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利用沉積岩組合識別恢復古地理環境
不同等的沉積環境形成不同等的沉積岩層和沉積岩類型,因此可以由沉積岩類型判斷古代沉積環境,其組合則可以用於恢復古地理環境。
2. 古地理環境與沉積相概述
由於兩大平原在第四紀以來,屬於間歇性沉降的加積平原,且具有明顯的繼承性、多期性和差異性,加上古氣候的冷暖交替,導致區內第四紀古地理環境與沉積相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產生差異。
(一)早更新世古地理環境與岩相
1.早更新世早期(距今300~250萬a前)
早更新世早期的三江平原與現在面貌迥然不同,盆地范圍很小。僅在綏繽凹陷和前進凹陷有三個內陸封閉盆地接受第四系沉積,其餘廣大地區屬於陸源剝蝕區,其周圍山地約高出當地基面100~300m。區內除松花江有明顯河道外,其他河流尚未形成。
主要沉積相有河床滯留相和沖洪積相(圖3-3),沉積物厚20~100m,推斷距今年齡約300~250萬a前。
興凱湖平原湖泊尚未形成,僅在松阿察河一帶有一近南北向深槽,沉積了沖洪積物,厚30~50m(圖3-4)。
2.早更新世中晚期古地理環境與岩相(距今250~120萬a前)
由於兩大平原斷陷下沉,其沉積范圍逐漸擴大,至早更新世未,達到山麓邊緣,大體受平原周邊斷裂帶控制。
三江平原西界小興安嶺山前台地邊緣與依蘭—伊通裂谷北段相通,東接完達山西麓,與敦化—密山裂谷相連,南臨山前台地,以近東西向斷裂為界,略小於今日三江平原范圍,周圍山地高出當地基面100~350m,屬陸源剝蝕補給區。
區內的黑龍江業已形成,約在福興一帶入松花江再北泄。其河床滯留相沉積物的電阻率達300~400Ω·m。表明河流能量較小,尚未切穿嘉蔭峽谷,還沒有能力攜帶更粗顆粒沉積物。小興安嶺東坡的梧桐河已形成,流出山口後匯入松花江,古松花江仍按其故道北泄,至樺川一帶分兩支,主流北支繼續北泄與黑龍江匯合後流入現今的俄羅斯境內,形成一個較大水體,另一支流過花馬山入「古三江湖」(擬稱)。
古松花江、東河床滯留相沉積物電阻率約180~250Ω·m,表明河水能量小,攜帶能力弱,沒有切穿依蘭峽谷。
「古三江湖」的濱湖相沉積由泥質粉砂、細砂構成。電阻率100~70Ω·m。淺湖相沉積物,由亞黏土、亞砂黏土與粉細砂互層,電阻率為50~70Ω·m。
在完達山北麓與撫遠間,亦存在一個較大的水體。有兩股水流注入其中:一股由北而南入湖。另一股源於錫霍特山,自東而西注入湖泊中,此兩河床滯留相沉積物的視電阻率為300~200Ω·m,該水體濱湖相沉積物視電阻率約100~80Ω·m;淺湖相沉積物為80~50Ω·m。
其餘廣大地區均屬於邊灘相沉積(見圖2-48)。沉積物厚40~100m,距今年齡約為250~120萬a。
圖3-3三江平原岩相對比圖
圖3-4興凱湖平原岩相對比圖
以上特點表明古三江水系在早更新世晚期仍屬於內陸水系,沒有外泄入海。
興凱湖平原在早更新世晚期,湖泊相當廣大,約相當於現今平原面積1/3。古興凱湖(見圖2-59)北至虎林縣城,西抵寶東、承紫河、青山一線,東臨松阿察河,南越中蘇邊界線,此外在平原北部的阿北—新政一帶也存在一個較小湖泊。
