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干支歷的歷法規則
干支歷是一種以60組各不相同的天乾地支標記年、月、日、時的歷法,是中國所特有的陽歷 。年月日時是歷法的基本要素。 干支歷主要由干支紀年、干支紀月、干支紀日、干支紀時四部分組成。它以立春為一年之始,年長為一回歸年,用二十四節氣劃分出十二個月,每個月含有兩個節氣,沒有閏月。干支歷與地球環繞太陽的周期運動有關,其年月日全由太陽視運動決定,與太陰月相無關 ,它比農歷更穩定而准確地反映出一年四季的氣候和物候變化。
干支歷示例:(公歷1949年10月1日下午2點,農歷八月初十日)
己丑年,癸酉月,甲子日,辛未時。 天乾地支,簡稱「干支」。「十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干古稱十日,十二支古稱十二辰。干支這個名稱,在東漢以前是沒有的。關於干支的起源,成書於戰國末年的史書《世本》中曾有這樣的記載:「容成作歷,大撓作甲子」。隋朝《五行大義》也記載有「(大撓)采五行之情,占斗機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謂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謂之枝。有事於天則用日,有事於地則用月。陰陽之別,故有枝幹名也。」「大橈」,史籍記載是黃帝的史官,《呂氏春秋·尊師》:「 黃帝師大撓 。」近代學者對干支的起源做過一些研究和論證,還沒有一個確切的定論。
十天干以甲開始的單數序列為陽干,雙數序列為陰干。十二地支又以子開始的單數序列為陽支,雙數序列為陰支。十乾和十二支按照陽干配陽支、陰干配陰支的規律依次相配,組成記錄干支歷的60個基本單位:
干支表
01.甲子 02.乙丑 03.丙寅 04.丁卯 05.戊辰 06.己巳 07.庚午 08.辛未 09.壬申 10.癸酉
11.甲戌 12.乙亥 13.丙子 14.丁丑 15.戊寅 16.己卯 17.庚辰 18.辛巳 19.壬午 20.癸未
21.甲申 22.乙酉 23.丙戌 24.丁亥 25.戊子 26.己丑 27.庚寅 28.辛卯 29.壬辰 30.癸巳
31.甲午 32.乙未 33.丙申 34.丁酉 35.戊戌 36.己亥 37.庚子 38.辛丑 39.壬寅 40.癸卯
41.甲辰 42.乙巳 43.丙午 44.丁未 45.戊申 46.己酉 47.庚戌 48.辛亥 49.壬子 50.癸丑
51.甲寅 52.乙卯 53.丙辰 54.丁巳 55.戊午 56.己未 57.庚申 58.辛酉 59.壬戌 60.癸亥
最完整的干支表要算《甲骨文合集》第37986片甲骨(見圖)。這版甲骨是商代末期紂王帝辛及其父親帝乙在位期間的刻辭,此為一牛胛骨。 在發現的商代甲骨文中,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內容都是與占卜相關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甲骨卜辭」。 節氣反映了地球在繞太陽運行軌道上的不同位置,屬於陽歷范疇。從地球上看,太陽在天球上沿著軌道(黃道)作周年視運動,我國古代人們發現了太陽年位置的變化與農業氣候有著密切關系,於是,在歷法中,利用天文現象,反映氣候的變化,便於農事的安排,編制了二十四節氣。把太陽運行的黃道(360°)分成二十四等分點,以春分點0點為起點,太陽每運行15°稱一節氣,位於等分點的瞬間就是交節氣時刻,每個節氣都設有專用名,它們含有氣候變化、物候特點、農作物生長等意義。
二十四節氣是在四時八節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殷、周之交已分四時,春秋時代已有分至啟閉八節。到戰國晚期就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節氣體系(天文位置已確定)。 到西漢時,《淮南子》所載二十四節氣的名稱和順序,已經與後世完全相同,歷二千多年而沒有改變: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
