在繼續學習之中。歡迎探討。
C. 地理位置對地形的影響大嗎
不大。
地理位置和范圍對地形地理要素影響小。比如高緯度和低緯度都可能有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的分布,五大地形類型的分布也不僅僅是沿海地區,內陸同樣也可能有分布。
D. 亞洲的地理位置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亞洲不同的地形地勢對氣候:1.氣溫,其他條件一致的情況下,海拔越高相對溫度越低,山區的晝夜溫差要明顯高於平原地區.2.降水,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3.氣候的具體種類,可以參考大致同一緯度的青藏高原與四川盆地截然不同的氣候形態.
對河流:1.河流的流速,這個是水往低處流的道理,相對高差越大水流速度越快,越適合發電而不利航運.2.河流的整個流域,一般而言,上游地勢高二陡峻,下游相對地勢較緩,並不絕對山區的部分河流並不如此.3.河流的水量,沒有一個定數,更多的與氣候降水有關,但高山冰川對於河流的形成是十分有益的.
對人類:概括下來大致是人們的耕作方式、聚落結構、具體生活習慣.
耕作方式——在平整土地上(主要是平原0-200m)一般採取大片、范圍廣的耕地,而面對相對破碎的平整地形(江南水鄉那樣的水網密布,土地相對破碎)採用小塊、分片的耕地形態(還有很重要一點多為水田),崎嶇的丘陵或山地上,只要坡度適宜就可以開墾梯田,擴大有效耕地面積,解決糧食問題.
聚落結構——大江大河的三角洲這就不說了,有利於人們的生存優點不少.另外,山區聚落沿著山谷條形、零散分布,或是集中於山區某一相對平整之處.在山區的人們在建房時還需注意可能存在的地質災害(滑坡泥石流的危害),居山澗,擇高而居
E. 概括地理位置特徵要從哪幾個方面來做答
一、在自然地理位置方面:
1、相對地理位置:
相對地理位置是相對自然地理位置的簡稱。它一般是對地理事物的時空關系作定性描述。它的價值主要在於揭示其天然的比較優勢特點。
2、絕對地理位置:
是對絕對自然地理位置的簡稱。而絕對地理位置一般是對地理事物的特殊性或者唯一性進行定量刻畫。這一相對精確性的地理位置刻畫方法,它是以整個地球表面為坐標系,用經緯度為度量標准,來具體刻畫每一個地理事物的經緯度值。
二、在人文地理位置方面:
1、政治地理位置:
政治地理位置是自然地理位置的特殊人文化的結果。它不僅由自然地理位置決定存在前提,還要把人們對它的種種理解貫通起來。
2、軍事地理位置:
軍事地理位置是在軍事戰略上具有特殊的意義。過去比如海上的優良港口,陸地上的制高點,要沖,關口等。現在,這樣的地理位置依然重要。
3、文化地理位置:
文化地理位置主要揭示人類文化源地產生的地方。比如古埃及文化發於尼羅河流域,尼羅河流域就成為埃及文化源地的主要地理位置。
4、數理地理位置:
數理地理位置是利用地球表面的經緯網或地理坐標來確定的。用經緯網確定的位置也叫絕對位置或天文位置。
5、經濟地理位置:
經濟地理位置是指某一事物與具有經濟意義的其他事物的空間關系。
(5)如何理解地理位置對地形影響擴展閱讀:
地理位置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優良的地理位置,可以形成世界的集散中心。人流與物流會異常的興盛。這特別是在世界經濟貿易迅速發展的時期。例如,中國的香港,雖然在早期只是個小小的轉運碼頭,但是其天然的地理位置卻是得天獨厚的。
不僅是太平洋與亞洲邊線的完美結合點,也是大西洋尤其是東岸英國與大西泮洋西岸尤其是美國連線的反向延長線的時區中點位置。這個位置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香港可以不受時差的限制而24小時全程全球性地開展業務工作。這在世界上是少有的。