此期,古穆棱河形成,注入興凱湖,形成大面積三角洲沉積,在俄羅斯境內的伊漫河、塔姆加河開始形成,分別流入盆地的兩個湖中,形成入湖三角洲與邊灘相沉積。
區內河床滯留相沉積物視電阻率為200~150Ω·m。三角洲相為150~100Ω·m,濱湖相視電阻率為100~70Ω·m。淺湖相視電阻率為70~30Ω·m。
(二)中更新世古地理環境與岩相(距今120~20萬a前)
進入中更新世以來,由於兩個大平原整體穩定下沉,致使沉積范圍達到最廣時期。現今的台地後緣即為當時的平原邊界,到中更新世晚期,湖泊發育極盛時期,「古三江湖」南遷至寶清、雙鴨山一帶,在集賢、湯原、鶴立一帶都有較大湖泊(見圖2-71)。
小興安嶺東麓的諸順坡河,均已形成,分別匯入松花江,並形成各自的河床滯留相沉積物。黑龍江與松花江在綏濱—蘿北地區相匯。由於水流過大,使河道漫散,沉積了較寬的河床相礫石層。
古撓力河及其支流形成後,匯同松花江南部的分支河道北流入黑龍江。古烏蘇里江還是一條近東西向小河,它源於錫霍特山,在撫遠南匯入黑龍江,形成了各自的河床滯留相沉積。其餘廣大地區為邊灘相沉積。
應當說明,黑龍江河床滯留相沉積物視電阻率高達1000~500Ω·m。松花江的河床滯留相沉積達600~400Ω·m,都比早更新世沉積物視電阻率明顯增大。這表明水流能量劇增,攜帶能力強,才得以沉積粗大顆粒。由此可見,黑龍江在中更新世中晚期已切穿嘉蔭峽谷,同時松花江切穿了依蘭峽谷。截奪了各自上游水系所致。然而,兩江匯流後並未形成廣大水體,推斷此期區內水系已經外泄入海,距今約在60~50萬a前。這一結論與黑龍江地礦局第一水文隊及原九〇四部隊的研究結果相合。
古興凱湖及其北部湖泊達到最盛時期,廣泛發育濱湖相、淺湖相沉積。穆棱河分兩沉積。支河道分別注入兩個湖泊中(見圖2-71),形成了河床滯留相和邊灘相及入湖三角洲相
(三)晚更新世古地理環境與岩相
劃分如下階段。到了晚更新世時期,兩大平原均處在差異性緩慢抬升沉積期,加上古氣候惡化,可
1.晚更新世早期
由於兩大平原周圍山體隆升,使山麓前緣沿斷裂帶緩慢抬升。隨著古氣候轉冷變干,三江平原中更新世遺留下來的古湖泊,除「古三江湖」外相繼消亡,兩大平原縮小到今日的台地前緣,周圍山地接近現今高度,仍近陸源剝蝕區(見圖2-78)。
黑龍江匯入松花江有兩條古河道,寬10~15km,沉積物視電祖率1000~400Ω·m。松花江基本上仍按中更新世故道分兩支北泄,其河床滯留相沉積物視電阻率為600~300Ω·m。
小興安嶺東坡的各級河谷,從山區攜帶的粗粒物質沉積在平原邊緣,形成了沖洪積扇堆積物。其餘廣大地區為邊灘相沉積,平原東側烏蘇里江北段河道已見雛形。
興凱湖平原仍以湖泊沉積為主(圖2-78),還沒有形成外泄水系。
2.晚更新世中期
近,山前台地分異明顯。距今15~7萬a前,兩大平原范圍基本與晚更新世早期相似,周圍山體與現今面貌相
與邊灘相沉積。由於古氣候轉暖變濕,三江平原河流量增大。並經常淹沒地勢低平的洪泛區,乃致使同江—富錦—集賢一線以東廣大地區,被水體淹沒,形成了穩定而廣闊的河漫湖,沉積了厚達6~10m亞黏土層(見圖2-78),其視電阻率20~30Ω·m,其他地區為河床相
興凱湖平原仍為廣闊的湖相沉積。
3.晚更新世晚期—全新世