為方便記憶,有《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先有歲星紀年法,後有太歲紀年法,它們可以說是干支紀年法的前身。由於木星繞天一周,實際不是恰好為12年,而是11.86年。所以杷它當做12年一周天,順次計箅,結果和實際的天象不合,每隔83年就會有一次誤差。西漢末劉飲提倡超辰法,就是以144年間歲星運行的次數為145次。東漢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按超辰法應該超辰而不超辰,從這年以後,紀年法完全和歲星的運行沒有什麼關系,只按六十干支的次序來紀年。
干支歷的紀年以二十四節氣的立春為年分界線,用60組各不相同的天乾地支進行標注。從甲子到癸亥,循環更替,以至無窮。紀年的該組干支可稱為年柱。
民國以前,立春作為二十四節氣之首、干支歷歲首,叫春節(立春節);由於是春天的開始,我國自官方到民間都把立春作為節日來過,是一個重大節日。立春之日迎春已有三千多年歷史。立春時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去東郊迎春,祈求豐收。回來之後,要賞賜群臣,布德令以施惠兆民。這種活動影響到庶民,使之成為後來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動。到了清代,迎春儀式演變為社會矚目、全民參與的重要民俗活動。據《燕京歲時記》中記載:「立春先一日,順天府官員,在東直門外一里春場迎春。立春日,禮部呈進春山寶座,順天府呈進春牛圖,禮畢回署,引春牛而擊之,曰打春。」清人所著的《清嘉錄》則指出,立春祀神祭祖的典儀,雖然比不上正月初一的歲朝,但要高於冬至的規模。可以看出立春在很早之前是相當受重視的。 春秋時代開始以十二支紀月,叫做月建。十二辰(即十二支)的意義在《淮南子·天文訓》、《史記·律書》、《漢書·律歷志》和《釋名》都載其語源的說明,可以說是大同小異,都表示萬物從發生,經過繁茂、成熟、衰減,乃至胚胎新萌芽的狀態。《說文解字》的解說雖有牽強附會之嫌,但大體上文字的構造和其意義是一脈相承的。其名稱可以說是考慮陰陽的消長和五行的推栘而組成的。 以上古籍記載把十二辰都描述為物候的周年變化 ,這充分說明干支紀月的陽歷性質。
干支歷以二十四節氣來劃分出一年中的12個月份,每個月含有兩個節氣(二十四節氣中單數序列的節氣又簡稱為「節」,雙數序列的節氣又簡稱為「氣」或「中」,就是說二十四節氣由12「節」加12「氣」組成)。又以交立春節氣當日作為一年的第一個月份即寅月(有的書籍又同時標注為1月或正月,用以輔助理解,其餘類推)的起始,於是每一個「節」加一個「氣」就為一個月,每個「節」可代表上半月(約15天),每個「氣」可代表下半月,這樣每個月就包含了兩個節氣。不需設置閏月。
二十四節氣、干支歷月、公歷和太陽位置對照見右圖。
干支歷月、一年四季和二十四節氣的對應關系見下表: 序號123456789101112干支歷月份寅月卯月辰月巳月午月未月申月酉月戌月亥月子月丑月季春夏秋冬二十四節氣(節)
(氣) 立春
雨水 驚蟄
春分 清明
穀雨 立夏
小滿 芒種
夏至 小暑
大暑 立秋
處暑 白露
秋分 寒露
霜降 立冬
小雪 大雪
冬至 小寒
大寒 干支紀月除十二支固定外,十干是依次排列的。 於是,從甲子到癸亥,60組各不相同的干支循環更替,每5年一個周期。紀月的該組干支可稱為月柱。人們根據干支年、月柱的出現規律作出了能快速獲知干支紀月的推導口訣:(知道了年干,就可算出當年的月干)
五虎遁年起月訣
甲己之年丙作首,乙庚之歲戊為頭。
丙辛歲首尋庚起,丁壬壬位順行流。
若言戊癸何方求,甲寅之上好追求。