F. 亞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圍對地形,河流和氣候等自然地理特徵的形成具有重要影響,進而影響人類的什麼
首先是水流,古語「海納百川」並不單單是指海的包容性,更顯示了地形與水流流向的關系。從地形來看,亞洲是典型的的四周低,中間高的地貌,因而也就決定了河流大多數是從大陸中心圈起源,流向大海,
太平洋流域:主要河流有長江、黃河、黑龍江、珠江、湄公河等,流向與地形方向一致,多東流入海,主要屬於降雨補給的季風型河流;
印度洋流域:主要河流有發源於青藏高原南側的印度河、恆河、布拉馬普特拉河、薩爾溫江、 伊洛瓦底江以及發源於安納托利亞高原和亞美尼亞高原的、底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前者為熱帶季風型河流,後者屬於融雪水和雨水補給型河流;
北冰洋流域:主要河流有鄂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河水補給主要靠冰雪融水。因處高緯度地區,結冰期長,春季經常導致凌訊,形成廣大沼澤地帶。
內陸流域:主要河流有阿姆河、錫爾河、伊犁河和塔里木河等,大部分發源於中亞高山,以冰雪融水為主要水源。綜合以上流域河流,我們不難看出,這些河流起源於高山,與地形作比較可以得出亞洲河流屬於「中間突出、四周開花」的特點。即從中心流向四周,從高海拔流向低海拔。
其次是氣候,
亞洲地形對氣候的影響是極為顯著的,最明顯的表現是在帕米爾高原,青藏高原和其它高山地區形成隨地勢高低而呈垂直變化的山地氣候類型。
地形對氣候的影響也表現在山脈走向對氣流運行的加強和阻礙作用上,從而影響氣溫、風向、風速、降水等。如因秦嶺和大巴山對冬季風侵襲的阻擋,使四川盆地冬季溫暖,大部分樹木冬季不落葉,而秦嶺以北的黃土高原地區因冬季風的侵襲,寒冷乾燥,且大部分樹木落葉,這樣秦嶺本身也成為溫帶和亞熱帶的天然分界線。青藏高原因其屏障作用,阻礙南北冷暖氣流的交換,冬季使印緬一帶較溫暖,夏季使甘新地區相當乾旱等。
亞洲中部的山脈高原還常常成為冷暖氣團的源地和高低氣壓中心,如冬季蒙古高壓發源於薩彥嶺一帶。同時薩彥嶺一帶也是極地氣團的源地,並由此形成亞洲冬季的主要大氣環流系流。而青藏高原的熱力作用表現得更為明顯。不僅形成特有的青藏高原環流系統,而且影響高原周圍地區的天氣和氣候,如青藏高原夏季為一熱源,加強了印度低氣壓,冬季為一冷源,加強了西伯利亞高壓,使亞洲季風異常強大。可以說,沒有青藏高原的存在,現今的長江中下游地區可能是一片亞熱帶沙漠,我國的新疆地區也不會如此乾旱。青藏高原的存在,不僅加強了亞洲的季風環流,而且阻擋了源於印度洋的盟暖濕氣流向亞洲內陸的輸送,並在高原北側形成下沉氣流,對亞洲內陸乾旱化的過程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在夏季,青藏高原就像一個深入到大氣層中的火爐,使得高原面上的空氣受熱上升,同時拉動印度洋的暖濕氣流前來補充,由此而帶來豐沛的季風降雨;冬季情況正好相反,高原彷彿一個巨大的冷流,將其上方的空氣冷卻,從高原湧向印度洋,這就導致北方的冷空氣頻頻南下,從而形成強大的冬季風
G. 地理問題,緯度位置影響什麼地形又影響什麼人類活動又影響什麼海陸位置又影響什麼 關於氣候的單元
緯度影響熱量分布,低緯熱量高,依次向兩極遞減。
地形么,你可以說整體地勢高低,影響的是氣溫的低或高;如果是山脈,可能會有迎風坡或背風坡,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
人類活動的話會有熱島效應或雨島效應,造成小面積的氣溫降水異常,但不足以影響氣候,因為氣候是長時間總結歸納的規律。
海陸位置嘛,最容易想到的就是海陸熱力差異,冬天吹陸風,冷趕;夏天吹海風,暖濕。
一般都是緯度、地形、海陸位置還有洋流結合起來考慮,形成最後的氣候類型。
以上是我的拙見。祝你考試成功!