距今7.0萬a以來,兩大平原都發生了重大變化,三江平原的同江—富錦—集賢連線以東平原整體抬升,隨著古氣候惡化、河漫湖乾涸、Ⅱ級階地形成。至此,三江平原中的湖泊消亡,這段時期平原東部發育撓力河、別拉洪河及其支流等沼澤性河流,加積了泥質堆積物,但這些河流大都未切穿亞黏土層。由於古冰緣強烈作用,形成許多寬淺谷地,閉流窪地,為全新世發育沼澤、泥炭沉積提供了空間。
邊境北泄入海。平原西部河流作用十分活躍,黑龍江在綏蘿地區留下六條古河道,沉積物粒度粗大,由卵礫石組成,其視電阻率高達1~3000Ω·m,一般在1000~400Ω·m。河水攜帶能量相當大,至晚更新世末(距今2.2萬a前)遺棄最後一條河道(後述),回到現今的中俄
松花江依然如故,沿其故道北流入黑龍江,但在同江一帶曾一度向東遷移,留下了數條自然堤,形成了寬達20km的邊灘沉積,它的河床相沉積物視電阻率為500~300Ω·m,此期總的看來邊灘相不甚發育。
小興安嶺東坡的各級河流仍將山區攜帶物質疊加在晚更新世中早期扇形平原之上。由於小興安嶺東麓,坡緩流短,河流量小,故其攜帶能力遠小於黑龍江和松花江,所以扇形地的沉積物顆粒相對較細。
興凱湖平原也發生了重大變化,約在距今2.0萬a前湖水退縮到第四道堤附近,穆棱河、松阿察河與俄羅斯境內諸水系,均被烏蘇里江所截奪,使之成為外流水系(見圖2-85)。
3. 中國歷史地理環境有哪些基本特徵
中國歷史地理環境的基本特徵
1 、中國歷史地理環境的基本特徵包括:疆域、政區、民族、人口、地形、地貌、氣候等.
2 、中國歷史上只有月氏族的主體在公元前2 世紀遷到中亞了,其他各民族都沒有完全離開過中國.
3 、從境外遷入中國的民族是朝鮮族、俄羅斯族、塔塔爾族.
4 、中國歷史上,除漢族以外,匈奴、鮮卑、羯、氐、羌、契丹、女真、蒙古、滿族都曾經建立過統治中原地區的政權,其中蒙古、滿族還統治過整個中國.
5 、商和西周時期實行分封制,從上到下「分土而治」.秦以後,郡縣制基本上推行到了全國.
6 、元朝的中央政府稱為尚書省.
7 、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形成地形上的三級台階,慣稱為三大階梯.
8 、我國最低的內陸盆地是吐魯蕃盤地.
9 、中國疆域的基礎是在乾隆年間最終確定的.
10、中國的氣候有三個特點:一是季風氣候明顯;二是大陸性氣候強;三是氣候類型多種多樣.
4. 利用沉積物中的哪些微量元素可以判斷古地理環境
古生物化石和古植物花粉。
5. 如何用岩石類型判斷地質時期的古地理環境
每個時期形成的岩石都是不同的,所以也能就此判斷它的形成條件
6. 古代埃及的地理環境有哪些特徵
古代埃及的地理環境是相當封閉的,它北臨地中海,東側的大部分為紅海所切斷,只留下狹窄的蘇伊士地峽與亞洲相通,利比亞沙漠和撒哈拉沙漠封鎖了它的西陲,南方尼羅河上游,是高原山地和熱帶雨林。在這片國土以外,自然條件惡劣,人口稀少,幾乎不存在可以與之抗衡的力量和國家。因而這也造成埃及美術的第二個特點:穩定的形式。除了公元前15世紀阿赫納頓的宗教改革期間,曾出現短暫的自由樣式以外,整個說來,埃及藝術在形式上是由一種嚴格的理想化的裝飾風格所左右的。埃及藝術家並不在自己的作品中致力於追求視感的真實性,而更重視形式的精神力量,並歸結為嚴格的形式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