一般所謂月建是指十二支而言,如建子、建丑、建寅等等。有人認為月建是指(農歷)月的大小而言,所以有大建和小建的謬稱。 從而又把「正月建寅」等,錯誤地解讀為農歷正月等同於「寅」或干支歷的寅月。事實上,月建是等分的。按一年365.25日算,共歷30.4375日,而1個朔望月只有29.530589日。這一辰就差了幾乎1天。這十二辰合起來差了將近11天。 那相差出來的天數又怎麼辦?這就是陰陽歷需要設置閏月的原因了。
《史記·歷書》又有「夏正」、"殷正」、"周正"之分,這就是戰國、秦、漢時代盛行的三正論。(建正意為陰陽歷以哪個月建作為其一年中的第一月份的起始位置。)但有人認為三正交替不是歷史事實。 干支歷的紀日用60組各不相同的干支進行標注。從甲子到癸亥,不斷循環記錄。紀日的該組干支可稱為日柱。
干支紀日在每一天的劃分標准為晚上的零時,即子正。子正在《淮南子》中叫晨明,《集解》中叫夜半。 此外,晚上23至24點又稱為晚子時,24點至1點稱為早子時。(另有部分八字命理派別以子初劃分日干支,即晚上23點起為新的一天。)
由於干支紀日以每一天來計算,對歷法沒有太多要求,且它的作用能很好的配合記事,所以它能直接附加在陰陽歷上。
干支紀日法是中國歷法中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它以六十為一周,周而復始,所以歷算家都以甲子為不變的尺度,考古家也借甲子以定古代月日的真正間隔,否則經過多次的改歷,古代歲月將無法整理。干支紀日法不獨為歷家推算的工具。 《史記·歷書》已以十二支紀時。古人把一晝夜分為十二辰,每辰分為八刻,一晝夜為九十六刻。清初引用西法,把一晝夜分為二十四小時,因而一辰等於二小時。每辰兩小時,遂有初正之分,每時等於四刻,每刻等於十五分鍾。
子時: 23點至1點;丑時: 1點至3點;寅時: 3點至5點;卯時: 5點至7點;辰時: 7點至9點;巳時: 9點至11點;午時: 11點至13點;未時: 13點至15點;申時: 15點至17點;酉時: 17點至19點;戌時: 19點至21點;亥時: 21點至23點。
在古代由於歷書中都不標記干支紀時,於是人們根據干支日、時柱的出現規律作出了能快速獲知干支紀時的推導口訣:(十二個時支為已知不變,就推排時干)
五鼠遁日起時訣:
甲己還加甲,乙庚丙作初。
丙辛從戊起,丁壬庚子是。
戊癸何方覓,壬子是真途。
Ⅱ 干支歷的選擇術
中國歷代官方天文機構的職掌,除包括推算歷法和觀測天象外,還需負責處理選擇事,如東漢時期天文官的職責就包括:「凡國祭祀、喪、娶之事,掌奏良日及時節禁忌。」稍後,在官方的天文機構中更出現一部門專責此類事情,宋、元時,稱之為三式科,在清代則稱作漏刻科,此科在清初的職掌為:"相看營建內外宮室、山陵風水,推合大婚,選擇吉期,調品壺漏,管理進樓,郊祀候時,兼鋪注奇門出師方向",表面上雖較東漢復雜,其實兩者的內容在一千多年間並無太大出入。
從元代開始,以迄清末,政府更在州縣廣設有陰陽學,與儒學和醫學鼎足而三,以處理地方上有關"卜擇時日、相關面勢向背"之事。
透過官僚以及教育體系的認可,選擇術在中國社會的影響力因此日益深化。如以明代為例,我們在《居家必用事類全集》、《士商必要》、《便民圖纂》等民間編印的日用網路,以及御匠司和內醫院官員所出版的《魯班經》、《針灸擇日編集》等專門書籍中,即均可見到豐富的趨避內容。
中國傳統的選擇術,早在秦漢時期就已相當成熟,當時《日書》中所記占候時日宜忌的內容,不僅涉及嫁娶、出行等日常行事,亦牽涉攻伐、出兵等軍國大事。然而《日書》的性質乃屬術家所用的專門參考工具書,一般人或不易卒讀。當時民眾如欲擇吉避凶,恐均需問詢所謂的"日者",此故考古出土的漢簡殘歷,主要在記月盡大小和日序干支,只少數歷中偶爾注有"八魁"、"反支"或"血忌"等神殺(又稱神煞〉之名。唐代以後,隨著雕版印刷技術的成熟,政府開始印製歷日(即黃歷)。在這些雕印的歷日之上,有關行事宜忌的內容開始大量出現。
而擇吉之術只與年月日的干支相關,即干支歷。後世的選擇家為增加其術的"精密度",並營造出上應天行的形象,乃強調鋪注規則中的月份,是從該月節氣的起始瞬間至下月節氣之前。南宋掌禹錫即稱:"凡擇日,皆取月節氣應為正,氣應時刻隨歷日用之"。
Ⅲ 干支歷的知識有哪些