H. 氣候,地形,河流,植被,它們之間是如何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地理位置又起怎樣的作用
你說的都是自然地理問題中常用的要素(還有土壤方面),想要看他們的相互作用情況,必須要首先考慮地理位置,尤其是海陸位置和經、緯度位置定位。定位後可以先確定當地氣候類型,進而可以大致知道當地土壤、河流、植被類型、地貌等情況,地形可以具體查閱地形圖。具體聯系有:氣候對地形:多雨區,多流水侵蝕堆積為主的地貌,乾旱區以風力作用地貌為主(地貌的概念和地形類似);氣候對河流:降水要素:河流流量及流量和水位的季節(有沒有明顯的汛期和枯水期)和年際變化,一般降水多的地方多是外流區,降水少的地方多是內流區(該項注意特殊情況)。熱量要素:看最冷月平均氣溫是否在0℃上,若大於0℃,無結冰期,反之有結冰期,且緯度越高時間越長。氣候對植被:對植被類型:一般每種氣候對應固定的地帶性植被類型;物種:濕熱地區水熱條件組合好,生物多樣性豐富;對植物生長期:一般看熱量條件,熱量充足生長期長,農業復種指數高;對植物生長周期:一般看熱量,維度熱量低生長周期長,但作物質量好,例如東北大米;降水方面,降水多區域植被茂密,400㎜以上適合森林生長。
地形對氣候:對降水,迎風坡多、背風坡少(需要考慮盛行風向),山谷地區主要多夜雨(如巴山夜雨)山坡主要白天下雨;對氣溫:海拔升高氣溫降低、阻擋寒冷氣流、緯度接近地區谷地氣溫高於平原且氣溫年較差小(但日較差大)。地形對河流:考慮地勢方面,影響河流流向,如盆地是向心狀水系、我國大河東流;河流流速、水能,落差大、流速快(如果水量大,則水能資源豐富);山區河流含沙量大。地形對植被:山地的垂直自然帶譜變化;降水較少的地區陰坡植被茂密霍出現森林;降水多的地區,多是陽坡水熱條件好植被茂盛。迎風坡的植被種類、覆蓋狀況優於背風坡。
水文情況(包含河流)對氣候:大湖、臨海或是人工大量蓄水,提高當地空氣濕度,降低晝夜溫差、氣溫年較差,降水增加(需要看情況,水體面積要足夠大)。對地形:塑造地貌,侵蝕,如黃土高原千溝萬壑;堆積:河口三角洲。對植被:臨近水源
植被對氣候:森林對氣候,(蒸騰)增加空氣濕度,增加降水(需要考慮植被面積),降低晝夜溫差、氣溫年較差;植被削弱風速,乾旱地區可以防風蝕土壤。對地形土壤,植被覆蓋率高,可以減輕土壤侵蝕。對河流:植被覆蓋率高,可以降低含沙量,河流流量的季節變化變小。
以上是個人見解,供參考,要是有不足的可以再補充
I. 如何理解一個地區的地理位置及其對經濟的影響
地理位置: 位於太平洋西岸,是一個由東北向西南延伸的弧形島國.西隔東海、黃海、朝鮮海峽、日本海與中國、朝鮮、韓國、俄羅斯相望.陸地面積377880平方公里,包括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4個大島和其它6800多個小島嶼.領海面積310000平方公里.與俄羅斯存在「北方四島」(俄方名為「南千島群島」)領土爭端,與韓國存在竹島(韓方名為「獨島」)領土爭端.山地和丘陵占總面積的71%.全國有160多座火山,其中50多座是活火山,為世界上有名的地震區.富士山是全國的最高峰,海拔3776米.溫泉遍布全國各地.境內河流流程短,最長的信濃川長約367公里.最大的湖泊是琵琶湖,面積672.8平方公里.由於地處海洋的包圍之中,屬溫帶海洋性季風氣候,終年溫和濕潤,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夏秋兩季多台風,6月份多梅雨.1月平均氣溫北部-6℃,南部16℃;7月北部17℃,南部28℃.年降水量700—3500毫米,最高達4000毫米以上. 資源: 資源貧乏,80%以上依賴進口.主要資源蘊藏量為:金礦689.6萬噸,銀礦1689.7萬噸,鐵礦62.1萬噸,煤826.5萬噸(以上數字為2000年統計).鉛礦為4317.9萬噸(1992年統計),銅礦為1155.3萬噸(1996年統計).石油100%依靠進口.核能開發較早,截至2002年8月,擁有53所核能發電站,總發電裝機容量為4590.7萬Kw(千瓦).森林面積2521萬公頃,占國土總面積的2/3,是世界上森林覆蓋率最高的國家之一.但木材52%依賴進口,是世界上進口木材最多的國家.日本山地與河流較多,水力資源豐富,蘊藏量約為每年1353億Kwh(千瓦時).