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做地理老師應該具備哪些條件
B. 如何成為一名優秀的科研工作者
成為一名優秀的科研工作者:
1、強化責任意識
責任意識是做一名合格的科研工作者人文素養(大目標,大責任)。
2、砥礪誠信品行
誠信的品行是做一名合格的科研工作者道德基礎(坦盪、誠實、守信)。
3、樹立嚴謹作風(崇尚科學、規范嚴謹)
嚴謹的作風是做一名合格的科研工作者行為特徵。
4、培養創新精神
創新精神是做一名合格的科研工作者之魂(標新立異、革新創造)。
5、善用科學方法
科學方法是做一名合格的科研工作者利器(融會貫通、應用自如)。
6、鍛煉抗壓能力
提高應對挫折的心理承受力、樂觀、豁達、化解。
當前出現科學道德和學風缺失的根本原因:
一是科學研究與市場利益銜接;二是科研項目和經費成為稀缺資源;三是大學、科研機構和科研人員的評價導向趨形式化、錦標化;四是個人對物質利益的崇拜超越了科學道德的尊崇。
要強化責任意識、砥礪誠信品行、樹立嚴謹作風、培養創新精神、善用科學方法、鍛煉抗壓能力,不僅在專業領域里要追求進步和創新,更要在協作精神、奉獻精神、哲學思想、社會責任感、人本主義精神等方面追求卓越和優秀,真正成為一名合格的科研工作者。
C. 如何做好一名科研工作者
1、在外人看來,是個書獃子。有十分優秀扎實的專業基礎,這就是要愛學習。 2、要有極強的鑽研精神,一個問題不解決決不罷休。 3、要有很好的開拓精神,想別人沒想到的、研究沒有人研究出的問題。 4、要遠大的理想,不是實用主義者
D. 如何成為一名優秀的地質學家
(1)首先,要勤於觀察地理現象,多思考其形成。無論在工作還是在生活中,要重視觀察地理現象,善於發現現象,思考背後的原因。
(2)其次,要重視野外考察,多實踐,不斷積累學科認識經驗。地理學是一門需要實地觀察或者觀測的學科。
地質學的研究對象是地球。地球包括固體地球及其外部的大氣。固體地球包括最外層的地殼、中間的地幔及地核三個主要的層圈。目前,主要是研究固體地球的上層,即地殼和地幔的上部。
地球的平均半徑為6371公里 。其核心可能是以鐵、鎳為主的金屬,稱為地核,半徑約3400公里。在地核之外,是厚度近2900公里的地幔。地幔之外是薄厚不一的地殼,已知最厚處為75公里,最薄處僅5公里左右,平均厚度約35公里。
地核的內層是固體,也有科學家認為是在強大壓力下原子殼層已被破壞的超固體。外層是具有液體性質的物質,還推測有電流在其中運動,被認為是地球磁場的本原。外層的厚度約為2220公里。
地幔下部是含有較多金屬硫化物和氧化物的非晶體固體物質;地幔上部成份與橄欖岩大致相當;與地殼相接部分和地殼均具有剛硬的性質,合稱為岩石圈,厚度約為60~120公里;在岩石圈之下為一層具有可塑性、可以緩慢流動、厚度約為100公里的軟流圈。
地殼表面的海洋、湖泊、河流等水體約佔地表總面積的74%。呈液態的地表水與凍結在兩極地區和高山上的冰川,以及土壤、岩石中的地下水,組成地球的水圈。
地球的外層是大氣圈。大氣主要集中於高度不超過16公里的近地面中,成份以氮和氧為主。離地越遠,大氣越稀薄,而且成份也有變化。在100公里外,大氣逐漸不能保持分子狀態,而以帶電粒子的形態出現,其稀薄程度超過人造的真空。帶電粒子受到地球磁場的控制,形成能夠阻擋來自太陽和宇宙帶電粒子流沖擊的電磁層。
地球的水圈和大氣圈通過水的蒸發、凝結、降水和氣體的溶解、揮發等方式互相滲透和影響。固體的地球界面上下,是大氣和水活動的場所。岩石圈的物質也不斷運動 ,並通過火山噴發的形式進入水圈和大氣圈。地球各圈層的相互作用不斷改變著地球的面貌。
地球的這些圈層,是由於其組成物質的重力差異作用而逐漸形成的。地球上的任何質點均受到地球引力和慣性離心力的作用,這兩種力的合力就是重力。地球表面重力吸住了大氣和水,並對他們的運動產生了影響
以上內容參考:地質學家
E. 《自然地理》其他職業的人怎樣成為科研人員 只要你善於觀察問題,善於發現問題,善於提出問題,
科研工作者,確實需要善於觀察問題、善於發現問題、善於提出問題、善於……愛學習、愛實踐……
但是,上述這些因素,並不是一個人成為科研工作者的唯一因素,更不是決定性因素……
真正決定一個人能不能成為科研工作者的,是他本身是否具備相關的專業技術。
只有他的專業技術水平達標,他才能有成為科研工作者的可能性。
如果只是善於觀察、善於發現……愛學習、愛實踐,那麼,他最多也就能成為一個科學愛好者而已……沒有專業技術的支撐,他是成不了科研工作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