干支歷,又稱節氣歷或中國陽歷。它是一種用60組各不相同的天乾地支標記年月日時的歷法。干支歷主要由干支紀年、干支紀月、干支紀日、干支紀時四部分組成。它以立春為歲首,交節日為月首。年長即回歸年,一節一中為一個月。由於60干支以甲子為首,所以干支歷又稱為甲子歷中國出現干支紀年、紀月、紀日和紀時的年代各不相同。在古代,人們採用干支紀日或紀月時,開頭大概只是單一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干支表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干支表地使用干或支。以後就將干支配搭起來使用。干支紀日是現今歷史上最長的紀日法,據考從伏羲氏就開始有創建,從中國古代的夏朝就已經開始使用。殷墟甲骨卜辭中,就載有大量用於紀日的干支記錄。但因材料的缺失,我們並不能完整串聯到商代的干支紀日。後來延續的紀日干支是根據古代歷史典籍《春秋》中所記載的日食時間,即從春秋時候魯隱公三年(公元前720年)二月己巳日開始起算至今的。接著,春秋戰國時期已採用十二辰(地支)紀月。在後來的《禮記》、《史記》、《淮南子·時則訓》等古籍中都有這樣的記載:「春建寅卯辰,夏建巳午未,秋建申酉戌,冬建亥子丑之月也。「而十二辰加時制度至遲西漢時已被採用。西漢末至今,一直用干支來紀年。唐代以後,五代歷書(即黃歷)月名開始注以干支,北宋時又將十干十二辰配合以紀時,至此年月日時分別全以干支注記,干支歷日趨完整。
Ⅳ 請問古代人(干支歷)怎麼確定年份是哪一年 比如現在是2017年(干支歷:丁
所我所知, 古代人所用的干支歷還存在三元九運一個說法, 比如2017年屬於下元八白土運.三元九運是中國劃分大時間的方法,自古便記載於黃歷上,並結合干支歷使用,多用於風水學上。
中國古代先民仰觀天文,俯察地理,經過漫長時期的觀測,發現太陽系各大行星的運轉規律與地球上的自然和人事現象的運動變化規律之間存在著某種內在規律性聯系,特別是木星和土星的運行規律對地球影響很大。古人洞悉這一天機,以一百八十年作為一個正元,每一正元包括三個元,即上元、中元、下元;每元六十年,再分為三個運,每運為二十年,即上元是一運、二運、三運,中元是四運、五運、六運,下元是七運、八運、九運,從而構成了完整的三元和九運體系。
例如: 現在是農歷 二零一七(雞)年七月初六 巳時 ,那麼對應古代人的干支歷是:丁酉年 戊申月 丙戌日 癸巳時. 三元九運是下元八白土運.
Ⅳ 干支歷的演算法
干支紀年算是一個獨立的系統,不過同節氣還有點關系
干支紀年的方式,無非是甲乙丙丁,子丑寅卯搭配。六十年一輪回,六十天一輪回。
干支紀年同農歷關系不大,他每年的第一個月是從立春開始。而一年分二十四節氣,沒兩個節氣一個干支月。所以他和農歷的閏月扯不上關系。閏月的時候干支月事正常向下排的。只要節氣不亂,干支紀年的月份肯定就不會亂。而干支紀年中一年的天數也是和節氣相關的。理論上一個節氣15天,但並不是絕對的。有的16天,有的14天,而一年大概也是365天。
Ⅵ 如何用天乾地支計算年月日時
快速推算年柱干支法:
1、推算天干:
公元後任何年代:公元年末位數-3=年干,負數則加10
公元前任何年代:公元年末位數+8=年干
(因為公元3年為癸亥年,而天干又是逢10一循環。公元4年天干是甲,而4-3=1。由於沒有公元0年,所以公元前的天干為末位數-3+1,再+10轉為正數)
2、推算地支:
公元後任何年代:(公元年數-3)÷12,得余數0-11為年支,負數則加12,0視作12
公元前任何年代:(公元年數-2)÷12,余數-11-0為年支,加12轉為正數,0視作12
另:
1、公元年末二位數+9=年支(適用於1800—1899 年);
2、公元年末二位數+1=年支(適用於1900—1999 年);
3、公元年末二位數+5=年支(適用於2000—2099 年);
年干支是以立春為界,而不是以春節為界的。如1964年陽歷2月4日的陰歷為十二月二十一,仍為癸卯年;但1964年陽歷2月5日的陰歷雖為十二月二十二,而此日已立春,宜做甲辰年。
(6)地理干支歷怎麼出題擴展閱讀:
干支歷法是上古文明的產物,又稱節氣歷或中國陽歷,是一部深奧的歷法。它是用60組各不相同的天乾地支標記年月日時的歷法。主要由干支紀年、干支紀月、干支紀日、干支紀時四部分組成。它以立春為歲首,交節日為月首。年長即回歸年,一節一中為一個月。干支歷通過天乾地支論太陽與地球的關系,二十四節氣和十二月建是基本內容。
既管年又管月,兼具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是根據黃道面劃分出來的,用二十四節氣劃分出十二個月,每個月含有兩個節氣,沒有閏月。二十四節氣與地球環繞太陽的周期運動有關,其年月日全由太陽視運動決定,與太陰月相無關。
它又與通常的陽歷(如公歷)不同,公歷的月長由人為規定而與天象無涉;干支歷的年月日均由天象決定,無須通過人為調整,是完全符合天象規律的一部歷法。目前,干支歷依舊流行於萬年歷等書,用於象數、風水和命理學中。
Ⅶ 干支紀年是怎麼回事用什麼方法記的
一.十支紀年是我國傳統的紀年方法。
1.乾和支的含義:干支是天干,地支的合稱。
干指天干,共有10個符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支指地支,共有12個符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2.乾和支組合後用於紀年。即:將十天乾和十二地支按順序搭配組合成干支,用於紀年。按此排法,當天干10個符號排了六輪與地支12個符號排了五輪以後,可構成60干支。續排下去又將恢復原狀,周而復始,即如民間所說「六十年轉甲子」。
二.查看不同時間段的萬年歷。如:1516—2060年的萬年歷,記著五百年的干支,一查便知。
六十年甲子(干支表)
1 2 3 4 5 6 7 8 9 10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己 壬午 癸未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丑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根據「六十年甲子(干支表)」的公元年對應進行向上或朝下地反推。如:《辛亥革命》的辛亥年是1911年(48號干支),《戊戌變法》的戊戌年為35號干支,比辛亥年早13年,則「1911-13=1898」故《戊戌變法》是1898年。
應用公元年進行計算。應用公元年的某一年,聊以60(指六十年甲子),余數小於60,再用余數減去3(干支紀年是從公元4年開始使用的),便知。
如2002年:2002÷60,余數為22,再22-3,得數是19,查六十年甲子(干支表)19號干支,得知是壬午年。
三.結合實際了解「十二地支」
1.用十二種動物分別與十二地支相配成為「十二生肖年」。(見下圖)如凡是含有「子」的干支年,就是「鼠年」,這一年裡出生的人都是屬「鼠」;凡是含有「丑」的干支年就是「牛年」,這一年進而出生的人都是屬「牛」。以此類推。(如下表)
十二生肖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子鼠 丑牛 寅虎 卯兔 辰龍 巳蛇 午馬 未羊 申猴 酉雞 戌狗 亥豬
2. 以十二地支來表示十二時辰。
一日有二十四小時,而我國傳統則以十二個時辰來表示,即一時辰是二小時。(如下表)
二十四小時和十二時辰對照表
子 丑 寅 卯 辰 己
23-01:01-03:03-05 :05-07:07-09:09-11
午 未 申 酉 戊 亥
11-13:13-15:15-17:17-19:19-21:21-23
四、由公元推干支記年
為了便於運算和使檢索更加直觀,借用六十干支表並按順序加以編號成表一如下:
六十干支表
甲子0 乙丑1 丙寅2 丁卯3 戊辰4 己巳5 庚午6 辛未7 壬申8 癸酉9
甲戌10 乙亥11 丙子12 丁丑13 戊寅14 己卯15 庚辰16 辛巳17 壬午18 癸未19
甲申20 乙酉21 丙戌22 丁亥23 戊子24 己丑25 庚寅26 辛卯27 壬辰28 癸巳29