日本的專屬經濟區面積約相當於國土的10倍,漁業資源豐富,但由於過度捕撈等原因,資源量近年逐漸下降. 一、自然地理特徵 1、領土組成 日本是東亞的島國,東臨太平洋,西北臨東海、黃海、朝鮮海峽、日本海, 與中國、朝鮮、韓國、俄羅斯相望. 日本是我國的近鄰. 日本領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個大島和一些小島組成. 2. 多山的地形 日本境內多山,國土的四分之三以上是山地和丘陵,僅沿海一帶分布著狹小的平原,臨近東京灣的關東平原是日本最大的平原. 日本群島位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火山很多.富士山是其中的一座活火山,也是日本最高的山. 日本地震頻繁,人們可以感覺到的地震每年平均多達1500多次. 3. 海洋性季風氣候 日本氣候具有海洋性特徵,與亞洲大陸同緯度地方相比,冬季較溫暖,夏季較涼爽,降水比較豐富. 4. 自然資源 日本大部分地區為森林覆蓋,森林資源豐富.山間河流短急.水力資源豐富.但礦產資源缺乏. 二、發達的資本主義經濟 1.發展經濟的條件 有利條件:豐富的人力資源,較高的科學技術水平,島國多優良港口,海上航運便利. 不利因素:耕地狹小,礦產資源缺乏,許多重要的自然資源,需要從國外進口. 石油、天然氣、煤炭、鐵礦石、銅礦石、棉花等工業原料90%以上,甚至100%從國外進口. 2. 日本經濟特點 大力發展海上航運,進口原料,出口工業產品,積極開拓國際市場,從而使本國經濟得到調整發展. 日本是世界上經濟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 日本的主要工業部門: 鋼鐵、汽車、造船、電子、化學和紡織工業. 這些工業的產品大量出口,在國際市場上佔有重要地位. 日本的最大貿易對象是美國,其次是亞洲和西歐. 日本與中國的貿易,日本從中國輸入的商品有服裝、石油、煤炭、棉花、水產品和蔬菜等.向中國輸出的商品有鋼材、電子產品和其他工業品. 三、工業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 1、主要工業區 日本工業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的狹長地帶. 東京大阪、名古屋、北九州等大城市及其附近地區是主要的工業區. 2. 影響日本工業分布的原因 以海港為依託,進口原料,出口工業產品,依靠國際市場,是形成日本工業臨海分布的主要原因. 首都東京在關東平原的南部,東京灣的西北岸,人口有1200多萬,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也是日本國內和國際交通的樞紐. 大阪、名古屋、北九州等是日本重要的工業城市,橫濱和神戶是著名的海港. 四、日本的漁業,北海道漁場 日本北海道附近海域是世界著名的漁場,日本發展漁業的自然條件十分優越. 日本擁有龐大的遠洋捕撈和近海捕撈船隊,沿海和陸上淡水養殖業也較發達. 日本的捕魚量佔世界第一位. 五、日本的農業 日本人口稠密,耕地很少,平均每人耕地不到0.1 公頃,現在專門從事農業的人也很少. 由於地塊較小,日本農民多採用小型農業機械,發展水利,合理施用化肥,精耕細作,提高單位面積產量. 平原地區多生產稻米,現在稻米的產量已能自給. 丘陵地區多栽培果樹和種植蔬菜,但蔬菜、水果仍需大量進口. 六、兼有東西方文化特點 日本在民族文化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吸收外來文化,經過消化,成為本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因此,現代日本文化既有日本民族文化的傳統,又兼有東西方文化的特點. 在古代,日本與中國等東方國家早有往來.日本不僅從中國傳入了水稻、鐵器,而且日本的文化、藝術也深受中國的影響,例如日本的古代建築,文字等. 近代,日本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歐美文化的影響出深入到日本社會,例如許多日本人平時已不再穿傳統的服裝——和服,而穿上了西裝. 飲食方面,由於大量進口小麥,吃麵包的人逐漸增多. 在日本各地,人們可以看到本民族的神社,東方的佛教寺廟,又可以看到西方常見的基督教堂.
J. 地理位置的功用
揭示自然要素
前面已經論述,自然地理位置能很好的向人們展示出一個地理事物所具有的獨特延期要素。
氣候
以中國隴縣為例,它位於中國大興安嶺--蘭州--岡底斯山線以西,在非季風區內,屬於過渡性的溫帶大陸性氣候,但也會伴隨著季風強弱的因素,有時也顯示出季風性的特點。境內根據地形地貌的特點,從北到南,大致可分三個氣候區:
Ⅰ、北部半乾旱溫和氣候區;
因本地地處中國西北內陸區,遠離海洋,加上重重山嶺阻擋,海洋水汽難以大量到達。這種位置形成了這種特殊的氣候。
Ⅱ、中南部淺山溫涼半濕潤區;其地形因素因海拔較低,來自太平洋的濕潤氣流會產生一些影響,導致本區相對氣候溫暖濕潤些。
Ⅲ、南部中山濕潤寒冷區。
另外,縣城所在的川道地區,因處於我國暖溫帶位置,常年年平均氣溫10.7℃,≥0℃的平均積溫4000℃,≥10℃的平均積溫3400℃;年平均降雨量600.1毫米;無霜期為200天;年平均日照2033.3小時,日照百分率46%,≥0℃期間的平均日照1605.5小時,≥10℃期間的平均日照1103.8小時。表現出溫帶季風性氣候的特徵。總體而言,本區的氣候狀況我們是可以從所處我國的海陸位置和經緯度僮大致歸納出其氣候表現的。
地貌
地理位置從另一個方面可反應出地形地貌的大致分布格局。隴縣是一個地貌類型多樣,地形破碎復雜的少數縣之一,它位於關山和渭北高原西部的千山之間,其縣城坐落在千河谷地的中部,總地勢是西北高而東南低。看其地貌大勢,位於中國第二級階梯上,是中國四大高原之一黃土高原地區的一分子。這種背景決定其地形地貌不會脫離這種格局的影響。而這種表現也在某種程度上由中國大致格局第二極階梯的地形位置特徵所概括。全縣有大小山頭3429座,大小溝道1746條,主要河流四條,四條河的主要支流64條,其中最大的千河由西北流向東南,斜貫縣境中部,其餘三條分別流向南、北,交錯切割,自然形成山嶺重疊,溝壑縱橫,梁峁谷坡,彼起此伏的復雜地形。這些復雜多樣類型的形成,是各種自然條件綜合作用的結果,其主導因素是是氣候及其它外營力作用所致等。
地質
隴縣按照世界所公認的板塊構造學說來判斷,應該處於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相互擠壓斷裂地帶,地殼較為活躍。因此,其地質條件復雜,地質構造系統代表著不同的構造形式。境內可分為五個地貌單元:
1、 千山低山丘陵、黃土梁溝壑區;
2、合谷階地區;
3、關山山區;
4、六盤山丘陵山地區;
5、景福山區。
當然,自然地理位置不只是揭示出這些要素,比如還可大致顯示其他氣象現象發生的情況。例如,台風多發地,梅雨發生地等,都需要用到其自然地理位置來刻畫。
表徵人文功能
地理位置的一個最為重要的地方,它能先天地與人們的主觀需要發生不謀而合的結合,從而表徵出獨特的區位優勢。
地理位置影響交通發展
地理位置對於交通事業的發展不容懷疑。例如,中國的海洋運輸事業自古以來就很發達,首先歸功於中國擁有東部曲折的海岸線,多優良港灣,為發展海洋運輸帶來奠定基礎。隨著人們交往的增多,物流量人流量的增多,其交通價值更是明顯。這個功能也主要顯示出強烈的地理位置優勢,向東可到日本,美洲等國家,向南可到東南亞,南亞,西亞,非洲等地區;另外,中國大陸又背靠亞歐大陸,為建設陸上發達交通提供可能。中國的「第二亞歐大陸橋」可以一直從連雲港向西到達歐洲荷蘭國家境內。這充分顯示出我國海陸位置的天然區位優勢。這是從大尺度考察功能性位置的方面。當然,它首先是以自然地理位置為基礎的。又如,歐洲各國的發達,也無不得益於便利的海運。海運的發達首先是離不開天然的曲折通幽的海岸線條件,有利於成就像早先發達的海運大國--英國。
地理位置影響經濟開發
優良的地理位置,可以形成世界的集散中心。人流與物流會異常的興盛。這特別是在世界經濟貿易迅速發展的時期。例如,中國的香港,雖然在早期只是個小小的轉運碼頭,但是其天然的地理位置卻是得天獨厚的。不僅是太平洋與亞洲邊線的完美結合點,也是大西洋尤其是東岸英國與大西泮洋西岸尤其是美國連線的反向延長線的時區中點位置。這個位置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香港可以不受時差的限制而24小時全程全球性地開展業務工作。這在世界上是少有的。
地理位置影響政治中心選擇
地理位置決定一個國家的政治中心建設,這在很多國家都有先例。以中國為例,自古以來,很多當政者都非常看重地理位置的選擇。政治中心,是一個國家的工作心臟,是國家的大腦。因此,選好政治中心非同小可。中國把北京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其主要因素是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所決定。北京位於中國東部沿海地區,而且扼守連結東北與關內的咽喉地帶,屬於雄雞的咽喉地帶(中國形狀像一隻雄雞,故有此說),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同時,它靠近俄羅斯,蒙古兩國,無戰爭之憂。東有渤海,有遼寧、山東兩個半島拱衛,戰略上十分安全。此外,北京是明清兩代五百年帝都,經受了歷史的嚴格考驗。
當然,地理位置還可以影響其它功能,如對外貿易功能,文化源地形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