甲午30 乙未31 丙申32 丁酉33 戊戌34 己亥35 庚子36 辛丑37 壬寅38 癸卯39
甲辰40 乙巳41 丙午42 丁未43 戊申44 己酉45 庚戌46 辛亥47 壬子48 癸丑49
甲寅50 乙卯51 丙辰52 丁巳53 戊午54 己未55 庚申56 辛酉57 壬戌58 癸亥59
該表於公元前後的推算均適用,具體的方法如下:
1,求公元後某年(設為Y)的干支。方法是:先以Y除以60得出余數,然後再減去4,最後根據所得結果查表一中相應序數所對應的干支即為該年的干支。
例如求公元1911年的干支:1911÷60餘數為51,減4後得47,查表一47對應的干支是辛亥,即1911年為辛亥年。由於干支紀年60年一循環,當Y÷60的余數小於4時,需借干支紀年的一個周期60之數,例如1981年除以60餘數為1,直接減4不夠減,加上60之後再減4等於57,查表一便知1981年為辛酉年。余可類推。
2,求公元前某年(設為X)的干支。方法是:先以X除以60求其餘數,再用57減去所得余數,根據所得結果再查表一中對應的干支,即為該年的干支。
例如求公元前221年的干支:221÷60,余數是41,以57-41=16,查表一16對應的是庚辰,即公元前221年對應的干支應為庚辰。同樣由於干支紀年的循環周期為60年,當余數大於57時,也需再借60。例如求公元前479年(孔子卒年)的干支:479除以60餘59,用57減59不夠減,加上60之後再減59等於58,查表一知該年對應的干支為壬戌。其餘可以類推。
上述方法簡便易行,只要記住表一,就完全可以不用紙筆,直接由心算推出結果。
五、速查干支農歷紀月法
其方法為:若遇甲或己的年份 ,正月是丙寅;遇上乙或庚之年,正月為戊寅;遇上丙或辛之年,正月為庚寅;遇上丁或壬之年,正月為壬寅;遇上戊或癸之年,正月為甲寅。依照正月之干支,其餘月份按干支推算即可。
例如:2006年為丙戌年,其正月為庚寅,二月為辛卯,三月為壬辰,余類推。
六、速查干支紀日法
從已知日期計算干支紀日的公式為:
G = 4C + [C / 4] + 5y + [y / 4] + [3 * (M + 1) / 5] + d - 3
Z = 8C + [C / 4] + 5y + [y / 4] + [3 * (M + 1) / 5] + d + 7 + i
其中 C 是世紀數減一,y 是年份後兩位,M 是月份,d 是日數。1月和2月按上一年的13月和14月來算。奇數月i=0,偶數月i=6。G 除以10的余數是天干,Z 除以12的余數是地支。
計算時帶[ ]的數表示取整。
例如:查2006年4月1日的干支日。 將數值代入計算公式。
G =4*20 + [20 / 4] + 5*06 + [06 / 4] + [3 * (4 + 1) / 5] + 1 - 3 =197
除以10 余數為 7 ,天乾的第7位是『庚』。
Z =8*20 + [20 / 4] + 5*06 + [06 / 4] + [3 * (4 + 1) / 5] + 1 + 7 + 6 =213
除以12 余數為 9 ,地支的第9位是『申』。
答案是:2006年4月1日的干支日是庚申日。
Ⅷ 干支歷的節氣歷的方案:
精確地核定每年的立春日為歲首,但各月並不需要嚴格的以節氣為月首;參考現有公歷,定1,3,5,7,9,11等單月為31日,2,4,6,8,10,12等雙月為30日,這樣31*6+30*6=366日,比365.25日多了基本一天。多的這一天從單月份(1月或者11月)上減去,每四年在該單月上增加一天,或者核定過下一年的立春日與1月1日相同後再確定本年度是不是需要增加或減少1月(11月)的天份。
關於紀元:
有很多人建議用黃帝紀元,但過於久遠實不可考。不如參考《竹書紀年》,以夏朝開國紀元更好。夏朝開國,同時標志著中國正式成為一個國家。
干支歷擬定方案:干支歷元旦(即歲首)定為立春,年長為一個回歸年,每月為30天,劃分為均勻相等的12個月,每個月30天,年底設5天(平年)或6天(閏年)的閏周,閏周也可並入12月,即12月可以有35天或36天。閏年同公歷同,申子辰年為閏年。